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狀態 > 中國應該怎麼抵禦經濟戰爭

中國應該怎麼抵禦經濟戰爭

發布時間:2023-05-21 20:58:44

❶ 面對經濟危機中國有哪些應對策略

2008年進入9月份,被稱之為金融海嘯的從美國華爾街發生的金融危機席捲全球,雖然此次經濟危機最終影響還難以預測,但短時間內全球范圍的經濟衰退已不可避免。面對國際上的經濟動盪,以外向型經濟為主的中國經濟必然受到沖擊,同時中國雖然在今年順利完成奧運會的舉辦,但2008年對中國來說絕對是多事之秋,一些改革開放中深層次矛盾暴露出來,現有的社會制度和發展模式已面臨普遍的質疑和挑戰,嚴重阻礙整個社會進一步發展和文明進步,中國社會發展到了一個十字路口。為此,執政者已提出科學發展觀和可持續發展的理念,政府在十七大以後也採取了一些加大民生保障的措施,但在經濟發展受到外界沖擊,內部原有矛盾和問題又不斷呈現的情況下,要進一步深化改革完成經濟和制度的轉型非常困難,有學者提出以擴大內需的方式來抵禦外部經濟環境的振盪,維持經濟持續增長無疑是可行和必要的手段。但具體如何操作,是繼續以往粗狂的投資帶動增長,以大規模的基礎建設和大大小小面子工程、腐敗工程來實現內需擴大和經濟規模擴張,還是遵照科學發展觀和可持續發展理念,針對當前暴露的矛盾和弊端進行政策和制度上的改革和調整,解決整個社會進一步發展和上台階的關鍵問題,充分利用自身優勢,能順利渡過這次全球性的經濟危機,繼續保持良好發展勢頭,並以此危機為契機鞏固在國際社會中的地位。當前形勢下,有必要採取政策和措施有:
1.
加速建立全國性的社會保障體制,完善全民的養老、醫療和失業救濟制度,重點是全國性的信息網路建設。社保體制完善程度不僅直接體現社會文明進步的標志和水平,同時也是社會穩定的基石,因此在社會出現重大危機時,往往起到極其關鍵的作用。現代社會保障制度不僅體現保障覆蓋全面、分配更公平和公正、制度完善,而且其發展極其倚重先進的科學技術特別是IT和網路技術的發展,因此國家在加快制度等軟體建設的同時也應加大全國性統一的硬體環境的建設來提高相關制度的執行手段,並且通過這個全國性網路建設來推動相關技術、企業和產業的發展,同時也為相關IT行業提供更多就業機會。因此通過擴大對社會保障網路投資來擴充內需比通過對佔地資源大的高速公路重復投資以及各種面子工程建設來推動內需更有意義;
2.
加快和深化醫療、教育體制改革,建立覆蓋全體國民的醫療、教育保障制度,加大醫療、教育占政府財政支出的比例,增加政府提供此類公共服務的數量和品種,並提高質量和效率,只有這樣才能排除廣大國民的後顧之憂,對生活和未來充滿信心,將更多的可支配收入用於其它方面的生活水平提高,從而推動相關產業的發展,增加就業和內需。
3.
改進社會的分配製度,減少和遏制通過權利和社會資源壟斷獲得超額收益。具體措施有充分利用反壟斷法,促進民生領域的市場競爭,降低廣大民眾的基本生存成本;此外通過改進和簡化稅收制度、削減政府服務收費項目也可以達到調整社會分配的目的。如減少部分稅收品種和數量(提高個人所得稅起征額等)也可使廣大民眾增加收益、減少支出而提高生活效率和質量;
4.
改革個人住房分配製度和房地產發展策略,對各類建築物收取物業稅同時由國家向公民發放住房公積金。針對目前房地產發展的問題,國家雖然採取了加大經濟適用房建設的措施,但並不能平衡和解決主要矛盾,只有對佔有大量土地資源的房產所有者徵收高額物業稅或不動產稅,同時將收取的費用向全體公民發放住房公積金用於改善全體公民的住房才能真正體現社會制度的公正和公平及國家承擔對公民住房保障責任。具體公平、科學、可操作的物業稅收取和住房公積金發放參見《物業稅徵收及國民房貼發放》;
5.
改革和重振金融體系,構建完整的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詳見《多層次證券市場建設》)、完善發行、交易、監管制度,穩定和促進資本市場健康發展,加強銀行和保險業的安全、穩定。此外應慎用金融衍生和創新工具來解決目前存在問題,因為新的措施往往存在缺陷,使交易制度更復雜、問題更多、監管更困難,增加市場的波動,也提供更多的尋租腐敗機會,其弊端已在此次全球性的經濟危機中充分暴露,中國應盡量吸取教訓;此外一個完整、清晰的發展規劃也不可少,那種抱著石頭過河,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臨時抱佛腳的管理方法應該摒棄,現在已不同改革開放初期,我們已付出足夠大的學費。管理者必須吸取以往教訓從市場發展的長遠規劃,以科學、三公和可持續發展位理念制定新出台的政策和法規,避免市場大起大落,促進金融的健康和穩定;
6.
取消當前的計劃生育政策,制定有利於國家可持續發展且符合當前社會發展現狀的人口發展計劃。中國已進入老齡社會,並且由於過去幾十年始終堅持這個錯誤政策,社會老齡化趨勢將越來越快,難以逆轉。社會是由人組成的,社會發展必須由人來實現,如果社會人口衰減滅亡,那社會無論如何發展最終也會消亡。在當前形勢下取消計劃生育政策,必然會釋放過去幾十年壓抑的生育慾望,一方面可以因部分育齡婦女由於生育和育兒而減少當前就業壓力,同時新生嬰兒及母親會對社會增加需求必然增加就業並促進相關產業發展,但最重要的是能挽救目前社會和家庭人口倒三角發展危險形勢,恢復自然的人口結構和比例,實現人的可持續發展;
7.
制定鼓勵職業婦女返回家庭的政策。新中國成立後始終推行男女平等的政策,婦女的勞動權利獲得保障和尊重,也促進社會文明和婦女社會地位的提高。但該政策也增加國家解決就業的難度和勞動保障制度執行力度,同時當前社會主要還是由家庭組成,工業化後特別是在城市中婦女大量就業,一方面造成就業難,另一方面也給家庭帶來許多困擾,如家務、子女教育、老人贍養等,這些家庭事務直接關系每個家庭成員的生活質量和體驗,從而影響國民生活幸福感受和對個人、家庭及國家、社會信心,如處理不當,會威脅家庭穩定和社會和諧。事實上當前主要發達國家社會中,婦女也未必都進行工作,也有相當部分比例在家相夫教子,這也是經濟發展水平和社會文明進步的體現。國家完全可借鑒那些國家的政策和制度,在尊重每個人就業意願的情況下,允許和鼓勵婦女根據自身情況全職或半職回歸家庭。具體可採取措施有:對登記在冊的已婚無職或休職婦女根據家庭收入返還部分稅收、發放一定補助;對半職或臨職人員補助交納三金;增加婦女產假和嬰、幼兒哺乳、教育假期,減少婦女繳納社保三金的年限等。中國婦女在家庭地位由其經濟地位決定的,同時也可以通過法律來保障,如各種相關配套政策措施到位,不僅可以保持建國來婦女已取得的社會和家庭地位,更將推動婦女更多精力關注在家庭事務中可以改善家庭生活質量、投入更多精力於下一代的教育、多盡贍養老人的義務、減少社會職業競爭和壓力從而推動社會文明和進步;
8.
盡快推出有利於節能環保和可持續發展的資源政策,引導和培養節約型社會。開征高額燃油稅,改革資源稅、加快水、電等民生資源價格改革,提高資源佔用成本從而促進產業升級和相關產業、技術的發展,改變目前低效高耗的發展模式。此外還可從資源稅中提取一定比率的稅收收入建立國家戰略物質儲備基金,對一些重要關系國基民生的資源建立國家儲備,一方面可以減緩國內經濟衰退造成資源型企業的大起大落,另一方面也可乘全球經濟衰退,資源價格回落的時機低成本地實現重要資源的戰略儲備,一旦該戰略目標實現,有助於我國獲取這些產品的國際定價權從而有能力在這些領域最大程度地維護國家和民族利益。此外在進行這些領域改革的時候應特別注意對弱勢群體的保護,給與一定的補貼,爭取多數國民支持,畢竟這些改革往往涉及多方利益,應盡量減少改革成本和阻力,爭取絕大多數民眾的支持;
9.
其他政治和外交對策。(略)

