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中國當代經濟發展的現狀怎麼樣
可以說他在飛速成長,因為經過了改革開放,大力的引進了外國的先進技術和生產力,同時我們要注意不要盲目的生產,這樣會倒閉廠礦,同時做為一個中國公民,首先要注意一下中國的現狀,不要盲目的買外國貨,這樣中國貨怎麼賣,也會倒置中國的經濟下滑
② 中國當代經濟的利與弊概括
中國現在實行的是「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一個絕對的新生產物,關於它的利與弊,從開始各派就爭論不休,一開始主要存在姓社還是姓資的爭論,到後來則主要是完全的自由市場經濟和國家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之爭,他們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我這里不對任何一方的理論作批評還是贊揚,因為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准。我們國家正在走著一條復合型的、新的經濟道路,所以是正在摸索著前進。我這里只談我對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認識。
所謂市場經濟即發達的商品經濟,它的實質就是通過市場對資源進行合理的配置,以適應社會化大生產的要求,並且滿足人類自身的需求的一種經濟手段。明白這一點就有助於我們理解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以美國為首的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大多實行的是自由的市場經濟,它的自由表現與幾乎一切的社會資源都是通過市場來進行分配的,美國們能夠這樣是因為他們有很完善的社會保障,這是基礎。他們的自由市場經濟最明顯的特點就是私有制、按資分配。當然他們也有宏觀調控,也有政府幹預,不過那隻是出現在國家處於非常時期時(比如戰爭、內亂等)。以上是西方自由市場經濟的共性特點,他們每一個國家也各有自己的不同,比如美國的壟斷主導型、法國的計劃指導型(也就是說是有計劃的,國家的宏觀調控機構是健全的)、德國的國家社會市場經濟體制(即自由競爭、但國家適度調節;大力發展社會保障、維護因自由競爭而容易丟失的社會公正)、日本的政府主導型市場經濟體制(政府導演,有經濟計劃、有產業政策、有財政貨幣政策等)。
我認為我們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就是借鑒和結合了德國的國家社會市場經濟體制和日本的政府主導型市場經濟體制,從而生成了一種新的市場經濟體制,一種適應中國現階段的市場經濟體制。
鄧小平同志說:社會主義的市場經濟方法上是和資本主義相似的。一句話就給出了一個結論。
我們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有著他自身的獨特特點。首先他是以公有制為主體(在質量上的主體,而非書量上的主體);其次他是按勞分配、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模式;第三他的國家宏觀調控更加有力。這就是我們借鑒別人的但同時要適合自己的獨到之處。
認識了我們國家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就抑制不住要將我的所識說的更明白一些。
一、 傳統的理論認為資本主義=私有制=市場經濟=自由競爭、盲目發展=兩極分化;社會主義=公有制=計劃經濟=有計劃的、按分配的=共同富裕。這種理論存在嚴重的時代性、片面性、自我清高性,是很不對的。你說人家自由競爭、盲目發展會導致兩極分化,可是,人家現在基本上已經解決了兩極分化(雖說有些新生的資本主義國家很是差勁,那也只能怪自己沒有冷靜下來找一條適合自己的發展之路,而是盲目的照抄照搬所致,這絲毫不影響「人家已經基本上解決了兩極分化這個問題」的定論);你說我們是有計劃、按比例的進行共同富裕,可是現在看起來是基本不成功的,而且我們現在也在搞——市場經濟。
