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當前的 宏觀經濟政策及其經濟背景是什麼
在國內外經濟形勢已經發生實質性變化的背景下,立足於當前中國的基本國情,權衡經濟增長和物價水平,我們仍應將穩定物價總水平作為首要任務。濟學理論為基礎,分析了我國近期物價不斷上漲的原因和宏觀經濟背景,在正確看待目前物價形勢的同時來對當前的宏觀經濟政策有一個全面認識,
宏觀經濟運行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盡管我國上半年各項經濟指標總體運行狀況較好,經過努力,全年經濟增長的目標也會如期實現。但是,我國經濟發展中一些深層次矛盾和社會總供給結構性過剩的問題並未得到根本解決,經濟發展和需求增長的內在動力仍然不足。目前經濟運行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有 3個方面:
1、推動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是政府行為,市場機制的內在推動力不足。
2、外貿進出口呈減速趨勢,外需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明顯減弱。
3、通貨緊縮的狀況沒有大的改變,有效需求不足的矛盾依然突出
4、加大對出口企業和產品的支持力度,促進出口快速增長。應進一步調動出口企業的積極性,採取有力的短期措施刺激出口的增長,尤其對具有較強競爭力的傳統勞動密集型大宗商品的出口應實行特殊的出口鼓勵政策,不僅要加大出口退稅的額度、加快出口退稅的進度,同時應加大對出口信貸的支持。
5、加快農業產業化進程,增加農民收入。目前農民收入增幅連年下降、農村消費增長緩慢已成為制約我國經濟增長的重要因素。制約農民收入增長的主要原因是農產品價格大幅下跌。因此,採取有力措施穩定農產品價格是穩定農村收入的當務之急和權宜之計。
即便經濟下滑趨勢已經有所顯露,即便當前宏觀調控的著力點之一在於增加政策的刺激力度,其擴張性操作也必須著眼於「精細化」——在穩增長與調結構之間尋求平衡。換言之,決不能出於穩增長的需要而重蹈犧牲調結構目標的覆轍。
⑵ 在經濟全面衰退的大背景下,為什麼我國經濟一枝獨秀
伴隨著2019年一季度結束,我國汽車市場低迷依舊。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公布最新統計的4月產銷數據來看,行業產銷整體下降的趨勢相比前3個月並沒有得到緩解,持續下滑的銷量與不斷攀升的庫存指數,讓車企以及經銷商的處境變得十分暗淡。不過車市也並非赤地千里,新能源方面則繼續著強勢的表現,增長迅猛,與燃油車形成了強烈反差。
汽車市場下跌趨勢明顯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統計分析,2019年4月,中國汽車市場環比、同比雙雙持續下降。其中,汽車產量205.2萬輛,同比下降14.45%;汽車銷量198萬輛,同比下降14.6%;環比下降21.4%;乘用車銷量157.49萬輛,同比下跌17.7%,環比下降22%。
從2019年第一季度累計產銷數據來看,1-4月,汽車累計銷量835.3萬輛,同比下降12.1%;汽車產量累計838.86萬輛,同比下跌10.98%。
此前,根據中國汽車流通協會發布的2019年4月份「汽車經銷商庫存」調查結果顯示,4月份,汽車經銷商庫存預警指數為61%,環比上升5.7個百分點,同比上升6.47個百分點,庫存預警指數位於警戒線之上,汽車經銷商庫存指數已連續16個月超過警戒線。
相較前三個月的產銷數據,一季度數據下降幅度進一步擴大。中汽協、乘聯會在3月所預測的中國車市將要回暖的現象並未出現。相關從業人員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曾經如日中天的SUV表現疲軟,隨著二孩政策火了一把的MPV更是全線下滑,無一增長。盡管3月產銷同比下降幅度較前2個月有所收窄,但考慮到3月是季末的關鍵月,為滿足業績考核需求,是經銷商集體沖量的體現,並非回暖,車市整體形勢依舊不容樂觀。
⑶ 我國建立經濟特區的背景是
1977年11月11-20日,鄧小平復出後首站到廣東視察。當廣東省委領導匯報一些邊境地區的農民外逃出港問題十分突出時,鄧小平說:「看來最大的問題是政策問題。政策對不對頭,是個關鍵。」「這是我們的政策有問題」,「此事不是部隊能夠管得了的」。
鄧小平指出:「你們的問題相當集中,比較明確,要寫個報告給中央,把問題分析一下,什麼是自己要解決的,什麼是需要外省和中央解決的,看來中心的問題還是政策問題。」這為此後提出創辦經濟特區埋下了伏筆。
建立經濟特區的重大意義在於:
1.可以利用外資引進技術,提高產品質量,增強產品競爭力;
2.可以利用外商銷售渠道,適應國際市場需要和慣例,從而擴大出口,增加外匯收入;
3.有利於引進先進技術,了解世界經濟信息;
4.有利於學習現代經營管理經驗,培訓管理人才;
5.可以擴大我們走向世界的通道,開辟世界了解我國改革開放政策的窗口。
⑷ 用政治生活知識說明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應如何維護我國的經濟安全
.①當代國際競爭的實質是以經濟和科技實力為基礎的綜合國力的較量。提高綜合國力是維護我國經濟安全的根本。②切實履行政府職能,積極參與國際合作與競爭,趨利避害,充分利用經濟全球化帶來的有利條件和機遇發展自己,為我國經濟發展創造良好的國際環境。③堅持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基礎上發展同世界各國的貿易往來,發展我國經濟,以維護我國的經濟安全。④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充分發揮國際組織在全球經濟發展中的作用,加強國際合作,防範和化解可能發生的局部性或全局性的危機。
⑸ 我國西部大開發的經濟背景
一、含義:
「西部大開發」是我國的一項政策,目的是「把東部沿海地區的剩餘經濟發展能力,用以提高西部地區的經濟和社會發展水平、鞏固國防。」2000年1月,成立了西部地區開發領導小組,經過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審議通過之後,於2000年3月正式開始運作。
二、經濟背景:
1、開發西部關系中國現代化全局。因此,開發西部是必須長期堅持的發展戰略和戰略任務。整個21世紀都應該注重西部的開發問題;