改革開放三十年,總的來說中國社會各方面都取得翻天覆地的成就,經濟總量和人均值都有非常大的提高,並且至今仍保持良好的發展勢頭。但同時也應看到在此過程中存在著挫折和不和諧的方面,原有發展模式的弊端也愈來愈明顯,阻礙了社會更平穩、健康發展。在外部發展環境出現重大變動時,原來積累問題和矛盾會凸現和激化,如何化解這場危機,作為執政黨已有明確的思路和響亮的口號,那就是科學發展觀、以人為本以及可持續發展理念。但具體政策制定和操作上能不能擺脫現有利益集團的操縱和束縛,真正以全體國民和國家長遠利益為准,帶領中國走出困境和迷團,引領國家進一步繁榮昌盛、社會文明進步、國民安康幸福,我們將拭目以待。

❷ 中國該怎樣面臨未來的經濟戰爭謝謝了,大神幫忙啊

經濟侵略主要以三種方式發起。一是擠壓市場空間,爭奪市場份額;二是以游資炒作獲取倍乘差價達到掠奪它國資源財富推毀對方經濟的目的;三是向外推行其經濟理論經濟法規,控制別國的經濟靈魂。根本上是在外匯資金融市場玩技巧,想方設法掌握控股權並配以政治軍事和情報手段。以美國為主的世界列強正對中國發動一場經濟戰爭,主戰場在中國市場。一國如果創立自己的經管理論,建立自己的科學法規制度,使經濟運行平衡、小幅波動、緩慢爬升、勞動者工薪高產品利潤小,則外資只能是投資而難以投機,更難發動掠奪該國財富、擾亂該國社會經濟秩序的經濟戰爭。中國經濟的發展及其引發的問題由中國政經結合的特色引起,不能用純經濟手段去解決,更不能抄搬外國那一套。中國經濟改革的主線是由計劃轉向市場,正好可借勢向計劃消費市場生產的天然模式轉變。這樣,不僅純兆可避免遭受國外經濟控制,更可走上符合自然的經濟創新模式,從而超越經濟發達國家。 經濟戰爭及戰略戰術;金融手段;游資炒作獲取倍乘差價;西方經濟理論經濟法規的控制;政經結合特色經濟;計消市產模式;經濟平穩工薪高利潤小 中國經濟發展進入了怪圈,其根源來自二方面。國內方面,以權力剝削為龍頭的武力財力剝削混存所引發的分配不公造成了貧富懸殊,進而使產、消不平衡,加之套用凱恩斯理論使投資越來越大於消費,從而加劇了產、消不平衡。這是主要原因,而非純經濟因素引發的社會矛盾經濟問題則是各種原因中占絕對多數的重要因。國際方面,因人民幣升值,游資逐利進入中國,以炒作方式推動股價、樓價從而帶動物價全面上漲,從中獲取成倍的差價利潤以掠奪巨額中國資源財富;借中國加入WTO和迷信國外權威之機,在全球推行其經濟理論經濟法規,以企控制中國經濟靈魂;控制搶奪中國市場,擠壓中國出口。所以,要奪取當前這場經濟戰爭的勝利,必須具有同時打贏國內國外二場硬仗的戰略戰術。 一、國際反華勢力如何對中國發動經濟戰爭 戰爭是一種強弱沖突不平衡的結果,找准對方弱點開戰是戰爭的滑褲攜導火線。如:不能診斷中國特色經濟毛病,卻用外國經濟理論治理國內特色經濟;加入WTO,政府政策法規受制於國際,獨立性或者說中國特色越來越不能發揮能動性,又不適應不熟悉國際規則;其關鍵點在抄搬國外管理理論被動適用國際規則;其危險點在於短時間內大量變現庫存資源,國民財富以貨幣形式決堤般外流。 在這種背景下,國際反華勢力對中國發動了經濟戰爭。首先是外資潛入中國投資、置業;第二鼓噪中國經濟形勢大好,以誤導中國變現寶藏資源來提高GDP,同時外資大量進入中國炒熱中國經濟;第三將股市、樓市等炒熱,藉助中國國內資本推動股價樓價大幅走高,推高能源價格增加中國發展成本,進而帶動中國物價全面通脹;第四不斷施壓迫使人民幣升值,拉攏別國擠壓中國國際市場;第五是拋售股票、房地產等,套現走人;第六即下一步拋售人民幣使之貶值而讓美信伏元升值。通過美元、人民幣反向升值貶值運行一個來回,則巨大的中國財富就會白送給美國等寄生國家。譬如近期,美國持續降息,使各國對美元匯率一直上升[1]。這使中國國內出口企業面臨困境,廣交會訂單縮減30%以上;同時,人民幣升值加快又使得熱錢大量進入中國,流動性過剩加劇,加大了通貨膨脹;再者,中國美元儲備居高不下快速增長也就是加速貶值,從而美國實現了奈賬;最後,美國次貸危機實際上是將國民不勞而獲的結果轉移到外國,尤其是美元儲備高的國家。 經濟戰爭的性質 美國等國家害怕中國經濟快速超越自己,又覺得軍事能力不夠,於是就專注經濟侵略,其性質為爭奪理論、文化、經管、技術等的控制權,以及陰流子(資金)[2]的控制權和市場控制權。 (一)精神戰:爭奪思想文化經管技術的控制權 中國搞特色社會主義,今天出現了所謂經濟過熱問題,卻又仿照資本主義經濟理論與方法不斷加息提高准備金率,在治理特色經濟時又不搞中國特色,當然調控無效。在沒有準備好自己的經濟理論和制度條件下加入WTO,不得不被動適用國際經濟法規准則,從而陷中國特色經濟於無能之中而不能自拔。如果不盡快清醒過來,建立自己的符合自然法則的經管理論和經濟制度,就會失去思想文化和經濟管理的控制權。 譬如,加息提高准備金率,一個處方一年就開了十幾次,還不見效就不應再模仿下去。中國當前的經濟問題不完全由經濟因素引起,因而凱恩斯那一套純經濟金融手段解決不了現今中國的經濟問題。對於這種落後的資本主義經濟理論必須加以創新,免得受制於人。 (二)貨幣戰:爭奪陰流子與財富的控制權 陰流子是集能力信譽和慾望需求一身的幣符抽象物,是量子經濟學基礎。 1.在物價、匯率、股市上動作,以無形之手掠奪他國財富搞垮他國經濟。通過陰流子手段控制資金會取得軍事戰爭掠奪實物財富的倍乘效果。 2.境外資金潛入中國加劇流動性過剩 這猶如暗渡陳倉,運兵中國作戰,是地道的貨幣戰。 大量外資進出必將削弱國家調控宏觀經濟的能力。 3.境外炒作資金的動機動向 國外游資不是來支援中國經濟建設的,是來逐利的,甚至是來掠奪中國財富,顛覆中國經濟的。據說通過上市國企,資產已外流2萬億元啊。 (三)市場戰:用貿易壁壘、世貿規則、拉幫結派控制市場份額等是經濟列強的慣用伎倆。應對辦法雖然很多,但根本的一條還是基於優質低價開拓市場佔領市場。這就要求中國國民勤儉節約,增強國力。同時提高利用國際法的能力,保護自己的正當權益。 (四)公關戰:境外資金所有者和管理經營者抱團、滲透到中國重要的經濟組織中去、與政府共生與官員勾結、聘用學者發表影響政府決策的言論。 三、戰略原理 (一)遵循531理論與問題基礎論點發生對稱中和反應的原理[3] 經濟發展一般原理是問題基礎論點(主要包括經濟基本問題、三大要素二個根本點、總矛盾等)與531理論(主指計消市產模式、力-消-產順序周期律、陰流子手段等)發生對稱中和反應後釋放出能量驅動社會經濟發展。 (二)用計消市產模式[4]替代國際經濟理論擺脫其經濟法規的控制 資本主義經濟理論與管理方法是在經濟危機的教訓中發展起來的,產生得早思想落後,擺脫不了周期性經濟危機的命運,但往往通過輸出、轉移國內經濟災難到新興市場國家而短期避免危機。由於邊際消費傾向和謹慎動機、投機動機等作用,凱恩斯有關國民收入用於投資和消費的矛盾論會使投資越來越多消費越來越少,人為降低生產服務消費率,是導致生產過剩進而內生經濟危機的一個機制。 我們應實行計消市產模式協調好GDP規模、質效和公平三者間關系。一是用計劃消費統籌協管有關安全穩定的經濟問題,在計劃消費制度下實施全社會共生存福利保障;以市場生產激勵競爭和規范企業經濟活動,讓市場與生產全面放開,採用超資本主義方式激勵機制。 (三)鼓勵陞官發財是經濟發展的重要人文政治環境 解放思想認可陞官發財的積極一面,鼓勵每一位士兵當將軍,使陞官發財與法治行為結合實施。但同時必須建立多快好省建設TMS社會[5]的政績考核體系,其中生產服務消費率、零失業、CIP(投資置業系數)[6]等是重要經濟指標,而GDP、CPI等應改成參考指標。在當前,以科舉資格、競聘崗位、契約考核、法治行作前提的陞官發財作激勵力,使官員全心全意為人民消費服務而謀劃公共項目建設,以已有的公共規模消費帶動陰流子放量使用,通過放大陰流子流量擴大就業和個人收入,從而進一步推動中國經濟稍微泡沫式繁榮。 除上述創建特色自然理論、制度外,還應以靜制動應對經濟侵略,穩定經濟大局使物價、人民幣和股市等慢慢爬升,時間一長就會套住投機資金變其為投資。轉貼於 中國論文下

