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狀態 > 什麼是中國最早建設的經濟

什麼是中國最早建設的經濟

發布時間:2023-05-27 02:53:52

1. 我國主導建設的國際經濟情況如何

中國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已經成為國際經濟中的一個強勁動力。中國主導建設的國際經濟在敬鍵過去數年中取得了顯著成果。以下是一些主要的方面:

2. 在我國最早建立的四個經濟特區中,有對外開放窗口之稱的是哪個

是深圳。另外三個是廈門、汕頭、珠海 。

經濟特區:
所謂的經濟特區,是指在一個主權國家或地區劃出的特定區域,採取比一般地區更加開放的經濟政策,用減免關稅等優惠措施,吸引外資和引進外國技術設備,以達到一定的經濟目的。經濟特區的特就特在實行特殊的經濟政策和特殊的經濟管理制度。1979年4月,鄧小平提出試辦經濟特區的思想。8月,國務院公開宣布在深圳、珠海、汕頭、廈門設置經濟特區。

最早選擇深圳創辦經濟特區的原因:
1980年,我國在廣東的深圳、珠海、汕頭和福建的廈門建立四個經濟特區;其中深圳是最早經濟特區。
1.深圳等地的優越地理位置,靠近港澳台,便於發揮對外窗口的功能。
2.福建廣東都是我國著名的僑鄉,對廣大華僑回鄉發展經濟具有較強的吸引力。
3.港澳台都是我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能加強了與它們之間的經濟合作和經濟關系的緊密性。
4.面向南海或台灣海峽,交通便利,尤其是水運極為通暢。

經皮行濟特區建立的意義:
1.可以利用外資引進技術,提高產品質量,增強產品競爭力;
2.可以利用外商銷售渠道,適應國際市場需要和慣例,從而擴大出口,纖含增加外匯收入;
3.有利於引進先進技術,了解世界經濟信息;
4.有利於學習現代經營管理經驗,培訓管理人才;
5.可以擴大我們走向世界的通道,開辟世界了解我國改革毀握笑開放政策的窗口。

對外開放的目的,步驟,成效
1、目的:
是為了引進境外資金、先進科學技術和企業管理經驗,為我國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服務,發展社會主義經濟。
2、步驟:
第一步開始:1980年,建立深圳、珠海、汕頭、廈門四個經濟特區(後增設海南經濟特區)。
第二步:開放廣州、上海等14個沿海開放城市。
第三步,建立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廈漳泉三角區、環渤海地區等沿海經濟開放區(後增設上海浦東開發區)。
第四步:內地。
3、成效:
形成了「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沿海經濟開放區-內地」的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格局。

3. 中國最早建設的四個經濟特區

中國最早建設的四個經濟特區(深圳)、(廈門)、(珠海)、(汕頭)。

4. 什麼是我國大規模現代經濟建設的開端

第一個五年計劃。

我國實施了第一個五年計劃,啟動了一批大型建設項目,不僅初步奠定了社會主義中國的工業化基礎,也標志著中國近代以來大規模現代化建設的真正開端。除了工業化與社會主義改造之外,一五計劃時期計劃經濟體制也得到了完全確立。

有明顯蘇聯色彩的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不僅是工業化高速推進的需要,也是冷戰時期社會主義國家的普遍特點。國家開始干預國民經濟運行的方方面面,市場的作用開始被削弱。

(4)什麼是中國最早建設的經濟擴展閱讀:

第一次五年計劃的歷史背景:

第一個五年計劃開始時,我國的工業化水平是很低的,毛澤東對此有過一段形象的描述:「現在我們能造什麼?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壺茶碗,能種糧食還能磨成麵粉,還能造紙,但是一輛汽車、一架飛機、一輛坦克、一輛拖拉機都不能造。

從1949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到1952年底,是中國國民經濟的恢復時期。這一時期,國家採取了一系列方針、政策和措施,一方面,制止了中華民國時期國民黨政府遺留下來的惡性通貨膨脹,穩定了市場物價,恢復了被戰爭嚴重破壞的國民經濟。

另一方面,基本上完成對封建土地制度的改革,解放農村生產力,發展社會主義國營經濟,確立了國營經濟對資本主義經濟和個體經濟的領導地位,為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實施地進行經濟建設創造了條件。

5. 中國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1978年中國開始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中國共產黨人的偉大創舉,是億萬人民建設社會主義和改革開放經驗的總結,也是思想不斷解放取得的理論成果。它突破了把市場經濟視為資本主義特有的東西,計劃經濟才是社會主義經濟基本特徵的傳統觀念和社會主義的傳統模式。1978年12月召開的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重新確立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鮮明地指出應當堅決按照經濟規律辦事,重視價值規律的作用。由此,中國人民開始了以市場為取向的經濟體制改革的偉大征程。

1982年9月,黨的十二大提出「計劃經濟為主,市場調節為輔」的原則。1984年10月,黨的十二屆三中全會作出關於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指出我國實行的是有計劃的商品經濟。

