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珍珠港事件是怎麼一回事它爆發的原因是什麼它造成了怎樣的後果
珍珠港事件是指1941年12月7日,日本派出航母編隊在未宣戰的情況下對美國太平洋艦隊駐地珍珠港發動突然襲擊,造成擊沉美戰列艦5艘,擊傷3艘,毀損其他艦艇10艘;擊毀飛機188架,擊傷291架;美軍官兵死2408人,傷2000餘人的結果,最終導致美國正式參加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事件。
珍珠港事件爆發的原因,既有日本方面的,也有美國方面的,有著各個方面的綜合原因。
1.日本方面:日本在中國戰場久戰不下,國力逐漸被消耗。日本本國資源匱乏,缺乏橡膠,石油等天然資源,很難支持進一步擴大作戰。日本的資源大多依靠進口,而隨著二戰的逐步推進,由於日本的進一步擴張刺激到了美國的利益,以及對法屬殖民地的吞並,美國對日本採取了石油禁運和航運封鎖,使得日本的戰爭資源極度缺乏,急需尋找其他資源。當時東南亞擁有著豐富的資源,但這些資源多半都是英,荷,比等同盟國的殖民地所擁有的,是與日本的協約國德國敵對的,因此無法從美國獲得資源,也無法從東南亞通過和平方式獲得資源,使得日本的戰爭資源陷入瓶頸。
在此條件下,以及日本對美國戰爭潛力的錯誤估計下,日本認為,只要通過「突然襲擊」殲滅美國太平洋的主力「太平洋艦隊」,就可以阻止美國對日本的封鎖,同時解決了這一威脅,就使得同盟國在遠東沒有任何(能對日本造成威脅的)軍事力量(比,荷這些國家殖民地軍事實力弱,法國已淪陷,英國忙於歐非戰場無暇東顧,能抽出的軍事力量有限)。日本可以快速吞並整個東南亞,再依靠東南亞的資源對抗同盟國及美國,擴大侵略范圍。
日本偷襲珍珠港的最終戰略構想是建立「大東亞共榮圈」,同時攻陷美國檀香山(即夏威夷群島),對美國造成重創迫使其退出戰斗,從而獲得勝利。
2.美國方面:美國政府精英意見和民意要求向來存在著沖突。一戰以來,經歷了1929-1933年金融危機,美國經濟實力遭到重創,羅斯福上台努力恢復經濟,而軍隊建設長期滯後,軍費匱乏。
二戰爆發後,由於各種原因,美國的孤立主義思想喧囂而上,反戰情緒十分高漲。這使得美國在二戰開始到珍珠港爆發前,無法向其他國家宣戰。當時的羅斯福政府確立了扶持英國對抗德國的戰略,但是許多直接的幫助計劃(諸如志願兵等等)由於美國民意的阻撓,無法從國會通過,使得美國政府只能採取有限的措施幫助英國。
日本在遠東的逐步擴張,對美國的經濟利益造成了威脅。美國遠東的殖民地菲律賓在日本的威脅范圍下,同時日本對中國的逐步侵略,對法屬越南的吞並等行為,使得美國在太平洋西岸的利益受到威脅。同時,日本與德國作為結盟關系,而德國與英國對抗,而美國扶持英國,美國對日本的對抗不可避免。
美國採取了逐步緊縮的政策,先是對日本發出警告,以經濟封鎖為由停止日本在對華,對東南亞的侵略,在日本無視後,對日本採取了石油禁運,同時派遣太平洋艦隊進駐美國太平洋前沿基地珍珠港,如同一把利劍懸在日本頭上。
(關於太平洋艦隊進入珍珠港,有分析認為此舉刺激了日本發動偷襲,乃羅斯福的苦肉計,目的是為了壓制國內反戰情緒,使得美國正式參與到二戰之內。)
3.珍珠港事件的後果:
珍珠港事件發生後第二天,美國即全票通過了對日宣戰,美國正式進入戰爭狀態。太平洋戰爭爆發。美國迅速開始了工業轉軍工的轉型。
在太平洋戰爭初期(1941年末至1942年中),由於美太平洋艦隊幾乎全滅,日本發動了對東南亞的大規模侵略戰爭,攻佔菲律賓,新加坡等地,對緬甸發動襲擊,入侵馬來西亞。同盟國無力阻止日本的進攻。
1942年6月4日,美日爆發了中途島海戰。美國以一艘航母沉沒為代價,擊沉日本四艘航母,從而改變了太平洋戰場艦隊對比劣勢的局面。太平洋戰場局勢被扭轉。
事實上,到1942年,美國工業轉型已經接近完成。美國的軍事生產能力極為強大。在二戰中美國是主要參展國中最後加入戰爭的,但其軍工產量是日本無法媲美的(有句話說得好,美國不要其他同盟國,一個國家就可以單挑全世界)
美國的參戰,大大加速了軸心國集團的失敗。美國可以同時進行太平洋,大西洋的兩面作戰而尚有餘力,強大的軍事生產能力,源源不斷的兵員補給和豐富的資源使得同盟國實力大增。日本的計劃最終破滅
㈡ 日本為何「腦子進水」向美國開戰呢
二戰期間,在偷襲珍珠港之後的第二天,日本正式向美國宣戰,太平洋戰爭爆發。明知道美國國力遠強於自己,明知道對美宣戰是“以卵擊石”,日本為何還一意孤行?日本之所以“腦子進水”,向美國開戰,除了日本一貫的賭性和狂妄,主要原因還在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初期,日本賬面的實力其實並不弱。當時的日本已經完成工業化,經濟總量達到280多億美元,是世界第六大經濟強國。
軍事上,日本擁有200多萬經過戰場檢驗的精銳陸軍。 尤其是日本苦心經營半個多世紀的海軍,更是日本狂妄叫囂的最大底氣。二戰初期,日本海軍擁有包括十艘航母在內的上百艘先進艦艇,總噸位高達119萬噸。而此時的美國海軍雖然占優,但是噸位也不過143萬噸,日本海軍的噸位佔到了美嫌運國的70%,美軍並不具有壓倒性優勢。
㈢ 二戰日本明知以卵擊石,為何實施珍珠港計劃
在二戰當中,最為軸心國的日本,是實話在歐洲戰場當中表現的非常可以,唯一的不足便是將美國拉下水。日本明明知道自己不是美國的對手,是什麼給看它如此強大的信心呢?其實是一組數據,便讓日軍產生美國也不過如此的錯覺。
日本最大的問題,便氏扒迅是忽略美國的強大工業生產能力,這使得美國越戰越強。戰爭的續航能力是任何國家都無法媲美的。在太平洋戰爭爆發後,美軍技術擴軍由40萬到1300萬人的武器彈葯都是依託其強大的製造能力。可以說日本的短見,使得其走向覆滅的深淵。
在二戰即將結束時,日本的拒不投降,導致自己吃了兩顆原子彈,真是自作孽。
㈣ 美國的珍珠港有多大,在美國的什麼地方
珍珠港
美國在太平洋局猛的主要軍港。位於夏威夷州瓦胡島南岸,東距火奴魯魯約10公里。面積89平方公里。由3個深入陸地的海灣 組成,僅一窄口與大洋相通;灣內水深10-20米,通航水域面積26平方公里。港區掩蔽條件好,水域迴旋餘地大,為世界著名天然良港。因水域內曾盛產珍珠而得名。1887年美國獲得在此建立加煤站和修船站的特權。1898年美國吞並夏威夷後,開始興建大型海、空軍基地。1941年12月8日日本海軍飛機偷襲珍珠港,發動太平洋戰爭。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進行了重點改建和擴建,港區多深水碼頭,可停泊巨型艦只;附近的海軍造船廠建有大型干船塢,可製造和修理各類軍艦。是美國太平洋艦隊總部所在地,也是第七艦隊軍需物資供應地。東有火奴魯魯國際機場和一個軍用機場。與火奴魯魯之間有高速公路相連。
日本為什麼要偷襲美國的珍珠港
60年前的今天,即1941年12月7日,日本利用美國的和平麻痹,成功偷襲了珍珠港,美國本土第一次落下敵國的炸彈,美國也因此正式向日本宣戰。它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一個重大轉折點,從這一天開始,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歷史就與以前不同了。
一、日軍偷襲珍珠港標志著太平洋戰爭的爆發和太平洋戰場的開辟,第二次世界大戰達到最大規模。
從總體上看,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規模和范圍不如第二次世界大戰,但第一次世界大戰從一開始就是兩個勢均力敵的軍事集團的全面對抗和大打,而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發動者,德意日法西斯國家則是野心大、實力小,相應地,它們發動的戰爭是沿著由局部戰爭到全面戰爭、在東方和西方的兩個戰場分別展開的。1939年德國入侵波蘭,大戰在西方展開,經過1941年蘇德戰爭使歐洲戰場達到最大規模;日本從1931年「九一八」事變局部戰爭開始,到1937年七七事變全面侵華,大戰在東方爆發, 1941年12月7日襲擊珍珠港是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戰略計劃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桐扒橋它標志著太平洋戰爭爆發,日本在偷襲珍珠港的同時實施「南進」,向東南亞發起全面進攻,打敗了美、英、荷屬東印度在遠東的30多萬軍隊,相繼佔領泰國、馬來亞、緬甸、菲律賓、荷屬東印度、香港和西太平洋上的一些島嶼,奪取了386萬平方公里的土地,控制了這一地區的1.5億人口和豐富的戰略資源,亞太戰場全面展開。至此,第二次世界大戰達到了最大規模。
二、日本為什麼選擇珍珠港?
