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狀態 > 區域經濟如何振興

區域經濟如何振興

發布時間:2023-05-19 20:53:15

1. 如何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

需要提升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程度,縮小各地社會管理水平的區域差距和加強各層級政府與企業、社會的協同合作,鼓勵民間力量的積極參與。

1、要推動區域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建設,提升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程度。

區域差距最首要的問題,就是各地區基本公共服務的差距。基本公共服務是政府為社會成員提供的、與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適應的公共產品和服務,是各個區域發展最基本的條件的均等。

在全覆蓋、標准化、可持續的基礎上,逐步實現不同區域基本公共服務體系的均等化,進而追求更高水平的公共服務,是積極應對基橘汪盯本公共需求全面快速增長的重大舉措和施政方向。

2、要縮小各地社會管理水平的區域差距,創建經濟協調發展的軟環境。

政府提供的社會管理服務及其質量,是促進區域經濟增長的重要條件。區域經濟發展總是嵌入在一定的社會背景中,與地方政府的社會管理息息相關。

過去我國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重點是在經濟領域,隨著區域經濟政策的逐步完善,協調的重心應該轉向區域社會管理和服務,為本地區社會長治久安打下堅實基礎。目前各區域的社會管理水平存在較大差異,不利於各區域生產要素和資本的力量整合

3、要加強各層級政府與企業陵譽、社會的協同合作,鼓勵民間力量的積極參與。區域互動的主體是多元的,既可以是個體,也可以是群體或有組織的團體;既可以是各級政府,也可以是地方企業。

區域的協同發展離不開與橫向和縱向的互動,在合作中才能使區域協同發展獲得強大的推動力。在區域經濟協同發展的早期,由於注意到了區域的功能互補和發展的異質性,特別強調中央與地方及地區之間的合作。

(1)區域經濟如何振興擴展閱讀

推動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既要發揮各地區的比較優勢,形成各具特色的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格局,也要重視增強中心城市的輻射帶動能力,「以點帶面」形成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助推力。

「推動圓和區域經濟協調發展要增強中心城市的輻射帶動能力,形成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助推力,也可以說要形成高質量發展的發動機和助推器。」中央財經委員會辦公室副主任韓文秀說。

韓文秀還表示,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要統籌推進西部大開發、東北全面振興、中部地區崛起、東部率先發展。

同時,要打造高質量發展的新動力。當前京津冀、粵港澳大灣區、長三角等地區發展呈現出許多新特點,規模經濟效應開始顯現,基礎設施密度和網路化程度全面提升,創新要素快速集聚,新的主導產業快速發展,要推動這些地區成為引領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動力源。

2. 應如何加快中國區域經濟的發展

1、提高科學技術發展,使中國從全民經商向全民學者方向轉變;
2、人的素質提高了,區域之間的障礙減少,流通加快;
3、加快開發「西部」和「東三省」,中國增加除「珠三角」「長三角」「京津地區」之外的另外2個經濟引擎;
4、大力推動「南水北調」,把「塔克拉瑪干沙漠盆地」變成「萬里良田」;
5、山區交通改造(暫時由地方政府推動);
6、全國土地資源有控升值。

這個樣子,中國經濟發展個100年,還是可以的。

如能一聽,肯請採納!

3. 怎樣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

一是推進區域間公共服務均等化。這是區域協調發展的核心。要通過經濟適度發展和加大轉移支付力度,縮小區域間公共服務水平差距,使不同區域的居民都能喝上干凈的水,享受優美的環境、便利的交通,有基本統一的醫療衛生條件、社會保障待遇、基礎教育條件等,從而使不同區域人民生活的綜合質量與水平逐步趨於均等化。 二是在產業發展上體現各區域的比較優勢。這是區域協調發展的關鍵。每個區域都要在充分考慮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的基礎上,使自身的比較優勢得到充分發揮,潛力得到充分挖掘,形成各具特色的優勢產業。
三是在區域間關繫上形成優勢互補、良性互動的機制。這是區域協調發展的保障。全國的發展是個整體,各區域在產業分布上不能自成一體、面面俱到,需要加強區域間經濟聯系,提升全國作為整體的競爭優勢和經濟效率,避免重復建設、相互封鎖和產業結構趨同化。為此,我們要堅持實施區域發展總體戰略,推進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等老工業基地,促進中部崛起,鼓勵東部地區率先發展。同時,要加大對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貧困地區的支持力度。順應經濟全球化趨勢和生產要素優化配置的要求,鼓勵區域間產業有序轉移,勞動力和資本等要素合理流動,努力構建區域協調發展的新格局.

