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如何提高農村經濟建設
1、想要促進農村經濟發展,首先要大力推進農業及農村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
同時要堅持面向國內、外市場,依靠科技的力量,以提高農業生產質量及增效為中心,以農民增收為根本,全方位調整農業生產結構及農業區域布局,優化農產品的品種品質結構,結合實際情況提高農產品加工轉化程度,有效增強農產品市場競爭力,增加農業後續效益。
從目前來看,發展農業經濟必需要調整農村產業結構,同時發展農村二、三產業,加快推進農村城鎮化的步伐,並逐步轉移農村富餘的勞動力。
2、與此同時,還要切實轉變農業增長方式。
在適應新階段農業發展要求的前提下,從注重農業產量增長為主轉移到農業產量增長及質量提高並重,努力提高農產品質量和效益。
從注重傳統投入為主轉移到傳統投入與技術、資本投入相結合,加大提高農業集約化程度。從注重原料生產為主轉移到生產、加工、銷售一體化,並不斷延長農業產業鏈條,切實提高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
從注重農產品產量增加為主轉移到以增加農民收入為主,進一步拓寬農民增加收入的渠道。
(1)如何發展農村產業經濟擴展閱讀
新形勢下發展農村村級集體經濟要堅持開放共享的理念,憑借自身資源與地緣優勢,引入工業資本、外來資本,實現共同發展、合作共贏。
在廣大農村,集體資產包括農民集體所有的土地、森林、山嶺、草原、荒地、灘塗等資源性資產,用於經營的房屋、建築物、機器設備、工具器具、農業基礎設施。
集體投資興辦的企業及其所持有的其他經濟組織的資產份額、無形資產等經營性資產,用於公共服務的教育、文化、衛生、體育等方面的非經營性資產。
應抓住目前窗口期,大力推進現代農業經營體系建設,使村集體在農業土地流轉中發揮主導作用,實現資產盤活和資本增值,不僅可行而且很有必要。
產業融合,探索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新業態。農村村級集體經濟的發展壯大必須突破單一農業發展限制,通過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拓展經營性收入來源。
㈡ 如何發展農村經濟
發展農村經濟,需要在現有資源條件和生產力基礎上,積極創新農村生產方式,以資源的優化配置和效率的逐步提高來促進增長方式的轉變,推動農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 大力發展高效農業。農業是農村的產業支撐,發展現代農業是發展農村經濟的重要基礎。發展現代農業的過程,就是改造傳統農業、不斷發展農村生產力的過程,就是轉變農業增長方式、促進農業又好又快發展的過程。把發展高效農業作為發展農村經濟的重點,著力推進農業生產的規模化、產業化和科技化。按照「一鎮一品」、「一村一品」的思路,建設農業園區,培育龍頭企業,發展專業市場,不斷提高農業產業化水平和農業生產效率;實施品種創新、品質創優、品牌創響工程,推廣農業新品種、新技術,提高科技對高效農業的貢獻率,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 推進農民專業合作。發展農村合作經濟組織,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是促進農業持續增效、農民穩定增收的重要途徑。把推進「三大合作」作為創新農村生產方式的重要內容,一是推進農民專業合作。支持和引導農技部門和農業技術人員利用技術優勢組建合作組織,鼓勵各類農產品加工企業、工商企業利用資金、信息等優勢組建合作組織;堅持邊發展邊規范、以規范促發展,不斷完善專業合作組織的內部運行機制,實現由簡單的「抱團取暖」、節約成本式合作向產加銷一體化轉變,鼓勵農民以資產、勞動力等要素入股,分享加工、銷售環節的利益。二是推進土地股份合作。在尊重農民意願的基礎上,堅持成熟一個、發展一個,組建土地股份合作組織;實行聯組發展、整村推進的辦法,擴大土地股份合作組織單體規模,取得規模效益;把推進土地股份合作與發展高效農業有機結合起來,土地股份合作中高效農業所佔面積達到60%以上。三是推進社區股份合作。充分利用城鎮化、工業化帶來的機遇,重點在那些經濟實力較強、產業特色明顯
㈢ 當前如何發展農村經濟