二、 在國外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普通職工都有企業的股份,大老闆的股份也僅占總體的1%-3%而已,這實際上是人民的資本主義,人民資源股份化。難道不是嗎?何況我們現在也實行公有制形式多樣化、分配形式多樣化,並且國有資本將從主要的競爭激烈的行業中退出。
三、 我們還要重新認識一下社會主義經濟(不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社會主義經濟不等於經濟公有制。當然,我們現在搞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我前文提過,它是一個正在實踐中接受經驗的實驗模式,其前景如何有待理論和實踐的進一步發展,不能現在就定論成與否,但是,就這些年而言,可以肯定地說,我們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還是很不錯的。。
四、 我們還要糾正一個概念:沒有真正的全民所有制。著名經濟學家於光遠說,全民所有制是人為的構造出來的一個虛無縹緲的概念,其何國家所有制(即國營、國有)不是同一個概念。
綜上所述,我們知道了,我們的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適合於我們中國國情的經濟發展模式,它借鑒了某些資本主義國家的既有經驗,又融合了我們自己的原有的計劃經濟的特點,它經過一段時間以來的實踐檢驗,說明它是真正適合我們中國現階段發展之需的。
完全的自由市場經濟不適合我們,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不成功,我們選擇了中間。
③ 如何看待當代中國的經濟發展前景
多數中國的經濟學家認為,無論是從GDP的增長、固定資產投資還是工業生產的增長來看,中國經濟基本上已經呈現比較明顯的回落趨勢,宏觀調控效果明顯。但是,根據謝國忠等人的分析,官方公布的GDP數據似乎與經濟的總體表現不一致:三季度固定資產比上季度增長了11.7%;商品貿易余額比上季度增加了14億美元;M2供應量再次回升;人民幣新增貸款加速增長;工業生產減速也很有限.過度投資、盲目建設、低水平重復建設的不良反應開始出現,主要是企業拖欠貸款、產成品積壓等問題。鑒於此,要說中國經濟已經實現了軟著陸還為時過早。因此,為了避免出現新一輪的經濟過熱,宏觀調控的力度不能放鬆。
④ 您認為當代經濟形勢怎麼樣對大學生就業都是有什麼影響呢
以下為個人觀點:目前全球經濟都在衰退中,未見真正底部。而國內以往國家發國債投資拉動經濟發展這一模式受到廣泛質疑,我國經濟目前屬於艱難轉型期,且私企間的三方借貸問題,高利貸問題,這一巨大問題到底如何破解,也是政府將要面對的。 你在大二就有這個想法,我覺得很值得慶幸,你有危機感,說明你對自己的未來負責。 學經濟是好事啊,不管是宏觀還是微觀,再可選修證券分析或相關專業,在假期內一定要到相關行業的公司兼職,學習工作經驗,(我現在也在感嘆自己的學歷低,雖然這方面工作經驗比較豐富,但現在大的企業還是比較看重學歷)。 現在開始多學,多干,等你畢業後再結合大環境確定是否在讀研。現在證券業界的行業研究員月薪在6k起,大部分在8k-12k左右,前途還是光明的,但一定要學好知識和積累一些業內經驗,不要在上學的期間花太多的時間在玩或泡妞上(不是不消閑,是合理的把握 度 這個問題)。 希望對你有幫組
⑤ 當代經濟:屬於什麼級別的雜志
《當代經濟》省級正刊,中國經濟類核心期刊,全國中心城市經濟運行會工作期刊,湖北省國資委主管,當代經濟雜志社出版,國內外公開發行.
⑥ 如何看待當代經濟學
1、宏觀經濟中有兩個重要內容值得關注。
第一,對於現代經濟而言,僅僅包含微觀和宏觀兩個層次的新古典經濟學過於簡單。為此,我們提出了微觀-中觀-宏觀三個層次的經濟模型。處於中觀經濟層面的金融部門和產業結構是經濟創新、經濟波動、商業周期和經濟危機產生的關鍵層次。