2、關於中國經濟發展所處的階段。傳統的工業化進程尚未完成,現代化進程開始不久,經濟體制和經濟增長方式的根本性轉變還沒有完成,地區之間的發展水平又有很大差別;
3、確定西部開發第一階段,即"十五"時期或更長一些時間西部地區發展的重點,經濟增長的潛力以及內部和外部條件;
4、全國發展不平衡,西部地區發展也不平衡。地區差距問題基本上是城鄉差距問題,也就是工業化和城市化水平的差距,必須研究現階段有中國特色的城市化道路,在西部開發中需要研究非農化或城鎮化的特點。
三、城市范圍:
西部大開發的范圍包括12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加上湖北省恩施、湖南省湘西、吉林省延邊州):四川省、陝西省、甘肅省、青海省、雲南省、貴州省、重慶市、廣西壯族自治區、內蒙古自治區、寧夏回族自治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西藏自治區、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延邊朝鮮族自治州。
⑹ 經濟全球化背景下我國如何提升綜合國力
以現代化科技技術為核心,調整資源合理配置,啥時候能和微軟一樣用一塊硅鋼片換幾十美元,呵呵,中國就行了
⑺ 你認為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我國(中國)如何應對這次金融危機
自2001年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到現在已經8年了,在這8年的風雨歷程中,我們為在5年過渡期中我國經濟快速增長,外貿出口大幅增長的而歡欣鼓舞,同時也為在後過渡期貿易摩擦頻繁發生而手忙腳亂,不知所措!在目前世界性金融危機的大背景下,如果應對貿易壁壘是一個全球性的大問題,這需要世界各國的的政府和企業界加強合作,摒棄貿易保護主義,建立起一個和諧、繁榮的世界貿易環境和秩序,真正實現世界貿易組裝宗旨中所倡導的「提高生活水平,保證充分就業,提高實際收入和有效需求;擴大生產和商品交易,擴大服務貿易;可持續發展,合理地利用世界資源,保護環境;保證發展中國家貿易、經濟的發展;建立一體化的多邊貿易體制。」為此筆者提出七項措施,以供參考。
1、推進外貿增長方式的轉變
今年來我國輕工行業出口貿易快速增長,但很多行業仍然是「二高一低」(高污染、高能耗、低利潤)的粗放型模式,這種模式必然受到中國自身資源條件等的限制,是不能持久的,沒有出路的,同時這種貿易方式也是國外貿易壁壘的主要對象。所以輕工行業出口貿易必須向「效益導向型」方式轉變,要以質取勝,以高科技取勝。優化出口結構,轉變外貿增長方式是緩解貿易壁壘的治本之策。同時要加大自主品牌產品的出口比例,以玩具行業為例,雖然我國玩具出口量很大,但擁有中國名牌稱號的玩具企業只有2家,在輕工眾多行業中排名倒數第3;近兩年來其在標准制修訂中也沒有什麼舉動。可以想像在標准制修訂和品牌建設方面建樹乏力的行業一定會遇到貿易壁壘的嚴重干擾!
建議國家相關部門制定相應的政策,引導出口導向型的輕工行業和企業加快向效益導向型轉變。
2、收集國際標准和技術法規,制定我國應對策略
由於技術性貿易壁壘影響大、涉及面廣,各國都非常重視。美國和許多國家都主動向國際組織和重點國家派出代表,調查研究相關組織和國家的標准、技術法規和認證的情況;日本、韓國、德國、澳大利亞、紐西蘭等國特別重視各國標准化和認證工作的發展動向,以便研究對策。因此,我國應建立專門的機構,收集研究主要貿易國各種技術性貿易壁壘措施,特別是那些正在制訂中的規則。同時,要充分利用世貿組織技術性貿易壁壘咨詢點的窗口作用,收集相關的信息,了解各成員政府、工商及經貿團體採取的技術性貿易壁壘的具體規則,及早得到技術法規和合格評定程序的信息,制定我國的應對策略。
3、盡快建立我國的技術標准和法規體系
目前輕工行業的一項主要工作是加快國家標准與世界標准接軌,加速國際標准采標率的推進工作,實現國家標准委提出的采標率目標;要繼續完善標准化組織建設,提高服務的有效性,加強標准化的基礎工作,加強標准論證、檢驗方法研究等工作;整頓檢驗市場,進一步規范產品檢驗機構的監管,減輕企業負擔;鼓勵技術專利標准化。
用技術法規、技術標准、合格評定程序等手段合法地保護國內市場和產業經濟安全,已經成為國際通行做法。在國際貿易中,利用標准爭奪市場是屢見不鮮的。俗話說:「一流企業搞標准,二流企業抓專利,三流企業創品牌,四流企業賣產品」。我國是一個製造業大國,也是出口大國,建立我國的技術標准和法規,健全和完善認證制度,具有極其重要的戰略意義!
4、善用規則,主動出擊
應對貿易爭端不僅要在既定的規則下解決已發生的貿易爭端,而且應積極參與制定規則、改進國際貿易規則。從規則上消除對我國出口不利的根源,從源頭上降低貿易摩擦的風險。尤其是在國際標準的制定方面,我們一定要有爭取有發言權,令人欣慰的是,在2008年10月召開的世界標准化組織(ISO)大會上,我國首次成為ISO常任理事國,它標志著我國標准化工作實現了歷史性的重大突破!它必然會對我國企業(尤其是輕工企業)應對應標准而引起的技術壁壘提供積極的幫助。
同時我們還要加強與出口目的國之間協會的交流,建立貿易摩擦協商機制,主動化解可能出現的貿易糾紛。
5、積極開展產業損害預警工作
加強產業損害、進出口秩序預警應對工作,設立預警協調機制。貿易救濟措施主管部門要指導產業、中介組織和地方主管部門對未立案的產業受損情況定期進行調查研究,通過預警工作,把產業安全工作前置化。
關於安全工作前置的有效途徑:首先要建立產業安全預警體系主要是健全組織機構;其次要對產品出口地市場和出口數量關系進行監測預警;第三要對國外技術壁壘的動向進行跟蹤,做出提前預報;第四要建立信息快速通道,使各類信息能夠在第一時間反饋;第五要一些行業協會建立了產業安全機構,主要是上下信息渠道不通暢,沒有形成合力,需要從發揮資源的利用效果出發進行服務功能組合,分出宏觀和中觀兩個層面,突出重點,把信息做專做透。
具體到輕工行業,要針對輕工行業具有外貿導向型中飽受技術壁壘影響嚴重的玩具、傢具、食品、家電、五金等行業加強預警,同時要加強政府、行業協會、企業三為一體,緊密溝通的機制,以達到未雨綢繆,防患於未然。
6、推行認證制度,整頓認證秩序
合格評定程序是技術壁壘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合格評定程序一般是由認證認可制度來實現的,所以推行認證制度,有利於提高企業管理和產品質量水平,獲得國際市場信譽。要積極推行國際質量保證體系認證、產品認證,重視ISO9000系列標准認證工作,這些都是廣義的技術性貿易壁壘當中的重要內容。目前,越來越多的跨國公司或政府采購對供應商提出有關環境認證的要求,許多著名的跨國公司要求所屬的公司和供應商必須在限定時間內通過認證。環境管理體系的認證和環境產品認證,被稱為「雙綠色戰略」的認證,是打破技術性貿易壁壘的「綠色通行證」,國家應當加大力度予以推行。
