導航:首頁 > 經濟狀態 > 哪些國家模仿中國經濟金融政策

哪些國家模仿中國經濟金融政策

發布時間:2023-05-27 06:28:13

① 從金融危機以來,中美兩國都實行了哪些反危機政策啊這些政策有什麼潛在風險有道德風險的問題沒

由於新興市場國家(以中國為代表)和發達國家液蘆(以美國為代表)在市場基礎條件、 匯率制度、 貨幣地位和外部約束條件等方面存在巨大差異,因此,在金融危機中採取的反危機政策有很大不同。
第一,從貨幣政策方面來看,美國在金融危機中採取了寬松的貨幣政策, 大量投放貨幣, 降低利息
率;而東亞金融危機中以泰國為代表的主要危機國都採取了緊沖埋嫌縮的貨幣政策。金融危機爆發以後,美聯儲採取了超常寬松的貨幣政策,主要包括:一是向銀行體系大規模注入流動性。粗略統計,自從危機爆發以來,美國基礎貨幣供給從2007 年8 月初至2009 年3 月4 日增加幅度接近200%,遠遠超過歷史平均水平。二散手是大幅降低聯邦基金利率。到2008 年12 月17 日聯邦基金利率降至0~ 0. 25% ,已經降至歷史最低水平。三是創新了貨幣政策工具,拓寬了流動性注入渠道。美聯儲充分發揮其! 最後貸款人的功能,緩解了金融系統流動性緊張局面,避免了更壞情形的發生。由於吸取了大蕭條中貨幣政策操作失誤的教訓,美聯儲反金融危機的一大特徵是積極主動、 反應迅速、 動作力度大並具有前瞻性。東亞金融危機爆發以後, 泰國和韓國等東亞國家面臨著資本外逃和投機攻擊的困境, 1997 年 8 月到1998 年3 月前後,採取了緊縮的貨幣政策。例如泰國市場利率水平從1997 年第 2 季度 12%的水平提高到第3 季度的19% ; 1997 年底到1998年初, 印度尼西亞政府將利率提高到 40% ;馬來西亞政府於1997 年10 月要求將國內信貸增長率從1997 年25%降低到1998 年的15% [ 6]緊縮的貨幣政策使東亞國家資金嚴重短缺,一些原本健康的企業也受到拖累,陷入倒閉和破產。總體來看, 在危機爆發的第一階段,美國採取了寬松的貨幣政策,降息並向金融體系注入流動性,有效緩解了危機的蔓延;而東亞國家由於面臨匯率問題、 投機攻擊問題以及通貨膨脹問題,採取了緊縮的貨幣政策,雖然有力打擊了投機者,但也使經濟進一步衰退。
第二,從財政政策方面來看,美國執行了積極的、 寬松的財政政策,而東亞國家在危機爆發階段則執
行了緊縮的財政政策。危機爆發後,美國政府出台了大規模財政刺激計劃和減稅政策。2008 年1 月20日推出一項總規模約為1450億美元的財政刺激措施! 綱要 , 旨在通過減稅等手段, 刺激投資和消費。另一項是在雷曼兄弟公司倒閉後力推的7000 億美元金融救援計劃。奧巴馬政府上台後又推出7870 億美元的經濟刺激計劃,幾乎涵蓋美國所有經濟領域, 資金總額中約 35%將用於減稅, 約65%用於投資。
大規模財政救助計劃的出台, 短期內起到了刺激內需、 穩定經濟和提高消費者信心的作用。在東亞金融危機爆發期間,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要求下, 東亞國家基本採取了緊縮性的財政政策。
例如, 1997年 8 月開始,泰國採取多項措施來達到財政盈餘, 以求縮減經常項目赤字; 馬來西亞政府於1997 年10月公布了1998年財政預算,要求減少開支,使聯邦政府財政盈餘達到國民生產總值的 3. 7%以內;韓國在1997年 10 月爆發危機後,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削減財政開支的政策。這些緊縮性財政政策起到了抑制投資和消費的作用,使危機雪上加霜。
第三,從匯率政策方面來看,危機期間美國並沒有對美元匯率給予太多關注,美元匯率也未因危機出現大幅貶值; 東亞國家在危機期間則將主要注意力放在匯率方面,力圖影響匯率走勢。危機期間,美
元匯率出現了巨幅震盪, 2008 年7 月後的4 個月內,美元對主要貨幣匯率升值20% ,美聯儲降息後又急跌8%, 進入2009 年後美元匯率又有所上揚。雖然, 美國經常項目逆差占 GDP 的比例達到5%,但由於美元地位特殊, 美元匯率受美國對外經濟不平衡影響較小,主要受市場對美元需求預期影響, 而美元匯率波動對美國金融危機的影響也相對較小。
東亞金融危機中,匯率劇烈波動扮演了重要角色。因為東亞國家都是非儲備貨幣發行國,因此對外
經濟交往必須進行貨幣兌換, 外匯儲備也多以美元形式存在。東亞國家實行的多是盯住美元的匯率政策,但是多數國家在經濟情況和國際收支情況發生變化以後,沒能及時調整匯率,因此,出現本幣幣值高估,引發投機攻擊。政府為維持固定匯率,一面提高短期利率以增加投機者成本,另一方面投入外匯儲備以維持匯率不變。最終都是以放棄固定匯率而告終, 本幣大幅度貶值,例如, 印尼盾曾貶值近 80%。匯率貶值使得東亞國家進口商品價格上漲,帶動通貨膨脹上升, 因此需要採取緊縮政策。總體來看,在危機初始階段, 東亞各國政府都是把穩定匯率作為最重要的政策目標。美國在危機中可以不受匯率問題制約,能較為自由運用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不必過於重視外部均衡;而東亞國家在危機中,則受制於投機攻擊和匯率波動, 必須考慮外部均衡以及本幣貶值對國內通貨膨脹的影響,因此,需要採取緊縮的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但是這又造成國內經濟進一步衰退。
第四,從對實體經濟救助來看,美國政府救助的規模和速度都要強於東亞國家。在危機中, 美國政府除對金融機構注資和救助以外, 還對汽車和新能源等產業進行注資和救助。2008 年12 月聯邦政府向三大汽車製造公司提供救助,對陷入困境的三大汽車公司進行重組。奧巴馬政府還提出了一個龐大的新能源計劃。在東亞金融危機中,各國政府對實體經濟的直接救助在力度和時間的及時性方面遠不及美國,只是在1998 年以後有些國家政府對實體經濟進行救助。例如,韓國在1998 年12 月力促現代、大宇、 LG 等五大財團同意通過合並及出售資產等方式整合汽車和半導體工業, 以降低債務, 削減過剩的生產能力。縱觀金融危機全過程可以發現,從危機開始, 美國政府就堅決執行超常寬松的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並對金融機構和實體經濟直接救助;而東亞國家政府從危機開始到經濟穩定下來, 經歷了本幣匯率貶值到穩定的過程, 其政策也經歷了維護匯率穩定到實行浮動匯率制,從緊縮的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到寬松的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的這樣一個過程。到1998 年第3 季度以後,東亞各國政府紛紛採取寬松貨幣政策促進經濟發展。例如, 在匯率趨穩的情況下,韓國中央銀行在 1998 年第2 季度開始下調利率以刺激經濟增長,市場利率從1998年第1 季度的23. 9%降至1998 年12 月的7% ,遠低於危機前的水平。同時,由於經常項目收支狀況好轉,財政政策也開始放鬆,從1998 年初到下半年,政府預算目標由收支平衡調整為赤字占國內生產總值的4%[ 6]
泰國政府將市場利率從1998 年第2 季度的 18%降至第3 季度的9%, 再降至第4季度的3. 8%,財政赤字目標擴大到國內生產總值的4%。
綜上分析可以看出, 東亞國家在金融危機中面臨的與美國最大的不同之處在於,東亞國家是非國際
儲備貨幣發行國,實行固定匯率制度,用美元充當外匯儲備, 在本幣匯率高估,遭到投機攻擊時, 政府為打擊投機攻擊需要提高短期利率, 緊縮貨幣政策, 提高投機者的借貸成本。但隨著固定匯率被攻破,本幣大幅貶值,進口商品價格大幅提高,直接帶來國內通脹壓力,因此, 必須採取緊縮的貨幣和財政政策抑制國內通脹,並保持國際收支平衡。緊縮的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進一步使經濟雪上加霜。所以,選擇在適當之時放鬆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就成為經濟能否盡早復甦的關鍵問題。通過對新興市場國家和發達國家金融危機的比較,可以發現兩種類型國家的金融危機存在巨大差別;通過對新興市場國家和發達國家反危機政策的比較,發現各國政府在貨幣政策、 財政政策、 匯率政策和對實體經濟的干預等方面都存在重大差異。總而言之, 新興市場國家政府不能完全照搬發達國家的
模式,應該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在充分吸收發達國家經驗的基礎上, 完善自己的反危機政策。通過以上研究可以得到如下啟示:
第一,新興市場國家的貨幣地位和匯率制度與發達國家有本質區別,匯率劇烈波動是新興市場金融
危機的重要組成部分,如何避免本幣幣值高估、 投機攻擊和資本外逃是一個值得深入研究的問題。在投機攻擊較為嚴重和資本外逃數量較大的時候,採取臨時資本流動管制也不失為一種有效手段。
第二, 從東亞金融危機中可發現, 緊縮的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使本來已經出現問題的經濟雪上加
霜,而美國在金融危機中實行寬松的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極大緩解了危機, 避免了形勢惡化。但是,新興市場國家在金融危機爆發時往往面臨著投機攻擊和匯率劇烈波動,不得不實行緊縮貨幣政策,那麼,在什麼時機放鬆貨幣政策,就成為反危機能否成功的一個關鍵問題, 過長時間的緊縮政策必然導致接踵而來的嚴重的經濟衰退。第三,從美國政府在金融危機中的救助效果來看, 一國政府在面對金融危機的時候,不但要關注金融體系問題,對金融機構實施救助,同時也要關注實體經濟問題,對重要產業進行適度救助。處在金融危機中的金融機構具有避險和惜貸的特點,政府對金融體系注入流動性只能是緩解金融機構自身困境,很難實現透過金融機構向實體經濟輸入資金的目的, 因此,政府有必要直接向實體經濟注入資金,以避免健康的企業因流動性缺乏而大批倒閉。

