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如何建立健全打造生態經濟帶推進機制
黨的十八大報告將生態文明建設提到前所未有的戰略高度,不僅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中對生態文明建設提出明確要求,而且將其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一道,納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五位一體」的總體布局,這標志著我們黨對社會發展規律和生態文明建設重要性的認識達到了新的高度。深刻認識黨的十八大報告關於生態文明建設的論述,對於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建設生態文明關乎人民福祉和民族未來
十八大報告將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強調要將生態文明建設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推動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現代化建設新格局。生態系統看似外在於社會系統而獨立存在,但實際上,隨著人類社會對自然的不斷改造和利用,我們所面對的自然在很大程度上已經成為人化自然。自然界深受人類活動的影響,並成為人類社會活動不可或缺的前提和條件。另一方面,自然環境對於人的發展具有優先性。馬克思在《資本論》中闡釋過自然力是勞動生產力的自然基礎,因此人類的實踐活動必須遵循自然規律,做到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人類上下約萬年的文明發展歷程告誡人們,人類的經濟社會活動不可超越自然生態系統的承載閾值。這是人類社會發展的一條鐵的定律,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作為一個社會主義國家的執政黨,中國正是把握住了這一重要的人類社會發展的規律,在體現其治國理政的黨代會報告中將生態文明建設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並列,同樣作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有機組成部分。此外,生態文明建設遵循客觀的生態環境優先性規律,建立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基礎上,可以充分優化人類社會發展的環境,從這個意義上講,生態文明建設是其他四項建設得以順利進行的前提,為其他四項建設提供保障。
生態文明建設是破解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難題的必由之路
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年均經濟增長率達到9.8%,幾乎是同期世界發達國家的3倍,但由於我們實行的是粗放式的增長方式,靠的是高消耗、高投入,是以付出巨大環境資源代價換取的高增長。因此,發達國家上百年工業化過程中分階段出現的環境問題,在我國30多年裡集中出現,呈現結構型、復合型、壓縮型的「時空壓縮」的特點。
在這個階段,我國面臨日益嚴峻的資源瓶頸和環境污染。從資源瓶頸的情況來看,我國資源總量小,人均耕地、林地、草地面積和淡水資源分別僅相當於世界平均水平的43%、14%、33%和25%,主要礦產資源人均佔有量佔世界平均水平的比例分別是煤67%、石油6%、鐵礦石50%、銅25%。2010年,我國石油、鐵礦石、銅等資源的對外依存度均超過50%,潛在風險日益加大。整體資源利用率不高,資源浪費現象突出。由於我國仍處於高速發展過程中,對耕地、石油、天然氣、淡水、鐵礦石、有色金屬等的需求量日益增加,加上經濟增長方式尚未實現根本性的轉變,投入產出的效率不高,我國經濟社會發展與資源緊缺之間的矛盾也越來越嚴重。從環境污染狀況來看,2011年,我國廢水排放中化學需氧量(COD)排放總量為2499.9萬噸,氨氮排放總量為260.4萬噸,均位居世界前列。全國大江大河有近四分之一的監測斷面超過劣V類水體水質,90%的城市河段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七大水系總體為輕度污染,湖泊(水庫)富營養化問題仍然突出。2011年,我國城市大氣環境質量有11%的城市超標,城市大氣環境以可入肺顆粒物(PM 2.5)污染為主的混合型污染問題日益突出。截至2011年年底,現有水土流失面積356.92萬平方千米,占國土總面積的37.2%。全國工業固體廢物產生量為.6萬噸,綜合利用量僅.4萬噸,其中很大一部分還是利用往年的貯存量。
需要指出的是,生態惡化開始引發社會穩定問題。最近幾年因環境問題引發的群體性事件每年都在快速遞增。特別是四川省什邡市的百億元鉬銅項目、江蘇省南通啟東的王子制紙排海工程項目和浙江省寧波市鎮海的PX項目,因公眾環境訴求表達不暢,紛紛遭到群眾抗議。這些事件最後皆以宣布放棄項目的建設而告終,這對的公信力造成很大的損害。
從上述情況可以看出,如果任由目前的生態危機繼續下去,不但我國經濟建設的成果會大扣,而且將增加不穩定因素,激化社會矛盾;不但會殃及子孫後代,而且將直接威脅到當代人的生存。生態文明建設已經成為我國現代化進程中不得不解決的一個重大課題。