目前我國的認證制度不健全,認證流於形式,授證企業質量依舊低下。所以我們的認證機構應該加強內部管理,摒棄局部和小集團利益,多為行業、企業的整體利益著想。
7、密切注視新壁壘形式,防患於未然
建議行業管理部門應該未雨綢繆,認真研究這方面的內容,例如涉及知識產權的TRIPS協議、美國特別301條款、337條款、涉及社會責任的SA8000標准,涉及原產地的WTO原產地規則等,其中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協議(TRIPS)是當前世界范圍內知識產權保護領域涉及面最廣,保護水平最高,保護力度最大,制約力最強的國際公約,未來對我國對外貿易,尤其是輕工產品的出口將會有及其深遠的影響。輕工行業中的電池、製鞋、玩具、釀酒等行業容易受到以上新壁壘的影響,應該引起相關部門的重點關注。
⑻ 2007年我國經濟政策的內容和背景
2007年,宏觀經濟政策將在保持連續性、穩定性的基礎上,針對國內、國際經濟發展出現的新特點、新挑戰,做出適度調整,主動引導社會預期,並增強執行力,促進經濟又好又快發展。
貨幣政策走向
貨幣政策將綜合應用匯率、利率、存款准備金率、公開市場業務、定向票據等手段,加強本外幣政策的協調和銀行體系流動性管理,在穩健中略顯緊縮。
2007年,仍將採取「提高存款准備金率+公開市場業務+定向票據」等綜合措施適時調節市場流動性,合理控制貨幣信貸的增長,在防止通脹的同時,穩定房價和股價等資產價格。監管部門將加強窗口指導,引導商業銀行根據國家產業政策進一步優化信貸結構,嚴格控制對高耗能、高污染和產能過剩行業中劣質企業的貸款,增加對農村、中小企業、助學和就業等經濟社會發展薄弱環節的信貸支持,並控制中長期貸款總量和投放節奏。鼓勵和支持擴大消費信貸業務,完善住房貸款定價機制,改進住房金融服務和風險管理,支持合理住房消費。
人民幣匯率和利率形成機制會得到進一步完善。將繼續堅持主動性、可控性、漸進性的原則,進一步完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在保持人民幣匯率基本穩定的前提下,適當擴大人民幣匯率的浮動區間,增強雙向波動的彈性,打破單邊升值預期,逐步釋放匯率升值壓力。還將繼續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逐步建立由市場供求決定、由中央銀行通過貨幣政策工具進行調控的利率形成機制。
外匯管理體制將有重大改革,改革的內容可能包括三方面:一是本著藏匯於民的思路改革結售匯制度,二是對外匯儲備實施公司式管理,三是新增外匯儲備的投資方式將更多元化。
財政政策走向
財政政策將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以「控制赤字,調整結構,推進改革,增收節支」為主要內容,打「組合拳」,加大對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的投入,在穩健中顯示積極。
2007年,將適當減少長期建設國債發行規模和財政赤字規模,調整國債項目資金的使用方向,有促有控,進一步支持農業、科教文衛、就業、社會保障、資源節約、生態環境保護、西部大開發和關系「十一五」規劃順利進行的重點項目建設,制止盲目投資和重復建設。將進一步發揮稅收政策的調控作用,通過調整消費稅、提高個人所得稅減除費用標准等措施,合理引導消費,提高居民消費能力。完善徵收國有企業紅利和壟斷行業特別收益金制度,促進經濟結構調整。實施資源稅改革、加速折舊等財稅制度,促進節約資源和自主創新。探索制定能源稅和環境稅體系,逐步實行「綠色稅收轉型」,即將征稅重點轉向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鼓勵增長方式轉變和擴大就業。廣受關注的內外資企業所得稅統一工作將進入實施階段,而增值稅轉型的試點范圍也將擴大。
國際收支政策走向
在傳統上,國際收支平衡在我國宏觀調控目標中的地位並不是很重要,但由於當前我國國際收支失衡已經非常嚴重、負面影響已經很大,持續時間也會較長,國際收支平衡在我國宏觀調控目標中的地位將會上升。在今後一段時間內,將會成為主要調控目標。2007年,國際收支調整政策的重點將在於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綜合運用匯率、出口退稅和加工貿易政策,調節進出口總量和結構。在擴大匯率浮動的彈性、進一步發揮匯率杠桿作用的同時,將充分利用出口退稅、出口關稅、加工貿易等手段,限制資源消耗大、環境污染嚴重的產品出口,調節出口總量,並推動出口結構的優化和產業升級。
二是積極擴大進口。主要措施包括:完善知識進口的政策,出台進口的優惠信貸措施;進一步降低部分先進技術設備、能源、原材料產品的進口關稅,增加戰略資源的儲備;在檢驗檢疫、海關通關等方面進一步改善條件,提高進口便利化程度;加強進口的公共信息服務,組織進口展覽會和企業采購,為企業進口搭建平台,降低企業進口成本。
三是擴大對外投資。通過在境外建立經濟協作區、經濟技術開發區的辦法,與有條件的國家進行合作,鼓勵我國的紡織、輕工、家電、電子信息等優勢產業的企業走出去,在合作區內投資辦廠。通過這種方式既減少資本項目順差,又轉移出口和貿易順差。
⑼ 3.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國應該怎麼做
經濟全球化過程無疑會給中國各種現實的或潛在的諸多挑戰,但其
不可逆轉性又意味著像中國這樣的全球化後來者要改變其落後面貌,就必須融入
該潮流之中,充分利用其所提供的機遇,奮起直追地趕超發達國家,為此要制定
正確的戰略:增加綜合國力,維護國家經濟安全;要繼續擴大對外開放,積極參
與國際競爭;要積極支持和參與國際經濟組織和地區性經濟組織,加強區域經濟
合作;努力提高和增強中國企業的國際競爭力;建立有效的金融風險防範機制。
經濟全球化過程無疑會給中國各種現實的或潛在的諸多挑戰,但其不可逆轉性又意味著像中國這樣的全球化後來者要改變其落後面貌,就必須融入該潮流之中,充分利用其所提供的機遇,奮起直追地趕超發達國家。恩格斯曾就落後國家在利用傳統來縮短自己向社會主義社會發展的過程時明確指出:只有「看到怎樣把現代工業的生產力作為社會財產來為整個社會服務的時候
----只有到那個時候,這些落後的國家才能走上這種縮短的發展過程的道路。」
