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內蒙的經濟如何,
這個得看你說的是內蒙古西部地區還是內蒙古東部地區!
內蒙古西部地區(包頭、呼和浩特、鄂爾多斯、巴彥淖爾、烏海、阿拉善、烏蘭察布盟):富裕,是內蒙古城市經濟總量最多的地區,呼包鄂黃金三角洲在很大程度上帶動了內蒙古的整體發展,包頭、呼和浩特、鄂爾多斯等經濟強城也順利進入國家二線城市序列,這里有著完善的重工業體系和第三服務業網路,靠著鋼鐵、煤炭、稀土、電力、鋁業、裝備製造、天然氣等傳統強勢能源產業迅速積累了財富,尤其是包頭市,是整個內蒙古的經濟風向標。
內蒙古東部地區(通遼、赤峰、興安盟、錫林郭勒盟、呼倫貝爾):相對貧窮,這里主要是農牧業產業基地,當地主要依靠傳統的農業、林業和畜牧業發展經濟,近年來也在尋求旅遊業改善經濟發展模式,經濟上有一點好轉,這里主要毗鄰遼寧、吉林、黑龍江等東北城市群,當地人大部分外出打工,勞動力不足的現象比較凸顯。
⑵ 內蒙古怎麼樣
因為工作的原因去過幾次內蒙古,內蒙古給我的感覺就是面積太遼闊了,從西北部地區到蒙中地區,再到東北部地區,橫跨了大半個中國,所以呢,這也直接導致內蒙古東西兩個地域的人文歷史、性格脾氣、飲食方言和民俗文化都存在著巨大的差異,但就我個人而言,我更喜兄和歡以呼和浩特、包頭、鄂爾多斯為代表的蒙中地區,這里同時也是內蒙古經濟重鎮,城市的現代化水平和人文素質相對其他盟市來講比較高,當地比較出名的美食有焙子、燒賣、羊雜碎、涮羊肉、烤羊腿、燜面、莜麵枯塵純、蕎面、茶湯、燴菜、手扒肉、肚包肉、冰煮羊沒咐等等,好玩的旅遊景區有內蒙古博物院、呼和浩特老牛灣大峽谷、呼和浩特新華公園、呼和浩特將軍衙署、呼和浩特公主府、包頭南海濕地景區、包頭古城景區、包頭北方兵器城、包頭五當召森林公園、包頭賽汗塔拉城中草原、包頭梅力更大瀑布、包頭海洋世界、包頭勞動公園、包頭希拉穆仁大草原、鄂爾多斯成吉思汗陵、鄂爾多斯響沙灣、鄂爾多斯野生動物園、鄂爾多斯康巴什新區文旅商貿綜合區等,好啦,就說這么多吧,希望能幫到你。
⑶ 內蒙古在全國經濟排名第幾
《中國省域經濟競爭力發展報告 2005至2006 》3月13日在北京發布。上海、北京、廣東蟬聯三甲,內蒙古首次躋身上游區,全國排名第10位,居西部12省市區之首。另外,在可持續發展競爭力排名中,內蒙古處於中游區,排第13位。 《中國省域經濟競爭力發展報告 2005至2006 》是我國首部省域競爭力藍皮書。 在西部12省市區中,四川、陝西、重慶處於中游區,分別位居13、14、20位。
⑷ 內蒙古經濟怎麼樣啊
十一五期間,內蒙古經濟取得的飛躍的發展:
「十一五」時期,是內蒙古發展進程中很不平凡的五年。在黨中央、國務院和自治區黨委的正確領導下,全區上下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緊緊抓住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等老工業基地戰略的機遇,有效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沖擊,努力促進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圓滿完成了「十一五」規劃確定的主要目標和任務,開創了自治區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新局面。
——綜合經濟實力躍上新台階。全區生產總值從2005年的3905億元增加到2010年的11655億元,年均增長17.6%,超過「十一五」規劃目標4.6個百分點,經濟總量由全國後列進入中列。人均生產總值達到7070美元,位居全國前列。地方財政總收入由4787億元增加到17381億元,年均增長294%。固定資產投資累計完成近3萬億元,是「十五」時期的43倍,建成了一批重大項目。
——經濟結構調整取得重大進展。三次產業結構由2005年的151∶454∶395調整為2010年的95∶546∶359,總體上完成了由農牧業主導型向工業主導型的歷史性轉變。優勢特色產業得到鞏固和加強,戰略性新興產業和非資源型產業迅速成長。非公有制經濟佔GDP比重由2005年的33%提高到2010年的43%左右。新農村新牧區建設穩步推進,
城鎮化率達到55%,提高78個百分點。呼包鄂地區率先發展,東部盟市發展加速,其他地區發展呈現新局面。
⑸ 內蒙古的經濟現在處於什麼現狀將如何發展
一)農牧民收入高於全國平均水平,第一產業收入仍占絕對比重。2005年呼、包、鄂、巴四市農牧民人均純收入分別為4631元、4667元、4601元、4265元,均超過當年全區農牧民純收入水平(2989元),也超過當年全國農民純收入水平(3225元),比2001年分別增加2070元、2109元、2343元、1686元,年均增長15.9%、16.2%、19.5%、13.4%,比全國平均增速8.3%高出7.6個百分點、7.9個百分點、11.2個百分點和5.1個百分點。從收入來源情況看,收入結構比較單一,一產業收入占純收入比重分別達到62%、56%、57%和81%。
(二)非農收入貢獻加大,但地區間差異明顯。2005年呼、包、鄂、巴四市農牧民非農收入(包括財產性和轉移性收入),分別達到1750元、2042元、1981元、829元,比2001年增加了580元、1125元、1268元、565元,對五年農牧民收入增長的貢獻率分別為28%、43.5%、54%、33%,比「九五」時期都有較大增長,但和全國平均水平(65%以上)相比,還有一定差距。另外,從四市非農經濟發展來看,呈現不平衡狀態。2005年呼、包、鄂、巴四市非農收入占純收入比重分別為37.8%、43%、43.7%、19.4%,與2001年相比鄂爾多斯市、巴彥淖爾市、包頭市增加了11個百分點、10個百分點和7.9個百分點,呼和浩特市下降7.9個百分點。
(三)工資性收入是非農收入增加的主要來源,農村牧區二三產業發展十分薄弱。2005年呼、包、鄂、巴四市農牧民工資性收入為1047元、1018元、1365元、463元,比2001年增加378元、590元、883元、243元,除巴盟外其他三市農牧民得到的工資性收入均超過全區平均水平,鄂爾多斯市農牧民工資性收入超過全國平均水平。工資性收入占非農收入比例都達到了50%以上,鄂爾多斯市達到60%以上,工資性收入是非農收入增加的主要來源。與此同時,二三產業收入占非農收入比例均在15%以下,對農牧民收入增長的貢獻微弱。
可以看出,目前內蒙古西部非農經濟發展,主要是以輸出人力資源獲取勞務收入為主,真正經營性非農收入很少,非農經濟發展仍處於較低水平狀態。
