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第一次全國經濟普查資料顯示
第一次全國經濟普查主要數據公報
國務院第一次全國經濟普查領導小組辦公室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
2005年12月6日
為了全面掌握我國第二產業、第三產業[1]的發展規模、結構和效益等情況,建立健全基本單位名錄庫及其資料庫系統,為研究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提高決策和管理水平奠定基礎,我國於2004年進行了第一次全國經濟普查。這次普查的標准時點為2004年12月31日,時期資料為2004年度。普查對象是在我國境內從事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的全部法人單位、產業活動單位和個體經營戶[2]。普查主要內容包括單位基本屬性、就業人員、財務狀況、生產經營情況、生產能力、原材料和能源消耗、科技活動情況等。
經過各地區和有關部門及全體普查人員一年多的共同努力,全國經濟普查的登記填報及數據審核匯總工作基本完成。國務院第一次全國經濟普查領導小組辦公室和國家統計局將分三次向社會發布普查公報。現將第一號公報發布如下。
一、單位基本情況
2004年末,全國共有從事第二、三產業的法人單位516.9萬個。其中,企業法人單位325.0萬個,機關、事業法人單位90.0萬個,社會團體法人單位10.5萬個,其他法人單位91.4萬個。產業活動單位682.4萬個,其中,第二產業167.5萬個,第三產業514.9萬個。個體經營戶3921.6萬戶,其中,第二產業588.7萬戶,第三產業3332.9萬戶( 與2001年第二次全國基本單位普查的同口徑數據比較,企業法人單位數增加了22.3萬個,增長了7.4%。其中,國有企業、國有聯營企業、國有獨資公司共19.2萬個,減少17.7萬個,下降48.2%;集體企業、集體聯營企業、股份合作企業共45.6萬個,減少40.2萬個,下降46.9%;其他有限責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共40.6萬個,增加10.6萬個,增長35.2%;私營企業198.2萬個,增加65.8萬個,增長49.7%;其他內資企業6.2萬個,增加2.5萬個,增長66.5%,港澳台商投資企業和外商投資企業15.2萬個,增加1.3萬個,增長9.6%
第二、三產業單位半數以上集中於東部地區[3],單位擁有量自東向西呈遞減態勢。東部地區擁有法人單位291.0萬個,佔56.3%;中部地區119.3萬個,佔23.1%;西部地區106.6萬個,佔20.6%。東部地區擁有產業活動單位358.3萬個,佔52.5%;中部地區171.3萬個,佔25.1%;西部地區152.8萬個,佔22.4%。
第二、三產業法人單位數名列前10位的地區依次是:廣東、江蘇、浙江、山東、上海、河南、四川、北京、遼寧和河北。
個體經營戶較多的前5個地區是:山東、河南、浙江、廣東和河北
二、就業人員
2004年末,全國第二、三產業的就業人員[4]數為30882.8萬人。其中,第二產業的就業人員為15463.8萬人,第三產業的就業人員為15419.0萬人。在就業人員中,單位就業人員21460.4萬人,佔69.5%;個體經營人員9422.4萬人,佔30.5%。在單位就業人員中,女性7882.2萬人,佔36.7%。
在單位就業人員中,製造業8390.5萬人,佔39.1%;建築業2792.6萬人,佔13.0%;公共管理和社會組織1925.2萬人,佔9%;教育1521.8萬人,佔7.1%;批發和零售業1382.5萬人,佔6.4%
在單位就業人員中,具有研究生及以上、大學本科、專科、高中、初中及以下學歷的人員分別佔0.7%、8.0%、15.7%、33.6%和42.0%。在具有技術職稱的人員中,具有高級、中級、初級技術職稱的人員分別佔9.5%、36.9%和53.6%。在具有技術等級資格證書的人員中,具有高級技師、技師、高級工、中級工資格證書的人員分別佔2.6%、8.2%、32.8%和56.4
三、企業實收資本