4. 我國振興西部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的 重大舉措是什麼

一、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打牢長遠發展基礎

擴大鐵路網規模。加強西部鐵路客運專線、區際通道和「三西」煤運通道建設。強化既有線路擴能改造,加快神朔線擴能改造和蘭渝、南廣、貴廣、太中銀等一批重點鐵路建設。開工建設西安至寶雞客運專線、西安至安康鐵路增建二線等。

加快乾線公路網和水運基礎設施建設。推進銀川至武漢、西安至合肥等8條西部開發干線公路建設。開工建設連霍高速安西至星星峽段、庫爾勒至西寧西部通道敦煌至當金山口段等重點公路。加強西部地區國省道改造,繼續實施西部地區鄉村「暢通工程」和「通達工程」,重點解決鄉鎮、行政村通公路和鄉鎮通瀝青(水泥)路問題。繼續開展農村鄉鎮客運站、農村公路渡口碼頭改造和渡改橋等專項建設。進一步推進長江黃金水道、北部灣沿海港口等水運基礎設施建設。

加快樞紐機場和支線機場建設。加快推進西安、成都、重慶等區域樞紐機場改擴建,以及阿爾山、固原、吐魯番等支線機場建設。完善干線機場功能,新開工建設一批支線機場,積極促進支線航空發展。

大力推進實施重點水利工程。繼續推進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和防洪工程建設,支持「潤滇」、「澤渝」、「興蜀」、「滋黔」等水源工程建設。加大四川都江堰、寧夏青銅峽、內蒙古河套等大型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力度。開工建設四川亭子口、內蒙古海勃灣、西藏旁多等水利樞紐工程。

推進能源基礎設施建設。加快西氣東輸二線、骨架電網、農村電網改造等重點基礎設施項目建設,完善西電東送電網。推進寧東等大型煤電基地建設,盡快竣工投產發揮效益。

加強城鎮、信息等基礎設施建設。加快重慶、成都、西安等西部中心城市軌道交通建設。加快推進城鎮污水、垃圾處理設施建設。做好電信基礎設施共建共享,大力推進第三代移動通信網路建設。推動西部地區統一電子政務網路建設。

做好重點項目儲備和前期工作。抓緊做好中亞、泛亞、南亞等國際運輸通道規劃研究。加快國家高速公路、西安—成都和重慶—貴陽—南寧等鐵路通道以及中國至周邊國家(地區)鐵路通道前期工作步伐。推進陸上能源資源戰略安全大通道建設。開展引漢濟渭、重慶觀景口、新疆布爾津河西水東引一期工程、卡拉貝利水利樞紐工程等項目前期工作。

二、加大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力度,促進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

鞏固退耕還林、退牧還草成果。組織實施好鞏固退耕還林成果規劃,落實基本口糧田、農村能源、生態移民、後續產業發展、補植補造和退耕農戶培訓等各項措施,解決退耕農戶當前困難和長遠生計問題。做好荒山荒地造林工作。完善退牧還草政策,加快實施退牧還草工程,擴大實施范圍,加強人工飼草地、牧區水利和棚圈建設,以建促退推動草畜平衡和舍飼圈養。

繼續推進重點生態工程建設。扎實推進三北防護林、京津風沙源治理、天然林保護、青海「三江源」自然保護區建設、甘肅石羊河流域綜合治理、甘肅甘南黃河重要水源補給區生態保護與建設等重點工程。抓好黑河、塔里木河流域綜合治理,推動黃河、長江中上游水土保持和黃土高原淤地壩建設。加快編制祁連山水源涵養區、青藏高原東南緣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規劃。加大雲南迪慶兩江流域生態保護力度。推進石漠化水土流失治理。

強化環境綜合治理。加大丹江口庫區及上游、三峽庫區、黃河中上游、滇池等重點流域、區域水污染防治力度,繼續開展排污權有償使用和交易試點。做好環境監測,加強農村環境綜合治理和工業污染治理。深化第二批國家循環經濟示範試點,支持建設一批循環經濟重點項目,全面推行清潔生產,加快淘汰和關閉浪費資源、污染嚴重和不具備安全生產條件的企業。加強地質災害防治,積極推進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和重點地區土地開發與復墾。推進災區建築廢棄物等資源化。

三、調整產業結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

加快發展特色農業。積極改造中低產田,大力發展旱作農業、節水農業。啟動坡耕地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工程,建設一批高標准基本農田。加強四川成都平原、陝西關中平原、內蒙古河套地區、寧夏沿黃地區、甘肅河西走廊等糧食生產能力建設。積極推進優質棉、糖料、油料、煙葉、水果、花卉、茶葉、蠶桑、馬鈴薯、畜產品、中葯材、天然橡膠等生產基地建設,建成一批農產品加工示範基地,培育一批帶動力強的龍頭企業。支持陝西楊凌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範區、甘肅天水航天育種示範區和廣西、雲南亞熱帶農業示範區建設。扶持優質農產品生產基地建設和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發展,提高產業化水平,加強農業農村先進實用技術轉化應用和科技服務。