二、影響內蒙古非農收入增長的主要因素
(一)產業結構嚴重農牧化。內蒙古人均耕地8.3畝,是全國的人均耕地的3倍;人均草牧場122畝,位居全國首位。農牧業資源具有比較優勢,一產業具有較高的比較效益。調研所及的四個市第一產業收入都占絕對優勢,非農牧收入只佔19%到43%。巴彥淖爾市第一產業的收入比重雖然逐年下降,但2005年仍高達81%,收入的主要來源仍然是第一產業尤其是種植業。即使工業化較快的鄂爾多斯市目前農牧民仍有近六成收入來自第一產業,非農收入比重較全國平均水平還低16個百分點。呼市近年由於奶牛養殖業的迅猛發展,一產業占農牧民收入的比重還有較大幅度上升。嚴重農化的產業結構,說明了內蒙古農村非農行業的發展遠遠落後於全國平均水平。。
(二)思想觀念相對滯後。農牧業資源豐富帶來另一個問題是農牧民小富即安的思想根深蒂固。在推進非農業產業經營過程中,部分基層領導就農業抓農業,對於二、三產業的發展在思想上認識不夠,一些地區農牧民外出打工的積極性不高。巴彥淖爾市臨河區白銀腦包鎮新興村農民劉金牛認為現在生活「豬肉不誤吃,燒酒不誤喝,日子過得順溜」, 「兒子出去不省心、女兒出去不放心」,不如留在身邊。
(三)農村二三產業發展融資困難。內蒙古縣域經濟發展較慢,對農村二三產業發展帶動作用十分有限。包頭固陽縣域內缺乏馬鈴薯加工企業,商品薯全部以鮮薯外運,該縣金山鎮紅崖灣村農民僅鮮薯運費一項就比在當地銷售多支出90多萬元。同時,農村牧區二三產業發展受融資難等問題的困擾,不僅發展壯大困難,有的生存也成了問題。鄂爾多斯東勝區的移民村和巴彥淖爾市臨河區白銀腦包鎮有創業計劃的農牧民都反映貸不到款,貸款沒有渠道;國家設立的創業貸款只給城市下崗職工,而農牧民就地興辦二三產業或進城創業都不能享受該項貸款。此外,對合法經營的農村牧區流動性小商小販,除國家另有規定外,免於工商登記和收取有關稅費等優惠政策沒有完全落實,有的地方仍在收取管理費。
(四)農村勞動力轉移基礎工作落後,外出打工組織化程度低,進城務工環境仍有待改善。農牧民務工的組織領導系統、信息系統、維權系統未完全建立,農牧民打工70%靠自發,政府組織職能不到位。農牧民工子女上學,養老保險、醫療保險仍未納入打工城市統籌范圍。呼市賽罕區的雙樹村村民說,劃歸市區後,所交養老保險費與原城市居民一樣多,但領取養老保險金少200多元,原城市居民是每月650元,他們只能領到418元。賽罕區大台什烏盟籍打工村民子女上學不能享受到教育「兩免一補」。為城市蓋樓房的烏盟人,打工十幾年也買不到當地一套住房,只能租南房居住。在北京等外地城市打工的農牧民再到其他城市或返鄉時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公積金帳戶不能跟著轉移,社保基金管理有待進一步改善。
(五)農村牧區職業技術教育培訓滯後。全區職業技術學校很多已並入普通學校,現有的職業技術學校職業教育經費投入不足,辦學條件差,缺乏與專業相適應的教師、實驗室、實訓場地、教學儀器設備,辦學成本較高,難以滿足教學要求。鄂爾多斯市旗縣區前些年教育改革把職業技校都並入普通高中,致使各旗縣區沒有一所中等職業技術學校;而工業化步伐的加快使鄂爾多斯技工用工缺口大大增加,其他三市也不同程度存在類似情況。四市農村牧區相當一部分中、高考落榜生重新回到農村牧區務農,增加了農牧民的數量,需要社會高度關注,加強就業培訓,但目前除鄂爾多斯市外,對這部分新增農牧民的職業技術教育培訓還沒有做出有效安排。
目前國家對農牧民轉移培訓的補貼量小、標准低,難以滿足對農牧民進行有效培訓的需要。由於農牧民自籌能力弱,而大多數旗縣區又沒有安排轉移培訓的配套資金,每人300元的補助資金只是杯水車薪,只能開展一些引導性和簡單工種培訓,難以根據市場需求組織開展訂單、技能性要求高的培訓,導致培訓質量不高,效益不明顯。據呼市教育局測算,2006年市教育局直屬的6所中等職業學校在校生中住校的農村學生每年每人支付的學費、生活費約3900元,而2006年國家和自治區資助中等職業學校貧困家庭學生助學金最高每生1000元。「陽光工程」只有國家補貼300元,時間是15天到3個月,根本滿足不了掌握就業本領的需要。四市都有召不到生源的現象,有的十五天的培訓,時間過半、人走一半,培訓質量大打折扣。
另外培訓資源分散,有關農牧民的培訓工程分散在科技、教育、勞動就業、扶貧、農牧業等多個部門,四市呼籲整合農牧民培訓資源。
三、有效增加非農收入的對策建議
繼續堅持自治區七屆、八屆黨代會以來形成的戰略思路,解決農牧業問題在非農牧產業上下功夫、解決農村牧區問題在加快推進城鎮化上下功夫、解決農牧民問題在減少農牧業人口和轉移農牧民上下功夫。充分運用第二次農業普查的成果,在此基礎上制定發展規劃,做出科學決策。徹底摸清內蒙古農村牧區勞動力就業結構、產業結構和農牧民收入結構、投資意向等家底。從調查情況看,有效增加內蒙古農牧民非農牧收入。
(一)繼續推進農牧業產業化、工業化、城鎮化「三化」互動戰略,拓寬農牧民增收渠道。
一是加快推進農村牧區工業化進程。把推進農村牧區工業化作為今後五年的重點工作,努力提高二三產業中農村牧區勞動力就業的比重、提高二三產業在農村牧區經濟中的比重、提高二三產業收入在農牧民收入中的比重,加快推進農村牧區工業化進程。重點發展農畜產品加工業、服務業和勞動密集型企業。制定綜合配套政策措施,使農村牧區二三產業發展有規劃、有目標、有重點、有措施、有檢查、有考核,並列入各級政府農村牧區工作的考核指標。
二是以發展縣域經濟為重點,加快推進城鎮化進程。把帶動農牧民收入增長最直接最就近的縣域經濟作為最重要的載體和平檯布局謀劃農村牧區經濟。將非農牧產業作為縣域經濟發展的一個重點。著眼於農村牧區勞動力的轉移和增收,圍繞勞動力市場的需求,有針對性地加強農牧民轉移培訓,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為農村牧區人口的轉移創造條件。合理區劃農牧業資源,實施禁止開發區內的農村牧區人口轉移工作。
三是大力推進農牧業產業化。巴彥淖爾市和呼和浩特市的農牧業產業化發展實踐證明,龍頭企業帶動下的一產業有旺盛的生命力。巴彥淖爾市2005年一產業給農牧民帶來的收入就超過了全國農民平均收入的水平,達到3400元左右;呼和浩特市一產業給農牧民帶來的收入也達到近3000元,功在產業化。要通過發展農村支柱產業和主導產品,帶動關聯產業群的發展,將產業優勢和產品優勢化為農民的就業機會和增收渠道。