准確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的內涵與實質
生態文明指的是人們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界過程中,以高度發展的生產力作物質基礎,以遵循人與自然和諧發展規律為核心理念,以積極改善和優化人與自然關系為根本途徑,以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為根本目標,進行實踐探索所取得的全部成果。
生態文明內涵包含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
第一,高度發達的物質生產力是生態文明存在的物質前提。生態文明是現代工業文明高度發展階段的產物,是一種嶄新的文明形態。其產生和發展具有必然的歷史演進軌跡,即人類原始文明——農耕文明——工業文明——生態文明。在工業文明高度發達的基礎上才可能產生生態文明。
第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是生態文明遵循的核心理念。生態文明堅持以大自然生態圈整體運行規律的宏觀視角來審視人類社會的發展問題,將人類活動放在自然界的大格局中考量,要求人們按自然生態規律行事。人和自然都是社會發展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都有重要的價值,無視自然環境的價值,人的價值就不可能實現。這就要求我們在推進現代化建設時,無論經濟建設還是社會建設,都既要考慮人類生存與繁衍的需要,又必須顧及生態、資源、環境的承載力。
第三,積極改善和優化人與自然關系是實現生態文明的根本途徑。一切經濟社會發展都要依託生態環境這個基礎,從環境承載力的實際出發,堅持「自然生態優先原則」,積極改善和優化人與自然關系。在改造和利用自然的同時,應該力求人與自然共生。做到發展與環境雙贏,人類與自然協同發展。
第四,實現人與自然的永續發展是建設生態文明的根本目標。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就是要達到生態系統穩定性增強、人居環境明顯改善的目標,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人類和自然都能生生不息,永續發展。
生態文明建設,就是指人們為實現生態文明而努力的社會實踐過程。在我國生產力尚不發達的情景下所講的生態文明建設,是現代化進程中的生態文明建設。這就要求我們既要站在生態文明這一人類文明最高形態的高度,又要從當代我國的實際出發,按照生態文明的要求積極創造條件,改善和優化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的關系。這就決定了必須建設以資源環境承載力為基礎、以自然規律為准則、以可持續發展為目標的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這也決定了我國的生態文明建設既不能以犧牲生態文明為代價來獲取現代化,也不能以犧牲現代化為代價去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因此,當代中國的生態文明建設是「現在進行時」,而不是「一般將來時」。實踐表明,發達工業國家曾經走過的「先污染、後治理,先破壞、後建設」的道路在中國走不通。如果我們勉強按照這樣的路子走下去,我們很可能在沒有完全享受到現代化成果之前,就被沉重的生態環境代價壓垮。這就要求我們在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時,立足於發展理念和發展方式的轉變。發達國家在幾百年現代化的過程中,採取多種形式把原本應當由自己承擔的環境代價轉嫁給發展中國家。我國的國家性質和時代條件決定了,以轉嫁方式實現「生態文明建設」的目標是根本不可行的。
強化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措施
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要「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著力推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從源頭上扭轉生態環境惡化趨勢,為人民創造良好生產生活環境,為全球生態安全作出貢獻。」為此,當代中國生態文明建設必須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首先,加強引導,培育生態文明理念和意識。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必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目前相當多的人的思想觀念仍然停留在傳統工業文明時代,在對待人和自然的關繫上,把自然作為人認識、作用、改造甚至征服的對象,結果就是人類以征服者的姿態自居,人類中心主義觀念不斷強化。這反映在實踐中就是重經濟輕環境、重速度輕效益、重局部輕整體、重當前輕長遠、重利益輕民生。一些地方和單位不惜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追求經濟的高速增長,導致人與自然關系的不斷沖突和緊張。若不破除種種陳舊的思想觀念和意識,代之以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和思路並見諸行動,生態文明建設就很難邁出大的步伐。建設生態文明必須確立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理念,樹立人和自然平等的生態文明意識。有了生態文明意識,才會有符合生態要求的生活和生產行為。當前應加強生態意識教育和宣傳,全面提高公眾生態意識,在全社會牢固樹立生態文明觀念。