農牧業是國民經濟、政治和社會穩定的基礎。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村人口占較大比重,農業、農村、農民的發展問題是關繫到我國全局的重大問題,因此黨和國家歷來都將其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當前,發展我國農牧業的途徑就是進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而實現新農村建設的根本落腳點就在發展農村經濟,縮小城鄉差別,改變城鄉二無經濟結構,讓廣大群眾共同享受改革的成果。我國的三農問題近年來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被擺到很高的位置,農村工作是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沒有農村的現代化,就沒有全國的現代化,沒有農村小康社會的全面建設,就沒有全國小康社會的全面建設。發展農村經濟,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是當務之急。 1 發展農村經濟存在的問題 目前我國的三農問題非常突出,三農問題的核心是農民的收入問題。如果說「 三農」 存在問題, 則問題並不在「農業」本身,而在於「農村」經濟結構調整進展緩慢,農村第二、三產業發展不足,導致「農民」增收難,農村財政增長慢。 2 發展農村經濟的建議 2.1 保證農民種植農作物高產穩產 科技含量的高低直接關繫到農民收入的高低。因此,農村建設中應突出抓良種壯苗的使用。當前農民豐產靠壯苗, 長遠發展靠良種, 良種壯苗是農民種地的基礎。據調查,用良種壯苗的蓄積生長量比一般品種提高30%~150%。要解決良種壯苗的推廣落實問題,以確保農作物的速生豐產。 2.2 加強項目建設 如世行項目在河北省的實施,大大提高了相關農民的經濟收入。據了解,世行貸款造林一、二期項目,重點分布在中南部平原農區,其土地資源主要是沙荒地和次耕地。實行林糧間作後,截至目前,定洲市共完成項目造林3 700hm2,僅間作物一項平均年增加小麥、花生作物產量5 000t,增加收入700 多萬元。永清縣、安次區在沙荒次耕地發展的6 666.67hm2速生豐產用材林,同樣取得了顯著的效益。世行項目建設的成功經驗,有力地說明了世行項目造林在改善生態環境、優化產業結構以及促進農業增產、農民增收方面的重要意義。從某種意義上講,一些項目村的林業發展模式,亦是縣域農村經濟發展的方向。 2.3 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建設 2.3.1 在長期穩定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基礎上,用工業化理念來謀劃農村經濟的發展,加快農村工業化進程,是解決「三農」問題的關鍵。 2.3.2 農業產業化的目標。一戶建一棚,冬季不閑空;效益看得見,農民樂其中;農業工廠化,工貿一體化;家家有「工廠」,農村新氣象。我國有8 億多農民,而且都是以第一產業很低的勞動生產率來維持生存,多年來,農業生產上「人種天收」的被動局面,並沒有太大改變。因此,農業生產的比較效益相對較低,年輕力壯的農民成群結隊地外出打工(此舉並非是最佳的選擇),走出去才知道自身的落後。農業產業化在我國多個農村的成功運行表示「人種天收」的被動局面可以改變。農業產業化即:有投入、有設施,能擺脫自然條件束縛,按照農民意願在生產設施內進行的標准化農業生產,生產的農產品為綠色無公害的精品。農業產業化與農村城鎮化,其實都是工業化的表現或結果。發展經濟學家錢德勒(美國)認為:「發展中國家渴望工業化,因為他們意識到,這是與發展緊密相連無法擺脫的,而且歷史地看,工業化是發展的惟一途徑。」實現工業化是全面實現小康社會目標的必由之路。 2.3.3 農業產業化的探索。一是開展調研,優化示範和帶動方案;二是規劃現代農業園,明確農業產業化基地;三是政府支持,公司化運作,先抓好示範基地和示範戶的硬體建設。此外,也可在開發區的一角,融資建造「農業工廠」,實施規模經營。 2.3.4 農業產業化的效應。冬天,農民缺少農活干,城市居民缺少蔬菜吃。如果在城市的郊外農村城鄉聯動建設農業產業化區,帶動農民冬閑時搞蔬菜生產,再將生產的蔬菜等農產品銷往城市,則需要一座連通城鄉的貧富和諧之橋,中央提出的「新農村建設」,就是一座連通城鄉的貧富和諧的彩橋。農業產業化具有以下效應:一是農民變閑為忙,解決了農民冬閑缺少農活乾的歷史問題,充分利用農業產業化這一生產設施, 加快「 冬閑經濟」 的發展。並充分把握「新農村建設」這一機遇,統籌兼顧城鄉供求和諧,市縣鄉村幹部聯動,牽線搭橋,組織農產品有序地向鄰近的城市流通。二是政府引導投資,重點是農村的農業產業化的設施建設和城市的農產品銷售市場的布局。在新農村建設進程中,應推行生產方式的變革,運用農業產業化這一新的生產模式,發展農村「冬閑經濟」,促進城鄉經濟一體化,推進生態農業、精品農業、出口農業的發展,進而實現貧富和諧,共同富裕。