2004年末,全國第二、三產業325.0萬個企業法人單位的實收資本[5]總額為18.2萬億元。在全部企業法人單位的實收資本總額中,由國家投入的資本8.7萬億元,佔48.1%;集體投入的資本1.4萬億元,佔7.9%;個人投入的資本5.1萬億元,佔28.0%;港澳台投入的資本1.3萬億元,佔7.3%;外商投入的資本1.6萬億元,佔8.7%。各類企業實收資本來源構成詳見表
四、普查數據質量情況
國務院第一次全國經濟普查領導小組辦公室採取分層隨機等距整群抽樣方法,對31個地區的數據質量進行了抽查,共抽查152個普查小區的21731個法人單位和產業活動單位(抽查比例約為3‰),個體經營戶45623個(抽查比例約為1.1‰)。抽查匯總結果,數據填報綜合差錯率為4.9‰,數據質量達到預期目標
B. 濟南跨進「GDP萬億俱樂部」,山東發展前景如何
根據公布的數據,2020年濟南GDP達到10140.9億元,成功躋身萬億俱樂部。GDP突破萬億對濟南來說算一個里程碑的事件,尤其是在2020年這樣特殊的年份,畢竟受疫情影響,全國乃至全世界的經濟形勢都談不上好,而濟南經濟同比增長了4.9%,名義增速更是超過7%,這樣的發展勢頭不可謂不猛。
至此,山東已經擁有兩座萬億俱樂部城市,另外一座就是青島。當然,濟南GDP突破萬億大關,山東推行「強省會」戰略有著莫大的關系。2019年,濟南正式與萊蕪合並,萊蕪GDP就有1000來億,而這也都算到了濟南上。加之山東近年來的發展資源明顯向濟南傾斜,所以濟南的發展速度才會加速。
山東打造全省會的背後,是近年來經濟發展相對緩慢的背景下推動的。原本粵蘇物液魯GDP幾乎處於同一檔,但最近幾年,山東掉隊嚴重,發展慢是一方面,2019年的經濟普查,山東GDP直接下調了9000多億,至此真正退出與廣東、江蘇的競爭行列。
為什麼山東要大力發展濟南?主要就是濟南的省會首位度太低了,幾乎全國墊底。雖然過去山東發展相對平衡,但是缺少強有力的大城市,頭部城市不夠強,難以帶動全省經濟發展甚至轉型升級。像廣東擁有廣州深圳兩座一線城市,它們的經濟輻射,資金技術人才匯聚,可以引領全省的經濟發展。
而山東就缺乏這樣的大城升級市。所以提高省會首位度非常必要,打造以青島和濟南雙核,帶動全省經濟發展。至於濟南GDP破萬億與山東經濟發展前景問題,目前來看,只能說效果初現。除了推行強省會戰略外,近年來山東已經在進行經濟轉型升級了,從公布的經濟數據來看,2020年山東經濟增長3.6%,這個增速已經位居全國前列。相信今年會有更大的驚喜。
濟南2020年進入萬億俱樂部的功勞應歸對萊蕪的兼並罩襲物,萊蕪的GDP預計達到800億。要是沒有萊蕪的情況下可能還要到2022年才能夠進入萬億俱樂部。這是上層有意讓這個第三經濟大省省會城禪和市實現經濟飛躍,可以跟其他主要城市一起同台競技,更是讓濟南可以拉近同青島的差距,實現真正的強省經濟雙城計目標。
但濟南的進入萬億俱樂部並不一定可以快速提升山東的戰鬥力。記得在前些年山東還想用江蘇一決高下,可遺憾的是這幾年是差距越來越大。2020年山東的GDP73129億,可江蘇已經突破了10萬億大關,以102700億超出29570億,中間隔了一個陝西或江西。
相反,排在全國第四的浙江卻是在後面緊追不放,2020年GDP經濟總量以64800億差距山東僅8300億。雖然還是差距較大。可山東的壓力猶在。特別是山東的人口數量已經破1億,而浙江僅以5850萬的人口數量實現了接近山東的90%經濟規模。人均GDP差距不是一丁點大。
京津冀本來是山東經濟發展可以依託的方向,可這些年北京都市區一枝獨秀,連津冀都是要靠自己的努力。更何況隔著河北和渤海的山東。
要是靠長三角地區。可中間還隔著一個淮海經濟區,這個區域都沒能發展起來。那還有多少能量輻射到山東呢?顯然也是不可能。
夾在京津冀和長三角之間的山東是兩邊都靠不上,只能靠自己。可從當年紅極一時的青島私營企業和央企、國企,如今是失去了往日的輝煌。
山東甚至有一種東北化的苗頭。看到了鶴崗房價的大跌,卻怎麼也想不到會在山東沿海城市乳山身上發生。未來山東的經濟如果難以尋找到自身的核心競爭力。而靠一個濟南的上位萬億俱樂部,可萬億俱樂部已經達到了23個城市,更何況濟南是唯一一個靠兼並實現晉級的城市。靠濟南改變不了山東的經濟狀況,不尋找可持續發展的山東核心競爭力,山東還會距離廣東和江蘇越來越遠,而浙江會越追越近。山東緊張卻無計可施!