❸ 中國如何與美國打經濟戰

中國與美國一直在貿易,但沒有到成為」經濟戰」的程度。中國一直處於貿易順差,美國是貿易逆差。
相關參考:
幾年來,美國對中國的所做所為,特別最近美國的信用評級機構惠譽和穆迪相繼下調了中國評級,炒作中國地方政府債務,再加上近來美國對日本向市場大量放水而不加以制止,還操縱G20「放縱」日本打貨幣戰,美國財長傑克?盧更是無視中國所取得的改革成就和所做的妥協,公開點名中國「干預匯市」,以此來壓迫人民幣升值。美國這樣的做法,讓我覺得無論是軍事上還是經濟上,我們都應該得出這樣一個結論:在表面和平穩定的世界裡,美國正在策劃和正在實施著一個驚天的陰謀,那就是發動一場針對中國的經濟戰,目的是消滅所有能挑戰其霸權的國家,軍事上重返亞太戰略也只是為其發動這場經濟戰服務,而不是真正的與中國真刀真槍大幹一場,這樣代價太大,這不是美國的目的,他真正的目的是運用其綜合實力上的優勢,用非軍事方式(也就是經濟戰爭)來打垮和瓦解中國,使中國再也無力挑戰其霸權。
其實這種方式,美國已經對曾經威脅其霸權地位的國家用過幾次,美國每次發動經濟戰爭都以勝利而告終,從而使其世界霸權得以延續。第一次經濟戰爭的對手是日本,美國利用盟主地位,用一個「廣場協議」迫使日元急速升值,迅速刺破了日本房地產市場這個大泡沫,並沉重打擊了以出口為導向的日本經濟,最終使日本經濟一敗塗地,從此成為日本失去的二十年,徹底成為了美國的走狗;第二次經濟戰爭的對手是前蘇聯,美國利用其強大的經濟實力,誘使前蘇聯與其進行軍備競賽,最終用經濟拖垮了落入其圈套的前蘇聯,使前蘇聯最終解體分裂成十幾個國家,成為了二流國家再也無力挑戰其世界霸權;第三次經濟戰爭的對手是歐盟,由於美國不願看到一個統一強大的歐洲出現,威脅其世界霸權,美國就利用其控制的信用評級機構和國際炒家,對歐洲各國痛下殺手,現在幾年過去了,歐洲還是無法走出危機,甚至面臨解體威脅,這樣歐洲也就無法實現一體化,更無法挑戰美國的世界霸權。以上這幾個就是經濟戰爭的典型戰例,都是沒有硝煙的戰爭,但它的威力卻遠勝常規戰爭,也都做到了「不戰而屈人之兵」,都是綜合實力更強大的美國取得了最終勝利。如今,放眼世界,能對美國發出挑戰的國家就暫時只有正在崛起的中國了。這第四次經濟戰爭很明顯就是要對中國下手了,因為現在從實力上也只有中國能挑戰其霸權地位,對這點我們應該有清醒的認識。
從前面的例子可以看出,為了維護其霸權,美國是不管你是不是其盟友,都不會手軟,一樣會痛下殺手。由於中國與前面那些對手有所不同,所以只用一種手段,無法打垮中國。況且中國也從前面經濟戰中吸取了教訓,在匯率上,中國怕步日本後塵,始終沒有屈服,中國也不是美國的跟班,所以無法迫使中國簽訂任何人民幣升值的協議;在軍事上,有了前蘇聯的滅亡教訓,中國也不上美國人的當,始終按照自己的步驟來發展軍事,不與美國進行軍備競賽;不過在貨幣政策上,中國無法奈何得了美國,因為美國有美元霸權,在這方面中國吃了很大的虧,損失巨大,但也無力反擊,眼睜睜的看著自己辛辛苦苦賺來的美元無情縮水,這就是美元霸權的威力。
現在美國正在利用其世界霸權,在極力打壓全球反對力量的同時大力扶持安倍政權,對日本政府日益右傾化視而不見。在軍事方面,以美日同盟為基礎,暗中支持日本軍事現代化進程,企圖以日本為先鋒通過製造緊張局勢來牽制中國的發展;在經濟方面,美國公開支持日本的「安倍經濟學」,用扶持日本經濟的方式來打擊中國經濟,甚至放出風來說「安倍經濟學」的失敗會危害世界經濟。於是在這一戰略的支配下,美國操縱歐盟和日本向市場大量放水,大量搜括中國和世界其他新興經濟體的財富。這樣一來,也變相迫使人民幣升值,最近四天人民幣的升值幅度等於去年一年的升幅,從而促使大量熱錢流入中國,據統計,近兩個月來熱錢流入中國的金額高達萬億元,而且是直奔已成泡沫的房地產市場,繼續吹大房地產這個大泡沫直到其破滅。顯然這些錢不是為利而來,是懷有其他目的的,因為中國的房地產已成泡沫,隨時都有可能破掉,這是全地球人都知道的事情,那些逐利資本沒那麼笨,在此敏感時刻進入中國房地產市場。原因只有一個,那就是服務於美國對中國進行的經濟戰,企圖內外夾擊在經濟上擊垮中國。除此之外,美國還利用重返亞太戰略,不斷在中國周邊煸風點火,南海爭端、東海爭端和朝核問題都有美國的身影,目的是破壞中國周邊的和平環境,使中國忙於應付,以此來擾亂中國經濟建設,這也是為其經濟戰服務。只要中國經濟垮了,社會就會不穩,就會發生動亂,中國也會由此象前蘇聯那樣解體成幾個或者更多的國家。這樣,中國的問題就象安倍此前向外宣稱的那樣,不用戰爭就解決了。然而,未來會如美日所設想的那樣發展嗎?我想事實終將會給美日開一玩笑,他們的霸權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一天天的的減少,直到最後的終結。
根據目前的國際形勢來分析,雖然地球足夠大,但在美國的眼裡卻容不下一個能挑戰其世界霸權的國家存在,用我們中國話來說就是「一山不能容二虎」。我們可以看到美國的戰略意圖應該是這樣的:覺得多年來對中國的和平滲透和多年來在中國國內所培植的親西方勢力已成氣候,資本主義憲政已深入人心,至少中國人現在在思想上已有點混亂了,共產主義信仰在執政黨內部也有所動搖,現在是對中國實施最後一擊的時候了。於是,對華經濟戰可以明目張膽公開實施,不用再象過去那樣暗地裡進行了,所以,在貨幣政策上利用美日歐金融霸權,操縱日歐向市場大量注水,讓熱錢大量流入中國,迫使中國發生通貨膨脹,產生資產泡沫;然後再全面圍剿人民幣(這是現在正在進行的戰略),壓迫人民幣加速升值,進而掠奪中國改革開放幾十年所形成的財富,這就是我們現在所看見人民幣對內貶值而對外卻升值的怪現象了;最後再利用其控制的信用評級機構和國際炒家聯合對中國痛下殺手,迅速撤出前面進入中國的熱錢,引發中國貨幣、匯率雙重危機,直到發生經濟危機,從而刺破中國的大泡沫,最終擊垮中國經濟。進而引發嚴重的社會危機,導致社會動盪,為最終解體中國埋下伏筆。如果這樣還不行,就再利用其軍事霸權在中國的周邊製造緊張局面,引發經濟混亂,直到把中國經濟搞垮(美國重返亞太戰略就是為這一戰略服務的,並不是為了要和中國決一死戰,這不符合美國利益)。

