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20世紀七、八十年代,我國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的重大舉措有哪些這些改革給農村帶來了什麼變化
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作用:使農民獲得了生產和經營的自主權,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群眾的生產積極性;解放農村生產力,推動農業發展。
按照生產關系一定要適應生產力性質這一客觀規律的要求,對不適應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國民經濟管理制度和管理方式進行的改革。
經過四十年的努力,中國經濟體制改革取得巨大成功,基本建成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框架,經濟體制的各個層面都呈現出明顯的市場經濟特徵。
(1)農村經濟管理人員怎麼改革擴展閱讀:
收入分配體制方面,建立了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收入分配製度,確立了勞動、資本、技術和管理等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體系並存的分配體制,極大調動了各種生產要素的積極性。
在市場體系建設方面,初步建立了全國統一開放的市場體系,實現了城鄉市場的結合,國內市場與國際市場的銜接,促進了資源的優化配置。
Ⅱ 我國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的主要內容是
1、1978-1984年主要是普及聯產承包責任制。
改革的起點是從否定一大二公的公社體制開始,把低效率的集體公有、統一經營、統一生產、統購統銷體制,改革為以家庭為單位的聯產承包責任制,即以家庭為市場經營主體,實行上交國家的、留足集體的、剩下都是自己的體制,從根本上解決了農業生產中的激勵與監督問題。
此外國家還改革了農村價格體制,提高了18種農產品收購價格。農村基本制度的改革,既調動了家庭分散經營的積極性,又體現了集體統一經營的優越性,因此極大地促進了農業和農村經濟的發展。
據統計(以不變價格計算),1978-1984年農業總產出增長率和年均增長率分別為42.2%和75%,是歷史上農業增長最快的時期。計量分析表明,這一時期的農業總產出增長中,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貢獻最大,貢獻率為46。8%,價格體制改革次之。
同期農民收入水平有了很大提高,農民人均純收入從1137元增長到3976元,名義增長率高達17.5%,扣除物價上漲因素後的實際增長率為15。1%。這一時期,由於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推廣,農業勞動力逐步從土地的束縛中解放出來,形成了日益龐大的待業群體。
為了吸納農村剩餘勞動力,社隊企業得到迅速發展。國家對社隊企業在經營范圍、經營方式、供銷、貸款、稅收等方面做出了一系列重要決策,為社隊企業發展提供了基本政策依據和制度保證。
2、1985-1990年主要是改革農產品流通體制和農村非農產業體制。在農產品流通體制改革方面,加快了政府調控向市場交易的轉換力度。1991年與1986年相比,農副產品收購價格中,國家定價由17種減少到9種,銷售價格中國家定價由14種減少到7種。
農產品生產價格形成中,計劃定價由1978年的94.4%下降到1990年的25.2%。農產品流通體制改革帶來了農村經濟的較快發展,據統計,1985-1990年期間,農業產出的年均增長率為47%。
這一時期的另一個巨大成就主要體現在鄉鎮企業的興起與發展上,1984年中央4號文件將社隊企業正式改稱為鄉鎮企業,鄉鎮企業就業人數由5208萬人增加到9546萬人,總產值由170989億元增長到649566億元。
3、1991-1995年農村改革基本停滯,鄉鎮企業處於治理整頓狀態。這一階段,除了1994年國家再一次提高了部分農產品收購價格以外,農村沒有比較有影響的改革措施出台。
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帶來的制度效應釋放殆盡,農業發展停滯。這一時期國家對經濟進行了全國性的治理整頓,鄉鎮企業發展勢頭明顯受到抑制,被迫大批次關停並轉。
4、1996-2003年我國開展了農村稅費體制改革,鄉鎮企業發展再掀新高潮。農村稅費改革主要是規范稅費管理,實行稅費統一。截至2003年底,稅費改革的試點省份已擴大到20個,涉及農業人口約6.2億人。這一時期,鄉鎮企業進入全面發展的第二個高潮。
1992年鄧小平南巡講話後,國務院下發了一系列文件,確認發展鄉鎮企業是繁榮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促進農業現代化和國民經濟發展的必由之路。這為鄉鎮企業的發展創造了良好的外部環境。
5、2003年至今主要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
從2003年開始,政府一方面大幅度增加了對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的投入和補貼;另一方面,2006年中央政府宣布完全取消農業稅,更為徹底地解除了農民的負擔。
同時,經過市場的優勝劣汰,一些素質偏低的鄉鎮企業破產,多數鄉鎮企業的質量大大提高,與城市正規企業並駕齊驅,繼續發揮著吸納農村剩餘勞動力的功能。統計資料顯示,到了2006年鄉鎮企業吸納的勞動力為14680萬人。
總之,發端於農村的經濟體制改革,為國民經濟持續快速發展奠定了基礎,對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起到了開拓性作用。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的基本經驗在於,以保障農民的物質利益和民主權利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堅持市場化改革取向,採取漸進式改革策略,並充分尊重農民的首創精神。
改革的成績在於成功邁出了五大步,這五大步都沿著市場體制改革的大方向有所推進和創新,但都尚未完成,各大步之間還沒有統一起來,所以,在農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新階段上,還要繼續把改革推進下去。
未來我國農村改革的重點在於,按照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精神,適應農村規模經營的趨勢,消除包干到戶的分散弊病,創新適度統一經營的生產關系;
對包括農村土地制度、糧食流通體制等在內的諸多方面進行全面的綜合改革;對整個農村經濟體制和農村基層政權體制進行配套改革;實現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從根本上改革城鄉分割的二元結構體制。
(2)農村經濟管理人員怎麼改革擴展閱讀
總結經濟體制改革的經驗,歸納出導致「中國奇跡」的關鍵要素,對於更好地推進經濟體制改革,推動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1、堅持改革開放的基本國策。黨的十七大指出,改革開放使「我國成功實現了從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到充滿活力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從封閉半封閉到全方位開放的偉大歷史轉折」。
這一轉折使得人們原有的、落後的排斥的計劃經濟觀念得以轉變,使得市場作為資源配置主體的地位得以確立,使得經濟發展的體制和制度得以創新和發展,為市場經濟提供了發展的空間和良好的環境。
首先,改革開放是經濟體制改革的強大動力。在建立和完善市場經濟體制過程中遇到的矛盾和問題,有的是由發展不充分帶來的,主要是通過加快經濟發展、不斷提高國家的經濟實力來逐步加以解決;有的是由體制機制不完善帶來的,主要是通過深化改革,消除各制約性體制性因素解決。
