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宣城的經濟
2010年元月,國務院正式批准了包括宣城在內的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區規劃。在未來的發展中,宣城緊緊圍繞「跨越崛起、富民強市」這一目標,抓住建設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區和皖南國際旅遊文化示範區這一歷史性機遇,凝聚好、發揮好全市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整體突破,重點發力,繼續保持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強勁勢頭,力爭做全省科學發展的「先遣隊」、跨越崛起的「排頭兵」。
2014年,宣城市完成地區生產總值(GDP)912.5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9.0%。分產業看,第一產業實現增加值126.9億元,第二產業實現增加值477.7億元,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307.9億元。按年均常住人口計算,人均生產總值35527元(摺合5783美元)。全年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140.1億元;全年財政總收入174.9億元(其中地方財政收入120.2億元);全年財政支出222.5億元。全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26289元,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達11251元, 宣城市位於皖南山區與沿江平原結合地帶,地貌復雜多樣,為「六山、一水、二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園」。復雜多樣的地貌和四季分明的自然氣候條件,孕育了豐富多樣的宣城特產。宣城市先後被國家有關機構認定為中國文房四寶之鄉、揚子鱷之鄉;所轄宣州區是宣木瓜之鄉、蜜棗之鄉、香菇之鄉、河蟹之鄉;郎溪縣是中國綠茶之鄉;廣德縣、寧國市名列中國竹子之鄉,同時廣德縣又是板栗之鄉,寧國市又是中國山核桃之鄉、中國元竹之鄉;涇縣是著名的宣紙之鄉、綠茶之鄉、木梳之鄉;績溪為中國八大菜系之一的徽菜之鄉、蠶桑之鄉;旌德是中國靈芝之鄉、薴麻之鄉。礦產種類較多,尤其水泥用石灰石儲量大、品位高,已建成全國重要的水泥生產基地。
2014年,宣城市糧食種植面積232.3千公頃,小麥種植面積50.2千公頃,油料種植面積48.2千公頃,棉花種植面積8.8千公頃,蔬菜種植面積36.7千公頃。全年糧食總產量122.29萬噸,油料產量11.4萬噸,棉花產量0.94萬噸,煙葉產量1.85萬噸,茶葉產量3.36萬噸。全年肉類總產量22.2萬噸,蛋禽產量4.7萬噸,水產品產量11.5萬噸。
2014年,宣城市有省級龍頭企業92家,國家級龍頭企業6家,全國綠色原料標准化生產基地6個,省級農業標准化生產基地17個,省級以上標准化畜禽養殖小區36個,無公害農產品有效論證企業73家。全市現有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認證產品數分別為83個、99個和137個。 截至2014年末,宣城市共有各類學校805所,在校學生344120人,專任教師23448人。中職學校14所,在校學生36838人;普通中學159所,在校學生107940人;小學184所,在校學生133370人;幼兒園443所,在校兒童數65779人。
全市小學學齡兒童入學率達100%,初中適齡少年入學率達99.76%,初中畢業生升學率97.74%,高中毛入學率達95.02%。 宣城市有特教學校2 所,即市特殊教育中心和旌德特教學校,涇縣特教學校和郎溪特教學校在建設中。宣城市「三殘」兒童少年入學率達85%以上,建立起「三殘」兒童少年隨班就讀保障體系。
