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狀態 > 如何看國內外經濟狀況

如何看國內外經濟狀況

發布時間:2023-05-25 10:20:20

Ⅰ 怎樣看待當前和下一步經濟發展形勢

物桐怎樣看待上半年7%的經濟增速?經濟走勢呈現哪些特點?下半年如何繼續保持良好罩哪坦勢頭?宏觀政策是否會出現變化?28日,國家發展改革委相關負責人圍繞當前經濟形勢和走勢的熱點問題進行了解答。

上半年經濟穩中向好、穩中有進

記者:上半年我國經濟運行總體情況如何?

發展改革委秘書長李朴民:今年以來,面對錯綜復雜的國內外發展環境,黨中央緩升、國務院審時度勢,果斷決策,主動引領新常態,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統籌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加強多重目標、多種政策、多項改革的統籌協調。同時,強化政策措施的督促檢查,政策效果逐步顯現,經濟運行緩中趨穩,穩中向好,穩中有進。

「穩」包括六個方面,即增速穩、消費穩、物價穩、就業穩、農業穩和收入穩。「好」和「進」,主要表現在經濟結構加快調整優化,新的增長點加快孕育,新的增長動力加快形成。

但是我們也清醒地認識到,當前世界經濟弱勢復甦,又面臨美國貨幣政策走向、大宗商品價格走勢、地緣政治沖突等新的不確定因素,國內經濟下行壓力依然較大。

實體經濟運行呈現新亮點

記者:上半年我國實體經濟運行有哪些亮點和積極因素?

經濟運行局副局長李雲卿:今年以來,隨著穩增長政策措施效果的不斷顯現,產業結構轉型升級步伐持續推進,新經濟增長點加快孕育,積極因素不斷增多,除服務業比重不斷提高之外,實體經濟運行還有一些亮點。

第一,工業生產增速連續三個月回升,東部地區的支撐作用增強。第二,高技術產業保持了較快增長,高耗能產業增速明顯回落。第三,工業企業利潤降幅收窄,製造業利潤保持增長。第四,新興產業和消費領域投資保持了快速增長,傳統製造業領域投資持續下降。第五,新業態快速發展,終端消費相關的行業運行向好。上半年,全國網上零售額同比增長39.1%。與終端消費相關的輕工、紡織、醫葯行業增加值增速比全部工業增速分別高0.3、0.5和3.6個百分點。

下一步經濟走勢總體上保持樂觀

記者:中國經濟下一步走勢如何?

綜合司副司長高杲:國際金融危機以來,整個世界經濟包括中國經濟都進入了一個深度調整的時期,世界經濟復甦仍然處在一個艱難曲折的過程當中。從近幾年來看,在三期疊加的大背景下,我國經濟結構處在深度調整之中,經濟增長的動力處在深刻的轉換之中,體制機制也處在深刻的變革之中,進入了經濟增速放緩的時期,而且這個時期可能還將持續一段時間。

這樣的大背景下來看,今年上半年經濟增長7%,能夠實現總體平穩是非常不容易的。

從下一步走勢來看,各方面可能影響經濟平穩運行的因素仍然存在,下行壓力可能還會持續一段時間。對下一步走勢,我們總體上保持樂觀的態度,但是各方面應做好應對更加復雜、更加困難情況的准備,絲毫不能鬆懈。

下半年宏觀政策相機預調微調

記者:下半年要繼續保持良好勢頭,宏觀經濟政策是否會出現變化?

高杲:上半年國民經濟運行保持在合理區間,充分說明黨中央、國務院的各項決策部署是完全正確的,宏觀經濟政策是適宜得當的。下半年,還應保持宏觀經濟政策的連續性和穩定性。我們要密切跟蹤國內外經濟形勢的發展變化,針對經濟運行中的一些突出矛盾和問題,在區間調控的基礎上加強定向調控,做到靈活施策、精準發力,相機預調微調。

從工作的著力點來說,要注重釋放有效需求,更好地引導資金流向實體經濟,更加註重依靠創新驅動發展,更加註重改革措施的落地見效。同時,進一步加大對困難行業、困難地區、困難群體的幫扶力度,健全完善風險防控與化解機制,進一步穩預期、穩運行、穩信心,共同促進經濟社會平穩健康發展。

Ⅱ 如何看待當前國內和國際的經濟形勢

物價漲幅總體可控,結構調整積極推進、力度和節奏,推進經濟結構調整,力求取得更大進展,促進民間投資持續較快增長。同時,完善促進消費政策,促進城鄉居民持續增收。一是要處理好保持宏觀政策的連續性和穩定性與增強針對性、靈活性和前瞻性的關系,在控物價、穩增長和調結構之間找到「平衡點」,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較快增長,要繼續採取綜合措施,完善有利型凱於產業結構升級和服務業發展的稅收政策。要推進收入分配改革,積極構建居民收入和國民經濟同步增長的機制,城鄉居民轉移性收入明顯增加、結構調整壓力增大等方面,今後一個時期抑制物價上漲的任務仍很艱巨。第三,結構調整壓力增大,應從兩方面把握好宏觀調控的方向、教育和醫療衛生投入大幅增加,以及政策的滯後和累積效應,增強政策的針對性。我國經濟發展的基本面沒有因國際國內形勢新變化而改變,經濟增長總體平穩。上半年經濟增速雖比去年上半年有所放緩。業界普遍認為,當前中國經濟增速回落的幅度尚屬溫和。盛來運判斷,從增長動力和先行指標來看,又不使經濟增速出現大的波動。結構失衡使短期問題和長期問題相互交織,總量平衡和結構矛盾交互疊加,加大了宏觀調控難度。與此同時,促進經濟平穩較快增長,增強內需的拉動作用。促進經濟平穩較快增長。穩中趨緩,是中國經濟進入今年以來的態勢。三□充分考慮國內外形勢對實體經濟的影響以及政策的滯後和累積效應。從投資需求看,今年以來新開工項目計劃總投資增幅明顯回落。總體上看,未來保持經濟平穩較快增長、工資持續上升、城鄉居民收入和消費能力提高的情況下,將保持較快增速;出口增速受全球經濟增速放緩的影響會有所回落,但仍將回歸正常水平,全年經濟增長速度仍將高於9%,民間投資保持較高增幅,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幅高位回穩。經濟增速適度放緩。要有針對性地解決中小企業資金緊張等突出困難,但面臨的矛盾仍然較多,突出表現在物價高位運行、經濟增速放緩。隨著穩健的貨幣政策效應進一步顯現,社會總需求增速放緩,加之糧食和主要工業品供應較為充裕,支持市場拓展和商業模式創新,是增加就業、資金、匯率成本提高等因素疊加,使得出口增速呈現放緩態勢,也有唱衰的,通脹對經濟運行和社會生活都有很大的危害,為穩定價格總水平創造條件;另一方面,增型租輪強政策針對性,要堅持實施穩健的貨幣政卜信策,使貨幣信貸增速逐步降下來、靈活性和前瞻性,經濟發展總體態勢良好。第一。第二,物價漲幅總體可控,我國經濟發展的基本面沒有因國際國內形勢新變化而改變。從需求結構看,在投資和出口對經濟增長貢獻率下降的同時,最終消費對經濟增長貢獻率提升。從需求結構看,最終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仍低於投資的貢獻率。針對經濟運行中的突出矛盾,要把握好宏觀調控的方向、力度和節奏,既要把物價漲幅降下來,鞏固經濟發展的好勢頭。一□經濟增速雖有所放緩,但仍處於平穩較快增長區間□當前經濟增長的動力仍然強勁,不穩定。受水利等基礎設施和保障性住房等民生工程投資增長,又要充分考慮國內外形勢的復雜變化對企業生產經營狀況和實體經濟的影響,保持我國經濟在更長時期內高速增長的難度在加大世界經濟復甦進程艱難曲折,不穩定、不確定性因素增多,中國經濟出現「二次探底」的可能性非常小。由於推動物價上漲的因素短期內難以根本消除,食品。從生產結構看,農業生產投入增加,也是我國主動調控和市場需求變化綜合作用的結果,總體上符合宏觀調控的預期目標。調整經濟結構,是提高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的先決條件。要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強產業關鍵核心技術研發、不確定性因素增多□隨著經濟總量不斷擴大,對增速放緩要提高容忍度。雖然食品、居住類價格同比漲幅仍處高位,但物價漲幅趨於收斂,價格上漲勢頭得到初步控制,節能減排任務十分嚴峻。從收入結構來看,財政收入和企業利潤增長仍明顯高於城鄉居民收入增長。第二,經濟增速放緩,並利用有利時機推進經濟結構調整,財政對社會保障。二是要處理好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調整經濟結構和管理通脹預期的關系、靈活性和前瞻性當前,消費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也將有所減弱。從外部需求看、原材料價格上漲,部分企業生產經營困難增大,經濟效益下降,三季度這一態勢繼續延續、控制物價上漲勢頭的有利條件較多、居住類價格同比漲幅仍處高位,經濟增長的動力仍然強勁,但仍處於平穩較快增長區間。內需拉動作用明顯增強。房地產市場成交量萎縮,房屋竣工量增速下降,但大部分城市房價依然處於高位、軟體、信息服務。當前,穩定物價總水平仍然是宏觀調控的首要任務,宏觀調控的取向不能變,翹尾因素逐步減弱,以及穩定物價措施逐步落實到位。要遏制「兩高」和產能過剩行業發展,加快淘汰落後生產能力,抑制物價過快上漲,力爭使物價漲幅在後幾個月降得多一些,為今後一個時期穩定物價創造條件。第二,經濟增長的動力仍然強勁,才有利於調結構穩物價;對物價上升不能提高容忍度、文化創意等現代服務業發展態勢良好。從收入結構看,加之部分刺激消費的政策到期退出。第一,物價高位運行,全球經濟增速放緩與出口企業生產,全年經濟增長速度仍將高於9%今年以來,我國經濟增長總體平穩,鼓勵發展新興消費領域和消費業態。我國經濟發展的內在條件相對較為有利。第四,深化重點領域。從生產結構看,部分高耗能行業生產增長較快,局部地區電力供需偏緊,保持價格總水平基本穩定。要推進財稅體制改革,對中國經濟未來的發展,有看好的。第三,結構調整積極推進,今後幾個月物價漲幅將有所回落。二□世界經濟復甦進程艱難曲折,要主動把速度適當降下來,經濟增長由政策刺激向自主增長有序轉變,繼續朝著宏觀調控的預期方向發展。與此同時、靈活性和前瞻性。一方面,把握好宏觀調控的方向、力度和節奏,促進經濟增長繼續朝著宏觀調控的預期方向發展。當前我國經濟發展總體態勢良好、經濟增速放緩、結構調整壓力增大等多方面挑戰、提高城鄉居民收入的重要前提和基礎。經濟增長速度既不能過高,也不能過低。要著力擴大內需,增強經濟自主增長力量,經濟運行也面臨物價高位運行。與此同時,國內外形勢復雜多變,必須增強宏觀經濟政策的針對性、就業和經濟增長的負面影響。第三。從最終消費看,受汽車、住房等消費熱點降溫的影響,避免出口大幅回落對工業生產,尚屬溫和的回落幅度打消了眼下「硬著陸」的擔憂。增速回落有利於調結構穩物價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咨詢研究部副部長王軍表示,「對經濟增速不要過於追求,要高度重視外部市場環境變化對進出口貿易的影響,採取措施穩定外需,受融資成本、關鍵環節改革,激發經濟發展的內在活力和動力,深化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既有全球經濟減速的影響;最終消費在就業狀況改善。我們要針對經濟運行中的突出矛盾,改善小企業發展環境,努力把物價漲幅降下來。當前面對當前國內外復雜的經濟形勢,勞動工資等要素成本上升的壓力將長期存在,既要把物價漲幅降下來,又不使經濟增速出現大的波動。當前我們要針對經濟運行中的突出矛盾,採取有效措施鞏固經濟社會發展好勢頭。第一、產業轉移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等因素的拉動,投資增速依然會保持在高位,工業生產平穩增長,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較快,現代物流、工資上漲、匯率上升等因素的影響,買賣雙方博弈使市場陷入僵持狀態。」經濟增速的適度放緩,為穩物價創造了寬松的外部環境。8月份以來,中國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同比漲幅已連續兩個月出現小幅回落。外部風險加大內部困難增多國內外經濟形勢都在發生新的變化,中國社科院分析報告認為,歐美債務危機會通過三個渠道影響中國未來的經濟:通過出口影響中國實體經濟,通過金融渠道影響中國經濟的穩定,悲觀的預期將影響投資和消費信心。9月份中國出口數據敲響了警鍾,當月出口環比出現了2.1%的負增長。考慮到外需的不景氣傳遞到出口訂單上通常需要4到6個月,以及人民幣不斷升值的趨勢,未來出口形勢不容樂觀。外有出口不景氣,內有成本不斷升高、融資困難,國內企業特別是民營企業、中小型企業的發展面臨很多困難,三季度我國企業家信心和企業景氣指數雙雙回落。政策穩中應變積極防範風險當前,國家正在採取對小微型企業貸款實行一系列支持中小企業發展的政策措施,比具體應對措施更為重要的是中國宏觀政策的總體走向。「下階段宏觀調控既要保持政策的連續性、穩定性,又要增強政策的前瞻性、針對性和靈活性,進一步處理好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調整經濟結構和管理通脹預期的關系,加大改革創新力度,加快經濟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轉變,更加重視保障和改善民生。」盛來運強調。專家們普遍認為,在物價上漲過快問題尚未得到有效解決的情況下,貨幣政策不宜放鬆;但在企業融資出現困難的背景下,也不宜進一步緊縮。在「兩難」局面中,貨幣政策更應當增加一些結構性、定向性措施,同時更加發揮財政政策作用,比如減輕中小企業稅負等。中國社科院報告認為,當前的宏觀調控既要有效抑制通脹,又要保持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宏觀調控以穩為主,政策搭配要審慎靈活。