② 中央銀行對國家經濟宏觀調控的三大法寶是什麼

是存款准備金率、再貼現率政策和公開市場業務。

1、存款准備金率

中央銀行通過調整存款准備金率,可以影響金融機構的信貸擴張能力,從而間接調控貨幣供應量。針對金融機構的人民幣存款,按旬考核其法定存款准備金,按上旬末一般存款余額來確定計提基數。

2、再貼現率政策

中央銀行通過控制再貼現率來控制再貼現從而控制貨幣供給量的。當國內出現通貨膨脹趨勢或已有的通貨膨脹加劇時,中央銀行就提高再貼現率,加重商業銀行的籌資成本,迫使其緊縮信貸,從而抑制物價上升。

3、公開市場業務

中央銀行通過買進或賣出有價證券,吞吐基礎貨幣,調節貨幣供應量的活動。與一般金融機構所從事的證券買賣不同,中央銀行買賣證券的目的不是為了盈利,而是為了調節貨幣供應量。

根據經濟形勢的發展,當中央銀行認為需要收縮銀根時,便賣出證券,相應地收回一部分基礎貨幣,減少金融機構可用資金的數量;相反,當中央銀行認為需要放鬆銀根時,便買入證券,擴大基礎貨幣供應,直接增加金融機構可用資金的數量。

(2)哪些國家模仿中國經濟金融政策擴展閱讀:

中國人民銀行公開市場業務操作原則上每周進行一次,其發展具有以下特徵:

1、不斷擴大交易對象。公開市場業務實行一級交易商制度,中國人民銀行選擇了一些實力雄厚、管理規范、資產質量較好、資信較高、能承擔大額債券交易的商業銀行作為公開市場業務一級交易商。

2、逐步豐富交易期限品種。目前有7天、14天、28天、91天、182天和365天六個期限品種,在操作中,根據商業銀行流動性變化相機選擇,實際操作以7天、14天的居多。

3、不斷拓展交易工具。國債和政策性金融債券都作為公開市場業務的操作工具。

4、嘗試不同的交易方式。公開市場業務自恢復交易以來,採用了價格招標和數量招標等不同招標方式。價格招標以利率或價格為標的,旨在發現銀行間市場的實際利率水平、商業銀行對利率的預期。

5、在積極開展回購交易的同時,加大現券操作的力度。2000年累計向商業銀行融出資金1032億元,其中債券回購721億元,買入現券311億元,有效地擴大了基礎貨幣供應,增加了中國人民銀行的債券資產,改善了債券資產結構。

6、制定相關的債券交易資金清算制度和操作規程。依託中央國債登記公司的通信網路,中國人民銀行開發了公開市場業務招標、投標、中標交易系統,並不斷升級,實現了2000年計算機問題平穩過渡,為公開市場業務的開展提供了較好的技術支持。

③ 中國與周邊地區及國家的經濟合作方式有哪些

中國努力推動多邊經貿關系發展和區域經濟合作,積極參與制定和實施國際經貿規則,與各國共同解決合作中出現的分歧和問題,促進世界經濟平衡有序發展。
中國是多邊貿易體制的積極擁護者和參與者。自2001年12月正式加人世界貿易組織以來,中國嚴格信守承諾,為開展國際經濟技術合作創造更加良好的條件。中國清理並修訂了約3000部法律、法規和部門規章.涉外經濟法律體系不斷完善,貿易政策的透明度不斷增強。中國依照承諾逐步降低關稅,2005年平均關稅水平已降到9.9%,並取消了大多數非關稅措施。在銀行、保險、證券、分銷等服務貿易領域加快了開放步伐,在世界貿易組織分類的160多個服務貿易的部門中,中國已經開放了100多個,佔62.5%,已接近發達國家水平。中國積極推動新一輪多邊貿易談判,全面參加了各項議題的談判,在農業、非農產品市場准人、服務貿易等談判中,開展一系列多雙邊磋商,為推動發展中成員與發達成員相互溝通、減少分歧,發揮了建設性作用。中國和世界貿易組織其他成員一道,為推動談判取得實質性進展、盡早達成共識作出了重要貢獻。
中國參與區域經濟合作不斷深化。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建設進程正在加快,繼實施「早期收獲」農產品零關稅措施之後,已經於2004年11月正式簽署了《貨物貿易協議》和《爭端解決機制協議》,2005年7月,自由貿易區減稅進程全面啟動,為實現自由貿易區建設目標奠定了基礎。目前,上海合作組織建設進人全面務實合作階段,貿易投資便利化進程全面啟動。中國還相繼啟動了中國——南部非洲關稅同盟、中國——海灣合作委員會、中國——紐西蘭、中國——智利、中國——澳大利亞、中國——巴基斯坦等自由貿易區談判,並與有關國家簽署了自由貿易區協定。在亞太經濟合作組織、中非合作論壇、中國——阿拉伯國家合作論壇、亞歐會議、大湄公河次區域合作等活動中,中國也是積極和務實的參與者。中國還與150多個國家和地區簽署了雙邊貿易協定或議定書.與110多個國家簽署了雙邊投資保護協定,與80多個國家簽署了避免雙重征稅協定,成為雙邊貿易投資自由化和便利化的積極參與者。
中國堅持互利共贏的方針,妥善處理貿易摩擦等問題,促進與各國的共同發展。國家間存在貿易摩擦,這在國際經濟交往中是完全正常的。中國遵守國際慣例和世界貿易組織規則.堅持在平等對話的基礎上,利用世界貿易組織爭端解決機制處理貿易摩擦問題,並在制定和實施國內經濟政策時切實考慮國際因素和國際影響.注意把握中國經濟發展給外部世界帶來的經濟效應。中國根據自身改革發展的需要.認真考慮中國匯率改革對周邊國家、地區及世界經濟金融的影響.穩妥推進匯率機制改革,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使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的水平上保持基本穩定。中國不斷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健全知識產權保護法律體系,加大執法力度,嚴厲打擊各種違法行為。

④ 中國金融體系的構成有什麼

按我國金融機構的地位和功能進行劃分,主要體系如下:

1、中央銀行:

中國人民銀行是我國的中央銀行,中國人民銀行與中國銀行的主要區別為:中國人民銀行是政府的銀行、銀行的銀行、發行的銀行,不辦理具體存貸款業務;中國銀行則承擔與工商銀行、農業銀行、建設銀行等國有商業銀行相同的職責。

2、金融監管機構:

我國金融監管機構主要有: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簡稱中國銀監會,主要承擔由中國人民銀行劃轉出來的銀行業的監管職能等,統一監督管理銀行業金融機構及信託投資公司等其他金融機構;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簡稱中國證監會,依法對證券、期貨業實施監督管理。

3、國家外匯管理局:

成立於1979年3月13日,當時由中國人民銀行代管;1993年4月,根據八屆人大一次會議批準的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和《國務院關於部委管理的國家局設置及其有關問題的通知》,國家外匯管理局為中國人民銀行管理的國家局,是依法進行外匯管理的行政機構。

4、國有重點金融機構監事會:

監事會由國務院派出,對國務院負責,代表國家對國有重點金融機構的資產質量及國有資產的保值增值狀況實施監督。

5、政策性金融機構:

政策性金融機構由政府發起並出資成立,為貫徹和配合政府特定的經濟政策和意圖而進行融資和信用活動的機構。

我國的政策性金融機構包括三家政策性銀行:國家開發銀行、中國進出口銀行和中國農業發展銀行。政策性銀行不以盈利為目的,其業務的開展受國家經濟政策的約束並接受中國人民銀行的業務指導。

6、商業性金融機構:

我國的商業性金融機構包括銀行業金融機構、證券機構和保險機構三大類。

7、銀行業金融機構:

包括商業銀行、信用合作機構和非銀行金融機構。商業銀行是指以吸收存款、發放貸款和從事中間業務為主的營利性機構,主要包括國有商業銀行、股份制商業銀行、城市商業銀行、農村商業銀行以及住房儲蓄銀行、外資銀行和中外合資銀行。

信用合作機構包括城市信用社及農村信用社。非銀行金融機構主要包括金融資產管理公司、信託投資公司、財務公司、租賃公司等。

8、證券機構:

是指為證券市場頃賣掘參與者提供中介服務的機構,包括證券公司、證券交易所、證券登記結算公司、證券投資咨詢公司、基金管理公司等。

這里所說的證券主要是指經政府有關部門批准發行和流通的股票、債券、投資基金、存托憑證等有價憑證,通過證券這種載體形式進行直接融資可以配答達到投資和融資的有機結合,也可以有效節約融資費用。

9、保險機構:

是指專門經營保險業務的機構,包括國有保險公司、股份制保險公司雀核和在華從事保險業務的外資保險分公司及中外合資保險公司。

(4)哪些國家模仿中國經濟金融政策擴展閱讀:

金融體系具有以下六大基本功能:

①清算和支付功能,即金融體系提供了便利商品、勞務和資產交易的清算支付手段;

②融通資金和股權細化功能,即金融體系通過提供各種機制,匯聚資金並導向大規模的無法分割的投資項目;

③為在時空上實現經濟資源轉移提供渠道,即金融體系提供了促使經濟資源跨時間、地域和產業轉移的方法和機制;

④風險管理功能,即金融體系提供了應付不測和控制風險的手段及途徑;

⑤信息提供功能,即金融體系通過提供價格信號,幫助協調不同經濟部門的非集中化決策;

⑥解決激勵問題,即金融體系解決了在金融交易雙方擁有不對稱信息及委託代理行為中的激勵問題。

1、清算和支付功能

在經濟貨幣化日益加深的情況下,建立一個有效的、適應性強的交易和支付系統乃基本需要。可靠的交易和支付系統應是金融系統的基礎設施,缺乏這一系統,高昂的交易成本必然與經濟低效率相伴。一個有效的支付系統對於社會交易是一種必要的條件。

交換系統的發達,可以降低社會交易成本,可以促進社會專業化的發展,這是社會化大生產發展的必要條件,可以大大提高生產效率和技術進步。所以說,現代支付系統與現代經濟增長是相伴而生的。

2、融資功能

金融體系的融通資金功能包含兩層含義。—、動員儲蓄和提供流動性手段。金融市場和銀行中介可以有效地動員全社會的儲蓄資源或改進金融資源的配置。

這就使初始投入的有效技術得以迅速地轉化為生產力。在促進更有效地利用投資機會的同時,金融中介也可以向社會儲蓄者提供相對高的回報。

金融中介動員儲蓄的最主要的優勢在於,一是它可以分散個別投資項目的風險;

二是可以為投資者提供相對較高的回報(相對於耐用消費品等實物資產)。金融系統動員儲蓄可以為分散的社會資源提供一種聚集功能,從而發揮資源的規模效應。

金融系統提供的流動性服務,有效地解決了長期投資的資本來源問題,為長期項目投資和企業股權融資提供了可能,同時為技術進步和風險投資創造出資金供給的渠道。

3、股權細化功能

將無法分割的大型投資項目劃分為小額股份,以便中小投資者能夠參與這些大型項目進行的投資。通過股權細化功能,金融體系實現了對經理的監視和對公司的控制。在現代市場經濟中,公司組織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就是股權高度分散化和公司經營職業化。

這樣的組織安排最大的困難在於非對稱信息的存在,使投資者難以對資本運用進行有效的監督。金融系統的功能在於提供一種新的機制,就是通過外部放款人的作用對公司進行嚴格的監督,從而使內部投資人的利益得以保護。

4、資源配置功能

為投資籌集充足的資源是經濟起飛的必要條件。但投資效率即資源的配置效率對增長同樣重要。對投資的配置有其自身的困難,即生產率風險,項目回報的信息不完全,對經營者實際能力的不可知等。這些內在的困難要求建立一個金融中介機構。

在現代不確定的社會,單個的投資者是很難對公司、對經理、對市場條件進行評估的。

金融系統的優勢在於為投資者提供中介服務,並且提供一種與投資者共擔風險的機制,使社會資本的投資配置更有效率。中介性金融機構提供的投資服務可以表現在,一是分散風險;二是流動性風險管理;三是進行項目評估。

5、風險管理功能

金融體系的風險管理功能要求金融體系為中長期資本投資的不確定性即風險進行交易和定價,形成風險共擔的機制。

由於存在信息不對稱和交易成本,金融系統和金融機構的作用就是對風險進行交易、分散和轉移。如果社會風險不能找到一種交易、轉移和抵補的機制,社會經濟的運行不可能順利進行。

6、激勵功能

在經濟運行中激勵問題之所以存在,不僅是因為相互交往的經濟個體的目標或利益不一致,而且是因為各經濟個體的目標或利益的實現受到其他個體行為或其所掌握的信息的影響。

即影響某經濟個體的利益的因素並不全部在該主體的控制之下,比如現代企業中所有權和控制權的分離就產生了激勵問題。解決激勵問題的方法很多,具體方法要受到經濟體制和經濟環境的影響。金融體系所提供的解決激勵問題的方法是股票或者股票期權。

通過讓企業的管理者以及員工持有股票或者股票期權,企業的效益也會影響管理者以及員工的利益,從而使管理者和員工盡力提高企業的績效,他們的行為不再與所有者的利益相悖,這樣就解決了委託代理問題。

7、信息提供功能

金融體系的信息提供功能意味著在金融市場上,不僅投資者可以獲取各種投資品種的價格以及影響這些價格的因素的信息,而且籌資者也能獲取不同的融資方式的成本的信息,管理部門能夠獲取金融交易是否在正常進行、各種規則是否得到遵守的信息,從而使金融體系的不同參與者都能做出各自的決策。