1987年10月,黨的十三大指出新的經濟運行機制,總體上來說應當是「國家調節市場,市場引導企業」的機制。

從1984年到1988年,我國經濟經歷了一個加速發展的飛躍時期,展現了農業和工業、農村和城市、改革和發展相互促進的局面。

1992年10月,黨的十四大明確宣布: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這是一個帶有全局性的重大突破。這標志著黨對社會主義經濟發展規律的認識有了一個新的突破和飛躍,標志著我國的經濟體制改革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

1993年11月,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作出了《中共中央關於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勾畫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基本框架,制訂了繼續深化改革的總體藍圖。我國的經濟體制改革從此進入了全局性整體推進的新階段。

至此,歷經15年,我國市場取向改革的目標及其框架在理論上、認識上已基本完成。這以後的10年間,我國經濟體制改革取得了重大進展,經濟增長保持持續快速健康發展。我國的綜合國力、社會生產力和人民生活水平又連續邁上新台階。

從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過渡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一場深刻的變革在古老的東方大國激盪。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已經成為不可逆轉的歷史進程。

黨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和建成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戰略部署。十六屆三中全會承前啟後,明確提出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目標、任務、指導思想和原則,把新世紀新階段的我國經濟體制改革又進一步向前推進。

6. 中國社會主義經濟建設 從什麼時候開始的

完成工商業社會主義改造以後,1956年起判棚我國實行第一個五年計劃開始,走上握沖運了經段梁濟建設正軌。。

7. 新中國的經濟建設可以分為四個時期,請說明起止時間、名稱

新中國成立以來經濟建設大致分為四個階段,第一階段是1949-1956年的過渡時期,第二階段是1956-1966年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時期,第三階段是1966-1976年的「文革」時期,第四階段是1978-1999年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時期,其中以十一屆三中全會為標志,經濟建設取得歷史性的飛躍。

如果有用,記得採納喲,你的肯定是我答題的動力

8. 我國最早設立的經濟特區是哪幾個

我國最早設立的經濟特區是深圳、珠海、汕頭和廈門這四個經濟特區。

中國經濟特區誕生於70年代末,80年代初,成長於90年代。經濟特區的設置標志中國改革開放進一步發展。截至目前,中國大陸地區共有7個經濟特區。

1979年7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同意在廣東省的深圳、珠海、汕頭三市和福建省的廈門市試辦出口特區。1980年5月,中共中央和國務院決定將深圳、珠海、汕頭和廈門這四個出口特區改稱為經濟特區。1988年4月,設立海南經濟特區。

1992年中國加快改革開放後經濟特區模式移到國家級新區,上海浦東等國家級新區新的特區擴大改革等發展起來,成為中國新一輪改革重要標志。

2010年5月,中央新疆工作會議上中央正式批准霍爾果斯、喀什設立經濟特區。

(8)什麼是中國最早建設的經濟擴展閱讀:

特區發展:

一、制度兼容、演進與經濟績效

正式制度的目標取向與組織中個人的利益偏好是否一致決定了正式和非正式制度是否兼容,兩者的兼容與否決定了組織和經濟運行的交易成本,而交易成本的大小最終決定了經濟績效的影響,主要通過激勵、監督費用和強化成本三方面進行。

一是當一個組織的正式規則與子群體中的成員的偏好和利益一致時,將會大大提高組織的經濟績效。組織中的成員受到一種自我激勵,這種激勵通過正式制度的確立而更加明確。

而當博弈的正式和非正式的規則一致時,它們將相互強化。非正式與正式約束的一致性將導致較低的交易成本,因為監督和強化機能以一種非正式的方式取得預期的效果。

二是當一個組織的正式規則與子群體中成員的偏好和利益有較大差異時,這種不一致性導致較低的績效。因為首先,對立的規則與規范使經濟行為者無所適從,缺乏激勵。

其次,由於組織目標與個人的利益偏好不一致,不能使個人自覺為組織的目標工作,監督成本高,從而導致正式制度的形式化、組織的沖突和摩擦。

用進化博弈論的方法研究制度演進中的兼容性問題的結論:

一是進化過程不一定帶來最佳的傳統和制度。由於社會的歷史初期條件的原因,最佳反應動力的結果難以從帕累托劣勢的社會傳統中擺脫出來,即社會體制進化的路徑依賴性。

二是與正式制度相比,非正式制度的變遷更具演進特點。且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的變遷受不同之手——「劉易斯之手」和「斯更努之手」的指引。

前者是指通過理性的共同知識、主觀的認識和批判,來預設和推動制度的變化;後者指人們只通過他們過去的行為觀察到其獲得的效用,並強化好的行為或繼承壞的行為。因此,在制度演進過程中仍可能出現正式制度與非正式制度的不一致。

進化博弈論給出關於克服路徑依賴,實現制度演進中的制度兼容的解決之道:

一是通過引入較系統的突然變異,使社會脫離原有的低水平的均衡;

二是通過政府政策性介入,將人們的行動轉換到更高支付的戰略上;

