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農村如何壯大集體經濟
農村壯大集體經濟是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重要途徑,以下是一些可能可行的建議:
1. 發揮集體經濟組織的作用:農村可以通過成立適當規模的集體經濟組織,比如農民專業合作社或農村經濟合作社,強化集體經濟的機構力量,集中資源進行規劃、投資和管理,實現經濟效益最大化。
2. 加強農村經濟基礎設施建設:暢通交通、通訊、供水、供電等基礎設施,提升農村生活水平和經濟發展的便利性。
3. 改善土地利用和土地利益分配:優化土地型搭旁流轉機制,租賃土地開展規模化經營,進行農業技術創枝明新。卜橡集體經濟組織和個體農民之間應該注重土地利益的平衡和分配的公正性。
4. 挖掘當地資源優勢:積極利用當地的資源和特色,發展農家樂、旅遊、民俗文化等特色經濟,推廣高效農業生產技術,強化品牌營銷。
5. 健全農村金融體系:增加貸款額度、降低利息等政策來支持農村集體經濟發展,同時吸引社會資本來農村進行投資,推動農村金融多元化發展。
綜上所述,農村壯大集體經濟需要政府、農民和社會各方面的支持和努力,建立健全的政策體系和管理制度,激發農村集體經濟的發展活力和潛力。
B. 如何轉變思維方式,發展農村經濟,改變農村生產生活方式
一、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1)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我國現代化進程中的重大歷史任務。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在農村。加速推進現代化,必須妥善處理工農城鄉關系。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須促進農村經濟社會全面進步。農村人口眾多是我國的國情,只有發展好農村經濟,建設好農民的家園,讓農民過上寬裕的生活,才能保障全體人民共享經濟社會發展成果,才能不斷擴大內需和促進國民經濟持續發展。當前,我國總體上已進入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發展階段,初步具備了加大力度扶持「三農」的能力和條件。「十一五」時期,必須抓住機遇,加快改變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滯後的局面,扎實穩步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2)圍繞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做好農業和農村工作。「十一五」時期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打下堅實基礎的關鍵時期,是推進現代農業建設邁出重大步伐的關鍵時期,是構建新型工農城鄉關系取得突破進展的關鍵時期,也是農村全面建設小康加速推進的關鍵時期。「十一五」時期要高舉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偉大旗幟,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實行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協調推進農村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黨的建設。當前,要完善強化支農政策,建設現代農業,穩定發展糧食生產,積極調整農業結構,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加強農村民主政治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加快社會事業發展,推進農村綜合改革,促進農民持續增收,確保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有良好開局。(3)扎實穩步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推進新農村建設是一項長期而繁重的歷史任務,必須堅持以發展農村經濟為中心,進一步解放和發展農村生產力,促進糧食穩定發展、農民持續增收;必須堅持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尊重農民的主體地位,不斷創新農村體制機制;必須堅持以人為本,著力解決農民生產生活中最迫切的實際問題,切實讓農民得到實惠;必須堅持科學規劃,實行因地制宜、分類指導,有計劃有步驟有重點地逐步推進;必須堅持發揮各方面積極性,依靠農民辛勤勞動、國家扶持和社會力量的廣泛參與,使新農村建設成為全黨全社會的共同行動。在推進新農村建設工作中,要注重實效,不搞形式主義;要量力而行,不盲目攀比;要民主商議,不強迫命令;要突出特色,不強求一律;要引導扶持,不包代替。(4)加快建立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長效機制。順應經濟社會發展階段性變化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要求,堅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重點在「多予」上下功夫。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國家財政支出、預算內固定資產投資和信貸投放,要按照存量適度調整、增量重點傾斜的原則,不斷增加對農業和農村的投入。擴大公共財政覆蓋農村的范圍,建立健全財政支農資金穩定增長機制。2006年,國家財政支農資金增量要高於上年,國債和預算內資金用於農村建設的比重要高於上年,其中直接用於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的資金要高於上年,並逐步形成新農村建設穩定的資金來源。要把國家對基礎設施建設投入的重點轉向農村。提高耕地佔用稅稅率,新增稅收應主要用於「三農」。抓緊制定將土地出讓金一部分收入用於農業土地開發的管理和監督法,依法嚴格收繳土地出讓金和新增建設用地有償使用費,土地出讓金用於農業土地開發的部分和新增建設用地有償使用費安排的土地開發整理項目,都要將小型農田水利設施建設作為重要內容,建設標准農田。進一步加大支農資金整合力度,提高資金使用效率。金融機構要不斷改善服務,加強對「三農」的支持。要加快建立有利於逐步改變城鄉二元結構的體制,實行城鄉勞動者平等就業的制度,建立健全與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的多種形式的農村社會保障制度。