推進工業優化升級。組織實施和認真落實國家重點產業調整和振興規劃。積極發展技術引領型產業,提高航天航空、現代裝備製造、電子信息、國防科技、新能源、新材料等產業發展規模和水平,推動陝西閻良民用航空、甘肅金昌新材料、四川成都生物、德陽重大裝備製造等高技術產業基地建設。優化發展資源利用型產業,促進能源化工及礦產資源加工業集約發展,提高資源綜合利用水平。建成新疆獨山子石化1000萬噸煉油、100萬噸乙烯項目,加快長慶、澀北等一批重點油氣產能建設。逐步建設鄂爾多斯、塔里木、准噶爾、柴達木、四川盆地石油天然氣的開發、綜合利用和外輸基地。進一步加大企業技術改造步伐,提升技術水平和產品競爭力。

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加強在西部地區部署國家科技基礎設施,繼續建設一批國家級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支持科研院所、企業承擔國家重大科技專項,圍繞西部地區面臨的共性關鍵問題開展科技攻關。繼續保持和加大對西部高新區的政策支持力度,扶持科技型中小企業發展。發揮國防工業科技優勢,鼓勵軍民結合、軍地結合,支持綿陽科技城發展。

提升現代服務業發展水平。加強旅遊基礎設施建設,完善旅遊區基礎設施,積極發展自然生態旅遊、鄉村民俗旅遊,培育和開發一批精品旅遊景區線路。繼續推進「農產品批發市場升級改造」、「萬村千鄉市場工程」、「雙百市場工程」及農村商務信息服務工程。積極培育電子商務服務業,著力發展文化、會展、創意等現代服務業,加快發展服務外包。加大地方金融資源整合力度,大力完善地方法人銀行機構的公司治理,鼓勵股份制商業銀行和外資銀行到西部地區設立分支機構。完善中小企業融資擔保體系,推動村鎮銀行等農村新型金融機構發展,擴大西部地區農村小額貸款覆蓋面。

引導產業有序轉移。發揮東部地區資金、技術、人才、管理優勢和西部地區資源、市場、勞動力優勢,引導東部地區產業向西部地區梯度轉移。依託交通干線、樞紐,選擇一批具備一定基礎條件的城市開展承接東部地區產業轉移試點,推動建立承接產業轉移的示範園區和東西部地區互動產業合作示範園區。嚴把產業政策關、環境保護關和資源集約利用關,防止落後產能向西部地區轉移。研究制定中西部地區承接產業轉移的具體政策。國家審批、核準的重大產業項目優先在西部地區布局。

四、加強民生工程建設,促進社會和諧

加快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加快城市廉租住房建設,加大國有林區(場)、墾區、礦區棚戶區、城市棚戶區以及中央下放地方煤礦棚戶區的改造力度。擴大游牧民定居工程和農村危房改造試點范圍,加快完成邊境一線地區茅草房、危房改造。推進邊遠地區鄉鎮教師、醫務人員周轉房建設。

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增加農村基礎設施投入,逐步取消公益性建設項目縣及縣以下資金配套。力爭用2—3年時間,基本解決西部地區農村人口飲水安全問題。到2010年基本實現鄉鎮通瀝青(水泥)路、建制村通公路。加快發展小水電代燃料及農村沼氣。完善農產品(15.00,-0.14,-0.92%)市場體系,支持西部地區大宗農副產品批發市場、集貿市場等流通基礎設施建設,推動連鎖經營向農村延伸。建立農村客運政策性補貼制度。

加大扶貧開發力度。繼續增加扶貧資金投入,落實對低收入人口全面實施扶貧政策的措施。加大整村推進力度,提升產業化扶貧水平,積極穩妥地推進移民扶貧工作,提高農村貧困人口的自我發展能力。優先支持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扶貧開發,加大對特殊類型貧困地區扶持力度。制定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與扶貧開發政策有效銜接辦法。

做好農民創業就業工作。在總結四川南充、甘孜和甘肅甘南等地試點工作經驗的基礎上,選擇部分條件成熟的縣(市),擴大農民創業促進工程試點范圍。加強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服務和職業技能培訓體系建設,繼續實施農村勞動力技能就業計劃、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陽光工程、星火科技培訓、雨露培訓計劃。引導農民有序外出就業,鼓勵農民就地就近就業,扶持農民工返鄉創業,提高非農收入。

五、加快社會事業發展,提高基本公共服務水平

優先發展教育。進一步普及鞏固九年義務教育,繼續支持並盡快完成西部地區剩餘42個縣的「兩基」攻堅任務。爭取3年內基本解決農村「普九」債務問題。支持民族地區「雙語」教育。繼續實施農村初中校舍改造工程和中小學校舍安全工程,加大危房改造和農村寄宿制學校建設力度。加快發展農村中等職業教育,改善辦學條件,加強基礎能力建設,逐步實行中等職業教育免費。基本實現每個地級市和30萬人口以上的縣有1所獨立設置的特殊教育學校。繼續支持高等教育發展,逐步提高西部高等教育資源短缺地區的高考錄取率。

提高基本醫療衛生服務水平。積極推進醫療衛生體制改革,優化區域衛生規劃,加強公共衛生服務體系建設,在縣醫院標准化等醫療衛生專項建設經費中給予西部地區更大傾斜。大力發展中醫葯和民族醫葯。鞏固和發展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擴大參合農民受益面,提高受益程度。加強重大疾病、地方病預防控制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處置等工作。加快婦幼衛生、基層計劃生育服務體系建設,穩定低生育水平,擴大少生快富工程實施范圍。