㈣ 怎樣發展村級經濟
村集體經濟是農村經濟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其發展程度關系整個農村經濟發展大局,大力發展村集體經濟,切實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實力,不僅是經濟問題,而且是重大的政治問題,村級集體經濟的發展壯大,是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堅強支柱,是加強農村基層黨的組織建設,為進一步鞏固黨在農村的執政基礎提供經濟保障。 改革開放以來,農村集體經濟得到了迅速發展,村級集體經濟收入有了明顯提高,公益事業投入力度不斷加大,農村社會保障也已開始起步。但同時也看到,從近幾年我辦17 個村的村集體經濟發展情況看,村級經濟發展不平衡,收入增長不快,各村對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認識不一,加上原先的基礎不同,這就形成了村集體經濟發展程度相差懸殊的情況。有的村集體經濟實力薄弱,使很多公益事業難以興辦,村級服務功能也難以發揮,大大削弱了基層黨支部對廣大村民的凝聚力與號召力,甚至有部分村的集體經濟還是一片空白或發展的路子不寬,又無資金的「空殼村」,這樣不但會影響「三農」問題的有效解決,而且將會影響干群關系的改善,農村幹部隊伍的穩定,基層政權的鞏固。 一、當前一些村在發展村集體經濟方面存在的問題及原因 1、發展集體經濟觀念弱化,氛圍不濃。隨著改革的不斷深入,基層幹部群眾發展集體經濟的意識逐漸淡薄,認為黨的政策是鼓勵發展個體經濟、民營經濟,發展集體經濟已經過時,認為搞市場經濟就是誰有本事誰致富,只要經濟發展了,農民富裕了,有無集體經濟無關緊要;也有人認為現在國有企業都改制了,各級都在放手發展個體私營經濟,再提發展村級集體經濟是走回頭路,不合時宜,在思想素質方面,由於保守和小農意識根深蒂固,普遍存在「小富即安」心理,缺乏干大事創大業的開拓進取精神;在文化素質方面,農民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由於農民科技知識低下,對新事物、新技術缺乏認識,從而阻礙了接受新事物、學習使用新科技的能力。對村的集體經濟建設漠不關心,積極性不高,存在嚴重的「等、要、靠」思想,這些錯誤認識嚴重製約了村集體經濟的快速健康發展。 2、村級集體資產管理制度不完善,缺乏活力。一是盡管有些村的村級集體資產管理制度上作了一些改進和完善,但農村集體資產管理體制並未得到根本性的觸動,這種模糊的制度不僅制約了村級集體經濟的發展壯大,同時也導致村民對村集體資產的好壞不關心;二是管理難度加大,不同程度出現集體資產流失現象,使部分幹部群眾對發展集體經濟喪失了信心。由於集體經濟在體制上存在先天不足,導致集體資產流失比較嚴重,同時村幹部領導水平低下,思想作風不正,素質不高,管理不善等原因挫傷了幹部群眾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的積極性;三是財務管理制度形同虛設,財會人員業務素質不高,而且往往只負責核算,不履行監督職能,村幹部的行為失去了監督。 3、村幹部思路不活躍,認識不足。有的村幹部只會怪沒有資源、沒有資金、沒有好政策,怨天尤人,只抱怨工作難做,幹部難當,他們對如何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思路未激活,「老辦法不能用,新辦法不會用」,在發展村集體經濟的激勵機制方面沒有形成切實可行的措施和辦法,對發展集體經濟束手無策,領導無方,感到前途渺茫、日子難混。殊不知,任何一個地方都有優勢可找、都有潛力可挖。 二、加快發展村集體經濟的對策與思考 1、理清思路,努力探索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的有效途徑。一是大力開發集體資源。田地資源較豐富的村,須大力發展種、養殖業,引導農業規模經營,推動農業向規模化產業化方向發展,形成區域特色,提高農業效益;二是做好「以地生財,築巢引鳳」工作。通過招商引資,建工業園區,大力招商引資辦廠,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推進農村工業化;三是開展物業租賃等增加集體經濟收入。