Ⅲ 怎樣看待當前經濟形勢

一、全面准確把握當前的經濟形勢
今年以來,我國經濟保持平穩運行,國民經濟繼續朝著宏觀調控的預期方向發展。主要表現在:投資、消費、出口穩定增長,內需支撐作用增強;工業平穩增長,農業生產形勢向好;財政收支增長較快,貨幣信貸平穩回調,經濟增長的主要拉動力逐步從政策刺激向自主增長有序轉變;就業和居民收入繼續增加,人民生活進一步改善。這些情況說明,中央關於今年經濟工作的決策和部署是正確的、有成效的。我們要正確認識取得的成績,看到發展的有利條件和積極因素,進一步堅定做好經濟工作的信心。
當前國內外環境仍然極為復雜,不穩定、不確定性因素還不少。從國際看,主要經濟體經濟恢復增長,但失業率仍然處於高位,一些國家財政赤字高企,一些國家主權債務危機隱患仍然沒有消除;主要貨幣匯率波動加劇,國際市場糧食、石油等大宗商品價格不斷上漲;通脹壓力正在從新興經濟體擴大到發達經濟體。世界經濟還沒有走上正常增長的軌道,目前又出現了兩個變數。一是西亞、北非政局動盪,推動能源價格持續攀升,對世界經濟增長和通脹形成雙重沖擊;二是日本地震、海嘯和核輻射災害,短期內將嚴重影響日本經濟,不可避免要影響世界經濟復甦進程。從國內看,雖然發展的有利條件較多,各方面發展的積極性很高,但面臨的挑戰也不少,除了一些體制性、結構性等長期存在的問題外,經濟運行中的一些突出矛盾沒有明顯緩解,主要是物價上漲比較快、通脹預期增強,房地產市場成交量萎縮、多數城市房價還在上漲,宏觀調控仍然面臨較大壓力。我們一定要保持清醒頭腦,增強憂患意識,充分估計面臨形勢的復雜性和嚴峻性,冷靜觀察,沉著應對,未雨綢繆,做好應對各種困難和風險的准備,堅持處理好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調整經濟結構和管理通脹預期的關系,進一步鞏固經濟發展的好勢頭,確保實現今年經濟社會發展目標,為「十二五」開好局起好步。
二、切實實施好穩健的貨幣政策
實施穩健的貨幣政策,是中央綜合分析國內外形勢作出的重要決策,是宏觀調控必須堅持的方向,關鍵是要把握好調控的力度和節奏。今年以來,我們已經3次提高存款准備金率,2次提高存貸款基準利率,目前廣義貨幣增速趨近調控目標,但成果需要鞏固和加強,實施穩健貨幣政策的大環境沒有改變。一是銀行間市場利率保持在低位,銀行體系流動性與正常水平和合理需求相比仍然充裕。二是結售匯順差處於較高水平,造成基礎貨幣大量被動投放,加上二季度到期央票和回購規模較大,仍存在對沖流動性壓力。三是輸入性通脹壓力和通脹預期仍然較強。因此,要保持宏觀經濟政策的連續性、穩定性,提高針對性、靈活性、有效性。一是處理好控制貨幣總量和改善結構的關系。把好流動性總閘門,保持合理的社會融資規模和節奏,綜合運用好公開市場操作、存款准備金率、利率等多種價格和數量工具,進一步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增強人民幣匯率彈性,消除通貨膨脹的貨幣條件。同時,要著力優化結構,引導商業銀行加大對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特別是中小企業的信貸支持,合理調節中長期貸款和短期貸款的比例,防止短貸長用、擠占流動資金,造成企業營運資金緊張。要提高直接融資比重,發揮好股票、債券、產業基金等融資工具的作用,加強對實體經濟的支持,更好地滿足多樣化的投融資需求。二是處理好促進經濟增長和抑制通貨膨脹的關系。當前,增長速度和就業都處在合理水平,穩定物價和管好通脹預期是關鍵,是第一位的。當然要充分估計貨幣政策的滯後效應,提高政策的前瞻性,避免政策疊加對下一階段實體經濟產生過大的負面影響。
三、千方百計保持物價總水平基本穩定
這是今年宏觀調控的首要任務,也是最為緊迫的任務。去年以來,我國通脹預期壓力一直在加大,特別是四季度後物價上漲較快,已經成為經濟運行中最突出的矛盾。對通脹問題,中央一直高度重視,早在2009年第四季度,我們就提出把處理好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調整經濟結構和管理通脹預期的關系作為宏觀調控的核心。去年我們及時採取一系列有針對性的政策措施,把全年居民消費價格漲幅控制在3.3%,在經濟較快增長的基礎上,保持了物價總水平基本穩定,這是很不容易的。從一季度情況看,物價上漲壓力仍然較大。
這一輪物價上漲原因比較復雜,許多推動價格上漲的因素還有加劇趨勢,我們決不可掉以輕心。一是輸入性通脹壓力還在加大。受全球流動性充裕、美元走軟、西亞北非局勢動盪、日本地震災害的影響,國際大宗商品價格持續上升,目前國際大宗商品期貨價格指數已超過國際金融危機前的水平。原油期貨價格攀升至兩年半以來的最高點。特別是在全球流動性寬松、投機活躍的背景下,大宗商品金融化特性增強,價格並不完全由供求關系決定。受國際大宗商品價格大幅上漲的影響,我國能源、原材料價格「水漲船高」,向下游傳導的壓力加大。二是食品和住房等結構性物價上漲壓力仍然很大。三是要素成本漲幅加大。今年勞動工資持續上漲,加上利率上調,增加了企業的成本,對物價總水平的影響不可低估。
目前我國物價總水平仍然處於可控區間。今年以來的物價上漲,翹尾因素比新漲價因素影響要大一些,新漲價因素中也主要是食品和居住類價格,總的來說還是一種結構性上漲。我國糧食連續7年增產、庫存充裕,當前小麥苗情長勢較好,夏糧有望獲得豐收,主要工業品總體供大於求,進口增速較快,穩定物價具備不少有利條件,我們要增強做好價格工作的信心。
國務院從控制貨幣、發展生產、保障供應、搞活流通、加強監管等方面入手,對穩定物價總水平做出了全面部署,各地各有關部門務必不折不扣地貫徹落實,不能有絲毫懈怠。要密切關注國內外經濟環境變化對價格走勢的影響,及時發現導致價格波動的異常因素,採取多種措施,把物價漲幅控制在可承受的限度內,堅決防止物價過快上漲。當前最重要的是抓好三個方面的工作:一是毫不放鬆地抓好農業和糧食生產。要全力抓好春季農業生產,強化小麥中後期田間管理,加強春播科技指導和服務,引導農民種足種好春播作物,突出抓好早稻等糧食生產,搞好防災減災和病蟲害防控,加強春季農業生產的各項保障,做好農業生產資料的生產、調運、供應,保障春耕備耕物資充足供應,努力奪取夏季糧油豐收。全面加強農田水利等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增強農業抵禦自然災害的能力。把中央扶持農業生產的各項政策措施盡快落到實處。繼續落實「米袋子」省長負責制和「菜籃子」市長負責制,加強農產品流通體系建設,確保市場供應。二是繼續實施好穩健的貨幣政策,不給物價上漲提供貨幣條件。三是全面加強價格調控和監管。要加大價格監督檢查力度,嚴肅查處惡意炒作、串通漲價、哄抬價格等不法行為,維護正常市場秩序。要重視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降低流通環節成本,促進產供銷良性循環,避免對生產和供應形成抑制。同時加強輿論引導,努力穩定市場預期。[!--empirenews.page--]
四、鞏固和擴大房地產市場調控成效
當前,社會各方面十分關注房地產價格走勢。這是涉及人民群眾切身利益,關系經濟健康發展、社會和諧穩定的重要問題。中央加強房地產調控的目標是明確的,決心是堅定的。應該看到,隨著房地產調控政策的深入推進,市場供求矛盾有所緩解,不合理需求得到一定抑制,市場出現了一些降溫跡象。這說明,中央關於房地產調控的政策是正確的。也要看到,當前市場仍處於相持階段,普通商品住房價格與調控目標和群眾期待相比仍有較大差距,特別是有的城市房價過高、上漲過快的局面沒有根本改變,有的地方落實中央調控政策的措施也不夠有力,總的調控效果還有待鞏固和加強。
房地產市場調控,除了抑制不合理需求外,還要努力增加市場供應。一方面,要切實抓好保障性住房建設。今年全國要開工建設1000萬套保障性住房,中央財政為此拿出1030億元,但光靠中央財政是不夠的。各級政府都要切實負起責任,多渠道籌措資金,切實加大投入,並優先保證用地供應。要抓緊建立保障性住房建設、配置、運營、退出等管理制度,避免尋租和暗箱操作,促進這一制度長期健康運行。另一方面,要努力增加普通商品住房的供應,加快普通商品住房的土地投放,督促開發商嚴格按照國家規定,保證住房建設進度,如期推出全部房源並明碼標價上市銷售,對違反規定的要嚴肅查處。房地產市場調控目標,是保持市場供求總量基本平衡、結構和價格基本合理,並始終嚴格控制投機投資性購房需求。要切實做到長期目標和短期目標合理銜接,保障性住房和商品住房統籌兼顧,避免顧此失彼。
房地產調控要真正見到成效,關鍵要抓落實。目前市場正在觀望,如果政策不能真正得到貫徹,流於形式,就很難合理引導市場預期,很難引導開發商合理定價,老百姓也很難建立起信心,我們的調控就會功虧一簣,最終,政府就會失信於民。各級政府都要不折不扣地貫徹落實中央確定的各項政策,強化責任,確保調控措施落到實處、取得實效。要將保障性住房建設任務分解落實情況,以及項目開工建設、竣工計劃等安排公之於眾,以便群眾監督。有關部門要切實加強督察。要堅持調控方向不動搖、調控力度不放鬆。
五、促進對外貿易平穩健康發展
今年以來,進出口貿易保持快速增長勢頭,表明我國對外貿易已經克服了國際金融危機的不利影響,步入正常發展軌道。一季度對外貿易的一個重要特點,是進口增速比出口快,出現10.2億美元的逆差。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主要是大宗商品進口價格飆升,導致進口金額大幅增加。當然,這種因貿易條件惡化所帶來的順差減少,也不是我們所希望的。
從目前情況看,隨著世界經濟持續復甦,外部市場總體上趨於好轉,企業訂單有所增加。但是進出口形勢依然復雜,影響出口增長的不確定因素還很多,特別是原材料價格、勞動力工資持續大幅上漲,將不同程度擠占外貿企業利潤,中小企業面臨的成本壓力更大。
在進出口趨於平衡的情況下,我們的工作著力點要放在保持對外貿易穩定增長和優化進出口結構上來。一方面,要保持外貿政策的基本穩定,繼續用好出口信用保險、出口退稅、出口信貸等行之有效的政策,充分發揮「引進來」和「走出去」對擴大出口的帶動作用,特別注重改善中小外貿企業的融資條件,為對外貿易穩定發展營造良好環境。另一方面,要加快轉變外貿發展方式,堅持科技興貿、以質取勝和市場多元化,積極推動加工貿易轉型升級,鼓勵企業發展研發設計、自主品牌和境外營銷渠道,爭創參與國際競爭和合作的新優勢,全面提升對外貿易的質量和效益。「走出去」是一項長期戰略,要繼續積極推進,同時要注重防範風險、提高效益。
六、積極推動經濟發展方式轉變
「十二五」時期,是我國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攻堅時期,今年是開局之年,我們要按照中央的決策和部署,認真做好一些打基礎、利長遠的大事。一要狠抓節能減排工作不放鬆。「十二五」規劃綱要提出了明確目標,要抓緊把目標任務分解下去。我國能源資源短缺是一個需要長期面對的挑戰,既要打攻堅戰,也要打持久戰。當前節能減排形勢有反復苗頭,對此決不可忽視,放任自流。有關地方和部門要高度重視,盡快採取更加有力的政策措施加以解決。二要加快推進結構調整和產業轉型升級。這是提高經濟增長質量、效益和國際競爭力的戰略重點。要加強企業技術改造,加快淘汰落後產能,促進企業兼並重組,提高產業集中度,全面提升製造業的水平和競爭力。抓緊制定標准,細化具體扶持政策,加快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切實完善政策措施,推動服務業大發展,進一步提高服務業比重和水平。三要抓緊建立擴大消費的長效機制。隨著部分刺激消費政策到期,今年一季度名義和實際消費增速都有所放緩,但仍保持了較高增長速度。關鍵是要建立擴大消費的長效機制,要深化收入分配製度、財稅體制改革,完善社會保障體系,保障改善民生,改善消費環境,從根本上增強居民消費能力和意願。四要正確處理內需外需關系。堅持擴大內需的戰略方針,著力拓展內需增長新空間,培育內需增長新動力,促進我國經濟均衡發展。繼續用好我國在國際貿易中的比較優勢,通過國際市場加快自身發展,帶動國內技術進步,增強產業和產品競爭力,縮小與發達經濟體的差距。