C. 全國經濟普查條例的數據公報
國務院第二次全國經濟普查領導小組辦公室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 2009年12月25日 為了全面掌握我國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注1]的發展規模及布局,了解我國產業組織、產業結構、產業技術的現狀以及各生產要素的構成,摸清我國各類企業和單位能源消耗的基本情況,建立健全覆蓋國民經濟各行業的基本單位名錄庫、基礎信息資料庫和統計電子地理信息系統,為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科學制定中長期發展規劃提供科學准確的統計信息支持,我國於2008年進行了第二次全國經濟普查。這次普查的標准時點為2008年12月31日,時期資料為2008年度。普查對象是在我國境內從事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的全部法人單位、產業活動單位和個體經營戶[注2]。普查主要內容包括單位基本屬性、從業人員、財務狀況、生產經營情況、生產能力、能源消耗、科技活動情況等。 經過各地區和有關部門及全體普查人員近兩年的共同努力,全國經濟普查的登記填報及數據審核匯總工作基本完成。國務院第二次全國經濟普查領導小組辦公室採取分層隨機等距整群抽樣方法,對30個地區的數據質量進行了抽查,共抽查186個普查小區的21843個法人單位和產業活動單位(抽查比例約為2.46‰),個體經營戶24263戶(抽查比例約為0.48‰)。抽查匯總結果,數據填報綜合差錯率為3.5‰,數據質量達到預期目標要求。 根據《全國經濟普查條例》的有關要求,經國務院批准,國務院第二次全國經濟普查領導小組辦公室和國家統計局將向社會發布經濟普查公報。現將第一號公報發布如下: 2008年末,全國共有從事第二、三產業的法人單位709.9萬個,與2004年第一次全國經濟普查相比,增加193.0萬個,增長37.3%;產業活動單位886.4萬個,增加204.0萬個,增長29.9%;有證照的個體經營戶2873.7萬戶,增加686.9萬戶,增長31.4%(詳見表1)。 表1 單位數與有證照的個體經營戶數 單位數(萬個) 比重(%)一、法人單位 709.9 100.0 企業法人 495.9 69.9 機關、事業法人 95.9 13.5 社會團體和其他法人 118.1 16.6 二、產業活動單位 886.4 100.0 第二產業 230.0 25.9 第三產業 656.4 74.1 三、有證照的個體經營戶 2873.7 100.0 第二產業 253.8 8.8 第三產業 2619.9 91.2 2008年末,企業法人單位495.9萬個,比2004年增加170.9萬個,增長52.6%。其中,國有企業14.3萬個,減少3.6萬個,下降20.0%;集體企業19.2萬個,減少15.1萬個,下降44.0%;股份合作企業6.4萬個,減少4.3萬個,下降40.2%;聯營企業、有限責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共65.9萬個,增加22.7萬個,增長52.5%;私營企業359.6萬個,增加161.4萬個,增長81.4%;其他內資企業11.9萬個,增加6.4萬個,增長116.3%;港、澳、台商投資企業8.4萬個,增加1.0萬個,增長13.5%;外商投資企業10.2萬個,增加2.4萬個,增長30.2%(詳見表2)。
表2 按登記注冊類型分組的企業法人單位
單位數(萬個) 比 重(%) 合 計 495.9 100.0 內資企業 477.4 96.3 國有企業 14.3 2.9 集體企業 19.2 3.9 股份合作企業 6.4 1.3 聯營企業 1.1 0.2 國有聯營企業 0.2 0.0 集體聯營企業 0.4 0.1 國有與集體聯營企業 0.2 0.0 其他聯營企業 0.3 0.1 有限責任公司 55.1 11.1 國有獨資公司 1.1 0.2 其他有限責任公司 54.1 10.9 股份有限公司 9.7 2.0 私營企業 359.6 72.5 其他企業 11.9 2.4 港、澳、台商投資企業 8.4 1.7 外商投資企業 10.2 2.0 第二、三產業法人單位半數以上集中於東部地區[注3],單位擁有量自東向西繼續呈遞減態勢,東部地區擁有法人單位372.7萬個,佔52.5%;中部地區141.7萬個,佔20.0%;西部地區136.5萬個,佔19.2%;東北地區59.0萬個,佔8.3%。