第二,「方法論的個人主義」無法解釋宏觀經濟波動。盧卡斯在這方面犯了兩個根本性的錯誤。首先,他沒有意識到相對價格總是成對變動的。如果平均工資下降時,大多數的工人選擇了休假,那麼休假的成本就會上漲,並讓那些推遲休假的人們獲取套利的機會,這種套利行為會抵消休假產生的跨期替代效應。因此,理性預期是一個自相矛盾的假說。盧卡斯(對凱恩斯的)批判應該用到他自己的理性預期理論。其次,盧卡斯在隨機過程的計算時犯了一個根本錯誤,他不知道有N個經濟人的島嶼經濟模型(an island economy)與只有一名經濟人的代表者模型(representative agent model)的方差是不同的。經濟學家該在盧卡斯的錯誤中學習到重要的一點教訓,就是「多人行為和個人不同」(many do not behave as one)。我們的分析基於群體模型的生滅過程,我們的證據充分說明新古典經濟學常用的「代表者模型」,隱含的「方法論個人主義」和「魯濱遜式經濟」都無法解釋經濟的宏觀波動。這是一個非常有益的教訓,即新古典宏觀經濟學需要的是更高級的數學基礎,而不是簡單和錯誤的數學神學。
(3)生滅過程與方法論個人主義的局限
我們在生滅過程領域的研究重塑了金融理論的基礎。研究發現,新古典金融學的資產定價模型有一個基本的缺陷。隨機遊走和布朗幾何運動都只有一個經濟人,並且本質上是不穩定的代表者模型。我們發現隨機遊走是衰減的,而幾何布朗運動是隨時間爆炸的。最恰當的模型是具有N個經濟人的群體模型的生滅過程,該模型可以包容市場動盪和經濟危機。在2005年,我們提出了警告:期權定價模型超出三個月的時間范圍的數學解是具有爆炸性的,誤差會急劇增大。2008年金融危機期間,信貸違約掉期市場(CDS)的崩潰使美國國際集團(AIG)瀕臨破產。所有的衍生品定價都是基於幾何布朗運動的代表者模型。2012年,我們在生滅過程的基礎上,研究了一種更普遍適用於的期權定價和危機診斷的模型。
(4)交易成本與還原論的制度分析
當我閱讀科斯有關企業本質的文章時,對他的企業規模完全取決於交易成本這一觀點感到十分困惑。從一個物理學家的角度看,交易成本類似於廢熱、能量耗散或者熵,它帶來的結構和復雜性的信息少之又少。所謂的交易成本理論就好像物理學中沒有摩擦力的世界,這是一個錯誤的類比。你能將生物物理學與行星物理學進行比較么?顯然是不可以的!行星運動可以被視為一種無摩擦情況(我們稱之為能量守恆系統)。但人的生活取決於持續的能量耗散(我們稱之為時間不對稱的耗散系統)。
科斯聲稱理想的企業和社會制度可以被理解為交易成本為零的科斯世界。其寓意很簡單:制度經濟學的研究無需考慮歷史或者時代的演變。這一假設引出科斯的趨同論或均衡論的信念:無論各種制度設立的初始條件存在多大的差異,最終都將趨向最優模式。這個觀點是1960年他社會成本論文的中心內容。與達爾文的生物物種進化理論不同,科斯理論相當於奧斯特瓦爾德在19世紀晚期提出的唯能論,目標是代替原子結構論。兩者都是極端的還原論。
科斯研究企業時,無視競爭對手的規模和利基市場的大小,簡單地斷言企業規模取決於交易成本和協調成本之間的內部平衡。科斯暗中假設市場競爭會降低交易成本。雖然技術進步會降低單位運輸成本和通信成本。然而,歷史上工業革命和勞動分工的發展,作為整體的總交易成本有明顯的增加趨勢,因為網路復雜性和創新不確定性在不斷增加。科斯理論認為市場演化會降低交易成本的觀點違背了熱力學第二定律的熵增加原理,因為在生物進化和社會進化中都會有熵的增加。科斯的交易成本理論是永動機理論的另一個例子。科斯有關社會成本的文章中最具爭議的觀點是任何社會矛盾都可以通過雙邊談判解決,而無需第三方(法律、政府或者民間社會)的干預。這一論點基於污染者和受害者之間的對稱性,更普遍的是消費和投資之間的對稱性。勞動分工的起源意味著打破時間和空間的對稱,權力與沖突是工業化的代價,這也是我們研究政治經濟學和社會經濟學的原因。如果科斯理論是有效的,那麼權力、沖突、戰爭、政府和規則就都不會存在了,這並不符合工業化發展的歷史。
科斯聲稱觀察了真實的世界。在經過仔細檢驗後,我們認為科斯研究過的任何一個案例都不支持他的優化論斷。降低交易成本是自由化期間支持放鬆金融管制的主要論據,這正是當前金融危機的根源。科斯認為當交易成本很高的時候,就很難判斷政府作用的有效性。顯然,交易成本理論的任務是鼓吹放任自由政策。問題是,在製造業、航空業、食品和葯品行業、金融業等眾多現代行業領域中,哪裡能找到無需監管的情形?在政策辯論中,交易成本這一概念在實踐中的運用十分有限,因為沒有人知道如何將現有的調控成本與潛在風險和不確定性進行比較。我們的研究展示出在制度設計方面,選擇機制比交易成本更重要。