中國在這方面有著慘痛的教訓。自近代中國人被西方國家強行納入全球化過程後
,曾經坐失了一次又一次改變自己在世界經濟體系中邊緣地位的機會。例如,第
三次科技革命浪潮使日本和東亞四小龍實現了現代化,而當時的中國遠離甚至抵
抗了這個全球化過程,造成自身的封閉和僵化而無法從中獲益。1978年以後,中
國新的現代化領導人面對全球化的發展趨勢,緊緊抓住其為中國所提供的有利外
部環境和寶貴發展時機,結束了與世隔絕狀態,轉變了經濟發展模式,實行改革
開放政策,主動加入到了全球化過程中:在經濟上以優惠政策吸引外國投資,從
而比較順利地參與到國際分工格局之中;進行了政治經濟體制改革和市場經濟體
制的建設,積極與國際慣例接軌。改革開放使中國從經濟全球化過程中獲得了現
代化建設所需的資金、技術、信息以及市場。中國的發展經驗證明,「關起門來
搞建設是不能成功的,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 「必須全面正確地認識和對
待經濟『全球化』的問題。經濟『全球化』是世界經濟發展的客觀趨勢,誰也回
避不了,都得參與進去。」因此,中國今天在面臨經濟全球化的嚴峻挑戰時,只
有勇往直前地應對,絕無後退可言。
----要增加綜合國力,維護國家經濟安全。
在經濟全球化時代,綜合國力的競爭更多地代替了政治
軍事
力量的較量。從
長遠看,一個國家只有加強自身發展,不斷增強綜合國力和提高國際競爭力,才
能保證國家的經濟安全。為此,中國要繼續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加快現代化
建設的步伐,迅速增加中國的經濟實力;要實現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即經濟與人口
、環境、資源的協調發展,增強中國經濟發展的後勁。為了服從國內提高綜合國
力的經濟發展戰略,在今後相當長的時期內,我們國際戰略的重點仍然是服務國
內改革、發展和穩定的大局,在國際上廣交朋友,在不失原則的前提下盡量避免
與他國的沖突;在加入全球化進程時要注意時序問題,即根據自身經濟的適應能
力來選擇加入到不同全球化領域的時間,以盡量減少風險和成本;在參與全球經
濟合作與競爭中,注意通過國內的制度安排或影響國際的制度安排來維護國家經
濟主權,在資源、基礎設施、支柱產業、重要的服務業以及信息技術產業方面國
家要掌握主動權,以保證國家的經濟安全。
----要繼續擴大對外開放,積極參與國際競爭。
對外開放只是手段,經濟發展才是目的。在經濟全球化時代,一個國家不對
外開放如同不發展一樣,只有死路一條。事實證明,只有那些快速參與經濟全球
化的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獲得了較穩定和快速的增長,反之亦然。可見,經濟
全球化對發展中國家的發展也是有利的。即使是依附論的始作俑者普雷維什也指
出:發展中國家要謀求經濟發展,要像歷史上的美國和日本那樣由經濟體系的邊
緣變為中心,正確的做法「並不是努力割斷與中心的聯系,而是明智地利用這個
聯系」。[1]經濟全球化使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最大程度地擺脫了資源和市場的
束縛,為企業利用最有利的地點和資源從事生產經營活動提供了最大限度的可能
。這就自然帶來了國際分工的發展、產業的轉移和生產要素的流動。中國應該在
不形成對外過分依賴的前提下擴大對外開放,積極參與國際分工和利用國際市場
的有利資源,彌補本國資本、技術等生產要素的稀缺;充分發揮自己的比較優勢
和後發優勢來迅速實現產業升級、技術進步、制度創新和經濟結構的變革。
例如,中國在勞動密集型產品上具有比較優勢,中國可以首先從大力發展此
產業入手來積極參與國際分工和國際競爭,在具備適當的積累後適時進行產業升
級,這會有助於經濟發展的成功。韓國的產業發展就走了從勞動密集型逐步到資
本和技術密集型的道路,結果不僅成功地實現了產業升級和經濟發展,而且在比
較短的時間內趕上了發達國家,在許多高技術領域的國際競爭中具備了一定優勢
。再如,中國要實現經濟現代化和提高國際競爭力,最終還得發展自己的高新技
術產業,但是中國的資本稀缺,科學技術還相對落後,因此,中國就需要在集中
有限的物力財力對部分重大科學技術項目進行重點攻關的同時,利用自己的後發
優勢積極引進國外的先進科學技術,在消化和吸收的基礎上進行創新和超越。從
實踐來看,像日本和韓國這樣的現代化後起之秀,無一不重視引進和吸收國外先
進技術。根據統計,直到1990年日本的技術進口仍然大於出口;韓國20世紀
60-80年代經濟發展所需要的技術主要以引進為主,特別是80年代更是如此,「
據初步統計,1981-1987年韓國引進的技術共2598項,是過去25年總和的60%;專
利支付費約15億美元,為過去25年總數的77%」 。
----要積極支持和參與國際經濟組織和地區性經濟組織,加強區域經濟合作
。
伴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的發展,各個國家、地區和民族的相互依賴程度加深
,世界的整體發展和全球性問題的解決離不開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的共同參與
。因此,解決全球性問題的世界性經濟組織和行動越來越多,這也部分地反映了
廣大發展中國家要求改革現行國際政治經濟秩序、實現各國經濟協調發展、切實
解決南北差距拉大 [3]等問題的強烈願望。不過,今天的全球化過程不同於19世
紀的全球化過程,它不完全以西方為中心,而呈現出多元化的發展特點,即全球
化過程與經濟區域化趨勢並行不悖。目前,世界上的大部分國家和地區組成了數
十個形式各異的區域性經濟集團。
中國在當今國際經濟環境大變換過程中,還基本上被排斥在世界經濟規則制
定權之外,這與其近年來在世界上的政治地位、經貿發展速度和所擁有的巨大發
展潛力極不相稱。因此,中國要有原則地盡快加入各種世界性的和區域性的經濟
貿易組織,以促使國際的制度安排更有利於我國的現代化建設:盡量在即將成為
其中一員的世界貿易組織中有所作為,因為它仍然是規范與完善國際經貿行動的
最重要組織;要力爭在APEC中發揮更大的作用和影響;要努力參與和培植地區性
經濟組織,特別是以台港澳為主體的華人經濟圈和東亞經濟合作組織,因為區域
經濟合作能夠減少或抵禦像亞洲金融危機這樣的經濟全球化的負面影響,對中國
的政治和經濟安全以及可持續發展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努力提高和增強中國企業的國際競爭力。