無論是解決發展還是體制問題都是依靠深化改革來提供強大動力的。其次,對外開放為我國經濟體制的建立提供了外在推動力。一方面高度發達的國際市場經濟關系和激烈的國際市場競爭成為國內改革經濟體制、強化競爭機制的外在推動力,推動了我國市場經濟的發展;
另一方面開放型經濟同國際市場接軌後,為各類市場的培育和完善提供國際標准,還為國內加快建立相應的各類市場提供外部推力。此外,對外開放開拓了國際市場,為引進外資、學習先進的技術和管理經驗提供了平台,為進一步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奠定基礎。
2、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基本方針。改革30 年來,我國一直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基本方針,這為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奠定了基礎。首先,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為經濟體制改革的實施提供了思想認識基礎。
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要求必須對束縛生產力發展的落後的生產關系進行改革,不斷解放和發展生產力,這就要求必須對落後的經濟體制進行改革,使其適應生產力的發展。
在改革過程中,在認識方面,我們先後經歷了「 計劃為主、市場為輔」、「有計劃商品經濟」以及「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等認識層面上的提升。其次,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為經濟體制改革的實施提供了環境基礎。
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要求政府為經濟改革和發展提供全方位的服務,要求政府不斷探索經濟改革和發展的新路子、新模式,這些都為經濟體制改革提供了良好的環境。
改革30 年來,我國在農業改革、國有企業改革、市場體系建設等方面探索出了很多新的經驗和方法,同時政府對經濟改革的支持和服務也越來越到位,為經濟體制進一步的改革和完善奠定了基礎。
3、堅持多元化改革的思路。我國的經濟體制改革並不是單一領域的改革, 而是多個領域的多個方面的改革。在改革前兩個階段實際上有兩條主線:一是通過所有制方面的改革,調整了所有制結構。
在總的結構上,從過去的單一公有制經濟結構逐漸改變成為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經濟成分並存的所有制結構。二是通過體制改革和運行機制的轉變,為實行社會主義市場運行機制准備了體制基礎。
對計劃體制、投資體制、財政體制、流通體制、價格體制、分配體制和社會保障制度都進行了以引進市場機制為主要內容的改革。
在深化改革階段(改革的後兩個階段)主要是圍繞所有制結構完善、國有企業改革深化、行政管理的完善、市場體系的完善以及財政、稅收、金融、外匯、計劃和投融資體制改革的深化等問題展開。可見,在改革的各個階段都是從多個方面進行改革,而不是單一的一個方面的改革。
4、堅持漸進式的改革模式。漸進式改革是指在根本經濟制度不發生較大變化的情況下,對經濟發展過程中限制或阻礙經濟發展的經濟體制進行逐漸地改革,漸進性則主要表現在從增量改革逐漸向存量改革過渡、從局部改革逐漸到整體性推進和先易後難的變遷進程。
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漸進性主要表現在:一是從改革時序安排的漸進性。從農村改革開始,然後擴展到城市;先著力發展比較適應市場經濟的非公有制經濟,而後重點推進國有經濟的改革;先發展商品市場,然後著重發展生產要素市場;
價格改革先調後放,調放結合,並逐步同國際市場價格相聯系;生產、流通、價格等都出現計劃內外雙軌制,然後向市場單軌制過渡;經濟特區、沿海城市改革開放先行一步,逐步向內地推開,實現全方位開放等等。二是在改革推進的方法上漸進性。
先是摸著石頭過河,走一步看一步,然後隨著經驗的積累,逐步實行相互協調、相互配套的整體推進;另外,先易後難,先改革那些比較容易改的領域,最後搞攻堅戰——推進國有企業改革。三是改革步驟的漸進性。
中國的改革是分步進行的,集中於制度革新,例如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對產權進行改革,通過保留剩餘的方式激勵農民;中國的改革過程中更多地採取了試驗的形式,允許部分地區或部門率先改革,成功之後再向全國或全行業擴展,例如經濟特區的建立;
初始條件對於改革方式的選擇來說也是非常重要的,中國採取了由易到難的改革順序,避免出現大的沖擊,保持了社會的穩定。
概括來講,中國漸進式改革的特點是最小化政策貫徹執行的成本,而不是最大限度地提高經濟效率,最小化市場經濟改革的政治阻力,逐步適應不斷變化的經濟環境,採取由易到難的改革順序以試點方式逐步推動改革。
5、堅持體制和制度創新的改革主線。改革開放30 年,通過體制創新和制度創新逐步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掃清了發展障礙。
首先,在改革初期,通過體制建設,打破了計劃經濟體制一統天下的格局,為市場經濟體制建立開辟了空間:一是在整個經濟運行機制和管理體制內部引進市場機制,初步建立市場經濟運行的基本體制基礎;二是以擴大地方自主權為內容的投資體制和財政體制改革建立了市場經濟運行的宏觀體制基礎。
其次,1992 年以後,我國的經濟體制改革開始了由市場化取向改革向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轉型的轉變,在改革內容上也開始逐步由體制改革轉向制度創新。主要包括通過制度創新推動以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為核心的微觀基礎的轉型以及以配套改革為內容的宏觀制度的創新等。
其中,總體配套改革方面的制度創新涵蓋財政、稅收、外匯、金融、投資、外貿以及流通體制等各個方面。
第三, 進入21 世紀,我國經濟體制改革進入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階段,這一時期主要是在原來的制度創新的基礎上,繼續完善各項制度,進一步推進所有制結構的完善、行政管理體制的完善、市場體系的完善等。
6、堅持把促進改革、發展與穩定相結合的原則。我國是一個擁有世界上最多人口的發展中國家,改革的目的是不斷增強經濟實力和綜合國力,不斷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斷促進社會全面進步和人的全面發展。為此,在改革初始,我國就確定了改革是動力、發展是目的、穩定是前提的基本原則。
在改革過程中始終堅持把改革的力度、發展的速度和社會可承受的程度統一起來,把不斷改善人民生活作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關系的重要結合點,在社會穩定中推進改革發展,通過改革發展促進社會穩定。
30 年成功改革的實踐印證了堅持改革、發展與穩定相結合原則的重要性,離開了改革就不可能實現中國經濟的連續30 年的高速發展,離開發展社會的穩定就失去了載體,離開了穩定改革與發展就失去了基礎。因此,三者相輔相承,共同促進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實施。
Ⅲ 簡述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的原因、主要內容、意義。
解析: 原因:①實現四個現代化的要求。②人民公社的弊端。③安徽、四川自然災害嚴重。④地方政府政策開明,黨中央的肯定。⑤農民的首創精神。 內容:一是實行以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為主體的土地制度的改革;二是撤銷人民公社和生產大隊,建立鄉、鎮政府和村民委員會;三是改革經濟管理體制,使農業生產適應市場需要,主要是改革農產品的統購派購制度,允許農產品進入市場;四是大力發展鄉鎮企業和非農產業,進行多種經營。 意義:農村的全面改革克服了過去經營管理中的弊端,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促進了農村經濟的全面發展,同時適應了現代化發展的方向,為農村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基礎。 提示: 閱讀課本第一目第一、二自然段和「學思之窗」,思考並回答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的歷史原因和現實原因。關於改革的內容可從經營體制、管理體制、流通體制、產業結構幾個角度思考。關於意義,要從對農民、農業、工業化、現代化的影響等角度思考。
