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狀態 > 地方經濟如何管理

地方經濟如何管理

發布時間:2023-05-15 09:54:59

❶ 如何有效發揮政府在推動地方經濟發展中的作用

政府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有:提供公共服務來吸引、支持、留住企業,這些公共服務不僅僅包括「硬體」公共服務,如道路、運輸設備、電信、水資源和排水系統等等,而且還包括能提高生活質量的「軟體」公共服務,例如公園、娛樂設施以及藝術文化設施等等;政府也可以通過制定發展計劃和政策法律法規等來引導、支持、管理地方經濟發展。
由於不同層次的政府都承擔經濟發展活動,因此有必要調節這些活動來避免重復建設和未來建設問題,同時應確保單個政府活動的有效性。同時政府要與其他層次的政府以及企業、社會團體、學術機構和其它經濟發展活動所涉及的單位等建立良好的地方合作關系,共同為區域經濟發展提供服務。
一、政府在區域經濟發展中的重要性
影響區域經濟發展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市場因素、自然地理條件、基礎設施條件、產業結構布局和政策等。要克服這些因素,就需要政府發揮其作用。政府在區域經濟發展中的重要性主要體現在區域經濟在發展過程中發揮作用的必要性上。
1.1政府在市場經濟發展中的重要性
市場經濟發展依靠市場機制的作用指導資源配置,使資源配置達到帕累托最優的各種情況,實現公共產品完全、公平的供給。市場經濟發展需要政府的干預,需要政府的引導、支持、管理經濟發展,但是政府對市場經濟發展的介入和干預,只能是輔助性的、補助性的,而不能過度的進行強權干預,違背市場經濟發展規律。
1.2政府控制政府利益地方化的必要性
在地方發展差距日漸擴大的背景下,受地方利益的驅使,各地政府或以公開的形式,或以隱蔽的形式實行地方保護主義。產生了一系列阻礙區域經濟發展的異化行為,各地區進一步擴張面臨的共同障礙,使行政體制分割,各自為政,行政性區際關系替代了市場性區際關系,難以做到資源的優化配置。嚴重阻礙了地方經濟發展,因此政府需嚴格控制政府利益地方化,保證地方經濟健康有序發展。
1.3政府投入公共服務的重要性
政府的公共服務是指以政府為主的公共部門生產的、供全社會共同消費、平等享受的公共產品和服務。長期以來,我國政府在公共產品的提供上存在以下兩點問題:一是對經濟建設和公共事業的投人不平衡,偏重生產性、盈利性、政績性的經濟類基礎設施(如交通、水電、通訊等),而對社會保障、文化教育、環境保護等公共事業的投入不足,難以滿足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二是長期以來,一些地方政府在發展經濟的過程中,片面追求的增長而忽視了對環境的保護,造成了人與自然環境的不協調。政府在公共服務項目的規劃、建設、管理上需體現前瞻性、可行性、服務性,更好的為地方經濟發展提供良好基礎,促進經濟發展,體現政府職能作用的重要性。
二、發揮政府在區域經濟發展中的作用
區域經濟發展包括居民生活環境的改善、經濟結構的轉變、公共服務事業的發展等。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整個社會的資源配置應該以市場為基礎手段,區域經濟發展也應該遵循著市場經濟的基本規律,但市場並不是萬能的,在區域經濟發展的一些領域,市場是無效的或是缺乏效率的。這就需要地方政府發揮自己的作用,引導、支持、管理區域經濟健康有序發展。
2.1科學規劃市場經濟發展,推動地方經濟發展
政府是地方經濟發展的主導力量,引導本區域經濟發展。首先要根據中央制定的經濟發展戰略,明確本地區的社會經濟發展規劃,並確定發展規劃的分步實施落實。其次要根據本區域經濟發展實際,確定本地區的經濟發展政策。再次要確定發展本地經濟,引進人才、技術、資金方面的重點方向和目標。最後制定良好的地方教育政策,人力資源開發政策,優化人才環境,實現人力資源與經濟發展相一致、相互補充。
2.2保護生態環境,確保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保護環境,防止環境惡化,政府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首先,政府應當劃定明確的「禁區」,禁止企業和個人從事某些可能對環境造成無法彌補的損失的經濟活動;其次,加強環境保護措施,制定相關法律法規,保護生態環境,防止環境破壞,同時治理已經破壞或不適合經濟發展及人類宜居的生態環境,為地方經濟發展提高良好的發展基礎。
2.3完善政府公共服務職能,推動區域經濟發展
政府公共服務職能,主要包括政府承擔的發展各項社會事業,實施公共政策,擴大社會就業,提供社會保障,建設公共基礎設施,健全公共服務體系等方面的職能。完善的政府公共服務職能為區域經濟發展起重要的推動作用。
2.4轉變政府職能,以服務型政府管理職能推動地方經濟發展
將公共服務管理作為政府管理的基本職能,凸顯政府的公共服務理念。強化政府妥善協調利益關系的能力,保障社會公平正義。將解決民生問題作為政府管理的著力點,尊重市場規律,發揮政府特有作用,淡化行政區劃,強化經濟區劃,破除行政壁壘,優化區域經濟布局,建立服務型市場經濟,推動地方經濟發展。
2.5落實科學發展觀,可持續調整地方產業結構,發揮地方資源優勢,大力發展主導產業
地方產業結構是區域內產業空間組合的狀態,合理地利用區域資源,大力發展主導產業,求得更大的區域效益,是政府的最終目標。從產業布局來看,由於長期受條塊分割的影響,目前區域經濟發展中產業結構同化現象較為突出。根據區域產業集聚理論,由於區域的主導產業,在生產上或者在產品分配上有著密切聯系,或者在布局上有相同的指向性,這些產業按一定比例布局在區域的某個優越的地區內,就可以形成一個高效率的生產系統,改善企業生產的外部環境,從而使區域整個生產系統的總體功能大於各個企業功能之和。而且提高了地方經濟發展抵禦市場經濟風波的能力,增強了地方經濟發展活力,充分利用了地方資源優勢,統籌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
2.6制定適合地方經濟發展的法律法規,為所有的企業和個人提供能夠最大限度發揮其潛能的公平的制度環境
我們說市場經濟是法制經濟,指的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有一套所有經濟主體公認、每一個經濟主體都必須遵守的行為規則。把這些規則以法律或法規的形式固定下來,並對這些規則的執行進行監督是政府的責任。制定規則的最高原則一是保證每一個經濟主體能夠最大限度地發揮其潛能,二是對所有的經濟主體公平。對政府來說,當前最主要的是清理和廢除所有計劃經濟遺留下來的各種限制企業和個人在市場規則允許的條件下自由從事各種經濟活動和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規章制度,把經濟主體從阻礙其潛能發揮的制度束縛中解放出來,同時著手研究和制定對破壞市場公平競爭的行為進行限制和懲罰的相關規則,如壟斷法等。
2.7加強教育,培養公民的市場意識,為地方經濟發展輸送高素質勞動力
現代經濟發展越來越證明,在所有的經濟資源中,高素質的勞動力是最重要的經濟資源。高素質的勞動力來自於高水平的而且是高度普及的大眾化的教育。就我國的基本國情而言,政府要做的是真正認識到教育在提升國家競爭力和保持經濟長期持續發展的戰略作用,在資源有限的條件下盡可能多地向教育傾斜;同時加快教育體制尤其是高等教育體制改革的步伐,把有限的資源真正用到教師和學生素質的提升及待遇改善上,降低教育成本,提高教育的效率。為經濟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綜上所述,有效發揮政府在推動地方經濟發展中的作用,政府首先需要根據地方特色制定適合地方特色的法律法規政策支持、鼓勵、引導地方經濟發展;其次在堅持市場在配置資源中起決定性作用的前提下,找到政府推動經濟發展的著力點。通過激發市場活力,用好市場要素,擴大市場需求來推動經濟發展。同時找准適合地方經濟發展的產業,科學規劃,加強政府引導,鼓勵產業發展,推動地方經濟發展,帶動老百姓發展致富。