❹ 談談面對經濟危機中國該怎麽辦從財政赤字運算,適度通貨膨脹和福利措施方面介紹

呵 面對危機 只好借錢散

向美國借錢
美國錢多

❺ 中國面對經濟全球化,應該如何應對機遇和挑戰

面對經濟全球化的不可逆轉的發展趨勢,中國應以積極參與、合作的態度對待經濟全球化,趨利避害,以促進我國經濟的穩定發展。為應對經濟全球化,當前及今後一段時間內中國應該著重做好以下方面工作:
(一) 建立健全適應經濟全球化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經過改革開放20年來的努力,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框架已經初步形成,但市場在資源配置和經濟結構調整中的基礎作用還須進一步加強。首先,要加快政府部門職能轉變。其次,要加快國有企業體制改革。第三,要進一步完善市場體系,創造開放、公平、競爭、有序地多元市場環境。
(二) 確立和發展具有中國特色的開放型國際貿易體制
我國已經加入世界貿易組織,面對經濟全球化,我國必須進一步深化對外貿易體制改革,以WTO的多邊貿易體制為框架,以國際貿易慣例為參考,盡快建立起具有社會主義特色的開放型國際貿易體制。 (三) 研究和實施與國際經濟接軌的經濟結構調整戰略
隨著經濟全球化程度的進一步提高,生產和生產力的分配也在國際范圍內進行更大的動態的調整

❻ 中國採取哪些措施應對金融危機,這些措施有什麼作用

國際社會的當務之急是繼續採取一切必要措施,盡快恢復市場信心,遏制金融危機擴散和蔓延。主要發達經濟體應該承擔應盡的責任和義務,實施有利於本國和嫌碼世界經濟金融穩定和發展的宏觀經濟政策,積極穩定自身和國際金融市場,維護投資者利益。同時,各國應該加強宏觀經濟政策協調,擴大經濟金融信息交流,深化國際金融監管手者兄合作,為穩定各國和國際金融市場創造必要條件。
當前,世界經濟增長放緩,不穩定不確定因素增加,形勢嚴峻復雜。保持經濟增長是應對金融危機的重要基礎。各國應該調整宏觀經濟政策,通過必要的財政、貨幣手段,積極促進經濟增長,避免發生全球性經濟衰退。應該共同採取措施穩定國際能源、糧食市場,遏制投機行為,為世界經濟發展創造良好條件。國際社會尤其應該防止各種形式的貿易和投資保護主義,努力推動多哈回合談判早日取得積極進展。

國際社會應該認真總結這場金融危機的教訓,在所有利益攸關方充分協商的基礎上,對國際金融體系進行必要的改革。國際金融體系改革,應該堅持建立公平、公正、包容、有序的國際金融新秩序的方向,努力營造有利於全球經濟健康發展的制度環境。國際金融體系改革,應該堅持全面性、均衡性、漸進性、實效性的原則。全面性,就是要總體設計,既要完善國際金融體系、貨幣體系、金融組織,又要完善國際金融規則和程序,既要反映金融監管的普遍規律和原則,又要考慮不同經濟體的發展階段和特徵。均衡性,就是要統籌兼顧,平衡體現各方利益,形成各方更廣泛有效參與的決策和管理機制,尤其要體現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利益。漸進性,就是要循序漸進,在保持國際金融市場穩定的前提下,先易後難,分階段實施,通過持續不斷努力最終達到改革目標。實效性,就是要講求效果,所有改革舉措應該有利於維護國際金融穩定、促進世界經濟發展,有利於增進世界各國人民福祉。

根據以上考慮,我們主張重點實施以下改革舉措。一是加強國際金融監管合作,完善國際監管體系,建立評級機構行為准則,加大全球資本流動監測力度,加強對各類金融機構和中介組織的監管,增強金融市場及其產品透明度。二是推動國際金融組織改革,改革國際金融組織決策層產生機制,提高發展中國家在國際金融組織中的代表性和發言權,盡快建立覆蓋全球特別是主要國際金融中心的早期預警系統,改善國際金融組織內部治理結構,建立及時高效的危機應對救助機制,提高國際金融組織切實履行職責能力。三是鼓勵區域金融合作,增強流動性互助能力,加強區域金融基礎設施建設,充分發揮地區資金救助機製作用。四是改善國際貨幣體系,穩步推進國際貨幣體系多元化,共同支撐國際貨幣體系穩定。

各位同事!