Ⅳ 農村經濟管理包括哪些方面
農業經濟管理是運用現代的農業科學和經濟科學的研究成果,遵循自然和經濟規律,對農業生產總過程中的生產、交換、分配和消費等經濟環節,進行領導、組織、決策、指揮和調節。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農村經濟管理包括哪些方面,希望大家喜歡。
1 農村經濟管理的主要內容
1.1建立農村財務和資產管理制度
根據我國的國情和相關的法律法規政策,全面開展政務和財務公開化、透明化,從根本上減少村民與幹部之間所存在的問題,最主要是建立健全市場經濟發展體系,使其發展迎合監督管理機制,使財務政務以及資金管理制度更加完整,配套設施也逐漸完善,通過規范制度對民主管理和資金審查不斷加強,使財務的現有模式進行科學改進,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更好的管理農村集體資產體系,使各個資源運作合理,集體財產受到安全保障,與此同時,還要進行農村財務政務的監督管理力度方面工作的加強,使財務審查方式不斷增強,對所出現的問題漏洞進行及時的處理,使農村財務政務管理體系日益完善。
1.2完善農村土地管理制度
現階段我國對國家土地資源管理政策進行全力的宣傳指導,使農業用地按規劃管理方式,從根本上將土地管理制度不斷完善,對土地承包及轉包制度以及開展農村土地的利用方式和農業用地不發生轉變的條件下,運用機械設備對有利用價值的土地進行耕種,對遠期的農業土地規劃使用方案和未來發展目標做良好的打算,在土地的工作方面受到了較高的注意,是相關幹部考核測試的主要部分。
1.3制定農村經濟發展目標
根據我國農業經濟日益發展的現狀,能夠表明,制定正確的農村經濟發展目標是發展農村經濟的基本前提,也是實現目前農業經濟發展水平和未來發展趨勢,來制定符合經濟發展要求的新方向。
1.4加強對農村經濟管理幹部的選拔
為了能夠使農村基層幹部選拔素質得到保證,農村經濟管理部門通過多樣的形勢,以及多種途徑,對相關的工作人員進行定期學習和考察,根據先進單位的管理模式進行學習,並且對上崗的工作人員給予合理的補貼基金,從根本上建立具有綜合素質強,且高效的管理體系。
2 現階段農村經濟管理中存在的問題
2.1土地經營規模小,農村居民增收效益不大
根據現階段農業耕作中出現的問題,主要原因就是農業土地經營規模不大,從而導致收益較小,尤其是在盆地、丘陵以及高原等地勢復雜的地方,由於土地的基本經營模式是獨立的,所以很難使經營規模擴大,並且大型機械在工作時進入農田的難度也增大,形成了收益小,耕作難度系數增大,使土地勞動者的耕作積極性受到很大影響,還阻礙目前我國日益發展的現代化農業發展前進的步伐。雖然在現階段的農業經濟發展收益低,但由於國家的土地補貼惠農政策,落實到每個農民身上,使其享受到切實的利益,使更多的農業耕作者維持土地耕種權,承包使用者越來越少,使得土地在經營規模上,受到了很大制約,導致經濟發展緩慢,農業生產少的現象,最後,使農民在農村收益少,經濟發展緩慢。
2.2對農村經濟管理的認識不夠
由於我國農業受到傳統管理體系的潛移默化的影響,通過透明的行政制度,科學經濟發展目標,以及較為完整的農業土地承包責任制度等,都是發展農村經濟管理的主要因素,但現階段農村管理人員未認識到這一問題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認為這些問題都是徒勞無功的管理工作,並且在實際工作中,仍然有消極怠工現象出現,對交代的工作應付處理,從不積極主動參與到實際工作中。
2.3沒有健全的法律法規
我國農村經濟管理工作復雜,並且工作量大,其中包括財務狀況的審核,土地使用權的承包與轉讓,以及對農業土地基本情況進行監督。現階段,我國的農業經濟管理體製法律法規還不健全,土地在承包工作中不能夠使農民的負擔減輕,以及承包轉讓工作未受到財務部門的管理與監督,從根本上阻礙了農村經濟管理體制的發展。
2.4農村勞動力科技素質低
隨著時代的不斷進步,我國在教育制度改革方面也在不斷進步,現出台的義務與重視教育等政策,從根本上使農村居民的教育水平得到了提高,這樣就會使他們在就業、生活方式以及消費等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改變,很多農民想到一線、二線城市進行奮斗,獲得更好的就業機會以及優厚的薪資待遇,很少有農村居民繼續留在農村,面對土地發展,特別是在相對較為偏遠的地方。這樣就會出現一種農業生產落後的現象,由於在農村從事勞動生產多為年齡大、知識水平相對落後、科技素質較差的簡單勞動力,因為對新機械進行作業時,往往對使用方式熟悉較慢,先進的種植培養技術也不能更好的運用在農業生產工作中,這是導致農村經濟發展落後的主要原因。現階段的首要問題就是如何能夠提升農村居民的科技素質,是農村經濟管理中主要的工作。
3 農村經濟管理的對策
3.1科學調整農業生產效益模式和基本結構,增強農民生產信心
為提高我國農村經濟管理發展的物質基礎,其首要任務就是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對農業生產效益模式,以及農業基本結構進行科學調整,在確保農田面積以及糧食的總產數量的基本情況下,鼓勵農村居民種植無公害產品和具有高效經濟作物和特色的農作物,並且逐漸向深加工產業進行發展,加快農業產業化經營的步伐。為了使農村居民的生產信心不斷提高,對當地具有特色的龍頭企業進行鼓勵和支持,使其生產經營實力在鄉鎮政府的幫助下不斷增強。
3.2提高農村經濟管理的認識
隨著農村經濟的日益發展,農村居民生活水平也不斷提高,農村經濟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也得到了鄉鎮政府領導的重視,為了從根本上提高我國的社會主義事業,首先要做好農村經濟管理工作、確保廣大農民群眾的基本利益,才能夠將工作落實到根本。
3.3健全農村經濟管理的相關法律法規
根據我國各級鄉鎮政府對農村經濟現階段發展情況進行分析和研究,並且按照當地實際情況建立農村經濟管理制度,其內容主要有:各工作崗位責任制度以及農村經濟經營科學管理執法方式等。農村承包合同制度不斷的完善,更好的為廣大農民群眾解決生活中存在的問題,使農民的基本權益得到保障。
3.4加強農村經濟管理隊伍的建設
根據相關工作人員的管理經驗,將農村經濟管理工作人員分別指派到各鄉鎮部門,使各鄉鎮里農村經濟管理工作有專業人員負責。全面加強農村經濟管理人員自身的職業技術能力和思想道德修養,使其積極的參加相關的培訓學習工作,並且在工作過程中出現的疑難問題進行總結,能夠及時找到解決問題的方式,更好的建立起農村經濟管理隊伍,使其隊伍專業水平以及個人修養不斷提升。為了使農村經濟管理隊伍體系建立完善,並且得到穩定性,確保合理編制在職人員。根據政務財務統計,預算費用為農村經濟管理人員經費。
3.5完善激勵政策
根據我國現階段的農村經濟管理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就是所需要的經費不足,對管理者來說,經費充足和完善的配套政策能夠更好的提高他們工作積極性。建立科學、合理、完善的考核評比制度,使農村經濟管理工作順利進行。
通過上述資料對現階段我國農村經濟管理進行研究,為提高農村經濟迅猛發展,主要方式是對農村經濟管理進一步加強。首先,要建立高效率、高素質、高層次的「三高」隊伍,使基層幹部管理人員,能夠更加穩定,更加符合目前國情要求;其次,要根據我國農村發展期間所存在的影響因素進行全面的分析,其中有農村財務政務的基本管理情況,土地承包、轉包權利轉變,以及使農民科技素質水平不斷提高等。為了建設社會主義新型農村,服務型、高效型的鄉鎮政府,需要全面提高農村經濟管理工作,建設和諧農業社會,提高農村基本公共服務的方案,從根本上使新農村建設得到保障。雖然在目前的農村經濟管理工作中存在著這樣或那樣的問題,即使如此,我們也要積極主動應對,根據實際情況提供科學的解決方案,使農村經濟管理迅速的發展,使其更好的服務社會主義新農村。
農村經濟管理的原則有哪些?