⑤ 對當前中國經濟發展中幾個問題的認識

中國雖然地大物博,但由於人口眾多,人均資源很少,今天近30%的石油、45%的鐵礦石及10類有色金屬中的44%需要仰賴進口。今天的中國要和平崛起,既不存在大量移民的機會,又必須面團滲對國際金融市場巨大的壓力和影響,同時還面臨著其他發展中大國在石油和原材料方面越來越大的競爭。
由於大量的人口輸出已不現實,中國的崛起必然長期面臨原材料和市場兩頭在外的問題。中國富餘的是人力資源,缺少的是自然資源和市場。解決問題的關鍵是在全球化的條件下更好地利用兩個市場和兩種資源,即全球自然資源和中國人力資源、全球消費品市場和中國生產、技術和金融市場。堅持對外開放並有效利用兩個市場來解決兩種資源的合理配置問題將是支撐中國經濟持速發展的必要條件之一。
一、全球經濟失衡對中國經濟發展的影響
要認清中國面臨的國際風險必須對當前國際經濟形勢有一個正確判斷。對中國而言,如何認識國際經濟失衡與國際石油、糧食和原材料市場的風險是兩個關鍵問題。
不少人認為,當今全球經濟失衡問題非常嚴重,迫切需要解決,而兩個面臨相對較大經濟失衡問題的國家恰是世界經濟增長的兩個主要動力國——美國和中國。但全球經濟失衡是結構性問題,而結構性調整需要假以時日,最好塌山脊在穩定增長中逐步解決。中美經濟關系的互補性大於競爭性,而目前中美經濟均有良好發展勢態。中國應抓緊有利時機快速穩定地發展經濟,而美國則需要盡快進行經濟結構調整和轉型。
同時,在全球化進一步加深的過程中,全球化裡面的中心國家美國的經濟行為不能用一般國家來分析和判斷。除了美國之外,中國雖然是一個發展中國家但也正在變成一個中心國家,所以用一般的發展中國家的眼光看中國的問題也會有很多的不足,並可能影響中國崛起過程中的重大經濟金融政策的制定和實施。
1.何為失衡?
世界上有些國家無需考慮全球經濟失衡的問題。但基本上是較小的、相對封閉的國家,或者是相對自給自足的國家。只要各國資源不同、勞動力報酬不同,或者面臨的沖擊不同,那麼通過國際貿易就會成為全球經濟失衡的一部分。失衡是動態的表現,是經常性的,均衡才是短期現象,是相對的。
世界經濟在歷史上面臨過幾次大的失衡,經常與大的技術革命或者一個大國的經濟崛起有關。這類革命或者經濟崛起要求利益重新分配。紡織機的發明及美國的經濟崛起曾經引起棉花、紡織品和金融市場的動盪。但世界經濟繼續發展,人類社會總體收入水平則不斷提高。
2.何國失衡?
當今世界兩個面臨較大經濟失衡問題的國家是美國和中國。這兩個國家的互補性大於競爭性,其相對失衡幫助了全球經濟增長,是全球經濟走向新的更好的相對均衡的必要條件。過去幾年中,世界經濟的增長中心從美國、歐洲、日本轉向了美國和中國這兩個國家。目前,美國經濟佔全球經濟的30%,其對全球經濟增長的貢獻佔到全球經濟增長的50%左右;而中國憑借只佔世界經濟5%的經濟實力,卻為全球經濟增長貢獻了25%左右。目前中美經濟均有良好發展勢態。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恰恰是在過去幾年中歐洲的不景氣和日本的衰退。
先看美國。美國的內部結構不平衡已經眾所周知。過去唯橘5年中,美國財政經歷了從盈餘到赤字的徹底反轉。今年美國經常項目進一步惡化。低儲蓄率和超額消費迫使美國債台高築。美國政府債務已佔到了整個債務的65%以上,償債率已經超過了25%,達到了所謂公認的國際警戒線。
但美國是全球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技術先進、勞動力市場靈活、資本市場發達、在主要發達國家中經濟增長速度屬最快之一。美國人均生產率在主要發達國家中是最高的,比歐洲共同體國家高出三分之一。換言之,美國是富國大國,美國不借債,誰更應該借債?
再看中國。中國經濟高增長、高儲蓄、高投資、高出口和高進口。中國進出口佔GDP近70%,在大國中是少見的。中國是全球經濟增長速度最快的國家,正在成為全球經濟增長的重要動力。自1998年以後,在實物商品經濟領域,中國已經事實上部分地左右了世界經濟,中國進口增長,則國際能源、原材料價格抬高;中國出口增長,則全球通貨膨脹水平降低。中國的經濟發展對全球經濟作出了雙重貢獻: 中國的出口增長降低了全球通貨膨脹水平, 幫助了所有國家;中國的進口增長抬高了國際能源、原材料價格, 幫助了許多能源、原材料出口國,尤其是俄國、巴西和阿根廷,並助其提前償還了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債務。不管中國是否願意對全球做如此大的貢獻,在中國實體經濟發展和金融經濟間不匹配的前提下,中國並無太多選擇。
今天的中國要和平崛起,由於大量的人口輸出已不現實,中國必然長期面臨原材料和市場兩頭在外的問題。可以想見,在相當長的時間內,進出口佔GDP的比例不宜太低。作為一個發展中的低收入國家,中國若沒有高儲蓄,何來高投資?窮國是很難借到錢的。
像許多其他國家一樣,中國是一個凈資本輸出國,主要輸出到美國,不少的資本輸出投資在低回報的長期美國國債上。與此同時,中國大量引進外資,投資在高回報的合資或外資獨資企業上。引進外資有利於引進技術、引進設備、引進人才。
對於像中國這樣一個經濟高速增長但金融市場欠發達的國家而言,其對國際投資者的吸引力自不待言。設想哪一個大國有中國的近三十年的持續經濟高速增長? 由於中國面臨原材料和市場兩頭在外的現實要求中國與國際社會分享經濟增長果實,而中國金融市場欠發達,中國在鼓勵國內的企業和金融機構走出去的同時,有必要繼續引進外資。國內的企業和金融機構走出去應該是一個漸進而不是躍進的過程。在國內金融機構和市場做大做強之前,大躍進式的資本輸出風險極大。
3.何解失衡?
美國借的債太多嗎? 美國國債佔GDP 60%多。美國的隱形債務比很多發達國家甚至發展中國家都要低。一般地說,美國個人儲蓄率低。但如果把個人金融財產都包括進來,則美國個人儲蓄率也不太低。相比之下,日本國債佔GDP超過120%。主要歐盟國家的國債超過GDP60%,而且養老金缺口等隱形債務較大。
在過去的20年裡,全球GDP年均增速3.5%,貿易增長7%,國際資本流入的增長速度是14%,表明全球金融一體化的趨勢大大增強,金融資產明顯擴張。大量資本流到美國,投資在低回報的美國長期國債上,而大量美國資本流到他國,投資在高回報的短期股票和其他金融產品上。最近的研究成果表明,僅此利差一項,美元的10%貶值即可導致相當於5.9%美國GDP的財富轉移到美國。因為在全世界金融體系中美元仍是基準貨幣,美元的鑄幣稅在美元貶值或美元通貨膨脹下也導致大量的財富轉移到美國。這種能力是一個非全球中心國家難以夢想的。
在討論一個國家的財政政策時,經常會看一個指標:一國的負債佔GDP的百分比。一般來說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常用的指標是60%,一國借債超過60%的話,會有較大的還款風險。到目前為止人類歷史上一個國家借債水平的上限在哪裡?這個上限的世界紀錄發生於1818-1848年,地點在英國,英國當時借債佔GDP百分比高達250%。這裡面涉及了兩個問題,第一英國發行的國債得有人買,投資者願意買而不是被強迫地買。第二從英國的國家實力來說,以現金流往回折算,它要有能力支付。250%確實是很了不得,但英國是當時的全球中心國家。
今天討論美國的問題,不少人認為美國借債風險比較高。但筆者個人看法,美國離這個上限還差得很遠,但美國的低儲蓄問題更為令人擔心。像美國這樣一個大國,在其貨幣成為全世界金融體系基準貨幣的前提下,如果需要,它的借債上限應該不難超過其GDP的120%到150%,盡管美國可能沒有能力做到250%。60%的標准不是沒有道理,但只適用於金融市場不完備的小國、發展中國家、發達但非全球中心國家。更為重要的是,在全球化進一步加深的過程中,作為全球化中心國家的美國,其經濟行為不能用一般國家的標准來判斷。除了美國之外,中國也正在變成一個中心國家,所以用一般的發展中國家的眼光看中國,也會有很多的問題。
中美經濟關系問題,未來摩擦可能會增加,但不至於失控。中美經濟關系在很多方面是天然的夥伴,比如中國儲蓄多,美國消費多,中國勞動力多,美國土地多。中美經濟分開看都面臨較大的經濟失衡問題,但放在一起看則失衡問題不大。從中美經濟的互補性這個角度來看,中美之間的所謂失衡可以理解為一種動態均衡。在中美經濟均有良好發展勢態、全球經濟發展加速的時候,中美經濟關系失控的可能性更小。中國應抓緊有利時機快速穩定地發展經濟並逐步減少結構性失衡。
二、國際石油、糧食和原材料市場風險
再看國際石油、糧食和原材料市場的風險。石油價格在過去的三十五年中經歷了巨大波動。在經歷了1980年代的石油危機之後,石油價格一路下滑,到1998年每桶價格不足20美元,但之後一路上揚,目前已經到達了每桶70美元左右。另外,在過去的三十五年中糧食價格小幅度上升,而且升幅比較平穩。與之相比金屬等原材料價格經歷了較大波動並於2002年之後大幅度上升。
雖然糧食問題關繫到千家萬戶,但從國際糧食供求關系和價格來看,則基本可以判斷國際糧食價格大幅度上升的風險不會很大。國際糧食生產能力大於需求量,所以不少發達國家都引入了不同類型的糧食限產措施。隨著中國城市化進程的不斷深入和中國工業水平的不斷提升,中國可以逐步加大利用國際糧食市場來解決國內糧食問題的力度。
國際石油和原材料市場的風險應該引起重視,尤其是原材料市場的風險。1998年後中國經濟發展與國際石油和原材料市場有著一個全新的、緊密的互動關系。1998年可以說是中國經濟顯著影響世界的起始年,這有幾方面的原因。
第一,中國經濟經歷了二十年高速增長。第二,1997年發生了亞洲金融危機,緊接著發生了1998年的俄國金融危機,全球金融市場和原材料及石油市場發生巨大危機。第三,中國經濟表現一枝獨秀,而當時所有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均表現乏力。中國恰在此時成為石油凈進口國。此後幾年的全球石油市場價格似乎由中國一國的進口決定而與其他因素無關,盡管此時中國的石油凈進口量仍然不大。但是這一現象四年後才為外國所關注。
石油風險雖然應該引起重視,但近期出現能源危機的可能性不大。這有幾方面的原因。一方面美國是石油最大的進口國和消耗國,也在相當程度上掌握著石油的定價權。另一方面,石油價格的持速上漲將有利於俄國國力的提升。同時,大多數西方國家都是石油進口國和消耗國,其利益與美國基本一致。基於其國家利益,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政府不願意看到石油價格無限制大幅上漲。作為全世界的石油價格定價中心,美國可以通過發達的金融市場降低石油價格上漲的風險。西方國家政府也可以通過與OPEC談判等方式限制石油價格大幅上漲。中國因之可以跟著分享這一利益,不大可能面臨能源危機(但不排除政治因素)。
與石油風險相比,中國更應該關注國際原材料市場的風險。美國等發達國家大都需要大量進口石油,但不需要大量進口原材料。後工業化的發達國家已經把依賴原材料的製造業轉移到了像中國這樣的發展中國家,由此而來的高能耗、高污染和高原材料消耗成為發展中國家的後發劣勢之一。而中國的經濟增長和資源狀況,決定了中國對原材料的需求將持續增長。目前中國已經是世界上最大的原材料進口國,原材料如果價格上漲,則會嚴重危及中國經濟成長。然而,國際原材料期貨市場的定價權在倫敦、紐約。由於中國對國際原材料期貨市場定價機制影響甚微,所以一旦國際金融市場上有大量炒作,就可能引發中國的原材料危機。
三、中國資源缺口與爭取定價權
在過去的二十年裡,由於全球金融一體化,國際金融市場變得非常重要。1998年後的全球石油市場價格狂升和幾年後的鐵礦石、銅、鋁等原材料價格的飆升不僅與需求增加有關,同時也與國內、國際金融市場的發展和投資行為相關。
過去30多年,由於中國金融市場欠發達,不少外國機構投資者不得其門而入,因此必然依靠國際投資甚至投機來分享中國持續經濟高速增長的回報。由此引起能源和原材料價格高企是自然現象。
另一方面,目前中國人均能源、原材料的需求只是韓國和中國台灣在上世紀70年代的三分之一,即使靠節約消耗、發展循環經濟、發展消費產業,人均需求仍將持續增長。目前中國已經是世界上最大的原材料進口國,如果原材料價格持續上漲,則會嚴重危及中國經濟成長。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中國人均收入仍然較低,勞動力便宜,而且城市化尚未完成,決定了其在相當長的時間內仍需要國際市場的需求來帶動國內經濟增長。在中國國際貿易順差和外匯儲備日益增加的前提下,應該大力鼓勵國內企業走出去,尤其在原材料和批發、零售業進行跨國並購,取得原材料生產和市場的主導權。
與此同時,中國到了快速發展金融機構和金融市場的時候了。中國實體經濟和金融經濟間的不匹配和不相容成為日益突出的矛盾,並已成為制約中國能否持續穩定地增長的關鍵之一。中國的企業要走出去需要中國的金融機構和金融服務發展壯大並走出去,但如果沒有相當強大的國內金融機構和金融市場,走出去的戰略難以實施,中國經濟的崛起難以實現。可以說只要中國資本市場欠發達的狀況不改善,中國面臨的原材料和市場危機就不會解除,不管中國在實物商品經濟領域成就多大。
因此中國必須進一步堅定不移地發展金融業。在金融領域必須大力發展金融衍生品市場,包括外匯和利率期貨市場。這要求中國進一步增加利率和匯率的靈活性。
同時,中國要爭取盡快確立中國在世界原材料期貨市場中的定價中心地位。作為世界上最大的原材料進口國,中國具有確立在世界原材料期貨市場中的定價中心地位的必要條件。石油定價權原來也不在美國,但作為國際上石油最大的進口國,美國的國家利益促使其成為全球石油市場的定價中心。
總之,中國應積極成為全球化中的重要力量,研究全球化中的新問題,善用全球化中的有利因素,化解全球化中的風險,使中國經濟在2018年更上一層樓。如果2018年中國經濟能夠融入世界,到2020年中國經濟總量將會超過美國,再到2038年中國經濟可能引領世界。

