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疫情對我國經濟的影響有多大
在疫情影響下,一季度中國經濟將遭受重創,經濟下行是大概率事件。但是保持中國經濟穩步發展的基本要素沒有改變,經濟發展的韌性、彈力和空間依然存在,不會因為突發疫情而發生改變。全年經濟受到影響的程度,取決於疫情控制的時間點。
盡管遭遇波折,受訪專家和企業界人士對中國經濟的長期趨勢仍然看好。中國經濟是一片大海,而不是一個小池塘。狂風驟雨可以掀翻小池塘,但不能掀翻大海。
一是生產需求體量可觀,超大規模經濟的優勢沒有改變。今年1-2月份,盡管疫情沖擊比較嚴重,但是主要的生產指標規模和體量還是非常可觀。
1-2月份,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仍然達到11.5萬億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超過5.2萬億元,完成固定資產投資超過3.3萬億元,規模體量還是相當可觀的。
二是基礎工業和防疫物資保障有力,強大的經濟發展韌性沒有改變。疫情防控期間,關系國計民生的重要行業生產沒有中斷,保持正常的生產經營秩序。一些行業還保持著比較好的增長,1-2月份,從產品產量來看,乙烯產量增長5.6%,粗鋼和生鐵產量均增長3.1%,十種有色金屬產量增長2.2%。
疫情防控期間,社會對口罩、防護服、酒精等消毒用品的需求急劇攀升,經過有序的調控,這些產品產量得到擴張,相關產品產能在很短的時間內就得到了極大的提升,很好地滿足了疫情防控的需要。
「比如口罩,從1-2月份規上工業的數據來看,今年新增加的產品口罩產量同比增長了2.9倍。從有關部門2月29日的數據來看,口罩日均產量已經達到了1.16億只,說明我們強大的供給能力還是存在的,有力支撐了醫療物資的供應。」毛盛勇說道。
三是生活必需品和公用事業品供應充足,供求關系總體平衡沒有改變。疫情防控期間,14億人的基本生活得到有效保障,消費品各方面總體還保持比較好的增長。比如,肉禽蛋類零售額增長了37.8%,蔬菜類零售額增長了27.1%;凍肉、方便麵產量增長達到兩位數。
B. 在如今的後疫情時代,如何發展我國的經濟、政治和文化
相關統計顯示,2020年第一季度受疫情影響,中央企業一季度實現營業收入6萬億元,同比下降11.8%,超過8成企業營業收入下滑;實現凈利潤1304億元,同比下降58.8%,57家企業凈利潤同比下滑,26家企業經營凈虧損,雖然3月份月度凈利潤比2月份明顯回升,但與上年同期相比還有較大差距。疫情全球大流行導致國內外需求驟然萎縮、原油等大宗商品價格急劇下跌,部分能源類央企執行國家政策向全社會讓利,在市場和政策的疊加影響下,石油石化、航空、汽車、電網等企業收入效益都出現深度下滑。從整體上看,雖然多數中央企業生產經營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難,效益恢復增長面臨巨大壓力,但各企業都在採取有效措施,努力克服困難,千方百計挽回損失,總體運行還是保持平穩狀態。
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黨委委員、秘書長、新聞發言人彭華崗向媒體表示,在快速推進復工復產方面,石油石化、電網電力、鋼鐵、機械裝備製造和航空運輸等企業在春節、疫情期間不停工,全力穩定生產經營。中央企業2月底復工復產率超過90%,目前已達到99.4%。受疫情沖擊較大的建築、汽車、旅遊等企業克服困難在同行業率先復工。承擔重點工程、重大項目的中央企業全力保重點保進度。
隨著全國疫情防控形勢的向好、生產生活秩序加快恢復,多數企業盈利狀況已明顯轉好,中央企業3月份當月實現營業收入2.2萬億元,已恢復至1月份水平;有11家企業一季度已經實現同比增利;有43家企業3月份當月盈利水平恢復至上年月均水平;有37家企業效益降幅比1-2月收窄10個百分點以上。
彭華崗介紹,受疫情期間部分停工停產影響,我國一季度中央企業完成固定資產投資3647.6億元,同比下降4.5%,但3月份完成投資同比增長4.1%,月度投資規模已恢復至正常水平。從重點行業看,一季度石油石化企業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12.4%,電力企業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2%;3月份電信企業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2.3%。