(二)大力改善進城務工農牧民就業環境,維護農牧民工合法權益,拓寬勞動就業渠道,發展勞務經濟,有效增加農牧民務工收入。要制定農村牧區人口轉移的具體優惠政策,使轉移後的農村牧區人口降低進城後的生存成本,在生活、就業、住房、社會保障、子女入學入托等所有方面與城鎮居民享有同等待遇。綜合出台加強部門協調的意見,責成農牧民工辦出台政策,並牽頭監督現行農牧民工工作政策執行情況:由自治區勞動保障廳執行的《國務院關於解決農民工問題的若干意見》(國發[2006]5號)等18個政策文件及配套措施、由自治區發改委執行的《關於進一步清理和取消針對農民跨地區就業和進城務工歧視性規定和不合理收費的通知》(發改價格[2004]1405號)等2個政策文件及配套措施、自治區教育廳執行的《關於教育系統貫徹<國務院關於解決農民工問題的若干意見>的實施意見》(教職成[2006]6號)等2個政策文件及配套措施、自治區科技廳執行的《關於落實<國務院關於解決農民工問題的若干意見>中有關科技培訓和產業發展工作要求的通知》(國科辦農社字[2006]26號)等3個政策文件及配套措施、自治區司法廳執行的《關於為解決建設領域拖欠工程款和農民工工資問題提供法律服務和法律援助的通知》(司發通[2004]159號)等2個政策文件及配套措施、由財政廳執行的《關於將農民工管理等有關經費納入財政預算支出范圍有關問題的通知》(財預[2003]561號)等5個政策文件及配套措施、自治區農牧業廳執行的《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陽光工程項目管理辦法》(農科教[2004]4號)等3個政策文件及配套措施、自治區國土資源廳執行的《關於貫徹落實<國務院關於解決農民工問題的若干意見>有關問題的通知》(國資廳發法規[2006]28號)等2個政策文件及配套措施、中國人民銀行呼和浩特中心支行執行的《中國人民銀行關於改進和加強對農民工金融服務工作的指導意見》(銀發 [2006]287號)等2個政策文件及配套措施、自治區工商局執行的《關於貫徹落實<國務院關於解決農民工問題的若干意見>的通知》(工商個字[2006]75號)等政策文件及配套措施、自治區安全生產監督局執行的《生產經營單位安全培訓規定》(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總局令第三號)等4個政策文件及配套措施、自治區團委執行的《關於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若干意見》(中發[2004]8號)等等政策文件及配套措施。對實施狀況進行評估、完善配套銜接、營造農牧民工務工的整體良好氛圍。
教育廳和財政廳要研究解決教育「兩免一補」覆蓋到進城農牧民與在村農牧民同享的政策辦法及加大教育資源投資力度,讓農牧民工子女能上得起學的問題。社保局和財政廳要研究解決穩定就業的農牧民工納入所在城鎮的社保范圍,同時允許保留和參加戶籍所在地農村牧區新型合作醫療保險和養老保險的政策措施。建設廳和發改委、財政廳要研究解決為農牧民建設適用住房問題。農牧民工辦和農牧業廳要依法保障進城務工農牧民工土地承包經營權。積極發展勞務經濟,有效增加農牧民務工收入。
(三)加強農牧民職業技術教育培訓,培養新型農牧民。
要抓好農村牧區職業教育,變以追求升學為主要目標為追求就業為主要目標。擴大職業教育規模,設置實用的專業課程,使學生能系統地掌握實用技術,畢業後能盡快就業。
增加農牧民職業技術教育投入,提高職業教育補助標准。建議將戶籍在農村牧區、參加中高考的初高中落榜生全部送到職業技術學校上學,使其將來具備進入城鎮從事二三產業的技能,其學費由政府買單。據自治區扶貧辦多次調研結果,培訓一名市場認可、能夠就業的技術工人,最起碼需要1000―1500元的投入。鄂爾多斯在國家補貼300元的基礎上,將陽光工程的補貼由市、旗縣兩級擴大補貼600元,達到每人900元。建議自治區再增加補貼300元,使有條件的地方,轉移培訓的補貼達到每人1200元。
整合教育資源,充分利用現有的教育資源,將民營學校納入國民教育;將現有分散在各部門的針對農牧民培訓的資源整合使用,產生合力,要建立農牧民工培訓的聯席會議制度,使農牧民工培訓有組織、有機構、有經費、有場所、有保障。
(四)深化農村牧區經營體制改革,發展現代農牧業,充分挖掘農牧產業內部增收潛力。內蒙古農牧民人均佔有耕地草牧場等農牧業資源有較大的相對優勢,即使實現超過全國農民人均純收入的平均水平,在國家惠農政策的支持下,第一產業仍然是今後相當長時間內蒙古農牧民增收的主渠道和最現實的選擇。要在穩定完善家庭承包經營制度的基礎上,依法推進土地草牧場承包經營權流轉,促進農牧業規模經營;大力發展農牧民專業合作組織,提高農牧業生產經營的組織化程度;積極推進農牧業科技進步,提高科技貢獻率,努力提高農牧業機械化水平,提高農牧業生產效率。充分挖掘內蒙古農牧業資源優勢和農牧產業內部增收潛力,發展現代農牧業,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新牧區。
(五)不折不扣貫徹落實國家的各項惠農政策,加大政策扶持和財政支農支牧力度;切實解決農牧民興辦二三產業融資難的問題;加快轉變縣鄉政府職能改革,為提高農牧民非農牧收入創造良好環境。要不折不扣貫徹落實徵用土地對農牧民的補償政策,加大退耕還林補貼、糧食補貼、購買農機具補貼和良種補貼,控制農業生產資料價格的上漲幅度,規范農業生產資料市場,嚴防農牧民的負擔反彈,使各項惠農政策的落實不留死角,增加農牧民政策性和財產性收入。
自治區財政要拿出一定數量資金對農牧民興辦二三產業,農村牧區農畜產品加工、流通中小企業進行貼息貸款,促其發展壯大,為農牧民增加非農收入拓展渠道。
縣鄉財政改革後,核心任務就是轉變政府職能,鄉政府不再承擔稅收任務,而要把主要精力放在為農牧民增收致富提供服務上,為提高農牧民非農牧收入創造良好的發展環境。
⑹ 內蒙古現在怎麼樣了啊,回答字數在1000-10000
發揮比較優勢 發展特色經濟
加快內蒙古產業結構的調整步伐
面向二十一世紀,黨的第三代領導集體堅持和發展鄧小平同志「兩個大局」的戰略思想,高瞻遠矚,審時度勢,作出了實施西部大開發的重大決策,為加快西部地區經濟的發展提供了難得的歷史機遇。在實施西部大開發中,調整產業結構是一項重要的內容,發揮比較優勢,發展特色經濟和優勢產業,避免結構雷同,又是國家對西部地區產業結構調整的基本要求。因此,西部各省區必須從各自資源特點和自身優勢出發,准確定位,把握關鍵,突出發展有市場前景的特色經濟和優勢產業,加快產業結構調整步伐,形成各具特色的區域經濟,促進西部地區經濟協調發展。全面分析和認識內蒙古的各種自然資源以及區域特點、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等情況認為,內蒙古產業結構的調整,也必須走發展特色經濟的路子。