1937年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嚴重妨礙了美國在中國的利益。由於中國抗日軍民的英勇斗爭,致使日本久陷「中國泥潭」,其大陸政策隨之逐漸破產。法西斯德國的節節勝利和《德意日三國同盟條約》的簽訂,給日本注射了一劑強心針,為了擺脫困境,日本企圖以海洋政策的勝利來挽救大陸政策的失敗,因而決定推行南進戰略。面對日本為奪取美、英、荷在東南亞和西南太平洋的殖民地而進行的戰爭准備行動,美國為維護其在中國和亞太地區的利益,對日本採取了若干限制措施。特別是1940年5月,為遏制日本的進一步擴張,美軍太平洋艦隊從美國西海岸移泊珍珠港,以此為基地在太平洋活動。
珍珠港位於夏威夷群島的瓦胡島南部,東距美國西海岸2090海里,西距日本3200海里,是美國海軍在太平洋上經營已久的主要基地,也是美國和遠東、西太平洋之間的海上交通樞紐,戰略地位十分重要,有「太平洋心臟」之稱。珍珠港內水區面積約32平方公里,水深12到18米,可同時停泊約500艘大小艦船。基地內設施配套,裝備完善,有軍港、機場、航空站、此睜油庫、彈葯庫和修船廠等13處軍事設施。這個被麥克阿瑟稱作「最強大的基地」的珍珠港,的確成為了日本南下的心腹之患。後來一手導演了偷襲珍珠港事件的日本海軍上將山本五十六認為,美國海軍主力已經進至夏威夷,對日軍南進造成嚴重威脅,若開戰之初不予以摧毀的話,隨著時間的推移,美國艦隊不斷加強,日本海軍將難以取勝,這會極大地影響日本南進戰略的實施。但如果以突然襲擊的方式發起攻擊,用艦載航空兵摧毀或者癱瘓美國太平洋艦隊的大型艦船和飛機,使其在短時間內無法恢復和參戰,從而奪取戰爭初期的制海、制空權,就能保證日本南進的翼側安全。而且,如果在開戰之初就能擊沉珍珠港的美軍主力艦隊,也能挫傷美國海軍及美國人民的士氣,消除美國依託航空母艦對日本國土、特別是對日本首都及其他大城市發動突然襲擊的可能。
因而,隨著日美矛盾的日趨激化,日本最終決定對美開戰時確定的首要打擊目標就是――珍珠港。
三、日軍偷襲珍珠港的戰略抉擇是正確的嗎?
1941年12月7日,日軍以6艘航空母艦、2艘戰列艦、2艘重巡洋艦、1艘輕巡洋艦、9艘驅逐艦、3艘潛艇和8艘油船組成突擊編隊,利用104架艦載水平轟炸機、135架艦載俯沖轟炸機、40架艦載魚雷機和81架艦載戰斗機對美軍太平洋艦隊的珍珠港基地進行突然襲擊。整個行動持續了約2小時,日軍共投擲魚雷40枚,各種炸彈556枚,計144噸,以死傷200人、損失飛機9架和潛艇5艘的微小代價,炸沉、炸傷美軍各種艦船21艘,其中戰列艦8艘、巡洋艦3艘、驅逐艦3艘,約佔在港大型艦艇總數的50%;擊毀美軍飛機311架,約占飛機總數的70%;美軍死傷3681人之多。太平洋艦隊只有4艘航空母艦和其他22艘艦船因執行任務不在港內而逃脫厄運。
從軍事戰略來講,日本的偷襲是惟一正確的選擇。在美日之間必有一戰的情況下,面對具有巨大經濟實力和戰爭潛力的美國,只有趁其戰爭機器還沒有完全開動起來之前,以突然襲擊的方式打擊其現有的軍事力量,日本才有可能贏得戰爭的主動權。日軍偷襲珍珠港就較好地達成了預期的目的,它使美海軍太平洋艦隊遭受滅頂之災,喪失了戰鬥力,癱瘓達半年之久,日本趁美軍還未恢復元氣之機,在太平洋西部和西南部順利地實施進攻。
但從大戰略來講,它又是一個錯誤的選擇。日軍偷襲珍珠港之前,作為一個深受 「實用主義」思想影響的國家,美國國內「孤立主義」的「和平」呼聲高漲,即使是擁有巨大威望的美國總統羅斯福也不能扭轉。但珍珠港事件激發了美國人民同仇敵愾的情緒,在國內風行一時的反對美國參戰和抗議政府擴充軍備的呼聲傾刻間灰飛煙滅。當時的美國國務卿赫爾後來回憶道:「日本人為了他們自身的利益襲擊了珍珠港。然而,這次突然襲擊立刻使美國人民團結了起來。因而這也是日本人的失策。」陸軍部長史汀生也說,由於珍珠港事件,「美國『舉棋不定』的狀態終於消失了。……正因為這個,使我們美國人民團結起來了。」此後,作為資本主義世界第一經濟強國的美國將其全部的政治力、經濟力、軍事力投入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世界反法西斯陣營的力量空前壯大,它給正在同法西斯浴血奮戰的各國人民以更大的勝利希望,這也註定了日本最終失敗的命運。
四、啟示:有備無患,忘戰必危。
太平洋戰爭爆發前,美國受「孤立主義」思想的制約,國內一直反對政府擴充軍備和參戰,因而美國在太平洋上對日本一直奉行一定規模戰爭實力與巨大戰爭潛力相結合的有限威懾戰略。美國希望在這一戰略的作用下,通過綏靖日本緩解美日矛盾,避免與日本發生戰爭。但適得其反,它恰恰使日本的侵略擴張氣焰更加囂張。
同時,美國國內普遍認為,本國國力雄厚,日本不敢貿然發動戰爭;駐瓦胡島美軍低估了日本海軍的遠洋作戰能力,缺乏警惕,疏於防範,盡管美日關系已日趨緊張,但仍照例周末放假;而太平洋艦隊想當然地認為由於珍珠港水淺,日軍不可能從空中實施魚雷攻擊,未對大型艦船設置防魚雷網……可以說,戰爭准備很不充分。
在日軍偷襲行動開始之前和之後,美國軍政兩方通過多種途徑,均收到日軍可能對美發動進攻的情報,但未能引起重視;珍珠港美軍多次發現日本潛艇逼進,但未採取任何防範措施;後來發現大批飛機抵進珍珠港,又誤認為是己方飛機,未予重視。這一系列疏忽大意,致使美國造成了錯誤的戰略判斷,從而遭受了建國以來最重大的損失和最深刻的教訓。
世界大戰的危險已離我們越來越遠,但世界並不太平。今天,重溫這一世界現代史上的重大事件,有助於我們緬懷歷史,思考現實,把握未來。
㈤ 二戰各個主要交戰國綜合實力對比
1
美國早在二十世紀初就已經是世界頭號經濟強國,1940年美國GDP達到2000多億美圓[1940年的匯率],但美國這時依然享受著大西洋天然壁壘的優越,陸軍只有可憐的10萬人,遍為4個步兵師和1個坦克師和1個後備預師,坦克的數量只有300多量,甚至排在波蘭後面,勉強做個世界第七.