Ⅳ 如何看待當前我國的社會經濟形勢

從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經濟一直呈現出穩步發展的趨勢,使我國成為世界上第二大經濟體,不僅為世界的發展,也為世界和平作出了巨大貢獻,與此同時,社會事業也實現了大發展,開創了新局面。
面對當前國內外的經濟發展形勢以及經濟全球化和金融危機等問題,我們要努力保持我
國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基本面不會改變,抓住戰略機遇期,乘勢而上,加快發展。同時, 我們也必須看到經濟運行中存在的一些需要高度關注的情況和問題,認真分析中國經濟
社會發展過程中面臨的挑戰,並積極應對。 第一,調整經濟結構問題。我國的農業生產力水平低下,盡管政府對農業採取稅收減免,實行補貼等政策,但我國的農業生產仍然呈現出機械化水平較低的現象。經濟的發展主要依賴投資、消費、出口,而我國的經濟發展過分依賴外貿,內需拉動不足。從經濟發展的協調性方面來說第一,第二,第三產業不協調,投資和消費不協調,居民的消費能力仍有待提高。最後,我國的經濟增長方式依然粗放,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率的粗放型增長方式還沒有得到根本轉變,資源、環境不堪重負。
第二,人民幣對外升值(美元)、對內貶值,貨幣政策遇到經濟下滑、中小企業和出口加工型企業經營困難的挑戰。近年來,人民幣兌美元中間價屢創新高,而與此同時,由於國內物價水平和資產價格上漲,又使人民幣購買力下降,出現了人民幣對外升值、對內貶值的現象。
第三,人口老齡化。我國豐富而廉價的勞動力一度為我國經濟發展提供著優勢。然而,面臨著人口紅利的結束,人口老齡化成為是中國未來發展所必須面臨的問題,而解決問題的關鍵在於中國必須轉變經濟發展方式。
第四,地區經濟發展不均衡問題。我國中西部經濟發展差距雖然正在縮小,但是仍然存在嚴峻的問題。隨著東部地區勞動力成本的提高,勞動密集型產業在這些地區的優勢將逐漸減落,而中西部地區地域遼闊,有著豐富的資源和較為東部地區低廉的勞動力,因此勞動力密集型產業向中西部地區轉移是未來的必然趨勢,我國政府實施的促進中西部地區加快發展的各種戰略,如西部大開發,中部崛起等等必然會促進中西部經濟的發展,從而更有利於我國經濟的整體進步。
第五,財政收入與居民收入不協調。財政收入的高增長意味著稅收偏高,企業、居民需要將較多的收入上交政府,不利於促進生產力發展水平,提高居民工作積極性,最終,將不利於國家財政的增加。稅收偏高,稅種不齊全,很容易造成在產品的生產過程中重復征稅的問題。
第六,居民收入水平不均衡。從近年來的情況看,雖然居民收入顯著提高,貧困人口比例大幅下降,但居民收入差距卻持續拉大,收入分配不公仍然是社會焦點問題。低收入群體由於收入不足,導致有效消費需求不足。貧富差距的拉大不僅會導致市場消費的不均衡,而且也不利於我國的社會安定,民族團結,最終,會對經濟的發展帶來巨大的阻礙,導致供給與需求不平衡。因此,要拉動內需,必須改善民生,逐步改變收入分配不公的局面。
第七,自主創新、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面臨著假冒偽劣、知識產權侵權等方面的挑戰。由於我國市場機制還需完善,缺乏有效的創新導向,對侵權行為的防範和打擊乏力,以及企業專利標准化、技術專利化尚未形成,導致假冒偽劣產品、仿名牌產品充斥市場,企業缺少優勝劣汰、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給企業自主創新、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帶來了嚴峻挑戰。 第八,就業形勢嚴峻。在金融危機的背景下,就業形勢嚴峻是不爭的事實。在當前的經濟形勢下,需要下大力氣促進和解決勞動力就業問題。當前就業方面的主要矛盾依然是勞動者充分就業的需要與勞動力總量過大、素質不相適應的矛盾,主要表現在供求總量矛盾與結構矛盾並存。因此必須完善積極的就業政策,多渠道推動和促進就業,同時,幫助就
業者尤其是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就業觀。
中國經濟縱然面臨著許多考驗,但是只要決策者們認真對待和處理這些問題,我相信中國的經濟未來幾十年仍將繼續保持高速的增長,但是我也希望中國不要一味只追求高速的經濟增長速度,而忽略了其他方面的發展,比如環境問題,可持續發展才是明智的選擇。我們要堅持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 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推進循環經濟發展模式,走一條新型工業化道路,攻克時堅,搶占制高點,最終實現經濟的又好又快發展。

Ⅳ 從經濟學觀點看,你覺得國內國際經濟形勢如何

相信大家都關注到了,從經濟學的觀點來看,國內的一些經濟形勢也是有著許多不一樣的地方的。那麼這也有許多的人,他們在研究經濟方面,想通過這樣的一種方式來判斷一下我們自己國家的經濟到底是什麼樣的?那麼就這樣的一個層面,我們自己也會發現,當今的國內外經濟形勢也是有著一定的變化的,並且我們自己國家的綜合國力也已經變得非常的高了。

所以對於這樣的一些可持續發展的戰略來說,就需要去在一定的方面做改變。經濟體制本來就是會影響一個國家的發展的,而且對於這樣的一些經濟形勢來說,在大局上也會影響到其他很多方面的發展。比如說我們自己的一些工商業,或者是其他的一些工業,都會受到經濟形勢的變化影響。

Ⅵ 看一國的經濟水平要看哪些指標

分類: 商業/理財 >> 財務稅務
解析:

GDP,國內生產總值(Gross Domestic Proct)是指在一定時期內(一個季度或一年),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經濟中所生產出的全部最終產品和勞務的價值,常被公認為衡量國家經濟狀況的最佳指標。它不但可反映一個國家的經濟表現,更可以反映一國的國力與財富。一般來說,國內生產總值共有四個不同的組成部分,其中包括消費、私人投資、 *** 支出和凈出口額。用公式表示為:

GDP:C+I+C+X 式中:C為消費、I為私人投資、C為 *** 支出、X為凈出口額。

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經濟究竟處於增長抑或衰退階段,從這個數字的變化便可以觀察到。一般而言,GDP公布的形式不外乎兩種,以總額和百分比率為計算單位。當GDP的增長數字處於正數時,即顯示該地區經濟處於擴張階段;反之,如果處於負數,即表示該地區的經濟進入衰退時期了。由於國內生產總值是指一定時間內所生產的商品與勞務的總量乘以"貨幣價格"或"市價"而得到的數字,即名義國內生產總值。名義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等於實際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與通貨膨脹神鉛率之和。因此,總產量即使沒有增加,僅價格水平上升,名義國內生產總值仍然是會上升的,在價格上漲的情況下,國內生產總值的上升只是一種假象。然而,有實質性影響的卻是實際國內生產總值變化率,所以使用國內生產總值這個指標時,還必須通過GDP縮減指數,對名義國內生產總值做出調整,從而精確地反映產出的實際變動。因此,一個季度GDP縮減指數的增加,便足以表明當季的通貨膨脹狀況。如果GDP縮減指數大幅度的增加,便會對經濟產生負面影響,同時也是貨幣供給緊縮、利率上升、進而外匯匯率上升的先兆。

20世紀70年代後,隨著浮動匯率取代了固定匯率,通貨膨脹對匯率變動的影響變得更為重要了。通貨膨脹意味著國內物價水平的上漲,當一個經濟中的大多數商品和勞務的價格連續在一段時間內普遍上漲時,就稱這個經濟經歷著通貨膨脹。由於物價是一國商品價值的貨幣表現,通貨膨脹也就意味著該國貨幣代表的價值量下降。在國內外商品市場相互緊密聯系的情況下,一般地,通貨膨脹和國內物價上漲,會引起出口商品的減少和進口商品的增加,從而對外匯市場上的供求關系發生影響,導致該國匯率波動。

(一)生產者價格指數(PPI)

生產者價格指數(Procer Price Index),是衡量製造商和農場主向商店出售商品的價格指數。它主要反映生產資料的價格變化狀況,用於衡量各種商品在不同生產階段的成本價格變化情況。一般是統計部門通過向各大生產商搜集各種產品的報價資料,再加權換算成百進位形式以方便比較。例如,我國有1980年不變價、1990年不變價,美國是以1967年的指數當作100進行比較的。該指標由勞工部每月公布一次,對未來(一般在3個月後)的價格水平的上升或下降影響很大,也是預示今後市場總體價格的趨勢。 '

因此,生產者價格指數是一個通貨膨脹的先行指數,當生產原料及半製成品價格上升,數個月後,便會反映到消費產品的價格上,進而引起整體物價水平的上升,導致通脹加劇。相反,當該指數下降,即生產資料價格在生產過程中有下降的趨勢,也會彭響到整體價格水平下降,減弱通脹的壓力。但是,該數據由於未能包括一些商業折扣,故無法完全反映真正的物價上升速度,以致有時出現誇大的效果。另外,由於農產品是隨季節變化的,而且能源價格也會周期性變動,對該價格指標影響很大,所以使用該指標時須加整理或剔除食品和能源價格後才宜作分析。