東部地區擁有產業活動單位441.2萬個,佔49.8%;中部地區185.3萬個,佔20.9%;西部地區186.8萬個,佔21.1%;東北地區73.1萬個,佔8.2%。東部地區有證照的個體經營戶1134.1萬個,佔39.5%;中部地區707.6萬個,佔24.6%;西部地區746.4萬個,佔26.0%;東北地區285.6萬個,佔9.9%。
表3 單位與有證照個體經營戶的地區分布 法人單位 產業活動單位 有證照的個體經營戶 數量 比重 數量 比重 數量 比重 (萬個) (%) (萬個) (%) (萬個) (%) 合計 709.9 100.0 886.4 100.0 2873.7 100.0 北京 26.9 3.8 30.8 3.5 44.3 1.5 天津 14.5 2.0 16.2 1.8 24.4 0.8 河北 27.9 3.9 32.9 3.7 124.5 4.3 山西 16.1 2.3 23.5 2.7 63.2 2.2 內蒙古11.4 1.6 14.7 1.7 73.3 2.6 遼寧 31.5 4.4 37.3 4.2 128.7 4.5 吉林 12.4 1.8 15.2 1.7 67.5 2.3 黑龍江15.0 2.1 20.5 2.3 89.4 3.1 上海 36.0 5.1 41.2 4.6 29.8 1.0 江蘇 63.1 8.9 70.4 7.9 176.8 6.2 浙江 56.0 7.9 64.4 7.3 169.4 5.9 安徽 20.5 2.9 27.1 3.1 109.9 3.8 福建 23.3 3.3 29.9 3.4 98.6 3.4 江西 14.8 2.1 19.9 2.2 69.6 2.4 山東 60.4 8.5 74.8 8.4 217.7 7.6 河南 35.1 4.9 44.2 5.0 218.1 7.6 湖北 29.3 4.1 37.3 4.2 115.0 4.0 湖南 25.8 3.6 33.2 3.7 131.8 4.6 廣東 61.8 8.7 76.5 8.6 230.2 8.0 廣西 15.5 2.2 21.9 2.5 118.3 4.1 海南 2.9 0.4 4.1 0.5 18.4 0.6 重慶 13.9 2.0 18.3 2.1 58.7 2.0 四川 31.0 4.4 39.1 4.4 169.9 5.9 貴州 9.4 1.3 13.8 1.6 53.9 1.9 雲南 12.3 1.7 19.0 2.1 81.7 2.8 西藏 1.5 0.2 2.0 0.2 6.0 0.2 陝西 17.9 2.5 22.9 2.6 65.4 2.3 甘肅 9.4 1.3 14.0 1.6 40.7 1.4 青海 2.4 0.3 3.4 0.4 11.2 0.4 寧夏 2.9 0.4 3.7 0.4 15.4 0.5 新疆 8.8 1.2 13.9 1.6 51.8 1.8
在產業活動單位中,從事製造業的單位185.9萬個,佔21.0%;批發和零售業174.5萬個,佔19.7%;教育54.7萬個,佔6.2%;公共管理和社會組織171.2萬個,佔19.3%。以上四個行業合計佔66.2%(詳見表4)。 表4 產業活動單位的行業分布 單位數(萬個) 比重(%)合 計 886.4 100.0農、林、牧、漁業* 2.1 0.2采礦業 10.2 1.2製造業 185.9 21.0電力、燃氣及水的生產和供應業 8.5 1.0建築業 25.3 2.9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 22.5 2.5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體業 21.1 2.4批發和零售業 174.5 19.7住宿和餐飲業 18.1 2.0金融業 22.0 2.5房地產業 24.5 2.8租賃和商務服務業 49.1 5.5科學研究、技術服務和地質勘查業 23.7 2.7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業 7.5 0.8居民服務和其他服務業 13.8 1.6教育 54.7 6.2衛生、社會保障和社會福利業 41.4 4.7文化、體育和娛樂業 10.2 1.2公共管理和社會組織 171.2 19.3* 此處的農、林、牧、漁業為第二、三產業法人兼營的第一產業活動單位。 