完善基層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加快廣播電視村村通、鄉鎮綜合文化站、西新工程第四期、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流動舞台車和農村電影放映等工程建設,提高縣級文化館、圖書館等級標准。做好西部地區自然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和大遺址保護,加強重點文物保護工程等建設。加強搶救性文物、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等保護工作。繼續實施農民體育健身工程。

提高就業和社會保障水平。落實促進高校畢業生、農民工和困難群體就業的政策,努力提高就業水平。進一步擴大各項社會保險覆蓋范圍,加強基本養老服務體系建設,啟動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全面建立被征地農民社會保障制度,實行先保後征。提高優撫對象撫恤補助標准,適當提高城市低保標准和補助水平。

加大人才開發力度。進一步完善西部地區人才開發政策措施,建立健全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的體制機制。採取多種形式,積極培養一批農村實用人才、專業人才和高層次人才等西部開發急需的各類人才。鼓勵和支持設立不同層次、多種形式的西部人才開發資金渠道。積極引進智力,大力吸引海內外高層次人才到西部地區創業。增加中央財政資金投入,對長期堅持在基層工作的教師、醫務人員給予獎勵,對符合國家有關政策的支援西部邊遠貧困地區的教師、醫務人員給予資助。完善幹部交流機制,引導人才向西部地區流動,鼓勵社會志願者到西部基層服務。

六、統籌區域發展,積極培育經濟增長極

推動重點經濟區率先發展。積極推進成渝、關中—天水、廣西北部灣等重點經濟區成為引領和帶動西部大開發的戰略高地。加快重慶、成都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步伐,推動關中—天水經濟區率先構建創新型區域,支持西安建設統籌科技資源改革示範基地。推動廣西北部灣地區開發開放,加快國家高新技術產業帶建設。積極推進廣西欽州、重慶兩路寸灘保稅港區建設。研究設立西安陸港型綜合保稅區的可行性。開展成渝經濟區、陝甘寧革命老區、內蒙古呼包鄂、新疆天山北坡等重點地區發展規劃編制工作。積極推進跨區域城市一體化建設,加快成渝城鄉一體化以及西安—咸陽、烏魯木齊—昌吉等城市一體化進程,引導各類要素跨區域合理流動。

引導資源富集區可持續發展。抓緊在青海柴達木、內蒙古鄂爾多斯、四川攀枝花、新疆准噶爾、貴州六盤水等資源富集區開展循環經濟區試點,推進資源有序開發。加大礦產資源勘探力度,形成一批能源、礦產資源重要接替區。加快甘肅白銀、寧夏石嘴山、雲南個舊、陝西銅川、重慶萬盛區等資源枯竭城市轉型。研究制定資源富集區可持續發展指導意見。

加快少數民族地區和革命老區發展。認真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於支持西藏、新疆、寧夏以及青海等省藏區經濟社會發展的政策措施。加大對貴州南部、廣西北部、雲南東部以及新疆南疆三地州、武陵山區、川北地區、甘南地區等集中連片特困民族地區發展的支持力度,探索開發模式。支持發達地區與少數民族地區開展勞務輸出對口支援工作。加大對人口較少民族地區發展的扶持力度,扶持一批特困人口集中的民族自治縣發展縣域經濟。進一步推進興邊富民行動計劃,組織編制邊境地區開發開放規劃。增強革命老區自我發展能力,重點解決好革命老區的交通、水利、教育、衛生等突出問題,鼓勵依託能源、礦產、農業、紅色旅遊等優勢,發展特色優勢產業。開展《陝甘寧革命老區振興規劃》編制前期工作。

推動重點邊境城鎮跨越式發展。加快重點邊境口岸城鎮建設步伐,完善邊境經濟合作區功能,擴大邊境互市貿易規模,提高出口加工水平。積極推動廣西東興、雲南瑞麗、新疆伊寧、內蒙古滿洲里進一步擴大開放,加強與周邊國家和地區的資源能源開發利用合作,建成沿邊開放的橋頭堡。

七、深化改革開放,構建對內對外開放新格局

推進體制機制改革。切實轉變政府職能,減少和規范行政審批,提高行政效率。強化社會公共管理和服務,構建責任型政府和服務型政府。加快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優化發展環境,提高其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加快國有經濟布局和結構調整,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積極培育大企業、大集團。加快推進資源稅改革,進一步完善礦產資源補償費中央與地方的分配關系。研究建立生態補償機制,先期在青海「三江源」等大江大河源頭區、生態位置極為重要的區域開展生態補償試點,建立國家生態保護綜合試驗區。進一步完善西部大開發長期穩定的資金渠道。