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推進征地、戶籍等制度改革,逐步形成城鄉統一的要素市場,增強農村經濟發展活力。二、推進現代農業建設,強化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產業支撐(5)大力提高農業科技創新和轉化能力。深化農業科研體制改革,加快建設國家創新基地和區域性農業科研中心,在機構設置、人員聘任和投資建設等方面實行新的運行機制。鼓勵企業建立農業科技研發中心,國家在財稅、金融和技術改造等方面給予扶持。改善農業技術創新的投資環境,發展農業科技創新風險投資。加強農業高技術研究,繼續實施現代農業高技術產業化項目,盡快取得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重大農業科技成果。針對農業生產的迫切需要,加快農作物和畜禽良種繁育、動植物疫病防控、節約資源和防治污染技術的研發、推廣。把農業科研投入放在公共財政支持的優先位置,提高農業科技在國家科技投入中的比重。繼續安排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資金和國外先進農業技術引進資金。加強種質資源和知識產權保護。要加快農業技術推廣體系改革和建設,積極探索對公益性職能與經營性服務實行分類管理的法,完善農技推廣的社會化服務機制。深入實施農業科技入戶工程,擴大重大農業技術推廣項目專項補貼規模。鼓勵各類農科教機構和社會力量參與多元化的農技推廣服務。加強氣象為農業服務,保障農業生產和農民生命財產安全。大力推進農業機械化,提高重要農時、重點作物、關鍵生產環節和糧食主產區的機械化作業水平。(6)加強農村現代流通體系建設。積極推進農產品批發市場升級改造,促進入市農產品質量等級化、包裝規格化。鼓勵商貿企業、郵政系統和其他各類投資主體通過新建、兼並、聯合、加盟等方式,在農村發展現代流通業。積極發展農產品、農業生產資料和消費品連鎖經營,建立以集中采購、統一配送為核心的新型營銷體系,改善農村市場環境。繼續實施「萬村千鄉市場工程」,建設連鎖化「農家店」。培育和發展農村經紀人隊伍。加快農業標准化工作,健全檢驗檢測體系,強化農業生產資料和飼料質量管理,進一步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供銷合作社要創新服務方式,廣泛開展聯合、合作經營,加快現代經營網路建設,為農產品流通和農民生產生活資料供應提供服務。2006年要完善全國鮮活農產品「綠色通道」網路,實現省際互通。(7)穩定發展糧食生產。確保國家糧食安全是保持國民經濟平穩較快增長和社會穩定的重要基礎。必須堅持立足國內實現糧食基本自給的方針,穩定發展糧食生產,持續增加種糧收益,不斷提高生產能力,適度利用國際市場,積極保持供求平衡。堅決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切實保護基本農田,保護農民的土地承包經營權。繼續實施優質糧食產業工程和糧食豐產科技工程,加快建設大型商品糧生產基地和糧食產業帶,穩定糧食播種面積,不斷提高糧食單產、品質和生產效益。堅持和完善重點糧食品種最低收購價政策,保持合理的糧價水平,加強農業生產資料價格調控,保護種糧農民利益。繼續執行對糧食主產縣的獎勵政策,增加中央財政對糧食主產縣的獎勵資金。(8)積極推進農業結構調整。按照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的要求,調整優化農業結構。加快建設優勢農產品產業帶,積極發展特色農業、綠色食品和生態農業,保護農產品知名品牌,培育壯大主導產業。繼續實施種子工程。大力發展畜牧業,擴大畜禽良種補貼規模,推廣健康養殖方式,安排專項投入支持標准化畜禽養殖小區建設試點。要加強動物疫病特別是禽流感等重大疫病防控的基礎設施建設,完善突發疫情應急機制,加快推進獸醫管理體制改革,穩定基層獸醫隊伍。積極發展水產業,擴大優質水產品養殖,發展遠洋漁業,保護漁業資源,繼續做好漁民轉產轉業工作。提高農產品國際競爭力,擴大園藝、畜牧、水產等優勢農產品出口,加強農產品對外貿易磋商,提高我國農業應對國際貿易爭端的能力。(9)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要著力培育一批競爭力、帶動力強的龍頭企業和企業集群示範基地,推廣龍頭企業、合作組織與農戶有機結合的組織形式,讓農民從產業化經營中得到的實惠。各級財政要增加扶持農業產業化發展資金,支持龍頭企業發展,並可通過龍頭企業資助農戶參加農業保險。發展大宗農產品期貨市場和「訂單農業」。通過創新信貸擔保手段和擔保法,切實解決龍頭企業收購農產品資金不足的問題。開展農產品精深加工增值稅改革試點。積極引導和支持農民發展各類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加快立法進程,加大扶持力度,建立有利於農民合作經濟組織發展的信貸、財稅和登記等制度。(10)加快發展循環農業。要大力開發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農業技術,重點推廣廢棄物綜合利用技術、相關產業鏈接技術和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技術。制定相應的財稅鼓勵政策,組織實施生物質工程,推廣秸稈氣化、固化成型、發電、養畜等技術,開發生物質能源和生物基材料,培育生物質產業。積極發展節地、節水、節肥、節葯、節種的節約型農業,鼓勵生產和使用節電、節油農業機械和農產品加工設備,努力提高農業投入品的利用效率。加大力度防治農業面源污染。三、促進農民持續增收,夯實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經濟基礎(l1)拓寬農民增收渠道。要充分挖掘農業內部增收潛力,按照國內外市場需求,積極發展品質優良、特色明顯、附加值高的優勢農產品,推進「一村一品」,實現增值增效。要加快轉移農村勞動力,不斷增加農民的務工收入。鼓勵和支持符合產業政策的鄉鎮企業發展,特別是勞動密集型企業和服務業。著力發展縣城和在建制的重點鎮,從財政、金融、稅收和公共品投入等方面為小城鎮發展創造有利條件,外來人口較多的城鎮要從實際出發,完善社會管理職能。要著眼興縣富民,著力培育產業支撐,大力發展民營經濟,引導企業和要素集聚,改善金融服務,增強縣級管理能力,發展壯大縣域經濟。(12)保障務工農民的合法權益。進一步清理和取消各種針對務工農民流動和進城就業的歧視性規定和不合理限制。建立健全城鄉就業公共服務網路,為外出務工農民免費提供法律政策咨詢、就業信息、就業指導和職業介紹。嚴格執行最低工資制度,建立工資保障金等制度,切實解決務工農民工資偏低和拖欠問題。完善勞動合同制度,加強務工農民的職業安全衛生保護。逐步建立務工農民社會保障制度,依法將務工農民全部納入工傷保險范圍,探索適合務工農民特點的大病醫療保障和養老保險法。認真解決務工農民的子女上學問題。(13)穩定、完善、強化對農業和農民的直接補貼政策。要加強國家對農業和農民的支持保護體系。對農民實行的「三減免、三補貼」和退耕還林補貼等政策,深受歡迎,效果明顯,要繼續穩定、完善和強化。