按照科學利用的原則,發展物業管理等有償服務業?熏對那些集體閑置的土地、漁塘、房產等實行租賃經營,積極實施項目開發,興辦各類集體經營項目,實現集體資產保值、增值。搪下村樓宇經濟方面已經取得較好的經驗,他們充分發揮本村交通便捷,地理條件優越等優勢,積極探索集體經濟發展的新路子。集體經濟原來比較薄弱的村,駐村幹部和村兩委幹部一定要千方百計想辦法,切實把壯大村集體經濟,盡快脫貧作為重要工作來抓,利用閑置的房屋、地皮,以集體所有的土地.房屋通過租賃、改造等形式,實行業主經營,集體一次性或分年度收取土地租金,盤活資產,提高利用率,增加集體收入. 2、大膽創新管理機制,形成良好發展局面。切實加強村級事務監督管理,把工作的側重點放在完善和落實各項制度上?熏嚴格村級各項管理制度,促進村集體經濟可持續發展,對一些發展項目、承包工程等重大事項,須提交村民代表會議討論決定,成立村民議事會,全體村民參加,使民主決策、民主管理真正落到實處,加強農村財務管理,規范財務制度,嚴防挪用集體資金,建立議事機制,提出並公開討論村事務,提交村黨支部研究決定,同時,監督村集體資產運營情況。大力宣傳新形勢下帶頭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的先進典型,形成良好創業氛圍,共同營造村集體經濟發展的寬松環境,以項目促發展,培育、壯大農村集體經濟。 3、選准村級領導班子和幹部,強化培訓提高。一是注重德才兼備和群眾公認的原則,真正選把有能力、有本事,會幹事,肯幹事,能幹成事的村幹部,二是注重優化班子結構,注重選拔優秀年輕幹部,努力形成合理的年齡、知識、優化村領導班子的群體結構,實現村領導班子的最優搭配,達到知識互補、性格相容,提高領導班子的整體水平和駕馭全局的能力。三是開展系統性培訓,培訓對象要覆蓋村幹部、村黨員和全體村民,並根據不同對象量身定製培訓內容,增強培訓的針對性,培訓內容要涵蓋思想政治、政策法律、手藝技能等,並根據不同對象的需求確定內容,增強培訓的有效性。培訓主體可邀請黨政領導、農業部門的技術人員作培訓,地點可在村委會、田間地頭等,增強培訓的吸引力。 總之,村集體要「有錢辦事、有人管事、有章理事」,這是一個有機整體。只有解決了「有錢辦事」問題,才能調動幹部積極性,達到「有人管事」的要求;「有章理事」是制度保證,確保村集體經濟及各項工作健康發展,三者互為一體,缺一不可。其中,「有錢辦事」是實現「三個有」目標的前提和基礎。我們要把促進農村集體經濟的發展、增強農村發展後勁,推動「三農」工作健康發展置於農村工作的首位,統一思想認識,增強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的緊迫感和自覺性。
㈤ 如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
1、充分發揮農民集體所有資源優勢
土地、山林、水面等農民集體所有的資源是村集體經濟組織最大的經濟優勢,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首先就是要充分發揮這一優勢,找准具有市場前景的產業,將資源變資本變資產,特別是可以利用集體非農建設用地。
進行市場化開發,發展物業經濟,既為農民提供大量就業崗位,又能為集體帶來豐厚而穩定的盈利,還可以依託美麗鄉村發展旅遊業,農家樂、民宿、健康養生養老產業等美麗經濟。
2、促進集體資產保值增值
通過股份合作制改革,明晰產權,讓集體經濟組織成員成為擁有明晰產權權利的股東,讓集體經濟組織成為充滿活力的市場主體,積極與國有資本、各類社會投資主體開展互惠互利的生產經營開發,在經營管理上實行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實現了集體資產多種形式的保值增值。
委託有經營才能的人來經營集體資產,構建起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要求的新型集體經濟經營形式,確保集體資產快速增值和保值,確保廣大社員股東平等享受集體資產增值的好處。
3、走聯合發展農村集體經濟路線
農村地域廣闊,區位條件、自然經濟實際差異性極大,再加上單個村發展空間十分有限,因此走聯合合作發展之路,抱團發展集體經濟不失為一個好路徑。現在各地把這一方法應用於強村帶弱村的發展模式和抱團取暖式發展。
確定一批經濟強村結對幫扶一批經濟薄弱村,選擇一批市場前景好的物業項目作為當地經濟薄弱村合作聯合參股的發展項目,項目經營紅利返回給經濟薄弱村分紅。
4、構建新型雙層經營體制