加強東中西部地區互動。堅持政府推動、市場運作、機制創新、互利共贏的原則,鼓勵東中部地區設立各類區域合作專項資金,促進各類生產要素合理流動。推動東西部地區共建長期穩定的能源及礦產資源開發基地。建立和完善各類跨行政區的區域經濟協作組織和行業性組織。繼續建設好東西部合作與投資貿易洽談會、西部國際博覽會等東西部地區互動平台。積極推動東部發達地區對口幫扶西部貧困地區工作。加快建立健全區域協調互動機制,形成東中西部地區協調互動、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新格局。

開展對外經濟交流與合作。加大引進國際產業資本和金融資本力度,提高西部地區利用外資的質量和水平,支持國際資本通過創業投資基金、股權投資基金投資符合國家政策導向的重點項目和企業。實施「走出去」戰略,引導、鼓勵和支持西部地區企業積極參與對外投資、對外承包工程和對外勞務合作。充分利用國際區域合作組織的平台作用,廣泛參與大湄公河次區域經濟合作和中亞區域經濟合作。建立中亞投資經貿合作示範中心,加快霍爾果斯國際合作中心、憑祥綜合保稅區建設。大力發展邊境貿易,積極探索邊境地區開發和對外開放的新模式。

八、加快地震災區災後重建,全面完成規劃任務

全面推進民生工程恢復重建。實施好《汶川地震災後恢復重建總體規劃》。優先保障災區群眾的住房建設,2009年底基本完成農村居民住房重建任務,全面啟動城鎮住房重建工作。抓好學校、醫院等公共服務設施的恢復重建。重視解決邊遠貧困地區群眾的困難。

加快基礎設施和產業恢復重建。優先安排干線公路、農村公路、縣鄉公路客運站、通信、電網和供電設施等建設,積極推進農村飲水和新建城鎮水源工程建設。加強地質災害防治和生態修復,做好受損堤防、水庫的除險加固和堰塞湖治理,確保汛期防洪安全。結合群眾就業推進產業重建,加快農業生產設施和農產品市場恢復,促進旅遊業振興。

加強綜合協調。完善綜合協調機制,切實解決災後恢復重建工作中的重大問題。加強督促檢查,落實財稅、金融、土地、環保、產業等方面政策。統籌用好政府投入、對口支援、社會募集、國外優惠緊急貸款、企業自籌等資金,提高資金使用效益,確保工程質量。完善對口支援實施方案,做好項目、資金、物資等銜接工作。完成災後恢復重建總體規劃中期評估,根據實際及時調整、充實和完善,開展災區長期穩定發展規劃研究。

九、加大投入力度,落實組織保障

繼續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中央資金投入要繼續向西部地區傾斜,逐步增加對西部地區一般性轉移支付和專項轉移支付。中央擴大內需新增投資繼續向西部地區傾斜,重點投向西部地區民生工程、基礎設施、生態環境和災後恢復重建等領域,增加投資規模,優化投資結構,促進西部地區經濟社會平穩較快發展。充分發揮中央和地方兩個積極性,通過政府投入帶動銀行貸款和社會投資,引導民間資本投向符合國家產業政策的項目。

狠抓政策和工作落實。國務院西部地區開發領導小組各成員單位要結合實際,按照職能分工,切實落實好各項任務。發展改革委要積極做好綜合協調,完善西部大開發的政策措施,研究解決西部大開發的重大問題,推動西部地區經濟社會平穩較快發展。