一、內蒙古產業結構的現狀
新中國成立50年特別是改革開放20多年來,內蒙古的經濟發展取得了長足的進步,經濟總量不斷擴大,結構調整成效顯著。到2001年,全區國內生產總值達到1545億元,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361億元,第二產業增加值624億元,第三產業增加值560億數敬團元,三次產業比重為23.4:40.4:36.2,產業結構逐步向合理化方向發展。
農牧業基礎地位進一步加強,綜合生產能力顯著提高,已具備了生產糧食280億斤、飼養牲畜7000多萬頭(只)的能力,每年可提供商品糧100億斤、商品肉100萬噸、羊毛6萬噸、羊絨4000噸、羊皮1900萬張、牛皮110萬張和鮮奶109萬噸,成為國家重要的農畜產品生產基地和商品糧基地。工業重型化結構得到改善,以農畜產品加工業為主的輕工業進一步加快發展,生產能力不斷擴大,規模以上企業增加值達到97億元,成稿喚為自治區第一支柱產業,涌現出了鄂爾多斯、伊利、仕奇、鹿王、興發等一批骨幹企業和名牌產品。能源、原材料等重工業穩步發展,規模以上企業增加值達到210億元,原煤產量、發電量、鋼產量分別達到8163萬噸、465億度和459萬噸。交通、通訊等基礎設施條件明顯改善,第三產業發展迅薯橘速。
內蒙古經濟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在農牧業、能源工業、農畜產品加工業、稀土工業、生物高技術產業、草原文化旅遊等行業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並成為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
農牧業:內蒙古橫跨「三北」,東西長2400多公里,南北寬1700多公里,總面積118.3萬平方公里,約佔全國的1/8,居第二位。其中,草原、人均耕地和森林面積居全國首位。豐富的土地資源,各異的自然條件,以及多樣的動植物分布,為發展特色農牧業創造了得天獨厚的條件。呼盟的奶牛和大豆,興安盟的水稻,通遼、赤峰的玉米,錫盟的牛羊肉,烏盟的馬鈴薯,巴盟的小麥,伊盟、阿盟的絨山羊等等,特色明顯,優勢突出。目前,這些特色農牧業均在地區農牧業經濟發展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比如,烏盟的馬鈴薯,年種植面積達到500萬畝,產量達到400萬噸,實現增加值10億元,佔全盟農業增加值的28%,同時還帶動了加工、保鮮、貯運等發展,目前有1.2萬個馬鈴薯儲存大戶,有3.5萬人、5萬輛車從事馬鈴薯運輸,大中型馬鈴薯加工企業共10戶,年加工馬鈴薯100萬噸。全盟馬鈴薯種植、加工、銷售實現增加值15億元,佔全盟國內生產總值的16.4%,已成為全盟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
另外,內蒙古有13億畝草原,2.8億畝森林,環境容量大,污染相對小,綠色產品是一大特色。2000年,全區已有65家企業開發綠色食品,登記注冊綠色食品176種,佔全國綠色食品總數的10%以上,未來開發潛力很大。內蒙古從東到西還分布有五大沙漠和五大沙地,沙區總面積11.2億畝,佔全區土地總面積的63.3%,結合生態治理,發展沙產業也具有廣闊的前景。
農畜產品加工業:農畜產品是內蒙古的特色和優勢,馬鈴薯、羊毛、羊絨產量居全國第一位,羊肉、牛奶產量居全國第二位,牛肉產量居全國第十位。依託農畜產品資源發展起來的農畜產品加工業,已成為內蒙古第一支柱產業,其產值佔全區輕工業產值的80%以上,佔全部工業產值的32%。特別是在馬鈴薯、羊肉、牛奶、羊絨等農畜產品加工行業優勢明顯,並具備了相當實力。2000年,全區羊絨產量近4000噸,已形成年梳絨1.5萬噸、生產羊絨衫1200萬件的生產能力,年實現銷售收入超過30億元、利稅4.5億元,並擁有鄂爾多斯、鹿王等馳名品牌,羊絨產量、加工規模、工藝技術、出口創匯等方面均居全國首位;牛奶產量近80萬噸,已形成年加工鮮奶近80萬噸的生產能力,全區乳品加工企業109戶,生產十大類近300個品種,乳製品產量達到6.6萬噸,年實現銷售收入超過20億元、利稅超過3億元,伊利集團年實現銷售收入超過12億元、利稅超過2億元;馬鈴薯產量700萬噸,大中型加工企業12戶,年加工馬鈴薯150萬噸;羊肉產量32萬噸,草原興發集團已形成年加工100萬只羊的生產能力。
能源工業:內蒙古煤炭、石油、天然氣等能源資源比較豐富,煤炭探明儲量居全國第二位,其中,儲量在100億噸以上、適宜露天開採的特大型煤田有五處,現已形成年產原煤1億噸的生產能力。同時,內蒙古靠近水源,發電成本低,輸電線路短,具有煤轉電的良好條件,目前電力裝機容量達到960萬千瓦,年發電量達到465億度,向區外轉電186億度,是我國外輸電量最多的地區。鄂爾多斯盆地天然氣田是迄今為止我國發現的幾個為數不多的陸上特大型氣田,天然氣蘊藏量10.7萬億立方米,其中內蒙古境內蘊藏量4萬多億立方米。目前,內蒙古境內的蘇里格、烏審和大牛地三個氣田已在內蒙古境內探明儲量7200多億立方米,並建成了年產天然氣25億立方米的生產能力。經過「九五」以來的快速發展,能源工業已成為內蒙古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增加值已佔全區全部工業增加值的18%。
另外,受電價的影響,近年來高載能工業已開始向能源基地轉移。內蒙古有豐富、廉價的能源資源,為發展高載能工業創造了有利的條件。自治區政府還批准在烏海及周邊烏斯太、棋盤井地區建立高載能工業園區,並實行了優惠電價,大大促進了高載能工業的發展。全區電解鋁、電石、燒鹼、鐵合金、工業硅等高載能工業產品快速增長,高載能工業正逐步成為全區工業經濟新的增長點。
