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唐朝商業繁榮的表現及原因
唐朝商業繁榮的表現有:冶礦業和造船業有都有明顯的發展、棉布產量增多、陶瓷業發展到新水平等;唐朝商業繁榮的原因有:交通的發達、社會分工的發展、政治的穩定、唐初幣制改革、農業和手工業的發展等。
⑵ 簡述唐朝盛世經濟繁榮的原因
這是簡單的
唐朝盛世的表現
政治上的建樹、經濟繁榮的表現、友好的民族關系、開放的對外關系
政治上:
政治清明,人才輩出.
1、唐太宗李世民在隋朝基礎上創建三省六部制,採用科舉選拔人才;武則天增加了科舉錄取人數,並開創了武舉和殿試;唐玄宗李隆基任用高官主持科舉,提高科舉地位,促進了唐詩的發展.
2、唐太宗沿襲前朝府兵制;李隆基創建兩稅制;
經濟上:
開始徵收茶稅,農業上水稻種植的推廣,新型農業器具的發明應用,絲綢技術的進步,對外貿易繁榮,城市中的東市西市的劃分等.
這是復雜一點的
唐朝盛世主要指唐朝的「貞觀之治」和「開元盛世」,這兩個盛世局面是為歷代人民所稱頌的,經過研究,我們認為之所以能出現「盛世」的局面,其原因如下:
一、政治上注意以史為鑒,選賢任能,從諫如流.
李世民吸取隋亡教訓,認為「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因而,他經常告誡各官滲賀員要處理好統治者與人民之間的關系.
太宗還比較重視人才選拔和發現人才.唐太宗深知「為政之要,惟在得人」,把選拔優秀人才作為朝廷的頭等大事來對待.他強調要德才兼備,不避親仇,注重品德.此外,唐朝對科舉制度的進一步完善和實施,也為廣選人才開辟了基本途徑.
唐太宗能夠虛懷博納,從諫如流.魏徵在諫臣中尤為突出,他曾對太宗說「兼聽則明,偏聽則暗.」魏徵和太宗討論問題能直言進諫,既使引起了太宗盛怒,也毫不退讓.初唐時由於太宗的虛懷納諫,避免了封建君主制度下由於皇帝的獨斷專行而產生的許多弊病.
二、經濟上實行「與民休息」的政策,推行輕徭薄賦,注重農業生產發展.
「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為了減輕農民負擔,李世民重視農業生產,積極推行一系列重農業的政策,輕徭薄賦.隋末唐初戰亂頻繁,人口稀少,李世民一方面竭力推行均田制和租庸調法,限制世族,豪強對土地的壟斷和霸佔,一方面鼓勵農民遷往荒地開荒,這一系列措施極大地提高了農民生產的積極性.同時,李世民比較注意勤儉節約,做了皇帝後,住得仍是隋朝的宮殿,大部分已經破舊.當洛陽發大水,百姓房屋被沖毀時,他還下令拆掉洛陽的一些宮殿,把木材分給百姓修房用.
三、軍事上實行「寓兵於農」的兵制.
唐前期沿襲了前代的府兵制,到太宗時進一步得到改進,使之更為完善.府兵制是建立於均田制基礎上,府兵戰時出征,平時在籍,春、夏、秋務農,冬季習武,兵農合一.對「貞觀之治」起到積極效果.到唐玄宗即位時期,由於邊防危機已十分嚴重,也為順應時勢,改府兵為募兵,養馬屯田,憑借強盛的國力和兵力,逐步恢復了失地,維護了國家的統一和邊疆的安寧,之後不久,便出現了有名的「開元盛世」.由此可見,軍事制度的正確與否,也是一個國家興盛的重要標志與保障.
四、文化方面,銳意經史,倡導儒學.
李世民深知「武以定邦、文以興國」的道理,極其注重改革科舉制度,發展學校教育,為唐朝文化的繁榮,創造了有利條件.
貞觀時期崇孔尊儒,興學重教,正是儒學發展的關鍵時期之一.開元年間,是我國文學史上詩歌創作最為繁盛的時代,涌現了李白、杜甫等風格各異的偉大詩人.詩歌創作的繁榮與唐玄宋的提倡是分不開的,唐玄宗喜愛李納仿白的詩,就把李白從一個平民百叢茄派姓直接提升入翰林院,還多次召李白入宮,在物質生活方面給予優厚待遇,唐玄宗的行為鼓勵了更多人投身於詩創作,並且精益求精,使詩歌藝術得到充分的發展.