疫情重災區重啟發展動車
據記者了解,自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湖北國資國企系統在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的同時,充分發揮國有企業引領作用,幫助帶動產業鏈中小微企業復工復產,積極推動中小微企業發展。
目前湖北省國有企業已基本實現全面復工復產。20家省出資企業復工率92.98%,返崗率87.41%;17個市州國資所屬企業復工率99.57%,返崗率92.79%。湖北省交投集團投資建設的4個長江大橋、10條高速公路,湖北國際物流核心樞紐工程項目等重點投資項目已全面復工復產。
C. 2020年疫情下的中國經濟面臨哪些挑戰
就業目標的實現仍面臨一定的壓力
第一,我最擔心的仍然是疫情和應對政策的不確定性。現在很多醫學界專家都認為,第二波疫情暴發的概率並不低。從中國經濟的角度,如果疫情再爆發,我們有沒有比過去更好應對政策,以平衡好疫情沖擊和經濟發展。
第二,就業目標的實現仍面臨一定的挑戰和壓力。(一)新增就業900萬人、調查失業率6%左右這一就業目標,本身並不高,但是完成起來仍然有一定的難度。上半年物價持續回落,1-5月份,居民消費價格上漲4.1%,工業品生產者價格下降1.7%。如果按照當前物價的走勢,今年的名義GDP不會比實際GDP高出太多,預計名義GDP增速在1%到2%之間——這么低的名義GDP創造出的就業機會是很有限的。如果要實行新增900萬的就業崗位的目標,需要名義GDP至少達到2%至3%。(二)即使實現了900萬的就業目標和6%的調查失業率,並不意味勞動力市場的問題就沒有了。過去我們合意的調查失業率均值應該在5%左右,此外,我們的城鎮調查失業率並不能充分反映出真實的失業率,仍有隱形就業壓力的存在。目前城鎮調查失業率對農民工的覆蓋面不完整,這部分人群的就業狀況很難劃定,有的即使就業也可能是不充分的就業。比如,有些農民工在疫情前可能一天工作10個小時,疫情影響之下,現在可能一天只工作2個小時,工資也可能不到疫情前的一半。
劉元春:要警惕企業二次停工的風險
當然,當前的中國經濟仍然面臨很大的下行壓力,和很多的不確定性。首先,最大的不確定因素依然是疫情。從世界疫情的蔓延過程來看,疫情帶來的一系列超預期的變化導致全球疫情的拐點一再後延,這也導致世界經濟的底部繼續下探——我們原本預測二季度末,世界經濟就會走到底部,但現在看世界經濟到三季度時仍會進一步下探,中國經濟外部環境會繼續發生更大的變化。目前疫情仍是阻撓世界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障礙,如果這個問題沒有解決,世界經濟和中國經濟就很難恢復到常態。
第二,要警惕企業二次停工的風險。在行政性復工復產之後,能否快速實現有效需求的擴張是當前面臨的一大問題。因為只有有效需求的擴張,內需才能夠得以快速地提升,進而保證復工復產的產能供給不會被中斷,否則就會導致企業的二次停工停產。
第三,常態化的政策工具能否同時實現救助企業的兩個目標?對於微觀主體企業的救助有兩個目標:一個是疫情沖擊之下的救助,使得企業能夠運營下去;一個是幫助企業獲得充分的訂單,從而激發企業生產的活力。要想實現救助企業的這兩個目標,可能一種政策工具是不夠的,需要多種政策協調配合:一是要落實目前出台的一系列的直達的救助政策工具。二是要在當前的經濟形勢下,要在恢復和提振國內需求為主體的經濟循環上下大功夫。三是要通過一系列的改革,有效提升民間主體的信心。
D. 如何看待疫情壓力下中國經濟的活力
疫情及防控工作的進展對於我國宏觀經濟及資本市場將有何影響?就此,經濟日報記者采訪了中國銀河證券首席經濟學家劉鋒。
劉鋒認為,如果能夠通過嚴格措施使疫情拐點在一季度出現,則疫情進展對於全年經濟的影響不必要過度悲觀。應科學客觀冷靜應對內外復雜局面,立足市場化思維激發經濟活力。宏觀政策應當全力施為,果斷降准降息。適度階段性給中小企業減免稅費。資本市場應著重引導機構投資者的理性投資行為,避免非理性的恐慌情緒宣洩。
客觀評估疫情對於宏觀經濟的影響
記者:您認為當前疫情對於經濟活動有多大影響?
