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如何推進新型城市化發展
如何推進新型城市化發展?
1、完善城市化布局和形態,構建城市群,提高中心城市首位度,推進副中心城市建設,加快縣域中心建設。中心城市要積極擴大有效投資,努力提高首位度。充分利用中心城市的資源稟賦,在主攻沿海上走在前列,在引進大項目、優質項目上下功夫,處理好規劃和建設、集約發展與合理密度、經濟發展與城市生態等問題,重點在現代服務業發展、高端人才集聚等方面取得突破。
2、注重城市功能的完善,提高城市建設品位。通過建設完善的基礎配套設施,使人人都能享受到便利的教育、醫療、消費等服務,建立和諧的鄰里關系、社區文化,營造宜居宜業的良好環境。要注重生態文明建設,提高人民群眾的幸福指數。通過深入開展「清潔家園、和諧社區」等活動,進一步加強環境綜合治理,推動低碳經濟發展,建設綠色生態城市。
3、注重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積極探索生態補償機制,實現區域可持續發展。要加大財政轉移支付的力度,及早建立財政轉移支付機制,實施綠色產業扶持政策,在不影響主體生態功能的前提下,培育和發展環境友好的特色產業。在循環經濟、技術改造、污染整治、環境基本設施建設等項目預算安排時給予政策傾斜,調整優化經濟結構,大力發展生態環保型產業,加快區域經濟發展步伐。
㈡ 如何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
需要提升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程度,縮小各地社會管理水平的區域差距和加強各層級政府與企業、社會的協同合作,鼓勵民間力量的積極參與。
1、要推動區域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建設,提升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程度。
區域差距最首要的問題,就是各地區基本公共服務的差距。基本公共服務是政府為社會成員提供的、與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適應的公共產品和服務,是各個區域發展最基本的條件的均等。
在全覆蓋、標准化、可持續的基礎上,逐步實現不同區域基本公共服務體系的均等化,進而追求更高水平的公共服務,是積極應對基橘汪盯本公共需求全面快速增長的重大舉措和施政方向。
2、要縮小各地社會管理水平的區域差距,創建經濟協調發展的軟環境。
政府提供的社會管理服務及其質量,是促進區域經濟增長的重要條件。區域經濟發展總是嵌入在一定的社會背景中,與地方政府的社會管理息息相關。
過去我國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重點是在經濟領域,隨著區域經濟政策的逐步完善,協調的重心應該轉向區域社會管理和服務,為本地區社會長治久安打下堅實基礎。目前各區域的社會管理水平存在較大差異,不利於各區域生產要素和資本的力量整合
3、要加強各層級政府與企業陵譽、社會的協同合作,鼓勵民間力量的積極參與。區域互動的主體是多元的,既可以是個體,也可以是群體或有組織的團體;既可以是各級政府,也可以是地方企業。
區域的協同發展離不開與橫向和縱向的互動,在合作中才能使區域協同發展獲得強大的推動力。在區域經濟協同發展的早期,由於注意到了區域的功能互補和發展的異質性,特別強調中央與地方及地區之間的合作。
推動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既要發揮各地區的比較優勢,形成各具特色的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格局,也要重視增強中心城市的輻射帶動能力,「以點帶面」形成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助推力。
「推動圓和區域經濟協調發展要增強中心城市的輻射帶動能力,形成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助推力,也可以說要形成高質量發展的發動機和助推器。」中央財經委員會辦公室副主任韓文秀說。
韓文秀還表示,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要統籌推進西部大開發、東北全面振興、中部地區崛起、東部率先發展。
同時,要打造高質量發展的新動力。當前京津冀、粵港澳大灣區、長三角等地區發展呈現出許多新特點,規模經濟效應開始顯現,基礎設施密度和網路化程度全面提升,創新要素快速集聚,新的主導產業快速發展,要推動這些地區成為引領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動力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