要把可持續發展理念貫穿到社會的生產、生活和人們的交往領域。倡導人們追求一種既滿足自身需要又不損害自然生態的生活,注重生活質量而不是簡單需求的滿足,使人們認識到人類個體生活既不能損害群體生存的自然環境,也不應損害其他物種的繁衍生存。在全社會弘揚生態文化,創立人人關愛環境的社會風尚和文化氛圍。在消費領域,大力倡導適度消費、公平消費和綠色消費,反對過度消費、奢侈消費。通過倡導公眾進行環境友好的消費向生產領域發出價格和需求的激勵信號,刺激生產領域清潔技術與工藝的研發和應用,帶動環境友好產品的生產和服務。同時,通過生產技術與工藝的改進,不斷降低環境友好產品的成本,促進綠色消費,最終形成綠色消費與綠色生產之間的良性互動,為構建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打下良好基礎。
此外,在公眾參與生態文明建設的過程中,不僅要將生態文明的宣傳教育落實到位,還應推動信息公開與公眾參與,完善多元化的環境監督體制。國際經驗表明,除了「自上而下」的推動和引導外,公眾「自下而上」的參與不可或缺。公眾監督不僅可以強化對污染的環境監督,彌補監管力量的不足,還可以監督。
其次,強化措施,落實生態文明建設戰略部署。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了今後一個時期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點任務,這要求我們必須強化措施,落實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部署。要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加快實施主體功能區戰略。要根據《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推動各地區嚴格按照主體功能定位發展,構建科學合理的城市化格局、農業發展格局、生態安全格局。要節約集約利用資源,推動資源利用方式根本轉變。加強全過程節約管理,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強度,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大力發展循環經濟,促進生產、流通、消費過程的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要加大自然生態系統和環境保護力度,實施重大生態修復工程,增強生態產品生產能力;推進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綜合治理,擴大森林、湖泊、濕地面積,保護生物多樣性。加快水利建設,增強城鄉防洪抗旱排澇能力。加強防災減災體系建設,提高氣象、地質、地震災害防禦能力。堅持預防為主、綜合治理,以解決損害群眾健康的突出環境問題為重點,強化水、大氣、土壤等污染防治。
再次,完善制度,建構生態文明建設保障機制。保護生態環境必須依靠制度。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健全國土空間開發、資源節約、生態環境保護的體制機制,推動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現代化建設新格局。」為實現上述目標,必須抓好以下工作:
一是要把資源消耗、環境損害、生態效益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評價體系,建立體現生態文明要求的目標體系、考核辦法、獎懲機制。長期以來,對幹部的考核過分突出經濟增長指標,以GDP為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考核標准,這對促進經濟快速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但這種不顧及資源、環境成本的政績考評標准和制度,加上違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事實長期存在,助長了種種非理性的發展理念和行為。因而,政績考核機制的改變顯得十分必要和緊迫。
二是通過一系列法律法規制度的完善,建立國土空間開發保護制度,完善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水資源管理制度、環境保護制度。環境問題是隨著經濟發展而產生的,根本解決環境問題離不開經濟的發展,同時也離不開法律制度的規范。因此,必須強化責任,健全約束和規范環境行為的法律制度。強化一些制度的實施,重點做好戰略環評、規劃環評、主體功能區及環境功能區劃、環境標准、區域限批與行業限批等工作。從源頭上加強防範,杜絕對國土資源惡性開
發和破壞環境的事件發生。
三是充分運用市場手段,深化資源性產品價格和稅費改革,建立反映市場供求和資源稀缺程度、