❷ 如何發展地方經濟

1、積極促進重點項目建設,充分發揮項目的帶動和輻射作用。

2、進一步擴大招商引資,鞏固對外開放成果。

3、全力抓好園區建設,打造新的發展平豎頌台。

4、努力搶抓國有餘拍鄭企業改革機遇,大力發展非公有制經濟。

5、加大城市基礎設施改造建設力度,不斷優化經濟發展環境。

6、搞好社區建設,構築小社區、大社會、多功能、全方位的服務保障賀老體系。

❸ 地方政府推動經濟改革與發展中應做出哪些措施

新時期深化政府職能轉變的幾點思考 新時期環境和任務的特點 政府職能轉變在實施了20多年後依然被列為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首要任務,大致源於兩個方面的原因:一是早期職能轉變的目標和期望還沒有到位,因而改革進程需要進一步加快;二是新環境提出了新的任務和要求,因而需要與時俱進,使改革進一步深化。在筆者看來,後一點更為重要,它關乎到職能改革目標、任務、基本方向和側重點的設計。 新時期的環境有哪些特點?可以說,新一代領導集體提出的新施政理念,構成了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深化的大背景和新環境。新一代領導集體意識到我國處在一個「黃金發展期」和「矛盾凸現期」並存的關鍵時期,因而其施政理念是對多年來發展歷史的總結和對現狀、未來系統思考和審時度勢的產物。 施政理念的轉變要求政府治理模式的轉變,這一轉變涉及職能結構、角色定位和施政方式的轉變。那麼,從政府職能角度來看,上述環境特點會對職能轉變產生哪些影響?會提出哪些新的任務和要求? (一)政府職能轉變從過去聚焦經濟擴展到更為廣闊的領域 計劃經濟時代我國政府職能結構的特徵可以歸結為:政治、經濟職能過強,社會職能過弱,管制功能過強,服務功能過弱,在經濟職能中,微觀管理職能過強,宏觀管理職能過弱。 改革開放伴隨著工作重心從階級斗爭向經濟建設的轉移,與此相應,政府職能轉變的重點長期放在經濟領域:「從計劃調節到市場調節,從微觀管理到宏觀管理,從直接管理到間接管理」等,顯然都屬於政府經濟職能轉變的范疇。 「科學發展觀」理念與「和諧社會」目標要求強化公共服務和社會職能,《十一五規劃》從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和社會建設「四位一體」的總體發展思路出發,突出強調以人為本和解決關系群眾切身利益的一些重大問題。這些都意味著,政府職能轉變從過去聚焦經濟領域擴展到了更為廣闊的領域。 (二)職能轉變領域的擴展要求多項職能之間的合理平衡 一個基本事實是,政府強化公共服務和社會職能,必須擁有相對充足的資源,而政府財政資源的汲取量又受到社會經濟發展的制約。如果社會經濟發展出現滑坡,政府財政資源的汲取必然受到負面影響。這時,縱然有強化公共服務和社會職能的良好願望,政府也會心有餘而力不足。換句話說,政府社會職能和公共服務的有效履行以經濟職能的有效履行為前提。 這一點意味著,強化社會職能和公共服務並不是政府工作重心的再次轉移,而是一方面要超越對經濟職能的過分倚重,另一方面又要在有效履行經濟職能的前提下,實現經濟、社會和公共服務等多項職能之間的合理平衡。這意味著職能的高度復雜化,要求職能調整的設計和實施要強化協調和統籌,要求職能結構優化的系統性、整體性和前瞻性。 (三)新時期政府職能轉變具有新的內涵和表現形式 多年來,政府職能轉變集中於經濟領域,改革的側重點在於放開那些「不該管也管不好」的事務。所謂經濟職能轉變,其核心問題是確定政府在哪些方面有所作為,在哪些方面有所不為。時至今日,就政府該管什麼不該管什麼而言,黑白分明的地方已基本解決,我們的理念和認識已基本到位,深化職能轉變必然觸及那些不那麼涇渭分明的領域。在這些領域,政府職能不再是「該管什麼不該管什麼」所能回答得了的,它與政府履行職責的具體方式密切相關,與政府在應該管理的領域中的角色定位密切相關。相應地,政府職能轉變具有了深層次的內涵和新的表現形式。舉例而言,各級政府都承擔著經濟職能,但不同層級政府在履職方式和手段方面有著很大的區別。換句話說,各級政府都「該管」經濟,其分野主要在於怎樣去管。「怎樣管」和「該不該管」就這樣緊密聯系,共同決定著政府的職能定位。政府職能轉變的側重點不再是回答該不該管,而要深入到「如何去管」的問題。這一點不僅適合於經濟領域,同樣適合於政府的其它職能領域。 (四)經濟領域深化政府職能轉變的未來著力點 就經濟領域而言,經過多年持續努力,政府職能轉變已經取得了巨大進展。筆者認為,未來改革的著力點主要在兩個方面: 第一,科學發展觀對政府職能轉變提出新的要求。科學發展觀意味著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包括改變對投資和出口的過度依賴,擴大內需使消費成為未來經濟增長的主引擎,擺脫以資源消耗和生態犧牲為代價的可持續陷阱,靠知識經濟和自主創新推動經濟增長改變非均衡發展模式,促進城鄉、區域的協調發展等等。回顧經濟體制改革歷程我們會發現,在「短缺經濟」和「剩餘經濟」的不同階段,政府促進經濟增長的措施明顯不同,其經濟職能相應具有很大差異。可以設想,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對政府經濟職能及履職方式會產生重大影響,提出新的要求。目前這方面的研究和思考還應進一步深化和細化。 第二,實施《十一五規劃》對深化職能轉變提出新的要求。《十一五規劃》相關部分提出了深化改革的重點領域、任務目標和基本方向。以「深化體制改革」為例,它涉及基本經濟制度的完善、稅收體制和金融體制改革、現代市場體系完善等多個方面。這些都和政府的經濟職能密切相關。因此,結合重點改革領域和目標、方向,釐清這些對政府職能的具體要求,進而根據國情,把原則性的理念具體化並落到實處,是深化政府職能轉變的未來著力點之一。 職能轉變與政府的角色定位 前已提及,新時期政府職能轉變具有新的內涵和表現形式,其側重點不再是政府「該管什麼不該管什麼」,而是深入到政府履行職責的具體方式,即政府在應該管理的領域中的角色定位問題。 (一)政府在經濟領域中的角色定位 政府經濟角色的歸位經歷了一個漫長的發展歷程。雖然成效卓著,但筆者認為前一時期的改革基本上屬於角色歸位的過渡時期,從「壟斷主導性經濟主體」向「積極的經濟主體」的過渡:一方面,與計劃經濟時代相比,政府逐步放棄了對資源的全面壟斷和對市場機制的排斥,開始了國有企業在競爭領域的撤退、市場機制的引入和非公經濟主體的培育。另一方面,政府特別是地方政府在經濟活動中登台唱主角,從早期的直接興辦企業到後期的層層經濟目標責任制以及招商引資狂熱,導致了重復建設、粗放經營、地方分割、部門保護種種弊端。這就是說,政府扮演了「積極的經濟主體」的角色,而在制度保障、市場環境締造和公正仲裁等方面著力不足。 《十一五規劃》強調,實現經濟社會發展目標「主要通過完善市場機制和利益導向機制努力實現。政府要通過體制機制創新和完善政策,為激發市場主體的積極性、創造性營造良好的制度和政策環境」。