五、民族關繫上採取 「華夷一體」等較為平等的民族政策,慎征伐,重安邊,以和親代替戰爭.
漢民族與邊疆少數民族的關系,一直都是歷代統治者十分重視的.唐太宗通過比較開明的民族政策處理民族矛盾,改善民族關系.對於那些被征服的以及主動來歸附的少數民族部落,注意不強行改變他們的生活方式和風俗習慣,並且任命他們原來的首領擔任各級官職,管理本地區或本部落的人民.同時,送給他們農具、耕牛等物品,幫助他們發展農牧生產.此外,唐太宗還十分注意用「和親」的方式,來加強與少數民族間的聯系和團結.他多次把宗室女兒嫁給少數民族的首領,其中影響最深遠的是唐太宗將文成公主嫁給吐蕃松贊干布.皇帝的戰、和兩手的成功運用,實現了邊境地區的統一和安定,民族間交往的密切.
通過對唐朝盛世治國方略的探究,我們認為當前我國的政治和經濟要想出現「盛世」局面、使得國泰民安,除了適當學習古人的謀略外,還應借鑒以下幾點:
一、治理國家,必須首先確立正確的大政方針,這樣才能以不變應萬變,保持政策的連續性和政權的穩定性.而判斷大政方針的正確與否,主要看是否符合實際和有利於國家的長治久安.
二、統治者好大喜功,沽名釣譽,往往欲速則不達,甚至身敗名裂.一個善於治國的統治者,應崇實務本,順應民意,因循為用.
三、最高統治者應抓大事,切不可越俎代庖.其主要職責是,任用人才,掌握大政方針和考察官吏政績的優劣而予以賞罰,這樣才能使官吏忠於職守、盡職盡責.
四、統治者要革除國家積弊,不能採取大刀闊斧的方式,而應該因勢利導,採取建設性的措施.否則會引起強烈的社會震顫,其後果是不堪設想的.
唐朝盛世距我們雖已遙遠,但歷史卻埋沒不了它的千痕萬跡,歷史波濤激起了人們的思緒,探索中的我們又回到現代,我們期待著中華大地再次掀起盛世繁景……
⑶ 唐朝商業繁榮的表現及原因
原因有國家的統一;政治的穩定;交通的發達;農業和手工業的發展;社會分工的發展;唐初幣制改革等。表現如棉布產量增多,陶瓷業發展到新水平,冶礦業和造船業有顯著發展等。
一、政治上注意以史為鑒,選賢任能,從諫桐猛銷如流。
李世民吸取隋亡教訓,認為「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因而,他經常告誡各官員要處理好統治者與人民之間的關系。
二、經濟上實行「與民休息」的政策,推行輕徭薄賦,注重農業生產發展。
「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為了減輕農民負擔,李世民重視農業生產,積極推行一系列重農業的政策,輕徭薄賦。
三、軍事上實行「寓兵於農」的兵制。
唐前期沿襲了前代的府兵制,到太宗時進一步得到改進,使之更為完善。府兵制是建立於均田制基礎上,府兵戰時出征,平時在籍,春、夏、秋務農,冬季習武,兵農合一。
四、文化方面,銳意經史,倡導儒學。
李世民深知「武以定邦、文以興國」的道理,極其注重改革科舉制度,知陵發展學校教育,為唐朝文化的繁榮,創造了有利條件。
五、民族關繫上採取 「華夷一體」等較為平等的民族政策,慎征伐,重安邊,以和親代替戰爭。
1、農牧業的發展。①政府重視農田水利灌溉,在中央工部之下設置水部司,又設有事務機關讀水監 ②生產工具的改進,發明百了曲轅犁,筒車等灌溉工具也開始使用。③唐政府十分重視畜牧業,在京西北的草原地帶建立了不度少國營的牧場。
2、手工業。唐設立了不同層次的政府機構局游管理門類眾多的手工業,主要有工部之下的問工部司。手工業的繁榮主要表現在:①紡織業-絲織品種類繁多,棉布產量增多;染色技術提高,發明了「絞纈」「夾纈」「蠟纈」三種染色方法。②陶瓷業發展到新水平。刑州白瓷,越州青瓷最為有名。唐三答彩代表了唐陶瓷業的最高成就。③冶礦業和造船業也有顯著發展,唐時遠航印度和紅海的海船,有「海上霸王」之稱。