有證照的個體經營戶較為集中的五個行業是:工業227.4萬戶,佔有證照的個體經營戶總數的7.9%;交通運輸業459.6萬戶,佔16.0%;批發和零售業1549.1萬戶,佔53.9%;住宿和餐飲業226.3萬戶,佔7.9%;居民服務和其他服務業269.3萬戶,佔9.4%(詳見表5)。 表5 有證照個體經營戶的行業分布 單位數(萬戶) 比重(%)合 計 2873.7 100.0工業* 227.4 7.9建築業 26.4 0.9交通運輸業 459.6 16.0批發和零售業 1549.1 53.9住宿和餐飲業 226.3 7.9房地產業 3.5 0.1租賃和商務服務業 27.0 0.9居民服務和其他服務業 269.3 9.4教育 6.7 0.2衛生和社會福利業 57.0 2.0文化、體育和娛樂業 21.0 0.7其他 0.4 0.0* 包括采礦業、製造業和電力、燃氣及水的生產和供應業。 2008年末,全國第二、三產業單位和有證照的個體經營戶從業人員[注4]數為35507.0萬人,與2004年第一次全國經濟普查相比,增加8586.6萬人,增長31.9%。其中,第二產業的從業人員為17338.8萬人,增加3438.2萬人,增長24.7%;第三產業的從業人員為18168.2萬人,增加5148.4萬人,增長39.5%。在從業人員中,單位從業人員27311.5萬人,佔76.9%;有證照的個體經營人員8195.4萬人,佔23.1%。在單位從業人員中,女性9479.4萬人,占單位從業人員的34.7%。 在單位從業人員中,製造業10433.1萬人,佔38.2%;建築業3907.7萬人,佔14.3%;公共管理和社會組織2228.5萬人,佔8.2%;教育1723.6萬人,佔6.3%;批發和零售業1892.0萬人,佔6.9%(詳見表6)。
表6 單位從業人員的行業分布 從業人員(萬人) 比 重(%)合 計 27311.5 100.0農、林、牧、漁業 195.3 0.7采礦業 990.8 3.6製造業 10433.1 38.2電力、燃氣及水的生產和供應業 404.6 1.5建築業 3907.7 14.3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 1077.0 3.9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體業 320.7 1.2批發和零售業 1892.0 6.9住宿和餐飲業 585.8 2.1金融業 487.0 1.8房地產業 552.2 2.0租賃和商務服務業 770.7 2.8科學研究、技術服務和地質勘查業 447.6 1.6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業 221.4 0.8居民服務和其他服務業 199.0 0.7教育 1723.6 6.3衛生、社會保障和社會福利業 680.4 2.5文化、體育和娛樂業 194.1 0.7公共管理和社會組織 2228.5 8.2 在單位從業人員中,具有研究生及以上、大學本科、專科、高中、初中及以下學歷的人員分別佔1.3%、11.4%、17.6%、31.5%和38.2%。具有技術職稱的人員共4559.7萬人,占單位從業人員的16.7%;具有技術等級資格證書的人員共2381.1萬人,占單位從業人員的8.7%(詳見表7)。 表7單位從業人員學歷、職稱、技術等級情況 從業人員(萬人) 比重(%)一、從業人員合計 27311.5 100.0 具有研究生及以上學歷者 358.6 1.3 具有大學本科學歷者 3106.0 11.4 具有大專學歷者 4796.1 17.6 具有高中學歷者 8610.5 31.5 具有初中及以下學歷者 10440.3 38.2 二、具有技術職稱的人員合計 4559.7 100.0 具有高級技術職稱者 515.1 11.3 具有中級技術職稱者 1747.5 38.3 具有初級技術職稱者 2297.1 50.4 三、具有技術等級證書人員合計 2381.1 100.0 高級技師 98.2 4.1 技師 280.7 11.8 高級工 793.6 33.3 中級工 1208.6 50.8