這意味著政府角色的進一步轉換——從「積極的經濟主體」到「制度保障者、市場環境締造者和公正仲裁者」的重心轉移。這是政府經濟角色歸位的一個新的發展階段。 (二)政府在社會職能中的角色定位 強化政府的社會職能是新施政理念的重要組成部分。雖然政府的社會職能是一個龐雜的體系,但考慮到提出的時代背景,強化的著力點應在擴大就業、維護勞動者合法權益、加大收入分配調節力度、健全社會保障體系、加大扶貧工作力度、擴大城鄉居民消費等方面,當然在一定程度上還包括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和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所有這些都具有某種「傾斜性」特徵,即對弱勢群體和相對落後區域的救助、保護和扶持。 雖然屬於不同職能領域,經濟體制改革對強化社會職能同樣具有借鑒意義。如果說經濟體制改革的核心是政府由「積極的經濟主體」向「制度保障者」的角色歸位,那麼在社會職能領域,政府角色定位的核心應該有兩條:一是「慈父」與「組織協調者」角色之間的合理平衡;二是「授魚者」與「授漁者」角色之間的合理平衡。 (三)政府在公共服務中的角色定位 政府的社會職能和公共服務之間並沒有明確的界限。如果說社會職能具有「傾斜性特徵」,強化社會職能主要表現為對弱勢群體和相對落後地區的救助、保護和扶持,公共服務則具有「普遍性特徵」,強化公共服務意味著面向人民日益增長的需求,一視同仁地增加或完善基本的公共服務,如基礎教育、醫療衛生、社會治安、良好生態環境等等。 就普遍性公共服務而言,政府角色定位的核心是「安排者」和「生產者」之間的區分和理性選擇:一方面,承認公共服務是政府的份內職責;另一方面,又要認識到公共服務不一定由政府獨家壟斷生產。按照新的角色定位,政府作為「安排者」決定哪些屬於公共服務應該由政府來做,做到什麼程度或水平,怎樣付費等問題。至於多數公共服務的生產和提供,完全可以通過合同外包、政府補助、憑單、特許經營等形式由私營部門或社會機構來完成。 由於教育和公共衛生等領域目前出現的種種問題,公共服務市場化在我國正面臨責難和質疑。筆者認為,推進公共服務的市場化沒有錯,所要反思的僅僅是市場化的內容及具體形式。市場化具有多樣化的內涵和表現形式:既可以是「政府責任」的市場化——把本應是政府「份內職責」的公共服務推向市場;也可以是「提供機制」的市場化——在政府承擔安排者責任的前提下,推行公共服務生產過程的市場化,通過多元生產者間的競爭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和質量。 深化職能轉變的實施理念 我國正處在發展的關鍵時期,在利益分化、社會多元化和高度復雜化的背景下,改革進入了攻堅階段。在面臨的種種巨大挑戰面前,深化職能轉變需要實施方式的創新,包括先進的實施理念和有效的實施機制兩個基本層面。考慮國情和實踐中面臨的一些問題,筆者認為深化職能轉變過程中應該提倡和堅持以下理念或原則。 (一)「協同政府」理念 協同政府的核心是「確保政策制定的高度協調和具有戰略性」。高度協調即建立不同部門之間在決策過程中的制度化溝通和協商機制,克服公共決策的部門化,確保不同政策領域之間在政策上的高度一致性和整合性。決策的戰略性則強調公共決策從長遠出發,避免決策成為對目前現實壓力的被動應付。 我國長期受到「決策部門化、部門利益化、部門利益法制化」的困擾,離《十一五規劃》要求的公共決策的系統性和戰略性還有相當的距離,因此,堅持協同政府理念尤為必要。更重要的是,要借鑒發達國家「協同政府」和「跨部門合作機制」的機制和具體措施,建立跨部門的設計、實施和評價機制,避免部門化可能導致的碎片化、相互掣肘和割裂。 協同政府還包括政府部門與外部主體之間的協同,首先是公民參與,其次是發揮外部專家的作用。我國改革具有不同程度的封閉性,主管部門充當了優先項選擇者、方案設計者、改革推行者和效果評價者多重角色,外部獨立專家難以充分發揮作用,公民參與效果更為有限。沒有這些方面的突破和創新,職能轉變的系統性、整體性和戰略性同樣難以實現。 (二)結果導向的責任政府理念 政府職能轉變存在一個內在矛盾:一方面,改革要求政府部門放手或改變慣常的干預方式。另一方面,相關部門又在改革的創議和實施方面擁有主導性權力。職能轉變意味著政府部門的自我革命,其效果可想而知。實踐中部門爭奪審批權和重審批、輕監管的傾向可為見證。在協同政府(包括內部協同和外部協同)的有效機制建立和有效發揮作用之前,可以運用「結果導向的責任政府」理念和機制來緩解這一問題。 所謂「結果導向的責任政府」理念,就是政府的主管部門向結果負責,權力獲取與權力行使的目標和結果密切掛鉤。以審批權為例,部門索求審批權要達到什麼目標?這些目標是否可以直接測定?目標的實現程度如何評價?部門行使審批權一定時間後,所期望的目標和實際效果是否達到?如果特定審批權的行使沒有達到預期的目標和結果,那麼該審批權就要收回或者取消。這就是權責一致,而「責任」主要用權力運行的實際結果來判斷。 (三)「可持續性」理念 強化社會職能和公共服務是新時期政府職能轉變的亮點和突出特徵之一。這無疑反映了「以人為本」的施政理念,同時旨在擺脫粗放增長模式和巨大的貧富、城鄉、區域差距帶來的「可持續陷阱」。但強化社會職能和公共服務同樣存在可持續問題,而且比經濟發展的可持續性更為重要,也更為復雜。 20多年來國民經濟和政府財政收入的高速增長,使我們有了強化社會職能和公共服務的本錢。但許多隱憂依然存在,包括薄弱的現有基礎和巨大且日益增長的潛在需求,各級政府特別是基層政府的巨額債務,可能的經濟波動等。 前些年,每當中央政府確立經濟增長目標,地方政府多會層層拔高、層層加碼,呈現出某種大轟大嗡的運動式特徵。強化社會職能和公共服務恐怕難以擺脫這一「規律」,可持續性陷阱相應可能採取多種形式:描繪宏偉美麗的藍圖而沒有認真核算資源需求和財政承受能力;以「豐年」的標准確定服務量和水平,不認真考慮「歉年」可能面臨的壓力等等。從一些地方政府的種種規劃中,可以不同程度地看出一些影子。 公共服務尤其社會福利具有能上不能下的剛性特徵,公眾沒有享受到應該享受的公共服務或福利時無疑會不滿,從而影響到社會穩定。但可以設想,當出現資源嚴重不足,政府不得不剝奪已經享受的服務或福利時,公眾的反應決不是「不滿」一詞所能形容的,對社會穩定帶來的破壞性無疑會更大。 (四)「管理精緻化」原則 需要牢固樹立一個觀念:理念需要技術支撐,忽視制度、技術和機制的構建,再先進的理念也只能是空中樓閣。從馬克思的「人民公僕」到毛澤東的「為人民服務」,從鄧小平的「三個有利於」到今天的「以人為本」,新民生路線有其歷史根基。教訓在於過分熱衷於新理念的闡釋、傳播和中繼站式的層層傳達,在因地制宜構建有效制度和機制方面著力不足。 改革進入攻堅階段意味著任務多樣化和復雜化,相應要求變革過程管理的精緻化。管理精緻化側重於技術層面和細節,目的是實現細致化、科學化和操作化,這應該體現在變革過程的每個環節,包括優先項選擇、目標確立、方案設計、實施與評價等等。目前,我們對改革的操作和技術層面重視不足,管理還相當粗放。