⑥ 人民幣國際化對中國經濟有哪些影響

人民幣國際化對中國經濟影響有兩方面,不利影響和有利影響。

1,人民幣國際化對中國經濟的有利影響:

(1),人民幣國際化有助於我國對外貿易的穩定發展 :推行國際貿易的人民幣計價結算,能給外貿企業帶來減少審批環節、規避匯率風險、降低營運成本等貿易便利化好處。

(2),有利於我國外匯儲備的結構調整:如果人民幣實現國際化,我國在貿易中使絕配用人民幣來計價和結算,這樣講一定程度上減少了美元等外匯儲備的收入;進口產品可以用人民幣支付,這樣可以用紙幣換來實物性的商品。

(3),人民幣國際化能使我國獲得鑄幣收益:如果人民幣能夠成為國際貨幣本位幣的話,中國可以因此獲得一份鑄幣稅收益。

(4),人民幣國際化有助於構建多極化的國際經濟新秩序:中國推動人民幣國際化,利用美元、歐元、日元走入低谷的情勢,擴大人民幣行使國際結算、投資和儲備職能的范疇,有效分擔現有國際貨幣承受的壓力,不僅是推動國際金融規則朝著公平、公正、包容、有序方向演進,更是世界經濟金融體系未來和諧健康發展的有力保障。

2,人民幣國際化對中國經濟的不利影響:

(1),對中國經濟金融穩定產生一定影響:人民幣國際化使中國國內經濟與世界經濟緊密相連,國際金融市場的任何風吹草動都會對中國經濟金融產生一定影響。

(2),增加宏觀調控的難度:人民幣國際化後,國際金融市場上將流通一定量的人民幣,其在國際間的流動可能會削弱中央銀行對國內人民幣的控制能力,影響國內宏觀調控政策實施的效果。

(3),加大人民幣現金管理和監測的難度:民幣國際化後,由於對境外人民幣現金需求和流通的監測難度較大,將會加大中央銀行對人民幣現金管理的難度。同時人民幣現金的跨境流動可能會加大一些非法活動如走私、賭博、販毒的出現。

人民幣國際化:

人民幣國際化是指人民幣能夠跨越國界,在境外流通,成為滾如國際上普遍認可的計價、結算及儲備貨幣的過程。盡管目前人民幣境外的流通並不等於人民幣已經國際化了,但人民幣境外流通的擴大最終必然導致人民幣的國際化,使其成為世界貨幣。

2014年11月9日,俄羅斯外貿銀行行長安德烈·科斯京在北京接大宏啟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表示,中國政府致力於把人民幣變成國際儲備貨幣和結算貨幣,俄羅斯對此持非常積極的態度 。

對於人民幣國際化發展情況,倫敦金融城葉雅倫表示當前發展勢頭良好。一國貨幣的國際化發展需要高度的目的性政策導向和政策可預測性。在這兩個方面,中國在推動人民幣國際化過程中政策把握得非常好。人民幣跨境支付系統已經開始運作,這是人民幣國際化發展進程中的又一大進步。人民幣當前是全球第三大交易貨幣,倫敦金融城期待人民幣能夠在未來成為最主要的交易貨幣之一。倫敦金融城也將發揮自身的努力促成這一目標的實現,未來將在人民幣進入SDR、推動中國碳金融發展、協助引入更多機構投資者等多領域,促進人民幣國際化發展。

⑦ 美國金融危機怎麼來的

金融史將會記住2007年。2007年上半年,美國爆發了次級貸款違約劇烈增加、信用緊縮所引發的金融危機。2007年2月,次級貸款業崩潰,美國股市發生劇烈下跌,金融危機正式開始。金融危機是指一個國家或幾個國家與地區的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標(如:短期利率、貨幣資產、證券、房地產、土地價格、商業破產數和金融機構倒閉數)的急劇、短暫和超周期的惡化,並且信用緊縮隨之而來。危機爆發以來,美國一些重量級的金融企業陷入困境、倒閉或者被接管,美元貶值嚴重,美國股票指數快速下降,從目前來看,以上各種指標下降的趨勢還沒帶缺毀有停止的跡象。

世界貨幣金融體系下的游戲:基於政治經濟學視角的觀察

20世紀70年代,美國找到了一個讓世界受損、自身受益的游戲。那時,美國預算赤字上升,國債發行量增加,與此相對應的是國際收支持續出現日益嚴重的貿易赤字,美國通過維持國際收支逆差為其國內預算赤字融資。美國公共債務大規模增加是在20世紀70年代布雷頓森林體系解體之後,在80年代中後期之後增長尤其迅速。美國在全世界購買產品和服務,世界其餘國家提供產品和服務並接收美元;外國央行購買由於貿易順差、接受投資和借取美國債務進入本國的蠢備美元,同時按照一定的匯率付出本國貨幣,即本國貨幣被迫發行;各國央行將收集到的美元重新投放在美國金融市場,購買美國國庫券、企業債券、少量公司股票以及其它債務工具,為美國債務融資。

外國資金是美國金融市場的主要參與者。美國大量國庫券的買主就是外國資金。據美國財政部統計,2006年底,公眾持有的聯邦債務扮缺中,有44%由外國人持有;外國人持有的聯邦債務中,有66%由外國央行持有,有47%為日本和中國持有。從2002年到目前,外國人持有美國國庫券的數量仍處於快速上升之中。當然,外國資金除了主要持有國庫券之外,還參與購買美國的其他金融產品,為美國的個人和企業融資。這些總體上借給美國的資金一部分彌補政府赤字,一部分提供給個人和企業資金,還有一部分作為美國的對外投資投向了國外利潤高的行業。需要說明的是,美國對本國盈利高的重要產業的保護相當嚴格,外國無法涉足;而美國卻要求外國開放其所有的產業和市場,為美國利益服務。