2008年末,全國第二、三產業企業法人單位資產總額為207.8萬億元,比2004年末增加111.1萬億元,增長114.8%。其中,國有企業資產總額47.7萬億元,比2004年末增加17.6萬億元,增長58.5%;集體企業資產總額4.4萬億元,減少0.8萬億元,下降15.1%;股份合作企業資產總額4.5萬億元,增加2.6萬億元,增長141.1%;私營企業資產總額25.7萬億元,增加17.0萬億元,增長194.9%;港、澳、台商投資企業資產總額8.0萬億元,增加3.8萬億元,增長89.8%;外商投資企業資產總額13.5萬億元,增加7.3萬億元,增長118.0%(詳見表8)。
表8 按登記注冊類型分組的企業資產總額
資產總額(萬億元) 比重(%)合 計 207.8 100.0內資企業 186.3 89.7國有企業 47.7 23.0集體企業 4.4 2.1股份合作企業 4.5 2.2聯營企業 0.5 0.2國有聯營企業 0.3 0.1集體聯營企業 0.1 0.0國有與集體聯營企業 0.1 0.1其他聯營企業 0.1 0.0有限責任公司 42.8 20.6國有獨資公司 15.5 7.5其他有限責任公司 27.3 13.1股份有限公司 59.6 28.7私營企業 25.7 12.3其他企業 1.2 0.6港、澳、台商投資企業 8.0 3.9外商投資企業 13.5 6.5 [注1]三次產業的劃分: 第一產業是指農、林、牧、漁業。 第二產業是指采礦業,製造業,電力、燃氣及水的生產和供應業,建築業。 第三產業是指除第一、二產業以外的其他行業,具體包括: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體業,批發和零售業,住宿和餐飲業,金融業,房地產業,租賃和商務服務業,科學研究、技術服務和地質勘查業,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業,居民服務和其他服務業,教育,衛生、社會保障和社會福利業,文化、體育和娛樂業,公共管理和社會組織,國際組織。本次普查未包括國際組織。 [注2]單位的劃分:
法人單位是指具備以下條件的單位: (1)依法成立,有自己的名稱、組織機構和場所,能夠獨立承擔民事責任; (2)獨立擁有和使用(或授權使用)資產,承擔負債,有權與其他單位簽訂合同; (3)會計上獨立核算,能夠編制資產負債表。 法人單位包括企業法人、事業單位法人、機關法人、社會團體法人和其他法人。 產業活動單位是指具備以下條件的單位: (1)在一個場所從事一種或主要從事一種社會經濟活動; (2)相對獨立組織生產經營或業務活動; (3)能夠掌握收入和支出等業務核算資料。 有證照的個體經營戶是指除農戶外,生產資料歸勞動者個人所有,以個體勞動為基礎,勞動成果歸勞動者個人佔有和支配的一種經營單位。即按照《民法通則》和《城鄉個體工商戶管理暫行條例》規定經各級工商行政管理機關登記注冊、領取《營業執照》的個體工商戶。具體是指公民在法律允許范圍內,依法經核准登記,從事工業、商業、建築業、運輸業、餐飲業、服務業等活動的個體勞動者。 [注3]東、中、西、東北部的劃分: 東部包括:北京、天津、河北、上海、江蘇、浙江、福建、山東、廣東和海南。 中部包括: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和湖南。 西部包括:內蒙古、廣西、重慶、四川、貴州、雲南、西藏、陝西、甘肅、青海、寧夏和新疆。 東北包括:遼寧、吉林和黑龍江。 [注4]從業人員:是指2008年12月31日在第二、三產業單位和有證照的個體經營戶在崗的從業人員。未包括上述范圍之外的從業人員。 單位從業人員是指在本單位工作並取得勞動報酬或收入的年末實有人員數。包括:在各單位工作的外方人員、港澳台方工作人員、兼職人員、再就業的離退休人員、借用的外單位人員和第二職業者。但不包括離開本單位仍保留勞動關系的職工。 [注5]實收資本:是指投資者按照企業章程,或合同、協議的約定,實際投入企業的資本。企業實收資本按照投資主體劃分為國家資本、集體資本、法人資本、個人資本、港澳台資本和外商資本六種。 [注6]表中的合計數和部分計算數據因小數取捨而產生的誤差,均未作機械調整。