(1)整體效益原則
(2)民主管理原則
(3)利益協調原則
(4)建立健全責、權、利相結合的責任制原則
賓縣作為傳統農業大縣之一,其農副產品及資源十分豐富,為適應時代社會發展的需要,如何將農副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從而促進其農村經濟建設的全面發展成為了賓縣農村經濟建設發展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之一。可以通過經濟技術開發區大量生產加工農產品,從而進一步提高農產品價值,促進農村經濟發展。賓縣在發展農村經濟過程中,可以依託重點企業,以沿線周邊為發展重點對象,建立高效科技、綠色農業園區,培養壯大農產品生產。有效的將農業用戶與企業聯系在一起,大力推廣賓縣農村經濟合作組織的建設與發展,根據自身發展模式特點可以建立「企業+合作組織+基地」的農村經濟發展模式。抓好基層服務黨組織建設,不僅僅是我國新時期踐行群眾路線發展的新起點、新內容,更是鞏固黨的執政地位、執政基礎的新標准及要求。所以在發展農村經濟建設時,必須不斷探索新的理論基礎及方法,不斷增強與群眾之間的聯系。尤其是對農民而言,發展農村經濟建設更是起到了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
新時期隨著國民經濟建設的不斷變化發展,在新的社會環境下對於農村經濟建設管理也提出了新的標准及要求。作為農村經濟建設管理者,必須依據經濟發展現狀,結合實際農村經濟管理中存在的一些問題,提出合理化的解決方法,以便更好的提升農村經濟管理在農村經濟發展中的重要作用。下面,作者結合自身實踐工作經驗,針對現代農村經濟管理的主要內容做簡要分析與總結。
1農村經濟管理的主要內容
所謂農村經濟管理就是針對本地區經濟發展條件、市場發展環境以及國家經濟政策、方針策略為基礎進行有組織、自覺性的宏觀管理。從某種程度上講,就是以國家經濟發展建設總的方針政策為指導,結合本地區經濟發展建設現狀,通過市場經濟建設來確定長遠的經濟發展建設戰略目標。除此之外,針對經濟建設再生產過程中的分配、交換、信息等生產要素要進行及時准確的規劃、組織協調及管理,進而促進整個農村經濟建設的發展。
2農村經濟管理現存的三大問題
第一,就目前現階段我國農村經濟管理現狀而言,並沒有形成一個獨立完整的農村經濟管理體系。隨著國民經濟建設的不斷變化發展,傳統舊的管理模式已經很難適應當今農村經濟發展的現狀,農村經濟結構、快速發展的利益結構及多元化需求都需要建立完善,新的管理體系與之發展保持一致。第二,針對現階段我國農民利益的有效維護、關系利益的相互協調、農民訴求等方面存在的矛盾糾紛及問題,現有的'經濟管理體制並不能進行很好的處理與解決,從而導致這些問題矛盾積累逐漸嚴重,最終影響農村經濟建設發展。第三,從一定程度上來講,農村經濟基層管理人員專業管理技能及領導水平並不能滿足市場經濟的發展和適應我國農村產業化的發展需求。從整體上來講,我國農村經濟管理集中反映在發展不協調、不平衡、不持續等問題,農村經濟管理基礎物質比較薄弱,管理人員思想知識結構相對比較落後,這些因素的存在都將影響整個農村經濟管理的現狀。
3農村經濟管理問題的對策
3.1農村經濟管理體制的完善
要對新農村的建設進行加強工作,其基礎是規劃、首要的任務是發展,關鍵點在於增收,而其保障就是體制的完善。正因如此,農村的經濟管理工作的核心應緊緊地為經濟發展的大局,加快管理方式的轉變,著力於深化體制的改革及制度的創新,建立與市場競爭機制相適應的農村經濟管理體制及管理理念,不斷地對新形勢下的農村經濟管理工作的新方法進行探索。鄉鎮的領導層要貫徹黨中央提出的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三大戰略,也就是「轉變、拓展、提升」。第一要轉變農業的發展理念,推進農業及農村經濟結構的轉型,改變農業資源利用的模式,加快農村所富餘的勞動力轉移速度,以此來促進農業的症狀方式的轉變及農業的可持續性的發展。第二就是要對農業的功能、農業產業的鏈條機農產品的市場進行相應的拓展工作,以促進農村產業發展的穩定性和農民收入的持續增長陛。最後,提高農業科技的創新能力及轉化能力,大幅度提升農業的安全保障能力和農民自我發展的能力,以此來不斷地增強農業及農村經濟的發展和競爭力。
3.2政府主導維護群眾利益機制的完善
各級鄉政府要建立完善且行之有效的協調監督管理機制、訴求表達機制、權益保障及矛盾處理機制等,以此來協調相互比較之間的利益關系,妥善處理各方面存在的種種矛盾,避免各種利害關系在鄉政府之間的蔓延,從而不利於農村經濟建設的發展。從某種意義上而言,鄉政府管理職能的發揮對農村經濟建設發展有著極其重要的影響。所以,鄉政府應該站在農民利益的角度對他們在農村經濟建設發展中的某些誤區給予一定的指導,並大力支持他們積極參與到實際農村經濟建設中去,發揮他們在農村經濟建設管理中的基礎作用。為了確保民主關村,必須對村務的公開制度、管理人員崗位責任制度及重大問題討論制度等系列的自治制度進行完善,把民主監督作用落實到位。領導級幹部要深人地展開調查研究,要及時地發現問題並解決問題,做到密切地與群眾聯系。構建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必然要求就是建立服務勝的政府,著對完善農村市場經濟體制來說也是一個迫切的需求。
3.3加強建設農村經濟管理人員隊伍
加強農村經濟管理人員的隊伍建設是現代農村經濟管理解決問題的主要方法之一,首先針對農村經濟管理幹部水平進行綜合管理與培訓,建立一支完善的專業管理隊伍,增強管理人員的責任心與敢於創新管理的意識。對於農村經濟管理人員而言,他們必須起到強有力的指導以及表率帶頭作用,主動學習先進的管理理念、豐富自身管理經驗。尤其是對農村經濟管理而言,更需要建立鄉鎮農經隊伍,並與此同時完善農村經濟管理問責制度,以便更好的促進其農村經濟管理的發展。
4結束語
總之,時代在發展,現代農村經濟管理的內容也會隨之而相應的變化。因而在日常經管工作中應始終做到審時度勢,緊跟時代發展的需要,始終以高度負責的態度和良好的敬業精神參與到社會主義新農村經管工作中,並對農村經管內容進行不斷的充實和完善,深入實踐,認真剖析問題本質的所在,結合實際採取有效的措施,才能實現農村經管工作的升級與轉型,從而為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和小康社會的建設提供高效優質的經管服務。
Ⅳ 我國農村經濟管理方法主要有
1.提高農村經濟管理人員的綜合素質
解決我國農村經濟管理過程中遇到問題的第一個方法,就是要提高農村經濟管理人員的綜合素質。農村經濟管理人員的綜合素質不僅包括對待工作的態度和責任心,而且包括他們所掌握的管理學專業知識素養。正所謂「態度決定一切」,只有擁有良好的工作態度和責任心,才能夠使工作順利進行。有關部門可以組織農村經濟管理人員進行相關的學習和談話,增強他們的責任感和使命感,使他們能夠勝任農村經濟管理工作。與此同時,有關部門還應該組織專業知識培訓,使農村經濟管理人員更好地進行管理工作。
2.將新技術與農村經濟管理相結合
