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生活中的經濟現象10個
經濟學對於很多人來說,可能十分高深莫測,事實上,經濟學並不神秘,就來源於我們的現實生活。現在給大家介紹我們生活中8個有趣的經濟現象。
1、打開冰箱時,為啥冷藏室會亮而冷凍室卻不會亮?——「成本效益原則」
「成本效益原則」是指只有當改後效益大於改進的成本時,才應該改進這個產品。
對於題目的問題,我們可以對比相關成本與效益。不管是在冷凍室還是在冷藏室,安一盞打開門就會自動亮的燈,成本差不多是一樣的。這也就是經濟學家所謂的「固定成本」,在這里指的是,它不隨你開關冰箱門次數的多寡而發生變化。從效益方面來看,冰箱里有一盞燈,你找東西更方便。由於大多數人打開冷藏室的次數比打開冷凍室的次數要多得多,因此顯然,在冷藏室安裝一盞燈的效益更大。所以,既然加裝一盞燈的成本相同,那麼,根據成本效益原則,在冷藏室安燈就比在冷凍室安燈更劃算。
這也能解釋「為什麼24小時營業的便利店門上要安裝鎖」,因為當時這種工業門都是有鎖的,我們不會為了便利店而專門做一種不帶鎖的工業門。產品設計不僅要滿足賣方保持低價便於競爭的需求,還要包含最符合消費者心意的功能。簡單來說,成功的產品設計就是根據「成本效益原則」在兩方面實現平衡。
2、為什麼破舊的錢幣總是被先花出去?——「劣幣驅逐良幣」原理
這種現象可類比經濟學一個很著名的原理,「劣幣驅逐良幣」。目前,最通俗的解釋是:當你的錢包里有一張嶄新的百元鈔票和一張破舊的百元鈔票時,你總是傾向於把那張破舊的先花出去。久而久之,流通中的貨幣越來越破舊,新錢卻沒有花出去,仍然呆在錢包里,於是劣幣驅逐了良幣。
「劣幣驅逐良幣」原本是說:古時候,因為鑄造貨幣工藝的差別很大,人們就傾向於將那些足值的「良幣」收藏起來,並試圖將那些成色差的「劣幣」轉讓給他人,這樣市場上就同時流通著劣幣和良幣,且劣幣得不到有效地制止和懲罰,如此循環,良幣就會被驅逐出市場,質量差的貨幣反而在市場上流通了。
在現今社會中,大家可以不必擔心「劣幣驅逐良幣」,人們雖然會排斥殘幣,但是對於新幣的收藏偏好並沒有古代那麼強烈,或者說,即便收藏了新幣,也不能兌換更高價值的東西。並且,鈔票的更新成本並不算高,市場上的殘幣大都被商業銀行收集起來,送交到人民銀行銷毀了。
當今,「劣幣驅動良幣」的現象已經被廣泛引申到各個領域,人們用這一法則來泛指價值不高的東西會把價值較高的東西擠出流通領域,這個「劣勝優
❷ 經濟學現象有哪些
經濟學現象的幾個鎮旦碧例子:遲喚
1、打折商品、超市店慶等總是有很多消費者來消費;一個是跟風現象,一個是愛佔小便宜心理。
2、房價越往上漲購御舉買人數越多;這是人們對房價的心理預期導致的。
3、國債總是很快就銷售一空;因為國債風險小。
4、學校周圍的商鋪、小販很多;學校附近對物品的需求大。
5、兩三千的手機用戶多,五六千的手機用戶少;價格越低,需求越大。
❸ 生活中有哪些經濟學現象,舉例說明,談談你的理解和感想。
關於生活中的經濟現象如下:
人們經常要兆讓彎敏求經濟學家解釋一些經濟事件的原因.例如,為什麼年輕人的失業率高於年齡大一些的人?有時也要求經濟學家提出改善經濟結果的政策建議.例如,政府應該為改善年輕人的經濟福利做些什麼?當經濟學家努力去解釋世界時,
僅僅靠數據並不能判斷政府應不應該提高工人最低工資.確定什麼是好政策或什麼是壞政策不僅僅是一個科學問題,它還涉及到我們對倫理、宗教和政治哲學的看法.
經濟學家可能對世界如何運行的不同實證理論的正確性看法不一致,有著不同的價值觀,因此對政策應該努力實現的目標會有不同的規范觀點.