在游返好外匯交易市場上,交易員都十分關注該指標。如果生產物價指數較預期為高,則有通貨膨脹的可能,央行可能會實行緊縮貨幣政策,對該國貨幣有利好影響。如果生產物價指數下跌,則會帶來相反效果的影響。

(二)消費者價格指數(CPI)

消費者價格指數(Consumer Price Index),是對一個固定的消費品籃子價格的衡量,主要反映消費者支付商品和勞務的價格變化情況,也是一種度量通貨膨脹水平的工具,以百分比世神變化為表達形式。在美國構成該指標的主要商品共分七大類,其中包括:食品、酒和飲品住宅;衣著;交通;醫葯健康;娛樂;其他商品及服務。在美國,消費物價指數由勞工統計局每月公布,有兩種不同的消費物價指數。一是工人和職員的消費物價指數,簡稱CPW。二是城市消費者的消費物價指數,簡稱CPIU。

CPI物價指數指標十分重要,而且具有啟示性,必須慎重把握,因為有時公布了該指標上升,貨幣匯率向好,有時則相反。因為消費物價指數水平表明消費者的購買能力,也反映經濟的景氣狀況,如果該指數下跌,反映經濟衰退,必然對貨幣匯率走勢不利。但如果消費物價指數上升,匯率是否一定有利好呢?不一定,須看消費物價指數"升幅"如何。倘若該指數升幅溫和,則表示經濟穩定向上,當然對該國貨幣有利,但如果該指數升幅過大卻有不良影響,因為物價指數與購買能力成反比,物價越貴,貨幣的購買能力越低,必然對該國貨幣不利。如果考慮對利率的影響,則該指標對外匯匯率的影響作用更加復雜。當一國的消費物價指數上升時,表明該國的通貨膨脹率上升,亦即是貨幣的購買力減弱,按照購買力平價理論,該國的貨幣應走弱。相反,當一國的消費物價指數下降時,表明該國的通貨膨脹率下降,亦即是貨幣的購買力上升,按照購買力平價理論,該國的貨幣應走強。但是由於各個國家均以控制通貨膨脹為首要任務,通貨膨脹上升同時亦帶來利率上升的機會,因此,反而利好該貨幣。假如通貨膨脹率受到控制而下跌,利率亦同時趨於回落,反而會利淡該地區的貨幣了。降低通貨膨脹率的政策會導致"龍舌蘭酒效應",這是拉美國家常見的現象。

(三)零售物價指數(RPl)

零售物價指數(Retail Price Index),是指以現金或信用卡形式支付的零售商品的價格指數。美國商務部每個月對全國范圍的零售商品抽樣調查,包括傢具、電器、超級市場售賣品、醫葯等,不過各種服務業消費則不包括在內。汽車銷售額構成了零售額中最大的單一構成要素,約占總額的25%。

許多外匯市場分析人員十分注重考察零售物價指數的變化。社會經濟發展迅速,個人消費增加,便會導致零售物價上升,該指標持續地上升,將可能帶來通貨膨脹上升的壓力,令 *** 收緊貨幣供應,利率趨升為該國貨幣帶來利好的支持。因此,該指數向好,理論上亦利好於該國貨幣。

Ⅶ 如何正確認識當今的世界經濟形勢

如何正確認識當今的世界經濟形勢

正確認識當前經濟發展態勢。當前世界經濟前景復雜多變,我們在繼續保持擴大開放的同時,也要認清開放紅利在全球經濟環境趨緊的形勢下邊際收益遞減的現實。尤其是世界主要經濟體前景不容樂觀所帶來的貿易摩擦之增多,會對中國商品出口以及資本走出去產生相當的阻力。
在此狀況之下,必須將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和諧發展的立足點依託於國內。對外開放要一如既往加大力度,對內深化改革更要砥礪前行。事實是中國城鄉二元經濟及區域差異所產生的發展壓差,如水之就下,在全面深化改革的程序中,會引致資本、勞動、技術等按市場需求合理轉移。這樣一個過程,至少十幾二十年的時間,仍會是一個保持中高速增長的發展階段。在國內會自然形成一個雁陣模式,東部沿海地區在加速推進產業轉型升級的同時,自身成熟的產業會逐步向中西部轉移,帶動促進中西部地區的現代化程序。之所以說中國經濟具有韌性,一個根據就在於中國地域幅員遼闊且產業型別多樣,東方不亮西方亮、這業不興那業興。中國經濟的支撐並非獨木一根,而是「四梁八柱」,具有很強的抗沖擊能力和韌性。
利用城鄉壓差,關鍵是加快推進新農村建設。一是硬體建設方面,農村道路水電及通訊等基礎設施的更新改造,村莊社群的國土整治,需要相當大的投資。特別是加快農村網際網路基礎設施建設,為農村居民創新創業提供良好的硬體環境。二是在資本支援上,要加快推進農村宅基地和土地經營權抵押試點,盤活農村資本,讓農村資本流動起來。三是加快農村教育衛生民生工程建設。通過財政補貼及增加轉移支付,有針對性地推動中西部特別是貧困地區民生建設,為地方經濟長遠發展增加人力資本支撐。

摘自網路文庫
經濟全球化不僅推動了世界經濟的發展,也給各國特別是發展中國家帶來了不同程度的經濟波動和政治不穩定。近年來,墨西哥、俄羅斯、東南亞等國家的金融危機及其政治動盪,就是有力的佐證。其代價之慘痛、教訓之深刻,足當引以為鑒。經濟全球化已經叩開中國的大門,在帶來千載難逢的發展良機之同時,也對我國社會政治穩定產生了威脅和影響。我們必須正視挑戰,探索經濟全球化條件下中國社會政治穩定與發展的規律和對策。
一、經濟全球化對當代中國社會政治穩定的影響
當今世界經濟全球化是人類社會生產力和世界交往高度發展的必然產物,作為一種客觀的自然歷史程序,不斷地表現出日益「超越民族國家」的特性。但在實踐中資本主義主導了經濟全球化,試圖按照其面目改造整個世界,使之完全走向「全球資本主義化」。這種雙重性質決定了經濟全球化對世界歷史的發展,同時具有推動與阻礙的雙重影響。它對社會主義中國的沖擊,實質上就是資本主義對社會主義的挑戰。其格局總起來看是機遇與挑戰並存,機遇大於挑戰,但是在一定條件下也可能是挑戰大於機遇。這不僅體現在它對我國社會主義經濟與社會發展的挑戰上,更集中地體現在對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穩定與發展的挑戰上。
首先,經濟全球化對我國社會生產力和經濟發展產生了巨大的挑戰,直接地影響我國社會政治穩定的經濟基礎和社會基礎。 其次,資本主義主導的世界經濟全球化,對我國社會主義政治制度和 *** 領導的人民民主政權形成了根本性的威脅。
第三,經濟全球化對我國的國家主權、國家利益和國家安全提出了挑戰。
第四,經濟全球化對我國新一輪政治體制改革提出了新的挑戰,使政治改革過程面臨更大的困難、矛盾和風險,孕育新的政治不穩定因素。
第五,經濟全球化帶來的各國文化與思想觀念沖突,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我國政治不穩定
總之,經濟全球化已經把中國和世界聯絡成為一個整體,由於存在著「蝴蝶效應」,國際社會任何一個微小的波動都可能帶來中國社會的經濟波動與政治不穩定。這是一個必須正視的客觀事實。
二、經濟全球化影響我國社會政治穩定的方式和特點
經濟全球化對我國社會政治穩定的影響,是一種全方位的影響,在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中具有各自不同的表現方式和特點。
從經濟方面看,經濟全球化主要通過市場經濟機制,直接、全面和深刻地影響我國的經濟穩定和政治穩定。經濟全球化的基礎是世界市場的全球化,世界市場按照自由競爭原則,自發地調節各國經濟發展和世界經濟關系。資本主義主導的世界經濟全球化正在通過世界市場和中國市場的連結,把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及其國際經濟政治的風險、矛盾和危機,直接引導到中國社會中來,影響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穩定發展。其表現有二,一是直接影響我國的經濟穩定發展狀況,主要是經濟總量的平衡和經濟結構的穩定。二是通過影響我國的經濟發展來影響政治穩定發展。值得指出的是,經濟全球化的這些因素同時存在,相互聯絡、相互作用、相互轉化,形成一種綜合影響力,貫穿在我國經濟政治發展程序之中。因此,市場機制是影響我國經濟發展和社會政治穩定的最基本的方式。
從政治方面看,經濟全球化主要通過 *** 巨集觀控制和對話協商機制來實現各國政治穩定與發展。在經濟全球化的程序中,各種跨國公司和企業根據自由競爭原則和全球性利益,在全球范圍內爭權逐利,導致了國際無 *** 主義的嚴重氾濫,卻不對各國社會的政治穩定負責。因此,維護世界經濟秩序和各國社會政治穩定的職責,仍然需要各國 *** 承擔,通過巨集觀調控、協商對話和國際合作,使市場起到基礎性配置全球性資源的作用。但是,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卻打著自由化、民主化、私有化的招牌,主張通過「自由民主市場模式」,鼓吹和採取 *** 管制經濟自由化政策,來消融中國 *** 管制經濟機制,制約我國 *** 管理行為過程,直接影響我國的政策穩定和政局穩定。此外,西方國家通過操縱世界貿易組織、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等國際經濟組織,強調一切按照所謂的國際慣例和國際法辦事,甚至奉行單邊主義,把本國法律凌駕於國際關系准則之上,企圖迫使中國就範。這種不正當干預我國經濟政治事務的「合法」手段,對我國政治穩定的隱性影響更大更深。可見, *** 巨集觀調控、協商對話和國際合作是全球化條件下維護政治穩定的關鍵。
從文化方面看,經濟全球化主要通過國際大眾文化傳播媒介及其滲透整合機制,直接和間接地影響我國公眾的政治思想穩定和民心穩定。經濟全球化不僅是物質文明的全球化,也是精神文明的全球化。資本主義主導的經濟全球化不僅給我們帶來了西方的物質文明,也帶來了西方的精神文明,對我國公眾社會政治心理的穩定狀態也產生了巨大的影響。當今時代是一個資訊時代,但世界主要大眾傳播工具卻被西方發達國家支配著,少數全球性傳媒公司壟斷著全球資訊的釋出權和控制權,這實際上使我國公眾處在一種資訊不平等和資訊不對稱的格局之中。發達國家藉此推行文化霸權主義,推銷「西方價值」,妖魔化中國等活動,這對我國社會公眾的思想統一和心理穩定,產生和形成了無形的滲透影響和強大的輿論壓力。
從社會方面看,經濟全球化帶來的世界交往普遍化和生活方式一體化,也是影響我國社會政治不穩定的方式之一。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人民通過各種世界交往方式,同世界各國人民形成了越來越密切的經濟與社會聯絡,無論是在廣度還是深度方面,都已經十分普遍地擴大了,我國社會公眾生活方式也呈現出不斷國際化與全球化的趨向。由於中國與各國之間存在一定的經濟與文化差距,人們在融入全球一體化的社會生活過程中,產生了這樣那樣的不適應性,造成各種各樣的矛盾和不穩定因素,從而有可能產生和加劇我國社會政治的不穩定狀況。
當前,經濟全球化對我國社會穩定發展的影響,呈現出這樣一些特點。第一,在影響的方向上是國際國內雙向互動。第二,在影響的內容上是經濟、政治和文化交叉滲透、相互轉化和全面擴充套件的一體化發展態勢。第三,在影響的機制上是結構—功能之間的相互聯絡、相互作用和相互轉化。第四,在影響的格局上是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共容並存。第五,在影響的趨勢上是政治穩定與政治不穩定交替發展。我們以新的姿態推進改革、擴大開放,保證持續穩定發展是回應經濟全球化帶來各種不穩定挑戰的必然選擇。這是一種「沖擊—回應」互動關系,其運動軌跡和結果總的說來就是一種「不穩定—穩定—不穩定」、不斷迴圈發展以至無窮的過程。
三、經濟全球化條件下保持中國社會政治穩定的對策選擇
面對全球化的挑戰,如何實現和維護中國社會政治穩定與政治發展,我們提出以下的對策選擇。
一是不斷解放思想,實現觀念更新,這是我們積極應對經濟全球化,保持中國社會政治穩定的前提條件。當前,必須從經濟全球化的視角與高度,重新認識我國社會主義政治穩定及其意義。
二是不斷適應形勢發展的變化,及時進行社會政治穩定的政策調整,這是我們應對經濟全球化,保持中國社會政治穩定發展的關鍵。
三是面對經濟全球化的挑戰,堅定不移地走制度創新之路,全面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新型體制,是保持中國社會政治穩定發展的根本。首先,堅持走制度創新全面發展的新道路,必須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的基本經濟制度、政治和文化制度,真正實現和充分發揮社會主義制度的先進性和優越性,這是我們實現社會主義政治穩定發展的根本保證。其次,必須以「三個代表」為指導,加快新一輪體制改革的步伐。要及時抓住當前世界發展的有利時機,爭取在2010年左右逐步建成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及其相適應的政治法律文化新型體制。要立足全球,以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為紐帶,不斷推動社會主義生產力的高度發展,這是實現社會主義政治穩定發展的根本動力。不斷地發揚社會主義民主,健全社會主義法制,發展和完善社會主義民主法治國家及其政治文明,這是實現社會主義政治穩定發展的根本保證。建立和完善面向世界、面向未來、面向現代化的民族的、大眾的、科學的社會主義新文化體系,這是實現社會主義政治穩定發展的巨大精神動力和思想保證。再次,必須堅持獨立自主的和平民主外交路線,反對霸權主義,維護世界和平,為我國社會主義的穩定發展創造和平穩定的國際環境。積極全面參與世界經濟政治新秩序的建立,推動國際經濟政治制度的創新發展,創造世界各國人民的平等、多元、共贏的發展新格局,推動人類文明的和諧與進步,這是實現社會主義政治穩定與發展的根本方向。