在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的條件下,世界各國經濟金融關系日益緊密。這場金融危機不僅對發達國家金融市場造成嚴重沖擊,也使廣大發展中國家不同程度受到影響,這種影響還有繼續擴大的趨勢。對此,我們必須有足夠認識。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水平低,經濟結構單一,金融體系抗風險能力弱。國際社會在應對金融危機時,尤其要關注和盡量減少危機對發展中國家特別是最不發達國家造成的損害。

第一,切實幫助發展中國家保持金融穩定和經濟增長。國際社會特別是發達國家應該承擔應盡的責任和義務,採取切實措施,幫助發展中國家尤其是非洲國家克服困難。特別是在實施宏觀經濟政策時應該注意對發展中國家的影響,避免加劇發展中國家的困境。國際金融組織應該通過放寬貸款條件等措施,建立更加便利化的機制,對遭受金融危機沖擊嚴重的發展中國家進行及時救助。應該支持新興市場國家保持經濟持續平穩增長的努力。

第二,切實保持和增加對發展中國家的援助。發展中國家在實現發展方面面臨嚴峻挑戰,金融危機使他們的處境雪上加霜。如何既克服金融危機、又兼顧實現聯合國千畢襲年發展目標,這是全世界的共同責任。發達國家應該繼續履行對發展中國家的援助承諾,推進國際減貧進程。對於最不發達國家,更應該減免其債務,對其出口產品減免關稅,擴大技術轉讓,同時盡最大力量幫助其進行基礎設施建設,以增強其自我發展能力。

第三,切實保持發展中國家經濟金融穩定。發展中國家應該根據自身發展實際情況,採取正確的宏觀經濟政策,完善金融體系,提高防範金融危機能力,同時要努力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調整經濟結構,保持經濟平穩發展。

各位同事!

今年以來,中國接連發生重大自然災害,國際金融危機使中國經濟發展也受到了影響。中國根據形勢變化及時調整政策,加強宏觀調控,保持了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勢頭,中國經濟發展的基本態勢沒有改變。中國經濟平穩較快發展本身就是對維護國際金融穩定、促進世界經濟發展的重要貢獻。中國政府將繼續採取有效措施,加強宏觀調控的預見性、針對性、有效性,著力擴大內需特別是消費需求,下大氣力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調整經濟結構,加強農業基礎地位、實現農民增收,堅持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實現經濟平穩較快增長,為促進世界經濟穩定發揮建設性作用。

為了推動經濟發展,中國政府已經採取了降低銀行存款准備金率、下調存貸款利率、減輕企業稅負等措施,最近又出台了更加有力的擴大國內需求措施,決定今年中央財政增加投資1000億元人民幣,用於加快民生工程、基礎設施、生態環境建設和災後重建,預計可帶動社會總投資規模4000億元人民幣。從今年第四季度到2010年底,中國僅這些項目的建設就將投資近4萬億元人民幣。這些措施的實施,必將有力推動中國經濟發展,也有利於促進世界經濟發展。

作為國際社會負責任的成員,中國一直積極參與應對金融危機的國際合作,為維護國際金融穩定、促進世界經濟發展發揮了積極作用。中國願繼續本著負責任的態度,參與維護國際金融穩定、促進世界經濟發展的國際合作,支持國際金融組織根據國際金融市場變化增加融資能力,加大對受這場金融危機影響的發展中國家的支持。我們願積極參與世界銀行國際金融公司貿易融資計劃。

各位同事!

在前不久舉行的第七屆亞歐首腦會議期間,東亞領導人就加強區域金融經濟合作進行了深入討論,一致認為應該把加強金融合作、防範和抵禦金融危機作為加強區域合作的重點,積極推進靈活多樣的區域財經合作;充分利用已簽署的雙邊貨幣互換協議,積極穩步推進亞洲資本市場發展,推進東亞自由貿易區進程,支持東盟一體化建設,反對和防範貿易保護主義。亞歐領導人也深入討論了當前國際金融經濟形勢,同意充分利用亞歐會議等區域合作機制加強金融領域信息溝通、政策交流、監督管理等務實合作,有效監測、防範、應對金融風險,推動世界經濟持續穩定健康發展。

各位同事!

國際金融市場穩定、世界經濟持續發展是關繫世界各國和各國人民福祉的大事。讓我們共同努力,通力合作、

❼ 中國如何應對經濟全球化的挑戰

1、全球化可以有效地促進經濟增長充分利用國內外的資金、技術、資源和市場,這是發展中國家對外開放獲得的最主要的利益。貿易和投資自由化可以有效地促進一國或地區的經濟增長,其機制可以歸納為:通過發揮比較優勢實現資源配置效率的提高;

通過出口擴大總需求,帶動經濟增長:通過外資彌補發展中國家或地區的儲蓄缺口和外匯缺口;外資通過改善投資地的原有資產存量,促進經濟增長,並進一步通過新建企業形成高質最資產:通過收購和兼並提高原有資產存量;進目和吸引外資都可以帶來國外先進實用的技術;

設備和科學的管理方式,獲得所謂「滋出效應」;外資通過對投資地人力資源的開發,為經濟增長積累人力資本。外商投資企業已經成為中國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

根據世界銀行研究,外商投資經濟對1990-1994年期間。中國GDP總量增長率的貢獻為0.9個百分點。其貢獻率為8.6%。這一貢獻率已超過10%,預計今後這一貢獻作用還會愈來愈大。

2、全球化可以創造大量新的就業崗位中國經濟由「短缺經濟」類型向供大於求的「結構性過剩」

類型的轉變,導致了許多企業的關、停、並、轉、破,促使這一時期下崗工人急劇增加。然而,就中國的國情而言,「發展是硬道理」,並不簡單等同於GDP增長是硬道理。GDP規模再大,若就業規模沒有相應的一定比例的增長,導致就業問題很突出,社會穩定就無法保證。

因此,面對勞動力資源豐富而資本資源相對稀缺的最基本國情,中國必須發展勞動密集型出口加工業,開放服務業,積極吸引外國直接投資(FDI),這樣就可以利用工業國的剩餘資本,為中國剩餘勞動力創造更多的就業崗位。

3、全球化有助於促進市場經濟建設,中國即存在發展動力的不足,缺乏新的投資來源和技術來源,又存在改革動力的不足,缺乏競爭機制和淘汰機制。抓住全球化機遇可以有效地解決改革和發展動力不足的問題。

世貿組織等國際經濟組織的規則建立在市場機制的基礎之上,中國可以藉助外力掃除市場化改革中的障礙。全球化將引入外來競爭機制,帶來壓力和緊迫感,成為推動改革和發展的巨大動力。