(5)知識積累還是代謝增長
亞當·斯密的《國富論》第一卷第一章主要講述的是勞動分工,也即經濟體系日益復雜化的過程。在第三章中,斯密定理——這一術語在1951年由喬治·斯蒂格勒(George Stigler)創造——指出勞動分工受到市場規模的限制。理論生物學運用邏輯斯諦方程(logistic equation)中的S型增長曲線清晰地描述了生物利基(biological niche)這一現象,人口或者產出的增長總會存在資源的上限。1987年,我們推出了學習競爭模型,2012年,我們又提出了代謝增長理論。阿羅的「干中學」理論的本質是知識積累理論,而新古典的內生增長理論則意味著在窮國和富國之間存在無法消除的鴻溝。在科學史上,知識的發展是一個新陳代謝的過程,舊知識不斷地被新知識代替,否則我們將無法理解產業和文明的興衰。熊彼特的「創造性毀滅」可以用理論生物學的「物種競爭模型」和「邏輯斯蒂小波」(logistic wavelets)描寫。亞當•斯密和熊彼特的理論不需要優化理論做依據,他們可以用演化動力學理論來做新的整合。
當前,我們的主要任務是為經濟學研究一種可替代的範式,這一願景在1995年由保羅·薩繆爾森首次提出。從我們的角度看,新古典經濟學的問題不是數學過多,而是過窄。正如凱恩斯所說:他們相信歐幾里德幾何,但卻生活在一個非歐幾里得的世界。復雜性科學為演化經濟學提供了新的工具,這超越了熊彼特和哈耶克當年的夢想。
2. 復雜性經濟學與新古典主義經濟學在如下方面有著根本性的不同。
第一,在資源有限和不斷變化的市場環境中,任何一個經濟人都沒有優化資源配置和獲取全部信息的能力。兩個非線性特徵描繪了所有的生活方式和社會制度的特點:(1)自然資源和市場規模的限制(受制於技術水平、人口規模和生態約束);(2)人的壽命和生存空間的限制。因此,人們能夠反復試驗的自由和機會都是十分有限的。現代社會中的勞動分工也需要人們的相互合作,任何一個自私的社會生物都無法在激烈的社會競爭中生存。
第二,人的本質在於它的社會性。社會互動是市場波動和競爭學習的主要來源,動態經濟學同時存在的正反饋和負反饋使系統具有一定的可變性和柔韌性。一般均衡優化方法是靜止和僵硬的,它忽略了創新、不確定性和生命周期的存在。代表者經濟人模型只在分析時間序列的短期時間窗口中起到了初級近似的作用。方法論的個人主義無法理解經濟學中的結構問題。
新古典經濟學的數學框架是基於封閉系統的哈密頓力學。它的問題在於優化需要時間和空間的對稱性,這是新古典經濟學在經濟分析中忽視歷史信息的原因,也是均衡學派和演化學派的根本不同。任何經濟活動的開展都是以開放系統中的能量耗散為基礎的,新古典經濟學眾多不切實際的概念,如完善信息、有效市場、理性預期、無摩擦世界、無限資源和長期均衡等,都違背最基本的物理定律,而復雜演化經濟學提出的新觀念都滿足物理定律和生物學的約束條件。研究經濟問題時需要重點考慮的因素包括:資源約束、時間尺度、生命周期、創新、混沌、不確定性、多均衡態、變化趨勢、演化史、氣候變化和地理環境等。開放系統中要考慮相互作用、相關特徵、和雙向進化。
微觀經濟中不存在絕對的供需平衡,「希克斯-漢森的IS-LM模型」中不可能只有單向的因果關系。當中央銀行降低利率時,我們面臨的不是一種而是三種可能的情形:(1)在經濟正常的情況下,增加投資;(2)在經濟不確定時期,選擇持有現金;(3)資本出逃(到有更好增長潛力的外國經濟去)。全球化時代的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都不是簡單可控的。它的經濟政策和結構設計應當是混合經濟中的應用工程,而不能依託烏托邦經濟中的「黑板經濟學」。經濟分析不能脫離政治、社會和歷史等角度。經濟帝國主義的終結,也是統一科學的開端,它將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人文科學很好地結合在了一起。
3.我對經濟學的觀察是由知識風暴和歷史潮流塑造的,不是來自主流經濟學的科班訓練。許多演化經濟學的靈感都來自於我對不斷變化的中國經濟的觀測與研究。