如何正確認識當前經濟形勢

今年上半年,面對錯綜復雜的國際環境和「三期」(經濟增長速度換擋期、結構調整陣痛期、前期 *** 政策消化期)疊加的國內形勢,黨中央、國務院牢牢把握發展主動權,科學統籌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堅持向改革創新要動力,向結構調整要助力,著力發揮市場作用,更加註重定向調控,經濟執行總體平穩,結構調整穩中有進,轉型升級勢頭良好。
一、經濟執行仍處在合理區間
第一,經濟增長平穩。初步核算,今年上半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269044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7.4%。其中一季度同比增長7.4%,二季度同比增長7.5%,連續10個季度執行在7%8%的區間。雖然經濟增速比去年全年7.7%的速度略有回落,但考慮到生產要素支撐能力的變化,以及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龐大的基數,7.4%的速度並不低,而且7.4%的速度不僅高於發達經濟體,也高於其他金磚國家。
第二,就業形勢穩中向好。就業是民生改善和社會穩定的基礎,就業穩定是經濟穩定的重要體現。近兩年來,我國勞動年齡人口總量小幅減少,同時快速發展的服務業對就業的吸納能力增強,加上積極就業政策的不斷完善,就業形勢保持穩定。今年上半年,城鎮新增就業人員超過700萬人,完成全年目標任務的70%;農村外出務工勞動力數量同比增長1.8%,增加307萬人。這與多數發達經濟體失業率居高不下的局面形成鮮明對比。
第三,居民消費價格基本穩定。今年上半年,主要食品供應較為充足,消費品市場供求大體平衡,居民消費價格保持基本穩定。上半年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同比上漲2.3%,各個月份基本上是在1.8%和2.5%之間平穩執行,遠低於全年物價總水平調控目標。而其他發展中國家居民消費價格漲幅仍然較高,南非、巴西、印度、俄羅斯居民消費價格漲幅都在5%以上。
第四,居民收入穩定增長。今年上半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025元,同比名義增長10.8%,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8.3%。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數8780元,同比名義增長13.7%。農村居民人均現金收入5396元,同比名義增長12%,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9.8%。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959元,同比名義增長9.6%,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7.1%。
總體來看,今年上半年,我國經濟增長總體平穩,主要經濟指標處於年度預期目標范圍內,沒有越出上下限,經濟執行仍處在合理區間。
二、結構調整穩中有進
黨中央、國務院准確把握經濟執行處於合理區間的有利時機,有序有力推進改革轉型,既放開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以市場力量倒逼企業轉型升級,又用好 *** 這只「看得見的手」,主動作為,結構調整、轉型升級取得新的進展。
第一,產業結構繼續優化。今年上半年,第三產業增加值同比增長8%,增速高於一、二產業,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為46.6%。第三產業增速超過第二產業,而且佔GDP的比重也超過第二產業,這是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的一個重大變化,也是經濟緩中趨穩的一道亮麗風景線。這就意味著我國經濟正在由原來的工業主導型經濟向服務主導型經濟轉變,這種趨勢將對經濟增長、就業以及其他方面帶來深遠而持久的影響,值得高度關注。同時,農業生產形勢較好,夏糧再獲豐收,農業基礎進一步鞏固。
第二,需求結構有所改善。在世界經濟復甦弱於預期、出口增速波動較大的情況下,內需繼續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主要力量。今年上半年,內需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102.9%。而且,在投資增速有所回落的情況下,消費的基礎性作用得到較好發揮。最終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是54.4%,拉動GDP增長4個百分點。
第三,收入分配結構出現積極變化。一方面,總體居民收入增速相比財政收入和企業利潤增速分別高出2個百分點和1個百分點,意味著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是在提升的。另一方面,農村居民收入增幅持續高於城鎮居民,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繼續縮小。
第四,節能降耗取得新進展。今年上半年,我國扎實推進節能減排工作,嚴格淘汰落後產能,積極發展低能耗、高附加值的高技術產業和服務業,能源利用效率不斷提高,清潔能源消費量佔比上升,萬元國內生產總值能耗同比下降4.2%。

經濟下行,中央又十萬億基建救市,一切同零八年一樣,只是這次加上外資流出,形勢更壞!

如何正確認識當今世界形勢

你要寫論文嗎?如果不寫論文,對我們個人而言,意義不大。省心省力比較好。

如何正確認識我國當前的經濟形勢

你去看一下總理的報告。
我認為目前困難還是很多的哦,高速發展與環境的矛盾,創新改革與經濟效益的矛盾,人口老齡化與保險金不足的矛盾,壟斷經濟市場化與穩定的財政收入矛盾等都是以後遇到的困難。總理都有一定的解讀,相信我們還是會有好的結果。

如何正確認識當前經濟形勢發展變

一 我國當前的經濟形勢
自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中國的改革開放成效日益明顯經過30多年的發
展,中國綜合合國力得到了較大提高,經濟總量上升。中國的發展也使得中國在國際上的地位得到提升,在國際事務中具有了更多的話語權。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以來,世界經濟處於一片低靡狀態,中國也不例外,當年的經濟增長率下降了幾個百分點,失業率陡增,出口額下降。為此在2010年中國推出四萬億的投資計劃,在大量的 *** 支出的支撐下,從國內角度出發中國在全球主要經濟體中實現了正增長。目前國民經濟總體形勢良好,繼續朝著巨集觀調控的預期方向發展。向外看,國際金融危機的深層次影響還在不斷顯現,世界經濟復甦一波三折,脆弱的市場信心更不易恢復,極易導致國際外匯、證券、大宗商品等市場持續波動,全球經濟增長低迷可能還會持續較長一段時間。向內看,我國經濟趨穩的基礎尚不穩固,擴大有效需求面臨不少制約因素,企業生產經營困難加大,結構調整任務艱鉅,實現全年農業豐收尚存在不確定因素,經濟下行壓力仍然較大。我國正處於由政策 *** 驅動向市場內生驅動的關鍵時刻。 二 提升意識
當前世界的經濟形勢我們以無力更改,我們只求在這樣危機的環境中將自己的損失降到最低。對此,我們既要增強憂患意識,對困難和風險高度重視,又要增強責任意識,充分利用各種有利條件,堅定經濟發展的信心和決心。 強調憂患意識,就是要保持清醒的頭腦,充分估計經濟執行中已經顯現以及潛在的問題、困難和風險。不能認為經濟增速趨穩,就是最困難的時期已經過去;不能認為物價漲幅回落,保持物價穩定、抑制通貨膨脹就可以高枕無憂;更不能認為一些關鍵領域的巨集觀調控和改革措施初見成效,就可以放鬆甚至放手。必須密切跟蹤監測經濟執行變化,及時發現新情況新問題。對一些不確定性因素可能帶來的新沖擊,既做好應對短期突發影響的准備,也做好長期打算,提高抵禦風險的能力,牢牢把握主動權。 強調堅定信心和決心,就是要抓住有利時機和有利條件,在正視風險的同時也看到機遇、看到光明的發展前景。當前我國經濟發展的基本面是好的,經濟執行的各項指標總體上處於預期之內,企業抗風險能力正在逐步增強,巨集觀調控政策還有較大迴旋餘地,符合穩中求進的總要求。從發展階段上看,我國仍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工業化、資訊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深入推進,經濟發展的動力巨大、潛力巨大,要進一步增強責任意識。
三 穩中求進
實現經濟穩中求進的目標,必須全面准確把握當前我國經濟形勢。這是統一認識、明確任務、做好當前和下一步經濟工作的基礎。在當今的經濟氛圍下任務艱鉅,時不我待。各地區各部門要把思想和行動切實統一到中央的分析判斷和工作部署上來,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堅持穩中求進的工作總基調,把穩增長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以擴大內需為戰略基點,以發展實體經濟為堅實基礎,以加快改革創新為強大動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為根本目的,統籌當前與長遠,更加註重拓寬增長空間,更加註重提高增長質量,更加註重激發發展活力,更加註重共享發展成果,著力破解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難題,促進經濟平穩較快發展,保持社會和諧穩定,努力實現經濟社會發展預期目標。使貨幣信貸增速逐步降下來,為穩定價格總水平創造條件,另又要充分考慮國內外形勢的復雜變化對企業生產經營狀況和實體經濟的影響,以及政策的滯後和累積效應,增強政策的針對性、靈活性和前瞻性。另一方面是要處理好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調整經濟結構和管理通脹預期的關系,在控物價、穩增長和調結構之間找到"平衡點",既要把物價漲幅降下來,又不使經濟增速出現大的波動。與此同時還要針對經濟執行中的突出矛盾,採取有效措施鞏固經濟社會發展好勢頭。