4、中國必須繼續融入世界經濟中是由中國國情決定的中國勞動力資源豐富,佔世界的26%;農業資源緊缺,耕地和水資源均只佔世界的7%:能源不足。

石油、天然氣儲量分別只佔世界的2.34%和1.20%;資本短缺,國內投資額僅佔世界總量的3.4%;技術落後,國際專利批准數不足世界的1%。這種基本國情決定了中國必須有效地開發和進口農業、能源和礦產等國際資源,引進外資和先進技術,利用國際市場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

5、全球化是中國縮小與發達國家差距的重要途徑世界銀行認為發展中國家要想縮小與發達國家的經濟發展差距,首先就要縮小技術差距和知識差距,而縮小這些差距的主要途徑不外乎在於:

(1)引進外國直接投資。

(2)擴大國際貿易。

(3)技術轉讓和技術許可證。20世紀80年代初中國按PPP法計算的人均GDP美元值僅相當於美國人均水平的3%-4%,到1998年己提高到相當於美國人均水平的10%以上。中國之所以能有效地實施追趕,最根本的原因之一是中國主動地參與了世界經濟一體化進程,通過積極引進外資。

促進出口貿易增長,充分利用和享受國際分工和比較優勢的好處,使外國直接投資和國際貿易成為經濟增長的發動機,成為創造新增就業的主要來源和提高競爭力的主要途徑。

一個國家能否成功地參與全球化,取決於它如何學會參與,並從中把握主動權。對於世界經濟的游戲規則,中國正在研究、承認、遵守、利用、參與,並逐步過渡到修改和制定。世界經濟的游戲規則總是處於變化之中,中國必須學會在變動中積極主動地參與和制定規則。

(7)中國應該怎麼抵禦經濟戰爭擴展閱讀

經濟全球化是當今世界經濟和科技發展的產物,在一定程度上適應了生產力進一步發展的要求,促進了各國經濟的較快發展。但同時,也使世界經濟的發展蘊藏著巨大的風險。從經濟全球化的積極作用來看:

1、優化配置和合理利用

一國經濟運行的效率無論多高,總要受本國資源和市場的限制,只有全球資源和市場一體化,才能使一國經濟在目前條件下最大限度地擺脫資源和市場的束縛。

經濟全球化,可以實現以最有利的條件來進行生產,以最有利的市場來進行銷售,達到世界經濟發展的最優狀態,提高經濟效率,使商品更符合消費者的需要。

2、促進國際分工

經濟全球化促進了世界市場的不斷擴大和區域統一,使國際分工更加深化,各國可以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從事能獲得最大限度的比較優勢的產品的生產,擴大生產規模,實現規模效益。經濟全球化可以促進產業的轉移和資本、技術等生產要素的加速流動;

可以彌補各國資本、技術等生產要素的不足,積極參與國際市場競爭,迅速實現產業演進和制度創新,改進管理,提高勞動生產率,積極開發新產品,提高自身的國際競爭力。

3、促進經濟結構合理優化

促進了經濟結構的合理優化和生產力的較大提高在經濟全球化條件下,實現了在全球化范圍內的科技研究和開發,並使現代科學技術在全球范圍內得到迅速傳播,現代科技創新是世界性的,任何國家的科學技術活動,都必須也只能以世界上現有的科技成果為前進的基礎。

由於經濟全球化帶來科學技術的世界性流動,使各國,特別是發展中國家可以進口世界上自己需要的先進科學技術,藉助「後發優勢」,促進科技進步、經濟結構的優化和經濟發展。

4、促進經濟多極化發展

經濟全球化使國際經濟關系更加復雜,它使以往的國別關系、地區關系發展成為多極關系和全球關系,推動了處理這些關系的國際協調和合作機制的發展,並必然會導致一系列全球性經濟規則的產生,使參與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國家出讓或放棄部分主權,形成和遵守這些經濟規則。

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說,經濟全球化是一個制度變遷的過程,是一個既相互競爭,又相互融合滲透的過程。

5、促進發展模式創新

全球化促進生產、資源、人員、貿易、投資和金融等生產要素全球優化配置、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跨國公司已發展到在全球布設研發、生產、銷售鏈條的全球公司階段。經驗顯示,一國經濟開放度提高與其人均GDP增長之間成正比。

無論一個國家的發展模式如何調整變化,不考慮全球化因素,不利用全球化機遇,就不可能探索出先進的發展模式。

6、促進國際利益融合

利益融合既表現在經濟領域,又表現在其他領域;既表現在雙邊領域又表現在多邊領域。國家間經濟相互依賴逐步深化,俱榮俱損局面開始形成。全球經濟鏈條越擰越緊,一國經濟發展對全球經濟發展的依賴增強。除國家利益外,共同地區利益和全球利益明顯增多。

利益融合有利於國家關系改善,國家間協調合作增多,出於不同利益而形成的不同「志願者聯盟」不斷出現。謀霸權、搞對抗,堅持集團政治和冷戰思維越來越不得人心。

7、促進安全內涵擴展

安全已從傳統安全領域擴展到非傳統安全領域。恐怖主義、經濟安全、環境惡化、氣候變暖、疫病蔓延、移民浪潮和跨國犯罪等非傳統安全問題威脅增大,涉及到經濟、民生、社會和自然等廣泛領域。非傳統安全主要由人類發展的不科學、發展與社會和自然的不協調引起,其實質是發展問題。

非傳統安全問題模糊了安全與發展的界限,增大了國際安全合作的緊迫性,挑戰著傳統安全的主導地位,緩和了國家間的軍事對抗關系。如恐怖主義和氣候變化不是任何單一國家能夠解決得了的,美國在反恐中不得不多方借重國際社會。

又如,美俄在導彈防禦問題上矛盾尖銳,但在非傳統安全領域總的來說合作順利。

8、促進國家主權轉移

全球化促進了國際組織的發展。僅1990至1998年,國際組織就從26656個增至48350個,其中政府間國際組織250多個。政府間國際組織成為全球性規則的制定者和監督實施者、全球性問題的管理者和全球性爭端的解決者。

WTO在其《關於解決爭端的規則與程序的諒解》中,全面規定了WTO解決貿易爭端的政治方法、法律方法、裁決執行與監督以及救濟辦法等,並專門設立了爭端解決機構(DSB)。

的確,國家仍然是國際社會的主要行為體,國家主權仍然是國家至高無上的權利,但在全球化背景下,一個不爭的事實就是國家主權在越來越多地向政府間國際組織轉移。

比如,向聯合國、地區組織轉移政治、外交和軍事權利,向WTO、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和全球公司轉移經濟權利,向各種各樣的其他非政府國際組織轉移社會權利。全球化還促使一國的國內規則盡可能與國際規則協調與一致。

9、推進國際體系轉型

現行國際體系的主要特徵是:由西方特別是美國主導、國家間名義上平等而事實上不平等、國際組織作用有限、霸權主義和「問題國家」得不到有效制約。現行國際體系在應對日益增多的全球性問題方面日漸乏力,其調整、完善和轉型乃大勢所趨。

今後幾十年內新的國際體系有可能基本形成,其主要特徵:一是世界格局多極化。由於新興大國和廣大發展中國家的振興,國際力量對比正在發生有利於多強不利於「一超」、有利於發展中國家不利於發達國家的變化,「一超」與多強、南方與北方兩個力量對比失衡問題有望最終解決。