這樣的游戲中,美國既保持了自身經濟增長,又製造了全球的通貨膨脹,發生危機的時候又可以轉嫁危機。美國政府和美國企業、個人的任務就是大量發行貨幣、大量借債、大量消費、大量投資,以此帶動美國經濟增長。2002年以來,美國個人消費和政府支出對GDP的貢獻都在85%左右。這個游戲的結果是美國不勞而獲,掠奪其他國家財富,維持其超強實力。其一,在美國國內,這個游戲不斷推高其政府、企業、個人的債務規模,自然擴大了美國金融的規模和容量,並通過資產證券化,把貸款金融機構的風險轉移到國內外投資者手中,使風險在更廣的范圍內傳播。其二,在美國以外,大量增發的美元流向全世界,有貿易順差的國家貨幣被迫增發,出現國內通貨膨脹;有貿易逆差的國家被迫依靠大量借取美元債務生存。在「華盛頓共識」的安排下,國家經濟被美國操縱,在通貨膨脹和通貨緊縮的交替中國家財富被掠奪。其三,更加致命的是世界商品大多數以美元計價,美元增發直接或者間接導致世界范圍內大宗商品或者原材料的價格上漲。世界能源和大宗商品的期貨交易大多數設在美國,同樣受到美國金融資本和金融規則的支配和投機操控。無論從貨幣增發角度、美元貶值角度還是世界綜合商品上漲的角度,都能夠說明這個游戲導致了世界范圍內的通貨膨脹。其四,美國自身發生債務危機的時候,可以通過美元增發和貶值自然削減和消滅債務的數量,實質上最終讓國外投資者以及全世界各個角落的人承擔美國的債務負擔。可以看出,當前美國所主導的世界貨幣金融體系是一個有利於美國對世界的剝削和掠奪的利益機制。
金融危機的轉嫁與全球糧食、石油危機

此次美國爆發的金融危機從各個層面向世界范圍內傳導和轉嫁。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擴展,世界經濟相互之間的聯系日益緊密。這既擴大了世界的經濟交往,也使經濟金融危機更具有全球傳染性,更使世界經濟受到全球化主要推動和主導國經濟政策的影響。美國主要通過貨幣增發、美元貶值、大宗商品漲價、全球通貨膨脹以及其他各國通貨再膨脹的方式向世界轉移金融危機。作為重要大宗商品組成部分的石油和糧食近幾年來都存在大規模的上漲,引發了全球石油危機和糧食危機。

石油危機加大了整體經濟運行的成本,延緩能源需求大國的經濟發展速度,以成本增加的形式減少了每個行業和家庭的收入。糧食價格的上漲增加了中低收入者的負擔,影響到普通人群的生存狀況和生活質量。許多亞洲、非洲國家受到糧食危機的嚴重影響,飢荒人口迅速增加,多年的扶貧成果因為糧食價格上漲毀於一旦。可以說,石油、糧食、礦產品等大宗商品充當了美國轉嫁危機的傳導工具和載體。

美國金融危機轉嫁與中國的政策選擇

美國金融危機的本質源於一種不勞而獲的發展方式,這就決定了美國需要把這個依靠過度負債、過度消費、過度貨幣發行的循環走下去,還需要把不勞而獲的成本轉移出去。這種成本轉嫁最終的過程是,美元過度發行,引起世界實際產品的全面漲價,引起各國成本推動的物價上漲,各國積累的財富在其貨幣貶值中,全世界一起消化美元通貨膨脹的成本,美國拿世界的資金補貼國內的經濟運行成本。

中國作為美國不勞而獲的循環中一個重要環節,承擔了美國經濟發展以及美國金融危機的諸多成本。首先,中國高度依賴外資、外貿、外匯的發展模式面臨挑戰。對外依賴超過一定程度的經濟體,很容易受到美國緩慢或者激烈的成本轉嫁。其次,中國用沒有計入生態環境、土地價值、勞動保護和保障等成本的廉價出口商品,換回不斷貶值的美元,進而導致外匯儲備縮水嚴重,以美元計價的金融資產承受損失。第三,與世界市場的高度關聯,使中國必然承擔由於世界大宗商品價格上漲傳導過來的成本,奇特地表現為人民幣對外升值對內貶值。第四,中國規模巨大的外匯資產,不僅面對美元貶值的匯率風險,還會因美國國債、機構債產品市值下跌而蒙受損失。第五,進入中國的熱錢洗劫了財富,擾亂了經濟金融的穩定。

面對這些影響,中國現階段亟需在金融、外貿政策上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改變經濟金融的發展方式,使對外開放服從服務於國內發展,使經濟發展的成果為國內人民共享。需要重點實現初次分配的公平合理,從而擴大內部需求,尤其是內部消費需求,增加最終產品服務於國內經濟的比重,這樣既可以替代過多的貿易順差,又可以實現經濟社會均衡發展。此外,中國需要擴大主權信貸,替代過度地引進外資和外債,在制定國內宏觀調控政策和金融政策中保持獨立性、體現主權性。

其次,中國需要認識到,當前通貨膨脹的主要根源是外部成本的輸入,是美國轉嫁自身危機的一部分。因此,宏觀調控政策制定要增加針對性、定向性,避免傷害到外貿相關度低的國內經濟部門的生產發展,避免出現通貨膨脹和經濟低增長並存的局面。

第三,中國現階段更要務實地看待對外經濟關系,以國家利益為前提加強與世界各國的經濟金融交往,注意維護國家金融安全。面對世界經濟的不確定性,中國要加強風險控制,防止發生金融危機;由於金融衍生品已經在西方國家引起極大的混亂,要謹慎地發展金融衍生品市場。既要與不合理的國際貨幣金融體系,尤其是與美元保持適當的距離;又要積極、務實地推動改變收益和責任極不對稱的國際貨幣體系。

⑧ 我國的金融體系是什麼

從我國的具體情況出發,我國的金融體制在融資方式上實行的是間接融資為主、直接融資為次,實行主辦銀行制度(銀行與企業雙方簽訂協議,金融體系主辦銀行要按照信貸原則解決企業大部分合理的資金需要,同時對企業重大財務活動進行監督),企業所需資金主要靠銀行貸款.發展前景是直接融資和間接融資並重。

金融體系狀況是資本市場不發達,金融體系證券市場剛起步規模小,功能初步顯現,金融體系從起應積極發展資本市場,金融體系擴大和規范猜塵證券市場,金融體系創造市場和社會督導公司的環境和條件。

簡述我國的金融機構體系
按我國金融機構的地位和功能進行劃分,主要體系如下:

1.中央銀行。中國人民銀行是我國的中央銀行,1948年12月1日成立。在國務院領導下,制定和執行貨幣政策,防範和化解金融風險,維護金融穩定,提供金融服務,加強外匯管理,支持地方經濟發展。

2.金融監管機構。我國金融監管機構主要有: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簡稱中國銀監會;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簡稱中國證監會;中國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簡稱中國保監會。

3.國家外匯管理局。成立於1979年3月13日,當時由中國人民銀行代管;1993年4月,根據八屆人大一次會議批準的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和《國務院關於部委管理的國家局設置及其有關問題的通知》,國家外匯管理局為中國人民銀行管理的國家局,是依法進行外匯管理的行政機構。

4.國有重點金融機構監事會。監事會由國務院派出,對國務院負責,代表國家對國有重點金融機構的資產質量及國有資產的保值增值狀況實施監督。

5.政策性金融機構。我國的政策性金融機構包括三家政策性銀行:國家塵薯開發銀行、中國進出口銀行和中國農業發展銀行。政策性銀行不以盈利為目的,其業務的開展受國家經濟政策的約束並接受中派兆者國人民銀行的業務指導。

商業性金融機構。我國的商業性金融機構包括銀行業金融機構、證券機構和保險機構三大類。

⑨ 中國現在的經濟狀況是怎樣的美國的次貸危機給中國造成什麼樣的影響,熱錢是概念

中國現階段應該以縮小貧富差距,地區差距,加強社會法制公正為主要入手點!

一味看GDP和外匯儲備正如天佑所說是狹隘的。中國在「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的」口號下,貧富差距劇烈增大,地區差距日益嚴重,其結果,在西方發達國家的發展史上可以清楚找出。社會將會分裂,經濟建設無法持續!當年的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在這個階段上出現了共產主義革命,馬列這個時候最深入人心。一個分裂動盪的社會無法實現經濟的增長。現在的中國社會已經處在動盪能量不斷累積的過程之中!

當然,天佑也許認為可以通過經濟增長擴大就業,不就可以抵消這種社會分裂趨勢了。當然這在一定程度上的確存在這種緩和效果。但是還是遠遠不夠的。理由就是,如果社會法制不健全,有法不依,官官相護,腐敗得不到有效遏制,導致社會分配嚴重不公,那麼社會創造的財富將會越來越集中到少數人的手中,而這些高消費人群和不規范消費生產規則,將會帶動市場價格的畸形暴增產生非生產性的經濟泡沫,現在的房產泡沫大部分都是中國社會結構性的不合理導致的,這一問題夠寫一個專題。那麼那些處於社會生產下端的人群的收入在比他們工資增長快得多的泡沫膨脹面前,有限的工資收入對他們生活的改善將是杯水車薪!最後隨著泡沫的崩潰,一夜之間絕大部分社會成員將會變成赤貧狀態,負債累累!大家可以算算如果自己失業,光住房貸款,你們還得起嗎?