宣城市特教中心設有聽障部、智障部、聾兒語訓部及職業高中班,14 個教學班,150 名學生。張茹、李宗立在全國互動式白板教學應用比賽中榮獲一等獎,陳彥榮獲二等獎。 2012 年,宣城市擁有安徽材料工程學校、宣城市工業學校、宣城市信息工程學校、宣城市機械電子工程學校4 所國家中等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示範項目建設學校;
國家級重點中職學校1 所———安徽省徽州學校;
省級示範中職學校4 所———蕪湖地區衛生學校、郎溪縣職教中心、旌德縣職教中心、宣城市江南職業技術學校, 市級示範3所———宣城市生物工程學校、宣城市廣業高級職業中學、廣德第二高級職業中學。
新增西林街道為國家級社區教育示範街道,績溪縣華陽鎮等4 個省級社區教育示範街道和郎溪縣畢橋鎮等8 個省級示範鄉鎮成人文化技術學校。
2014年,宣城市職業技術學院招生人數3943人,在校學生數5626人。 截至 2013 年底,宣城市共擁有高新技術企業126 家;認定國家火炬計劃重點高新技術企業 1 家、省級創新型企業(試點 )6家;新組建省級院士工作站 1 家、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4家、省級高新技術產業基地 1 家、省級農業科技園 1 家。
2013 年宣城市被評為全國科技進步市;全市 7個縣市區均通過國家科技進步考核,其中宣州、寧國、績溪、廣德和涇縣被評為全國科技進步先進縣(市區)。全市共有高純高分散納米氧化鋁、高'性能淺色亞麻油酸綠色環保生產技術及產業化、超長壽命宣紙制漿新工藝的研究與應用、 高溫冶金廢液循環利用卧式耐腐泵、汽車發動機進氣系統軟管關鍵技術及應用、新型質子泵抑制劑S- 奧美拉唑及其鹽生產工藝的改進、煤燃燒建模與控制技術應用研究等7個項目獲得安徽省科學技術獎三等獎。
全市開展科技進步獎評選工作,評選出一等獎 3 項,二等獎 6項,三等獎10項,技術合作獎 1 項。截至2014年末,全市共有中國馳名商標13件、國家地理標志產品4個、安徽省著名商標166件、宣城市知名商標169件。 截至2014年末,宣城市共有衛生機構508個(不含村衛生室),其中醫院38個,衛生院84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68個,婦幼保健院(所、站)8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8個。專業衛生技術人員12267人,其中執業醫生3742人、執業助理醫生1120人,注冊護士4935人。衛生機構共有床位10579張。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人數186.5萬人,參合率為103.0%。
全市共有市級臨床醫學重點學科 21 個、臨床醫學重點發展學科 12 個、臨床醫學特色專科 9 個。
省級重點中醫專科 6 個和省級中醫特色專科 5 個, 1 個國家級農村中醫工作先進縣--涇縣。 2014年在國內和省內的重大比賽中,宣城市運動健兒共獲金牌58.5枚、銀牌10枚、銅牌23枚。
2014年我市輸送30名運動員進入省體校,1名運動員入選省優秀運動隊。
全年新增一級運動員3名,二級運動員42名;新增國家級青少年體育俱樂部3所,命名市級體育專項特色學校18所。 2014年,宣城市地表水國省控水質監測斷面Ⅰ-Ⅲ類水質佔73.3%,其中國控斷面水質為100%,飲用水源地水質達標率為100%,環境空氣質量優良率為92.3%(其中優級為40天),全年空氣質量達標(API≤100)天數為334天。
全市共創成國家級生態鄉鎮55個、省級生態鄉鎮45個,國家級生態村6個、省級生態村124個和市級生態村515個。成功創成省級文明城市和全省首個省級生態市,獲得爭創全國文明城市提名資格。 截至2014年末,宣城市共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7個,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57個。
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6項、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45項。廣播電台7座,廣播綜合人口覆蓋率97.7%,電視台7座,有線電視用戶38.9萬戶,其中數字電視用戶20.5萬戶,電視人口覆蓋率98.4%。