第一,歷史比較是理解文明分岔的重要方式。西方勞動分工模式的特點是消耗資源節省勞力的技術,例如奶牛業和工業;中國勞動分工模式的特點則是消耗勞力節省資源的技術,如小規模的集約農業。這兩個特點對理解斯密定理的生態基礎至關重要。規模經濟摧毀舊職業的速度遠遠超過它們創造新就業機會的速度,這就是為什麼規模經濟與范圍經濟並存是理解生物多樣性和混合經濟的關鍵。要想實現可持續增長就要確保社會穩定和經濟效率之間的平衡。
第二,不同的產業有不同的投資周期和生命周期,這才能理解價格改革過程中,為什麼不同產業的價格收斂速度大不相同。阿羅-德布魯模型(Arrow-Debreu model)的產品有無限的生命周期,因此,一般均衡理論難以理解工業經濟的不穩定和周期性波動,導致了「休克療法」和「華盛頓共識」在東歐的失敗。中國的開放政策是在實踐中摸索的,「價格雙軌制」改革、設立經濟特區等政策的實施同時確保了國家的創新和穩定。凱恩斯和奈特(Frank Knight)意識到不確定性的困難在於存在著變化,中國的改革者們運用實事求是的態度應對不確定性的問題,而不是在實踐中盲目依靠意識形態學說。
第三,在信息經濟中,市場份額競爭比價格競爭重要。我們沒有實證支持邊際成本定價法。中國的國有企業、集體企業和民營企業在學習競爭和技術升級中迎頭趕上。因為他們做的是戰略思考,目標是升級技術和擴大市場份額,而非短期利潤最大化。領導力和集體精神是政府管理和公司治理的精髓。這些觀察揭示出新制度經濟學只重視控制代理人的局限。
第四,在新興股市和消費行為中有明顯的羊群效應。市場行為中,社會互動和公眾輿論比個人理性發揮著更大的作用。這些觀察啟發著本人研究公眾輿論和金融領域的集體行為模型。在宏觀經濟和金融領域,我們用理論生物學的群體模型和化學反應中的生滅過程,替代隨機遊走和布朗運動的代表者模型,結果展現出新理論的強大與美麗。
第五,整體論思維植根於中國農業,還原論思維則植根於希臘的商業貿易。當控制實驗能夠檢測競爭理論的時候,分析方法在物理學取得了巨大的進步。然而當整體遠遠超過部分之和時,分析範式在處理生命和社會系統時面臨的問題多多。整體論深深地紮根於中國的醫學和經典思想之中,如道家和兵家的學說。我認為未來的復雜性科學將綜合分析結構和演化論的視角。復雜經濟學則要整合西方的方法論與東方的智慧。
4.我們生活於全球化背景下的開放社會,多元化的世界已經是一個不爭的事實。由於生態和文化的制約,人們的生活方式和制度結構必然有多樣的選擇。例如,我們看到盎格魯-撒克遜、德國、日本、斯堪的納維亞和中國等不同市場經濟模式的存在。我從文化人類學、心理學、生物學、哲學和歷史學等著作中學到很多知識。經濟學家們可以在理工科里借用很多的工具來進行定量分析和構建數學模型。演化經濟學和復雜性科學起源於美國和歐洲,但它們在日本、澳大利亞和中國取得迅速的發展。世界經濟協會的平台將會加快經濟學多元化的趨勢。
⑦ 中國當代社會經濟形勢怎麼樣在世界上處於一個什麼樣的地位
當代中國社會經濟形勢是喜憂參半、利弊並存。喜的是中國人在世界上慢慢有了自己體系的製造業和自主開發能力,隨之而來的是經濟地位的提升以及在世界問題上的話語權。憂慮的是國際金融壟斷財團在不斷地給中國製造難題、設置障礙,讓我們的發展不能夠順利進行。真正操縱貨幣價格的是國際壟斷資本財團,他們是藏在暗處的真正的吃人不吐骨頭的惡魔,我們目前拿他們沒有辦法,只好隨時等待應對他們的攻擊!所以在中國的發展與崛起道路上,我們還不能高枕無憂。我們不可能象西方發達國家那樣在世界經濟發展中居高臨下的去決定事情的發展走向,但是我們有可能在不久的將來,在自己軍事實力和經濟實力(包括金融實力)大大增強的情況下,與全世界愛好和平的國家和人民一道去開辟新的世界新興力量的市場。那時候,美國人也拿我們沒有辦法啦!中國在世界上處於比較有利的地位,我們的經濟基礎有了長足的發展,改革開放30年為我們積累了豐富的資金和技術,教育改革也我我們培養了大批的人才儲備,在國際市場上建立了廣泛的商業渠道。相對於改革開放之前的國際地位,我們的底氣更加足了,發展後勁十分可觀。局部地方我們走在的世界的前列,無論是硬實力還是軟實力我們都有了長足的進步,我們可以左右逢源、進退自如,在許多地方擁有了自己的話語權。中國可以說「不」!