D. 經濟普查要多久出結果
1年褲圓。經濟普查需要1年。經濟普查1年判叢時間結束經濟普查每5年進行一次胡沖塌。除第一次已經確定在2004年實施外,之後均在逢3、逢8的年份實施。標准時點為普查年份的12月31日。普查是指一個國家或者一個地區為詳細調查某項重要的國情、國力,專門組織的一次性大規模的全面調查。
E. 山東一九年的GDP為什麼還不如一八年的GDP高
首先你要知道一個背景,2018年和以前年份公布的GDP是由各地方自行核算的,2019年開始各省GDP由國家統一核算。
2018年第四次經濟普查由國家重新對2018年各省GDP的值進行核算,既算是試水,也算是檢驗各省GDP有沒有水分。
各省統計局基本都是在2020年1月份公布2019年GDP的時候,同時公布了國家對於各省2018年GDP的修訂值。就山東省而言,2018年自行核算的GDP是76469.67億元,但是國家核算的是66649億元,被下調了-9820.67億元,同時2019年GDP為71067.5億元。所以山東省2019年GDP沒有2018年高,是因為你拿的是國家核算的2019年GDP和山東省2018年自行核算的GDP相比得到的結論。
就全國而言,第四次經濟普查北方除了北京和河南,其他北方省份的GDP基本都被下調了,從絕對量來看,山東的GDP下調幅度最大,雖然不會影響山東省GDP在全國排名第三的位置,但是進一步擴大了和江蘇省的差距,同時可能會影響濟南市的GDP排名。
F. 2008年中國GDP是多少各省份排名各城市排名感謝大家!
在2008中國經濟最困難的年份,廣東經濟總量繼續保持第一,上海人均GDP居首,北京第二,天津第三,浙江第四,江蘇第五;西藏經濟總量倒數第一,貴州人均GDP最末。
2009年是中國經濟功艱決戰的關鍵之年,「促內需·保增長·保就業」是國家宏觀經濟政策的九字訣,珠三角被列為重點突破區域。些目標措施形同虛設,半點價值也沒有。實干興邦,空談誤國。就如同我們手裡握著一大把好箭,如果不射出去擊中靶子,便毫無意義」。
(6)山東經濟普查多久擴展閱讀:
1992年8月,國務院發出《關於實施新國民經濟核慶巧算體系方案的通知》,正式開始在大梁中國實行SNA體系,GDP成了中國最為重要的經濟指標。1993年起,國家統計局完全擯棄MPS核算體系,徹底轉向SNA,增強了中國經濟與市場經濟國家經濟的可比性。
2003年國家統計局發布《關於我國GDP核算和數據發布制度的改革》,完全規范了GDP數據,發布的GDP分為初步核算數、初步核實數和最終核實數三類,通過各類普查對GDP數據定期修訂。
自2003年啟動第一次全國經濟普查開始,滾差運至2013年為止,五年一次的全國經濟普查共經歷了三次,歷次全國經濟普查都對前期國民經濟數據特別是GDP做出了修訂。
國家統計局從2015年3季度起實施季度GDP核算改革,採用分季方式核算季度GDP數據,並公布相關核算結果。截止到2018年1月,中國GDP過去8年凈增加量壓制美國,相當於再造一個日本。
G. 96130給我發:山東省第四次經濟普查正在進行,請您關注與配合,履行普查義務。山東省經普辦 啥意思
經濟普查通知而已,讓你知碧陸沒道有這回事,萬一接到普查電話悉凳要配合國家工作。你看,我也經常接到通訊公司發來的通告短悔納信。
H. 山東省第四次經濟普查正在進行,請您關注與配合,履行普查義務。山東省經普辦,什麼意思
噢噢題主沒事的,這是政府部門在進行工作之前向公民發布的提醒,就是讓公民先有個心理准備,就好比人耐埋敬口普查一樣。經普辦可能會挑一部分昌慎人進行液逗調查問卷啥的,沒事的。配合政府的工作就好了,主要是想查看一下省里的經濟情況怎麼樣。
I. 關於國家統計局
2006年8月5日 星期六 本網中文實名:統計 中國統計 國家統計局
最新統計信息
重慶市非公經濟發展取得新突破 比重首超50%(08.04)
上半年山東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25.4%(08.04)
上半年廣東居民消費價格總指數累計上升1.7%(08.04)
2005年江蘇大中型工業企業研發投入首超150億元(08.04)
全國及30個省市區2006年二季度農產品價格報告(08.03)