3、商業的繁榮。①城市的發展,洛陽、長安是國際大都市,各國商旅雲集。②市場的發展。從京都到地方均有市場管理機構,農村的集貿也有了發展,在當時成為草市、野市。
⑷ 唐代繁盛的原因和表現
外交、打仗、人民平安、人民富裕、人民安全、擴大土地、管理、詩詞等,國家的繁盛全是基於平民百姓,只要他們好,州前國家就安定、富裕。
唐手宴朝(公元618年-907年),始於高祖李淵,終於哀帝,共20帝。唐朝時期,中國的封建社會達到了頂峰,其中以唐太宗李世民的「貞觀之治」為最。唐高宗後,武則天稱帝,國號「周」。
唐朝是中國歷史上的重要朝代之一。唐代中國在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中外關系等各個方面都取得了輝煌的成就。
唐朝前期,農業生產蒸蒸日上,手工藝品日益精巧,商品經濟空前繁榮,城市生活繁華似錦。唐朝後期,江南經濟進一步發展,為以後南方經濟水平超越北方奠定了基礎。當時在政治上,先後出現了「貞觀之治」和「開元之治」,國家統一,社會安定,其成就超邁西漢「文景之治」。唐玄宗統治時期,鼎盛局面達到了高峰,甚至在文壇上也出現了「盛唐氣象」。
就當時的世界范圍來看,唐帝國也是最重要、最強盛的國家之一。歐洲的封建強國主要有法蘭克王國和拜占庭帝國,他們都遠遠落後於唐朝。東方重要的國家有印度和日本。印度戒日王重新統一次大陸前後剛剛確立了封建制,可他死後次大陸隨即分崩離析。在世界范圍內,唐朝不但能夠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而且屬於最先進的行列。
唐朝正處於中國古代社會由前期向後期發生轉折的關鍵時期,從這個意義上說,唐朝也具有重要的歷史地位。唐朝後期出現的很多萌芽狀態的新事物,對此後千餘年的歷史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唐代賦稅制度上的改革,宋代的「二稅」、明代的「一條鞭法」、清代的「攤丁入畝」,都是唐代兩稅制的繼續和發展。中唐時期韓愈和李翱的哲學思想為宋明理學開了先河。韓愈、柳宗元所倡導的「古文運動」為宋代「古文運動」的第二次高潮奠定了基礎。由此可見,從唐中葉開始到北宋建立,二百冊薯清年間醞釀了中國古代社會的重大變化,許多新事物都萌發產生於唐代。
總之,唐朝經濟發達、文化繁榮、國力強盛,是中國歷史上繼漢代出現的又一鼎盛局面,史稱「強漢盛唐」;唐朝後期的發展又為中國古代社會的巨大變革開了先河。唐代確實是中華民族歷史上一個光輝燦爛的偉大時代!
⑸ 唐朝社會經濟繁榮的原因是什麼
唐朝是我國封建社會發展的鼎盛時期。那時國勢強盛,疆域遼闊,在經濟、政治、文化等方面都有一定的特點和相當高的成就。針對唐朝政治經濟繁榮發展的原因,我談一下自己的認識。唐朝社會繁榮的主要原因是唐朝政治局勢相對穩定,而唐初的幾位統治者都相繼採取了穩定社會,發展生產的措施。隋朝的建立和南北統一,結束了將近400年的分裂局面,使中國繼秦漢之後,又出現了統一的隋唐帝國。在此之前,南方和北方的經濟已各有發展,全國統一之後,南北的經濟聯系加強了,大運河的開鑿,適應了南北經濟聯系的需要,促進了南北經濟的交流。從隋朝的建立到唐代安史之亂(755年)以前的170多年間,除隋末幾年戰亂外,政治局勢,社會秩序基本上是穩定的。而且唐初的幾位君主都採取了一系列發展農業生產,穩定社會秩序的措施。魏晉南北朝時門閥士族占統治地位,農民沒有獨立的戶籍,所謂「客皆注家籍」(《隋書·食貨志》),處於依附、奴役地位。到唐代,唐太宗李世民實行了均田制使農民分得了一小塊土地,並允許農民遷移,允許農民因無錢喪葬或遷移,可以出賣土地。租庸調制,允許農民納絹布代役,這使農民對封建國家的人身依附關系有所減弱