體現生態價值和代際補償的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和生態補償制度。這些制度的建立能夠糾正在資源環境價格方面的錯誤市場信號,促進資源環境成本真正內部化,避免排污者將污染成本轉嫁給社會。繼續完善環境經濟政策,推動財政政策的生態化調整,改革環保收費與環境價格政策,完善綠色金融、綠色貿易政策,建立健全生態補償機制。
四是加強環境監管,健全生態環境保護責任追究制度和環境損害賠償制度。嚴格追究污染者責任是解決「違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難題的關鍵。強化環境損害賠償制度,健全環境民事責任,既是保護公民環境權益、維護社會公平和正義的重要措施,又是解決「違法成本低」問題的根本出路。為此,應該建立環境責任終身追究制度,讓污染者為其違法行為付出高昂代價;我們還應借鑒發達國家經驗,加大對污染的行政處罰、行政強制、民事賠償和刑事處罰力度,建立健全行政裁決、公益訴訟等環境損害救濟途徑,切實落實環境責任。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和美麗中國的願景可以成為凝聚民心的力量,生態文明建設還是一個促使中國產業轉型、開發新的經濟增長點的契機。通過生態文明建設,我們不僅可以開辟中國特色的環境保護新道路,從源頭上扭轉生態環境惡化趨勢,為人民創造良好生產生活環境,還可以為全球生態安全作出貢獻。生態文明建設將向世界展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優越性,為人類探索出一條可持續發展道路做出貢獻。
❷ 如何做大生態經濟
參考相關新聞:
黨的十八大提出了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五位一體」的總體布局,鄖縣縣委、縣政府按照這一要求,搶抓機遇,按照市委、市政府「一城兩帶」和十堰生態濱江新區建設戰略部署,在「謀」、「試」、「調」、「建」、「治」上下工夫,大力發展生態經濟,傾力打造十堰漢江生態經濟帶核心示範區,加快推進十堰濱江新區建設。
一、堅持規劃為先,立足縣情主動「謀」
鄖縣立足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核心水源區和國家限制開發功能區的實際,超前謀劃,主動作為,積極探尋生態經濟發展之路,把保護生態環境和發展生態經濟放在突出位置,堅持把綠起來與富起來統一在產業化推進之中,大力發展綠色產業。2009年,鄖縣確立實施以「市郊生態型觀光農業示範區、漢江沿岸生態經濟帶、國道沿線城鎮經濟帶」為主要內容的「一區兩帶」綜合開發,並編制了總體規劃和分項規劃,率先啟動了漢江生態經濟帶建設。2010年,市委確立「一城兩帶」戰略、提出建設十堰漢江生態經濟帶以後,鄖縣詳細制定了鄖縣漢江生態經濟帶的農業產業化發展、文化旅遊業、城鎮建設、生態環境保護等分項規劃。在修訂和編制規劃中,積極與十堰市漢江生態經濟帶規劃、丹江口庫區及經濟社會發展規劃等規劃緊密銜接,發揮了決策、規劃的正確引領作用。
二、堅持示範帶動,柳陂片區先行「試」
2012年,鄖縣縣委、縣政府決定將柳陂新集鎮及其周邊9個村共13000多人的居住區作為重點區域進行集中連片開發,將其打造成為國家級生態移民示範區、國家級農村清潔水源地、秦巴山區連片開發示範區、全省新農村建設示範區、全省生態濱江旅遊示範鎮和十堰市漢江生態經濟帶核心示範區。通過精心謀劃,先行先試,加大投入,強力督辦,示範區內交通建設全面提速,安置點設施配套日趨完善,生態產業建設步伐加快,生態環境大為改善。目前,該片區已打造成為全國最大的生態移民示範區和十堰漢江生態經濟帶核心示範區,庫區蓄水後,將呈現出「江面碧波盪漾、路邊綠樹成蔭、田間大棚林立、房屋鱗次櫛比、山上果樹滿園」的美好圖景。
三、堅持產業為基,優化結構大力「調」
堅持把生態保護作為第一考量,把加快發展作為第一要務,積極調整產業結構,大力培育生態產業,努力夯實漢江生態經濟帶建設的基礎。一是壯大生態工業,增強經濟實力。按照工業園區化、產業集約化的要求,高標准建設工業園區,著力打造專用汽車零部件、生物醫葯、農產品深加工等產業集群,大力支持中小企業向零污染、無污染和高科技、高產值轉型。二是發展生態農業,增加農民收入。建成生態產業基地70餘萬畝,畜禽生態養殖小區35個,新建全市最大的農產品加工園,引進農產品加工企業10家,全縣農產品加工企業達512家,農產品加工轉化率達53%。三是激活生態文化旅遊業,增強發展活力。確立和實施「文化立縣、旅遊興縣」戰略,促進文化旅遊產業蓬勃發展。完成鄖縣旅遊總體發展規劃編制評審工作,加快濱江生態旅遊城、鄖陽島生態文化旅遊開發區、子胥湖生態旅遊新區等「一城兩區三園四線」建設,大力發展鄉村生態旅遊,大力保護開發鄖陽文化,使全縣文化旅遊產業呈現快速發展態勢。
四、堅持協調為重,城鄉一體統籌「建」
鄖縣立足毗鄰十堰城區的區位優勢,加快實施十堰生態濱江新區戰略,協調推進城鄉一體發展,著力建設宜人宜居新城區、城鄉統籌示範區,推進生態、綠色、美麗鄖縣建設。一是以「一江兩湖四區六鎮」城市發展格局為龍頭,著力建設濱江宜人宜居新城區,初步形成了80多平方公里的中等規模城市骨架;二是以國省道沿線小城鎮建設為支撐,加快推進生態重點鎮和中心鎮建設,一批基礎設施完備、產業優勢鮮明、建築風格別致的生態環保型小城鎮已現雛形;三是以移民安置點和公路沿線重點村為依託,扎實推進新農村示範村建設和宜居村莊建設,打造了星羅棋布的秀美村莊,彰顯了農村發展的勃勃生機和旺盛活力。
五、堅持生態為本,環保優先堅決「治」