2006年,糧食主產區要將種糧直接補貼的資金規模提高到糧食風險基金的50%以上,其他地區也要根據實際情況加大對種糧農民的補貼力度。增加良種補貼和農機具購置補貼。適應農業生產和市場變化的需要,建立和完善對種糧農民的支持保護制度。(14)加強扶貧開發工作。要因地制宜地實行整村推進的扶貧開發方式,加大力度改善貧困地區的生產生活條件,抓好貧困地區勞動力的轉移培訓,扶持龍頭企業帶動貧困地區調整結構,拓寬貧困農戶增收渠道。對缺乏生存條件地區的貧困人口實行易地扶貧。繼續增加扶貧投入,完善管理機制,提高使用效益。繼續動員中央和國家機關、沿海發達地區和社會各界參與扶貧開發事業。切實做好貧困缺糧地區的糧食供應工作。四、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改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物質條件(15)大力加強農田水利、耕地質量和生態建設。在搞好重大水利工程建設的同時,不斷加強農田水利建設。加快發展節水灌溉,繼續把大型灌區續建配套和節水改造作為農業固定資產投資的重點。加大大型排澇泵站技術改造力度,配套建設田間工程。大力推廣節水技術。實行中央和地方共同負責,逐步擴大中央和省級小型農田水利補助專項資金規模。切實抓好以小型灌區節水改造、雨水集蓄利用為重點的小型農田水利工程建設和管理。繼續搞好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加強中小河流治理。要大力加強耕地質量建設,實施新一輪沃土工程,科學施用化肥,引導增施有機肥,全面提升地力。增加測土配方施肥補貼,繼續實施保護性耕作示範工程和土壤有機質提升補貼試點。農業綜合開發要重點支持糧食主產區改造中低產田和中型灌區節水改造。按照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的要求,繼續推進生態建設,切實搞好退耕還林、天然林保護等重點生態工程,穩定完善政策,培育後續產業,鞏固生態建設成果。繼續推進退牧還草、山區綜合開發。建立和完善生態補償機制。做好重大病蟲害防治工作,採取有效措施防止外來有害生物入侵。加強荒漠化治理,積極實施石漠化地區和東北黑土區等水土流失綜合防治工程。建立和完善水電、采礦等企業的環境恢復治理責任機制,從水電、礦產等資源的開發收益中,安排一定的資金用於企業所在地環境的恢復治理,防止水土流失。(16)加快鄉村基礎設施建設。要著力加強農民最急需的生活基礎設施建設。在鞏固人畜飲水解困成果基礎上,加快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建設,優先解決高氟、高砷、苦咸、污染水及血吸蟲病區的飲水安全問題。有條件的地方,可發展集中式供水,提倡飲用水和其他生活用水分質供水。要加快農村能源建設步伐,在適宜地區積極推廣沼氣、秸稈氣化、小水電、太陽能、風力發電等清潔能源技術。從2006年起,大幅度增加農村沼氣建設投資規模,有條件的地方,要加快普及戶用沼氣,支持養殖場建設大中型沼氣。以沼氣池建設帶動農村改圈、改廁、改廚。盡快完成農村電網改造的續建配套工程。加強小水電開發規劃和管理,擴大小水電代燃料試點規模。要進一步加強農村公路建設,到「十一五」期末基本實現全國所有鄉鎮通油(水泥)路,東、中部地區所有具備條件的建制村通油(水泥)路,西部地區基本實現具備條件的建制村通公路。要積極推進農業信息化建設,充分利用和整合涉農信息資源,強化面向農村的廣播電視電信等信息服務,重點抓好「金農」工程和農業綜合信息服務平台建設工程。引導農民自願出資出勞,開展農村小型基礎設施建設,有條件的地方可採取以獎代補、項目補助等法給予支持。按照建管並重的原則,逐步把農村公路等公益性基礎設施的管護納入國家支持范圍。(17)加強村莊規劃和人居環境治理。隨著生活水平提高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推進,農民迫切要求改善農村生活環境和村容村貌。各級政府要切實加強村莊規劃工作,安排資金支持編制村莊規劃和開展村莊治理試點;可從各地實際出發制定村莊建設和人居環境治理的指導性目錄,重點解決農民在飲水、行路、用電和燃料等方面的困難,凡符合目錄的項目,可給予資金、實物等方面的引導和扶持。加強宅基地規劃和管理,大力節約村莊建設用地,向農民免費提供經濟安全適用、節地節能節材的住宅設計圖樣。引導和幫助農民切實解決住宅與畜禽圈舍混雜問題,搞好農村污水、垃圾治理,改善農村環境衛生。注重村莊安全建設,防止山洪、泥石流等災害對村莊的危害,加強農村消防工作。村莊治理要突出鄉村特色、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保護有歷史文化價值的古村落和古民宅。要本著節約原則,充分立足現有基礎進行房屋和設施改造,防止大拆大建,防止加重農民負擔,扎實穩步地推進村莊治理。五、加快發展農村社會事業,培養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新型農民(18)加快發展農村義務教育。著力普及和鞏固農村九年制義務教育。2006年對西部地區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全部免除學雜費,對其中的貧困家庭學生免費提供課本和補助寄宿生生活費,2007年在全國農村普遍實行這一政策。繼續實施國家西部地區「兩基攻堅」工程和農村中小學現代遠程教育工程。建立健全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進一步改善農村學條件,逐步提高農村中小學公用經費的保障水平。加強農村教師隊伍建設,加大城鎮教師支援農村教育的力度,促進城鄉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加大力度監管和規范農村學校收費,進一步減輕農民的教育負擔。(19)大規模開展農村勞動力技能培訓。提高農民整體素質,培養造就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迫切需要。繼續支持新型農民科技培訓,提高農民務農技能,促進科學種田。擴大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陽光工程實施規模,提高補助標准,增強農民轉產轉崗就業的能力。加快建立政府扶助、面向市場、多元學的培訓機制。各級財政要將農村勞動力培訓經費納入預算,不斷增加投入。整合農村各種教育資源,發展農村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20)積極發展農村衛生事業。積極推進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試點工作,從2006年起,中央和地方財政較大幅度提高補助標准,到2008年在全國農村基本普及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各級政府要不斷增加投入,加強以鄉鎮衛生院為重點的農村衛生基礎設施建設,健全農村三級醫療衛生服務和醫療救助體系。