全市共有8個文化館,8所公共圖書館,11個博物館和87個鄉鎮綜合文化站實現免費開放。
全市共有國家綜合檔案館8個。
⑵ 廣德在 安徽 排縣級 多少名 廣德的經濟怎麼樣 謝謝```
目前能在安徽排在10幾名!還不錯的 廣德縣位於安徽省東南部,蘇浙皖三省八縣(市)交界處,東臨杭嘉湖,北倚蘇錫常,周邊「兩個半小時經濟圈」有上海、杭州、南京、合肥等4個省會城市和16個大中發達城市,是安徽省唯一與扮虛蘇浙兩個發達省份毗鄰接壤的縣份,是東進西明缺稿出的橋頭堡、南北經濟的激孝結合點,是華東沿海經濟挺進安徽等中西部地區的第一站。合杭高速、宣杭鐵路復線、318國道和3條省道穿境而過,交通便捷,運輸發達,素有「三省通衢」之美譽。環繞四周的有上海虹橋、杭州蕭山、南京祿口、合肥駱崗等機場和上海、蕪湖、南京、寧波等港口,物流暢通,經濟發展條件優越,廣德已成為長三角經濟向內地輻射的物流副中心。
⑶ 2013年安徽涇縣和郎溪哪個發展好
郎溪的地理位置比涇縣要好很多,前幾年郎念鍵溪領導不行沒能把握優勢發展。
這幾年郎溪的發展非常沒枝快,應該是整個皖南地區發展最快的地區。
涇縣的發展主要是旅遊方面,這方面涇縣有較大優勢,但是其他方面郎溪明顯優於涇縣。
說實話,宣仔察巧城市在全省發展很爛,但是靠著寧國、廣德這兩個縣才能趕上皖南地區發展,現在郎溪也緊追寧國,廣德,成為宣城經濟的另一個依靠。
⑷ 安徽宣城市廣德,寧國,郎溪,涇縣,績溪,旌德,哪個縣的經濟比較好,工業比較發達
在整個宣城大市。
不論是經濟實力還是綜合實力,最強的無疑是寧國。
寧國在2000年-2007年,這么多年裡,只有2005年綜合實力安徽第二,其餘都是安徽第一。2008年中國中小城市百強榜,雖然不是很權威的榜單,但是寧國上榜,而且正好是第100名,安徽就唯一一個。
寧國的財政收入,GDP總量,城市居民收入,農民人均收入,人均財政收入,人均GDP都是在上述各縣第一,
人均財政收入和人均GDP還是安徽第一。
現在從發展潛力上來說,郎溪和廣德的發展潛力還是比較大的。
⑸ 安徽哪些縣市比較好
安徽省一共有56個縣。
主要有肥東縣、肥西縣、長豐縣、廬江縣廳森、無為縣、蕪湖縣、繁昌縣、南陵縣、五河縣、固鎮縣、懷遠縣、壽縣、鳳台縣、含山縣、當塗縣、鳳陽縣、明光市、天長市、定遠縣、來安縣等等。
合肥:肥東縣、肥西縣、長豐縣、段睜廬江縣。
蕪湖:無為縣、蕪湖縣、繁昌縣、南陵縣。
蚌埠:五河縣、固鎮縣、懷遠縣。
淮南:鳳台縣、壽縣。
馬鞍山:扮燃畝含山縣、和縣、當塗縣。
淮北:濉溪縣。
銅陵:樅陽縣。
安慶:懷寧縣、太湖縣、宿松縣、望江縣、岳西縣。
黃山:歙縣、休寧縣、黟縣、祁門縣。
阜陽:臨泉縣、阜南縣、太和縣。
宿州:蕭縣、碭山縣、靈璧縣、泗縣。
滁州:全椒縣、來安縣、鳳陽縣、定遠縣。六安:霍邱縣、霍山縣、金寨縣、舒城縣。
宣城:郎溪縣、廣德縣、寧國市、涇縣、績溪縣、旌德縣。
池州:青陽縣、石台縣、東至縣。
亳州:蒙城縣、渦陽縣、利辛縣。
⑹ 宣城各縣經濟排名
宣城地區為現在的宣城市,宣城市轄1區1市5縣,即宣州區、寧國市俯擔碘辯脊如桿鄢訪碉詩冬澗、涇縣、廣德縣、郎溪縣、旌德縣和績溪縣。各個市攜啟區在經濟有不同的優勢,所以野虧在發展的方式也各有側重。宣州區憑借其政策的優勢,經濟總量在所有7市區提名第一,寧國則由於其私營經濟發展的較好,加上其區位上毗鄰浙江,所以其經濟在市內和省內都在前列,在人均上來說,寧國在宣城市內是排名第一,寧國也一度進入全國百強縣。廣德和郎溪則毗鄰蘇浙,這兩年經濟的發展也是突出猛進。涇縣、績溪和旌德則要旅遊方面有自己的優勢。
⑺ 涇縣的經濟
2012年全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65.1億元,增長13.0%,分別高於全省、全市0.9和0.4個百分點,增幅居全市第3位。