鄖縣堅持環保優先,大力開展生態建設,著重治理生態環境,努力使鄖縣的天藍起來、山綠起來、水清起來,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打造綠色生態鄖縣。一是切實加強環境保護。採取多種形式,增強全民環保意識,實施綠色招商。近年來,先後否決、拒絕了60多個近30億元的不符合環保要求的投資項目。二是開展生態水利建設。大力實施丹江口庫區及上游水土保持重點防治工程,著力實施以電替代燃料項目建設,強力推進石漠化治理工程,不斷提高森林覆蓋率和水源涵養能力,構築生態安全屏障。三是嚴格抓好污染治理。加大環境質量監控力度,大力推進節能減排,對高耗能、低效益、技術落後的企業實行淘汰關閉和技術改造。新建污水處理廠2座,垃圾填埋場2座。大力開展庫周清理,境內漢江水質常年保持在Ⅱ類以上。
❸ 工業生態學所依據的生態經濟學原理有哪些應如何實現價值增值
鄱陽湖生態經濟區是以江西鄱陽湖為核心,以鄱陽湖城市圈為依託,以保護生態、發展經濟為重要戰略構想,把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建設成為全國生態文明與經濟社會發展協調統一、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態經濟示範區和中國低碳經濟發展先行區。國務院已於2009年12月12日正式批復《鄱陽湖生態經濟區規劃》,標志著建設鄱陽湖生態經濟區正式上升為國家戰略。這也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江西省第一個納入為國家戰略的區域性發展規劃,是江西發展史上的重大里程碑,對實現江西崛起新跨越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❹ 如何發展山區生態經濟
加速山區立體農業綜合開發是我國政府支持保護農業發展,改善農業資源利用狀況,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和產品競爭力,實現農業穩定發展的戰略性政策措施。山區立體綜合開發是實現山區環境、資源、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有效途徑,也是實現我國國民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大戰略。同時,山區又是我國國家生態經濟建設的重點區域,山區生態環境脆弱。由於山區農業開發是一個整體性、關聯性、動態性、戰略性很強的系統工程,不能以過分消費資源和破壞環境為代價,要把山區農業綜合開發與促進山區生態建設結合起來。下面就圍繞這些問題展開分析。
一、山區森林生態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
生態經濟學理論認為,人類經濟活動的實質是將生態系統中的物質與能量進行轉化、加工為能滿足人類需求的各種產品,這些產品通過人類生產與生活消耗之後,最終以廢棄物形式返回到自然生態系統中。人類經濟活動只是自然生態系統中物質循環、能量流動和信息傳遞的一段過程,它依賴於自然生態系統,同時又反作用於自然生態系統;一切經濟活動乃至人類的活動都是依賴自然生態運行的基礎進行的,經濟發展過程一刻也離不開生態系統這個基礎。
生態系統的作用可歸結為提供資源與凈化環境(污染)兩大功能。沒有生態系統這兩大功能,經濟社會發展無從談起。生態與經濟之間關系千絲萬縷,錯綜復雜。二者是相輔相成,水乳交融,互創條件.。經濟取之於自然而求得了發展,經濟發展反之可以調控和協調自然力.如果人們過度地開發利用資源、污染環境,必然造成對自然生態系統的破壞,甚至廢滅人類生存的自然環境。
二、森林生態系統是提供人類生存與發展基礎的,是不可缺少與無法替代的
森林生態系統結構的復雜,具有與其它生態系統不可比擬的優勢。森林生態系統具有結構的復性(統多層次、多水平、多類型)。系統具有空間優勢——系統覆蓋面廣,占陸地總面積1/3;樹高大,具有垂直空間和水平空間優勢。系統具有種群優勢——系統物質資源包括:喬、灌、草、苔蘚、地衣,同時,還包括各種動物資源。因此,生態系統是物種基因庫。系統時間優勢------森林生長周期長,往往數十年或幾百年,影響當代及幾代人。森林生長周期長決定系統的相對穩定性和對環境的影響力。系統演替的優勢----自我演替發展。系統高生產力優勢---系統具有較高的生物生產力,受自然力影響大的特點——森林的生物量和干物質生產力大,單位干物質形成所需消耗的水分、養量大,具有巨大的佇水、儲水的功能。
森林生態系統的功能特性決定森林生態系統在自然生態系統中的不可替代性。森林生態系統承擔著優化環境與促進發展的雙重使命。森林不僅具有經濟功能,而且具有改善環境的功能,同時又是人類文化、遊憩的場所,是生物物種資源的基因庫,是生態系統平衡的保障,是人類生存和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基礎。森林生態系統的結構優越性和功能特性決定系統的相對穩定性和對環境的影響力,決定在維持生態系統平衡中的不可替代性。
❺ 為什麼我們一定要走生態經濟發展
這是國家所倡導的生態經濟發展,如果不按這個生態經濟發展走的話,那樣會污染會很厲害。對地球也是不好的得國家也是不好的
❻ 生態經濟的思路