有條件的地方,可對鄉村醫生實行補助制度。建立與農民收入水平相適應的農村葯品供應和監管體系,規范農村醫療服務。加大農村地方病、傳染病和人畜共患疾病的防治力度。增加農村衛生人才培養的經費預算,組織城鎮醫療機構和人員對口支持農村,鼓勵各種社會力量參與發展農村衛生事業。加強農村計劃生育服務設施建設,繼續穩定農村低生育水平。(21)繁榮農村文化事業。各級財政要增加對農村文化發展的投入,加強縣文化館、圖書館和鄉鎮文化站、村文化室等公共文化設施建設,繼續實施廣播電視「村村通」和農村電影放映工程,發展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農村基層服務點,構建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推動實施農民體育健身工程。積極開展多種形式的群眾喜聞樂見、寓教於樂的文體活動,保護和發展有地方和民族特色的優秀傳統文化,創新農村文化生活的載體和手段,引導文化工作者深入鄉村,滿足農民群眾多層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扶持農村業余文化隊伍,鼓勵農民興文化產業。加強農村文化市場管理,抵制腐朽落後文化。(22)逐步建立農村社會保障制度。按照城鄉統籌發展的要求,逐步加大公共財政對農村社會保障制度建設的投入。進一步完善農村「五保戶」供養、特困戶生活救助、災民補助等社會救助體系。探索建立與農村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與其他保障措施相配套的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落實軍烈屬優撫政策。積極擴大對農村部分計劃生育家庭實行獎勵扶助制度試點和西部地區計劃生育「少生快富」扶貧工程實施范圍。有條件的地方,要積極探索建立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23)倡導健康文明新風尚。大力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激發農民群眾發揚艱苦奮斗、自力更生的傳統美德,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和思想保證。加強思想政治工作,深入開展農村形勢和政策教育,認真實施公民道德建設工程,積極推動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開展和諧家庭、和諧村組、和諧村鎮創建活動。引導農民崇尚科學,抵制迷信,移風易俗,破除陋習,樹立先進的思想觀念和良好的道德風尚,提倡科學健康的生活方式,在農村形成文明向上的社會風貌。六、全面深化農村改革,健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體制保障(24)進一步深化以農村稅費改革為主要內容的農村綜合改革。2006年,在全國范圍取消農業稅。通過試點、總結經驗,積極穩妥地推進鄉鎮機構改革,切實轉變鄉鎮政府職能,創新鄉鎮事業站所運行機制,精簡機構和人員,5年內鄉鎮機構編制只減不增。妥善安置分流人員,確保社會穩定。要按照強化公共服務、嚴格依法事和提高行政效率的要求,認真解決機構和人員臃腫的問題,切實加強政府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的職能。加快農村義務教育體制改革,建立和完善各級政府責任明確、財政分級投入、經費穩定增長、管理以縣為主的農村義務教育管理體制,中央和省級政府要地承擔發展農村義務教育的責任,深化農村學校人事和財務等制度改革。有條件的地方可加快推進「省直管縣」財政管理體制和「鄉財縣管鄉用」財政管理方式的改革。各地要對鄉村債務進行清理核實,2006年選擇部分縣(市)開展化解鄉村債務試點工作,妥善處理歷年農業稅尾欠,完善涉農稅收優惠方式,確保農民直接受益。深化國有農場稅費改革,將農業職工土地承包費中類似農村「鄉鎮五項統籌」的費用全部減除,農場由此減少的收入由中央和省級財政給予適當補助。國有農場要逐步剝離社會的職能,轉變經營機制,在現代農業建設中發揮示範作用。(25)加快推進農村金融改革。鞏固和發展農村信用社改革試點成果,進一步完善治理結構和運行機制。縣域內各金融機構在保證資金安全的前提下,將一定比例的新增存款投放當地,支持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有關部門要抓緊制定管理法。擴大郵政儲蓄資金的自主運用范圍,引導郵政儲蓄資金返還農村。調整農業發展銀行職能定位,拓寬業務范圍和資金來源。國家開發銀行要支持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農業資源開發。繼續發揮農業銀行支持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作用。在保證資本金充足、嚴格金融監管和建立合理有效的退出機制的前提下,鼓勵在縣域內設立多種所有制的社區金融機構,允許私有資本、外資等參股。大力培育由自然人、企業法人或社團法人發起的小額貸款組織,有關部門要抓緊制定管理法。引導農戶發展資金互助組織。規范民間借貸。穩步推進農業政策性保險試點工作,加快發展多種形式、多種渠道的農業保險。各地可通過建立擔保基金或擔保機構等法,解決農戶和農村中小企業貸款抵押擔保難問題,有條件的地方政府可給予適當扶持。(26)統籌推進農村其他改革。穩定和完善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健全在依法、自願、有償基礎上的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機制,有條件的地方可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加快集體林權制度改革,促進林業健康發展。完善糧食流通體制,深化國有糧食企業改革,建立產銷區穩定的購銷關系,加強國家對糧食市場的宏觀調控。加快征地制度改革步伐,按照縮小征地范圍、完善補償法、拓展安置途徑、規范征地程序的要求,進一步探索改革經驗。完善對被征地農民的合理補償機制,加強對被征地農民的就業培訓,拓寬就業安置渠道,健全對被征地農民的社會保障。推進小型農田水利設施產權制度改革。七、加強農村民主政治建設,完善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鄉村治理機制(27)不斷增強農村基層黨組織的戰鬥力、凝聚力和創造力。充分發揮農村基層黨組織的領導核心作用,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提供堅強的政治和組織保障。