⑹ 唐代繁榮的表現及原因(政治,軍事,社會,經濟,文化,科技,民族關系,對外交流,農業)
經濟繁榮的表現
廳態農業
鐵犁牛耕普遍推廣; 生產工具的改進:曲轅犁、筒車; 興修水利;
耕地面積滲知增加; 新的栽培技術和蔬菜新品種
手工業
絲織業技藝高超; 陶瓷業發展(越州青瓷、邢州白瓷、陶器「唐三彩」)
商業
商業繁榮,定期「市」、「集」;大城市:北方有長安和洛陽,南方有揚州和成都;
都城長安:規模宏大、布局合理、人口眾多、商業發達;
對外貿易的重要城市:廣州,設立市舶使管理對外商務
政治上
1.任用賢能
玄宗即位後,先起用姚崇、宋璟為相,其後又用張嘉貞、張說、李元紘、杜邏、韓休、張九齡為相。他們各有所長,並且盡忠職守,使得朝政充滿朝氣。而且玄宗在此時亦能虛懷納諫,因此政治清明,政局穩定。
2.改革吏治
玄宗採納張九齡的建議,制定官吏的遷調制度。選取京官中有能之士,將其外調為都督刺史,以訓練他們的處事才能及培養行政經驗。同時間,又選取都督刺史中有作為者,將其升為京官。這樣內外互調,增進了中央與地方的溝通、了解和信任。玄宗亦將全國分為十五道,於各道置采訪使,以監督地方州縣的官員,並考察地方官吏的政績。而在選拔人材方面,玄宗亦對科舉制度作出改革,限制了進士科及第的人數,以減少冗官的出現,提高官吏整體的素質。
對外軍事
玄宗採納張說之提議,實行募兵制,以取代日漸廢弛的府兵制。在公元722年,他親自挑選府兵及壯丁共12萬人作為京師的宿衛,並稱為「彍騎」。而他亦於邊疆地帶設置十大兵鎮,以節度使節制,作為統治異族與鞏固邊防的措施。
唐朝時期,科舉制度逐漸得到發展和完善:唐太宗時期,科舉考試成為固定製度,每年舉行;武則天時期開創了殿試制度和選拔軍事人才的武舉;唐玄宗時期,詩賦成為進士科考試的重要內容
將選拔官員的權力收歸中央,加強了統治;廣納人才,擴大了統治基礎,緩解了社會矛盾.加強了思想控制,籠絡、控制知識分子
三省六部制:確立於隋文帝時期,在唐朝得到進一步完善。三省:指中書省(負責決策)、門下省(主管審議)、尚書省(負責執行);六部指尚書省下屬的吏部、戶部、禮部叢伏消、兵部、刑部、工部。
原因
1、政治方面:
唐以755年安史之亂為界,分為前後兩期。a唐前期:統治者吸取隋亡的教訓,注意調整統治政策、政治比較清明,階級矛盾相對緩和,社會經濟相對繁榮,民族關系和睦融洽,對外交流盛況空前,文化事業興旺發達,出現了"貞觀之治"、武則天的統治、"開元盛世"。b唐朝後期:政治腐敗,釀成安史之亂,唐朝由盛而衰。此後,地方上形成藩鎮割據,中央出現宦官專權和朋黨之爭,政局混亂,社會經濟遭到嚴重破壞,在農民起義的打擊下,唐統治瓦解。
2、經濟方面:
a唐朝前期,實行均田制和租庸調制,積極發展與各民族的經濟文化交流,實行開放的對外政策,封建經濟呈現全面繁榮的景象。b唐後期,安史之亂使農業生產遭到破壞,土地兼並使均田制和租庸調制無法維持,兩稅法也沒有能使經濟復甦,但奠定了唐後期至明中葉中國古代賦稅的基礎。庄園經濟的普遍建立則是封建經濟發展的結果,均田制的破壞則是經濟發展的必然。
3、民族關系方面:
唐朝是我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重要發展階段。唐朝統治者實行較開明的民族政策,通過戰爭、和親、冊封、設管理機構等方式加強了與周邊各族的關系,各民族進一步融合,民族間經濟文化交流進一步加強,各族人民共同為祖國的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4、對外關系方面:
唐朝時,我國經濟和文化處於世界先進地位,對外交通比過去發達,政府採取比較開放的對外政策,唐朝同亞洲、歐洲各國間的往來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盛況。一方面增進了中國人民與世界人民的友誼,推動了唐朝社會經濟文化的繁榮發展;另一方面唐朝高度的文明對人類文明也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作出了傑出的貢獻。
5、思想文化方面:
隋唐時,中國科學技術和文學藝術取得了更大的成就。隋唐時期的建築、雕版印刷、天文、醫學都處於世界領先地位;哲學、史學、宗教興盛;文學藝術光耀千古;體育活動也空前活躍。唐文化澤被深遠,促進了亞洲文明的發展和西方文明的時步,是"中華文化圈"的源流,唐文化在世界史上留下了巨大的不可磨滅的足跡。
6.科技文化的發展發達原因:國家統一強盛,經濟繁榮,對外開放,民族交往頻繁,統治者推行開明、兼容的文化政策,繼承前代文化成果,文化進入了輝煌燦爛的高峰期。
⑺ 唐朝經濟繁榮的原因是什麼
政治上:唐太宗李世民在隋朝基礎上創建三省六部制,採用科舉選拔人才;武則天增加了科舉錄取人數,並開創了武舉和殿試;唐玄宗李隆基任用高官主持科舉,提高科舉地位,促進了唐詩的發展。沿襲前朝府兵制;李隆基創建兩稅制。
經濟上:實行「與民休息」的政策,推行輕徭薄賦,注重農業生產發展。開始徵收茶稅,農業上水稻種植的推廣,新型農業器具的發明應用,絲綢技術的進步,對外貿易繁榮,城市中的東市西市的劃分等。
文化上:銳意經史,倡導儒學。民族關繫上,採取 「華夷一體」等較為平等的民族政策,慎征伐,重安邊,以和親代替戰爭。
唐朝(618年—907年),是繼隋朝之後的大一統王朝,共歷二十一帝,享國二百八十九年,因皇室姓李,故又稱為李唐,是公認的中國最強盛的時代之一。
隋末天下群雄並起,617年,唐國公李淵晉陽起兵,次年於長安稱帝建立唐朝。唐太宗繼位後開創「貞觀之治」。唐高宗承貞觀遺風開創「永徽之治」。690年,武則天以周代唐,定都洛陽,史稱武周。神龍革命後恢復唐朝國號。
唐玄宗即位後勵精圖治,開創了萬邦來朝的開元盛世。天寶末全國人口達八千萬上下。安史之亂後藩鎮割據、宦官專權導致國力漸衰,中後期又經元和中興、會昌中興、大中之治國勢復振。878年,爆發黃巢起義破壞了唐朝統治根基,907年,朱溫篡唐,唐朝覆亡,中國進入五代十國。
唐朝疆域空前遼闊,是第一個未修建據胡長城的大一統王朝。唐代國土在西部及北部皆超出現代中國的疆界范圍。
⑻ 唐朝經濟繁榮的表現有哪些方面
唐朝經濟繁榮主要是表現在:農業方面:水利事業發達;和耕作技術和栽培方法的進步。
⑼ 唐代繁盛的原因和表現
唐朝是中國歷史上比較繁榮的時期,它的繁榮不是偶然的,主要有以下方面的原因:
(一)我覺得在隋唐以及它們之前的這段時間,蘆宏好外族的影響是非常大的。
首先,南北朝對立的局面中,北方少數民族的消耗是挺大的,而且漢化程度也比較大。
再者,隋朝建立後,和高句麗、吐谷渾、南陳、契丹、黨項羌、嶺南的少數民族、雲貴的少數民族、林邑(大概今越南北部或越南吧!)等等發生過戰爭,很誇張吧。其中:
三大敗仗:
1.雁門關戰役,突厥二十萬鐵騎大破隋軍,隋煬帝險些喪命。此戰使突厥勢力日益膨脹,開始大規模侵擾中國邊境。
2.隋朝三次征討高麗戰役,幾乎是全軍覆沒,造成了國內的動亂。導致了隋朝的滅亡。
3.隋朝末年海南島叛亂,隋軍全軍覆沒,海南島險些割據稱王。
三大勝仗:
1.征討吐谷渾之戰,隋軍佔領河西地帶,消滅吐谷渾主力數萬,基本解除了隋朝南征的後顧之憂,為統一中華奠定了基礎。
2.隋文帝征討突厥之戰,隋軍三路出擊,聚殲突厥主力,迫使突厥向隋朝稱臣。
3.隋朝征南越戰役,廣西,海南盡為中華版圖。