生態經濟的本質,就是把經濟發展建立在生態環境可承受的基礎之上,實現經濟發展和生態保護的「雙贏」,建立經濟、社會、自然良性循環的復合型生態系統。企業要走生態之路,就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堅持「注重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原則的同時,堅持以建立綠色企業經營為根本目的、實現企業與自然的和諧統一原則,堅持依靠科技進步、推進產品結構調整、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原則,堅持發揮市場機製作用的原則,將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作為關系企業長遠發展的根本大計。
遵循生態規律和經濟規律,合理利用自然資源與優化環境,在物質可持續利用的基礎上發展經濟,使生態經濟原則體現在不同層次的生態經濟形式上。正是基於此,現代企業經營目標是在生態經濟約束下的企業經營方式,這樣才能滿足各方利益要求,促進現代企業制度建立,有利於企業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企業只有尋找到有效實現「生態管理」和「生態管理經濟」的路徑,才能形成具有本企業特色的綠色經營管理模式,將企業真正建成生態型企業。
構建和諧社會、實現可持續發展必須走生態經濟之路
1、人與自然的關系和人與社會的關系,是現代人類社會的兩種基本關系,而人、社會與自然的和諧統一是密不可分的整體。從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人與人之間的和諧這兩個層面來理解和諧社會,「和諧」應是尊重自然規律、經濟規律、社會規律的必然結果,是可持續發展的客觀要求。和諧社會也是一種有層次的和諧,其核心層是人與人之間關系的和諧,即人與人的和睦相處,平等相待,協調地生活在社會大家庭之中;其保證層就是社會的政治、經濟和文化協調發展,與和諧社會的要求相配套,基礎層是必須有一個穩定和平衡的生態環境。和諧社會必須在一個適宜的生態環境中才能保持發展,沒有平衡的生態環境,社會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不能生存和發展,和諧的人際關系也會變成空中樓閣,無存在基礎。因而,生態和諧是和諧社會的基石,沒有生態和諧的社會不是真正的和諧社會。
2、堅持科學發展觀,構建和諧社會的立足點在於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這就要用和諧的眼光、和諧的態度、和諧的思路和對和諧的追求來發展生態經濟,走人與自然和諧之路,不斷改善生態環境,提高自然利用效率;就要加快改變環境與經濟發展相對立的傳統經濟學觀念,樹立生態環境也是生產力,環境與發展兩者應是協調統一的整體的生態經濟學新觀念,深刻領會人口、資源、環境與社會經濟在發展中是相互關聯、相互制約、相互依存的矛盾對立統一體;充分強調生態保護對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作用,充分認識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能發展生產力。
3、在我國當前條件下,大力倡導發展生態經濟確實具有不同尋常的意義。首先,這是因為我國正處於高速增長的時期,要特別注意發展道路再也不能重蹈「覆轍」。這方面我們過去是有深刻教訓的。我們也要避免重蹈發達國家在現代化進程中有增長無發展的消極發展模式。實踐證明這種傳統的模式是難以為繼甚至是危險的。我們應當自覺地走生態經濟協調發展的道路。其次,經濟增長是有代價的。我們以什麼樣的經濟增長模式來選擇低代價的經濟增長方式?這種低代價的經濟增長方式就是生態經濟方式。否則,即使有了高的經濟增長,如果以破壞和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這種增長的代價也是極其高昂的。第三,我國的發展要發揮後發優勢,一個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要充分認識和發揮生態經濟的裂變效應。它會帶來工業的一種新的發展模式,即清潔生產;它會帶來農業的新的生產方式,即生態農業;它還會帶來服務業的新的增長方式。
4、發展生態經濟,必須進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觀念。要把發展生態經濟作為21世紀的一項重大發展戰略,明確發展目標,確立「立足生態,著眼經濟、全面建設、綜合開發」的發展思路,實現資源開發與資源培植相結合,生態建設與經濟發展相結合,生態建設與經濟發展相結合,實現經濟效益、生態效益、社會效益的協調統一,創立生態經濟的發展模式。要根據我國的國情,發展生態林業、發展水電等清潔能源、發展生態農業、發展有機食品工業、發展生態建築及材料產業、發展生態旅遊業和環境保護產業等。這些產業的發展不僅將有力地推動我國生態經濟的發展,提升我國經濟競爭力,而且還有利於擴大就業,而充分就業又是人口、經濟、生態相協調平衡的重要內容,是生態經濟的本質要求。我們要在盡量少破壞生態環境的前提下高標准、高起點、大力度的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建設綠色通道,發展生態交通,為生態經濟發展提供支撐和依託,使生態經濟與基礎設施相互促進。要以發展生態經濟為契機,對經濟結構進行大力度調整。要利用發展生態經濟進一步吸引和利用外資,擴大開放,同時通過進一步擴大開放促進生態經濟發展。