一個國家的國際競爭力包括國家競爭力和企業競爭力。國家競爭力是由宏觀
經濟、科技水平、國際化程度、政府作用、人力資源等因素構成;企業競爭力是
由創新能力、公司治理結構、要素組合方式、相關產業的競爭能力等因素構成。
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加快、全球統一市場的形成和科學技術的發展,國與國之間
的經濟競爭最終是企業間的技術創新能力的競爭,國家的競爭力取決於企業的競
爭力。因此,提高我國企業的國際競爭力是提高我國國際競爭力的關鍵。為此,
在不保護落後的前提下,注意保護民族幼稚工業和提高民族工業的自主發展能力
,對境內的外資企業盡量都要實行國民待遇原則,減少甚至取消對外商的優惠政
策和特殊待遇;同時,面對越來越激烈的國際競爭態勢,中國企業必須努力提高
自己的技術水平和經濟效益,在加快現代企業制度建設的基礎上和在市場經濟規
律許可的前提下,積極組建我國的大型企業集團或者跨國公司,開展國際經營,
參與國際競爭,增強企業的國際競爭力。
----建立有效的金融風險防範機制。
中國實行改革開放以後,借債在很長時期內一直是利用外資的主要形式,
90年代以後外商直接投資逐漸成為利用外資的主要形式,已成為僅次於美國獲得
國際直接投資最多的國家。到1996年中國的外債總額約為1288億美元,其中80%
以上是長期債務,總債務償還占商品和服務出口的百分比僅為8.7%。按照國際上
通行的債務安全指標,中國對外債務規模合理,有足夠的償債能力。但是,我們
要居安思危,防患於未然,因為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加快使資本自由流動加速,其
中絕大部分是進行投機性炒作的短期資本,常常導致金融危機的發生。有鑒於此
,我們在進行現代化建設時,應當立足於內資與合理利用外資相結合,像日本和
四小龍進行現代化建設時一樣,固定資本投資主要靠內部積累,讓整個金融盡量
處於「高儲蓄率-高投資率-高經濟增長率-高儲蓄率」的良性態勢中;加強政府
在利用外債方面的統一管理,以利用中長期外債為主,保持適當的速度和規模,
防止形成債務災難和危機;利用外資應以外商的直接投資為主,並根據國民經濟
發展和國家經濟安全需要,引導外資的投資方向;在資本流動方面切忌不顧國情
過度開放,特別要注意謹慎開放資本帳戶,控制投機性過強的短期資本的大進大
出。
總之,在經濟全球化時代,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世界的發展也需要中國
的進步。中國只要能夠在參與全球化過程中趨利避害、揚長避短,參與程度與自
己經濟發展的實際需要、承受能力、吸納能力相適應,保持自己獨立自主的發展
特色,充分利用新經濟發展所帶來的機遇,清醒地認識和防範它可能帶來的不利
因素與風險,不斷增強自己的國際競爭力,那麼經濟全球化不但不會危及自己的
經濟安全,反而有助於提高我國的綜合國力,促進現代化戰略目標的早日實現。
⑽ 淺析我國當前宏觀經濟政策的具體內容,經濟背景及意義
一、我國經濟形勢展望目前,我國的通貨膨脹已經基本得到控制,2011年第四季度通脹率走入下行通道,11月通貨膨脹率為4.2%,可見我國的通脹治理已經初見成效。展望2012,宏觀經濟形勢錯綜復雜,全球經濟下行風險加大,通脹壓力仍然較大;歐洲主權債務危機很可能引發國際金融市場反復大幅震盪;各國宏觀調控目標和方向存在分歧和沖突,宏觀政策協調難度加大(畢吉耀等,2011)。對於中國宏觀經濟形勢,張立群(2011)認為,2011年經濟增長呈下行態勢,貨幣政策取得明顯成效,進入2012年後,經濟增長率將繼續平穩降低,受世界經濟和國內房地產市場調整等不確定因素影響,當然也存在發生較大波動的可能,其中經濟發展的主要問題在於企業困難和就業問題等。中國人民大學中國宏觀經濟分析與預測課題組(2011)總結,中國宏觀經濟復甦的步伐放緩,呈現出「經濟增速逐季回落、通脹壓力高位回緩、經濟泡沫逆轉、資源錯配加劇、金融風險上揚與結構剛性持續的局面」。中國季度宏觀經濟模型(CQMM)課題組(2011)使用預測模型得出,2012年,GDP增長率可能回落至9.45%,CPI預計將維持在4.55%的水平。我們認為,在進入2012年以後,通脹並不像之前那樣是宏觀調控的最主要目標,但基礎還不牢固,仍有繼續影響的可能。因此,通貨膨脹問題仍不容忽視,但考慮到中國經濟內生動力和外圍環境都面臨一個嚴峻形勢,應當對於增長情況賦予的關注。在國內經濟中對民生和經濟總量有重要影響的房地市場調控已經取得成效,從經濟的長遠健康角度而言,目前的房價仍具有泡沫成分,房地產市場調控在2012年仍然重要。(一)通貨膨脹問題通貨膨脹率雖然回落,但通貨膨脹的危險猶在。通過對歷史數據的考察,我們可以發現,進入2010年以來,通貨膨脹就開始成為經濟中一項不容忽視的問題。2011年7月CPI甚至達到了6.5%的峰值,之後在中央大力的調控治理下雖然開始走入下行通道,但參考09年末的形勢,在11月CPI和PPI數據雖然都處於低位,並不意味著來年的通貨膨脹可以完全放鬆。隨著美國繼續推行小規模的國債購買計劃,並長期將名義利率維持在低位,全球的流動性仍然充裕,這部分流動性是否會向我國傳導,仍是一個重大問題。縱觀2012,通貨膨脹仍然是影響經濟平穩運行的重要因素,需要對其予以足夠的關注和重視。(二)增長問題1.外圍環境仍然不穩定2012年,歐元區國家將迎來一個還債高峰,歐洲債務危機將繼續發酵,為應對歐洲債務危機,歐元區國家將被迫採取緊縮性財政政策。據統計,歐洲債務危機主要國家在明年2-4月會有大量債務到期,債務違約風險將會集中凸顯,歐洲能否就此問題達成一個合理的解決方法,並將其對經濟及金融市場的影響降至最小化,將是2012年全球經濟的一個重要驅動事件。歐洲的債務危機已經通過金融市場對全球主要發達國家的經濟進行傳導,在美國、日本等經濟體本身增長乏力的狀況下,全球經濟增長放緩已經成為大概率事件。觀察2000年以來數據,可以發現,出口一直是我國拉動經濟的「三駕馬車」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借鑒2009年的經驗,如果我國的凈出口表現不理想,那麼投資就擔負起了保持經濟增長的重擔,這樣與歷史數據相比過高的投資拉動額,對之後的經濟會有一個需求拉動型通貨膨脹的壓力。在全球經濟增長放緩的總體態勢下,2012年我國出口將受到嚴重挑戰,而「外向型經濟」也將受到重大的影響,經濟增長總體情況並不樂觀。2.中國經濟的內部制約因素除去國際環境的外生影響,隨著我國經濟近30年來的高速發展,中國經濟的要素稟賦結構也發生了重大變化,要素相對價格體系也隨之在迅速調整。