國務院辦公廳

5. 如何推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

我國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主要是要處理好東部和中西部的關系、沿海和內地的關系。統籌區域發展,縮小區域間的發展差距,不僅是經濟問題,也是政治問題,它關系現代化建設的全局,也關系社會穩定和國家的長治久安。隨著生產力發展和社會進步,逐步縮小區域發展差距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客觀要求。
近年來,我國區域協調發展取得積極進展。區域發展的增長格局從過去東部地區「一馬當先」向各區域協同並進轉變;區域發展的目標任務從過去單純追求經濟增長向經濟、社會、生態全面協調發展轉變;區域發展的區際關系從不夠協調向更加協調轉變;區域發展的調節機制從相對單一的手段向綜合運用經濟、行政、法律手段轉變。特別是西部地區,經過這些年的不懈努力,基礎設施建設取得突破性進展,經濟增長速度高於全國平均水平,社會事業和人才開發得到加強,人民生活水平明顯提高,城鄉面貌發生歷史性變化,廣大幹部開拓創新意識明顯增強,西部地區已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
「十二五」時期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也是深化改革開放、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攻堅時期。實施區域發展總體戰略,要以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為主線,以縮小地區間發展差距和促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為目標,以改革開放和逐步建立區域協調發展長效機制為保障,切實做好推進新一輪西部大開發,全面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大力促進中部地區崛起,積極支持東部地區率先發展,加大對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和貧困地區扶持力度,大力發展海洋經濟等方面的工作,努力構築區域經濟優勢互補、主體功能定位清晰、國土空間高效利用、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區域發展格局。具體而言,需要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一是推進區域間公共服務均等化。這是區域協調發展的核心。要通過經濟適度發展和加大轉移支付力度,縮小區域間公共服務水平差距,使不同區域的居民都能喝上干凈的水,享受優美的環境、便利的交通,有基本統一的醫療衛生條件、社會保障待遇、基礎教育條件等,從而使不同區域人民生活的綜合質量與水平逐步趨於均等化。
二是充分發揮比較優勢,提升區域核心競爭力。我國東、中、西部地區資源稟賦不同,發展優勢各異。西部地區自然資源豐富,生產要素成本相對較低,應在基礎設施建設、資源開發利用和發展科技教育等方面苦練內功,增強自我積累和自我發展能力。同時,注重推進區域中心城市如重慶、成都、西安之間的戰略合作,形成聯動和帶動效應,培育區域經濟增長極。東北地區礦產資源豐富,黑土地、濕地、森林和草原資源保有量位居全國前列,應積極發展現代農業、製造業,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利用產業和科技基礎較強的優勢加快經濟振興。中部地區承東啟西,處於綜合交通運輸樞紐地位,是我國重要的糧食生產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現代裝備製造及高技術產業基地,應加快構建沿隴海、沿京廣、沿京九和沿長江中游經濟帶,促進人口和產業集聚,重點推進城市群、城市帶、經濟區發展。東部地區具有參與國際經濟合作與競爭的先行優勢,應注重發揮技術創新對於培育產業國際競爭優勢、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升級的重要作用,將優勢產業向高端延伸、將龍頭企業推向全球市場。應合理高效運用自然資源,推進京津冀、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地區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
三是完善市場機制,促進生產要素合理流動。促進生產要素合理流動和優化配置,實現區域優勢互補,提高經濟整體發展質量和效益,離不開健全的市場機制。實施區域發展總體戰略,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需要在完善市場機制上下功夫,目前應強調兩個方面。一方面,要糾正要素價格扭曲現象,用價格杠桿引導各類生產要素合理流動,優化要素資源配置,提高經濟效益,促進社會總財富增加。另一方面,要正確應對生產要素供需的結構性變化。內陸地區隨著經濟規模擴大、產業結構調整,對勞動力等生產要素的需求不斷增加,加之人文習俗、生活成本等因素的影響,對勞動力的吸引力越來越大,這會帶來區域產業結構、就業結構等一系列變化。各地應遵循市場規律,利用不同地區對要素需求的差異,拓展地區間要素配置效率提升的空間,引導和促進區域間生產要素合理流動。
四是統籌區域功能定位,促進協調互動發展。統籌區域功能定位,有利於規范開發秩序、控制開發強度,避免區域間盲目競爭,促進協調互動發展。區域發展總體戰略全面闡明了我國區域發展的總體方向和重大部署;主體功能區戰略著重闡明了我國區域空間開發的秩序與方式。兩大戰略相輔相成,共同構成我國國土空間開發的完整戰略格局。「十二五」時期,要把實施兩大戰略有機結合起來,把推進形成主體功能區作為細化落實區域發展總體戰略、優化國土開發格局和推動區域協調發展的有效途徑,抓緊制定完善財政、投資、產業、土地、人口管理等相關配套政策,進一步規范空間開發秩序,逐步形成主體功能定位清晰的空間開發結構。
與此同時,還要著力建立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的制度架構。「十二五」時期,要把建立健全區域政策體系和加快立法進程作為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的重要保障。要圍繞充分發揮各地區比較優勢,著眼於探索更加有效的區域治理方式,加強區域政策和規劃的研究制定,提高針對性和可操作性,形成規范有序、分類管理的區域政策體系。要加快制定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的法律法規,形成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的法律法規框架。

6. 怎樣提高區域經濟發展的活力

7. 怎樣發展區域經濟

(一)清除發展過程中的體制性障礙,推進市場化進程

區域經濟發展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新型的經濟體制。經濟體制改革走得快的地區,經濟發展也常常走在前列。加快制度創新,為經濟發展清除體制性障礙,是現實生產力和經濟發展的客觀要求。只有消除了體制障礙,才能加速市場化進程,才能提高資源的配置效率,促進地區的經濟發展。

1. 深化產權制度改革,對國有企業進行股份制改造。清除發展過程中的體制性障礙,關鍵是解決產權問題。構建合理的產權結構,實行投資主體多元化,建立歸屬清晰、權責明確、保護嚴格、流轉順暢的現代產權制度,是對國有企業進行規范公司制改革的基本要求,也是構建現代企業制度的重要基礎,更是完善我國基本經濟制度的內在要求。股份制是公有制特別是國有制的主要實現形式,這是我國公有制與市場經濟結合得出的真諦。單一國有資本構成的國有企業,產權主體虛置,經營責任不落實,企業缺乏活力,運營缺乏效率。因此,我們要積極推進國有企業的股份制、公司制改造,積極吸引非國有資本參與國有企業的改革和改組,切實解決產權主體法人化的問題,建立並完善出資人的責任機制和產權利益機制,完善職業經理人制度和激勵約束機制,積極推進國有企業經理人的職業化建設,這是激活國有企業的希望所在。在國有企業股份制改造過程中,重要的企業可以考慮相對控股和由多家國有投資主體共同持股的方法,多家出資主體的存在可以互相制約,這是規范股份制和公司制的基本要求。此外,國有投資公司、控股公司在遵守市場經濟自願交易、公平競爭的原則下,也可以而且應當向非國有企業參股。國有資本通過控股、參股等形式,與其它性質的資本融合,有利於國有產權的流動、重組,優化資源配置,提高運營效率。