三是積極促進低水平均衡的社會與具有不同習慣的高水平均衡的社會交流,提高原社會形成更佳習慣的可能性。

據此達到新制度的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在較高水平上的兼容,並使兩者以一種非正式制度的形成達到自我強化,通過互動強化,使兩者結合得更加緊密,造成一種報酬遞增的機制,從而降低交易費用,提高經濟績效。

總之,在其他條件相同的條件下,如果正式制度與非正式制度一致,則無論是從激勵角度還是從約束角度所需的交易成本都較低,從而導致較高的經濟績效;反之則相反。

二、WTO規則與特區制度兼容、經濟績效

加入WTO,中國面臨WTO規則與中國現存制度的兼容問題。提高制度的兼容性,增強整個制度的經濟績效已成為當務之急,即使中國的經濟特區也不例外。

WTO規則的變遷、演進具有「誘致性變遷」與「強制性變遷」的雙重性質,是兩種正式制度的制度結晶體。

但對加入WTO者來說,則明顯具有「強制性變遷型」正式制度的特徵,尤其對市場經濟不發達國家即發展中國家這種表現更加明顯,而加入WTO者本國原有的制度則具有非正式制度的特性。因此,兩者既存在著相容的可能性,也存在著不相容的可能性。

在WTO規則與本國原有的制度能夠兼容的情況下,經濟運行所需的交易成本較低,而經濟績效相應較高;當兩者不一致時,或當WTO規則與本國原有制度由於各自變化的機制不盡相同,造成兩者不能兼容時,則均對應著較高的交易成本和較低的經濟績效。

現實表現為市場經濟發達國家的制度與WTO規則具有強兼容性,而市場經濟不 發達國家的制度與WTO制度具有弱兼容性,經濟績效的差異即市場經濟的發達與不發達由此引出。

中國的經濟特區制度與WTO規則同樣既具有兼容性較強的一面,同時更有兼容性較弱的一面。說其兼容性較強,是相對於市場經濟不發達的非經濟特區而言具有較強的兼容性;而說其兼容性較弱則是指相對於WTO制度的要求存在著較大的差距,即市場經濟不發達而言的。

經濟特區較強的制度兼容性與欠發達地區較弱的制度兼容性的差距,足以使加入WTO後的經濟特區在相當長時間內繼續保持其制度優勢、經濟績效優勢和地位的優勢;並構成經濟特區今後的「特」之主要所在,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

相對WTO規則而言,各國的內在制度均屬「非正式制度」,就制度的兼容性強弱程度來講,發展中國家的國內制度的「非正式制度」程度更高,而其經濟特區與非經濟特區在「非正式制度」程度上只有參差不齊之分,而無本質上的區別,經濟績效上的差異是制度兼容性的晴雨表。

三、強化經濟特區的制度兼容性,保持經濟特區的高績效

與WTO正式制度比較形成的各國的制度雖屬「非正式制度」,但各國的制度又存在著正式制度與非正式制度之分。加入WTO國家的制度兼容,將面臨WTO規則與本國的正式制度兼容和與本國非正式制度的兼容兩方面的難題。

而由於WTO制度具有「強制性變遷型」正式制度的特性,決定了加入WTO國家的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均居於屈從地位,並應努力改變本國現存制度,以適應WTO制度,強化整個制度的兼容性,達到加入WTO提高經濟績效的目的。

此點對於發達國家、發展中國家及其經濟特區概莫能外。比較而言,經濟特區由於市場經濟相對發達,正式制度、非正式制度與WTO規則均有較強的兼容性,而非經濟特區由於市場經濟的欠發達在制度兼容性上則明顯弱於前者。

但兩者的制度兼容性與WTO的制度要求均存在一定的差距,只不過是程度不同而已,需變革的制度多少不同罷了。

閱讀全文

與什麼是中國最早建設的經濟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國外有哪些奇特的婚姻 瀏覽:717
江蘇工業經濟效益如何 瀏覽:734
美容行業健康證體檢哪些 瀏覽:626
衡水市幸福里小區屬於哪個派出所 瀏覽:607
英英美女什麼 瀏覽:987
象徵好運和幸福如何翻譯 瀏覽:910
瓊瑤的故事片都有哪些 瀏覽:463
愛情中的膩味怎麼辦 瀏覽:33
高級經濟師報名滿五年怎麼算 瀏覽:534
西安長沙成都重慶哪裡美女最多 瀏覽:894
虎追蛇婚姻如何 瀏覽:832
愛情面前怎麼算卑微 瀏覽:285
語言類故事書有哪些 瀏覽:157
集體戶口頁上的婚姻狀況怎麼改 瀏覽:639
美女中午好你喝什麼了 瀏覽:511
近年來我國經濟政策做了哪些調整 瀏覽:265
一千零一夜講故事的女主叫什麼 瀏覽:364
臨空經濟發展經濟靠什麼 瀏覽:992
用什麼來贊美女孩 瀏覽:765
如何說丈母娘身體健康 瀏覽: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