稀土工業:稀土是內蒙古具有相對壟斷的優勢產業,稀土資源總量居世界之首,工業儲量佔全國的85%、佔世界的50%左右;稀土科研、技術力量雄厚,包頭稀土研究院是全國最大的稀土研究院;包頭稀土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是我國惟一以「稀土」冠名的國家級高新技術開發區,內蒙古包鋼稀土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也是全國第一家稀土上市企業。經過近40多年的開發建設,內蒙古稀土工業已具備了相當規模的生產能力,在國內外稀土市場佔有重要地位。全區稀土生產企業100多戶,其中稀土骨幹企業近20戶,年生產稀土精礦能力已達到10萬噸,年處理稀土精礦達到能力12萬噸,能夠生產80多個品種、220多個規格的稀土產品。單一稀土分離能力達到6.3萬噸(按處理氯化稀土計),稀土合金生產能力達到3萬噸,稀土金屬生產能力達到1.2萬噸,磁性材料生產能力達到160噸,打火石生產能力達到400噸,鎳氫電池合金粉生產能力達到1500噸,稀土拋光粉生產能力達到3200噸,基色熒光粉生產能力達到10噸。稀土精礦產量佔全國的60%、佔世界的40%,已成為世界重要的稀土原料基地。同時,還發展了稀土永磁電機、磁選機、電表阻尼器、稀土多元復合肥、稀土抗旱保水劑等大量技術含量較高的稀土應用產品,一批高技術、高附加值稀土項目和應用項目正在籌建之中。目前,全區稀土行業形成固定資產近15億元,從業人員1.2萬餘人,年產值超過15億元,利稅達到2.5億元。
生物高技術產業:生物產業的發展一靠技術,二靠資源。內蒙古雖不具有人才和技術優勢,但具有豐富的生物基因資源。一是有多種野生植物資源,現已投入開發的有山杏、沙棘、蓯蓉、苦豆子等;二是有多種中蒙醫葯資源,像甘草、麻黃等;三是有多種動物臟器資源,如羊胎盤等。這些資源具有良好的保健和葯用性能,開發利用價值很高。
草原文化旅遊:內蒙古是個絢麗多姿、極富傳奇色彩的地方,草原、古跡、沙漠、湖泊、森林、民俗「六大奇觀」構成了獨特的旅遊勝景,別具北國風采,塞外情韻,是旅遊的理想之地。內蒙古地跨「三北」,毗鄰八省,面向京津唐,還具有發展旅遊業優越的地理位置。隨著交通條件、旅遊環境的不斷改善,旅遊景點的增多,近年來,內蒙古旅遊業呈現出快速發展的態勢,旅遊人數超過了900萬人次,旅遊總收入達到51億元,占國內生產總值的3.3%,旅遊業正逐步成為全區新的經濟增長點。
二、內蒙古發展特色經濟的思路和重點
根據內蒙古實際和現有經濟發展基礎,未來特色經濟的發展要以資源轉換為基礎,充分發揮比較優勢,依託優勢資源、優勢企業和名牌產品,把內蒙古建成為我國重要的農畜產品和綠色產業開發區、能源和原材料產業開發區、稀土科研、生產和出口開發區,通過「三區」建設,實現資源轉換、結構優化、產業升級、技術創新。
(一)農畜產品和綠色產業
以名牌產品和豐富的農牧業資源為依託,繼續加強農田草牧場基本建設,積極調整農牧業生產結構,以加快推進農牧業產業化為切入點,大力發展以綠色品牌為主的農畜產品及其加工業,重點開發羊絨、牛奶、羊肉、牛肉、皮革、馬鈴薯、玉米、小麥等主導產品產業化系列,鞏固和擴大羊絨、牛奶、羊肉深加工產品在全國的領先優勢。同時,要加強生態建設,大力發展沙產業,營造綠色環境。
特色農業:要充分發揮區域比較優勢,根據各地氣候、土壤等不同特點,積極調整種植業結構,大力發展綠色農產品。按照合理布局、各有側重、相對集中、形成規模的原則,建設區域性生產基地,形成區域性的名優特產品。重點建設具有內蒙古比較優勢和特色的優質專用小麥、玉米、水稻、大豆、馬鈴薯等農產品基地和綠色產品基地。
畜牧業:要充分發揮天然草原的優勢,按照增草、增畜,改良草場、改良畜種,提高質量、提高效益的「雙增雙改雙提」的指導方針,穩步發展草原畜牧業,大力發展農區畜牧業,努力提高畜牧業集約化現代化水平,到「十五」末期,牛肉產量達到32萬噸,羊肉產量達到45萬噸,牛奶產量達到148萬噸,繼續保持全國的領先地位,力爭使畜牧業占農業比重提高到40%以上。
沙產業:把內蒙古建成我國北方重要的生態防線,是內蒙古在西部大開發中,從可持續發展的戰略高度,做出的一項重大決策。加強生態建設,要把防治和開發有機地結合起來,在恢復生態植被的基礎上,適度進行產業化開發,發展沙產業,實現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統一。近期重點進行沙棘、沙柳、山杏、麻黃、甘草、蓯蓉、有毒灌草、風積沙、荒漠藻類等的產業化開發,發展沙棘葯品、化妝品和保健品、沙柳掛面箱板紙、杏仁飲料、風積沙微晶材料、麻黃素、蓯蓉酒、蓯蓉養生液等產品,力爭使沙產業成為內蒙古新的經濟增長點。
農畜產品加工業:以資源為依託,培育和發展具有比較優勢的主導產業,突出發展綠色食品和羊絨加工業。要充分發揮內蒙古獨特的綠色食品原料資源優勢,以名牌產品和優勢企業為龍頭,運用現代加工、保鮮、包裝技術,大力發展市場容量較大的牛奶、羊肉、牛肉、馬鈴薯、玉米、優質小麥等加工產品,使內蒙古成為全國重要的綠色食品生產加工基地。羊絨加工業要立足存量資產的優化重組,以壓縮、調整、創新、提高為核心,淘汰落後、過剩的生產能力,採用先進、適用技術與裝備改造現有企業,提高產品的質量和檔次,增加花色品種。繼續培育和發展壯大鄂爾多斯、鹿王羊絨集團等龍頭企業,加快精梳羊絨面料、襯衣面料、高支精紡羊絨內衣等精、深加工產品的開發和生產,提高技術含量和附加值,使內蒙古成為全國主要羊絨生產加工出口基地。
(二)能源和原材料產業
要立足煤炭資源優勢,加快轉換步伐,大力發展煤轉電、煤轉油和潔凈煤生產。實施煤電轉換,加快「西電東送」,重點建設托克托、達拉特、元寶山等8大電源項目。同時,加快建設向區外送電的通道,完善自治區內電網網架,完成達拉特—永勝域、豐鎮—張家坊等電力外送主通道工程和區內220千伏及110千伏主網架工程。力爭到「十五」期末,電力裝機容量達到1300萬千瓦,發電量達到700億千瓦時,向區外送電量達到370億千瓦時。加快煤炭液化技術產業化步伐,積極配合神華集團盡早建成年產250萬噸煤轉油項目。積極發展潔凈能源、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加快開發利用天然氣,建設鄂爾多斯氣田烏審旗至呼和浩特天然氣輸氣管道和呼和浩特、包頭、東勝等城市配氣工程,以及天然氣化工基地;推廣利用潔凈煤,大力開發風能、光能和地熱資源。
依託豐富、廉價的電力資源,發展高載能工業,實現煤電冶、煤電化聯營,促進煤炭、電力行業發展,重點建設烏海及周邊地區高載能工業園區。加快發展具有內蒙古特色的新材料,著力開發生產納米材料合金粉、納米碳酸鈣、稀土改性MC尼龍等新材料產品,形成新的產業規模。採用先進、適用技術,加快傳統原材料工業的升級、改造,努力提高技術和裝備水平,把內蒙古建成國家重要的原材料生產基地。
(三)稀土產業