美國參戰後,在其經濟實力的支持下武器生產能力大增,到1943年已經成為盟軍軍火的主要供應者[具體武器生產狀況如下].到1945年,美軍總兵力達到1050萬人其軍事工業的規模已經發展到可以年產飛機4萬架,坦克2萬輛的水平,二戰時美國共生產8萬輛坦克,有進4萬輛是位於底特律的克萊斯特工廠生產的M4謝爾曼坦克.
2
蘇聯是二戰時期軍事實力最強盛的國家,蘇聯是世界第二工業國,蘇德戰爭知鎮初期其GDP達433億美圓,軍隊人數任何時期一直維持在600萬人以上二戰末期達到了鼎盛的1200萬人,這可以說是世界歷史上最龐大的軍隊了,二戰期間蘇聯共森好生產了10.8萬輛坦克和自行火炮,但有近7萬輛在戰爭中被擊毀,蘇聯強大的生產能力及時的補充了這些損失.
3
德國在希特勒的嚴抓下,1940經濟總量達到561億美圓,基本度過了經濟危機,軍火工業生產開始全面的運轉,其軍火產量在1939年就已經超過英法之和,以坦克生產為例,1940年生產坦克2500餘輛[3型為主],1943年達到了頂峰7600餘輛,隨即就有3000多輛開往庫爾斯克,包括200輛新式的5型黑豹坦克,後來多生產虎 豹坦克,數量有所下降,質量卻在上升,由於盟軍的轟炸和資源短缺,德國經濟在1945年開始出現崩潰.
4
英國在歐洲孤掌難鳴,國內經濟不景氣,其經濟和資源的維持很大一部分來自於殖民地和美國的支援;法國已經戰敗,其勢力范圍退縮回在非洲的殖民地
5
義大利早在1940年時就已經爆發的經濟危機,在加上義大利軍隊的接連失利,國內罷工浪潮高漲,1943年墨索里尼政權倒台.
6
在7.7事變前日本的經濟總量達到283億美圓,是世界第6經濟強國,
在7.7事變前,日本全國只有4個裝備整員的師團,不到20萬人而國民黨軍隊光陸軍就達到200多萬,7.7事變後,日本開始大量的擴充兵員,到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前,在中國有110個師團,總共250多萬人,此後日本兵力一直升高到1945年達到600多萬,但兵員的素質卻不斷的下降,日本的人口只有7600多萬,已經不堪重負;二戰日本共生產5000多輛坦克,1941-1945年日本共生產了航母17艘、戰列艦2艘、巡洋艦9艘、驅逐艦63艘、潛艇147艘與同期的美國有很大的差距.
7
中國雖然地大物博,人口眾多,但軍事實力相當弱後,具體的經濟總量狀況無從考證,二戰後期共產黨發展到91萬人,民兵近百萬,解放國土面積一百多萬平方公里,人口1億人,裝備大多是繳獲的日本武器:國民黨兵力有460萬人[其中蔣介石嫡系只有100多萬人],繳獲了大量日軍的裝備,還有美國的4億美圓援助和大量武器支援.
------------------------------------------------------------------------------------------------------------------
小日本與美國的比較:
1戰爭潛力:由於國家戰爭機器的高速運轉,全國的富餘勞動力都充實到軍隊及相關行業當中,日本國民經濟在太平洋戰爭開始前顯得空前「繁榮」, 使得日此猛鉛本人錯誤地認為本國經濟與軍事實力都超過了與他們最大的敵人美國。而此時的美國已經歷了十年左右的經濟大蕭條。經濟危機的深遠影響使得整個美國經濟依然『疲軟』。但盡管如此美國的綜合國力仍遠高於日本。這里簡單的舉例一組數據:
1、美國的人口高於日本近兩倍;
2、美國的國民收入是日本的7倍
3、美國的鋼鐵產量是日本的5倍
4、美國的煤炭產量是日本的7倍
5、美國的汽車產量更是日本的80倍_
此外,美國工廠的現代化和自動化水平要高於歐洲和日本,美國人的生產管理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兩方面結合起來,美國工人的人均生產力是世界上最高的。日本已經基本無潛力可挖掘,日本在太平洋戰爭開始前國內的軍事、經濟以達到頂峰,也就是說如果日本不能利用現有的力量迅速消滅對手,那麼進入消耗戰後,日本必敗無疑。
2軍工生產:1941-1945年日本共生產了航母17艘、戰列艦2艘、巡洋艦9艘、驅逐艦63艘、潛艇147艘。而在同一時期美國生產了航母(包括護航航母在內)131艘、戰列艦10艘、48艘、驅逐艦355艘、護衛艦498艘、潛艇203艘。僅從數量上我們就可以看出日美在生產能力上的差距,小日本整個二戰期間僅僅建成了63艘驅逐艦而美國在同一時期卻有七百四十餘艘反潛艦艇建成下水!