上半年長三角16城市經濟運行總體健康良好(08.03)
人均支出過九百 青海居民服務性消費開始升溫(08.03)
全國及31個省市區2006年二季度企業景氣報告(08.02)
上半年海南規模以下工業生產增速創近五年新高(08.02)
天津市社區衛生服務發展現狀及對策研究(08.02)
陝西工業生產增速加快 國有企業成為推動主力(08.02)
掘枝上海市工業技術創新投入增長明顯 上半年增長43.5%(08.02)
2006年上半年全國單位GDP能耗公報(08.01)
上半年寧夏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22.3%(08.01)
湖南省生產服務業發展狀況、存在問題及建議(08.01)
上半年長三判漏敏角城市居民消費價格漲幅明顯放緩(08.01)
最新統計動態
湖北省統計對新增規模工業企業實行提前備案制度(08.04)
山東省統計局出台具體實施意見搜鄭加強服務業統計(08.04)
湖南省統計局首次公布市州單位GDP能耗指標(08.04)
黑龍江佳木斯市局成立專門機構加強能源統計工作(08.04)
山東三部門首次發布萬元GDP能耗等8項指標(08.04)
湖南調查總隊將與十部門聯手做好服務業統計工作(08.03)
廣西北海市長唐成良表示將解決基層統計薄弱問題(08.03)
廣東省人口調查辦部署1%人口抽樣調查近期工作(08.03)
青海調查總隊深入州縣調研統計調查工作情況(08.03)
湖南多部門聯合共商信息化統計與公報工作(08.02)
江蘇海門市統計局實施"六對准" 服務經濟發展(08.02)
海南省統計局開展2005年常住人口數據填報工作(08.02)
內蒙古自治區統計局對城鄉劃分工作進行質量抽查(08.02)
湖北孝昌縣統計局整合統計報表減輕鄉鎮負擔(08.01)
北京市街道鄉鎮統計管理體制改革穩步推進(08.01)
九項成就推動天津市統計事業再上新台階(08.01)
更多內容推介
國外統計:聯合國《統計組織手冊 第三版:統計機構的運作和組織》中文版(07.18)
統計出版:《統計教育》第7期目錄及文章選登(07.11)
統計評論:「百縣調研」要常抓不懈(石方川)(06.28)
統計出版:《中國國情國力》第6期目錄及文章選登(06.13)
統計人的盛大節日——曾培炎副總理視察國家統計局側記(06.06)
數海人生:讓數字在陽光下成長――一個記者眼中的邱曉華(06.01)
統計出版:《2005中國經濟景氣年鑒》(05.18)
統計出版:《中國統計》第5期目錄及文章選登(05.09)
數海人生:統計報表上的愛(散文)(馬登坤)(04.30)
數海人生:陽光•生命(詩歌)(張恩輝)(04.06)
統計知識:物價指數,掀起你的蓋頭來(03.01)
經濟普查:部分省區市第一次經濟普查數據公報(02.22)
統計標准:最新縣及縣以上行政區劃代碼(01.13)
統計法規:《中華人民共和國海關統計條例》(01.13)
J. 全國性的經濟普查多久做一次
全國性的經濟普查每5年做一次。
經濟普查,是指為了全面掌握我國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的發展規模、結構和效益等情況,建立健全基本單位名錄庫及其數團渣據庫系統,為研究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提高決策和管理水平奠定基礎所進行的全面性調查。
國務院發布的《全國經濟普查條例》第七條 經濟普查每5年進行一次,標准時點為普查年份的12月31日。除2004年條例發布第一次經濟普查為2004年外,以後逢3和逢8年份為經濟普查年。
(10)山東經濟普查多久擴展閱讀:
經濟普查的主要內容包括單位基本屬性、從業人員、財務狀況、生產經營情況、生產能塌蔽悄力、能源消耗、科技活動情況等。
普查表分為以下三類:
1、普查通用表。
包括單位基本情況普查表、並寬企業普查表、非企業單位普查表;
2、專業普查表。
包括規模以上工業、資質內建築業、限額以上批發零售業、住宿餐飲業、房地產開發業企業的普查表;
3、部門普查表。
包括鐵路運輸業普查表、銀行業及相關金融業(不包括典當業)、證券業、保險業財務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