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經濟學要解決的是什麼問題
一、經濟學要解決的是什麼問題:
1、資源是稀缺的;
2、時間是有限的;
3、選擇是有代價的。
圍繞著解決這三個問題,古往今來的經濟學家進行了孜孜不倦的探索和研究,但是由這三個問題延伸出來的新課題歷久彌新。對於初學者來說,我們就是要從對基本問題的回答來對經濟學有個框架上的認識。
首先,從第一個問題開始,資源是稀缺的,這也是從人的基本需求開始的。人的生存和發展,衣、食、住、行是需要消耗資源的,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人的需求層次也是不斷的提高。但是不是人類所需要的資源都稀缺,至少我們現在認為象空氣和陽光,這是人類需要的,還不是那麼稀缺。但是相對於人的需求來說,絕大多數資源是稀缺的,這是不容置疑的事實。人類的發展史,也就是不斷地從自然界獲得資源,滿足自身生存和發展的歷史。資源的稀缺性和人的需求的無限性,是人類生存和發展過程中的固有矛盾。人們解決這一矛盾願望,同時也是經濟學這一學科發展源源不絕的動力。在現代社會中,人們對資源的稀缺性和人的需求的無限性有了比較清晰的認識。於是,相對於稀缺的資源更好地滿足於人的需求,或者說把有限的資源的效用最大化,用到最需要的人類的需求上去,這就涉及到資源的有效組織和配置問題。在現代社會中,就是政府和市場的關系問題,是宏觀經濟學研究的對象。
第二個問題,時間是有限的,這是從人的生命特性上來說的。在整個宇宙的變化過程中,一個人的生命是短暫的,由於人的生命是短暫的,獲得資源得以生存和發展的時間是有限的。在有限的時間內,盡可能多的獲得人類用以生存和發展的資源。時間的有限性和獲取資源的必要性,同樣是一對矛盾。在現代社會中,就是個人(經營者)、組織或者企業如何提高生產效率的問題,這是微觀經濟學研究的對象。
第三個問題,選擇是有代價的。一個國家無法沒有限制地擁有它想要的一切物品,因為這要受到資源和可供利用的技術的制約。這就是生產可能性邊界問題。一個國家在利用資源時,必須作出選擇,而選擇了得到一部分必然喪失了對另一部分的獲得,這就是選擇的代價。同樣,對於一個人或者團體一樣,精力和時間是有限的,從事一件事情或一個活動,必然就會喪失了另外的活動。產出的局限性和需求的全面性是一對永恆的矛盾。解決這一矛盾,就是衡量選擇的代價,產生商品,用來交換滿足需要。國家之間產生了貿易,企業與企業產品的流通,個人與個人之間產生買賣,從而產生了貿易學研究的領域。
經濟學無論什麼版本,無論是古典的還是現代的,我們都可以從這三個方面來概括,也就是主要是解決這三個方面的矛盾。
Ⅱ 經濟學主要是研究什麼的(希望回答得仔細一點,謝謝)
經濟學研究的對象:是研究人類賴以「衣食住行用娛樂安全」等的「商品或財富的生產、分配、交換、消費的循環和演變過程」的最古老、最基礎的學科領域。所有的自然、社會和人類思維等的學科領域的存在和發展,都有直接或間接為其提供服務的傾向和取向。
Ⅲ 經濟學究竟解決什麼問題
所謂的規范經濟學(NormativeEconomics)是指那些依據一定的價值判斷,提出某些分析和處理經濟問題的標准,並以此樹立起經濟理論的前提,作為經濟政策制定的依據。在西方經濟學看來,由於資源的稀缺性,因而在對其多種用途上就必然面臨選擇問題,選擇就存在一個選擇標准,選擇標准就是經濟活動的規范。可以看出,規范經濟學要解決的是「應該是什麼」的問題。
規范 經濟學涉及倫理信條和提出價值的判斷。窮人必須工作才能得到政府幫助嗎。應該提高 失業率以確保通貨膨脹不會迅速上升嗎。美國應否因為微軟違反了 反托拉斯法而將其拆分。由於這類問題涉及到倫理、價值而非事實本身,因此其答案也就無所謂正確或錯誤。它們只能靠政治辯論和決策來解決,而不能僅僅依靠經濟分析。
Ⅳ 經濟學是干什麼的
經濟學是研究人類經濟活動的規律即價值的創造、轉化、實現的規律——經濟發展規律的理論,分為政治經濟學與科學經濟學兩大類型。
經濟學的發展曾經分為兩大主要分支,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