2. 調整所有制結構,支持和引導民營經濟發展。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大力發展國有資本、集體資本和非公有資本參股的混合所有制經濟,不僅是搞好國有經濟,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的需要,而且是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推動社會生產力迅速發展的迫切要求,將有力推動我國基本經濟制度的不斷完善。在非公有制經濟沒有進入壁壘的一般競爭性領域,國有企業的總體競爭力處於趨弱態勢,在這些領域,非公有制企業比國有企業更具優勢,國有企業要從這些領域退出。

(二)提升產業市場競爭力,提高經濟發展水平

首先,大力發展國際科技交流與合作,提高企業技術水平。企業競爭力大小最終取決於技術水平的高低,提高技術水平是企業發展的永恆主題。建立多層次的合作渠道,依託科技交流合作及產業化中心,將科技合作方向向老工業基地調整改造。鼓勵各中心與大企業合作,參與國家技術引進、吸收和產業化,建立更多的科技合作示範基地。積極運用高新技術產業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和提升傳統產業,提升企業新產品開發和管理能力,加大製造業信息化的實施力度,推進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加速新型工業化進程。

其次,擴大企業經營規模,增強市場控制力。在科學分析和合理規劃的基礎上,構建企業橫向一體化和縱向一體化經營,擴大經營規模。其中,進行縱向一體化延伸時最好採用資本集中方式,盡量收購或聯合現有企業而不主張新建企業,以防止重復建設。這個過程中,企業要盡量打破地區界限進行資本輸出,開展跨地區和跨國經營。

再次,廣泛開展與跨國資本的合作。與跨國資本合作,不僅可以使國內企業從國外獲得資金、技術和優秀的管理模式,而且可以參與跨國資本內部全球分工體系,與跨國公司一起分享增長利益。為此,當前要加速國有大中型企業的公司化改制,組建開放式產權市場,興辦各類中外合資的產權交易中介機構,以一些合作基礎好、技術水平高和產業化進度快的企業為依託,促進與跨國公司的合作。

(三)加速城市化和工業化進程,推進區域經濟一體化

第一,全力拓展城市功能。要充分發揮港、區、市(港口、開發區、城市)三位一體的綜合功能,增強中心城市和開發區的輻射能力,加快構築經濟區之間相連而成的城市經濟帶。

第二,積極發展現代物流業。物流業的發展是區域經濟一體化形成的重要條件,構建現代物流網路要加大港口、機場、鐵路、公路、通信等基礎設施的建設。

第三,構建創新的制度、機構和機制,建立和完善區域經濟一體化運行機制。如建立和完善區域利益共享機制、協調發展機制、聯手對外招商機制、行業推進機制、有效的制衡機制等,以保障區域經濟一體化的順利進行。

(四)發揮產業集群效應,促進區域經濟發展

產業集群是當前世界經濟中一種非常有效的區域性經濟組織形式。區域的核心競爭力往往表現在地方特色產業集群上。產業集群是指由相同、相近與相關產業的企業聚集某地,進而吸引其他相關機構進駐該地,共同構成的群體,是產業與區域的有效結合。產業集群的競爭優勢是專業化、集中化、網路化與地域化,它強調區域發展要素中資源整合的協同效應,從而能帶來外部規模經濟和外部范圍經濟,有效發揮產業集群的強大優勢,產生更大的經濟效益。我國產業集群發展典型的是浙江、江蘇、廣東等地,它們很大程度上依賴民營經濟的迅速發展。產業集群的形成和發展要有充滿活力的市場主體作為產業鏈的環節,以保持企業和集群的活力和競爭力。因此,發展集群經濟,一方面,應採取有效措施促進非國有經濟特別是民營經濟的發展,通過激活民營經濟,推動產業集群的快速發展。另一方面,應整合和優化物流供應鏈。

在產業集群規劃發展過程中,要加強政府的政策引導作用。產業集群能夠在某一地區形成並非偶然,地方政府的有效介入是推動集群經濟發展和促進地方經濟繁榮的關鍵因素。各地可根據本地特性選擇合適的產業,引入或培育出具有較強衍生能力的關鍵企業,通過該企業的成功發展,逐步衍生或吸引越來越多的相同、相近與相關企業聚集該地。政府機構應該以集群整體來看待區域集聚的企業群,培育高級資源要素,優化集群結構,尤其在人力資源開發和技術資源的培養方面,應通過有意識的培訓和引進加強資源上的優勢,適當引導集群的規模,增強集群總體的生產能力和市場佔有率,擴大集群的影響力。在集群形成和發展過程中,政府應引進產業內極具競爭力的企業,改善集群結構。在集群群內企業行為方面,政府應積極引導和規范競爭,促進合作