❹ 地方政府如何發揮金融作用支持地方經濟發展

發揮政府職能 為金融機構
支持地方經濟發展創造環境

蔡宜春

金融機構一般都是中央直屬單位,管理體制也是自上而下的總分行制,但其服務對象卻是當地民眾與當地經濟,在服務當地的過程中才能壯大自己。所以,地方政府發揮金融機構的作用以提升當地經濟的快速發展是非常必要的。地方政府應當利用不同金融機構各自的特點,正確協調金融機構之間的競爭,充分發揮金融機構的作用,支持地方經濟建設快速發展。

一、地方政府要與各級人民銀行協調關系,充分了解掌握中央金融政策的變動與貫徹落實情況,及時調整當地經濟發展方向。我區的金融發展情況與全國有很大不同。為了及時調動資金,保證經濟正常、均衡發展,商業銀行往往不得不向政府有關部門發放臨時周轉貸款。但不同時期金融貨幣政策的不同常常給貸款帶來困難,使商業銀行在執行金融貨幣政策與支持地方經濟發展中處於兩難的 尷尬境地。地方政府如果能預先了解掌握金融貨幣政策的發展趨勢,就能在制定地方經濟發展重點時把握輕重緩急,從而有效取捨,做到發展與資源配置更趨合理。

二、地方政府要與銀行監管部門保持實時聯系與溝通,及時了解掌握當地金融運行情況,為商業銀行健康運行提供有利環境和通道,確保金融穩健運行。由於金融市場規模有限,金融行業內部的競爭也相對激烈,特別是政府類存款這一塊,更是肥美可羨。有時會出現人為因素的介入,導致競爭的不公平,使金融機構之間產生不必要的矛盾。由於受當地從業人員的制度執行水平限制,稍有不慎,就有可能發生一些問題,影響地方經濟正常運行,並造成不良社會影響。政府應責成銀監部門嚴格監管,避免人為問題的發生。要加強協調與指導,創造適當環境,治理「三亂」,有力打擊逃廢銀行債務的行為。

三、雖然銀行商業化已經多年,但各家銀行在專業銀行時期的長處並未完全消失,在執行不同領域金融服務時可能還存在差別。如中行的國際金融業務、農行的農業金融業務、建行的中長期金融業務、郵儲銀行的與郵局匯款緊密聯系的郵政儲蓄業務,以及與此相關聯的服務內容與特點等方面,都仍然有別人不可替代的作用。政府在有意識地引導各商業銀行使其短處變長的同時,更要充分發揮其原有的長處,保證金融服務的質量與速度。

四、在用好用足國家優惠金融政策的同時,關注各金融管理條線政策、制度的平衡性,及時協調、充分調動金融從業人員的工作積極性。從形勢看,我區將長期處於執行國家優惠金融政策的局面。怎樣用好用活用足國家優惠金融政策,政府應當關注、支持、鼓勵、創造條件,不放棄任何有利於我區經濟快速發展的機會。在各商業銀行管理條線中,經營虧損或高成本現象給商業銀行帶來經營困難,其總行對於經營補貼的情況是不一樣的。補貼與否、補貼多少都不一樣。這常常影響員工的工作積極性。政府應當及時出面協調,努力縮小這種差距,為金融員工爭取更多的應得的利益,使經營環境更加公平合理,這對於化解矛盾、激發熱情是大有助益的。

地方政府是當地經濟的領航員,各金融機構服務於地方政府確定的經濟工作重心,這是毋庸置疑的。但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必須遵循市場經濟規律。如果其它因素過多,必將會影響經濟的正常運轉和快速發展。

金融機構的經營發展和服務是具有能動性的。金融機構應當嚴格貫徹執行國家各項金融政策,嚴格遵守國家有關法律法規,密切配合各級人民銀行和監管部門,開展文明、有效的行業競爭,不斷研究市場,強化體制與機制改革,實行規范可行的內部管理制度,積極創新產品和服務,採取適合群眾和地方經濟發展的服務方式和措施,防範各類風險,千方百計支持地方經濟發展,在地方經濟大發展中尋求自身的發展,不斷壯大自己的實力。
------轉