要以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為主題,在全國農村深入開展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引導廣大農村黨員學習貫徹黨章,堅定理想信念,堅持黨的宗旨。要結合農村實際,有針對性地開展正面教育,解決黨組織和黨員隊伍中存在的突出問題,解決影響改革發展穩定的主要問題,解決群眾最關心的重點問題,務求取得實效。加強農村基層組織的陣地建設,繼續搞好農村黨員幹部現代遠程教育,加大政策理論、法律法規和實用技術培訓力度,引導農村基層幹部發揚求真務實、踏實苦乾的工作作風,廣泛聯系群眾,增強帶領群眾增收致富的能力。關心和愛護農村基層幹部,繼續開展農村黨的建設「三級聯創」活動,加強基層黨風廉政建設,鞏固黨在農村的執政基礎。充分發揮農村共青團和婦聯組織的作用。(28)切實維護農民的民主權利。健全村黨組織領導的充滿活力的村民自治機制,進一步完善村務公開和民主議事制度,讓農民群眾真正享有知情權、參與權、管理權、監督權。完善村民「一事一議」制度,健全農民自主籌資籌勞的機制和法,引導農民自主開展農村公益性設施建設。開展村務公開民主管理示範活動,推動農村基層志願服務活動。加強農村法制建設,深入開展農村普法教育,增強農民的法制觀念,提高農民依法行使權利和履行義務的自覺性。妥善處理農村各種社會矛盾,加強農村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打擊「黃賭毒」等社會丑惡現象,建設平安鄉村,創造農民安居樂業的社會環境。(29)培育農村新型社會化服務組織。在繼續增強農村集體組織經濟實力和服務功能、發揮國家基層經濟技術服務部門作用的同時,要鼓勵、引導和支持農村發展各種新型的社會化服務組織。推動農產品行業協會發展,引導農業生產者和農產品加工、出口企業加強行業自律,搞好信息服務,維護成員權益。鼓勵發展農村法律、財務等中介組織,為農民發展生產經營和維護合法權益提供有效服務。八、切實加強領導,動員全黨全社會關心、支持和參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30)加強對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工作的領導。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事關我國農業和農村的長遠發展,事關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大局,各級黨委和政府要從戰略和全局的高度出發,把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作為一件大事,真正列入議事日程,切實加強領導,明確工作重點,每年為農民幾件實事。各級黨委和政府的工作部門都要明確自身在新農村建設中的職責和任務,特別是宏觀管理、基礎產業和公共服務部門,在制定發展規劃、安排建設投資和事業經費時,要充分考慮統籌城鄉發展的要求,地向農村傾斜。各地區各部門要建立推進新農村建設的工作協調機制,加強統一領導,明確職責分工,搞好配合協作。各級領導幹部要深入農村調查研究,總結實踐經驗,加強指導服
C. 農村的經濟發展才是保障農民生活之根本,那麼該如何保證其發展呢
農民生活想要得到保障,除了政府以及各鄉村單位需要做出努力之外,農民自己也要找到解決方法。農民的經濟收入大多都是來源於自己所耕種的田地,亦或者是政府的補貼,但在農村想要真正提高自己的經濟發展,保證民生的話肯定要從整體的農村經濟開始入手。
學會利用市場的力量進行資源整合,才能真正拓展農業的開放力度。因為有不少的人們還是僅限於國內市場,但民以食為天,所以農業在國際上也有很大的銷售市場,一定要學會走出國門。
D. 如何壯大村集體經濟
在農村改革和發展的過程中,必須不斷解放思想,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積極探索集體經濟的多種實踐形式,積極探索發展村級集體經濟的多種途徑,堅定廣大農民走社會主義道路的信心與決心,引導他們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
農村集體經濟亦稱「農村集體所有制經濟」。我國憲法第八條規定:「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實行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
農村集體經濟是指主要生產資料歸農村社區成員共同所有,實行共同勞動,共同享有勞動果實的經濟組織形式。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國農村集體經濟改變了過去「三級所有、隊為基礎」的基本經濟體制,村級集體經濟成為農村基本的經濟組成部分。
E. 如何發展鄉村農業經濟
一)解決人的問題。發展和壯大農村集體經濟,村級班子建設至關至要。一是大膽打破傳統,配強配好村級班子,選好帶頭人,尤其是要優選配好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可以把有思想、懂經營、有技術、有經營管理能力、樂於奉獻的高素質「能人」選配到村級領導崗位上來。二是全面從嚴加強黨的建設,強化黨對發展集體經濟的領導,採取多種方式加強對村幹部的培養與教育。三是注重人才的培養引進,給出優惠政策動員吸引農村大學畢業生、外出務工優秀人才、轉業軍人回鄉發展,帶頭創辦集體企業;充分發揮本地能人、鄉賢的作用,通過他們的影響力引進人才回鄉創業、引導資本下鄉,獲取信息、技術等方面的支持。
(二)強化政策扶持。一是構建正向激勵扶持政策。把財政扶持與考核機制相結合,採取「以獎代補」舉措,解決村級集體公共基礎建設投入、精準扶貧和鄉村振興等領域的負債。加大對村級集體經濟財政轉移支付力度,有效解決村級公共事業支出日益增加和各項公共基礎設施建設支出增多的矛盾。二是強化精準扶持政策。測算村級集體的剛性支出,以此作為財政扶持的依據,保證幫扶力度達到一定的閾值,從而有效幫助村級集體經濟實現初期的資金資本積累。三是擴大公共財政的農村覆蓋面。明確村級集體經濟組織的事權和財權,根據公共事務和基礎設施建設的需要,逐步將村級集體經濟組織的經費支出納入財政預算,切實減輕村級集體經濟組織的公共財政支出壓力,營造良好的發展環境。
F. 農村經濟管理包括哪些方面
農業經濟管理是運用現代的農業科學和經濟科學的研究成果,遵循自然和經濟規律,對農業生產總過程中的生產、交換、分配和消費等經濟環節,進行領導、組織、決策、指揮和調節。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農村經濟管理包括哪些方面,希望大家喜歡。
1 農村經濟管理的主要內容
1.1建立農村財務和資產管理制度