8. 十二五期間我國如何發展區域經濟

五、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積極穩妥推進城鎮化

實施區域發展總體戰略和主體功能區戰略,構築區域經濟優勢互補、主體功能定位清晰、國土空間高效利用、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區域發展格局,逐步實現不同區域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堅持走中國特色城鎮化道路,科學制定城鎮化發展規劃,促進城鎮化健康發展。

(18)實施區域發展總體戰略。堅持把深入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放在區域發展總體戰略優先位置,給予特殊政策支持,發揮資源優勢和生態安全屏障作用,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大力發展科技教育,支持特色優勢產業發展。加大支持西藏、新疆和其他民族地區發展力度,扶持人口較少民族發展。全面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發揮產業和科技基礎較強的優勢,完善現代產業體系,促進資源枯竭地區轉型發展。大力促進中部地區崛起,發揮承東啟西的區位優勢,改善投資環境,壯大優勢產業,發展現代產業體系,強化交通運輸樞紐地位。積極支持東部地區率先發展,發揮對全國經濟發展的支撐作用,在更高層次參與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在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調整經濟結構和自主創新中走在全國前列。加強和完善跨區域合作機制,消除市場壁壘,促進要素流動,引導產業有序轉移。實行地區互助政策,開展多種形式對口支援。加大對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貧困地區扶持力度。更好發揮經濟特區、上海浦東新區、天津濱海新區在改革開放中先行先試的重要作用。加快沿邊地區開發開放,加強國際通道、邊境城市和口岸建設,深入實施興邊富民行動。

(19)實施主體功能區戰略。按照全國經濟合理布局的要求,規范開發秩序,控制開發強度,形成高效、協調、可持續的國土空間開發格局。對人口密集、開發強度偏高、資源環境負荷過重的部分城市化地區要優化開發。對資源環境承載能力較強、集聚人口和經濟條件較好的城市化地區要重點開發。對影響全局生態安全的重點生態功能區要限制大規模、高強度的工業化城鎮化開發。對依法設立的各級各類自然文化資源保護區和其他需要特殊保護的區域要禁止開發。基本形成適應主體功能區要求的法律法規、政策和規劃體系,完善績效考核辦法和利益補償機制,引導各地區嚴格按照主體功能定位推進發展。

(20)完善城市化布局和形態。按照統籌規劃、合理布局、完善功能、以大帶小的原則,遵循城市發展客觀規律,以大城市為依託,以中小城市為重點,逐步形成輻射作用大的城市群,促進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科學規劃城市群內各城市功能定位和產業布局,緩解特大城市中心城區壓力,強化中小城市產業功能,增強小城鎮公共服務和居住功能,推進大中小城市交通、通信、供電、供排水等基礎設施一體化建設和網路化發展。

(21)加強城鎮化管理。要把符合落戶條件的農業轉移人口逐步轉為城鎮居民作為推進城鎮化的重要任務。大城市要加強和改進人口管理,中小城市和小城鎮要根據實際放寬外來人口落戶條件。注重在制度上解決好農民工權益保護問題。合理確定城市開發邊界,提高建成區人口密度,防止特大城市面積過度擴張。城市規劃和建設要注重以人為本、節地節能、生態環保、安全實用、突出特色、保護文化和自然遺產,強化規劃約束力,加強城市公用設施建設,預防和治理「城市病」。

加強土地、財稅、金融政策調節,加快住房信息系統建設,完善符合國情的住房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合理引導住房需求。強化各級政府職責,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力度,加快棚戶區改造,發展公共租賃住房,增加中低收入居民住房供給。加強市場監管,規范房地產市場秩序,抑制投機需求,促進房地產業平穩健康發展。

閱讀全文

與區域經濟如何振興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怎麼跟身邊的人推薦健康事業 瀏覽:295
有哪些美女當上了領導 瀏覽:920
如何刷高經濟 瀏覽:925
幸福樹腐葉病怎麼治 瀏覽:532
阿凡提分鵝故事告訴我們什麼道理 瀏覽:99
事業單位編制報考崗位如何選 瀏覽:651
經濟金融的大四實習崗位有哪些 瀏覽:659
什麼使我幸福立意 瀏覽:600
教科書的愛情怎麼樣 瀏覽:59
是不是婚姻在哪裡 瀏覽:525
經濟學視角如何看待火車票問題 瀏覽:754
美女怎麼表達自己的生日 瀏覽:617
古詩候一位美女叫什麼文君 瀏覽:782
怎麼玩粉絲經濟 瀏覽:52
如何對待愛情觀的影響 瀏覽:699
婚姻中麻木是什麼原因 瀏覽:59
經濟學家如何評價 瀏覽:948
吃飯不談事業為什麼 瀏覽:647
怎麼擁有幸福快樂 瀏覽:171
哪個男明星的喜歡列表都是美女 瀏覽:8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