解決我國農村經濟管理過程中遇到問題的第二個方法,就是要將新技術與農村經濟管理相結合。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先進科學技術不斷涌現出來,這對於技術的創新有著重要指導意義。我們可以將信息技術應用到農村經濟管理工作當中,這樣不僅可以提高農村經濟管理工作的效率,更能夠提高農村經濟管理工作的准確性,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3.建立健全農村經濟管理規章制度
解決我國農村經濟管理過程中遇到問題的第三個方法,就是要建立健全農村經濟管理規章制度。正所謂「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如果農村經濟管理工作過程中沒有一個良好的經濟管理規章制度,那麼將會對農村經濟管理工作造成很消極的影響,這對於農村經濟管理而言無疑是重大的打擊。有關部門應該及時完善健全農村經濟管理規章制度,這樣才能保障農村經濟管理工作正常進行
Ⅵ 農村經濟管理工作的不足與優化措施論文
農村經濟管理工作的不足與優化措施論文
在平時的學習、工作中,大家肯定對論文都不陌生吧,論文是討論某種問題或研究某種問題的文章。相信寫論文是一個讓許多人都頭痛的問題,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農村經濟管理工作的不足與優化措施論文,歡迎閱讀與收藏。
摘要:
農村經濟是我國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農村經濟不斷發展,促進我國國民經濟發展的同時,也提升了農村居民的生活質量和經濟水平,為構建和諧農村貢獻了一份力量。政府也提供了人力、物力和財力等多方面的支持與保障,讓農村經濟有發展的空間,同時保障了管理工作順利進行,從而促進了農村經濟的發展。但是,目前的農村經濟管理工作還存在很多問題,成為我國農村經濟發展的阻力,所以,農村經濟管理工作的改進十分緊迫。本文從當前農村經濟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出發,提出了一些基礎性的建議,以期與讀者共同探討農村經濟管理工作的發展與進步。
關鍵詞:
農村經濟管理;存在的問題;對策分析;
1、農村經濟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1.1、農村經濟管理工作人員專業素養不高
近年來,大量農村富餘勞動力流向城市,而農村偏向於老齡化,剩下村民的素質偏低。農村主要以農業勞作為經濟收入的主要來源,而現在的農業也逐漸趨向於機械化,剩下的農村勞動力普遍文化水平不高,科學種植、農作的村民幾乎沒有,導致農作物產量不高。很多人難以學會使用機械化種植,即使存在相關的培訓班也只是走馬觀花,不能理解真正的含義,從而也無法應用。很多農民對於先進的高產種植技術不能領會,不能靈活應用於勞作生產,不能科學提高農作物產量,嚴重製約了農村經濟的發展。所以,如何科學的提高農村剩餘勞動力的技術水平、吸引懂得種植的技術型人才,是需要共同研究探討的問題。
1.2、農村經濟管理中土地收入零散,難以增收
對於農村經濟來說,土地種植收入占絕大部分。在目前的農耕工作中,最突出的問題就是土地的規模經營,在部分農村土地的經營規模不大,不能進行統一地機械化種植,浪費了很多勞動力,勞動強度大,收益卻不高,經濟效益與勞動強度成反比,嚴重挫敗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同時,目前我國在很多農村補貼政策、脫貧攻堅等正如火如荼的進行,大部分農民不願意將土地承包出去,同時又不具備科學種植的能力,土地的零散增加了農村居民土地創收的難度,導致增收空間十分狹小。
1.3、農村居民的維權意識低,維權保護不到位
隨著國家各項脫貧攻堅政策的落實,許多農民看到了耕種的紅利,想要重新耕種,從而出現了很多土地流轉糾紛案例,一方面是因為農民自身的法律素養不高,意識淡薄;另一方面也是因為農民團體屬於弱勢團體,力量不夠,難以通過法律的途徑解決這些問題和糾紛。
1.4、農村經濟管理相關法律法規不健全
農村經濟管理是一項任重道遠的工作,其包括很多部分和環節,需要相對完備健全的法律法規給予保障。目前,缺乏一套法規來約束、規定、依據來保證農村經濟管理工作的順利開展,同時也缺乏專業的監督機構和人員,致使法律實施的缺口很大。
2、提升農村經濟管理水平的對策分析
2.1、提高農村相關工作人員的專業素質
對於農村居民專業性素養不高的.問題,要轉換思路,考慮舉辦各種培訓,設計多種培訓形式,使勞動技能和科學素質一同結合,全面整合教育資源,可以考慮利用現代化網路培訓,開設網路直播、舉辦講座、開通微信公眾號等,同時可以專設咨詢人員,更具有針對性地解決農村的各種問題,及時讓農民得到反饋,加大培訓的投入,進行各種各樣的技能培訓,提高農民的綜合素質。
2.2、重視農村經濟管理工作的發展,解決基礎性問題
目前,農村的經濟管理工作中存在諸多問題,涉及廣大農民的利益。因此,對於這些基礎性管理工作,要提高重視度,各部門不僅需要專業性的管理知識,還需要有硬體的支持,例如,相應的電子查詢設備、網路電子設施等,同時要給予一定數額的經費支持,全面地推進農村的經濟管理工作,使農村的經濟管理職能得到充分發揮。
2.3、健全農村經濟管理相關法律法規
農村經濟管理工作需要以成熟的法律法規為基礎,同時各單位也可以根據自身管理的村落的具體法律制度建設情況,建立具有針對性的管理制度,具體包括執法責任制度、農村經濟經營管理執法崗位制度等,同時也要建立完備的農村承包合同制度,通過法律法規制度的約束,利用相應的法律法規解決農民之間的矛盾糾紛,使村民有法可依,充分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2.4、組建專業的農村經濟管理領導班子和管理隊伍
組建一個專業的團隊是重要一環。在確立農村經濟管理制度前提下,應在各個鄉(鎮)配備專業的人員,組建一支專業化、懂體系、懂管理、懂得農村經濟現狀的領導班子,同時要對這些人員定期進行專業化的培訓,提高整體的綜合素質。此外,對於領導隊伍的編制、績效等都需要有激勵性的作用,這樣才能夠留住人才,防止人才的流失,在多方的協調下共同努力,促進農村經濟的高速發展,解決隨時出現的各種問題,為農村經濟管理工作出謀劃策。
3、結語
農村經濟管理是我國構建和諧社會的一個重要部分,是一項基礎性的農村建設工程。雖然目前我國的農村經濟管理存在很大問題,但是這些問題通過政府的宏觀引導,領導班子的微觀調控,工作人員的共同努力,一定能夠有所改善,只要積極應對,提出相應的解決辦法,一定能讓農村經濟管理工作取得巨大的進展。
參考文獻
[1]蔣國志.加強農村經濟管理促進農村經濟發展[J].吉林農業,2019,(02).
[2]潘靜萍.淺談信息化手段在農村經濟管理中的應用[J].中外企業家,2018,(30).
;Ⅶ 農村經濟管理工作要點
下面是我准備的關於農村經濟管理工作要點的論文,歡迎各位經濟管理畢業的同學借鑒!