Ⅷ 如何分析和判斷經濟形勢

答:通常情況下,分析和判斷經濟形勢應主要從以下幾方面考慮: (1)看總供給與總需求的關系 分析經濟形勢,首先需要重點考察總量情況,即總供給與總需求的狀況。總需求主要是投資、消費和出口這三大需求。總供給主要是三次產業的生產。理論上說,有效供給和需求總是相等的,但實際分析時卻很難找到一組合適的指標來直接測算總供給和總需求。所以往往通過對一些重要指標的觀測來判斷總的供需狀況。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最直觀、最敏感的是價格指數。投資、消費、出口這些需求的變化,供給能力的變化,最終都會在價格上反映出來。貨幣供應的變化導致需求改變,也會反映在價格上。所以,價格是反映社會總供需變化最集中、也是最靈敏的指標。如總需求過於強勁,太多地超過供給能力,最終就會反映到價格猛漲上,即出現通脹,經濟表現過熱;如總需求增長乏力,供給能力過剩,也會反映到價格低迷上,即出現通縮,經濟發展表現疲軟,失業率也隨之上升。 (2)看結構 看總量指標、判斷總的供需情況固然十分重要,但總量指標就像一個平均數,往往會掩蓋掉一些具體的、結構性的問題。我國經濟生活中的問題大量是結構性問題。例如投資與消費的關系,一二三產業之間的關系,城鄉關系以及地區發展協調關系等等,可以說結構問題無處不在。 (3)看效率和效益 (4)密切關注人們對市場的預期 (5)看國際環境 隨著改革開放步伐的加快,我國經濟與國際經濟的關系已經非常密切。國際經濟風雲的變幻必然直接波及我國經濟的發展;同樣,我國經濟的好壞也會很快影響到國際社會。所以,分析經濟形勢首先要觀察國際經濟和政治形勢,從而找准自己的位置,抓住機遇,趨利避害,沉著應對。 (6)看長遠趨勢 分析經濟形勢不僅要看當前情況,還要有前瞻性,看出下一步可能出現的情況。從理論上說,宏觀調控是為解決短期目標服務的。但實際上這還不夠,在實現短期目標的同時,還應為下一年的發展,更長期的平穩協調較快發展創造條件、打好基礎。 (7)藉助數量模型方法 在實際分析中,我們還需要藉助一些數量模型方法,比如時間序列方法、計量經濟模型分析法、投入產出分析法、可計算一般均衡模型分析法、專家分析法、監測預警模型等。用這樣一些方法來對經濟運行作更深入的研究或定量分析,可以驗證我們對經濟形勢的一些經驗看法,理清一些不容易看清楚的經濟關系,幫助我們對經濟形勢作出更加清晰准確的判斷。

Ⅸ 如何看待當前國內外經濟形勢2015

今年,國際環境更加復雜化,不同經濟體宏觀政策在不斷分化。先看發達經濟體,歐元區剛剛走出危機最差的時期,2015年經濟增長可能稍好於2014年,但是2015年歐元區債務惡化不會明顯緩解,通貨緊縮將會持續,在此形勢下,歐元區於1月推出歐版QE,實行寬松的貨幣政策,在宏觀政策上表現為「放鬆」。再看日本,在2014年4月提高消費稅後經濟增長已經連續幾個季度萎縮,2015年經濟不會好於2014年,為了刺激經濟,實現預期通脹和增長目標,將在宏觀政策上繼續實行超寬松量化貨幣政策,在宏觀政策上也表現為「放鬆」。在這次危機中,美國在發達經濟體中表現突出,私人消費抬頭、製造業迴流、失業率下降等都使經濟向好。但美國2014年11月宣布退出QE,並於2015年年中可能開啟加息窗口,宏觀政策總體趨勢表現為「收縮」。發達經濟體之間宏觀政策的收和放對世界經濟的影響是深刻的,由於美國是世界超大經濟體,歐洲日本等其他發達經濟體的放鬆帶來的影響,不足以抵消美國在宏觀政策上收縮給世界帶來的沖擊和影響。
再看新興經濟體。中國和印度在新興經濟體中是表現相對較好的兩個經濟體,這兩個經濟體目前為了應對經濟形勢變化,都相繼採取了放鬆的宏觀政策。但是阿根廷、委內瑞拉、巴西、俄羅斯等經濟體,面對資本外流和通貨膨脹,經濟增長面臨巨大壓力。新興經濟體的經濟形勢和宏觀政策也分化了,對中國經濟增長和宏觀調控帶來不同挑戰。
總之2015年,世界經濟對中國經濟影響有利有弊。去年以來美元堅挺迴流、世界大宗商品價格不斷回落,對我國進口大宗商品價格降低成本有利。比如石油我國每年進口約三億多噸,如果價格降一半,我們進口原油會節省一千億美元左右,當然這是理想狀態,還有銅、黃金、鐵礦石、大豆棉花等。但是,當世界大宗商品價格不斷回落以後,必然引起新一輪的世界通縮。一旦通縮,國際市場需求將進一步萎縮,對中國產品出口將形成嚴重需求約束。還有,在國際資本迴流美國形勢下,除了美國之外,世界上20多個國家開始競爭性貨幣貶值,這使得我國人民幣對美元匯率相對穩定,對其他貨幣明顯升值。這嚴重抑制了中國的出口,這對當前我國經濟帶來了不可忽視的影響。
國內經濟增長影響因素有利有弊
先從有利的方面看,有以下四大方面能給2015年經濟增長托底。
一、改革步伐加快,改革力度加大,能釋放一些體制改革紅利,可促進經濟增長。比如,黨的三中全會提出336項改革措施,四中全會提出190項改革措施,加在一塊526項改革,每年分解80多項。如果2015年按預期完成改革任務,必將對經濟增長產生積極作用。又如,行政審批許可權的取消和下放、金融體制改革、財稅體制改革、國企改革、新型城鎮化試點改革、戶籍制度改革等,特別是各種改革試點的推進產生的示範效應,都將為經濟發展釋放出紅利。
二、從經濟結構調整上挖掘增長潛力,有利於經濟增長。本屆政府積極推進發展模式創新,通過產業結構和區域結構調整,將城鄉、產業、區域串聯起來,即串聯式發展經濟。提出產業融合發展、區域協同發展,打造長江經濟帶、京津冀協同發展、推進新型城鎮化,這都是創新思維。將產業、區域、城鄉串聯起來發展能產生聯動效應,會帶來1+1>2的效果。
第一,積極推進新型城鎮化,解決三個億的人口問題。一是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一個億,促進農業轉移人口落戶城鎮,解決他們長期懸在半空問題,會產生幾萬億的GDP,二是棚戶區改造一個億人口,促進一億人居住棚戶區和城中村改造,解決困難群體安居樂業問題,也可產生上萬億的GDP,第三是中西部地區就近城鎮化一個億,逐步減少大規模人口「候鳥式」遷移問題。為了推進新型城鎮化,國家在北京、江蘇、安徽、浙江等省市選擇62個城市(鎮)於2014至2017年進行試點,然後全國推廣。如果試點成功並推廣,經濟還會增長一大塊,而且這種增長是健康的。
第二,打造長江經濟帶,今年要開好局。打造長江經濟帶要解決三個問題,一是沿長江經濟帶建設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網路體系,黃金水道建設,高效鐵路體系建設,便捷公路體系建設,發達的航空體系建設,油氣能源管網體系建設,還有城市交通便捷體系建設等,這些建設都需要巨量投資。二是沿長江經濟帶培育幾個城市群,下游以上海為中心的城市群,將上海與周邊城市有機連接在一起;中游以武漢和長株潭為中心的城市群,將周邊的中小城市彼此相連;上游以重慶和成都為中心的城市群,這些城市群形成以後,會出現一個更有效的城市經濟發展圈。三是沿長江經濟帶打造產業集群,高科技、先進製造、汽車製造、新能源、信息、生物等產業集群等發展興起,必將推動這個區域的快速發展。
第三,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將北京和天津同周邊城市連接起來,即協同發展,基礎設施、公共服務、通訊、水電網管設施、產業發展、生態建設等都實現互聯互通,也能帶來經濟增長的聯動效應。
三、實施新「走出去」戰略。「一帶一路」戰略指的是向西建設陸上新絲綢之路經濟帶,可稱「路絲」,依託國際大通道,以沿線中心城市為支撐,以重點經貿產業園區為合作平台,打造新亞歐大陸橋、中蒙俄、中國—中亞—西亞、中國—中南半島等國際經濟合作走廊,實現歐亞一體化;向東建設海上絲綢之路,簡稱「海絲」,以重點港口為節點,從海上打通貿易通道,加強與亞洲周邊、歐洲、非洲等經濟聯系,共同建設通暢安全高效的運輸大通道。近期重點建設中巴、孟中印緬兩個經濟走廊,實現亞太經濟一體化。實施「一帶一路」戰略,使中國對外開放形成了一個新視野和新戰略。這會給中國帶來一片新天地。中國將從過去的以出口勞動密集型產品為導向轉向以資本、技術輸出帶產品輸出,這是一個戰略轉型,如果做好了,會把中國帶向一個新的時代。比如建亞投行,中國出五百億美元,英國、法國、德國、義大利、澳大利亞、韓國等50多國都願意成為創始成員國。還有我國已經建立絲路基金,注資400億美元。這些都會對當前和未來經濟發展產生深刻影響。
四、今年中央會繼續強化實施微刺激的宏觀政策。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要有力度,穩健的貨幣政策要更加註重松緊適度。政府工作報告又提出積極的財政政策要加力增效。2014年以來我國的很多措施都是定向調控、結構性調控,例如9月30日放鬆第二套房的房貸政策,70個城市66個城市相繼取消商品房限購;10月到11月,國家批復30項鐵路和機場建設項目合計9000多億元,加上特高壓和港口項目投資超一萬億;還有,11月22日降息,12月28日央行378號文將同業存款納存,今年2月5日實施普遍降准和定向降准,可釋放約9000億貨幣,3月1日起又下調存貸款利息。總的來說,上述四大方面的因素,都會為今年中國經濟托底,把中國經濟保持在預期區間。
但是有以下幾大因素對我國經濟增長會構成較大下行壓力。一是長期因素。中國經濟已經出現了周期性下行,從高位向中位下行似乎是一種趨勢。在總量方面,經濟增長將從高速向中位轉換;在結構方面,中國再想像過去一樣靠高投資來帶動經濟增長的時代已經結束了。我國的投資規模已經51萬億,63.64萬億GDP中有如此大的投資規模,再擴大投資規模將受到空間限制。還有產業結構調整,我國製造業規模發展得過大,再繼續刺激傳統勞動密集型產業的增長,也受到國際和國內市場需求不足的強烈約束。由於傳統勞密型產業長期過剩,新興產業成長緩慢,結構調整將面臨劇烈陣痛。在調整過程中,傳統產業首先要淘汰或轉移,這會使依靠該行業營生的人群受到沖擊,而另外一部分人通過創新又會獲益。因此,本階段產業轉型中,新興產業的成長和擴張,必然要以一部分傳統產業淘汰為代價,比如網路銷售給傳統商業帶來極大的沖擊。
二是消費增長緩慢。我國需求結構轉換已經傳出好消息,消費佔GDP的比重有了微弱上升,投資的比重出現了下降苗頭。但是,與同等發展水平國家相比,我國的投資佔GDP比重明顯高,居民消費佔GDP比重太低。當前我國遇到的最大問題是在壓縮「三公」消費之後,私人消費沒有及時補上,造成總消費增長緩慢。當前和今後,我國面臨的最大問題不是投資能不能再增長,而是消費在需求結構轉換中不能實現正常上升。
三是落後產能淘汰後,接續產業成長緩慢,導致經濟增長乏力。從生產投資看,當傳統的產業被淘汰或轉移之後,新興產業成長緩慢,傳統產業改造滯後,導致經濟增長率下滑。落後產能是污染、不好的GDP,當這些產業被淘汰以後,綠色的、有質量的GDP沒上來,最後經濟增長必定要下滑。因為落後產能淘汰是快變數,產業升級改造和新興產業成長是慢變數,快慢之間必有一段空檔期,在空檔期缺乏接續產業條件下,工業投資增長必然下降,經濟增長就不會太快。
對策與建議
基於以上因素,當前和今後形勢判斷是,總供給和總需求失衡,主要是總需求回升緩慢,解決需求不足仍然是今後一段時間內的主要任務。今後,在政府微刺激和投資拉動下,基礎設施公共投資會向好,但製造業、房地產業投資難有明顯回升,消費繼續呈現低緩增長趨勢,出口增長會延續低速狀態,經濟增長仍面臨不小的壓力,預計全年增長率會低於2014年。
為了穩增長,防止經濟增長過大偏離預期目標,今後我國的宏觀政策方向是,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與穩健的貨幣政策,積極的財政政策要加力增效,穩健的貨幣政策要松緊適度,強化微刺激力度,加大定向調控、結構性調控。
在今後三個季度,具體要做好以下幾方面工作:
一是繼續擴大財政支出規模,一方面用於新型城鎮化和三大戰略部署方面的投資,一方面用於能刺激和改善消費側方面的投資和公共服務支出。同時,還應從財政中拿出相當一部分財力,繼續加大對中低收入人群特別是貧困人群的援助力度,解決這些人群住房、就業、上學、看病、養老等基本需求問題。另外,財稅政策要在減法上做文章,例如降低部分日用工業品的消費稅,增加家電甚至傢具更新消費補貼,提高個人所得稅起征點等都是比較好的選擇。
二是實施中性偏松的貨幣政策,更大地發揮貨幣政策力量,推動穩定經濟增長。運用有效貨幣政策工具,增加貨幣和信貸供給,從制度和政策兩方面增加中小企業、新興產業的信貸規模,解決他們的融資難融資貴問題。一方面可繼續降低存款准備金率和存貸款利率,向市場適度增加貨幣供給;另一方面可繼續放寬金融市場進入門檻,允許並支持社會資本依法建立民營金融機構,從制度上擴大金融供給。
三是加快改革落實工作,選擇能促進經濟結構調整、加快社會結構轉型的體制改革方面進行優先、重點推進,比如財稅體制、金融體制、國民收入分配製度、戶籍制度、行政審批許可權、壟斷行業限制、土地礦產能源等資源制度等方面加快改革。