稀土產業的發展要突出重點,有所為,有所不為,充分發揮內蒙古輕、中稀土的優勢,揚長避短,根據市場需求,一是適度集中並優化和穩定發展稀土上游產品,加強、鞏固、提高稀土原料生產基地建設。二是在優化的基礎上突出發展稀土中游產品,提高現有產品的質量和檔次,使全區稀土氧化物、混合稀土金屬、單一稀土金屬等中游產品的生產能夠滿足國內外市場不同層次的需要,成為世界稀土中游產品的集散地。三是有選擇的發展稀土下游產品和應用產品,繼續抓好稀土在傳統產業中的應用,發展稀土鋼、稀土鋁以及金屬材料和稀土抗旱保水劑、稀土飼料添加劑、稀土微肥等產品,加大開發稀土在高科技領域中的應用力度,發展稀土貯氫合金、稀土拋光粉、釹鐵硼永磁材料、鎳氫動力電池、稀土永磁電機等高科技應用產品。四是要充分發揮稀土科研人才的優勢,建立以包頭稀土研究院為主的骨幹技術創新體系,加強稀土技術產品的研究開發,力爭在稀土科學技術、新材料和新產品研製開發方面接近國際領先水平。到「十五」末期,把內蒙古建設成為全國乃至世界最重要的稀土原材料及儲氫材料、鎳氫動力電池等稀土應用產品的科研、生產和出口基地。
另外,生物高技術產業、草原文化旅遊業等是內蒙古近年來發展起來的朝陽產業,也具有很好的發展優勢。
生物高技術產業:要立足豐富的中蒙葯材資源和動物臟器資源,研製開發具有內蒙古特色的蒙葯、現代生化葯品和微生物工程產品。以蒙葯二次開發為重點,應用現代先進適用技術,加快成方蒙葯現代產品開發,建設蒙葯開發生產基地,創造民族品牌。利用微生物和酶工程技術,開發生產新型工業微生物粉劑、酶制劑、功能食品及添加劑、微生物飼料、微生物農葯和微生物肥料等產品。繼續加強羊胎盤素、免抑肽制劑、金雙歧制劑、雙歧轉基因抗癌新葯等生物葯品的生產。
草原文化旅遊業:要充分利用內蒙古獨特的自然旅遊資源和文化旅遊資源,圍繞草原景觀、歷史文化和民族風情三大主題,開發草原旅遊、歷史文化旅遊、民族風情旅遊、邊境旅遊、沙漠旅遊、冰雪旅遊六大旅遊產品,重點建設呼倫貝爾草原生態旅遊區、錫林郭勒草原民俗旅遊區、鄂爾多斯成陵民族風情旅遊區等八個特色旅遊開發區,到「十五」期末,力爭使旅遊總收入達到77億元,佔全區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提高到4.5%,把旅遊業發展成為內蒙古新的經濟增長點。
三、促進內蒙古特色經濟發展應採取的措施
(一)加大生態、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力度,創造特色經濟發展環境
基礎設施、生態環境是經濟發展的基礎和重要保障。內蒙古水利、交通、能源、通訊等基礎設施相對落後,生態環境惡劣,應繼續加大這方面的投入,為特色經濟的發展創造良好環境。一是繼續爭取中央財政性資金更多地投入基礎設施和生態建設;二是積極爭取國家在基礎設施和生態建設項目中多安排政策性銀行貸款、國際金融組織和外國政府優惠貸款;三是積極爭取商業銀行加大對基礎設施和生態建設的信貸投入;四是自治區本級財政也應加大投入比例。
(二)制定產業導向政策,引導地區經濟協調發展
在實施西部大開發中,為了防止一哄而起,造成新一輪重復建設,有關部門應適時制定產業發展導向政策。根據各盟市資源特點、自身優勢和發展基礎,制定各行業區域布局規劃,提出各地的發展重點,並從項目審批、資金安排等方面加以引導,使資金、技術、人才等要素向規劃的重點區域進行流動,促進地區間經濟協調發展。
(三)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快特色經濟形成規模
發展特色經濟,盡快形成規模優勢,促進產業結構調整,離不了投資、金融、稅收、利用外資、對外貿易、吸引人才等政策方面的支持。在投資政策上,應加大對特色產業項目投資的傾斜力度,通過設立特色產業專項發展基金或銀行貸款貼息,支持和引導特色產業的發展。在金融政策上,應加大對特色產業的信貸投入,對於投資大、建設周期長的特色產業項目,適當延長貸款期限。在稅收政策上,對特色產業應給予減稅或免稅優惠。在利用外資政策上,應鼓勵外商投資於特色產業,並進一步拓寬利用外資方式。在對外貿易政策上,應進一步擴大特色產業生產企業對外貿易經營自主權,並在出口退稅、出口配額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在吸引人才政策上,應制定有利於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政策,引導專業人才的合理流動。
⑺ 近幾年內蒙古自治區經濟發展為什麼很快
一、以產業高度化、結構協調為重點推進區域工業化進程x0dx0a近年來內蒙古經濟高速增長,主要是工業經濟拉動的。x0dx0a第一,能源產業高速發展,內蒙古目前已成為國內的能源輸出大區,煤炭、電力高速發展的勢頭仍將持續,鄂爾多斯市的東勝、准格爾煤田儲量大、質量優,准格爾旗的高嶺土儲量在國內是最大的,質量也是最好的,完全有條件發展成為國內最大的工業陶瓷、建築陶瓷、日用陶瓷基地,煤炭、高嶺土,蘇里格天然氣田儲量為世界第三、亞洲第一,現在僅是遠距離向外地輸送,成本高,效益低。呼倫貝爾盟的煤——電——銅冶煉加工,赤峰的煤——電——鉛鋅錫冶煉加工,都可以有力地推動區域的產業結構高度化進程,有效壯大地方經濟實力。x0dx0a第二,呼和浩特的河西公司、包頭的內蒙古第一機械廠、內蒙古第二機械廠等國內重點軍工企業,具有強大的機械精密加工技術,為國防事業、航天事業做出過重大的貢獻。抓住航天產業發展的契機,突出內蒙古的地域優勢,以信息技術和新材料技術推動內蒙古的信息產業、新材料產業、機械產業和其他相關產業發展,不僅可以直接創造巨大的效益,而且可以有力地推動全區的產業高度化進程,促進內蒙古跨入工業大省(區)、進而躍入工業強省(區)的行列。x0dx0a第三,畜產品加工業發展強勁,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來,鄂爾多斯、鹿王、仕奇、伊利、草原興發、蒙牛等以羊絨、羊毛、牛奶、牛羊肉為原料的畜產品加工企業迅速崛起,成為國內的馳名商標,對帶動畜牧業產業結構調整也發揮了重要的作用。x0dx0a二、以發育市場體系、建立健全地方金融體系為重點,健全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區域經濟功能x0dx0a在市場體系發育的進程中,中心市場、專業市場的作用日益突出,並成為影響地區經濟活力和綜合實力的重要因素。x0dx0a目前,我國的經濟成長也進入了以重化工業為主導的經濟成長新階段,作為國內自然資源最密集地區之一的內蒙古正在向國內最重要的能源、重化工業基地邁進,能源、重化工業是資本密集型的產業x0dx0ax0dx0a三、體現民族區域自治原則,適應市場經濟規范,實現體制創新x0dx0ax0dx0a目前,內蒙古自治區的經濟發展不同程度地受到計劃經濟時期體制因素的制約。這些體制因素既不符合現代市場經濟的通行規范,更不利於國家經濟的健康發展。x0dx0ax0dx0a發展經濟應打破條塊分割,以資產為紐帶,組建以能源--原材料--高耗能工業為主體、高新技術產業化為主體的企業集團,按照現代市場經濟的運行要求,打破煤、電、高耗能工業之間的行業壁壘,以地方政府進行能源--原材料--高耗能工業發展的統一規劃和項目指導,面向國內外招商引資,組建股份制的企業集團。這樣,不僅有利於克服企業各自為戰、開發效益低、環境成本高的問題,有利於資源的綜合開發、綜合利用,從而提高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加強環境保護,而且有利於將主體投資方與社會資本有效結合起來,改變目前國有壟斷企業「一股獨大」的畸形法人治理結構,使內蒙古的資源轉換戰略從依附型的被動運行模式過渡到自組織--自生長型的良性運行軌道,並以此為基礎,在5至10年內形成一批可以在國內、國外上市的大型企業集團,通過國內外資本市場的有效開發促成內蒙古區域經濟的新騰飛