既能發揮農戶家庭經營積極性,又能發揮集體統一經營制度的優越性,是雙層經營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的優勢所在。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發展鄉村新興服務業和現代農業領域都可以發揮集體統一經營和服務的優越性。
現在越來越多的家庭從事農家樂和民宿,農家樂帶動了全村農戶紛紛效仿,同時村集體又與專業旅遊公司等合作成立村旅遊開發公司,打出統一經營品牌,積極開拓市場,改善基礎設施和專業服務,形成了有分有合、有機融合的充滿活力的雙層經濟體制。
5、因地制宜,發揮優勢
發展村集體經濟有以下幾種模式;開發農業型,就是利用村集體土地,發展村辦農場、林場、果園、水產、畜禽養殖等;基地農戶型,「公司+農戶」形式社會化服務實體,走既富村又富農的農業產業化之路。資源開發型。
加工增值型,依據當地的產業優勢和勞動力優勢,實現農副產品的加工增值。可以通過召開現場會,發揮典型示範作用,帶動各村發展村集體經濟。
㈥ 如何發展農村集體經濟
村級集體經濟是農村經濟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其發展程度關系整個農村經濟發展大局,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是促進經濟發展和實現共同富裕的重要物質基礎,是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堅強支柱,是在新形勢下加強和改進農村基層黨的組織建設,增強農村基層黨組織凝聚力和戰鬥力,進一步鞏固黨在農村執政基礎的根本保障。
一、當前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存在的問題及原因
1、村級集體經濟收入來源比較單一。多數村主要的收入還是依靠村集體公房的出租和村集體土地的徵用。許多村集體經濟的好壞是由出租集體公房和徵用土地的多少來決定的,並沒有廣開思路,通過新方法、新途徑,大力增強集體經濟。
2、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空間比較狹小。除縣城各村和集鎮部分村外,絕大多數村集體土地、山林和公房等資產價值低,開發成本高,難以帶來直接效益。
3、部分村幹部觀念陳舊,能力不強。有些村幹部認為黨的政策是鼓勵發展個體經濟、民營經濟,發展集體經濟已經過時,認為搞市場經濟就是誰有本事誰致富,只要經濟發展了,農民富裕了,有無集體經濟無關緊要,在思想方面,由於保守和小農意識根深蒂固,普遍存在 「靠山吃山,靠海吃海」的陳舊觀念和「小富即安」心理,缺乏干大事創大業的開拓進取精神,沒有大力去開拓新思路,只會抱怨沒有資源、沒有資金、沒有政策,只會抱怨農村工作難做,村幹部難當,他們對如何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沒有明確的思路,「老辦法不能用,新辦法不會用」,面對新形勢只能束手無策。
4、村級集體資產管理制度不完善,缺乏活力。一方面導致部分村幹部敢管,村民對村集體資產的好壞不關心,另一方面導致管理難度加大,經常出現集體資產流失現象,使部分幹部群眾對發展集體經濟喪失了信心。
二、發展村級集體經濟的對策與思考
1、理清發展思路,大力探索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的有效途徑。 一是大力開發集體資源。村土地和林地資源比較豐富的村可以對機動田、機動山進行統一開發,既可以對外承包、租賃,也可以本村自己組織經營,以增加村集體經濟收入。對於有豐富礦、灘等資源的村,在有效利用、合理開發的前提下,制定長遠規劃,開發利用,變資源為效益。 二是開展服務創收。村級組織可以根據本地的生產特點舉辦社會化的服務產業,如農產品流通經營服務實體,農業科技服務實體等,為農民提供產前、產中、產後系列化服務,既為農業生產提供後勤保障,又為集體經濟創造收入。三是通過工業強村。一些地理位置較好、基礎設施較完善的村,可以利用本村的土地、勞力等資源,通過招商引資、集體參股經營的形式,引進資金和技術,在環境保護允許的前提下興辦中小型工業企業,實現工業強村。
2、創新管理機制,形成良好的發展局面。嚴格規定村集體資金的使用方向和原則,切實履行「兩公開一監督」制度,搞好民主理財,嚴格控制各種非生產性開支,管好用好集體資金。做到村務、財務公開、公正、透明,按時公布,讓廣大村民都來進行監督,一切都在陽光下透明操作,不搞暗箱操作,防止了集體資產的流失。