❺ 如何發揮稅收職能促進地方經濟發展

一、做好組織稅收收入第一篇文章,為促進地方經濟又好又快發展提供財力支撐。

組織稅收收入是地稅部門的第一要務和神聖使命,也是我們全部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近年來我們始終堅持樹立「抓早、抓緊、抓實、抓出成效」的指導思想,按照「抓大、控中、規范小稅種」的工作方針,向管理要稅收,多思加強征管之路,多想挖潛增收之策,採取各種積極有力的征管措施狠抓稅收收入,做大做強地稅收入「蛋糕」,確保了稅款顆粒歸倉,為保障地方經濟發展提供充足的財力。

一是密切關注經濟發展形勢,加強稅收分析預測。稅收是經濟發展的「晴雨表」。要牢固樹立稅收經濟觀。堅持從經濟到稅收,再從稅收到經濟,通過稅收與經濟的相關性分析,及時解決組織收入過程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增強組織收入工作的預見性和主動性。

二是建立和完善社會綜合治稅工作的長效機制。樹立「聯動」管理的思想。逐步建立起以「政府領導、稅務主管、部門配合、司法保障、社會參與」為主要內容的社會綜合治稅體系,加強與相關部門涉稅信息的交換,促進稅源監控水平和征管工作效率的提高。使稅收征管由稅務部門的「單打獨斗」成為各部門的「大合唱」。

三是建立規范的征管體系。全面落實稅收管理員制度和稅源管理制度,做到精細化、扁平化管理,實行區域屬地管理和專業化管理相結合的征管模式,努力構建體制科學、機制優化、手段先進、服務規范的現代稅收征管體系。並認真查找征管工作中的薄弱環節,

四是強化稅務稽查職能。進一步發揮稅務稽查職能作用,理順納稅秩序,要以房地產、建築安裝等行業為重點,進一步規范稅收秩序活動,實現由收入型稽查向執法型稽查的轉變。

二、做好服務第二篇文章,積極主動為地方經濟發展獻計獻策。

一是當好參謀和助手,搞好稅收政策服務。要將稅收工作放到地方經濟建設的大局中去籌劃。要充分利用聯系面廣、信息量大、熟悉經濟運行各環節的職業優勢,及時發現和經濟發展、經濟結構、產業結構存在的問題,為稅源建設多提建議,為政府領導決策制定經濟發展政策提供有價值的參考信息,為壯大地方經濟發展助一臂之力。

二是運用稅收政策,激活經濟發展的內生動力。用好、用活、用足國家出台的各項稅收優惠政策。開辟優惠審批綠色通道,切實落實好下崗再就業、技術改造、環保節能、招商引資等國家鼓勵產業的稅收優惠政策,為企業發展增添後勁。同時結合新《企業所得稅法》,提出的貫徹落實,提出政策調整和改革建議,努力惠及地方民生建設和經濟發展。確保納稅人合法權益落到實處。

三是更新理念,使稅收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貼近民生。樹立「以納稅人滿意為中心」的服務理念,充分理解尊重納稅人的主體地位,在角色定位上實現由單純的執法者向執法服務者轉變。認真落實稅收執法責任制,分解細化稅收執法權,落實執法責任,明確執法標准,嚴格執法程序,公平稅負,文明執法,在服務中執法。堅持「陽光辦稅」,全面落實「一窗式」辦稅和服務承諾制、首問責任制、責任追究制,不斷提歲豎笑高服務水平。同時,積極幫助企業規范財務管理,為企業提供產、供、銷信息,將服務經濟發展的各項措施落到實處,構建和諧的稅企征納關系。

四是加大稅收宣傳力度,使稅收宣傳更加貼近民生。繼續搞好政務公開、在辦稅服務廳設置電子顯示屏等增強公開的透明度。充分利用電視、報紙等服務平台廣泛宣傳依法誠信納稅的先進典型,同時對涉稅犯罪大案要案公開曝光,以宣傳贏得納稅人和社會各界的理解。實現稅收宣傳由強調稅收取之於民到發揮稅收為公共服務提供財力保障、調節社會分配的職能(用之於民)作用的轉變。

四是建立良好的外部和諧關系。正確處理地稅部門與地方黨政領導、人大、政協、社會各部門的關系,積極取得他們的理解和支持。採取「請進來、走出去」的做法,廣泛徵求意見,最大限度的滿足納稅人的要求,以溝通贏得理解,以配合取得信賴,進一步樹立我們稅務部門的良好形象。

三、做好以人為本第三篇文章,實現經濟與稅收的良性互動

一是樹立正確的用人導向,激發隊伍活力。纖配進一步規范競爭上崗工作,使優秀人才脫穎而出。完善能級制管理,優乎含化人員結構,激發幹部幹事創業的活力。讓想幹事的人有機會,能幹事的人有舞台,干成事的人有地位。全面實施人才興稅戰略,開展全員教育培訓和崗位練兵活動。全面打造高素質專業化幹部隊伍。並深入推進黨風廉政建設,確保干凈幹事,廉潔自律,整個幹部隊伍不出問題。

二是提高中層領導班子建設執政能力和領導水平。要在「團結、幹事、正派、廉潔」氛圍中加強領導班子建設。利用理論業務學習和民主生活會兩個有效載體,加強最新的經濟、法律、科技和管理知識的培訓,提高中層領導幹部理大事、搞協調、抓落實的綜合能力,以一個好班子帶出一支好隊伍。形成一個「人才輩出,人盡其才,才盡其用」的良好人事環境,奠定地稅事業發展的人才基礎。

三是加大創新力度。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單位發展進步的動力,要按照「發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開放要有新局面,各項工作要有新舉措」的總體要求抓創新,開展多層次、多類型的爭先創優活動。並將爭創工作與組織收入工作、稅源管理、幹部隊伍建設、和諧地稅建設結合起來,進一步振奮精神,激發活力,推動各項工作又好又快發展。

❻ 如何推動地方經濟高質量發展

發展城市群,城市群是經濟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志
城市群崛起是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重要標志,同時對經濟發展具有巨大帶動作用。
世界級城市群隨著開放型經濟快速發展在灣區崛起。上世紀60年代以來,隨著世界經濟快速發展、經濟全球化深入推進,各種生產要素日益向灣區集聚,沿海港灣地區快速發展,形成了以世界級港口為基礎、以產業集聚為動力、以廣闊腹地為支撐的灣區城市群。灣區城市群大多由濱海經濟、港口經濟、都市經濟與網路經濟高度融合而成,這種特有的經濟格局是海岸貿易、都市商圈與灣區地理形態的聚合體。
城市群是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規模效應、技術外溢和不完全競爭會引導經濟活動在空間集中,在市場機製作用下,各類生產要素也會自發向資本回報率高的地區集聚。這種集中和集聚多在城市中實現,發展到一定階段,就逐步形成了城市群。城市群有利於促進要素自由流動,不斷拓展市場邊界;有利於形成規模經濟,降低企業的生產成本和交易成本;有利於勞動分工、知識溢出,產生正外部性,促進創新並帶動收益遞增;有利於在區域內形成合理的發展格局和健全的協調機制。城市群通過引領區域經濟轉型升級、資源高效配置、技術變革擴散,在增強區域經濟活力、提升區域經濟效率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❼ 對於經濟落後的中西部!國家怎麼安排的啊!