日美雙方作戰飛機年產量對比:盟國不僅在飛機數量上佔了上風,而且在戰爭中不斷推出新型飛機,到了戰爭後期美軍的飛機性能已經遠遠優於日軍。反觀日本,在整個二戰期間基本上都在使用『零』式或其改型。『零』式從很多方面來說確實是一種非常優秀的戰斗機,但是到了1943年其性能已經明顯落後於美國的新機型(由於日軍輕視對飛行員的保護,只注重飛機性能,過量採用木質材料與蒙皮,『零』式在被擊中後很容易起火燃燒,導致機毀人亡)。在美國生產的飛機中約有97810架是多引擎轟炸機(雙發或四發),而日本僅僅生產了15117架(基本上是雙發機)。因此,無論是從飛機生產數量上,或是從飛機總載荷上看,兩國之間的差別都非常之明顯。
由於工業基礎和技術能力上的差距,太平洋戰爭期間日本陸軍根本談不上機械化,其重型裝備供給量與實際需求之間差距甚遠。
1941-1945年,日軍只生產了604門口徑大於105毫米的野戰火炮和70-105毫米口徑火炮6512門,而同一時期美國卻生產了重炮7803門,其他中型口徑火炮27082門。1941-1942年,日本將坦克生產列入了A級(即最高級別),但由於科技水平和生產工藝的落後,日本只生產了中型坦克1065輛,輕型坦克1024門。而美國卻生產了中型坦克24997輛,輕型坦克4052輛。要指出的是,二戰時期日本的中型坦克無論是火炮威力還是裝甲厚度都只能相當於盟軍的輕型坦克。由於日軍坦克在戰斗中的表現欠佳,到了1943年坦克的生產被降到了D級。日本不但缺少坦克,車輛也是日軍的軟肋,日本車輛生產在頂峰時為1941年的47901輛,而美國在1943年的汽車生產量卻達到了621502輛。
除了重型裝備,其它武器日本的生產數量也是嚴重不足。1941年底日本的武器庫足夠裝備103個師團,陸軍戰斗序列有51個師團和59個旅團。戰爭初期陸軍的武器彈葯的產量和消耗量大體相同,但隨著戰爭規模的不斷擴大,軍隊數量急劇增,而日本的武器彈葯保有量卻沒有明顯的增加。1943年日本陸軍規模從240萬人升到310萬人,美國則從415萬人激增到了889萬人。到戰爭結束時日軍的武器彈葯雖然可以裝備104個師團,但其戰斗序列卻達到171個師團,這還不包括日本大量的准軍事人員。
1940年統計,日本本土人口7314萬,雖然強征了大量中國和朝鮮勞工,但並不等於這樣騰出來的本國人力就能形成戰鬥力強的部隊。事實上,太平洋戰爭前6個月日軍在東南亞和南太平洋的勝利正是依靠多年積累的精銳部隊。1944年日本有1335萬名女性勞動力,但其中的780萬人從事的是農業和林業工作,只有225萬人參加工業及軍工生產。而美國1941年就有1460萬名婦女參加工業生產。
德國和蘇聯:
1941年6月22日,德軍進攻蘇聯,蘇德戰爭正式爆發。在此之前,蘇聯的軍事裝備和軍人綜合素質都不在德軍之下,由於蘇聯在三十年代的經濟增長,使得投入於軍事准備的經濟能力大大增強,這十年裡,蘇聯的整體軍事實力已經世界上最強的幾支,和德軍的整體實力差不多。但結果卻是,在三年的蘇德戰爭里,蘇聯共死亡了包括1000萬士兵在內的2000萬人,平均每天死亡3萬多人。在戰爭進行時,蘇聯的軍工機器一直沒有停下來,共生產了約10餘萬輛坦克和火炮。
蘇聯的面積是2200萬平方公里,人口近2億;而德國的面積是37萬平方公里,人口不過5、6千萬。德國沒有豐富的戰時資源可供使用,而蘇聯的資源是世界上最為豐富的。從資源上的實力分析,雙方不是一個等級上的。蘇軍一開始就被動挨打,每次戰役都會10萬10萬的士兵被俘或被殲,而且蘇聯還有美國在太平洋和日軍作戰,牽制了日軍的北進;同時英法及歐洲反法西斯軍民在西歐、南歐、以及北非幾條戰線上和德軍抗戰,使德軍整體的軍事實力的總值分化掉一部分,可以說德國是以其最多60%的綜合軍事實力來同以近95%的綜合軍事實力的蘇軍在蘇聯本土進行戰爭,蘇聯在雙方的戰爭條件上占著比德國多得多的優勢。
㈥ 二戰日本佔領了哪些地方
東三省、熱河、綏遠一部、察哈爾、河北、山西絕大部、山東、河南大部、安徽絕大部、江蘇、浙江一部、江西北部、湖北絕大部(只有大別山在桂系手裡)、湖南大部、福建大部、廣東一部、廣西一部、雲南小部。
二戰期間,日本發了瘋似得侵略中國,曾佔領了中國26省1560餘縣市,侵略面積竟達660餘萬平方公里,佔領了中國土地面積三分之二以上。
除了人口和面積,日本在經濟發展上絕非「小國」。在「二戰」之前,日本經濟實力穩居亞洲第一,遙遙領先於中國等國家。經濟總量達到283億美元,是世界第6經濟國。日本海軍航空兵裝備的「零式」戰機,是整個太平洋戰場初期最優秀的戰斗機,在睜悄珍珠港戰役爆發後的6個月里,「零式」戰機幾乎統治了整個西太平洋的余運天空,讓美軍十分頭疼。
㈦ (歷史)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香港經濟的發展
決定人類命運與前途的大搏鬥
1939—1945年,德國、義大利、日本法西斯國家發動了一場人類歷史上空前規模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先後有61個國家和地區、20億以上的人口被捲入戰爭,軍民死亡5120餘萬人,最後以德、意、日三個法西斯國家的徹底失敗而告結束。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有一系列政治、經濟、軍事和歷史的原因。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帝國主義時代所固有的各種基本矛盾一個也未解決,而又增加了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的矛盾,戰勝國與戰敗國的矛盾以及帝國主義戰勝國之間的矛盾。隨著帝國主義國家間經濟、政治和軍事發展不平衡的加劇,軍事實力發展較快的德、意、日三國要求重新劃分世界勢力范圍,使帝國主義之間的矛盾進一步尖銳起來。
1929—1933年的世界經濟危機,又使這一矛盾進一步加劇。
為擺脫危機而走上軍國主義道路的德、意、日三國,相繼發動了局部侵略戰爭,最後終於導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
首先揭開這次戰爭序幕的是日本帝國主義。1931年9月18日,盤踞在中國沈陽地區的日本關東軍向當地中國駐軍發起進攻。1933年1月,日軍開始向華北進犯。1937年7月7日,日軍又向駐守北平西南郊蘆溝橋的中國軍隊發起進攻,中國人民從此全面開展了歷時8年的抗日戰爭。
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開始是德軍入侵波蘭以至西歐各國。戰爭分五個階段。