摘要: 農村經營管理工作是以黨在農村的各項法律政策為依據,圍繞服務於現代農業發展、農民持續增收與農村社會和諧穩定,努力加強農村土地承包、農民負擔監督管理及農村集體資產財務管理,切實搞好農民專業合作社規范化建設,完善創新農業農村經營體制。維護農民合法權益,以促進現代農業與新農村建設的發展。以下文章對農村經濟管理工作中具體任務與措施進行分析與闡述。
關鍵詞: 農村經濟 管理 措施
一、農經管理工作的主要任務
1、猜殲深入推動減負惠農政策落實。
切實減輕農民負擔,努力加強涉農收費的規范管理,深入開展穗隱沖減負惠農政策落實情況的監督檢查,建立健全檢查監督、信訪辦理、案件查處及目標考核等相關制度。重點治理向村級組織攤派與委託村級組織收費問題,切實解決應由政府承擔而加重村級組織負擔的問題,治理向村級組織攤派發行報刊的行為。
2、依法落實農民承包土地的各項權利。
切實搞好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頒證工作,積極落實農村土地承包管理政策,強化土地承包合同管理。按照有條件和依法、自願,有償原則,加強對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的引導與管理,總結典型經驗,解決土地流轉中出現的新情況與新問題,努力促進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工作的健康發展,切實維護農民利益。
3、推進農村財務管理規范化建設、加張農村財務和資產管理。
要根據市場經濟的要求,建立管理監督新機制,推廣農村財務民主化管理。對財務管理模式進行改革,並推行農村會計委託代理制,搞好電算化試點,加強集體資產管理,重視農村財會隊伍建設,真正做到並落實持證上崗制度,切實維護好農民與村集體的合法權益。
4、促進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發展。
依據市場要求發展多種形式的農民專業合作,立足產業基地,圍繞農產品加工業與農村服務業,重點抓好蔬菜業農民專業合作,抓試點,抓示範,抓培育,抓規范,不斷總結經驗,加快推廣並提高農民進入市場的組織化程度。
5、積極推進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
抓好農經系統幹部業務知識的培訓學習,不斷提高調研分析能力、依法行政能力、寫作能力、開拓創新能力、團結協調能力,建立健全各項管理制度,不斷強化與提高整體觀念。要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穩定機構隊伍,轉變工作機制,積極探索農業社會化服務有效的組織形式、靈活的服務機制、民主的管理制度,以提高農業社會化服務水平。
二、主要措施
1、提高認識並加強對農經工作的指導。在新階段的農業與農村經濟的發展中,農經管理工作,就是攜歷要把黨的農村政策進行落實,不斷解決當前的農村矛盾,保持農村穩定,維護廣大農民利益,調動農民生產積極性,擴大與增加農民收入,使農村經濟繁榮發展。把農經工作做為農業農村工作的重要內容,要積極爭取當地黨委,政府的重視與支持,為農經工作的正常開展創造有利條件。
2、加強農經機構與隊伍建設,各地要按照有關要求,建立健全農經工作體系,制定完善的工作制度,保持農經隊伍的穩定,尢其是鄉鎮農經隊伍要合理定崗定編,保證每個鄉鎮農經管理工作有專人承擔與負責,並切實擔負起相應的'行政管理、監督與執法職能,採取有效措施,改善與強化農經工作手段。
3、加強培訓,提升農經人員素質。隨著改革的不斷深入,農村經濟經營管理的對象、內容有很大變化,進一步強農經幹部的培訓,使農經工作人員具有高度責任心與較強的政治素質與業務水平。
4、提高農經執法水平並建立建全規章制度。
(1)建立農經執法責任制度。各地要制定農村經濟經營管理執法崗位與執法責任制,明確崗位執法責任。各盡其責地做好自己的農經執法工作。
(2)建立工作規章制度。要制定一整套落實農村土地承包、減輕農民負擔與農村財務管理的執法管理制度和措施,以科學的操作規程與有效的工作方法,保證國家各項政策的真正落實。
(3)建立信息反饋與辦案制度。根據農經工作中涉及的農村熱點與難點問題,建立經常性的觀察聯系點,發現問題並及時向黨委、政府提出建議與措施,使問題得到妥善解決。
5、加快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建設,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根據省委、省政府關於加快農業加工業發展的有關指示精神,圍繞優勢產業帶布局與加工企業發展要求,認真搞好農產品加工業原料生產基地建設規劃,爭取國家的支持,扶持龍頭企業發展,積極謀劃項目,加大扶持力度,抓好專業合作經濟組織試點。
6、做好農村經營管理宣傳工作。充分利用多種渠道,採取有效形式,大力宣傳農村經營管理在農村農業工作中、在現代農業發展、農民持續增收和農村社會和諧穩定中發揮的作用。圍繞農村經營管理工作的重點、難點和熱點組織制定宣傳計劃,精心策劃和開展宣傳活動,重點宣傳有關法律法規及政策,普及政策法律知識;宣傳完善創新農業經營體制機制的典型經驗,推動農村經營管理工作。
三、小結
農村經濟管理工作主要抓好政策落實,切實維護農民權益,以實現,維護與發展廣大農民的根本利益,是“三農”工作的根本要求,也是農經工作的首要任務,做好農經工作管理,積極推進農業和農村經濟順利向前發展。
Ⅷ 農業經濟宏觀管理的內容是什麼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農村經濟管理工作在農村經濟發展中發揮著重要而長期的作用。為適應新農村建設,農業經濟管理人員要在基層不斷進行創新改革。論薯攜述了農業經濟管理在農村經濟發展中的作用,提出了進一步發展農村經濟管理、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的建議。
在農村經濟發展中,要著力打造現代化農業體系,加快農業經濟管理信息化建設,消除信息不對稱帶來的影響,實現農業農村資源信息高度共享,為合理配置農村資源提供技術支撐。
具體建議如下:其一,建設信息化網路。地方政府要在農村擴大網路覆蓋范圍,在村與村之間、鄉村與企業之間以及鄉村與社會組織機構之間搭建起網路溝通橋梁喚手清,避免出現信息閉塞的情況。農村地區應建立起農業網站,對外宣傳本地區的農業種植模式、農產品產量品質狀況、農業資源利用情況等,進一步開拓農產品銷售市場。其二,購置信息化設備。地方政府應給予財政資金和優惠政策支持,調動起農民和企業購買信息化設備的積極性,為實現農業經濟信息化管理提供基礎物質保障。其三,宣傳信息化建設重要性。農業農村部門要向廣大農民宣傳信息化建設的重要性,組織信息技術專家到農村開展信息化培訓和講座,使農民了解信息技術在服務農業生產和農村經濟發展中的優勢,幫助農民掌握現代化的信息技術。