造成西部經濟的落後,有自然的因素,有歷史的因素,也有政策的因素。縮小東西部差距,需要投資向西部傾斜,更需要政策向西部傾斜。如果我們過度強調市場經濟規律,完全按照市場配置資源的原則,社會資金就很難大量流向西部。因此,必須制定相應的政策甚至法律,來確保政府投資向西部的傾斜,給西部以比東部更優惠的政策,在產業政策上對新疆、西藏、青海、甘肅這些幅員遼闊、人口分散、經濟落後的偏遠地區以特殊對待。 ■步德迎西部大開發戰略實施三年來,東西部經濟發展差距拉大的趨勢得到抑制,但東西部經濟發展絕對水平仍在繼續拉大。加入WTO後,國內市場競爭更加激烈,市場化程度進一步加深,不利於東西部地區差距的縮小。因此,應結合西部大開發和加入WTO的實際,從理論和實踐兩方面實事求是地對東西部地區的關系進行研究,在正確認識開發西部對國民經濟持續健康發展重要意義的基礎上,制定符合WTO原則的加快西部經濟發展的政策。西部地區經濟發展落後的主要原因1、自然、歷史和政策的差別造成東西部經濟差別拉大。東部氣候條件、交通條件、生活環境、經濟基礎以及與國際市場的聯系都優越於西部地區,而且在改革開放之初國家選擇了東部沿海地區的十四個城市作為對外開放城市,給予了較優惠的經濟政策。因此,東部地區在改革開放的20年中,經濟增長遠遠快於西部地區。2、市場經濟只是在靜態上按照效益最大化原則配置經濟資源。我國改革開放二十幾年,越來越強調市場配置資源的作用,特別是九十年代中央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以後,更將市場作為配置資源的主要手段。這相對於計劃經濟體制是認識上的一大進步。但在許多同志的思想上,沒有看到市場配置資源的局限性,即市場配置資源只能做到靜態最優,而做不到動態最優,只能做到短期最優,而做不到長期最優。因此,在地區經濟布局上宏觀調控不夠有力,導致東西部地區發展差距拉大。3、在市場配置資源的同時人力資源卻沒有按照市場原則進行配置。嚴格的戶籍制度限制了西部普通勞動力向經濟發達的東部的流動,加大了東西部地區人均佔有資源的差距,同時,東部地區憑著較高的工資待遇和優越的生活條件,吸引了大批西部高素質的人才,形成所謂「孔雀東南飛」的現象,使西部經濟發展更加困難。4、西部地區的貧困與封閉造成西部人信息缺乏和觀念的落後。由於我國經濟發達、開放度較高的城市集中在東部地區,因而各種新觀念、新信息、新技術也大都集中在東部。西部地區則由於距離遙遠,獲取信息的成本較高,造成信息缺乏和觀念的落後,進而影響到經濟的發展。5、長期的計劃經濟對以資源開發為主的西部地區影響深遠。一是由於價格的不合理使西部為東部的經濟發展做出了巨大犧牲,即東部創造的財富中有相當一部分實際上是西部人民貢獻的。二是計劃經濟時期的工業布局是按照西部資源、東部加工的格局安排的,造成西部經濟基礎的落後,資源開采多,產品加工少,粗加工多,精加工少,因而西部工業的附加價值較低。6、統一的產業政策未考慮地區差別,制約了西部地區的發展。我國目前的產業政策沒有考慮西部地區幅員遼闊、人口分散、經濟落後的特點,不論是西部落後地區還是東部發達地區,都一刀切地採取同樣的政策,如規定許多產品的最低生產規模過高,限制了西部企業的發展空間,再如國家的土地政策是建立在全國人多地少的基本國情之上的,而西部大量的戈壁荒灘卻要與東部的土地實行同樣的政策,制約了西部招商引資。此類情況很多,極大地限制了西部地區經濟的發展。7、現行稅收制度造成西部地區大量稅收流向東部。由於西部的生活環境較艱苦,許多西部優勢企業將總部注冊到東部經濟發達地區,按照現行稅收制度,企業所得稅在企業注冊地上繳,因而造成西部地區大量稅款的流失,加大了東西部經濟的差距。由上分析看,造成西部經濟的落後,有自然的因素,有歷史的因素,也有政策的因素。縮小東西部差距,需要投資向西部傾斜,更需要政策向西部傾斜。如果我們過度強調市場經濟規律,完全按照市場配置資源的原則,社會資金就很難大量流向西部。因此,必須制定相應的政策甚至法律,來確保政府投資向西部的傾斜,同時給西部以比東部更優惠的政策,在產業政策上對新疆、西藏、青海、甘肅這些幅員遼闊、人口分散、經濟落後的偏遠地區以特殊對待,從而改變西部在生產經營和吸引資金方面的劣勢。對保護西部經濟健康發展的政策建議根據我國的現實情況,建議國家對西部地區實行以下特殊政策:1、採取適當的稅收優惠政策,同時規范地方政府管理地方經濟的行為。國家應適當降低中西部地區企業應交納的國稅稅率,並通過法律賦予地方政府制定地方稅稅率的權力,通過稅收的優惠抵消西部經濟發展的不利因素,吸引外商和東部的企業到西部投資。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以來,西部地區基礎設施的建設得到加強,使西部的投資硬環境得到改善,但還無法改變西部企業與東部企業在資金、管理、技術、人才、運輸等許多競爭條件方面的不公平狀況。只有在增值稅率和所得稅率方面都給西部企業以一定的優惠,才能使西部企業獲得相對公平的競爭條件。只有在對西部實行企業稅收優惠的基礎上,嚴格禁止西部地方政府實行非稅收性質的地方保護政策才可行,才能在西部市場上使外地產品、國外產品與當地產品享受同等待遇,形成真正的全國統一的大市場。應當指出,給落後地區企業在稅收上以優惠待遇應有一些行業限制,對那些對集中度要求較高、資金技術密集、協作條件要求高的產品如汽車,就不應給予優惠待遇,以促進行業的快速集中。2、需要國家財政加大對經濟落後地區的轉移支付。這與中央對西部企業實行稅收優惠一起,是中央促進西部經濟發展的兩條腿,缺一不可。從世界經濟發展過程看,完全按照市場規律來配置資源,必然導致經濟集中化趨勢日益明顯,地區差距越來越大,而地區發展水平的過度分化會造成總需求不足,影響經濟的增長。所以,幾乎所有發達國家在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後,都由政府採取各種不同措施促使部分產業向不發達地區轉移,並扶持不發達地區企業的發展,而不能依賴於市場做這些事。這些措施之一就是加大中央財政轉移支付的力度。中央財政轉移支付的具體用途,一是加快落後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二是完善落後地區的社會保障體系,三是支援落後地區發展教育,同時支持一部分工業從發達地區向不發達地區的轉移。對待地區結構的調整和中央財政轉移支付,有一個重要的認識問題需要解決,那就是如何看待它的投資效益。在開發西部相當長的一個時期中,對西部直接投資的效益低於東部是不可避免的,但從長期看,維持一個相對均衡的經濟布局對於改善各地區居民的生活環境、充分利用國土資源、實現經濟的持續高速增長都具有重要意義。3、在產業政策和技術政策上應充分考慮西部地區的特殊性,不搞一刀切。目前國家的產業政策和技術政策都是針對全國的普遍情況而制定的,許多政策並不適應西部的特殊情況,如國家為了保護土地限制生產和使用黏土磚的政策,在黃土高原和新疆、青海、甘肅就不適用,在那裡由於缺水,大片黃土崗寸草不生,用來生產黏土磚並不會減少耕地資源,為什麼不能與東部地區區別對待呢?還有環境政策,西部地區特別是新疆地廣人稀,遠離人口密集的地區,空氣的自我凈化能力較強,不應要求這里的企業與東部執行同樣的廢氣排放標准。還有對小水泥、小火電、小鋼鐵等的限制政策,也不適應西部特別是新疆城市分散、距離遙遠的特點。4、加快西部城市化步伐,採取有力措施促進西部中等城市的發展。研究經濟發展,對於資金、技術、原料、能源、運輸條件等生產要素的重要性都能達成共識,但人們往往忽略了一個重要條件,就是人口數量和密度。西部大片地區地廣人稀,根本不具備發展現代工業的基本條件。因此,開發西部的過程,主要就是西部地區城市化的過程。沒有城市化,就沒有工業化,也不會有農業的現代化。西部地區的一些大城市已具有較強的經濟基礎,完全可以憑借自身實力和優惠的政策獲得較快發展,並對整個西部經濟產生帶動作用。開發西部地區的中央財政投資應首先向中等城市傾斜,支持中等城市的經濟較快發展,並向周邊小城鎮輻射,帶動小城鎮經濟的發展。此外,應選擇大中城市周邊的小城鎮加以扶持,使之盡快發展成為一個個經濟圈,形成對周圍更強的輻射能力,帶動周邊地區的發展。5、下大力氣解決落後地區政府機構臃腫的問題,加強對地方領導的選拔、任用和監督。一個地方經濟的發展,除了天賦的自然條件外,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地方國企的改革、民營企業的活力、科學的區域規劃、高效廉潔的地方行政管理及由此而形成的改革意識和良好社會風氣,而這些都決定於這個地方的主要領導人和領導班子的政治素質和專業素質,這就要求探索一套對地方領導幹部選拔、任用和監督的機制,真正做到能者上庸者下。從各方面反映的情況看,越是經濟落後的地區,政府機構臃腫的問題越嚴重,機構越臃腫辦事效率就越低,已形成惡性循環,必須下大決心加以解決。6、加強地區間經濟協作,促進東西部企業聯姻。西部有許多國有企業發展困難、改革滯後,各級政府主管部門應承擔起所有者職責,推動企業的改革和合作,要解放思想,轉變觀念,幫助西部企業與東部優勢企業聯合,以資產為紐帶,實現資產重組,利用東部企業在技術、資金、管理、品牌方面的優勢,使西部企業得到快速發展。(作者單位:新疆自治區發展計劃委員會) [稿源:中國經濟時報] [作者:步德迎]