戰爭第一階段(1939年9月1日至1941年6月21日),1939年9月1日,法西斯德國進犯波蘭,第二次世界大戰從此全面爆發。9月3日,英、法對德國宣戰,不列顛帝國的自治領和殖民地加入了英、法同盟(9月3日,澳大利亞、紐西蘭、印度加入;9月6日,南非聯邦加入;9月10日,加拿大等加入)。由於波蘭幾乎沒有戰爭准備,雙方實力又極為懸殊,波蘭很快就被德軍佔領,國家滅亡。9月17日,蘇聯軍隊開進了波蘭,佔領了西烏克蘭和西白俄羅斯等地區。9月28日,德蘇簽訂了「定界」條約,確定了雙方各自在波蘭的佔領地區。
從戰爭爆發到巧差1940年5月前,英法推行戰前外交方針,企圖將德國侵略禍水引向蘇聯。而法西斯德國則利用戰略間歇,積極准備進攻西歐各國。
1940年4月9日,法西斯德軍兵團未經宣戰即侵入丹麥並佔領該國領土。同時,開始入侵挪威。在以吉斯林為首的親法西斯分子(所謂「第五縱隊」)的協助下,法西斯德軍在挪威的戰斗行動經兩個月便以佔領全境而告結束。
法西斯德國軍政頭目早在結束挪威戰役之前,就已著手實施「黃色計劃」,這計劃規定經盧森堡、比利時、荷蘭對法國實施閃電突擊。進攻於1940年5月10日拂曉開始,首先對機場進行了密集的空中突擊,並實施了空降。法西斯德軍的主要突擊經豎薯阿登山從北面迂迴「馬奇諾防線」,橫貫法國北部,抱定防禦戰略的法軍統帥部將重兵配置在「馬奇諾防線」,而未在縱深建立戰略預備隊。法西斯德軍坦克兵團在突破色當地區的防禦之後,於5月20日進抵英吉利海峽。5月14日,荷蘭武裝力量投降。比軍、英國遠征軍和一部法軍,在弗蘭德平原被分割。5月28日,比軍投降。英軍和一部法余寬者軍被封鎖於敦刻爾克地區,在丟棄全部重型軍事技術裝備後,撤至英國。6月初,法西斯德軍突破了法軍在索姆河、埃納河倉促建立的防線。6月10日,法國政府放棄巴黎。1940年6月22日,軍事行動以簽署法國投降書即所謂《貢比涅停戰協定(1940年)》而告結束。
1940年6月10日,義大利加入反對英、法的戰爭。8月,意軍侵佔英屬索馬里和肯亞、蘇丹各一部,9月中,又從利比亞侵入埃及,企圖進逼蘇伊士。希臘軍隊打破了意軍由阿爾巴尼亞向希臘發展進攻的企圖。1941年1—5月,不列顛帝國軍隊將意軍逐出英屬索馬里、肯亞、蘇丹、衣索比亞、意屬索馬里、厄利垂亞,義大利艦隊在地中海遭受很大損失。1941年初,德軍組成一個「非洲軍」,由隆美爾將軍指揮開到北非。德、意聯軍於3月31日轉入進攻,4月下半月進抵利比亞、埃及邊界。
在歐戰同時,日本帝國主義對中國的侵略也進一步擴大了。日軍向中國內地進攻,開始佔領華南地區,侵佔了法屬印度支那北部。
1940年7月16日,希特勒發出了關於入侵英國的訓令(「海獅」戰役)。1940年8月,德國航空兵開始對英國城市進行密集突擊。
德在侵英的同時,注意力已轉向東方。與進犯蘇聯的計劃密切相關的是德、意、日侵略同盟的加強。法西斯德國在准備侵蘇戰爭過程中,先後入侵巴爾干半島、保加利亞、南斯拉夫和希臘,奪佔了克里特島。
法西斯德國在戰爭第一階段的軍事勝利,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它的對手未能聯合自己的力量,建立統一的軍事領導體系。到戰爭第一階段末,幾乎全部西歐和中歐國家都已被法西斯德國和義大利佔領或淪為附庸,其經濟和資源被用於准備侵蘇戰爭。
戰爭第二階段(1941年6月22日至1942年11月18日),1941年6月22日,法西斯德國背信棄義地進犯蘇聯。22日、24日,丘吉爾、羅斯福分別代表英國和美國政府發表聲明和通過締結協定,支持蘇聯反對法西斯侵略的斗爭。
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主戰場的蘇德戰場,從軍事行動一開始就異常激烈。頭幾個月里德軍侵佔了大片俄國領土。蘇軍在莫斯科附近的反攻和1941—1942年間的冬季總攻的結果,使法西斯的「閃擊戰」計劃遭到了徹底破產。
1941年12月7日,日本突然襲擊美國在太平洋的軍事基地珍珠港,挑起了對美戰爭。
12月8日,美、英等一系列國家對日宣戰;12月11日,法西斯德國和義大利對美宣戰。
法西斯德軍統帥部經過廣泛的准備,於1942年7月中,開始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最大的會戰之一斯大林格勒會戰(1942—1943年)。在太平洋,日本奪取了制海權,佔領了香港、緬甸、馬來西亞連同新加坡要塞、菲律賓、印度尼西亞各重要島嶼及其他地區。重創英、美、荷聯合艦隊,日本在太平洋戰區的地位得到了加強,使美、英失去了太平洋西部所有海、空軍事基地。從1942年上半年起,美國在太平洋的力量開始增加,日本艦隊在珊瑚海海戰(5月7—8日)和中途島海戰(6月)中受到了相當大的損失,於1942年底在太平洋轉入防禦。日本帝國主義者被迫放棄了對蘇作戰的打算。
戰爭第三階段(1942年11月19日至1943年12月31日),1942年11月19日,蘇軍在斯大林格勒附近開始反攻,合圍和粉碎了敵軍33萬人的集團。蘇軍奪取主動權後,於1942年冬、1943年春在北高加索、頓巴斯、列寧格勒附近和戰場其他地區對敵實施了毀滅性突擊,將敵人打退500—1300公里,解放了戰前居住過4000餘萬人口的大片國土。敵軍218個師被擊潰,約5000門火炮、7000輛坦克、1.4萬余架飛機被擊毀,法西斯德國已無力補充這些慘重損失。這些勝利,從根本上破壞了德國的軍事實力,改變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所有戰場的軍事政治形勢。從1941年6月至1943年12月,對德宣戰的國家由15個增加到36個。
從1942年秋開始,英、美的戰斗行動積極了一些。盟國較大兵力的戰略航空兵被調整來轟炸德國的城市、工業目標和軍事目標。在大西洋交通線上與德國潛艇斗爭的效率也有提高。盟軍統帥部在艾森豪威爾將軍統一指揮下,在北非的軍事行動表現了相當大的積極性。1943年7月10日,美英軍(13個師)在西西里島登陸,並攻佔該島,9月初又派登陸兵在亞平寧半島登陸,均未遭意軍重大抵抗。英美軍在義大利的進攻,適逢墨索里尼制度由於以意共為首的廣大人民群眾的反法西斯斗爭而陷於嚴重危機。7月25日,墨索里尼政府被推翻。巴多格里奧元帥成為新政府首腦,於9月3日與美、英簽訂了停戰協定。法西斯集團開始瓦解。
戰爭第四階段(1944年1月1日至1945年5月9日),美英武裝力量在太平洋和亞洲的較大范圍內展開了進攻。1944年夏秋蘇軍進行了數個較大的進攻戰役。芬蘭政府於1944年9月19日與蘇聯簽訂停戰協定,退出法西斯集團,並於1945年3月4日對德宣戰。由於進行了白俄羅斯戰役(1944年),白俄羅斯全境、立陶宛大部獲得解放。蘇軍以及波蘭第一集團軍部隊7月下旬解放波蘭。1944年中,摩爾達維亞全境、羅馬尼亞大部獲得解放。蘇軍進入保加利亞加速了該國正在醞釀的人民起義,9月9日,起義爆發,推翻了君主法西斯制度,成立了祖國陣線政府,也對德宣戰。8月29日,斯洛伐克武裝起義爆發。與此同時,南斯拉夫人民解放軍部隊在蘇軍參加下,解放了貝爾格萊德。1944年10月,法西斯德軍在巴拉頓湖地區的反攻被擊退後,布達佩斯獲得了解放。蘇軍援助了挪威人民,從法西斯德國侵略者手中解放了挪威東北地區。