在農業經濟管理中,農業農村部門要充分挖掘當地的農業特色資源,打造特色經濟發展模式,尋找農村經濟增長的新路徑。具體建議如下:一是挖掘生態資源。農業農村部門要深入調研本地區生態資源、風土人情、民風習俗、民間文化等具體情況,依託生態資源開展生態旅遊項目、鄉村旅遊項目,使其成為農村經濟建設的一大亮點,既有利於加強農村生態環境保護,又有利於提供農民就業崗位,給農民帶來豐厚收入。二是發展特色產業,建設美麗鄉村。縣委、縣政府主要領導對美麗農村建設給予了高度重視和大和前力支持。全縣完善了「以縣為導向、以鎮為依託、以村為本、以群眾為主體」的美麗農村建設運行機制。加強組織領導,凝聚工作力量,加快美麗農村建設。農業農村部門要立足農村現有的資源優勢,積極建設特色產業,延伸產業鏈,促進農村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以旅遊特色產業為例,可以對鄉村旅遊資源進行統籌規劃,以鄉村旅遊為出發點,促進鄉村文化產業、農產品加工業、綠色農產品銷售產業等的發展,為農村經濟發展帶來活力。隨著美麗農村建設的不斷延伸,廣大人民群眾也充分認識到美麗農村建設給自己帶來的效益,紛紛投入工作,建言獻策,積極參與基礎設施建設。
財務管理是農業經濟管理的重要內容,在農業財務管理中,要徹底根治賬務混亂問題,嚴格執行收支兩條線,推進財務管理工作步入規范化的運行軌道。具體建議如下:其一,完善制度建設。農業農村部門要建立健全財務管理制度,對非生產性開支進行嚴格把控,杜絕出現挪用公款行為,及時結算各類賬目,理順農業經濟運行秩序。其二,實施財務公開。農業農村部門(村級經濟組織)要對外公開相關賬務,主動接受上級主管部門和農民群眾的監督,做到賬務透明化,保證各項經費得到專款專用。其三,控制集體債務。農業農村部門要加強農村集體債務規模控制,積極化解村級債務,緩解鄉村資金壓力,維護農村經濟秩序。
加強指導、培訓,加強人才儲備。一是加強組織保障。成立村集體經濟培訓班,全面把握和推進全縣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工作,協調有關單位,形成工作隊伍。加強鄉鎮會計管理隊伍建設,(建立定期培訓制度),加強縣農業農村部門(農業經濟管理理論、農村財務管理及核算)業務(等方面)指導和培訓,不斷提高(從業)人員素質和業務水平,(為農業經濟管理及發展保駕護航)。二是加強農業信息技術人才的培養和儲備,逐步提高農民的信息利用水平。大力形成農業經濟管理和信息化專業人才隊伍,培養一批既懂信息技術又懂農業生產經營的人才,制定各種優惠政策,吸引高層次人才參與各類農業信息系統的研發,提高農業經濟管理信息化建設的質量,為農業生產經營決策服務,為農業經濟管理信息系統建設提供智力支持。
Ⅸ 求《農業部貫徹深化幹部人事制度改革實施意見》具體內容
農業部關於深化事業單人事勞動制度改革的若干意見位
根據中共中央辦公廳關於《深化幹部人事制度改革綱要》和中組部、人事部《關於加快推進事業單位人事制度改革的意見》,結合我部實際,對深化部屬事業單位人事勞動制度改革提出如下意見:
一、明確改革的基本思路和目標任務
(一)部屬事業單位是我國農業科技生產力的主要集中地,是推動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推進事業單位人事勞動制度改革,加快改革步伐,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客觀要求,是「十五」農業和農村經濟持續發展的需要,也是事業單位生存與發展的根本出路。
(二)事業單位人事勞動制度改革以全面推行聘用制、建立有效的分配激勵機制為重點,在確定單位定位、調整內設機構、合理設置崗位、明確崗位職責的基礎上,開展中層管理人員選拔任用形式、工作人員雙向選擇上崗、專業技術職務聘任、工資收入分配等相關制度的改革。加快建立起公開平等、競爭擇優的選人用人機制,形式多樣、自主靈活的工資分配激勵機制,以及單位按需設崗、自主聘用的專業技術職務聘任制度。實現單位自主用人、人員自主擇業、主管部門依法管理。基本形成一個人員能進能出、職務能上能下、待遇能升能降,有利於優秀人才脫穎而出,充滿生機與活力的人事勞動管理運行機制。
二、建立和推行以聘用制為基礎的用人制度
(三)聘用制度是對傳統的固定用人制度的根本改革,是事業單位的一項基本用人制度。所有事業單位與其工作人員都要按照國家有關法律、法規和《農業部事業單位聘用制實施辦法》的規定,在平等自願、協商一致的基礎上,通過簽訂聘用合同,確定單位和個人的人事關系,明確雙方的責任、權利和義務。通過建立和推行聘用制度,轉變用人機制,變身份管理為崗位管理,變國家用人為單位用人,打破幹部、工人身份界限和專業技術職務終身制。
(四)建立和推行聘用制度,要充分考慮社會需求、單位事業發展、重點學科建設等因素、本著精簡、效能的原則,合理調整內設機構,精幹管理部門、強化業務部門、細化考核單位。 在此基礎上,合理確定單位內如植物結構比例,按需設崗、明確崗位職責、任職條件、聘用期限,實行公平競爭、擇優上崗、雙向選擇、優化組合、按崗聘用、契約管理,使單位內部實現分層分類管理,利益責任明確。
(五)實行以聘用制為基礎的崗位管理制度後,對經費完全自理的事業單位,不再核定編制人數、內設機構數、中層幹部職數、專業技術和工人技師崗位數,由單位根據事業發展和市場要求自主設崗、自行聘用。對依靠財政補助的事業單位和收入以政策性收費為主的自收自支事業單位,在核定的編制范圍內,可實行固定崗位與流動崗位相結合的用人辦法。聘用流動崗位人員,要實行人檔分離。
(六)建立辭聘解聘制度,使單位可以按照聘用合同的規定解聘工作人員,工作人員也可以按照聘用合同的規定辭聘,疏通單位人員出口,增加用人制度的嶺和省,解決人員能進能出的問題。
三、引入競爭機制、選拔任用中層管理人員
(七)事業單位選拔任用中層管理人員,應貫徹幹部「四化」方針和德才兼備原則,按照《黨政領導幹部選拔任用工作暫行條例》的規定和幹部管理許可權及程序,採取競爭上崗、公開招聘、推選聘用、直接任用等符合單位自身實際的任用方式。引入競爭機制,不拘一格選拔人才,把那些真正動業務、會管理,有開拓創新意識的人員聘任到中層管理崗位上。
(八)事業單位以競爭上崗、公開招聘的形式選拔聘用中層管理人員,要制定具體的實施辦法,並報人事勞動司審核備案。要堅持公開、平等、競爭、擇優和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原則,工部競爭崗位、明確上崗條件、公開組織報名、嚴格資格審查,通過演講測評、面試答辯和組織考察產生擬聘人選,並按規定程序擇優聘用。對競聘上崗的中層管理人員,要實行三至六個月的任職試用期。其職務任期可與聘用合同期限相同,也可以根據管理崗位的特點在聘用合同期限內確定不同的任期。