3、配好村級領導班子,強化培訓提高。一是注重德才兼備和群眾公認的原則,真正選把有能力、有本事,會幹事,肯幹事,能幹成事的村幹部,二是注重優化班子結構,注重選拔優秀年輕幹部,努力形成合理的年齡、知識、優化村領導班子的群體結構,實現村領導班子的最優搭配,達到知識互補、性格相容,提高領導班子的整體水平和駕馭全局的能力。三是開展系統性培訓,培訓對象要覆蓋村幹部、村黨員和全體村民,增強培訓的針對性,並根據不同對象的需求確定內容,增強培訓的有效性。
總之,只有切實搞好集體經濟,壯大了集體經濟,才能使老百姓得實惠,我們要把促進農村集體經濟的發展、增強農村發展後勁,推動「三農」工作健康發展置於農村工作的首位,統一思想認識,增強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的緊迫感和自覺性。
㈦ 如何發展鄉村經濟
加強科技創新平台建設,構建廣東省新型農業科技創新體系,搭建公共研究與開發平台,形成以企業為主體的技術創新體系,以高校和科研院所為主體的科研體系;搭建資源共享平台,加快建立和完善科技基礎平台和信息保障系統,健全創新平台的開放和資源共享機制;搭建成果轉化平台,建立實體和虛擬相結合的技術交易和技術產權交易市場,科技創業園區建設,開展與境外科研機構和企業的合作。完善科技條件建設,加強成果轉化,促進農業科技產業化為農業科技創新提供有力的平台支持
發展我國農村經濟,還必須提高外源型經濟發展水平,主動融入經濟全球化。逐步建立直接面向全球的營銷網路,全面提升涉外服務水平,大力增強反貿易壁壘的能力,擴大自主品牌產品出口。我國加入WTO過渡期結束,對外開放面臨新的形勢,對體制環境和政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我們應該在中國—東盟(10+1)基礎上,重點加強與歐美日及東南亞多層次、寬領域的農村經濟技術合作;提高「走出去」水平來應對全球化的經濟發展.
現在在總體上,我國的國內外環境還是比較有利,我國發展正處在一個重要的戰略機遇期,同時也有許多不穩定、不確定因素,是矛盾凸顯的時期。發展農村經濟在未來五年的任務是復雜而艱巨的,但不管怎樣, 全面建設農村小康、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我們黨不懈追求的一個社會理想。從實際出發,尊重農民意願,增加對農業和農村的投入,擴大公共財政覆蓋農村的范圍,抓好農村道路、水利、能源、教育、醫療衛生等設施建設,還要強化政府對農村的公共服務,逐步建立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長效機制。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地促進農村經濟建設的全面飛躍。
㈧ 如何因地制宜發展農村經濟
發展農村經濟必須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則,根據各村不同的經濟基礎、資源稟賦、農民素質,充分發揮區域優勢,合理有效地利用當地農村資源,把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不斷增強村級集體經濟實力。要根據自身優勢和潛力來調整農村經濟結構,突出地方特色,不能一哄而起,套用一個模式。
一是調整城鎮及郊區農村經濟結構,要突出發展二、三產業。城鎮及郊區地理環境優越,交通、信息、人才資源豐富,興辦二、三產業的基礎條件較好。要通過建立農副產品商貿市場、發展農副產品加工企業、興辦各類專業合作組織和各類服務實體等多種途徑,實現以場地生財、以區位聚財、以服務引財的目的,有效地增強村級經濟實力,帶動農民增收。
二是調整邊遠貧困山村經濟結構,要突出把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就當前來說,一方面是開發和利用好一切可以開發的資源,發展新項目,開拓新產業。利用集體自然資源如山地、水資源等,發展一些集體統一經營的種養業和農副產品加工業,或者通過招標承包等形式,達到發展村級集體經濟的目的。另一方面是管理和改造好現有村級集體的山林、茶園、果園、竹林、水域等,使村級集體資產保值增值,進一步鞏固和壯大村集體經濟。針對農村經濟"分得過多,統的較少"的實際,可採取返租倒包、合股經營等形式,對村級集體資源和農戶個人資源重新規劃、整理和開發,實施規模和品牌戰略,推動農業產業化經營,壯大村集體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