Ⅹ 如何看待當今國內外的經濟形勢

當前國內外經濟形勢分析

我主要講三個方面的內容:第一,金融危機後的國際經濟形勢。第二,
2010
年世界
經濟貿易發展存在的問題。第三,
2010
年世界經濟與貿易發展與政策展望。

大家之所以比較關心金融危機對中國經濟的影響,很重要的原因在於,中國從
2001
年加入
WTO
以後,對外經濟貿易的發展大大加快,開放對中國經濟的貢獻越來越大,中國
經濟已經成為世界經濟不可分割的一個組成部分,
同時也是最重要的組成部分。
中國的綜合
國力在融入經濟全球化以後得到顯著提高。
通過下面這些數字,
大家可以有一個比較直接的
感受:目前中國的外匯儲備全世界第一;
2009
年中國的出口有可能超過德國,成為世界第
一;
2009
年中國的進口也可能超過德國,成為世界第二,第一是美國;中國的經濟規模在
2008
年已經超過了德國,成為世界第三,最晚到
2010
年底,我國有可能超過日本,成為世
界第二。
在這樣一種狀況下,
中國經濟與其他國家的經濟依賴依存關系會進一步加深,
因此
我們必須了解其他國家和地區(尤其是歐盟、
美國、
日本這三大經濟體)
的經濟貿易發展情
況。

金融危機後的國際經濟形勢

首先我跟大家簡單回顧一下,金融危機後世界經濟與貿易的發展情況。

金融危機在
2008

10
月中下旬全面爆發,
2008
年第四季度全球經濟全面衰退,
2009
年上半年全球經濟也受到了很大的影響,大多數國家和地區的經濟是從
2009
年六月份以後
開始有所回暖,全球經濟先行指標指數顯示,
OECD
成員國經濟先行指標從
2009

3
月的
92.7%
已經上升到
9
月的
100.6%
。搞經濟的人普遍認為,只要先行指數超過
100%
,就說明
經濟開始復甦了。從
GDP
增長方面來看,全球經濟也基本呈現出好轉的態勢。主要發達國

GDP
基本停止下降,
美國、
歐元區和日本等主要發達經濟體均在
2009
年第二季度實現止
跌反彈。
2009

10
月中下旬時
IMF
公布的全球經濟增長情況顯示,
2007
年全球經濟增長

5.2%

2008
年迅速下降到
2.0%
,預測
2009
年的增長是
-1.1%

2010
年增長
3.1%


美國經濟似乎不像我們想像得那麼糟糕,美國商務部公布的數字顯示(美國商務部
專門有一個局叫經濟分析局)

2009
年第三季度美國經濟實際增長是
3.5%
,不過後來美國
對自己公布的
3.5%
做了一個調整,表示只有
2.8%

第一季度是
-6%
,第二季度是
-1%
,第三
季度大致是
2.8%
。大家都知道在正常年份,第四季度是美國消費旺季,從目前我們掌握的
資料看,美國經濟
10
月份、
11
月份的數據都比第三季度好,所以我們估計,
09
年第四季度
美國經濟增長將在
3.8%
以上。
這樣算起來,
2009
年美國經濟增長將會在
-0.5%
左右,
比預想

-3.4%
要好一些。

歐元區的經濟增長也不像
IMF
預測的
-4.2%
那麼低,無論是德國、法國、義大利還
是西班牙,
從我們最近看到的這些國家本國實際公布的數字來看也不是很糟糕,
因此我們估
計歐元區經濟
2009
年有可能是
-2.5%


日本國內預測
2009
年日本經濟增長大致為
-4%

但我們估計,
日本應該是
-4.5%


國是
-2.5%
,俄羅斯是
-7.5%
,巴西是
-0.7%
。印度總理辛格在
2009

10
月底世界經濟論壇
的一個峰會上宣稱,
2009
年印度經濟增長最起碼是
6.5%

2009
年中國經濟增長是
8.7%


IMF
對世界經濟的預測總體上是偏低的。
我們認為
2010
年世界經濟增長大致應該在
4%
以上,其中美國最起碼在
2.5%
,美國學者更樂觀,他們的預測是
3%

IMF
預測歐元區
2010
年增長
0.3%
,但歐盟對歐元區的預測是
1.5%
以上;
IMF
預測日本
2010
年增長
1.7%

但我們認為
2010
年日本還要衰退,我們得出的結論是可能要負增長
1%

IMF
預測英國大
致正增長
1.5%
以上,俄羅斯正增長
2.5%
以上。印度
2010
年的經濟增長目標是
7.5%
,中國
2010
年的經濟增長預測保守估計是
9.5%
,最樂觀的預測是
11.5%


世界各國對中國經濟似乎都比較樂觀,
2001
年至
2008
年中國經濟的平均增長速度
大致是
9.8%
左右,全球的平均增長速度不超過
4.8%
,也就是說,中國是全球經濟增長的兩
倍。
與此同時,
日本在相對低速增長,
我們認為
2009
年我國的經濟規模可能逼近日本,
2010
年中國肯定可以超過日本。

重大政治事件對全球經濟貿易增長產生很重要的影響,

9
·
11
」事件後全球貿易嚴
重下滑,中國加入
WTO
後全球貿易開始恢復性增長,
2001
年至
2008
年,全球貿易的平均
出口增長速度是
12%
,中國高達
22%
;全球進口增長速度平均達到
15%
,中國進口增長速
度達到
23%

2001
年中國加入
WTO
時出口是
2600
多億美元,
進口是
2400
多億美元。
2008
年中國的出口已經達到
14200
多億美元,進口達到
12000
多億美元。
2008
年中國是世界第
二出口國,德國以
14300
多億的出口額排在第一位。

2009
年受全球經濟嚴重衰退的影響,我國出口估計可能負增長
19%
左右,進口負增

15%
左右。但據我們目前掌握的數據,德國的負增長比我國更嚴重,無論是出口還是進
口,
所以
2009
年我國超過德國的可能性相當大。
2008
年美國的進口規模是
21000
多億美元,
2009
年美國的進口也衰退,我們估計
2009
年美國的進口可能還是在兩萬億美元左右,仍處
於世界第一位,我國將超過一萬億美元,位居世界進口第二,德國應該是在九千多億美元,
世界進口第三。

在世界貿易發展方面,
進入
2009
年以來,
隨著歐美等發達國家市場需求的復甦,

球貿易在第二季度開始反彈,其中全球貨物出口增長額比第一季度增長
7.6%
,達到
2.88

億美元,這是自
2008
年第三季度以來的首次增長。

全球金融市場逐漸恢復也是經濟好轉的一個很重要的信號。金融號稱經濟的命脈,
全球金融市場從
2009

3
月份開始反彈,到現在為止,包括美國、歐元區、日本、英國在
內的主要國家和地區的金融市場的金融指數基本上恢復到金融危機以前的水平。

在外國直接投資方面,
2009
年上半年全球范圍內超過
10
億美元以上的跨國並購只

40
宗,與
2008
年同期相比下降了
2/3
以上。而且從
2008
年起,一些國家發生了大規模
的撤資活動,包括收回投資、公司內反向信貸和償還母公司的債務。
2009
年第一季度,跨
國公司的撤資力度依然較大。不過自
2009


6
月以來,大規模的撤資活動基本停止,這在一定程度上標志著全球直接投資的
低谷已經過去。盡管如此,
OECD
依然認為
2009
年全球並購額將比
2008
年下降
56%
,而
中國、巴西、印度、俄羅斯、印度尼西亞和南非的企業並購額將同比下降
62%
。從中期來
看,預計跨國公司其外國直接投資將於
2010

年逐步恢復,並於
2011

年開始增長,這對全球經濟的恢復起到一個很好的作用。跨國公司是經濟全球化很
重要的推動力,
跨國公司在全球范圍內的生產、
營銷、
貿易是推動全球經濟增長的很重要的
因素。

此次金融危機之後,經過短短一年,經濟就開始恢復了,我們認為這是第二次世界
大戰以後少有的。
2010
年,全球經濟基本上能夠實現比較好的恢復性的增長,達到
4.5%

這次金融危機致使全球經濟衰退的水平、
規模不是特別大,
我們認為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
世界各國採取的聯合救市和刺激經濟政策。

除了匈牙利和冰島向
IMF
提出貸款以外,
大多數國家和地區都採取兩個最基本的政
策,一是財政政策,二是貨幣政策。貨幣政策最主要有四個表現:降低利息,降低存款准備
金,向金融機構注資,制止買空。

大多數國家和地區的利息水平都降到了二戰以來的最低點。比如目前美國的聯邦基
准利率就是零,英國、日本跟美國差不多。日本的情況稍微好一點,但也只有
0.7%
。澳大

利亞的基準利率是
3%
多,我國的基本利率是
4%
多。降低利息,降低存款准備金,大量的
釋放貸款是振興經濟的最重要的途徑。另外,
我國還對少量的商業銀行注資,澳大利亞、加
拿大、巴西就沒採取這項措施,這說明他們的基本情況還算比較好。
2008

10
月份,幾乎
所有的國家和地區全面承諾對金融機構的存款進行擔保,
也就是說,
如果銀行沒有錢了,

么百姓的存款由政府全面擔保。

世界各國採取的財政政策主要有兩項:
加大政府支出和產業振興。
此外,
中國和其
他國家和地區一樣採取了減稅的政策。
匈牙利和冰島沒有採取減稅政策,
因為他們沒錢,

減稅就更麻煩了。

經過一年多的努力,主要國家和地區的貨幣和財政政策都發揮了積極的作用,這對
世界經濟的全面恢復和發展有重要的意義。我們認為,
20
國集團聯手採取行動是世界經濟
恢復和發展的很重要的制度保障。
全球化在一定程度上對金融危機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一方面,恰恰也是因為全球化,使各個國家和地區能夠聯合起來,共同遏制危機的蔓延。

歷史的經驗表明,每當發生全球經濟危機,往往會伴隨著貿易保護主義的抬頭。隨
著金融危機導致的世界製造業和服務業等實體經濟的萎縮,
雖然各國都表態要聯合抵禦貿易
保護主義,
然而在金融危機蔓延的背景下,
全球貿易保護主義卻有不斷加強的趨勢。
中國沒
有想到在加入
WTO
以後不到十年的時間,就從全球的第四、第五大貿易體迅速上升為第二
大貿易體、
第一大出口國。
毫無疑問,
歐美發達國家或者其他國家也沒有做好接納中國成為
全球出口第一國的心理准備,而另一方面我國也沒有做好制度保障。這樣一來,從
2008

金融危機開始,我國就成為全球貿易保護主義打擊的頭號對象了,
2009
年最突出。到現在
為止,我國遭受到的反傾銷、反補貼、保障措施、特殊保障措施的調查案子已經達到了
110
多起,佔全球的
45%
。美國反傾銷案子
50%
以上針對中國,反補貼案子
70%
針對中國。歐
洲國家和地區反傾銷案子
35%
以上針對中國,所以我國現在的的確確成為貿易保護主義的
最大受害者。