據國際權威機構預測,2020年世界排名前20位的經濟大國將重新洗牌,中國將躍居世界第二位,俄羅斯、印度、巴西將躍入前10名,另有部分發展中大國將躍居前20名。美、中、歐、日、俄、印度、巴西等新的各極之間利益融合與相互依存度提高,彼此發生尖銳對抗與全面戰爭的危險性降低。

二是西方與非西方國家共同主導。將來隨著美國「一超」地位和西方力量優勢的逐步喪失,西方的主導地位將難以維系,多極、西方與非西方將共同主導新的國際體系,國際關系民主化將得到發展。

三是國際組織作用增強。國際組織和國際規則將進一步充實、完善和強化,對大國和「問題國家」的約束將得到加強。四是國際治理多樣化。全球性問題增多將促進國際治理模式多樣化,如國家治理與全球治理、大國共治與中小國家共治、全球性國際組織治理與地區性國際組織治理等相互結合和相互補充。

五是和平漸進性。以往國際體系的變革都是通過戰爭實現的,這一次國際體系轉型可能在保持總體和平狀態下通過大國之間、南北方國家間的斗爭、協商、妥協以漸進式改良逐步完成。

10、推進人類文明進步

人類有可能在全球化、全球性問題、全球利益和全球治理基礎上,形成人類新的共同價值觀念和新的人類文明,打破西方在人類文明中的主導地位,實現對西方文明的總體超越。

但是,經濟全球化是在不公平、不合理的國際經濟舊秩序沒有根本改變的條件下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在經濟全球化中佔有主導地位和絕對優勢的是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在經濟全球化中資本主義的內在本質和規律性特徵會得到充分體現;

資本主義發展不平衡規律的作用會更加突出,使國家之間的市場競爭和民族沖突會更加激烈和尖銳;少數大國一手操縱世界經濟事務,使平等互利原則和國際間的合作屢遭破壞;

局部地區的民族摩擦、經濟危機以及政治經濟的震盪也極易在全球范圍內傳播和擴展,增加了國際政治經濟的不穩定性和不確定性。

經濟全球化使得世界各國的經濟聯系在一起,這在促進各國經濟合作的同時,也使得一個國家的經濟波動可能殃及他國,甚至影響全世界,加劇全球經濟的不穩定性,尤其對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安全構成極大的威脅。

❽ 中國如何應對經濟全球化的挑戰

1、爭取對半式雙贏,以求在全球化過程中實現利益均沾我們不能僅僅強調與國際「接軌」,不能只是跟著發達國家制定的模式和規則走,而要參與制定全球化運行的規則,積極謀求本國的利益。我們旗幟鮮明的主張應是對半式雙贏,即要努力爭取獲得同等比例的利益。

只有這樣,才能防止自己滑落到很可能來臨的新一輪的「中心—邊緣」世界格局的邊緣。在全球化的制度形成中,我們要關注制度的定位,要關注本國獲得的利益份額。

2、盡快對外資企業實行國民待遇,以為本國企業爭取好的競爭環境一般來說,各個主權國家為了民族的利益,都對民族產業實行一定程度的保護,對所謂的幼稚產業尤其如此。但長期以來,一些發展中國家為了能較大地吸收外來資本,反而對外資實行一種較國內資本更有利、更優惠的政策,即「超國民待遇」。

迄今為止,中國仍在對外資實行這種「超國民待遇」。結果,對外資的「超國民待遇」的存在,導致地區差距擴大、引起不平等競爭,反而惡化了市場環境,甚至出現了大量的假合資和被迫合資的現象。

3、加大科教投入,創造知識資源,以確立應對全球化的根本之策長期以來,中國的國際比較優勢一直停留在農產品(相關,行情)和紡織品等傳統的勞動密集型方面,而且有越來越下降的趨勢。貿易狀況同中國的教育和科技水平密切相關。

科教在提高知識資源中的根本作用,以及中國目前科教現狀與發達國家的差距,都迫切要求把握時機,大力發展義務教育、高等教育和職業教育,有效地實施國家科技創新體系,真正把科教興國落到實處,爭取使中國成為經濟全球化浪潮的弄潮兒。

試圖主動讓出國內教育市場來搞強中國科教事業和人才培養的做法,並不合乎日韓等新興國家的普遍經驗,當前亟須避免。

經濟全球化是世界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

任何國家都迴避不了,我國要堅定不移地實行對外開放的政策,適應經濟全球化的趨勢,積極參與國際經濟合作與競爭,充分利用經濟全球化帶來的各種有利條件和機遇。

同時又要對經濟全球化帶來的風險保持清醒認識,堅持獨立自主的原則,加強防範工作,增強抵禦和化解能力,切實維護我國經濟安全,更好地發展和壯大自己。我國主張,我國需要世界各國「共贏」的全球化,所有國家都應是全球化的受益者。

❾ 中國應如何應對美方貿易戰

第一,保持戰略定力,辯證看待中美貿易沖突對我國經濟的負面效應,努力爭取化危為機,實現產業轉型升級。
第二,堅持審慎原則,實行穩定、謹慎的貨幣政策和匯率政策,穩步推進金融自由化進程。
第三,深化對外開放,營造穩定有利的貿易環境。其一,提高對美貿易雙向開放對稱程度,主動化解摩擦風險。進一步放寬外商准入,逐步加快金融領域等服務業對外開放步伐;結合國內對外消費需求,降低相關美國進口產品關稅,縮窄美國對華貿易逆差,減少兩國矛盾。其二,繼續推進與不同經濟體和國家的貿易自由化建設。
第四,未雨綢繆,做好應對貿易戰的准備工作。
積極應對潛在貿易戰。其一,准備好反制舉措,加強應對性和報復性措施的研判,提前制定報復清單。其二,利用世界貿易組織多邊規則,聯合維護全球化大局的國家,商討反貿易保護主義措施。其三,針對美國發動的貿易戰中違反國際規則行為,聯合有關國家向世貿組織等國際組織提起訴訟。其四,如果美國依然一意孤行堅持貿易摩擦擴大化,中國應當根據世貿組織規則提出報復性措施。