根據我國的國情和相關的法律法規政策,全面開展政務和財務公開化、透明化,從根本上減少村民與幹部之間所存在的問題,最主要是建立健全市場經濟發展體系,使其發展迎合監督管理機制,使財務政務以及資金管理制度更加完整,配套設施也逐漸完善,通過規范制度對民主管理和資金審查不斷加強,使財務的現有模式進行科學改進,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更好的管理農村集體資產體系,使各個資源運作合理,集體財產受到安全保障,與此同時,還要進行農村財務政務的監督管理力度方面工作的加強,使財務審查方式不斷增強,對所出現的問題漏洞進行及時的處理,使農村財務政務管理體系日益完善。
1.2完善農村土地管理制度
現階段我國對國家土地資源管理政策進行全力的宣傳指導,使農業用地按規劃管理方式,從根本上將土地管理制度不斷完善,對土地承包及轉包制度以及開展農村土地的利用方式和農業用地不發生轉變的條件下,運用機械設備對有利用價值的土地進行耕種,對遠期的農業土地規劃使用方案和未來發展目標做良好的打算,在土地的工作方面受到了較高的注意,是相關幹部考核測試的主要部分。
1.3制定農村經濟發展目標
根據我國農業經濟日益發展的現狀,能夠表明,制定正確的農村經濟發展目標是發展農村經濟的基本前提,也是實現目前農業經濟發展水平和未來發展趨勢,來制定符合經濟發展要求的新方向。
1.4加強對農村經濟管理幹部的選拔
為了能夠使農村基層幹部選拔素質得到保證,農村經濟管理部門通過多樣的形勢,以及多種途徑,對相關的工作人員進行定期學習和考察,根據先進單位的管理模式進行學習,並且對上崗的工作人員給予合理的補貼基金,從根本上建立具有綜合素質強,且高效的管理體系。
2 現階段農村經濟管理中存在的問題
2.1土地經營規模小,農村居民增收效益不大
根據現階段農業耕作中出現的問題,主要原因就是農業土地經營規模不大,從而導致收益較小,尤其是在盆地、丘陵以及高原等地勢復雜的地方,由於土地的基本經營模式是獨立的,所以很難使經營規模擴大,並且大型機械在工作時進入農田的難度也增大,形成了收益小,耕作難度系數增大,使土地勞動者的耕作積極性受到很大影響,還阻礙目前我國日益發展的現代化農業發展前進的步伐。雖然在現階段的農業經濟發展收益低,但由於國家的土地補貼惠農政策,落實到每個農民身上,使其享受到切實的利益,使更多的農業耕作者維持土地耕種權,承包使用者越來越少,使得土地在經營規模上,受到了很大制約,導致經濟發展緩慢,農業生產少的現象,最後,使農民在農村收益少,經濟發展緩慢。
2.2對農村經濟管理的認識不夠
由於我國農業受到傳統管理體系的潛移默化的影響,通過透明的行政制度,科學經濟發展目標,以及較為完整的農業土地承包責任制度等,都是發展農村經濟管理的主要因素,但現階段農村管理人員未認識到這一問題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認為這些問題都是徒勞無功的管理工作,並且在實際工作中,仍然有消極怠工現象出現,對交代的工作應付處理,從不積極主動參與到實際工作中。
2.3沒有健全的法律法規
我國農村經濟管理工作復雜,並且工作量大,其中包括財務狀況的審核,土地使用權的承包與轉讓,以及對農業土地基本情況進行監督。現階段,我國的農業經濟管理體製法律法規還不健全,土地在承包工作中不能夠使農民的負擔減輕,以及承包轉讓工作未受到財務部門的管理與監督,從根本上阻礙了農村經濟管理體制的發展。
2.4農村勞動力科技素質低
隨著時代的不斷進步,我國在教育制度改革方面也在不斷進步,現出台的義務與重視教育等政策,從根本上使農村居民的教育水平得到了提高,這樣就會使他們在就業、生活方式以及消費等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改變,很多農民想到一線、二線城市進行奮斗,獲得更好的就業機會以及優厚的薪資待遇,很少有農村居民繼續留在農村,面對土地發展,特別是在相對較為偏遠的地方。這樣就會出現一種農業生產落後的現象,由於在農村從事勞動生產多為年齡大、知識水平相對落後、科技素質較差的簡單勞動力,因為對新機械進行作業時,往往對使用方式熟悉較慢,先進的種植培養技術也不能更好的運用在農業生產工作中,這是導致農村經濟發展落後的主要原因。現階段的首要問題就是如何能夠提升農村居民的科技素質,是農村經濟管理中主要的工作。
3 農村經濟管理的對策
3.1科學調整農業生產效益模式和基本結構,增強農民生產信心
為提高我國農村經濟管理發展的物質基礎,其首要任務就是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對農業生產效益模式,以及農業基本結構進行科學調整,在確保農田面積以及糧食的總產數量的基本情況下,鼓勵農村居民種植無公害產品和具有高效經濟作物和特色的農作物,並且逐漸向深加工產業進行發展,加快農業產業化經營的步伐。為了使農村居民的生產信心不斷提高,對當地具有特色的龍頭企業進行鼓勵和支持,使其生產經營實力在鄉鎮政府的幫助下不斷增強。
3.2提高農村經濟管理的認識
隨著農村經濟的日益發展,農村居民生活水平也不斷提高,農村經濟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也得到了鄉鎮政府領導的重視,為了從根本上提高我國的社會主義事業,首先要做好農村經濟管理工作、確保廣大農民群眾的基本利益,才能夠將工作落實到根本。
3.3健全農村經濟管理的相關法律法規
根據我國各級鄉鎮政府對農村經濟現階段發展情況進行分析和研究,並且按照當地實際情況建立農村經濟管理制度,其內容主要有:各工作崗位責任制度以及農村經濟經營科學管理執法方式等。農村承包合同制度不斷的完善,更好的為廣大農民群眾解決生活中存在的問題,使農民的基本權益得到保障。
3.4加強農村經濟管理隊伍的建設
根據相關工作人員的管理經驗,將農村經濟管理工作人員分別指派到各鄉鎮部門,使各鄉鎮里農村經濟管理工作有專業人員負責。全面加強農村經濟管理人員自身的職業技術能力和思想道德修養,使其積極的參加相關的培訓學習工作,並且在工作過程中出現的疑難問題進行總結,能夠及時找到解決問題的方式,更好的建立起農村經濟管理隊伍,使其隊伍專業水平以及個人修養不斷提升。為了使農村經濟管理隊伍體系建立完善,並且得到穩定性,確保合理編制在職人員。根據政務財務統計,預算費用為農村經濟管理人員經費。
3.5完善激勵政策
根據我國現階段的農村經濟管理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就是所需要的經費不足,對管理者來說,經費充足和完善的配套政策能夠更好的提高他們工作積極性。建立科學、合理、完善的考核評比制度,使農村經濟管理工作順利進行。
通過上述資料對現階段我國農村經濟管理進行研究,為提高農村經濟迅猛發展,主要方式是對農村經濟管理進一步加強。首先,要建立高效率、高素質、高層次的「三高」隊伍,使基層幹部管理人員,能夠更加穩定,更加符合目前國情要求;其次,要根據我國農村發展期間所存在的影響因素進行全面的分析,其中有農村財務政務的基本管理情況,土地承包、轉包權利轉變,以及使農民科技素質水平不斷提高等。為了建設社會主義新型農村,服務型、高效型的鄉鎮政府,需要全面提高農村經濟管理工作,建設和諧農業社會,提高農村基本公共服務的方案,從根本上使新農村建設得到保障。雖然在目前的農村經濟管理工作中存在著這樣或那樣的問題,即使如此,我們也要積極主動應對,根據實際情況提供科學的解決方案,使農村經濟管理迅速的發展,使其更好的服務社會主義新農村。
農村經濟管理的原則有哪些?