(1)勞動力成本上升目前我國各地都出現了工資上漲的情況,特別是從事服務業和製造業這一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的熱門行業。蘇劍(2010)通過依據經濟增長對勞動力需求的拉動作用來進行研究,發現以「民工荒」為特徵的特定市場勞動力短缺將是今後中國經濟面臨的重大問題。長期以來,我國經濟發展的一個顯著優勢就是勞動力資源豐富,我國的二元經濟特徵十分明顯,勞動力無限供給是我國的比較優勢。然而,在工資上漲的壓力下,我國的經濟發展將發生很大的變化,首先是勞動密集型產業(尤其是一農民工為主要勞動力的勞動力密集型的行業)的競爭力將受到影響,經濟增長方式將由勞動密集型向資本及技術密集型調整;其次,勞動力及價格的上漲對於經濟總量增長、經濟結構調整以及物價控制等等方面都有深遠的影響。(2)房地產泡沫房價泡沫是金融危機的主要來源之一,自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我國的房地產市場成為泡沫資產的溫床,其中僅2009年,從年初到年末,北京的房價幾乎翻了一番,而政府的房價調控措施幾乎毫無效果。而我國的經濟增長水平和城市化水平仍然按照一個平穩的增長速度進行,這說明房地產市場已經出現的泡沫化的趨勢。進入2009年以來,在北京上海廣東等過剩流動性的目標城市,房地產價格的上升幅度遠遠大於全國平均值。根據北京市統計局的最新統計數據,北京市城鎮居民月人均可支配收入為2728.73元,這就意味著一名平均收入水平的北京市民一年的工資並不能夠在同期的北京購買1平方米的房子。房價水平與收入水平脫鉤,正是房地產出現泡沫化的重要表現之一。目前,雖然房地產銷售價格並沒有明顯的下降,但是我國的商品房銷售增速已經開始下降,這些都說明房價調控已經取得了階段性成果,應繼續加強調控。與此同時,房價下跌將導致我國房地產投資的下降,這也就意味著經濟增長率下滑的可能性加大。同時,由於剛需商品房的替代品——「保障房」建設力度的不斷加大,商品房投資的增加對經濟的沖擊可能會得到一部分的緩沖,但由於房地產的高產業關聯性,房地產「去泡沫化」給2012年帶來的經濟增長下行壓力仍然不容忽視。二、政策目標選擇(一)調控政策總體目標的選擇2011年12月14日閉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了2012年中國宏觀經濟政策的基調、方向和主要任務,「穩中求進」成為2012年中國經濟工作的主調。所謂「穩中求進」,就是在鞏固價格水平穩定這一成果的情況下,實行調整性的政策組合促進經濟的增長。張立群(2011)對此的解釋是統籌協調好控物價、穩增長、調結構、轉方式之間的關系;孫學工、樊彩躍(2011)認為需要充分發揮財政政策的作用,提高重要資源的配置效率,並尋找新的增長點。我們認為,2012年我國應警惕通貨膨脹,以保增長為主要政策目標,同時繼續堅持房地產市場調控,擠除房價泡沫。因此,我國2012年的政策目標應該是:保增長、抑通脹、控房價。(二)引入供給管理的總供求分析框架目前的宏觀調控理論認為,宏觀經濟政策在保增長和抑通脹二者之間只能保證一個,這就是宏觀經濟學中著名的「菲利普斯曲線」,也就是通貨膨脹和失業之間的交替關系。要想解決失業問題,就必須忍受較高的通貨膨脹,而要解決通貨膨脹問題,就得忍受高失業。這是需求管理必然的結果。實際上,有一些政策措施是能夠同時保增長、抑通脹的。降低企業的生產成本和稅收的措施就是如此。降低生產成本和稅收能增加企業的利潤,刺激企業的生產積極性,從而增加供給,穩定物價,這就同時達到了保增長、抑通脹的目標。這種政策被稱作「供給管理政策」。「供給管理政策」與以傳統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為特徵的「需求管理政策」不同,後者在通貨膨脹和經濟增長之間同一時期只能保證一個,而且在實現一個目標時必然以另一個的惡化為代價。蘇劍(2008)、劉偉和蘇劍(2007)探討了供給管理在短期宏觀調控中的作用。許多人認為,供給管理政策只適應於長期調控,不適合短期宏觀調控。在他們看來,一個經濟的總供給是由這個經濟的技術水平和可用資源的規模決定的,而這些因素在短期內都是不會發生大的變化的,因此在短期內總供給是無法調控的。這種觀點是錯誤的。正是由於供給管理政策的長期性特點,使人們對供給管理政策的重視僅限於其對經濟的長期影響,而對供給管理政策的短期調節效應沒有予以充分承認。事實上,供給管理政策不僅能夠,而且經常被運用於調節短期經濟波動,只是不被人們關注,或者不被視為供給管理政策,被想當然地看作需求管理政策了。總供給是由企業的生產成本決定的,而企業的生產成本卻是可以由政府在短期內調控的,政府只要能夠影響企業的生產成本,就可以影響短期總供給。因此,供給管理是可以用於短期調控的。蘇劍(2008、2011)指出,調節短期經濟波動經常運用的供給管理政策主要包括以下幾類:(1)財政政策,比如針對企業的稅收政策,減稅意味著其他因素不變的情況下企業的實際利潤上升,其效應相當於企業生產成本的下降。(2)要素價格政策。調節生產要素的價格,比如能源、原材料價格、利率等,都能夠影響企業的生產成本。貨幣政策實際上就是要素價格政策的一種。(3)第四,行政、法律手段。這些手段影響企業在某一市場的准入條件和審批手續的難易程度,因此可以達到調節某一行業的總供給的目的。(4)提高企業生產率的政策,比如促進技術進步、改善管理、深化改革等等,都有助於降低企業的生產成本。三、2012年我國宏觀經濟的政策建議(一)宏觀政策組合在進行政策設計時,首先要明確的是,我國目前經濟增長的下滑雖然有外部經濟環境惡化等因素的負面影響,但主要原因還是政府緊縮性的宏觀經濟政策。因此,要想實現較高的經濟增長率,只要稍稍放鬆政策緊縮力度就可以了,不需要大幅度的刺激措施。否則就會出現經濟大起大落的局面,房價調控和抑制通脹的成果就將毀於一旦。因此,正如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所指出的,我國應採取「穩中求進」的方針。在這一大背景下,為了同時實現保增長、抑通脹、控房價三個目標,我們認為我國應該採取以下的政策組合。1.貨幣政策:「總量穩健、定向擴張」用穩健的貨幣政策控制流動性的總規模,防止流動性在2011年緊縮後的大規模擴張,從而抑制通貨膨脹和房價,並以定向擴張的貨幣政策扶持小微企業以及符合國家產業政策、有助於經濟結構調整的企業和項目。目前我國的貨幣政策基本偏緊,但是是全面性的偏緊,所以造成了中小企業的運營問題。因此進入2012年以後對經濟中的流動性應當進行有目的的傾斜,通過利率政策和信貸政策等,對小微企業以及其他符合長期目標的企業予以定向寬松。2.