5、生態經濟不同於以往的農業經濟和工業經濟,從理論到實踐都是新生事物。這種發展源於現代科技的日新月異,也源於群眾智慧的創造發揮。所以,發展生態經濟的關鍵在於創新,在於發展過程、發展機制和發展環境的優化,在於人的素質的不斷提高、科技創新的高效轉化、企業和基地的帶動輻射、服務網路的全面覆蓋。這是我國在推進生態經濟發展過程中應著力抓好的關鍵環節。
❼ 呂梁發展生態經濟的原因
本人呂梁人,煤礦產業終不是長久產業,現在呂梁污染這么嚴重,空氣中的顆粒那麼多,每天鼻孔里都黑黑,不發展生態怎麼活,現在環境問題是國家重重之重,當然要發展生態經濟,難道要往槍口上撞,再者生態經濟利國利民,自然要大力發展,發展呂梁的特色!走出污染!
❽ 為什麼國家要發展生態經濟
因為生態經濟,符合國家可持續發展的要求,保護環境的同時還能發展經濟,一舉兩得,有前景,更適合長遠發展
❾ 我國的生態經濟規模與質量還無法與歐美等國家相比,造成此局面的原因是什麼
經濟矢量的合成和資源的有效配置
王見定 李穎伯
{摘要} 按照傳統的經濟學理論,經濟變數是以標量的形式出現的。本文提出:經濟變數實質上是一種矢量。但又不同於物理學中的矢量,有其自身的合成規律。資源的有效配置其實是經濟矢量合成的一種形式。本文以一些實例對經濟矢量合成的法則進行說明,並進一步闡述這一理論在經濟活動中的指導意義。(內容簡介:經濟學新理論)
4噸混凝土和1噸盤鋼構成一個5噸的混恁土構件;一個缸的發動機、一個底盤、一個車身構成一輛轎車;一個顯像管、一個復雜的線路和一個殼體構成一個精美的電視機;一個美容師半個小時的勞務加上對各種美容美發器械及化妝品的使用,產生了一個時髦的發型;一位外科大夫4個小時的手術以及四個同事的合作、醫療器械和各種葯物的使用完成了一個心臟手術....這些都是經濟矢量合成的事例。
混凝土4噸和1噸盤鋼是兩種不同的經濟變數,像這樣既有大小又有一定流向的經濟變數,我們定義為經濟矢量。4噸混凝土和1噸盤鋼構成了一個5噸的混凝土構件,可以看成兩種經濟矢量的合成。它們之間的比例是一定的,是由構件的用途決定的,而且這種比例將隨著生產的發展而變化(當然在一段時間內是相對穩定的)。如果現在有5噸混凝土和1噸盤鋼,也只能構成5噸的混凝土構件,多生產的1噸混凝土在這一組合中是無用的。這就是經濟矢量的合成法則。這個法則對於不同的經濟矢量之間是不同的。這種經經濟矢量的合成可以在多個經濟矢量中進行。例如一個發動機、二個車身、二個底盤也只能構成一輛轎車,其中的一個車身、一個底盤是多餘的。以上例子已說明了經濟矢量概念是客觀的,也說明經濟矢量是按一定法則合成而產生社會的綜合效益。這種法則在一定時期具有相對穩定性,它取決於合成商品和勞務的質量要求,也取決於屆時的生產水平。
通常,我們在經濟學教科書中見到的資源的有效配置,實際上也可看成是一種經濟矢量合成的實例,有效的含義就在於不進行多餘的生產。當然一種商品和勞務是否是有效的,還取決於價格和周圍的環境。例如:一輛賓士轎車,就它的發動機、底盤、車身以及其他一切配套設施都是可以說是一種資源的有效配置,但其10萬美元的價格,相對一般市民來說,就不能說是完全有效的。而對於中產階級來說卻可以看成是一種有效的配置。或者就環境而言,在經濟發達國家的美國、西歐它可能是一種資源的有效配置(當然也不能超過一定的數量)。而在那些經濟正處在發展中乃至落後的地區,它就不能算是一種資源的有效配置。
世界上,任何國家,不管它是發達的國家,還是發展中的國家,都面臨著對資源的有效開發和對資源的有效配置。資源不同程度的無效開發和無效配置,將造成有效資源的大量浪費、環境的嚴重污染乃至經濟危機。
近20年來,社會主義國家都面臨著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過渡,就實質而言,就是對各種資源進行更有效的開發,對各種資源進行更有效的配置。目前我國進行的下崗再就業工程實質上就是全國范圍內進行的各種資源的有效配置活動。所謂新的經濟增長點,就是某些地區、某企業、某產品基本上達到了某些資源的有效配置。我們認為,當這種有效配置的覆蓋面達到50%的時候,由於經濟活動的慣性,全國經濟將出現全面好轉,展示強大的生命力。就一個地區而言,整個經濟活動達到80%的有效將是非常理想的,100%的有效是不存在的,既使是在發達國家美國也至少有20%的無效生產,它需要通過調整,甚至破產來達到有效。
參考文獻
❿ 從國家、企業、個人三個角度分析,如何發展低碳經濟,建設生態文明
1.提高能源效率
在工業化階段,提高能源效率是減少碳排放最為有效的方式,而且能源效率提高的空間非常大。比如說建築節能。在發達經濟體里,三分之一是建築物排放,三分之一是交通運輸排放,三分之一是工業排放。中國現在是工業排放量佔大頭,交通和建築類排放較小。但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的住房面積越來越大,住房品質越來越高,如果我們效仿歐洲的零排放建築,在建築節能這塊有很大潛力。
工業能源效率的提升空間也非常大。由於中國是發展中國家,最先進的技術有,最落後的技術也有。像鋼鐵行業,中國有一些領先技術,例如大中型鋼鐵聯合企業噸鋼的綜合能耗水平比較低,但小煉鋼和落後技術則能耗高、排放多。這就意味著要加速淘汰落後產能。電力方面,中國現階段肯定離不開火電,那麼就要上大壓小,用超臨界、超超臨界發電機組,使單位度電的排放量降到最低。中國在鋼材、水泥、化工、機械等領域投資力度非常大,「十一五」規劃中提出淘汰小火電、小水泥、小造紙,都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在交通運輸領域,我們也有很多工作可做。航空交通耗費的燃油量比地面交通高很多:與低效率的小汽車相比,高出一倍以上;與大容量的公交,與高速鐵路相比,至少高出三倍、四倍。現在北京到上海的空客一小時一趟,將來高速鐵路要是建好了,每小時一趟,基本上就不需要飛機了,同樣便捷的服務,但排放量只有原來的四分之一、五分之一。