⑻ 內蒙古哪個城市發展好
問題一:內蒙古哪個市前景最好 內蒙古總體來說呢,以烏蘭察布市為界分為蒙西和蒙東兩個地區,蒙西城市群和蒙東城市群兩個地區的經濟、環境、飲食、文化、風俗、發展程度都不一樣,有著極大的差異,不能一概而論。
蒙西城市群:包頭、呼和浩特、鄂爾多斯、巴彥淖爾、烏海、阿拉善等城市,蒙西地區是內蒙古最富裕的地域,也是內蒙古最重要的代表性地區,呼包鄂黃金三角洲就聚集於此,呼和浩特是內蒙古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和金融中心,而包頭是內蒙古的工業中心、經濟中心、科技創新中心,鄂爾多斯則是內蒙古的後起之秀和能源王國,三地帶動著內蒙古整個自治區的發展,是內蒙古對外經濟文化交流的代表,同時也是中國華北城市群的典型示範性區域代表,呼包鄂一體化的產生與發展帶極大的影響著內蒙古整體經濟發展趨勢。當地飲食、風俗、文化上接近山西、陝西,走西口說的就是這里,當地人喜歡吃燜面、莜麵、湯面、羊肉、燒麥、焙子、等食品,地方戲曲是二人台。
蒙東城市群:赤峰、遼寧、錫林浩特、烏蘭段手升浩特、呼倫貝爾等城市,蒙東地區是內蒙古森林覆蓋率最高的地區,這里大多是山區和草原,經濟上還較為落後,主要依靠農業、林業、畜牧業、旅遊業發展,不過煤炭、有色金屬冶煉產業也有一定的增長,長期以來,蒙東地區維持著貧困落握老後的發展局勢,國家級貧困縣也主要集中於此,但蒙東地區的旅遊資源豐富,進一步的開發旅遊產業,並 *** 第三產業的發展,或許能夠為疲軟的蒙東經濟形勢帶來新鮮血液。當地人接近遼寧、吉林等東北文化圈,喜歡吃大米、豆包、小雞燉蘑菇、酸菜等食品,地方戲曲是二人轉。
內蒙古蒙西城市群和蒙東城市群,各有各的特色,一個是華北和西北文化的集結地,一個是東北文化的集結地,沒有絕對的好與壞。
問題二:內蒙古城市排名 內蒙古城市綜合實力排名:
1、包頭,內蒙古第一大城市,第一經濟強市。
2、呼和浩特,內蒙古首府,第三經濟強市。
3、鄂爾多斯,內蒙古第二經濟強市。
4、通遼
5、赤峰
6、呼倫貝爾
7、烏海
8、錫林郭勒盟
9、巴彥淖爾
10、烏蘭察布
11、阿拉善盟
12、興安盟
具體依據請參考每年的國家社會院權威發布的國家《城市綜合競爭實力藍皮書》、《第一財經周刊》權威發布的城市分薯森級數據。
問題三:想換個地方發展了,內蒙古哪個城市潛力最大? 潛力的話其實差不多,鄂爾多斯有潛力。煤炭行業不行了都在轉型,有機遇。
問題四:內蒙古哪個城市最好? 內蒙古草原相當遼闊,總面積約佔全國國土的1/10。它由六大草原組成,自東向西順次是:世界上著名的呼倫貝爾草原,植被保護最好的錫林郭勒草原、寬廣的烏蘭察布草原、以及鄂爾多斯半荒漠草原和阿拉善的荒漠草原。東西長度,約2400多公里,如果乘超音速飛機也要花去兩個多小時才可穿越全境。地域的遼闊,氣候的差異,使內蒙古各大草原的風景、風情、風物各有千秋,也各有各的精華「熱點」,玩起來起碼有七、八種以上的花色。
1、格根塔拉草原
格根塔拉位於烏蘭察布草原深處,距自治區呼和浩特市140公里,柏油路宛如一條黑色的絲帶一直延伸到旅遊點.屬國線景點,自1979年向中外遊人開放以來,共接待5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旅遊者4萬多人,國內遊客20多萬人次。如今的格根塔拉草原更加美麗動人,水草肥美,丘陵起伏,海浪似的馬群,金色霞雲的駝群和白雲似的羊群在綠海中游動,騎馬的牧人,手裡拿者細細的套馬竿,像矛頭一樣尖尖地指向天空。傳統的蒙古包和現代的蒙古包相映成輝,為格根塔拉草原組成了一幅美麗動人的圖畫。每年的8月份,是舉辦那達慕盛會的季節。格根塔拉旅遊點每年8月15---8月25日,都要舉辦旅遊那達慕,這個時候也是避暑的極好時光。
這里每年定期舉行一次隆重的大型廟會,每月一次小型廟會和一年一次的祭敖包活動,在祭敖包活動中,可見到蒙古族傳統的摔跤,騎馬,射箭等精彩競賽。
2、希日塔拉草原
希日塔拉草原度假村位於錫盟錫林浩特東南15公里處,佔地總面積9平方公里,這里地勢寬敞平坦,牧草茂盛,空曠恬靜。目前已建成項目有:王爺包、中型蒙古包、微型蒙古包共14頂,可接待遊客160人。還設有露天舞場、篝火台。遊客在此可品嘗蒙古風味的手扒肉、烤全羊等,欣賞蒙古歌舞表演,坐勒勒場,騎馬等。
3、呼倫貝爾草原
位於內蒙古呼倫貝爾盟,因其旁邊的呼倫湖和貝爾湖而得名。是內蒙古主要的畜牧區,出產著名的三河馬,三河牛。內蒙古地勢高而平坦。境內有上千個大小湖泊。在廣闊平坦的蒙古高原上,沒有黃土高原的深溝、墚、峁等地貌。除了大興安嶺和大青山山脈之外,大部分是平緩的原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著名的大草原呼倫貝爾大草原,綠波千里,一望無垠,微風過,羊群如流雲飛絮,點綴其間,草原風光極為綺麗,令人心曠神怡。
呼倫貝爾草原之所以聲名遠揚,原因有三,一是草原曾出過一代天驕成吉思汗,二是草場質量極好,割下來的草遠銷東南亞,三是盛產體格高大壯健的三河馬和三河牛。
呼倫貝爾草原是內蒙古草原風光最為絢麗的地方,擁有一億多畝草場,兩億多畝森林,500多個湖泊,3000多條河流,遼闊無邊的大草原像是一塊天工織就的綠色巨毯,步行其上,那種柔軟而富於彈性的感覺非常美妙。而綠草與藍天相接處,牛羊相互追逐,牧人舉鞭歌唱,處處都是「風吹草低見牛羊」的景緻,將它譽為世界上最美、最大、最沒有污染的幾大草原之一,真是當之無愧。在呼倫貝爾草原旅遊,可以騎馬乘駝暢游草海,可以坐「勒勒車」環湖漫遊,可以臨湖垂釣,可以入林狩獵,盡享草原風光。
問題五:內蒙那個城市的經濟最好 這個不用想,肯定是包頭!