蘇軍最高統帥部大本營於1945年1月12—14日在維斯瓦河及東普魯士發起進攻,粉碎了維斯瓦河、奧得河之間的法西斯德軍集團,解放了波蘭大部領土。強攻奪取了柯尼斯堡,消滅了敵軍澤姆蘭德集團。4月上半月,德軍在東波美拉尼亞和西里西亞的重兵集團相繼被殲,但澤至奧得河之間的波羅的海沿岸獲得解放。為了協調反法西斯德國的行動和解決戰後歐洲安排問題,2月4—11日在雅爾塔舉行了蘇、美、英三國首腦會議。4月初,盟軍在魯爾合圍法西斯德軍約20個師。西線德軍實際上停止了抵抗。4月下半月至5月初,盟軍進抵易北河,佔領了埃爾富特、紐倫堡,進入捷克斯洛伐克和奧地利西部。英軍進抵什未林、呂貝克、漢堡。5月2日,駐義大利的德軍C集團軍群投降。4月16日,蘇軍3個方面軍發動了規模巨大而極其緊張的柏林戰役,德軍柏林集團在這一戰役中遭到圍殲。
柏林被攻克後,西線出現了成批的投降。希特勒自殺(4月30日)後拼湊的鄧尼茨政府,在不停止對蘇作戰的情況下與美、英締結局部投降協定。5月8日午夜,凱特爾元帥為首的德軍最高統帥部代表,在蘇軍佔領的柏林近郊卡爾斯霍斯特簽署了法西斯德國武裝力量無條件投降書。蘇聯元帥朱可夫受蘇聯政府委託,同美、英、法代表一起接受了無條件投降。
戰爭第五階段(1945年5月9日至9月2日),1944、1945年間,盟國武裝力量在太平洋戰區進行了粉碎日本艦隊和解放日佔島嶼的海上戰役和登陸戰役。1945年5月,在發動戰爭的侵略國家同盟中,只剩下日本還在繼續作戰。8月9日,蘇聯武裝力量開始對集結於滿洲的日本關東軍採取軍事行動。8月10日,蒙古人民共和國參加對日作戰。關東軍在短時間內即被完全擊潰。中國東北、朝鮮北部、南薩哈林島(南庫頁島)和千島群島均獲得解放。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在各戰場對日作戰中取得了一系列具有重大意義的勝利。美國於8月6日和9日對廣島、長崎投下了兩顆原子彈,加速了日本侵略戰爭的失敗。1945年9月2日,舉行了日本投降書的簽字儀式。第二次世界大戰宣告結束。
第二次世界大戰對人類的命運產生了巨大影響,是人類歷史的重大轉折點。第二次世界大戰是由德、日、意法西斯國家集團發動的,它們的目的,不僅在於爭奪殖民地,而且在於確立自己的世界霸權,奴役世界各國人民。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拯救了各國免於法西斯的奴役,挽救了世界文明的毀滅。這是不幸中的幸事。
國際法西斯力量的潰敗,從根本上改變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分布,決定了世界的整個戰後發展。許多民族和國家贏得了獨立和解放,阿爾巴尼亞、保加利亞、匈牙利、德意志民主共和國、越南民主共和國、中國、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波蘭、羅馬尼亞、捷克斯洛伐克、南斯拉夫等國人民,在共產黨和工人黨領導下,推翻了資產階級和地主的統治,完成了本國生活中深刻的社會政治變革和經濟變革,走上了社會主義發展道路。世界社會主義體系的建立,成了偉大十月革命勝利後最大的、具有世界歷史意義的事件。
第二次世界大戰作為人類歷史上最大的武裝斗爭,具有軍事行動規模巨大、軍事生產空前發展、人員物資損失慘重的特點。全面戰爭持續了2194天(6年);軍事行動遍及歐、亞、非洲陸地和大西洋、北冰洋、太平洋、印度洋廣闊水域;
被征入伍者達1.1億人。在戰爭年代,僅反希特勒同盟各國就生產飛機58.8萬架,坦克23.6萬輛,火炮147.6萬門;
德國生產飛機約10.9萬架,坦克4.6萬輛,火炮和迫擊炮43.5萬余門以及其他武器。
第二次世界大戰是歷史上破壞性最大的一次戰爭。僅在歐洲,戰爭破壞造成的物資損失(據不完全統計)即達2600億美元(按1938年價值);各交戰國的直接軍費支出占其國民總收入的60—70%。軍隊死亡1690餘萬人,居民死亡3430餘萬人,合計死亡5120餘萬人,僅蘇聯就達2000餘萬人。這對人類物質文明是一次巨大摧殘。
第二次世界大戰首次使用了雷達和其他無線電電子器材、火箭炮、第一批噴氣式飛機、飛航式導彈和彈道火箭,在戰爭的最後階段使用了核武器和雷達等。空軍、國土防空軍、潛水艦隊、空降兵兵團、工程兵和技術兵的作用增大了。這些對戰後各國的軍事思想、戰爭思想和軍隊建設都產生了深遠而重大的影響。
決定人類命運與前途的大搏鬥
1939—1945年,德國、義大利、日本法西斯國家發動了一場人類歷史上空前規模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先後有61個國家和地區、20億以上的人口被捲入戰爭,軍民死亡5120餘萬人,最後以德、意、日三個法西斯國家的徹底失敗而告結束。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有一系列政治、經濟、軍事和歷史的原因。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帝國主義時代所固有的各種基本矛盾一個也未解決,而又增加了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的矛盾,戰勝國與戰敗國的矛盾以及帝國主義戰勝國之間的矛盾。隨著帝國主義國家間經濟、政治和軍事發展不平衡的加劇,軍事實力發展較快的德、意、日三國要求重新劃分世界勢力范圍,使帝國主義之間的矛盾進一步尖銳起來。
1929—1933年的世界經濟危機,又使這一矛盾進一步加劇。
為擺脫危機而走上軍國主義道路的德、意、日三國,相繼發動了局部侵略戰爭,最後終於導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
首先揭開這次戰爭序幕的是日本帝國主義。1931年9月18日,盤踞在中國沈陽地區的日本關東軍向當地中國駐軍發起進攻。1933年1月,日軍開始向華北進犯。1937年7月7日,日軍又向駐守北平西南郊蘆溝橋的中國軍隊發起進攻,中國人民從此全面開展了歷時8年的抗日戰爭。
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開始是德軍入侵波蘭以至西歐各國。戰爭分五個階段。
戰爭第一階段(1939年9月1日至1941年6月21日),1939年9月1日,法西斯德國進犯波蘭,第二次世界大戰從此全面爆發。9月3日,英、法對德國宣戰,不列顛帝國的自治領和殖民地加入了英、法同盟(9月3日,澳大利亞、紐西蘭、印度加入;9月6日,南非聯邦加入;9月10日,加拿大等加入)。由於波蘭幾乎沒有戰爭准備,雙方實力又極為懸殊,波蘭很快就被德軍佔領,國家滅亡。9月17日,蘇聯軍隊開進了波蘭,佔領了西烏克蘭和西白俄羅斯等地區。9月28日,德蘇簽訂了「定界」條約,確定了雙方各自在波蘭的佔領地區。