2.開發利用可再生能源
中國的可再生能源資源很豐富,雖然可再生能源成本較高,但相當一部分已經商業化。例如太陽能熱水器,農村的小沼氣,運用得很普遍;水電、部分發展較好的風電(如新疆塔里木的風電)等,也非常有競爭力;中國每年所利用的農作物秸稈等生物質能,摺合標煤約三億噸,如果每年的商品能源消費總量是30億噸,生物質能佔了10%。已經商業化的可再生能源,可以進一步推廣。
太陽能光伏發電、光熱發電兩種技術現在都在運行。歐洲有一項遠大的工程規劃,准備在非洲撒哈拉沙漠上建大的太陽能光熱發電站,然後建遠距離輸變電系統,把電力輸送到歐洲。中國有廣袤的戈壁灘,如果太陽能發電技術成熟,戈壁灘的開發前景將非常廣闊。現在我們就可以進行研發投入,做好前期准備。
交通領域,汽車不再只燒石油和液化天然氣,現在有混合動力汽車、電動汽車等。電動汽車時速可以達到150公里,最遠可以跑400公里,如果蓄電池性能再好一點、動力更強一點,競爭力就會更大。太陽能汽車、氫能燃料電池等技術也在研發中,如果成熟,我們的交通服務將實現很少的碳排放甚至是零排放。
除了可再生能源的開發利用有很多大文章可做,核能也很有前景。英國長期以來反對核能的聲音很強,現在為了搞低碳經濟,又把發展核能提到議事日程,准備進一步更新和新建核電站。美國也啟動了新的核能計劃。目前的核能利用,盡管在核廢料處置方面存在一些問題,但相對來講它是經濟可行的;從安全的角度看,核電大國——法國就沒有發生過核事故。中國也在大力發展核電,原來是在沿海地區,現在延伸到了內地。但有一個問題,發展核電所需的鈾礦資源,中國比較缺乏。在經濟全球化、一體化和世界共同應對氣候變化的背景下,我們可以通過國際協定,要求鈾礦資源豐富的國家,如澳大利亞、加拿大以及中亞國家給中國提供鈾礦資源。
3.引導消費者行為
通過提高消費者的節能意識來加速低碳經濟建設進程,至關重要。為此,我們必須制定相應的政策措施。
第一,二氧化碳對氣候變化有負面作用,是有環境成本的。既然如此,我們就應該對它征稅。碳稅跟能源稅不一樣,征能源稅可能會打壓可再生能源,但如果我們加以區分,只對碳征稅,那麼就只會打壓高碳能源。高碳能源的比較收益降低,零碳或低碳能源的比較成本就降低了,市場競爭力也會增強。
中國現在征碳稅的條件應該是成熟的。我們說條件不成熟,主要是兩個原因。一,中國是發展中國家,在國際上沒有承諾減排。如果我們國內征碳稅,和國際政策似乎有矛盾。但實際上這一點我們是完全可以避開的,我們可以不叫碳稅,而叫可枯竭資源稅。因為我們本來就有資源稅,而化石能源是可枯竭資源,那麼征一個可枯竭資源稅,實質上就等於碳稅。原因之二,要徵收碳稅就需要相應的技術、信息、統計資料,一般認為我們現在還不具備這種統計條件。實際上這個問題不難解決。因為碳只是在煤炭、石油、天然氣里才有,這三項能源都是進入了市場的,統計起來應該非常簡單。至於我們是在生產這一端來徵收,還是在消費這一端來徵收,都可以。所以,徵收碳稅並不是原則上不可行,而是技術操作層面的問題。
第二,我們應該有相應的政策補貼。所有技術的研發、運用,都會經歷從高成本到低成本的轉化過程,如果我們給予補貼,就會加速降低成本的過程。對一些暫時不具備商業競爭力,而社會成本又比較低的能源和技術進行補貼,會使它們更迅速地成長,走向市場競爭。
第三,要提高研發投入。很多低碳能源技術、產品還需要進一步研究開發,政府公共財政投入和企業商業化的投入,可以雙管齊下。
第四,對於消費者行為,要有相應的經濟政策措施對奢侈浪費加以限制。幾年以前我提出過一種設想,叫能源消費累進稅制(或者叫碳排放累進稅制)。我們的碳排放空間是有限的,而每個人的基本消費需求也是有限的,因而可以給每個人一定的碳排放量,超出之後就得交稅,超得越多稅率就越高,跟我們的所得稅一樣。這樣既兼顧了基本需求的滿足,又可以使消費者行為更理性化,降低奢侈浪費的部分。要強調的是,能源消費稅應是累進稅率,而不能是統一稅率。統一稅率只會打壓窮人,鼓勵富人消費。
第五,要對公共消費加以控制。中國的公共消費浪費特別多,在高速公路上跑的小汽車多數是公車;辦公大樓里,空調用電等浪費也很多。在一些發達國家,非常注重公共消費的低碳化,部長也乘坐公共交通。所以,政府可以率先垂範。
第六,國外在低碳社區、低碳城市等領域有很多先進經驗,我們完全可以借鑒,開展國際合作。
除了以上三個方面,發展低碳經濟還有其他一些可以努力的空間。如碳捕獲與埋存技術,雖然用來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現在還不具備經濟可行性——因為它耗能特別高,但作為一種技術選擇,我們可以繼續研發,使這種技術將來具有商業可行性,這是戰略投資。而且碳捕獲與埋存技術在有些領域是商業可行、能夠產生收益的,例如用它來提高石油採收率。一些發達國家在進行三次採油時,把二氧化碳收集起來加以液化,注入到地底下把油驅趕出來。中國大慶、勝利油田也涉及到二次、三次採油,完全可以採用這種方法。
我們還可以利用國際貿易來發展低碳經濟。每個國家的資源稟賦、清潔能源的比重和成本都不一樣,碳生產率相對較高的產品我們可以出口,碳生產率較低的產品則可以進口。像礦石,中國從澳大利亞進口,比我們國內采礦的成本低多了。
總之,低碳經濟不是時髦的概念,可以落實到現實的行動。要通過經濟發展方式的轉型、消費方式的轉型、能源結構的轉型、能源效率的提高,使中國向低碳經濟、低碳社會邁進——只有低碳社會才是可持續的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