財政政策:以供給管理型財政政策為主,同時實現保增長、抑通脹兩個政策目標財政政策總的方向應該是擴張性的,但以供給管理(尤其是降低企業稅收)為主。大型的國家財政購買計劃可能會使得目前已經過剩的部分夕陽產業再度擴張,不利於經濟總體的結構轉型和長期穩定增長。而且如果實施大規模刺激需求的財政政策,還可能使經濟陷入新一輪的需求拉動型通貨膨脹。而降低企業稅收一方面刺激了企業生產的積極性,增加供給,從而刺激經濟增長,而供給的增加又有助於抑制物價上漲,因此這種政策能夠同時實現保增長、抑通脹兩個目標。3.實現體制改革與宏觀調控有機結合任何改革措施都會對宏觀經濟產生一定的影響,有些改革措施影響總需求,有些改革措施影響總供給,在宏觀調控中應該積極、充分地利用體制改革的有利效果,既推進改革,又實現宏觀調控目標。跟降低企業稅收一樣,一些體制改革措施可以降低企業的生產成本,從而刺激供給、抑制物價,有助於同時實現保增長、抑通脹兩個目標。(二)具體調控措施1、供給管理層面(1)降低企業稅費在短期供給管理政策中,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自然是減稅。為了增加企業的生產能力,應當降低企業繳納的各種稅費。企業繳納的各種稅費就相當於企業的成本,因此減稅就相當於降低了企業的成本。值得注意的是,降低企業稅收和降低個人稅收雖然都是減稅,但對經濟的影響不一樣。降低個人稅收通過增加個人可支配收入增加了消費需求,因此是需求管理政策;這種政策有助於提高經濟增長率,但卻會加劇通貨膨脹。但降低企業稅費是供給管理政策,企業能夠在原材料位於高位的情況下維持其原售價,同時又提高了企業擴大生產能力的激勵,從而一方面穩定了物價,另一方面又促進了經濟的增長。減少企業生產稅費不僅僅從生產成本角度減低了企業的成本,從交易成本的角度而言而言,減稅政策一方面壓縮了稅收機構的運行成本,降低了政府對實體經濟的干預,減少了政府規模、另一方面也同樣減少了企業的繳稅成本,能夠為企業正常運營管理節約的經費,激發企業內部管理活力。降低企業稅收降低針對企業的各種稅收,尤其是要大幅度降低微型企業的稅收。我國最近在某些地區試點的營業稅改增值稅、提高這些稅收的起征點的做法就是這種政策。(2)降低物流成本降低物流成本顯然有助於降低企業的生產和銷售成本。我國目前的物流成本很高,據統計,2011年上半年我國物流成本佔GDP的18%,同比提高0.1個百分點[1]。其中很大比例是由於高速公路的壟斷收費權(過路費、過橋費)使得物流業成本居高不下。實際上,降低物流成本這種政策我國近年來一直在採取,但僅主要針對農產品,對抑制農產品價格上漲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在當前形勢下,應該擴大到所有產品的流通過程。由於一國的總生產成本肯定小於其國內生產總值,因此我國社會物流總成本占總生產成本的比重肯定大於18%。因此,如果把物流成本降低10%,就會使我國的總生產成本降低至少1.8個百分點,假定這會一比一地反映在價格上,那就意味著通貨膨脹率下降至少1.8個百分點。在執行上,政府只需要出台一個降低高速路收費標準的規定就行了,不會增加政府的額外財政支出。因此,這種政策的效果應該非常好。(3)降低企業生產成本的其他輔助方法降低企業注冊門檻,鼓勵各種創業活動,尤其是對小企業和非國有企業,更應如此。改進工商管理,簡化行政管理環節,降低行政性收費標准,免去可以免去的各種收費。加強和改善經濟方面的立法、司法、執法,增加這些方面的透明度,提高執法、司法公平,降低交易成本,促進合同的履行,盡可能降低經濟糾紛出現的可能性和處理經濟糾紛的成本。(4)實行以豬肉價格為主的肉禽價格保護制度我國近期的通貨膨脹中,食品價格佔到了很大一部分,通過觀察09年12月以來的數據,我們可以發現,食品消費價格指數均基本上高於我國的居民消費價格指數。而在通貨膨脹高企的時期,居民肉禽及其製品的價格上漲幅度遠遠大於CPI,峰值達到了33.6%的漲幅,相對應的,本期CPI指數也到了6.5%的峰值。因此可以認為,肉禽價格對我國的通貨膨脹有著巨大的影響。而考慮到我國居民的飲食習慣,在肉禽價格的上漲中,豬肉價格對CPI上漲率起到了主導性作用。究其原因,在於我國對豬肉等肉禽價格的管理措施存在問題。以豬肉為例,在價格上漲時,政府出手穩定價格;而在價格下跌傷及養豬者時,政府並沒有採取相適應的措施。肉價漲時政府打壓,肉價跌時政府不管,其結果,肉價波動的風險大部分由養豬者承擔,這種做法嚴重打擊養豬者的生產積極性,其結果是肉價下跌時,養豬者大幅度減少生產,使得下一期豬肉價格大起;肉價上漲時,養豬者不敢大幅度增加產量,結果肉價大漲的局面加劇。這部分風險又將轉化到民生中,造成我國的通貨膨脹風險。要避免豬肉等肉禽價格的大起大落,就要像糧食保護價一樣,實行豬肉保護價制度,而且肉禽保護價應該保證養殖者有一定的正常利潤。這樣就能保護養殖者的生產積極性,保證肉禽生產。供給有保證,肉價自然不會大起;保護價的存在則避免了肉價大落。這從供給層面,對保證民生,調控居民消費價格水平也有著非常好的效果。2、需求管理層面:擴大有效需求(1)實施進口替代戰略,把我國對部分產品的進口需求轉換為對本國產品的需求我國雖然每年出口規模很大,但進口也不少,凈出口的規模其實並不大。2009年我國的進口總額達到了68618.4億元,接近消費總額165526.8億元的1/3。刨除通貨膨脹因素,我國1990-2009年的進口平均增速為13.5%。這意味著我國的國內需求還是有的,只是有相當一部分需求花在了購買外國產品上,只要能夠把這些需求轉換為對本國產品的需求,就相當於擴大了內需。鼓勵企業通過引進技術或自主創新的方式進行國產化工作。這既有利於擴大內需,也有利於我國產業結構的升級和經濟結構的轉換。(2)嚴厲打擊生產犯罪和地方保護主義,提高產品標准,確保產品質量和消費安全,尤其是食品安全,增強我國產品的吸引力和美譽度,擴大對我國產品的需求自從三聚氫胺事件發生以來,我國的乳製品業受到了嚴重打擊,尤其是嬰幼兒乳製品受到的打擊最大,高端嬰幼兒乳製品行業幾乎成了外國品牌的一統天下。盡管政府加強了監管,但老百姓依然不買賬,究其原因,就在於對生產犯罪的懲罰力度太小,老百姓無法相信生產者不會繼續造假。因此,加強對生產犯罪的打擊力度,確保消費安全,才能保證我國產品在國內和國際兩個市場的競爭力,才能擴大對我國產品的需求。對生產犯罪的打擊力度過小,甚至在地方保護主義的庇佑之下犯罪者毫發未損(比如雙匯「瘦肉精」事件),必然迫使國內消費者轉而消費外國產品,這不僅降低對本國產品的需求,也會削弱政府擴大內需的其他政策的效果。具體措施方面,可以考慮借用市場力量打擊生產犯罪。比如鼓勵消費者通過法律手段討回公道,為避免搭便車的情況發生,可以實行最先起訴者優先政策,規定一旦確認生產犯罪,將對犯罪者處以高額罰款,並把對犯罪企業的處罰的一定比例甚至全部歸最先起訴者所有。