從戰爭爆發到1940年5月前,英法推行戰前外交方針,企圖將德國侵略禍水引向蘇聯。而法西斯德國則利用戰略間歇,積極准備進攻西歐各國。
1940年4月9日,法西斯德軍兵團未經宣戰即侵入丹麥並佔領該國領土。同時,開始入侵挪威。在以吉斯林為首的親法西斯分子(所謂「第五縱隊」)的協助下,法西斯德軍在挪威的戰斗行動經兩個月便以佔領全境而告結束。
法西斯德國軍政頭目早在結束挪威戰役之前,就已著手實施「黃色計劃」,這計劃規定經盧森堡、比利時、荷蘭對法國實施閃電突擊。進攻於1940年5月10日拂曉開始,首先對機場進行了密集的空中突擊,並實施了空降。法西斯德軍的主要突擊經阿登山從北面迂迴「馬奇諾防線」,橫貫法國北部,抱定防禦戰略的法軍統帥部將重兵配置在「馬奇諾防線」,而未在縱深建立戰略預備隊。法西斯德軍坦克兵團在突破色當地區的防禦之後,於5月20日進抵英吉利海峽。5月14日,荷蘭武裝力量投降。比軍、英國遠征軍和一部法軍,在弗蘭德平原被分割。5月28日,比軍投降。英軍和一部法軍被封鎖於敦刻爾克地區,在丟棄全部重型軍事技術裝備後,撤至英國。6月初,法西斯德軍突破了法軍在索姆河、埃納河倉促建立的防線。6月10日,法國政府放棄巴黎。1940年6月22日,軍事行動以簽署法國投降書即所謂《貢比涅停戰協定(1940年)》而告結束。
1940年6月10日,義大利加入反對英、法的戰爭。8月,意軍侵佔英屬索馬里和肯亞、蘇丹各一部,9月中,又從利比亞侵入埃及,企圖進逼蘇伊士。希臘軍隊打破了意軍由阿爾巴尼亞向希臘發展進攻的企圖。1941年1—5月,不列顛帝國軍隊將意軍逐出英屬索馬里、肯亞、蘇丹、衣索比亞、意屬索馬里、厄利垂亞,義大利艦隊在地中海遭受很大損失。1941年初,德軍組成一個「非洲軍」,由隆美爾將軍指揮開到北非。德、意聯軍於3月31日轉入進攻,4月下半月進抵利比亞、埃及邊界。
在歐戰同時,日本帝國主義對中國的侵略也進一步擴大了。日軍向中國內地進攻,開始佔領華南地區,侵佔了法屬印度支那北部。
1940年7月16日,希特勒發出了關於入侵英國的訓令(「海獅」戰役)。1940年8月,德國航空兵開始對英國城市進行密集突擊。
德在侵英的同時,注意力已轉向東方。與進犯蘇聯的計劃密切相關的是德、意、日侵略同盟的加強。法西斯德國在准備侵蘇戰爭過程中,先後入侵巴爾干半島、保加利亞、南斯拉夫和希臘,奪佔了克里特島。
法西斯德國在戰爭第一階段的軍事勝利,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它的對手未能聯合自己的力量,建立統一的軍事領導體系。到戰爭第一階段末,幾乎全部西歐和中歐國家都已被法西斯德國和義大利佔領或淪為附庸,其經濟和資源被用於准備侵蘇戰爭。
戰爭第二階段(1941年6月22日至1942年11月18日),1941年6月22日,法西斯德國背信棄義地進犯蘇聯。22日、24日,丘吉爾、羅斯福分別代表英國和美國政府發表聲明和通過締結協定,支持蘇聯反對法西斯侵略的斗爭。
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主戰場的蘇德戰場,從軍事行動一開始就異常激烈。頭幾個月里德軍侵佔了大片俄國領土。蘇軍在莫斯科附近的反攻和1941—1942年間的冬季總攻的結果,使法西斯的「閃擊戰」計劃遭到了徹底破產。
1941年12月7日,日本突然襲擊美國在太平洋的軍事基地珍珠港,挑起了對美戰爭。
12月8日,美、英等一系列國家對日宣戰;12月11日,法西斯德國和義大利對美宣戰。
法西斯德軍統帥部經過廣泛的准備,於1942年7月中,開始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最大的會戰之一斯大林格勒會戰(1942—1943年)。在太平洋,日本奪取了制海權,佔領了香港、緬甸、馬來西亞連同新加坡要塞、菲律賓、印度尼西亞各重要島嶼及其他地區。重創英、美、荷聯合艦隊,日本在太平洋戰區的地位得到了加強,使美、英失去了太平洋西部所有海、空軍事基地。從1942年上半年起,美國在太平洋的力量開始增加,日本艦隊在珊瑚海海戰(5月7—8日)和中途島海戰(6月)中受到了相當大的損失,於1942年底在太平洋轉入防禦。日本帝國主義者被迫放棄了對蘇作戰的打算。
戰爭第三階段(1942年11月19日至1943年12月31日),1942年11月19日,蘇軍在斯大林格勒附近開始反攻,合圍和粉碎了敵軍33萬人的集團。蘇軍奪取主動權後,於1942年冬、1943年春在北高加索、頓巴斯、列寧格勒附近和戰場其他地區對敵實施了毀滅性突擊,將敵人打退500—1300公里,解放了戰前居住過4000餘萬人口的大片國土。敵軍218個師被擊潰,約5000門火炮、7000輛坦克、1.4萬余架飛機被擊毀,法西斯德國已無力補充這些慘重損失。這些勝利,從根本上破壞了德國的軍事實力,改變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所有戰場的軍事政治形勢。從1941年6月至1943年12月,對德宣戰的國家由15個增加到36個。
從1942年秋開始,英、美的戰斗行動積極了一些。盟國較大兵力的戰略航空兵被調整來轟炸德國的城市、工業目標和軍事目標。在大西洋交通線上與德國潛艇斗爭的效率也有提高。盟軍統帥部在艾森豪威爾將軍統一指揮下,在北非的軍事行動表現了相當大的積極性。1943年7月10日,美英軍(13個師)在西西里島登陸,並攻佔該島,9月初又派登陸兵在亞平寧半島登陸,均未遭意軍重大抵抗。英美軍在義大利的進攻,適逢墨索里尼制度由於以意共為首的廣大人民群眾的反法西斯斗爭而陷於嚴重危機。7月25日,墨索里尼政府被推翻。巴多格里奧元帥成為新政府首腦,於9月3日與美、英簽訂了停戰協定。法西斯集團開始瓦解。
戰爭第四階段(1944年1月1日至1945年5月9日),美英武裝力量在太平洋和亞洲的較大范圍內展開了進攻。1944年夏秋蘇軍進行了數個較大的進攻戰役。芬蘭政府於1944年9月19日與蘇聯簽訂停戰協定,退出法西斯集團,並於1945年3月4日對德宣戰。由於進行了白俄羅斯戰役(1944年),白俄羅斯全境、立陶宛大部獲得解放。蘇軍以及波蘭第一集團軍部隊7月下旬解放波蘭。1944年中,摩爾達維亞全境、羅馬尼亞大部獲得解放。蘇軍進入保加利亞加速了該國正在醞釀的人民起義,9月9日,起義爆發,推翻了君主法西斯制度,成立了祖國陣線政府,也對德宣戰。8月29日,斯洛伐克武裝起義爆發。與此同時,南斯拉夫人民解放軍部隊在蘇軍參加下,解放了貝爾格萊德。1944年10月,法西斯德軍在巴拉頓湖地區的反攻被擊退後,布達佩斯獲得了解放。蘇軍援助了挪威人民,從法西斯德國侵略者手中解放了挪威東北地區。