其中第一產業完成增加值14.95億元,增長6.0%;第二產業完成增加值28.4億元,增長15.9%,其中工業增加值22.3億元,增長17.1%;第三產業完成增加值21.75億元,增長13.9%。產業結構由上年的23.2︰43.8︰33調整為23︰43.6︰33.4。 涇縣山多田少,農業生產歷來以種植糧食作物為主,其中水稻佔90%。此外,大宗農產品則為桑茶。在封建私有土地制度下,生產力受到極大束縛,耕作粗放,農藝落後,廣種薄收,糧食不能自給。清嘉慶《涇縣志·食貨》雲:「涇縣從廣百餘里,而山居其半,水又去其一,可耕作之田僅三分之一(建國後測算,全縣實有耕地僅占總面積十分之一,稱之為『七山一水一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園』)以是水耕火耨,而一歲之食半皆仰給於外」。民國間,平常年景,全縣年產大米僅30萬石(約合稻穀4300萬斤),以民國20年21.7萬人口計算,人均口糧只200市斤(稻穀)左右,長期屬缺糧縣。
新中國建立後,黨和人民政府大力發展農業。1950年始,經過土地改革,繼又發展農業生產互助合作,生產力得到解放,農業資源不斷得到開發利用,各地大興水利和農田基本建設,推行農業三改,推廣新技術和優良品種,擴大復種面積,全縣農業生產特別是糧食生產發展很快。
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1953~1957),全縣農業總產值平均以12.3%的速度遞增。1957年全縣糧食總產量達7.48萬噸,比1949年增長1倍。
第二個五年計劃期間,由於「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的急躁冒進,加之自然災害影響,全縣農業生產水平下降,農業經濟出現負增長,後經調整恢復。
第三個五年計劃期間(1963~1970)全縣農業經濟又穩步增長,平均以3%速度遞增。文化大革命運動,再次給全縣農業生產造成嚴重影響,
第四個五年計劃(1971~1975)和第五個五年計劃期間(1976~1980)全縣農業經濟又出現負增長。第六個五年計劃期間(1981~1985)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全縣實行了農業生產聯產承包責任制,廣大農民生產熱情激增,糧油棉以至蠶桑、茶葉等都得到發展,特別是糧食生產增長迅速。1982年,全縣糧食總產量達13.6萬噸,人均佔有糧食超過400公斤,第一次自給有餘,結束了糧食不足自給的歷史。到1987年全縣農業總產值達9680萬元,佔全縣工農業總產值的26.9%。
2012年全縣糧食播種面積2.52萬公頃,糧食產量連續多年獲得豐收,2012年總產量達到14.48萬噸,增長4.9%。茶葉、蠶桑、煙葉等經濟作物種植面積達11萬畝,產值12億元。經濟結構得到進一步優化。全年實現農業增加值14.95億元,增長6.0%,增幅居全市第1位。畜牧業生產穩步發展。新增國家級標准化養殖小區1個、省級標准化養殖小區3個,生豬、家禽養殖規模化率分別達42%和85%。全年生豬、家禽出欄量分別比上年增長5%和4%,肉類總產量2.41萬噸,增長4.5%。 史籍記載,涇縣在唐代已有造紙、繅絲、釀造、制陶、鐵木器等手工業生產,其中宣紙製造和繅絲生產歷盛不衰。迨至清代與民國時期,全縣手工業已有采礦、繅絲、紡織、造紙、印刷、食品、釀造、糧油加工、鐵木製具、冶鑄、建材、建築、制陶等10多種門類,30餘個行業。
手工業產品以有獨特傳統工藝而遠近聞名的有:後山剪刀,榔橋雨傘,丁橋麻布,章渡醬菜,溪頭乾子等等。民國16(1927)年,民營叢昌火柴梗片廠開辦,用柴油機為動力,有專門機床生產梗片,自此涇縣始有機械進行生產的工業。至民國25年,全縣有火柴梗片廠5家,機器礱坊3家,生產主要工序,由機械運作。其餘有煤礦、宣紙與土紙紙棚、油坊、漕坊、糕坊、粉坊、礱坊、豆腐坊、醬坊、織布機坊、爐鋪、鐵器鋪、木器鋪、裁縫鋪等1000多家,皆手工生產。其中造紙業最興,有宣紙棚40餘戶、土紙棚戶百餘戶。
抗戰期間,紡織業大興,私營棉布機坊最興時達百餘戶,並開設官辦棉布、棉紗工廠2處,其它各手工行業受戰爭影響,生產凋蔽。抗戰勝利後,受通貨膨脹和物價波動的影響,多數工業行業難以為繼。新中國建立初,1949年全縣工業總產值850萬元(1980年不變價,以下同),1953年對私營工業和手工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部分企業實行了公私合營,繼又轉為地方國營工業;個體手工業實行合作生產,逐步發展為集體工業。