(1)整體效益原則
(2)民主管理原則
(3)利益協調原則
(4)建立健全責、權、利相結合的責任制原則
賓縣作為傳統農業大縣之一,其農副產品及資源十分豐富,為適應時代社會發展的需要,如何將農副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從而促進其農村經濟建設的全面發展成為了賓縣農村經濟建設發展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之一。可以通過經濟技術開發區大量生產加工農產品,從而進一步提高農產品價值,促進農村經濟發展。賓縣在發展農村經濟過程中,可以依託重點企業,以沿線周邊為發展重點對象,建立高效科技、綠色農業園區,培養壯大農產品生產。有效的將農業用戶與企業聯系在一起,大力推廣賓縣農村經濟合作組織的建設與發展,根據自身發展模式特點可以建立「企業+合作組織+基地」的農村經濟發展模式。抓好基層服務黨組織建設,不僅僅是我國新時期踐行群眾路線發展的新起點、新內容,更是鞏固黨的執政地位、執政基礎的新標准及要求。所以在發展農村經濟建設時,必須不斷探索新的理論基礎及方法,不斷增強與群眾之間的聯系。尤其是對農民而言,發展農村經濟建設更是起到了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
新時期隨著國民經濟建設的不斷變化發展,在新的社會環境下對於農村經濟建設管理也提出了新的標准及要求。作為農村經濟建設管理者,必須依據經濟發展現狀,結合實際農村經濟管理中存在的一些問題,提出合理化的解決方法,以便更好的提升農村經濟管理在農村經濟發展中的重要作用。下面,作者結合自身實踐工作經驗,針對現代農村經濟管理的主要內容做簡要分析與總結。
1農村經濟管理的主要內容
所謂農村經濟管理就是針對本地區經濟發展條件、市場發展環境以及國家經濟政策、方針策略為基礎進行有組織、自覺性的宏觀管理。從某種程度上講,就是以國家經濟發展建設總的方針政策為指導,結合本地區經濟發展建設現狀,通過市場經濟建設來確定長遠的經濟發展建設戰略目標。除此之外,針對經濟建設再生產過程中的分配、交換、信息等生產要素要進行及時准確的規劃、組織協調及管理,進而促進整個農村經濟建設的發展。
2農村經濟管理現存的三大問題
第一,就目前現階段我國農村經濟管理現狀而言,並沒有形成一個獨立完整的農村經濟管理體系。隨著國民經濟建設的不斷變化發展,傳統舊的管理模式已經很難適應當今農村經濟發展的現狀,農村經濟結構、快速發展的利益結構及多元化需求都需要建立完善,新的管理體系與之發展保持一致。第二,針對現階段我國農民利益的有效維護、關系利益的相互協調、農民訴求等方面存在的矛盾糾紛及問題,現有的'經濟管理體制並不能進行很好的處理與解決,從而導致這些問題矛盾積累逐漸嚴重,最終影響農村經濟建設發展。第三,從一定程度上來講,農村經濟基層管理人員專業管理技能及領導水平並不能滿足市場經濟的發展和適應我國農村產業化的發展需求。從整體上來講,我國農村經濟管理集中反映在發展不協調、不平衡、不持續等問題,農村經濟管理基礎物質比較薄弱,管理人員思想知識結構相對比較落後,這些因素的存在都將影響整個農村經濟管理的現狀。
3農村經濟管理問題的對策
3.1農村經濟管理體制的完善
要對新農村的建設進行加強工作,其基礎是規劃、首要的任務是發展,關鍵點在於增收,而其保障就是體制的完善。正因如此,農村的經濟管理工作的核心應緊緊地為經濟發展的大局,加快管理方式的轉變,著力於深化體制的改革及制度的創新,建立與市場競爭機制相適應的農村經濟管理體制及管理理念,不斷地對新形勢下的農村經濟管理工作的新方法進行探索。鄉鎮的領導層要貫徹黨中央提出的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三大戰略,也就是「轉變、拓展、提升」。第一要轉變農業的發展理念,推進農業及農村經濟結構的轉型,改變農業資源利用的模式,加快農村所富餘的勞動力轉移速度,以此來促進農業的症狀方式的轉變及農業的可持續性的發展。第二就是要對農業的功能、農業產業的鏈條機農產品的市場進行相應的拓展工作,以促進農村產業發展的穩定性和農民收入的持續增長陛。最後,提高農業科技的創新能力及轉化能力,大幅度提升農業的安全保障能力和農民自我發展的能力,以此來不斷地增強農業及農村經濟的發展和競爭力。
3.2政府主導維護群眾利益機制的完善
各級鄉政府要建立完善且行之有效的協調監督管理機制、訴求表達機制、權益保障及矛盾處理機制等,以此來協調相互比較之間的利益關系,妥善處理各方面存在的種種矛盾,避免各種利害關系在鄉政府之間的蔓延,從而不利於農村經濟建設的發展。從某種意義上而言,鄉政府管理職能的發揮對農村經濟建設發展有著極其重要的影響。所以,鄉政府應該站在農民利益的角度對他們在農村經濟建設發展中的某些誤區給予一定的指導,並大力支持他們積極參與到實際農村經濟建設中去,發揮他們在農村經濟建設管理中的基礎作用。為了確保民主關村,必須對村務的公開制度、管理人員崗位責任制度及重大問題討論制度等系列的自治制度進行完善,把民主監督作用落實到位。領導級幹部要深人地展開調查研究,要及時地發現問題並解決問題,做到密切地與群眾聯系。構建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必然要求就是建立服務勝的政府,著對完善農村市場經濟體制來說也是一個迫切的需求。
3.3加強建設農村經濟管理人員隊伍
加強農村經濟管理人員的隊伍建設是現代農村經濟管理解決問題的主要方法之一,首先針對農村經濟管理幹部水平進行綜合管理與培訓,建立一支完善的專業管理隊伍,增強管理人員的責任心與敢於創新管理的意識。對於農村經濟管理人員而言,他們必須起到強有力的指導以及表率帶頭作用,主動學習先進的管理理念、豐富自身管理經驗。尤其是對農村經濟管理而言,更需要建立鄉鎮農經隊伍,並與此同時完善農村經濟管理問責制度,以便更好的促進其農村經濟管理的發展。
4結束語
總之,時代在發展,現代農村經濟管理的內容也會隨之而相應的變化。因而在日常經管工作中應始終做到審時度勢,緊跟時代發展的需要,始終以高度負責的態度和良好的敬業精神參與到社會主義新農村經管工作中,並對農村經管內容進行不斷的充實和完善,深入實踐,認真剖析問題本質的所在,結合實際採取有效的措施,才能實現農村經管工作的升級與轉型,從而為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和小康社會的建設提供高效優質的經管服務。
G. 農村如何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
1、充分發揮農民集體所有資源優勢
土地、山林、水面等農民集體所有的資源是村集體經濟組織最大的經濟優勢,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首先就是要充分發揮這一優勢,找准具有市場前景的產業,將資源變資本變資產,特別是可以利用集體非農建設用地。
進行市場化開發,發展物業經濟,既為農民提供大量就業崗位,又能為集體帶來豐厚而穩定的盈利,還可以依託美麗鄉村發展旅遊業,農家樂、民宿、健康養生養老產業等美麗經濟。
2、促進集體資產保值增值