劉鋒:疫情對於經濟活動到底有多大影響,首先應該弄清兩個關鍵因素:第一,疫情影響經濟的作用機制;第二,影響會持續多長時間。在此基礎上客觀評估疫情及全國防疫工作對於經濟和市場的影響。
從疫情對於經濟的影響機制看,主要是從防疫角度,各地主動(政府作為)或被動(居民部門自發)地限制並大量縮減經濟社會活動,導致人流、物流與資金流的萎縮而帶來需求緊縮。旅遊、餐飲、娛樂、酒店、交通運輸及零售等服務行業的終端需求顯著減少;隨著終端消費需求的減少,經由供應鏈傳導,整個經濟體系的生產、投資與進出口將會受到顯著影響,各類企業將面臨顯著增大的經營壓力;進而居民收入可能因上述形勢減少、失業人口可能因上述原因增加;財政收支與信用擴張受阻;最終經濟運行將因此而進一步放緩。
從疫情影響持續時間看,依據現有的疫病傳播速度和廣度、治療效率與公共衛生應對措施,並參考2003年SARS病毒傳播及消亡的經驗,預計疫情完全得到控制並消亡要到5~7月,也即初夏。換言之,有較大概率是整個事件會持續到第二季度,而一季度經濟運行將受到疫情進展的顯著影響,全年角度預計疫情對於中國經濟增長的沖擊在0.5個百分點左右,估計2020年經濟增速將放緩至5.5%左右。考慮經濟政策對沖效果之後,估計實際經濟增長處於5.5%~6.0%的增速區間。
既不能輕視也無需恐慌
記者:那麼,經濟預期豈不是不容樂觀?
劉鋒:疫情對經濟的影響既不能輕視也無需恐慌。預計2020年的就業與居民收入情況也會面臨顯著壓力,上半年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估計高於2019年各月保持所在的5.0%~5.3%區間,對5.5%的控制線構成顯著壓力。但也應看到,上述經濟影響並未使得經濟增速和失業水平顯著滑出合理區間,況且2019年四季度開始,由於各項政策措施得力,我國經濟已經進入階段性反彈,屬於短周期復甦態勢,上遊行業出現一定的被動庫存回補也有利於對沖疫情帶來需求弱化,因此總體上不必對2020年的經濟增長過度悲觀。
對於因防疫需要而推遲的春節後復工對經濟的影響不必過於擔憂。最遲2月10日前後,全國經濟部門生產經營秩序將得到基本恢復。目前,廣東、福建、浙江、江蘇與上海等東南各省市已經要求非必要企業不早於2月9日(正月十六)24時復工。那麼,可以預見之後全國(除湖北之外)的生產經營秩序將基本恢復。根據國家專家組鍾南山院士及曾光教授的估計,正月十五左右現有防疫措施會看到效果,那麼整體上看3月開始全國生產經營將進入相對較好的狀態。
E. 疫情下,經濟上中國如何從貿易大國走向強國
摘要 國家統計局公布的三季度經濟數據顯示出,中國經濟已邁進復甦軌道。展望後期,中國經濟仍面臨挑戰,復甦之路並非一帆風順。
F. 當前疫情下中國經濟如何實現平穩增長用宏觀經濟學的知識講解
摘要 從基本面來看,疫情對宏觀經濟的短期沖擊是較為強烈的,但長期向好的趨勢沒有改變
G. 在疫情肆虐全球的背景下,我國經濟發展如何自我保護抵禦風險
全球經濟的這個背景之下,我國的經濟發展一般很平穩,正常發展,沒有受到西方國家的影響。
H. 如何看待疫情期間我國經濟增長放緩趨勢200字以上
疫情期間不僅我國經濟增長放緩,整個世界上的經濟增長都會放緩趨勢,不過也充分顯示了社會主義的優越性。
I. 新冠疫情對我國經濟的影響是什麼
冠肺炎疫情雖然會對經濟活動造成負面影響,但終究是一次性沖擊現象,對生產要素供給和生產率都不會產生長期影響,不會改變我國經濟基本面。