1955年全縣有縣辦全民工業企業5個,縣屬集體工業企業46個,合作生產社(組)及個體作坊2174個。全年工業總產值970萬元。1958年,在「大躍進」形勢下全民工業增加到61個,集體企業僅有8個,個體作坊不復存在,一平二調,盲目上馬,嚴重浮誇,造成經濟萎縮。「文革」發生,全縣工業走向低谷。
1968年工業總產值僅489萬元,70年代開始調整恢復,發展了「五小」工業。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後,開始經濟改革,全縣工業得到整頓發展,1978年全民工業企業發展到27個,縣屬集體工業47個,並發展鄉鎮工業37個,全年工業總產值增加到6375萬元,比1971年增長15%。80年代始,隨著「改革、開放」進一步深化,全縣國營、集體、個體工業企業得到全面發展,特別是鄉鎮企業迅速崛起。全縣工業經濟在國民經濟中已佔主導地位。
1987年全縣有國營工業企業28個,縣屬集體工業36個,鄉鎮工業176個,村辦、聯戶辦、個體辦工業2547個,全縣工業總產值達1.64億元,佔全縣工農業總產值69.1%。
2012年,全縣87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共完成工業總產值83.25億元,實現工業增加值18.67億元,按可比價計算增長18.8%,增幅居全市第3位,高於全市平均水平1.8個百分點。全年全縣新增規模以上工業企業19戶,總數達到101戶。工業增加值佔全縣GDP的比重達到34.2%,對全縣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44.7%,拉動全縣GDP增長5.8個百分點,比上年提高0.8個百分點,對全縣經濟增長的支撐作用進一步增強。
⑻ 宣城涇縣經濟條件好嗎
涇縣是個依山傍水的小縣城,由於交通等原因,發展速度不算快,但經濟條件和收入水平不算很低,當然貧富差距一直是有的。
2021年涇縣的表現比較亮眼,經濟增速高達22.6%,位居全市縣市區的首位,其絕對數達到34.16億元。
宣城,簡稱宣,古稱宛陵、宣州,安徽省轄地級市,長江三角洲中心區27城之一,位於安徽省東南部,蘇浙皖三省交匯處。是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區一翼,南京都市圈成員城市,杭州都市圈觀察員城市,G60科創走廊中心城市,中國文房四寶之鄉。
總面積12340平方公里。截至2020年11月,全市轄1個區,4個縣,代管2個縣級市。根據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宣城市常住人口為2500063人。2020年,宣城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607.5億元。
⑼ 宣城最富的三個鎮
一:水東鎮
水東鎮,位於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區境內凱念蘆,該鎮歷史悠久,到21世紀初已有1100多年歷史。該鎮屬於經濟強鎮,特別是鄉鎮企業眾多,是一個集貿、工、農於一體的新型經濟重鎮。在宣城市60多個城鎮中,其城鎮規模和綜合實力位列宣州區、寧國市、涇縣、郎溪、廣德、績溪縣城之後,但是在非城關鎮中,那是絕對的第一。
二:水陽鎮
水陽鎮,同樣位於宣城市宣州區境內,地處皖蘇兩省四市(南京市、蕪湖市、馬鞍山市、盯帶宣城市)交界處,是典型的江南水鄉高閉,境內溝渠縱橫,河道交錯,是聞名全省乃至全國的「河蟹之鄉」和「『華東唯一、全國第一』的『中國蟹苗第一鎮』」。在2017年全國千強鎮的評比中,該鎮位列全國第427位,僅次於水東鎮。
三:港口鎮
港口鎮,位於安徽宣城寧國市境內,該鎮是一個工業大鎮,海螺集團核心企業寧國水泥廠就坐落在該鎮,上市企業江南化工有限公司也坐落在該鎮。2017年7月28日,港口鎮入選為第二批中國特色小鎮名單,得此殊榮者,宣城僅此一鎮,可見其實力不俗。
⑽ 廣德這地方怎麼樣啊 經濟怎麼樣啊
呵呵!正好本人是廣德人,我可以告訴你,廣德是江蘇,浙江安徽三省交界處,經濟很是發達,相對安徽其他縣有一定經濟優勢,這里美女多,小伙帥,因為山清水秀,養人,廣德的經濟開發區,就是廣德經濟迅猛發展的一個象徵!你可以來廣德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