由此看見,隋在消耗了自身實力的同時也為後來的大唐帝國打造了一個相對比較寬松的環境,而唐也很爭氣,對外戰爭取得了重大勝利。使得唐初的時候基本上沒有什麼大敵,基本上都扮演著「侵略者」的角色(對比:西漢的匈奴、北宋的大遼,當然中唐後公主屈嫁外藩更是一個鮮明的對照)。而建立的強大軍事能力上的對外貿易給唐初的繁榮提供了不小的動力。
(二)唐初的盛世當然有統治者的開明的原因了。李世民的種種賢明的歷史趣聞就不用多說了吧。想說的一點就是:唐初的時候,李家可是大大地推行「道」家,當然一方面不免有說自己也姓李啦等自我貼金的成分,但是應當指出的是道家的「無為之治」的確是各個亂世結束新朝初生的時候的最佳選擇。舉例:西漢初年的文景之治(黃老政治)、清初康乾盛世(永不加賦)。另外說一句,李世民的「垂拱而治」和我們偉大的領袖、革命的導師(林彪貌似就是這么說老毛的吧)——毛主席在建國初的時候的「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其實是有異曲同工之妙的。
(三)隋雖然死的快,可是給唐可是留了不少的遺產啊,當然不是說國庫啊,估計楊廣也留不陪鉛了幾個子兒,當然N多的美女就算裡面了哈。除了對外的大環境外,大運河可以說對唐國內的發展起了很大作用。還有三省六部制度、科舉制度,當然能沿用好的東西也是李唐統治者的眼力和本事。另外我想說的就是,隋煬帝死後,中國實在太亂了,有兵就可以稱王,地方豪強不是自立山頭就是被「亂民」KO。這一點的影響就是李唐打下江山後,地方上的大勢力幾乎一掃而空,在封建王朝這個金字塔結構社會中,中上層部分的缺失卻更加利於了李唐對整個國家的控制力。當然這個情況在很多王朝誕生時都有。「令行禁止」的重要性就不多說了吧。
(四)統治者「生於憂患,死於安樂」,老百姓「寧做太平犬,不做亂世人」。
總結來說:
1.吸取了隋亡教訓
2.唐太宗知人善任,重視納諫
3.國家的統一,民族相處和睦
4.政治清明
5.外交頻繁,科技繁榮
不能說唐朝是中國最興盛的的朝代,比如有人說是宋朝或漢朝等。但對世界的影響,在當時世界的地位而言,除了唐朝,無出其右者。還有對中國自身歷史而言中國歷代各個領域的頂尖人物中,唐朝的人是占很大比例的。我看唐朝興盛的原因有三。
一,國家不定於一教。
唐朝基本上是儒釋道三教並行的時代,儒家雖然在國家根本政治中居重要地位,但儒家不利用自己的地位打壓其他的思想。比如,佛教。我想在中國各個朝代中,沒有哪個朝代比唐朝更重視佛教。比如李淵在建立唐朝之前就發願它日當皇帝必大宏佛教,李世民雖然沒有很明顯的佛教傾向,但他也很重視佛教對政治的作用。唐朝的歷代皇帝都照例「迎佛骨」,每隔二十年迎一次,到唐武宗「滅佛尊道」止,共迎了七次。其中有個著名的文人韓愈,他聲稱掌握了儒術治國絕顫的奧秘,要求廢佛尊儒,寫了《諫迎佛骨表》,結果被扁廣東潮陽。唐朝皇帝在「迎佛骨」一百多年中,國家基本穩定。到唐武宗「滅佛教尊道教」,國家亂生。中國佛教史上的大多數教派如凈土宗,華嚴宗等都在唐朝產生。也出現了中國本土的許多佛教人物,如六祖慧能等。唐朝的佛教還傳到了日本等其他亞洲國家。
道教在唐朝也有相當地位。道教的創始人老子,姓李。唐朝國姓也是李,他們一度還想認老子為祖宗。道教的地位到唐武宗時更甚,不過定於一教,國即亂。
儒家在唐朝的政治當中還是很重要的,不過沒有利用自己的地位去打呀壓其他的思想,唐朝有科舉,但不唯四書五經是從。
二,開明,充滿智慧的皇帝。
比如,李世民。「水能載舟亦能覆中」體現了他的政治智慧和胸懷。另外李世民沒有王夷思想。
三,一大幫敢得罪皇帝的能臣。
如魏徵,房玄齡,戴胄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