(3)吸引民間資金進行生態治理和生態開發,用對荒地、荒山、荒漠的長期使用權或所有權吸引私人企業投資擴大投資的關鍵是給企業提供好的投資機會。隨著我國經濟規模的擴大,我國對土地的需求也將擴大,地價將逐步上升。因此,許多沿海城市都已經開始了填海造地的工程。在內地,我國還有大量的荒山、荒地、荒漠,尤其是面積巨大的沙漠。隨著地價的上升,距離繁華經濟帶較近的荒山、荒地、荒漠甚至沙漠就逐步有了開發價值。我國目前的生態治理主要是由政府進行的,以後可以考慮吸引民間資金,雙方共同進行生態開發和治理。可以考慮如下政策:由政府提供必要的基礎設施和其他配套設施,然後進行招標,本著誰治理誰受益的原則,將該土地一定時期的使用權甚至所有權賦予治理企業,以此來吸引企業進行生態治理和開發,從而擴大投資。參考美國「西進運動」對西部地區的成功開發,有理由相信吸引民間資金對荒地、荒山、荒漠等的開發是切實可行的,也具有很大的長期效應,這部分刺激出的有效需求是依乘數擴散的,如果切實能夠成規模開發,很可能會帶來我國經濟的一個新長期增長點。3、控制房價,擠壓房產泡沫在房價調控中,應強化住房的居住功能,淡化投資功能,去除投機功能;同時合理調控預期。在2012年,房地產市場的調控仍應放在與增長問題和通脹問題同樣重要的地位上,對其進行持續性的科學調控,讓房地產市場回歸理性的同時又將其對經濟的不利影響降至最低。(1)稅費層面調控首先,按現行所得稅法,對住房投資徵收利得稅,並在此基礎上徵收住房投資附加利得稅,並按持有年限執行累退稅率。比如,持有兩年以內,對稅後所得按100%徵收;持有兩年以上五年以內,對稅後所得按80%徵收;持有五年以上至十年以內,對稅後所得按50%徵收;持有十年以上二十年以內,對稅後所得按20%徵收;持有20年以上,不再徵收附加利得稅。這樣,就可以有效抑制投機性住房需求,只留下居住性和投資性住房需求。其次,全面徵收物業稅,把投資性住房逼向房屋租賃市場,抑制房租,並給地方政府提供穩定的稅源,預防地方政府財政危機。目前我國的地方政府財政收入的很大一部份來自於出售土地使用權,這就形成「房地產綁架地方財政」的情形,而全面徵收物業稅,有利於開拓地方政府稅收來源,不僅對房價起到調控作用,還能消除房產調控的後顧之憂,並預防地方政府債務危機,一舉多得。如果在持有環節不征稅,那持有者就幾乎沒有持有成本,考慮到交易成本等因素,租出住房的積極性就不高。因此,實行物業稅可以為市場提供的租房選擇,抑制房租大幅上漲,為改善民生起到重要作用。之所以要全面徵收物業稅,就在於一個人可能在許多城市都有住房,對其持有的部分住房征稅將造成地方政府間稅收利益的分配不公。借鑒發達國家經驗,一個住房所在的政府為這套住房及其所有者提供了保安、教育、醫療、道路等公共服務,因此所有者應該繳納稅收。(2)選擇執行限購政策,盡量避免用提高利率、提高首付等手段控制房價由於限購政策在根本上還是違背市場的選擇機制,長期實行會給社會帶來福利損失,因此如果上述稅收政策能認真貫徹實施,就不再需要限購手段。但考慮到我國的國情和政策可能的滯後周期,上述政策不是短期內就能出台的,因此,限購政策就應該繼續執行下去,直到住房稅收體系完善為止。而控制房價的目的首先是民生范疇的意義,提高利率雖然可能有助於抑制房價,但卻提高了房貸和月供,這部分支出受影響最大的還是「剛性需求」中的工薪收入者。工薪收入者的住房支出可能並沒有發生大的變化,然而提高首付則直接限制了工薪收入者的購房能力,對「剛性需求」有大的擠出效應,與調控目的不符。因此房地產市場的直接調控中,還是應選擇好調控指標和手段,以防出現與調控初衷背道而馳的現實。(3)合理調控房價預期應該注意到政府政策尤其是政府房價調控目標及政府對該目標的表述方式對老百姓房價預期的影響。房價調控是政府調控者與老百姓之間的博弈,政府對老百姓的房價預期有很大影響,而預期對房價則具有正反饋作用。比如,我國政府去年宣布的房價調控目標是「抑制房價的過快增長」,這就導致老百姓認為,即使政府的調控目標實現,也只不過是房價增速下降,而房價還會繼續上漲,因此老百姓就會抓緊時間購房,結果就導致房價過快增長,政府的調控目標就實現不了。因此,在老百姓的預期作用下,如果政府宣布的目標是「抑制房價的過快增長」,最終結果必然就是「房價過快增長」。目前,我國的房價下降的預期逐漸形成,這也將有一個正反饋機制,政府應注意謹慎選擇宣布房價調控目標,以免房價下降過度。我的建議是,在目前階段,應該繼續堅持「讓房價回到合理水平」這樣的目標,利用預期的正反饋機制,讓房價降下來;隨著房價的緩慢回落,逐步調整政策目標和明確合理房價區間,讓老百姓形成「房價穩定」的預期。當然,老百姓房價預期的最關鍵決定因素還是之前所說的政府採取的其他實質性調控措施,比如限購、利得稅、物業稅等,這些政策的選擇應考慮到其對老百姓的預期的影響。(4)加強保障房建設,優化保障房結構,對保障房合理定位,完善保障房分配製度對於極低收入群體,應以保障房來滿足其住房需求。同時從經濟運行的層面而言,調控房價所帶來的固定資產投資下降,很大一部分可以通過保障方的建設來彌補。可以說,保障房一方面從住房需求角度滿足了極低收入者的住房需求,促進社會公平,同時又作為調控政策對刺激實體經濟方面的「緩沖墊」,防止房地產市場調控對其上下游企業造成的巨大沖擊。但一方面,現在保障房太少,另一方面,保障房分配製度有缺陷,導致許多高收入者得到保障房,而極低收入者反而得不到。我們可以在保障房的戶型、面積等方面進行專門考慮,以擠出高收入者對保障房的需求。比如,可以考慮保障房面積分20平方米、30平方米、50平方米三種,小面積的給單身使用,中等的給沒有孩子的兩口家庭使用,大的給三口之家使用。使用者可以申請購買,也可以以保護價租賃。而且保障房不得在市場上出售,也不能出租,只能按原買入價(可以進行通貨膨脹調整)賣回給政府主管機構,一個家庭買了商品房之後必須把保障房賣回給政府。這樣,高收入者就沒有了獲取保障房的積極性。第一,戶型小,不符合高收入者的需求,而低收入者則能夠接受。第二,不能在市場上出售,意味著不能取得投資收益,投機者也不需要。第三,一個人不會永遠都是低收入者,隨著年齡、資歷、經驗等的增加,人們的收入水平會提高,比如剛畢業的學生肯定買不起房子,只能住保障房,隨著收入的增加,就能買得起更好地房子,於是就會搬走,保障房騰出來給新的年輕人使用。也就是說,保障房就是僅能滿足人們的最基本的住房需求的住房,保障房的條件不能太好,否則就會產生尋租行為,保障房可能就到不了真正需要的人手裡。對住房有更高需求的人可以進入商品房市場,用市場價格滿足自己的居住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