蘇軍最高統帥部大本營於1945年1月12—14日在維斯瓦河及東普魯士發起進攻,粉碎了維斯瓦河、奧得河之間的法西斯德軍集團,解放了波蘭大部領土。強攻奪取了柯尼斯堡,消滅了敵軍澤姆蘭德集團。4月上半月,德軍在東波美拉尼亞和西里西亞的重兵集團相繼被殲,但澤至奧得河之間的波羅的海沿岸獲得解放。為了協調反法西斯德國的行動和解決戰後歐洲安排問題,2月4—11日在雅爾塔舉行了蘇、美、英三國首腦會議。4月初,盟軍在魯爾合圍法西斯德軍約20個師。西線德軍實際上停止了抵抗。4月下半月至5月初,盟軍進抵易北河,佔領了埃爾富特、紐倫堡,進入捷克斯洛伐克和奧地利西部。英軍進抵什未林、呂貝克、漢堡。5月2日,駐義大利的德軍C集團軍群投降。4月16日,蘇軍3個方面軍發動了規模巨大而極其緊張的柏林戰役,德軍柏林集團在這一戰役中遭到圍殲。
柏林被攻克後,西線出現了成批的投降。希特勒自殺(4月30日)後拼湊的鄧尼茨政府,在不停止對蘇作戰的情況下與美、英締結局部投降協定。5月8日午夜,凱特爾元帥為首的德軍最高統帥部代表,在蘇軍佔領的柏林近郊卡爾斯霍斯特簽署了法西斯德國武裝力量無條件投降書。蘇聯元帥朱可夫受蘇聯政府委託,同美、英、法代表一起接受了無條件投降。
戰爭第五階段(1945年5月9日至9月2日),1944、1945年間,盟國武裝力量在太平洋戰區進行了粉碎日本艦隊和解放日佔島嶼的海上戰役和登陸戰役。1945年5月,在發動戰爭的侵略國家同盟中,只剩下日本還在繼續作戰。8月9日,蘇聯武裝力量開始對集結於滿洲的日本關東軍採取軍事行動。8月10日,蒙古人民共和國參加對日作戰。關東軍在短時間內即被完全擊潰。中國東北、朝鮮北部、南薩哈林島(南庫頁島)和千島群島均獲得解放。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在各戰場對日作戰中取得了一系列具有重大意義的勝利。美國於8月6日和9日對廣島、長崎投下了兩顆原子彈,加速了日本侵略戰爭的失敗。1945年9月2日,舉行了日本投降書的簽字儀式。第二次世界大戰宣告結束。
第二次世界大戰對人類的命運產生了巨大影響,是人類歷史的重大轉折點。第二次世界大戰是由德、日、意法西斯國家集團發動的,它們的目的,不僅在於爭奪殖民地,而且在於確立自己的世界霸權,奴役世界各國人民。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拯救了各國免於法西斯的奴役,挽救了世界文明的毀滅。這是不幸中的幸事。
國際法西斯力量的潰敗,從根本上改變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分布,決定了世界的整個戰後發展。許多民族和國家贏得了獨立和解放,阿爾巴尼亞、保加利亞、匈牙利、德意志民主共和國、越南民主共和國、中國、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波蘭、羅馬尼亞、捷克斯洛伐克、南斯拉夫等國人民,在共產黨和工人黨領導下,推翻了資產階級和地主的統治,完成了本國生活中深刻的社會政治變革和經濟變革,走上了社會主義發展道路。世界社會主義體系的建立,成了偉大十月革命勝利後最大的、具有世界歷史意義的事件。
第二次世界大戰作為人類歷史上最大的武裝斗爭,具有軍事行動規模巨大、軍事生產空前發展、人員物資損失慘重的特點。全面戰爭持續了2194天(6年);軍事行動遍及歐、亞、非洲陸地和大西洋、北冰洋、太平洋、印度洋廣闊水域;
被征入伍者達1.1億人。在戰爭年代,僅反希特勒同盟各國就生產飛機58.8萬架,坦克23.6萬輛,火炮147.6萬門;
德國生產飛機約10.9萬架,坦克4.6萬輛,火炮和迫擊炮43.5萬余門以及其他武器。
第二次世界大戰是歷史上破壞性最大的一次戰爭。僅在歐洲,戰爭破壞造成的物資損失(據不完全統計)即達2600億美元(按1938年價值);各交戰國的直接軍費支出占其國民總收入的60—70%。軍隊死亡1690餘萬人,居民死亡3430餘萬人,合計死亡5120餘萬人,僅蘇聯就達2000餘萬人。這對人類物質文明是一次巨大摧殘。
第二次世界大戰首次使用了雷達和其他無線電電子器材、火箭炮、第一批噴氣式飛機、飛航式導彈和彈道火箭,在戰爭的最後階段使用了核武器和雷達等。空軍、國土防空軍、潛水艦隊、空降兵兵團、工程兵和技術兵的作用增大了。這些對戰後各國的軍事思想、戰爭思想和軍隊建設都產生了深遠而重大的影響。
㈧ 曰本面積大約青海省的海西州差不多,但是它的經濟和軍事佔世界幾位
日本的軍事占不到第四位。雖然日本因為其科技實力強勁,所以武器方面有相當實力。但是日本的綜合軍事能力很差。因為日本在軍事上沒有完整主權。在二戰戰敗後,日本就被美國控制,被迫建立了和平憲法,並且簽訂了日美安保協定。日本從此喪失了交戰權,所以他們的武裝只能叫自衛隊,不能叫軍隊。而且被禁止發展航母,轟炸機,中遠程導彈等進攻性武器。日本單獨的軍事實力是有限的,但是因為日美安保協定的存在。美國給予日本軍事保護。
如果中國單獨和日本比較,軍事是占優的。但是不可能單獨存在中日戰爭,美國會庇護日本。
日本的經濟實力是處於世界第二位的。雖然GDP已經被中國超了。但是綜合來看日本還是領先中國很多。日本經濟的強盛首先在於日本從明治維新開始積累下來的工業能力。其次全球經濟一體化的特點讓日本自己地小物資少的劣勢被彌補了,加上美國在戰後對日本的大力扶持。使得日本在冷戰中期逐步崛起。成為經濟強國。
㈨ 日本偷襲珍珠港給美國直接造成了多少的經濟損失
日本偷襲虧豎珍珠港給美國直接造成的經濟損失沒法估量,日本炸沉了四艘戰列艦和兩艘驅逐艦,炸毀188架飛機,受損的建築、船隻和飛機則更多。銷型大攻擊中約有2400名美國人喪生;另有1250人受傷,這是對美國一個巨大的震駭。
1941年12月7日清晨,日本海軍的航空母艦艦載飛機和微型潛艇突然襲擊美國海軍太平洋艦隊在夏威夷基地珍珠港以及美國陸軍和海軍在瓦胡島上的飛機場。太平洋戰爭由此爆發。這次襲擊最終將美國捲入第二次世界大戰租游,它是繼19世紀中墨西哥戰爭後第一次另一個國家對美國領土的攻擊。這個事件也被稱為珍珠港事件。
㈩ 假如日本不偷襲珍珠港後,侵華戰爭會勝利
如果日本不偷襲珍珠港,侵華戰爭也不會勝利,珍珠港事件導致美國和日本提前宣戰,即使沒有珍珠港事件,美國也遲早會介入二戰,我們從日本為什麼要偷襲珍珠港的原因分。
941年末, 按日方推算,日本的石油和其他主要工業資源在不到一年的時間內將迅速耗盡,整個日本將萎縮一半。
從兩國實力來講中國和日本差距。中國的經濟總量是日本的三倍,中國和日本差距懸殊的不是經濟總量而是工業產值,因為中國幾乎沒有什麼像樣的現代工業,尤其是缺少關系國家建設的重工業。日本人在軍事、工業等方面占據優勢,但中國在人口、領土、資源等方面佔有優勢,中國的體量是日本的十幾倍,日本想吞並中國非常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