❿ 中國如何應對經濟全球化的挑戰

全球化進程中的主導和主體是經濟全球化。進入20世紀80年代,特別是冷戰結束以後,以信息技術為核心的新技術革命促進了世界生產力的發展,人們開始追求最有利的投資,組織最有效的生產、最快捷的流通,以求獲得最大的效益。全球化便成為世界生產力發展和運動的一種外在表象,其主要表現為一國的市場、生產過程和資本運動超越一國范圍而與世界其他國家的經濟日益緊密地聯系在一起。 縱觀世界經濟,全球化既是一個難以阻洞纖碧擋的世界性進程,也是一把「雙刃劍」,對接受者來說利與弊兼而有之。它為世界各國提供了難得的發展機遇,發展中國家可以充分利用「後發性優勢」,廣泛吸引外資,引進先進技術和設備,學習先進的管理經驗,培養高素質的管理人才,發揮比較優勢,開拓國際市場,促進國家經濟實力的增長。但全球化在帶來好處的同時,也帶來了不利因素和風險。由於經濟和科技水平的相對落後,發展中國家在全球化進程中總體上處於不利地位,不僅面臨著發達國家經濟和技術優勢的巨大壓力,而且帶來國家經濟安全的風險,甚至影響到一個國家的穩定。 一、制約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的諸多不利因素 經濟全球化無疑是當今世界經濟發展的一個大背景,任何國家的經濟發展都無法擺脫它的影響,發展中國家也不例外。在這個過程中,發展中國家所面對的問題主要表現在: 首先,經濟全球化時代,制定全球化規則的世界貿易組織、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等主要世界性組織大都為富國所控制,這就使當前的全球化規則側重於發達國家,成為發達國家維護其利益的工具。發展中國家雖然也能利用已有規則,但無論在自身經濟實力上,還是佔世界經濟的比重上,都只能成為已有規則的遵守者,而非制定者。對此,發展中國家必須有清豎旁醒的認識。 其次,經濟全球化時代,知識的傳播與使用離不開人的作用,隨著人才流動日益加快,世界各國對人才的爭奪更趨激烈。發展中國家花費了巨大人力、物力和財力培養出來的優秀人才,在全球化自由流動的旗幟下紛紛流向發達國家,而從發達國家流向發展中國家的人才卻少之又少。因此,發展中國家在這場沒有硝煙的人才爭奪戰中無疑是最大受害者,人才流失現象納舉已嚴重危及了發展中國家的可持續發展。這在一定程度上使發展中國家陷入了貧困惡性循環的怪圈。在發展中國家發展經濟的過程中,知識資本的作用顯然應大於物質資本和貨幣資本的作用,沒有掌握知識資本的人才,什麼發展都不可能。 再次,在經濟全球化下,發達國家最希望達到的目標是利用全球化自由開放的口號,利用已有的全球化規則,達到向發展中國家推銷過剩產品、打開發展中國家這片廣闊市場的目的。他們推銷的僅僅是他們的產品,附帶著他們的價值觀和文化,而不是生產這些產品的能力。因此,技術是排除在外的。不僅如此,發達國家還要千方百計地壟斷其先進技術,以達到其壟斷市場的目的。盡管全球化時代國際貿易獲得了迅猛發展,貿易的領域也不斷擴大,由—般商品貿易發展到勞務技術貿易,但貿易保護主義並沒有消亡。一旦發展中國家想獲得這些技術,即使是對發達國家而言早已不是先進的技術,也必須付出巨大的代價。這如同網際網路和信息技術,盡管發展中國家也能對之利用或享受到其帶來的便利,但核心技術仍牢牢地控制在少數發達國家手中。相反,由於發達國家最先發展了這些技術,他們已從網際網路和信息技術在世界范圍內的廣泛運用中獲取了巨大的利益。二、提升發展中國家應對經濟全球化的策略 當前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的經濟競賽並非站在同一條起跑線上,這存在著歷史的原因,發展中國家只有正視這種差距的存在,才有發展的動力。發展中國家盡管落後於發達國家,但存在著借鑒發達國家發展經驗的可能性。經濟全球化加速了資金、人才、技術和信息的流動,這使得發展中國家比以往任何時期更容易學習和借鑒到發達國家的發展經驗,從而這種可能性轉變為現實性的幾率大大增加。從世界經濟發展的歷史來看,確有不少國家和地區利用後發優勢實現了經濟發展。較典型的是日本,日本戰後能從一片廢墟中發展成世界第二經濟大國,獲益於大量引用發達國家的先進技術,從而創造了一個時代的經濟奇跡。所以,對落後的發展中國家或地區而言,在經濟全球化時代,發展中國家在經濟發展的對策主要有: 首先,重視新技術的運用,以信息化推動工業化。經濟全球化的飛速發展離不開以信息技術為核心的第四次科技革命的推動力。發展中國家在前三次科技革命中都落後了,面對第四次科技革命浪潮,只有奮起直追,才有可能後來居上。對傳統產業,如紡織業和鋼鐵業,通過引進和運用新技術給它們注入新的活力,如廣泛運用計算機和人工智慧提高其競爭力;對新技術革命下誕生的新興產業,如互聯網和生物工程等領域,由於發達國家也剛剛起步,發展中國家可以通過引進吸收和聯合攻關,爭取在一兩個領域獲得突破,發展成適合本國國情的主導產業,並以主導產業的發展帶動其他產業的發展和升級。 其次,重視制度因素。制度因素在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中的作用非同小可,它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使後進國家的後發優勢變為「後發劣勢」。同樣,—個良好的制度,又可以成為發展中國家實現經濟騰飛的「助推劑」。沒有一個良好的制度支撐,發展中國家想要實現長期的可持續發展是不可能的。怎樣為本國經濟發展創造一個良好的制度環境呢?由於各國的情況各異,因而並不存在—個放之四海而皆準的解決辦法,但各國可以根據經濟發展的不同階段,逐步推行政治經濟體制的改革,以適應經濟發展的要求,在改革中摸索適應本國發展的道路。同時,發展中國家應加強立法,加強對知識產權的保護,為技術的引進和開發保駕護航。 再次,重視適用技術的引進,通過引進而帶動國內的技術開發與創新,實現引進、吸收、開發的良性循環。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的經濟差距主要體現在對世界知識和技術存量的開發利用上,發展中國家的後發優勢就在於能夠利用前人的知識和技術存量,引進適用於本國發展的技術,實現趕超戰略。當然,引進的目的還在於最終能自主開發,正如「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所揭示的道理一樣,通過引進帶動國內的技術的模仿與創新,從而促進國內產業技術水平的整體提升。 最後,重視人才的作用,實現由引進技術到自主開發的轉變。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推進,世界各國對人才的爭奪也將越來越激烈。在信息社會和知識經濟時代,人的要素對經濟發展的作用越來越大,國與國的競爭最終將體現於人與人的競爭。馬克思提出的生產力三要素中,人的因素始終是排在首位的。發展中國家的後發優勢能否發揮出來,還在於能否有效地利用世界已有的知識和技術存量,而能否有效利用這些知識和技術,則取決於高素質的決策者、技術人才和勞動者。 總而言之,隨著當前全球金融危機的蔓延,全球經濟秩序和格局發生了微妙的變化,對原有的全球經濟體制也產生了一些質疑,但從根本上看,全球經濟一體化的格局是不會發生太大的變化,經濟全球化仍將是不可阻擋的世界潮流。

閱讀全文

與中國應該怎麼抵禦經濟戰爭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不死鳥講的什麼故事 瀏覽:874
護理事業編調動後可以去哪些崗位 瀏覽:495
十年愛情是什麼樣子 瀏覽:464
為什麼我沒有四川天府健康通熊貓圖標 瀏覽:606
健康碼14天行程在哪裡查 瀏覽:536
現在的婚姻法怎麼定的 瀏覽:7
快看有哪些古風愛情漫畫好看 瀏覽:126
如何檢舉事業單位員工 瀏覽:224
經濟適合什麼耳塞 瀏覽:832
愛情公寓里美嘉的絕招是什麼 瀏覽:434
幸福觸手可及從哪裡開始甜的 瀏覽:478
為什麼不合適的婚姻是場災難 瀏覽:390
被撤銷的婚姻的法律後果有哪些 瀏覽:416
晴天故事怎麼寫 瀏覽:121
美女與野獸之王是什麼電影 瀏覽:599
櫻花愛情水怎麼給別人 瀏覽:546
太原鄉鎮事業編如何轉公務員 瀏覽:826
愛情我有點不相信了用英文怎麼說 瀏覽:50
古人花錢解救本國人是哪個故事 瀏覽:514
古希臘還有哪些神話故事的書名 瀏覽:8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