包頭是內蒙古多年來的頭號經濟強城,也是內蒙古第一大工業城市,中國最富有城市前20強(排名12位),屬於國家二線城市,包頭的經濟成就確實很驚人,包鋼、包鋁、北方重工、包頭一機等一大批優秀的央企、國企為包頭的的經濟建設做出了卓越的貢獻,近年來,包頭不斷發展民營經濟,興建了東河區鋁業產業示範園、青山區裝備製造園、北大軟體科技園、九原區煤炭工業園區、稀土高新區企業園、石拐區生產製造園,大量的民營經濟為包頭的整體經濟建設帶來了活力。
包頭人熱情、豪爽、憨厚、老實,尤其以東河區為最,由於包頭的老城區就是東河區,大量的老包頭人匯聚於此,晉商文化和蒙古文化在這里充分融合,很多優秀的民俗和地道的知名小吃也得以在東河區保留,而且東河區也是包頭最重要的交通樞紐和物流集散地,同時也是包頭最大的小商品製造、加工與貿易中心、有色金屬製造中心。至於青山區、昆都侖區大部分是從河北省、遼寧省遷移過來的,大部分是東北文化的聚集地。
隨著內蒙古「8337計劃」的實施,「聚焦東河,兼顧青昆,發展九原」被提上日程,包頭市的經濟中心也隨之轉移到了東河區、九原區等地,包頭市成為呼包鄂黃金三角洲的主要力量,並進一步輻射周邊地區,為內蒙古西部城市群增添新的活力。
問題六:內蒙古最有發展潛力的城市是哪個? 東勝,資源豐富。
問題七:內蒙古哪個城市最有錢 鄂爾多斯!!!!GDP超過香港!!!消費水平達到美國水平!!!
鄂爾多斯2007年地區生產總值達到1200億元。綜合經濟實力居全國百強城市第28位。內蒙的城市,不是沿海發達地區,有這個排名不簡單了。人均GDP達到1萬美元,這個數字就更不得了了,當年全國排名第四。
鄂爾多斯主要靠得天獨厚的資源,儲量:煤炭佔全國的六分之一。天然氣佔全國的三分之一,同時,羊絨製品產量約佔全國的三分之一。這些年隨著煤炭需求暴漲,山西、陝西、內蒙等產煤區經濟都很火,鄂爾多斯想不富裕都難啊。擁有「羊煤土氣」,當然揚眉吐氣了。
煤炭出場,黃金萬兩,所以鄂爾多斯名車滿街,同時帶動地下錢庄非常發達。煤炭號稱黑金啊,以前人們對倒煤的不屑一顧,怕「倒霉」。現在,煤老闆就是巨富的代名詞。
問題八:中國哪個城市好混一點、我是內蒙的、想走出這個城市去別的地方發展,哪裡比較好點,求大神指導。 北京,上海,廣州,深圳。越大的城市機會越多。
問題九:內蒙古哪個城市最好? 科爾沁右翼中旗
阿魯科爾沁旗
巴林右旗
克什克騰旗(這個是國家級旅遊區)
問題十:內蒙古哪些城市發展潛力大 錫林郭勒盟 特別是錫林浩特 去年整個盟的地區財政收入69億元 赤峰市80億元 但是赤峰人口數是錫盟的3倍。錫盟現在擁有的煤炭探明加預測在2300億噸 僅次於鄂爾多斯市 國民生產總值自2005年至現在 6年翻了三番 目前經濟排列是鄂爾多斯 包頭 呼和浩特 通遼 赤峰 呼倫貝爾 錫林郭勒 巴盟...但是經濟增長速度 錫林郭勒比呼倫貝爾高5個百分點 官方預測錫盟將在2013年經濟總量超過赤峰。華北、東北在2020年內的鐵路規劃沒有一條不與錫盟無關的 現在大修鐵路 二連――錫林浩特――白音華――大板――赤峰――葉柏壽――錦州 ――綏中港
錫林浩特――太僕寺旗――豐寧――圍場――承德――唐山港 為的就是將錫盟的能源輸出
錫林郭勒擁有中國最豐富的風能在加上大唐國際進駐錫盟 全國兩個高壓電工程 一個是淮南電能進上海 另一個就是錫盟電能進入南京
錫林浩特的經濟現在乘倍數增長,2010全國人均GDP排在45 位
內蒙古有兩個火車頭 鄂爾多斯是拉動蒙西經濟發展的火車頭 而錫林郭勒是拉動蒙東經濟發展的火車頭
⑼ 你知道內蒙古的綜合實力第一城是哪座城市嗎
說到內蒙古,可能在大部分像筆者這樣的南方人眼裡,有的就是一望無際的大草原。但是你知道內蒙古的綜合實力第一城是哪座城市嗎?可能有不少人想到了近些年經濟飛速發展GDP最高的鄂爾多斯,也有人想到了內蒙古的省會城市呼和浩特,但其實不然,因為綜合實力要從多方面考量,這座城市叫做包頭。
總的來說,如果要是我來到了包頭旅遊,這些風景都足以讓我舍近求遠的走完,因為每一個風景都有著自己的特色,不知道你會不會考慮來到包頭旅遊一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