全國政協常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中央財經委員會辦公室原副主任楊偉民表示,此次疫情對經濟運行和發展會產生較大影響。當前全球經濟和中國經濟總體上都處於下行期,經濟增長更多需要靠服務業和消費拉動,而消費當中服務業比重又逐步提高,
在此次疫情當中,恰恰是交通運輸、旅遊、線下零售、文化娛樂等服務消費業遭受到了最大的沖擊。要警惕接下來可能發生的部分債務違約、部分企業倒閉、員工失業等情況。
抗擊疫情下我國大健康產業總的發展趨勢與機會是
一、是黨和國家對人民生命安全與身體健康高度重視,各界對公共衛生治理能力與水平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思考,使得大健康產業將迎來發展機遇;
二、是隨著國民健康意識與健康素養的持續提升,健康需求將進一步激發和持續高漲,健康需求將牽引大健康產業進入新一輪高速發展機遇期;
三、是防疫健康產業火爆,新興生物經濟產業與先進信息技術應用備受青睞,並成為大健康產業新的引擎;
四、是疫情下健康消費不斷擴大和升級,宅家健康消費與互聯網健康消費成為大健康產業新業態和新經濟;
五、是數字健康加速發展和迎來發展機遇;
六、是隨著智能醫護機器人、智能醫學影像和智慧遠程醫療在防控疫情中發揮的作用,智能智慧健康產業前景看好。
以上內容參考人民健康網——新冠疫情下我國大健康產業的機遇
以上內容參考手機人民網——新冠肺炎疫情對經濟影響多大?專家這樣
J. 如何看待疫情後中國的經濟
疫情影響的是中國經濟發展的節奏,而不是趨勢。
1、實力大、家底厚,基礎扎得牢。
2019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接近100萬億元,穩居世界第二,人均GDP突破1萬美元大關;220多種工業產品產量居世界第一,是唯一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所列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
外匯儲備規模超過3。1萬億美元,為第一大外匯儲備國。中國生產的齊全性、規模性,金融市場的厚實性,使外生沖擊難以引起經濟趨勢性變化,更為疫情防控提供了充足「彈葯」。
2、動力足、潛力強,發展空間大。
中國仍是最大的發展中國家,還處於城鎮化過程中。促進約1億農業轉移人口落戶城鎮、改造約1億人居住的城鎮棚戶區和城中村、引導約1億人在中西部地區就近城鎮化是「剛需」,不會因疫情而消失。中國擁有14億人口,超4億人的中等收入群體仍在穩步擴容,國內市場潛力巨大。
(10)疫情下如何發展我國經濟擴展閱讀:
積極應對,努力實現2020年經濟社會發展目標
一是繼續對疫情嚴防嚴控。嚴防嚴控的關鍵是嚴在防控的意識,嚴在自控自律,嚴在日常防護措施,至於說非常時期、非常情況下採取的過分嚴厲措施,應該按照情況的變化,適時作出調整。作為地方來講,不能長時間停擺,必須根據疫情變化,對過去的隔離措施作出適當調整。
二是抓緊復工復產。做好防控工作的前提下,按照疫情風險劃分,差異化分區分類推進復工復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