(九)依靠財政補助的事業單位和收入以政策性收費為主的自收自支事業單位,聘用中層管理人員必須在部核定的指數范圍內進行,不得設立非領導職務崗位或確定享受相應級別待遇。實行聘用制以前的中層管理人員,在競爭中失去中策管理崗位的,除個別任職時間較長、接近退休年齡的人員可保留相應的生活及政治待遇外,其他人員應按新聘用的崗位確定相應待遇。
四、強化按崗聘用,推進製成制度改革
(十)深化事業單位支撐制度改革,要完善專業技術職務聘任制,堅持個人申請、社會評價,公開招聘、競爭上崗、單位自主聘用的改革方向,重點解決專業技術職務終身制,能上不能下、論資排輩的問題;加強專業技術人員執業資格制度建設;建立公開、公平、公正的社會化評價機制,通過考試、考核和評審相結合的方法綜合評價專業技術人員。
(十一)對專業技術崗位,要堅持按照崗位要求擇優聘用,逐步實現專業技術職務的聘任與崗位聘用的統一。專業技術人員所取得的專業技術職務任職資格,可作為上崗聘用的重要條件之一,不再直接與工作崗位和待遇掛鉤。已設置為行政管理崗位的,一般不再重復設置專業技術崗位。
(十二)根據國家對各類事業單位投入方式的改革,對不同經費來源、性質、規模和發展方向的事業單位,職稱評聘可按單位、系列、職務層次實行分類管理。
對科研事業單位內部的專業技術職務崗位、結構比例,不再實行指標控制。科研院、所可根據自身發展需要,自主決定單位不同職務等級的任職條件和結構比例,組織成立聘任委員會,按崗位要求擇優聘任各級專業技術職務。對其中一些系列的中、初級專業技術職務崗位,可作為流動性、輔助性崗位進行管理。
對農業技術推廣、技術監督和管理服務類事業單位,實行專業技術崗位結構比例控制的管理方式,由單位按規定程序完成專業技術崗位結構比例設置方案,經部職稱改革辦公室批准後,由單位聘任委員會按崗位擇優聘用。
對新聞、出版、影視等宣傳類事業單位,可根據工作需要,直接在具有相應任職資格的人選中按崗位擇優聘用專業技術人員。
轉制為企業的單位,由企業自主設置專業技術崗位,自主聘任專業技術職務。
(十三)專業技術人員對專業技術職務任職資格的申報和評審,可不受本單位崗位設置數量的限制。實行社會化評審的系列,由部職稱改革工作領導小組授權給具備評審能力的單位,按人事部、農業部及有關部門頒布的職稱系列評審條件,組織社會化評審。實行專業技術職務任職資格考試的系列,專業技術人員應參加國家統一組織的考試。
(十四)事業單位聘任專業技術職務,原則上要在獲得專業技術職務任職資格的人員中擇優聘用。可以根據崗位需要,高資格低聘用。特殊崗位執業要符合國家對職業資格的要求。對一些關鍵崗位,本單位沒有符合上崗條件的,可以在一定范圍和領域內實行公開招聘,選擇優秀人才,確保科研課題和項目的完成質量。
(十五)對於工勤崗位,要建立崗位等級規范,堅持考評結合、評聘分開,對國家規定就業准入的職業(工種),須在持有相應職業資格證書的人員中聘用。
(十六)各類人員受聘的職務和所享受的相應待遇僅在聘期內適用。事業單位對受聘的人員,應按照崗位職責任務加強日常考核和聘期考核,並將考核結果作為續聘、解聘和獎懲的重要依據。
五、建立靈活有效、符合單位特點的分配激勵機制
(十七)事業單位要認真貫徹按勞分配與按生產要素分配,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原則,根據按崗位定酬、按任務定酬、按業績定酬的精神,結合自身的實際情況,進一步搞活內部分配。逐步建立起重業績、重貢獻、重管理,向優秀人才和關鍵崗位傾斜的分配激勵機制。
(十八)要改進和完善工資總額包干及新增工資提取辦法,進一步促進事業單位進入市場,拓寬業務收入渠道,提高經費自給率。對收入比較穩定、經濟效益較好、內部管理規范的事業單位,可試行工資總額與經濟效益掛鉤的工資總量管理辦法,按照經濟效益的增長提取一定比例作為效益工資。
(十九)允許事業單位在不突破核定的工資總額的前提下,改變工資構成和發放辦法,將原國家規定的工資發放標准和增資項目作為檔案工資管理。工作人員調動工作或退休時,按檔案中記載的基本工資情況予以介紹或計發退休費。
(二十)事業單位要逐步建立符合國家規定、適合本單位特點,能將職工工資收入與崗位職責、工作業績、實際貢獻和創造的經濟效益直接掛鉤的分配形式和辦法。對於轉為企業或經費自理的事業單位,可在堅持工資總額增暢幅度低於本單位勞動生產率增長幅度的原則下,實行按崗位、任務、業績定酬的分配製度,自主決定內部分配。工資構成可由維持職工基本生活的基礎工資、體現崗位責任大小和工作量的崗位工資以及體現職工工作業績和貢獻的績效工資三部分組成,合理拉開職工崗位工資、績效工資的差距。
對於主要依靠國家財政補助的事業單位,在核定的工資總額內,要堅持搞活工資中活的部分,根據工作人員的工作量和貢獻大小重新分配,進一步加大搞活內部分配的力度,拉開收入檔次。
(二十一)事業單位在科技成果轉化、技術服務等方面取得的收益,可提取一定比例用於獎勵項目完成人員和對產業化有貢獻的人員;探索按項目分配的政策和辦法,把人員成本納入項目成本核算。事業單位經批准可以高薪聘用拔尖人才,實行一流人才、一流業績、一流報酬。對有重大發明、做出突出貢獻的人才,根據有關規定,實行重獎。
六、採取多種形式,妥善安置未聘人員
(二十二)事業單位對未聘人員,要堅持以內部消化為主,採取多種形式安置,並積極探索各種有效的社會化安置方式。鼓勵他們按照國家的有關規定進入市場,為他們發揮作用創造條件。各單位對未聘人員要統一管理,區別對待。
(二十三)聘用新參加工作人員,聘期滿後雙方可根據自願的原則決定續聘或不再續聘。與單位解除聘用關系後,單位不再為其負擔工資福利、社會保險等待遇。
(二十四)對實施聘用制前已在本單位的正式工作人員,待聘期間可採取內部轉崗、崗前培訓、進修學習、拓寬業務領域、創辦經濟實體、交由內部人才中心託管、進入人才市場等辦法進行安置。待聘期間,聘用單位應向其提供不少於兩次的上崗機會,並發給不低於當地政府規定的最低生活保障費。對少數因健康原因不適合繼續工作的人員,按照國家文件規定可以病退;對接近法定退休年齡的人員,可在本人自願的基礎上,經單位批准辦理提前退養手續,到法定退休年齡後正式辦理退休手續。
七、加強領導,積極推進事業單位人事勞動制度改革
(二十五)部屬事業單位類型多、差異大,人才密集,情況復雜。人事勞動制度改革關繫到每個職工的切身利益,也事關穩定的大局。因此,各單位要認真組織學習和貫徹落實中央辦公廳印發的《深化幹部人事制度改革綱要》(中辦發 〔2000 〕 15號)和中組部、人事部關於印發《加快推進事業單位人事制度改革的意見》的通知(人發 〔2000〕78號)精神,按照部里的部署,統一思想,提高認識,明確目標,注意區分不同情況,要以建立和推行聘用制度,搞活工資分配為重點,在充分摸清本單位情況的基礎上,制定切實可行的實施方案和具體操作辦法,精心組織,積極穩妥實施。
(二十六)各單位黨政負責同志要加強對人事勞動制度改革工作的領導,改革的重大措施要由單位領導班子集體討論決策,注意多聽取職工群眾的意見,發揮職工代表大會的作用,引導職工積極參與改革。要注意處理好改革、發展和穩定的關系,確保改革的順利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