❽ 如何發揮地稅職能作用服務地方經濟發展

一、發揮組織收入職能,為地方經濟發展提供可靠財力

(一)要堅持組織收入原則。要始終堅持「依法征稅,應收盡收,堅決不收過頭稅,防止越權減免稅」的原則,嚴格征管責任,確保完成稅收任務。密切關注國家出台的宏觀調控政策對組織收入工作的影響,並逐項加以研究,制定具體操作辦法,積極落實各項稅收優惠政策,最大限度地減少政策性減收因素的影響。

(二)要加強重點建設項目管理。項目建設是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基本載體,是地方經濟發展的增長點,也是實現地方稅收增收的支撐稅源。(以筆者所在的邢台縣地稅局為例:2011年11月底,該局重點建設項目入庫9192萬元,佔全局總稅收的32%。)因此,地稅部門要加強與發改、建設等部門的溝通聯系,及時獲取重點建設項目立項環節的有關信息,提前介入管理,准確掌握項目建設的規模、投資的預算、施工單位、建設單位、預計實現的稅款等基礎信息資料,切實做到項目清,底子細態宴、責任明。對建設項目實行嚴格的項目監控責任制,對投資額大、建設周期長的重點項目,設立專門監控檔案,建立實行全程跟蹤服務,及時、准確地把握項目進展情況,防止稅款流失,確保稅款及時入庫。

(三)要加強內部管理,努力完成稅收任務。採取各種有效措施,建立完善各項管理考核激勵辦法,促進各項工作任務的順利完成。如筆者所在單位,推行了以「工作日誌、履職報告」兩個載體,以四項機制(領導組織機制、學習交流機制、考核評議機制、問責追究機制)為保障的稅務人員履職報告交流評議制度,取得了明顯成效。讓工作出色的幹部得到展示,讓不會干工作的幹部得到學習,讓不幹工作的幹部得到鞭策。有效調動了幹部職工積極性,為全年順利完成各項工作任務奠定了基礎。

二、發揮參謀助手作用,積極為地派源方經濟發展獻計獻策

(一)積極主動與地方黨政領導溝通聯系。積極參加地方政府組織召開的財源分析會及其它聯席會議,及時傳遞組織收入工作和政策執行過程中的信息,為地方經濟發展提供決策參考和政策支持。不斷加強政策調研,深入分析經濟結構現狀,及時為產業發展、企業節能增效、企業加強管理、企業產業調整提出建議。

(二)定期為黨政領導決策提供參考。在全面落實稅收優惠政策,為納稅人提供文明優質服務的基礎上,把為地方黨委政府建言獻策作為工作重點,充分發揮地稅部門在調結構、保增長、促發展中的職能作用,主動思考、主動作為,深入開展行業分析與稅收調研,要認真研究稅收政策調整對經濟發展的影響,定期向當地黨政領導呈報《稅收經濟形勢分析報告》,從稅收的角度積極為為黨政領導的決策提供參考。