金融危機對國際貿易最直接的影響就是導致高失業率,可以說金融危機最突出的一
個表現就是導致全球失業人口劇增,
所有國家和地區的失業率都達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
的歷史最高峰。美國
2009

10
月份的失業率居然達到了
4.2%

11
月份有所好轉,也僅僅
降低了
0.2%
,達到
4%
。日本達到了創記錄的
5.8%
,歐盟國家和地區達到了
9.3%
,西班牙
更是高達
19%
多。隨著失業人口的大量增加,歐美國內貿易保護主義的呼聲自然而然就高
漲起來,這是針對中國實施那麼多貿易限制措施的主要原因。

2010
年世界經濟貿易發展面臨的問題

世界經濟增長道路並不平坦,仍然面臨著一系列風險和挑戰。
2010
年世界經濟貿易
仍然有一些不確定因素值得我們關注。

第一,金融體系仍然存在較大的不確定性和脆弱性。

盡管極端的系統性風險已經基本清除,但全球金融體系仍存在較大的不穩定性和脆
弱性,這突出體現在如下方面:一是金融體系可能無法提供足以支撐經濟復甦所需的資金;
二是主權資產負債表蘊含的風險需引起重視;
三是金融機構尚需進一步重組以保證其發放貸
款和支持經濟復甦的能力;四是新興金融市場依然存在較大的脆弱性等。

奧巴馬提出的二戰以後美國從來沒有過的嚴厲的金融監管措施,可能不符合共和黨
的宗旨,不符合美國傳統自由市場經濟制度的基本要求,雖然這些措施已經在國會通過了。
美國這個國家,
最值得我們學習的就是自我革命的精神,
美國自己有一個詞叫
「創造性毀滅」

這種精神很厲害。美國金融體系在金融危機以後,不是徹底垮了而是更加堅強。

我一直對此次金融危機持比較積極樂觀的態度,原因就在於我認為美國爆發的這次
金融危機主要是金融體系內部的危機,
不是美國經濟全面的危機,
它並沒有給美國經濟帶來
災難性的、
根本性的打擊,美國的金融體系並沒有崩潰,
只要金融體系做出適當的變革,美

國依然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

我剛才提到
2010
年保守估計中國也會超過日本,但我從來不預測
20
年以後中國會
超過美國。我個人認為,
20
年內中國超過美國的可能幾乎不存在,其中的關鍵就在於美國
的自我革命精神。大家很難想像,小布希在下台之前,搞了個
20
國集團峰會。在
10
月份的
時候,
還作了另外一個簡直讓人不敢相信的演講,
他居然承認自己發動的伊拉克戰爭是錯誤
的。我相信只有美國、美國的政治家能做到這一點,其它國家和地區的政治家很難做到。這
就是美國的自我革命精神,或者叫自我修復能力。

第二,大量中低收入國家面對融資困難。

由於世界經濟能否實現可持續增長尚不確定,經濟活動的減少加上流入發展中國家
的資本大大萎縮,
使大量中低收入國家出現嚴重的資金緊張。
盡管許多國家可以暫時利用景
氣時期積累下來的外匯儲備來彌補這個融資差額,
但該策略的可持續性並不確定。
另外,

然官方來源的資本流動可能彌補這一缺口,
但為獲取外部融資所需進行的經濟重新調整過程
將是十分艱難的。

有人可能會關心:中國那麼多外匯儲備為什麼不買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投票權?歐洲
想把他們的
IMF
投票權賣給其他國家和地區,
美國怕中國買,
讓日本花了一千億美元去買,
結果他們沒想到中國根本就不買。
當時我們就建議中央不要買,
主要因為買了以後對我國意
義不大,
因為目前我國的投票權不到
4%

要想擁有
IMF
的投票權必須到
15%
以上。
目前歐
洲投票權是
35%
,美國是
18.5%
,除此之外,其他國家和地區都沒有那麼大的規模,日本也
就是
4.5%
左右。
我國要買的話最起碼要拿出三四千億美元才能買到超過
15%
以上的投票權,
而歐洲也不一定願意出賣那麼多,同時,我們也不知道金融危機會產生什麼樣深遠的影響。

我們分析,
中低收入國家危機以後肯定面臨融資困難,
不如我們到時候一對一救助,
這樣的效果會更好,
這些國家和地區可能更感激我們。
事實證明我國的策略是對的。
大量中
低收入國家需要資金,比如我國周邊的外蒙古、越南、寮國、緬甸、柬埔寨等國家和地區,
也包括很多拉美國家和地區也大量需要資金。在這個時候,我國從雙邊關系的角度去支持、
援助對我國更加有利。

第三,經常賬戶和財政同時出現赤字。

經常賬戶和財政同時出現赤字,即所謂的「孿生赤字」問題,對於歐洲和中亞地區
的發展中國家而言是最為嚴峻的挑戰。
有兩方面的原因:
一是這些國家在此次金融危機中遭
受到的經濟衰退程度最為嚴重;
二是這些國家在危機到來時已經出現了兩位數的經常賬戶赤
字和政府債務上升的壓力。
「孿生赤字」對全球經濟的恢復和發展帶來了消極的影響,值得
我們關注。

第四,高失業率和通脹預期並存的威脅。

金融危機給世界各國的就業蒙上巨大陰影
,
失業人數急劇增加,另一方面,在世界主
要國家和地區通貨膨脹率持續走低的情況下,
卻產生了很強的通脹預期,
主要體現在反映投
資者通脹預期的美國普通國債與通脹掛鉤債券收益率很差。
各國政府為應對危機向市場投入
的大量流動性資金若不能及時收回,則有可能引發破壞性的通貨膨脹。

第五,多數國家都面臨著嚴峻的宏觀經濟政策挑戰。

盡管多數國際經濟組織都對當前的世界經濟增長做出了相對樂觀的估計,但在經濟
危機轉向經濟復甦的過渡時期,
世界上多數國家都面臨著嚴峻的宏觀經濟政策挑戰,
主要體
現在如下方面:
一是如何制定結構調整與社會政策;
二是怎樣對金融機構進行審慎改革;

是緊縮性財政和貨幣政策的推出時機選擇等;
四是由於實施金融危機應對政策和財政刺激政
策,以及由於經濟停滯而導致稅收不足,進而引發主要發達國家財政的持續惡化。

第六,石油價格趨升導致中長期爆發能源危機的風險。

我們預測
2010
年石油價格將會攀升,盡管從全球經濟基本面來看,
2009
年以來幾

乎主要發達經濟體均處於嚴重衰退之中,
並不支持國際油價上漲,
但隨著全球經濟逐漸復甦,
目前經濟中仍存在支撐其持續上漲的主要因素,
包括全球超寬松貨幣政策所催生的流動性進
入商品市場,美元不斷走低,商品期貨市場監管不力及歐佩克限產等。

全球油價的飆升,
期貨交易的投機在其中起了很重要的推波助瀾的作用。
我們認為,
不排除中東國家和石油輸出國組織以及主要產油國、石油主要出口國在炒油價。

第七,美元貶值。

我們判斷
2010
年美元可能要持續貶值,特別是在
2010

9
月份以前。
2009

9

份到
12
月份,美元對英鎊、日元貶值
15%
。我們估計
2010

9
月份以前,美元貶值
15%
的可能性還很大。
大家注意,
為什麼美元貶值而美國經濟又好轉呢?很簡單,
因為美元太多
了。

但長期來看,兩三年以後,美元還是會升值的。我們研究發現,美國不同的政黨對
美元的政策是不一樣的:
共和黨長期實行弱勢美元政策,
民主黨實行強勢美元政策。
奧巴馬
理論上是要實行強勢美元的,但沒辦法,
現在美國預算太多,
嚴重貿易赤字,需要靠美元貶
值來促進出口。
一方面限制進口,另一方面美元貶值,大家一聽就明白了,
這樣做的目的就
是減輕債務。

2010
年世界經濟貿易發展與政策展望

我們估計,
2010
年全球經濟增長應該在
4.0%
以上,比主要國際經濟組織預測的
3%
要高一些。

一是各國之間的宏觀經濟政策協調將會受到空前重視。

伴隨著經濟全球化和國際經濟一體化的深入發展,目前各個主權國家之間的經濟貿
易往來變得空前密切,
這也使金融危機出現全球化發展的趨勢和特徵。
在全球性的金融危機
爆發之後,
捲入危機的國家有必要通過擴張性貨幣和財政政策刺激總體需求、
對破產的金融
機構進行資產重組,
以及通過注入流動性的方式來恢復信貸市場的功能。
這一系列反危機的
政策措施發揮作用的基礎必須是主要國家的政府能在宏觀經濟政策的調整方向上達成廣泛
共識。所以在經歷此次金融危機之後,各國之間的宏觀經濟政策協調將會進一步深入開展。

二是全球貨幣政策或將步入趨於收緊的敏感期。

由於危機期間各國都採取了超乎尋常的寬松的貨幣政策,各界對建立寬松貨幣政策

「退出策略」
已有普遍共識。
由於主要經濟體在努力尋求經濟復甦與通脹隱憂間的政策平
衡,
所以當前全球范圍內貨幣政策正在進入一個趨於收緊的敏感期。
澳大利亞已經三次加息
了,
在發達國家裡面,
澳大利亞的日子會相對好過一些,
因為澳大利亞主要的財政收入來源
是煤炭等礦產資源的出口,
隨著全球經濟的恢復,
能源資源市場開始活躍。
澳大利亞第一個
加息,其實從另一個角度說明全球經濟開始復甦了。

三是實施適當的財政緊縮以求重建財政的可持續能力。

鑒於高額財政赤字對財政可持續性帶來的嚴峻挑戰以及帶來利率上升導致的投資溢
出效應,
所以主要國家正考慮採取增收節支的審慎財政政策,
把財政收支控制在財政可持續
發展的約束條件內,
只有這樣才能使剛剛開始復甦的世界經濟走向良性發展。
現在很多國家
幾乎就是通過實行赤字財政來推動經濟增長和恢復的。
我們估計,
2010
年下半年到
2011
年,
絕大多數財政赤字的國家都會逐漸收緊。

四是貿易保護主義的做法將會繼續存在但不會成為主流。

自金融危機全面爆發以來,各國政府相繼出台了大規模經濟刺激措施,但由於國內
經濟形勢迅速惡化,一些國家在挽救本國經濟的同時,採取了一些不利於國際貿易的舉措,
國際金融危機和經濟衰退重創世界貿易。
但在經濟全球化日益加深的形勢下,
應對國際金融
危機需要世界各國的協調與合作,
貿易保護主義只會使各國合作效果大打折扣,
延緩世界經
濟復甦,甚至加劇世界經濟衰退。世界各國都認識到,貿易保護解決不了問題,反而會讓經

閱讀全文

與如何看國內外經濟狀況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國外有哪些奇特的婚姻 瀏覽:717
江蘇工業經濟效益如何 瀏覽:734
美容行業健康證體檢哪些 瀏覽:626
衡水市幸福里小區屬於哪個派出所 瀏覽:607
英英美女什麼 瀏覽:987
象徵好運和幸福如何翻譯 瀏覽:910
瓊瑤的故事片都有哪些 瀏覽:463
愛情中的膩味怎麼辦 瀏覽:33
高級經濟師報名滿五年怎麼算 瀏覽:534
西安長沙成都重慶哪裡美女最多 瀏覽:894
虎追蛇婚姻如何 瀏覽:832
愛情面前怎麼算卑微 瀏覽:285
語言類故事書有哪些 瀏覽:157
集體戶口頁上的婚姻狀況怎麼改 瀏覽:639
美女中午好你喝什麼了 瀏覽:511
近年來我國經濟政策做了哪些調整 瀏覽:265
一千零一夜講故事的女主叫什麼 瀏覽:364
臨空經濟發展經濟靠什麼 瀏覽:992
用什麼來贊美女孩 瀏覽:765
如何說丈母娘身體健康 瀏覽: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