⑧ 中國當代社會經濟形勢怎麼樣
過去20多年,30多個不同省市區經濟發展的差距很大,有的發展快,有的發展相對慢。決定經濟增長有兩種效應:一是水平效應即短期效應,即指在技術進步和產業結構不變的情況下,資本投入會產生一個短期的增長效應,只要增加資本投入,經濟水平就會提高。二是速度效應即長期效應,即加快技術進步,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加快經濟組織變革,就會產生一個長期的增長效應。前者是使產出曲線發生平行移動,後者則使產出曲線改變斜率。
改革開放以來的中國經濟高增長得益於TFP(全要素生產率)大幅增長。根據國家統計局提供的數據計算,我們研究,在1978-1995年間,資本的貢獻大約是55%左右;人力資本大約是5.4%;勞動力的貢獻,大約是9.5%;TFP大約是29.4%。實際上中國資本的增長率並沒有高於改革前,而且比改革前要低一些,主要是TFP明顯增加,是由一個負值變成了一個正值,其貢獻率達到近30%,幾乎是三分之一。
從今後來看,提高中國勞動力的增長率已經不太可能,盡管未來勞動力供給的絕對數還會增加,但增長率並不會很高,低於1%。從資本增長率來看,中國國內的儲蓄率在40%,也不大可能再進一步提高,因為中國是一個高儲蓄率國家,也是高的國內投資率國家,在這方面已經是世界最高水平國家之一。那麼,中國今後經濟高增長的關鍵,主要是提高TFP。
提高TFP必須提高政策質量和政府質量。經濟增長無論是物質資本的積累、自然資本的積累還是人力資本的積累,都有待於一個良好的制度框架。中國加入WTO並不是無代價、無成本,這些成本應該考慮通過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得受損者得到必要的補償。
中國要想提高經濟增長水平和增長質量,有三個方面工作要做,最核心的首要的問題是提高政策的質量和政府管理社會的質量。良好的政策環境和有效的政府管理本身,也會有效地促進增長;相反則會阻礙經濟增長。要改變由政府獨家管理社會的狀況,讓多個社會組織共同管理和治理社會,包括企業、社團、公民自身,甚至國際組織。政府要重塑與社會的關系,改變政府與企業和居民傳統的控制關系,變成新型的合作夥伴關系,實行「良治」,其目的是實現公共利益最大化、公共財政支出有效利用和公共福利最大化。
第二個方面是要通過制度建設,特別是建立國家廉政體系,從源頭控制腐敗,通過開放市場引入競爭機制,進一步打破壟斷,消除壟斷租金。
第三個方面是「透明革命」、「信息公開」,由一個看不見的政府變成一個看得見的政府,由一個看不見的財政變成一個看得見的財政,由一個缺乏責任的政府變成一個負有責任的政府,由一個不受公民監督和信賴的政府變成一個受到公民監督和信賴的政府。
今後中國要加快經濟增長模式的轉變。關鍵問題不在於能否實現高增長,而在於能否實現高質量的高增長。高質量高增長模式包括:由低效率高增長轉向高效率高增長;由不公平高增長轉向公平高增長;由低就業高增長轉向高就業高增長;由不可持續高增長轉向可持續高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