三、優化納稅環境,為地方經濟發展創造良好的辦稅環境

(一)完善各項服務制度。以滿足納稅人的合理合法需求為出發點,不斷完善首問負責制、一窗式、預約式和限時制等服務制度,為納稅人提供了更加優質高效、方便快捷的稅收服務,積極推行網上報稅、網上銀行繳稅、「雙定戶」委託銀行繳稅等多元化申報方式,各方面滿足不同納稅人的各項需求,不斷提高納稅人的稅法遵從度和執法滿意度。

(二)實行三方聯合辦證。筆者所在單位,通過摸索實踐後,與工商、國稅部門推出了三方聯合辦證,有效地解決了納稅人辦證時間長、成本高問題,減少了漏征漏管戶的出現,避免了國、地稅雙方因信息差異造成的稅源監控漏洞,極大地提高了工商及國、地稅三方的工作效率,節省了納稅人的時間和成本。

(三)實現納稅服務手段現代化。在辦稅服務廳設置辦稅自助區、休息等待區、資料填寫區、稅法宣傳區、辦稅公開區,配置納稅公告欄、叫號機和大塵閉態屏幕液晶顯示屏、查詢觸摸屏、電子顯示屏,為納稅人營造方便快捷良好的辦稅環境。

四、充分發揮綜合治稅作用,為地方經濟快速發展提供保障

(一)建立綜合治稅體系。應加強向當地黨委、政府請示報告,爭取領導對地稅工作的支持,逐步建立以「政府領導、稅務主管、部門協助、司法保障、社會參與、信息化支撐、納稅人配合」為主要內容的社會綜合治稅體系,共同打擊偷漏抗稅分子,實現依法治稅全社會齊抓共管的局面,最大限度減少稅源流失,增加縣級可用財力。

(二)建立綜合治稅信息平台。通過以政府名義出台信息管稅辦法,建立信息管稅網路共享平台,要求發改委、國稅、工商、電力、建設、統計等部門定期向信息管稅平台傳輸數據,制定了考核獎懲措施,並明確部門職責、信息傳遞程序、時限等內容,進一步完善多方信息比對機制,形成綜合治稅大征管格局,從而實現稅收科學化、精細化征管,減少地方稅收流失。

五、積極推進依法治稅,為地方經濟建設保駕護航

(一)整頓和規范稅收秩序,營造公平環境。認真開展稅收專項檢查、專項整治、專案稽查和發票協查工作,嚴厲打擊各種涉稅違法犯罪活動。在稅務檢查上,突出依法治稅,加大了稅務行政處罰的力度,破獲了一些難度較大、影響較廣的重大涉稅案件,打擊了偷漏稅分子的囂張氣焰,為地方經濟發展營造公平良好的稅收環境。同時要加強納稅評估,對納稅人的申報納稅情況進行評估,對那些沒有合法申報的進行糾正,對那些明顯有申報不實的納稅人進行事前告知,促使納稅人依法納稅。

(二)加強稽查力度。積極開展行業稅收專項檢查,將房地產、建安、製造、采礦、餐飲、服務、電力以及長虧不倒、長期微利企業和高收入行業列為檢查重點;建立征、管、查聯席會議制度,加強稽查信息溝通,進一步發揮以查促管作用。

(三)強化稅收執法監督。深入推行稅收執法責任制,進一步健全執法崗位責任體系和整合業務流程,認真按照考核評議辦法,強化執法過錯責任追究,有計劃地開展稅收執法檢查,並切實抓好查處問題的整改,促進稅收執法水平不斷提高。認真執行重大稅務案卷集體審理制度,同時,注重加強人員培訓,提高執法監督水平。

如何使稅收更好的促進地方經濟發展,不僅僅是一個觀念問題,更是地稅工作的一項實際內容。既要收好稅,確保稅收收入任務圓滿完成,又要肩負起服務納稅人、服務地方經濟的重任。只有實實在在地轉變觀念,改善服務,才能使稅收更好地促進地方經濟的發展,促進地稅工作上水平、上台階,這也是新時期賦予地稅工作的一項全新任務。

❾ 如何運用七錢開源方法論破解地方經濟之困

讀雹察過中建政研的文章,有專門對於七錢開源方法論的介紹。地方政府投資項目的資金籌措、資金管理的工作可以歸納為「七錢」原則,即要錢、借錢、融錢、換錢、賺錢、省錢和還錢。一是要錢。地方政府向中央政府或上級政府申請的各類專項獎補、中央或宴辯上級的財政轉移支付、中央預算內投資資金等。二是借錢。指地方政府發行的政府債券以及政府和社會資源祥茄本合作(PPP)。政府債券包含特別國債、一般債券和專項債券。三是融錢。地方政府依託地方國有企業作為主體,進行市場化融資或以「企企合作」為主要形式進行政企合作,或者以政企合作。四是換錢。用資源或資產去換錢。五是賺錢。賺錢相對來說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重點是提升地方經濟的「造血」功能。六是省錢。省錢的意義在於將有限的資金用於必要的發展上面,因此引入了績效管理的概念。七是還錢⌄還錢指地方目前普遍存在的債務化解和存量債務的還本付息。

❿ 地方政府對於經濟的管理是什麼體制的產物

隨著我國地區問經濟交往的不斷加深和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完善,區域經濟一體化得到了較快發展,取得了較大的成就,但是衍生的問題也十分突出。我國地方政府管理體制在行政區劃、職能定位、機構腔模設置和運行機制等方面與區域經濟一體化存在不適應性,是區域經濟一體化向縱深發展的重要制度瓶頸因素。只有創新地方政府管理體制,即調整行政區劃、轉變政府職能、改革政府機構、重御圓基鎮謹塑府際關系、創新區域管理運作機制等,才能解決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中的制度瓶頸問題,促進地方政府管理體制與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之間的和諧互動。

閱讀全文

與地方經濟如何管理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幸福生活如何有質量 瀏覽:123
省廳事業編比縣鄉公務員如何 瀏覽:482
事業編信用貸款怎麼還 瀏覽:538
幸福里怎麼聯系中介買房 瀏覽:657
事業單位技術崗位有什麼區別 瀏覽:486
把美女比喻成什麼蝴蝶 瀏覽:365
經濟數據去哪裡查股民須知 瀏覽:816
婚姻里如何選擇一個合適的人 瀏覽:852
采訪新人愛情故事要問哪些問題 瀏覽:600
讀一篇故事的英文怎麼寫 瀏覽:831
抖音藍發美女抖音號是多少 瀏覽:198
經濟環境對農業影響有哪些 瀏覽:839
事業性發票有哪些 瀏覽:62
愛情公寓婚檢是什麼意思 瀏覽:71
故事會的開頭怎麼寫 瀏覽:817
女人發了關於婚姻文章表達什麼 瀏覽:414
怎麼用英語描寫美女 瀏覽:322
連江足療哪裡有美女 瀏覽:792
男孩子故事大全睡前故事有哪些 瀏覽:754
什麼工作能考事業編 瀏覽: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