所以說,現階段中國社會的發展遇到的決非經濟改革問題就可以解決的!要想持續發展必須從社會體制改革入手,建立真正的和諧社會,保證社會不分裂,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環境。首要建設的就是法制治國的落實,遏制腐敗,強有力調控改革社會分配規則,規范有序的市場活動。這才是最迫切的任務!中國社會面臨嚴重的分裂危機,現在大家都座在火山口上,不要眼睛盯著那幾個數字沾沾自喜,GDP和外匯數字是總結性的,沒有預測性。

此外,中國的巨大外匯儲備資產不用五年時間將會大縮水!美元比價在現有的巨額雙赤字面前將無以為續,再加上美國不斷窮兵黷武,財政負擔巨大,美國人習以為常的借錢消費習慣,不出五年時間,美元將要大貶值!到時候,中國社會創造的巨額外匯儲備財富憑空消失!這個責任誰來負?所以說現階段的巨額美元儲備不但不是成績,而是危機!中國現階段必須加緊建立以美元,歐元,甚至是日元儲備的外匯儲備結構,分散風險。痛下決心改革國有銀行體制!否則,金融危機的風險日益增大!

所以說,我們現階段的根本任務應該是有序推動體制改革來帶動經濟增長!有序合理的體制改革才是中國可持續性發展的根本動力!

美國是世界最大的經濟體,也是最大的資本市場,美元是世界貨幣,所以如果在美國發生金融危機與美元崩潰,必然會引起高達數十萬億美元的國際資本在不同市場與不同區域內的重新分弊襲配,從而導致國際資本流向和主要貨幣匯租洞兄率的劇烈變化以及國際投資和貿易格局的改變。

福州市民李治平,因「無法忍受銀行VIP客戶插隊」,一紙訴狀將銀行告上法庭……

美國不同於日本的地方在於,美元是世界貨幣而日元不是,所以在次貸危機中所有以美元計價的金融財富損失,會由世界所有持有美元資產的國家來分擔,由於這個原因,世界各國會出於自身利益來共同阻止次貸危機的深化。比如,在危機趨於惡化的時候,各國政府可能會聯手拋本幣、收美元,以阻止美元及美國資本市場的崩潰。此外,日本在當年資產泡沫破滅後仍然持續實行緊縮政策,到後期才實行了「超寬松」貨幣政策,是導致危機深化的重要原因,而美聯儲已經吸取了這個教訓,不僅連續降息,還不斷向貨幣市場注入巨額資金,並且還史無前例地向投行和券商敞開貸款閘門。我們希望這些因素與措施能夠成功阻止悲觀前景的出現,但現在還不能定論,所以我們仍必須研究,一旦這些悲觀前景出現會出現那些變化,以及在這些變化中,哪些變化對中國有利,哪些不利。

在以往的國際性金融危機中,國際資本的流向都是從邊緣流向中心,即從發展中國家的金融市場,向美、日、歐等發達國家金融市場流動,日本這種發達國家出現了金融危機,資本則從日本流顫螞出到美歐。但是這次金融風暴的中心是在美國,連同歐洲和日本都受到了強烈震撼,這就等同於是在世界資本市場的中心颳起了金融風暴,中心市場中以往所容納的巨量資金必然會向邊緣市場流動。由於僅美國資本市場所容納的資金就有數十萬億美元,因此在本輪金融風暴中從中心向邊緣金融市場流入的資金也肯定不是一個小數額。國際資本從中心流向邊緣,也即從發達國家流向發展中國家,這會使主要發展中國家的貨幣,在危機中維持對美元的升值軌跡,也會出現前所未有的資本流入。這是第一個判斷。

在美國之外,歐洲是另一個最大的資本市場中心。我在2006年寫文章預測,由於在美元崩潰後,歐洲是最大的資本市場,這會導致國際資本從美元向歐元流動,所以美國可能會發動伊朗戰爭,以影響歐洲周邊的安全環境,阻止國際資本流向歐洲。現在美國在美元瀕臨崩潰的時候會通過打擊伊朗來阻止國際資本流向歐洲的可能仍不能排除,但是出現了新情況,就是在美國次貸危機爆發後才暴露出,歐洲各國也拿了很多美國的次債及相關衍生金融品,因此歐洲金融體系也受到了次債的劇烈沖擊。例如,在次貸危機中受損最重的銀行不是美國的銀行,而是歐洲的瑞士聯合銀行,而德國、英國和法國的銀行也因持有巨額次債及相關金融產品蒙受了巨大損失,因此歐洲央行投入的救市資金甚至一度多過美國。由於國際衍生金融產品的一大特點,就是不透明性,不到最後報出虧損,誰都不知道別人拿了多少次債相關產品,這就使國際資本持有人在現階段難以對美歐兩大資本市場進行明確的優劣判斷,這樣就在很大程度上阻止了國際資本從美國向歐洲的大量流動,以及美元的崩潰。當然,由於美國的本次金融風暴的源頭,歐洲雖有問題也不會大過美國,所以次債危機以來,歐元始終在對美元升值,如果危機在未來的發展中已經可以明確知道歐洲金融資產的質量好於美國,歐洲仍會成為國際資本流向的首選,也不能排除美國會再打一場海灣戰爭。我們最近就看到了,當歐元升值超過1.6美元的時候,就再次傳出了美國要打伊朗的聲音。

美歐以外最大的中心資本市場是日本。日本自2006年以來終於擺脫了資產泡沫崩潰所造成的一系列經濟增長陰影,開始走出長期蕭條的陷阱,更為重要是,由於日本金融體系一向保守的作風,所持美國次債及相關衍生金融品不多,據日本央行數據,日本在次貸危機中所遭受的損失約為1.5萬億日元,即不到150億美元,這在發達國家已報出的近萬億美元損失中,比例是相當低的。因為如此,如果次貸危機演化成全球金融風暴,國際資本會大舉流向日元以求避險。近年來日元對美元升值幅度雖然小於歐元,但我預計到今年中、後期金融風暴最烈的時候,日元升值到60~70日元兌1美元也不奇怪。

國際資本在金融風暴中會從中心流向邊緣,而最大的發展中國家是中國和印度,日本因較少持有次債也會成為這場風暴中的國際資本主要流向地,所以從資本的地域格局看,在這場全球金融風暴中的主要流向改變,是從北美向東亞流動。這是第二個判斷。基於這個判斷,如果次貸危機深化,東亞地區的貨幣應當是升值最強勁的貨幣,資本市場也應相對於世界其他地區更活躍。這個判斷實際上已經有實證支持。根據亞行的數據,在去年的次貸危機背景下,流入亞洲股市與債市的資金首次超過了流入美歐的資金,達4500億美元,比2006年增長了80%。

次貸危機所引發的是金融市場的崩潰。在以往時代,流入金融市場的資金是國際資本的主體,但是由於金融市場崩潰,國際資本失去了牟利機會,就會向實物領域轉移。我們已經看到,包括糧食在內的國際商品期貨價格的大幅度上漲,就是發生在去年下半年,這與次貸危機的爆發是同步的,這並非偶然,而是說明由於次貸危機的影響,大量原在金融市場中的資金開始轉向大宗產品期貨市場。由於金融市場的資本容納量高達數十萬億美元,而國際期貨市場的資本容納量目前還不足萬億美元,兩者極度不對稱,因此只要從金融市場轉移過來少量資金就會使期貨市場價格顯著攀升。由於危機越深化,轉向期貨市場的國際資本就會越多,所以危機的深化必然成為推動國際大宗產品價格上漲的巨大動力。這是第三個判斷。

有一種意見認為,美國次貸危機所導致的全球性經濟衰退,會在未來時期導致國際期貨價格下降,如果這第三個判斷正確,有關期貨價格在未來會走低的判斷就站不住腳。我看在未來危機嚴重的時候,油價上漲到超過200美元,黃金和大米上漲到超過1500美元都是有可能的。

在以往時代,由發達國家金融泡沫所形成的龐大貨幣需求,主要是從需求端來拉動發展中國家的物價上漲,這表現在發達國家通過製造金融泡沫與發展中國家的實物產品相交換,創造了長期維持與擴大貿易逆差的條件。但是在金融市場崩潰後,發達國家的金融資本開始轉入實物產品市場牟利,就形成了從供給端推動發展中國家物價上漲的新力量,所以美國次貸危機的深化,將導致目前已經露頭的發展中國家的輸入型通脹愈加嚴重,並成為通脹的主因。

衍生金融產品市場的崩潰是這場金融危機的新特徵,而在衍生金融產品市場中的國際資本投機性更強,在金融市場流出的國際資本中,也會有大量的投機資本,就是一般所說的「國際熱錢」。國際熱錢的流動性很強,以往主要是在證券市場內進行投資活動,在證券市場崩潰後,有些會進入實物領域,但主體則可能會流向貨幣市場,因此貨幣匯率的升降及幣種之間的利差就會成為引導國際熱錢流動方向的主因。這是第四個判斷。如果這個判斷正確,隨著危機深化,國際匯率波動會更加劇烈。