經濟學起源於古代中國經濟思想、希臘色諾芬與亞里士多德為代表的早期經濟學,經過亞當·斯密、馬克思、凱恩斯、中國經濟學家等經濟學家的發展,經濟學逐步由政治經濟學向科學經濟學發展,經濟學理論體系和實際應用不斷完善。
經濟學的性質:
1、經濟學核心思想。
經濟學核心思想是通過研究、把握、運用經濟規律,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與優化再生,最大限度創造、轉化、實現價值,滿足人類物質文化生活的需要與促進社會可持續發展。
2、經濟學思維方式。
經濟學思維方式認識經濟現象、把握經濟規律、揭示經濟本質、指導經濟工作的思維方式。由於經濟現象的復雜性,經濟學思維方式必須是對稱邏輯的非線性思維方式。
Ⅳ 經濟學是干什麼的
經濟學是研究人類社會在各個發展階段上的各種經濟活動和各種相應的經濟關系及其運行、發展的規律的學科。
經濟學核心思想是物質稀缺性和有效利用資源,可分為兩大主要分支: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
經濟學起源希臘色諾芬、亞里士多德為代表的早期經濟橘殲學,經過亞當·斯密、馬克思、凱恩斯等經濟學家的發展,經濟學衍生出了行為經濟學等交叉邊緣學科。隨著國民經濟的高速發展,經濟學研究和應用受到國家和民眾的關注越來越高,理論體系和應用不斷完善和發展。
重商主義學派
重商主義(Mercantilism)學派是產生於15世紀西歐資本主義萌芽出現滲或和地理大發現時期,認為財富的直接源泉是流通領域和堅持國際貿易、保護國內市場的經濟學派。
重商主義學派的發展可以分為兩個歷史時期,大約從15世紀下半期到17世紀上半期為早期重商主義,從17世紀上半期到18世紀下半期為晚期重商主義。
早期主張嚴禁金銀出口,對外貿易奉行絕對的「少買多賣」的原則;晚期則重視扶植工廠手工業的發展和擴大商品出口,並允許貨幣出口和發展殖民地轉運貿易,主張降低物價和外國競爭,但要求對外貿易出超,獲得貿易順差。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百叢伍伍科—經濟學
Ⅵ 經濟學十大原理能解決什麼問題
經濟學十大原理可以解決很多問題。例如人們面臨權衡取捨的原理可以幫助我們在眾多方向上找到平衡。
在財政收入分配上,如果我們將更多的錢用於國防以保衛我們的國家免受敵國入侵時,我們能用於提高國內生活水平的個人物品的消費就少了。在比如我們在清潔的環境和高收入水平之間的取捨。要求企業減少污染的法律將增加生產物品與勞務的成本。岩謹由於成本的提高,企業利潤減少,支付的工資降低。因此,盡管污染管制給予我們的好處是更清潔的環境,以及由此引起的健康水平提高,但其代價是企業所有者、工人和消費者的收人減少。所以我們需要在統籌各個目的以達到均衡發展。
拓展睜棗粗資料:
【經濟學十大原理】
(1)人們面臨權悉鎮衡取捨;
(2)某種東西的成本是為了得到它而放棄的東西;
(3)理性人考慮邊際量;
(4)人們會對激勵作出反應;
(5)貿易能使每個人狀況更好;
(6)市場通常是組織經濟活動的一種好方法;
(7)政府有時可以改善市場結果;
(8)一國的生活水平取決於它生產物品與勞務的能力;
(9)當政府發行了過多貨幣時,物價上升;
(10)社會面臨通貨膨脹與失業之間的短期交替關系。
【理性人考慮邊際量】
理性人指的是系統和有目的盡可能實現其目標的人。理性人通常考慮的是邊際收益與邊際成本而進行決策!
自變數增加一單位邊際成本,因變數所增加的量就是邊際收益。當成本等於收益時利潤最大。
【市場通常是組織經濟活動的一種好方法】
在五六十年代原本是國家管理一切的經濟運行,政府官員才能配置社會稀缺資源,俗稱吃大鍋飯年代,大家的勞動都是有目的性、規章性的,因此在這樣的制度下,容易產生各種問題,比如思考不全面,生產不足或過多等問題,所以曾經是中央計劃經濟的國家已經放棄了這樣的制度,代之以發展市場經濟(當許多企業和家庭在物品與服務市場上交易時,通常通過他們的分散決策配置資源的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