通過股份合作制改革,明晰產權,讓集體經濟組織成員成為擁有明晰產權權利的股東,讓集體經濟組織成為充滿活力的市場主體,積極與國有資本、各類社會投資主體開展互惠互利的生產經營開發,在經營管理上實行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實現了集體資產多種形式的保值增值。
委託有經營才能的人來經營集體資產,構建起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要求的新型集體經濟經營形式,確保集體資產快速增值和保值,確保廣大社員股東平等享受集體資產增值的好處。
3、走聯合發展農村集體經濟路線
農村地域廣闊,區位條件、自然經濟實際差異性極大,再加上單個村發展空間十分有限,因此走聯合合作發展之路,抱團發展集體經濟不失為一個好路徑。現在各地把這一方法應用於強村帶弱村的發展模式和抱團取暖式發展。
確定一批經濟強村結對幫扶一批經濟薄弱村,選擇一批市場前景好的物業項目作為當地經濟薄弱村合作聯合參股的發展項目,項目經營紅利返回給經濟薄弱村分紅。
4、構建新型雙層經營體制
既能發揮農戶家庭經營積極性,又能發揮集體統一經營制度的優越性,是雙層經營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的優勢所在。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發展鄉村新興服務業和現代農業領域都可以發揮集體統一經營和服務的優越性。
現在越來越多的家庭從事農家樂和民宿,農家樂帶動了全村農戶紛紛效仿,同時村集體又與專業旅遊公司等合作成立村旅遊開發公司,打出統一經營品牌,積極開拓市場,改善基礎設施和專業服務,形成了有分有合、有機融合的充滿活力的雙層經濟體制。
5、因地制宜,發揮優勢
發展村集體經濟有以下幾種模式;開發農業型,就是利用村集體土地,發展村辦農場、林場、果園、水產、畜禽養殖等;基地農戶型,「公司+農戶」形式社會化服務實體,走既富村又富農的農業產業化之路。資源開發型。
加工增值型,依據當地的產業優勢和勞動力優勢,實現農副產品的加工增值。可以通過召開現場會,發揮典型示範作用,帶動各村發展村集體經濟。
H. 農村人如何理財
1、學會節流
生活中每個人的工資都是有限的,所以,要學會節流,避免沖動消費,不必要花的錢要節約,做到強制儲蓄,這樣省悄舉下的錢就能積少成多,省下一筆可觀的收入,學會節流可以作為理財的第一步。
2、做好開源
學會節流,省下的錢,有了一定的積蓄之後,手中有了余錢,就要合理的運用,使之保值和增值,使其產生較大的收益,就可以結合自身風險承受能力選擇一些適合自己實際資產情況的理財產品,實現資金的保值增值。
3、制定理財計劃
理財不在於要賺很多很多的錢,而是在於使將來的生活有保障或生活的更好。理財並不是只有有錢人才可以,工薪族同樣可以理財。只要選擇適合自己的理財方式,制定出一份行之有效的理財計劃,也能實現理財目標。所以,善於計劃自己的未來需求對於個人的理財很重要。
4、合理安排資金的結構
在理財的時候需要合理安排自己的資金結構,優化資產結構,在現實消費和未來的收益之間尋求一個平衡點,如果認為自己不能勝任,那麼這部分工作也可以尋求專業人士的幫助,便於更好的合理分配資產。
5、根據自己的需求和風險承受能力考慮收益率
只有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相信大家都聽過這句話,當然在理財中也是適用的。高收益的理財方案不余蘆一定會是好方豎運帶案,適合自己的方案才是好的方案,因為收益率越高,其風險也會越大。既能達到自己預期的理財目的,也能符合自己風險承受能力的方案就是適合自己的理財方案。因此,在理財過程中不要盲目選擇收益率高的方案,應根據自己的需求和風險承受能力綜合考慮。
I. 現在農村年輕人越來越少,村落也越來越破敗,種田的也越來越少,以後農村該怎麼辦,糧食還有嗎
現在的年輕人進程不種地,土地撂荒,未來農村想要發展首先需要發展旅遊業,其次是發展土特產種植業,再者是適當發展一些養殖業,另外是發展農家樂體驗館,然後是發展一些人工管理的釣魚塘。還有是發展一些果園自助的採摘項目。需要從以下六方面來闡述分析年輕人進城不種地未來農村應該如何發展。一、需要發展旅遊業首先是發展一些旅遊業,主要的原因是這樣子可以促使對橡御應的農村地區逐漸地被開發,並且可以得到長效的管理,同時還可以興建很多的基礎設施,這樣子會帶動農村經濟的增長。二、發展土特產種植業其次是發展土特產種植業,對於農村地區而言土特產種植業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經濟產業結構,因為農村缺乏一些科技產業,所以需要依賴這些土特產來進行經濟的增收。三、發展一些養殖業再者是發展一些養殖業,養殖業可以讓帶動農村的村民的經濟收入得到一定幅度的提升,這樣子有利於村民更有心思將養殖業管理好,並且擴大相應的規模,同時還可以為城市的人群提供優質的肉類產品的來源。四、發展農家樂體驗館另外是發展農家樂體驗館,對於農民而言想要發展自身的經濟產業,農家樂是一個非常不錯的選擇,因為現在很多的人都喜歡野炊並且還喜歡露營,這是一個良好的契差世機對於村民而言。五、發展一些人工管理的釣魚塘還有就梁慶岩是發展一些人工管理的釣魚塘,因為城市的人群喜歡釣魚是為了使得在忙碌的生活中得到放鬆,並且享受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的感覺,這樣子可以帶動農民的一個經濟產業增收。六、發展果園自助的採摘項目還有是發展果園自助採摘項目,這是非常重要的一個因素對於農村地區而言,因為可以提升農村地區的一個整體形象,同時還可以使得農村的發展更具有活力。發展農村的注意事項:應該結合實際情況來針對性發展,要因地制宜。
J. 如何發展農村經濟
一、走區域經濟之路根據地域特點和需求,著力開發菜一產業或產品,努力形成「一鄉一業,一村一品」的區域經濟格局。二、走多種經營之路面向市場,立足優勢,大力發展豬、牛、羊、兔、雞、魚、果、葯、菜等多種經營骨幹品種,形成規模,提高產品商品率和市場佔有率。三、走高效農業之路加速農業科研成果轉化,推廣良種良法,促進農產品優質、高產、高效,提高農業生產經營效益。四、走庭院開發之路利用庭院,抓好小菜園、小果園、小魚池、小禽場、小作坊「五小」建設,大力發展庭院經濟。五、走加工增值之路圍繞農副產品資源、依託農村專業戶、私營企業和鄉鎮企業,搞好農副產品的系列開發和深加工、精加工、提高農產品效益。六、走產品運銷之路組建農民運銷隊伍,擴大糧食、畜禽、林果、葯材等大宗農產品的長途販運,促進產品銷售,提高經濟收入。七、走典型引導之路在農村大力扶持和培植各種致富典型,發揮其示範帶動作用,引導農民走共同富裕道路。八、走發展交通之路通過改造主幹線路,新修經濟路,接通斷頭路,引導農民在路邊建房經商辦廠,從事二三產業,實現路通一段,致富一片。九、走勞務輸出之路組織農村富餘勞動力實行定量有序、批量轉移、增加農民收入。十、走股份合作之路把股份合作制引入鄉鎮企業和資源開發,促進資源、勞力、資金、技術的合理流動和配置,增加企業經營活力,提高經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