在本次國際性金融危機中,國際資本的主要流向,是從美國向歐洲特別是東亞流動,所以歐元升值較強,日元升值最強。從2005年開始,歐洲和日本都出現了經濟復甦,但都不是由內需拉動,而是靠出口。如果危機繼續深化,歐元升值到對美元1:1.7~2,日元升值到60~70:1,歐洲和日本由出口帶動的經濟復甦過程肯定會中止。但貨幣升值有利於投資,如果能通過資本輸出帶動商品輸出,歐、日的經濟增長就還有亮點,所以,危機的深化可能會推動歐洲與日本改變以往只願意向發展中國家賣產品的做法,形成一波歐洲與日本向發展中國家轉移產業資本的新浪潮。這是第五個判斷。

熱錢(Hot Money/Refugee Capital),又稱游資或叫投機性短期資本,只為追求最高報酬以最低風險而在國際金融市場上迅速流動的短期投機性資金。國際間短期資金的投機性移動主要是逃避政治風險,追求匯率變動,重要商品價格變動或國際有價證券價格變動的利益,而熱錢即為追求匯率變動利益的投機性行為。當投機者預期某種通貨的價格將下跌時,邊出售該通貨的遠期外匯,以期在將來期滿之後,可以較低的即期外匯買進而賺取此一匯兌差價的利益。由於此純屬買空賣空的投機行為,故與套匯不同。在外匯市場上,由於此種投機性資金常自有貶值傾向貨幣轉換成有升值貨幣傾向的貨幣,增加了外匯市場的不穩定性,因此,只要預期的心理存在,唯有讓升值的貨幣大幅波動或實行外匯管制,才能阻止這種投機性資金的流動。

熱錢的甄別及數目大小的確定

雖然大概的定義可以這樣說,但是如何甄別熱錢以及確定熱錢的數目大小,卻非易事。因為熱錢並非一成不變,一些長期資本在一定情況下也可以轉化為短期資本,短期資本可以轉化為熱錢,關鍵在於經濟和金融環境是否會導致資金從投資走向投機,從投機走向逃離。而我國現行實際上的固定匯率制度和美元持續貶值的外部金融環境,造就了熱錢進出的套利機會

首先是熱錢進來對經濟造成推波助瀾的虛假繁榮。從我國目前的情況看,熱錢在賭人民幣升值預期的同時,乘機在其他市場如房地產市場、債券市場、股票市場以及其他市場不斷尋找套利機會。如最明顯的莫過於房地產市場。最近兩年多來,我國房地產價格直線上升,全國房地產價格漲幅在12%以上,遠遠超過消費物價指數,尤其在北京、上海、杭州、南京等一些大城市,房地產價格上漲20%以上,甚至達到50%。即使2004年嚴厲的宏觀調控也沒有抑制房價的急劇上漲,因此,不能排除一些套利資本進入了我國的房地產市場。

其次熱錢大量進入,加大外匯占款規模,影響貨幣政策正常操作,擾亂金融體系的正常運行,加劇國內通貨膨脹的壓力。2004年全年基礎貨幣投放達到6600多億元人民幣,按照測算大約1000億美元的熱錢流入,就有8000多億元人民幣,因此,僅僅熱錢流入就超過了全年的基礎貨幣投放額。這迫使央行在[公開市場業務|公開市場]]大量運用央行票據強行沖銷,僅2004年央行就發行了近1.5萬億元票據對沖,這大大增加了央行的操作成本,同時也使得我國貨幣政策主動性不斷下降,貨幣政策效果大打折扣,增加了通貨膨脹的壓力。

再次,熱錢流入,人為加大了人民幣對外升值的壓力。我國現行的匯率體系,以及美元持續貶值,才能吸引熱錢進來。因此,只要人民幣升值預期不變, 隨著流入熱錢的增多,人民幣升值的壓力就會越大。最後,熱錢的流出,也同樣會使經濟劇烈波動。隨著美聯儲7次升息,美元利率提高增強美元吸引力,加上對人民幣升值預期不確定性增加,如果熱錢大規模迅速流出,就會使一些投機氣氛較大的市場價格會大幅波動,如房地產價格迅速回落、債券價格以及股票市場大幅震盪等。
長期以來,發展中國家由於國內資金短缺,往往比較在意外匯流出,希望外匯流入。泰國在1997年前奉行高利率政策,大量「熱錢」湧入;泰銖貶值後,「熱錢」迅速逃逸,使泰國的經濟大廈轟然倒塌。

熱錢何時會流入中國?

一般國際熱錢,流向兩個熱源:
1.短期利率正處在波段高點,或還在走高
2.短期間內匯率蓄勢待發,正要升值

只要中國符合以上兩個條件熱錢就源源流入。

⑩ 中國的金融體系是什麼樣子的

按我國金融機構的地位和功能進行劃分,主要體系如下:

1、中央銀行。中國人民銀行是我國的中團扒央銀行,1948年12月1日成立。在國務院領導下,肢緩制定和執行貨幣政策,防範和化解金融風險,維護金融穩定,提供金融服務,加強外匯管理,支持地方經濟發展。

2、金融監管機構。我國金融監管機構主要有: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簡稱中國銀監會;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簡稱中國證監會;中國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簡稱中國保監會。

3、國家外匯管理局。成立於1979年3月13日,當時由中國人民銀行代管;1993年4月,根據八屆人大一次會議批準的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和《國務院關於部委管理的國家局設置及其有關問題的通知》,國家外匯管理局為中國人民銀行管理的國家局,是依法進行外匯管理的行政機構。

4、國有重點金融機構監事會。監事會由國務院派出,對國務院負責,代表國家對國有重點金融機構的資產質量及國有資產的保值增值狀況實施監督。

5、政策性金融機構。我國的政策性金融機構包括三家政策性銀行:國家開發銀行、中國進出口銀行和中國農業發展銀行。政策性銀行不以盈利為目的,其業務的開展受國家經濟政策的約束並接受中國人民銀行的業務指導。

6、商業性金融機構。我國的商業性金融機構包括銀行業金融機構、證券機構和保險機構三大類。

銀行業金融機構包括商業銀行、信用合作機構和非銀行金融機構。

證券機構是指為證券市場參與者(如融資者、投資者)提供中介服務的機構,包括證券公司、證券交易所、證券登記結算公司、證券投資咨詢公司、基金管理公司等。

保險機構是指專門經營保險業務的機構,包括國有保險公司、股份制保險公司和在華從事保險業務的外資保險分公司及中外合資保險公司。

(10)哪些國家模仿中國經濟金融政策擴展閱讀

產生和發展

最早的金融機構是銀行,它起源於古代的銀錢業和貨幣兌換業,貨幣兌換業規則是現代銀行業的先驅。古代銀錢業及貨幣兌換交易大多發生在寺廟周圍,及在中世紀西歐數月依次的定期集市上。從商人陣營中逐漸分離出來的貨幣兌換商,最初只為各國的朝拜者和國際貿易兌換貨幣,並收取一定的手續費。

隨著商品生產和交換的持續擴大和發展,為避免自己保管貨幣和長途攜帶貨幣的不便和風險,部分異地貿易商和國際貿易商便將貨幣交由擁有良好保管設施的貨幣兌換商保管,並委託後者辦理異地支付、結算業務。

現代意義上的銀行起源於文藝復興時期的義大利。當時,地中海沿岸各國和地區經濟發展較快,貿易也異常活躍,處於地中海中心的義大利成為當時世界的貿易和金融中心,產生了世界上最早的銀行。此後,隨著世界商業貿易、金融中心逐步北移至荷蘭的阿姆斯特丹,銀行業擴展至西北歐其他國家。

社會的日趨細密,市場經濟不斷發展及其引致的多元金融需求,促成了其他金融機構的產生和發展。各類專業銀行,如投資銀行、不動產抵押銀行、進出口銀行等逐步出現;信託投資公司、證券公司、保險公司、金融公司、典當行等專業化金融機構,也漸次出現並在各自領域塌飢昌發揮重要作用。

與哪些國家模仿中國經濟金融政策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怎麼製作健康寶掃碼登記表 瀏覽:975
以故事得已故事什麼意思 瀏覽:352
幸福的羅如是說明什麼 瀏覽:17
女人經濟停留多久 瀏覽:279
被塵封的故事奇跡石是什麼 瀏覽:909
古代兒童早慧故事有哪些 瀏覽:389
如何理解愛情生活 瀏覽:111
關於革命事業的領袖人物有哪些 瀏覽:863
去哪裡找膠州第一美女 瀏覽:689
美國經濟霸主多少年 瀏覽:411
美女怎麼這么不愛笑 瀏覽:859
寮國美女嫁到中國辦證需多少錢 瀏覽:668
有哪些英雄以及故事讓你難忘 瀏覽:248
幸福置業哪裡最好 瀏覽:160
蛇跟羊女婚姻如何 瀏覽:202
使命召喚戰區故事模式怎麼搞 瀏覽:866
事業單位工人的技術工有哪些等級考試 瀏覽:10
你幸福嗎拼音怎麼寫 瀏覽:548
美女用什麼眼妝好看 瀏覽:589
經濟學有哪些選修課 瀏覽:843
© Arrange www.gzoltjx.com 2012-2022
溫馨提示:資料來源於互聯網,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