❹ 你知道哪些經濟學的現象呢
例如:谷賤傷農,薄利多銷、多銷不一定多得——需求價格彈性
需求價格彈性的含義:需求價格彈性表示在一定時期內一種商品的需求量變動對於該商品的價格變動的反應程度。
或者說,表示在一定時期內當一種商品的價格變化百分之一時所引起的該商品的需求量變化的百分比。
因為我的家在農村,所以在我們生活中,經常會出現這樣一個現象,在豐收的季節的農民的收入反而卻下降了,這就是經濟學里的一個經典的問題——「谷賤傷農」。
對於糧食來說,能賣多少錢取決於兩個因素:一個是糧食的產量,另一個是糧食的價格。糧食所取得收入為產量與收入的乘積表示。
這兩個因素並不是獨立的,而是相互關聯的,它們之間的關系是由一條價格需求曲線所決定的。
即價格越低,需求量越大;價格越高,需求量越少。在生活中,糧食是一種必須品,其彈性系數較小,也就是說需求量對價格變化並不明顯;
當糧價下跌時,對糧食的需求量會增加,但是增加的比例會小於價格的變手賀化量。
原因在於,糧食的彈性系數小於一,因為對糧食的需求量是由人的生理需求決定陵悉。同時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在糧食上的花費所佔的比例已經越來越少了,這也就導致了人們對糧食價格變化的不敏感。
看到這一現象,我們也大致就可以理解上述問題了,當糧食產量大幅度增長時,農民就會競相降價去賣掉手中的糧食。
而由於糧食的彈性系數很小,農民如果想把手中的糧食全部都賣掉的話,那麼他們就會大幅度地降低價格,所降尺薯乎價格的的幅度一定會大於糧食產量增加的幅度。
這就出現了糧食產量增加卻收入不增加的現象,這也正是經濟學上的「谷賤傷農」現象。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發現在生活中無時無刻不存在經濟學的現象,所以,我們更應該練就一雙火眼去發現它們。
同時,更應該學以致用,學有所用,用自己所學的知識,為自己做一個好的理財,去真正地成為一個「理性人」。
拓展資料
微觀經濟學是研究社會中單個經濟單位的經濟行為,以及相應的經濟變數的單項數值如何決定的經濟學說;分析個體經濟單位的經濟行為。
在此基礎上,研究現代西方經濟社會的市場機制運行及其在經濟資源配置中的作用,並提出微觀經濟政策以糾正市場失靈;
關心社會中的個人和各組織之間的交換過程,它研究的基本問題是資源配置的決定,其基本理論就是通過供求來決定相對價格的理論。
所以微觀經濟學的主要范圍包括消費者選擇,廠商供給和收入分配。亦稱市場經濟學或價格理論。微觀經濟學的中心理論是價格理論。
中心思想是,自由交換往往使資源得到最充分的利用,在這種情況下,資源配置被認為是帕累托有效的。
❺ 生活中常見的經濟現象
生活中充滿了有趣的經濟學現象,比如,牛奶裝在方盒子里可樂卻裝在圓盒子里。幾乎所有軟性飲料瓶子,不管是玻璃瓶還是鋁罐子,都是圓柱形的。可牛奶盒子卻似乎都是方的。方形容器能比圓柱形容器更經濟地利用貨架空間。那麼,為什麼軟性飲料生產商堅持使用圓柱形容器呢。
軟性飲料大多是直接就著容器喝的,所以,由於圓柱形容器更稱手,抵消了它所帶來的額外存儲成本。而牛奶卻不是這樣,人們大多不會直接就著盒子喝牛奶。
如果牛奶容器是圓柱形,我們就需要更大的冰箱。可就算大多數人直接就著盒子喝牛奶,成本效益原則亦顯示,它們不大可能裝在圓柱形容器里販賣。不錯,方形容器(不管容器里裝什麼東西)的確能節約貨架空間,但牛奶一例中節約的空間,顯然比軟性飲料一例中來得更劃算。超市裡大多數軟性飲料都是放在開放式貨架上的,這種架子便宜,平常也不存在運營成本。但牛奶則需專門裝在冰櫃里,冰櫃很貴,運營成本也高。所以,冰櫃里的存儲空間相當寶貴,從而提高了用方形容器裝牛奶的收益。
為什麼全新的二手車要比新車便宜得多。只要是新車,不管你是一次都沒開過還是已經開了一個月,只要一落地通常就會有高達20%的折價,這就是所謂的新車「落地八折」。新車第一年貶值最快,在車齡3年左右時最保值,因此3-5年的
准新車價格比新車便宜還劃算。就算成色再新也是二手車,只要是二手的、舊的,國人腦子里根深蒂固的「處女情結」就會作祟,但殘忍的事實卻是試車手早就奪走了車子的「第一次」。面對准新車享受的落地八折優惠,很多精明的車主普遍表示願意放棄同款新車選擇准新車。
購買二手車省下10%的購置稅。購買二手車不僅手續簡單,且沒有繳納車輛購置稅這回事,但買新車卻要繳納10%的車輛購置稅,而當新車轉手時提車時所交的購置稅就白扔了。也就是說,新車只要你一買來,就會立馬貶值10%,而買二手車因為根本不用交購置稅,自然也就省下了這10%的費用。
二手車因車輛瑕疵而折價幾乎全新的二手車往往是在車主剛買來幾個月甚至是短短幾周就轉手賣掉,轉手的原因多為喜新厭舊,即便還沒有度過磨合期,也很有可能存在事故、剮蹭等各種不確定的風險因素。買主要承擔這些瑕疵和不確定的風險因素,自然准新車的價格就比新車便宜很多。
二手車加裝件可免費享受新車提車時許多原本需要車主額外掏錢消費的配置 ,比如加裝件或改裝的音響、導航以及全車貼膜等,選購二手車時就可以免費享受到,車主大可不必自掏腰包。換句話說,如果你選擇買一輛幾乎全新的二手車,只需花買一輛二手車的錢就可免費享受新車的加裝配置。准新車續保前享受保險為免費准新車盡管價格比新車便宜很多,但只要仍然在質保范圍內,就可以享受和新車一樣的原廠質保待遇。如果車主運氣好,恰巧買的准新車車險尚未到期,還可在保險到期前免費享受一小段時間的保險 ,省下買車險這筆不小的開支呢
為什麼餐廳都為飲料提供免費續杯。利潤可以這樣計算,假設一杯飲料的利潤為價格的80%,那麼在顧客續杯第二杯時,利潤則變為60%,第三杯為40%,直至第五杯利潤為零,從第六杯開始虧損。在現實中大部分顧客的續杯量控制在三杯以下。
那麼這損失的40%利潤究竟會帶來什麼,如果一家餐廳提供免費續杯,顧客就會認為自己的消費成本降低而更加頻繁光顧,而續杯客戶很少是獨自一人,而這個顧客帶來的潛力客戶也會增加,餐飲服務行業中,隨著顧客人數的增加,為顧客提供服務的平均成本就會下降,那麼如果這損失的40%的利潤帶來了額外的顧客,那麼餐廳的利潤就會相對增加。而因為免費續杯使店裡顧客的停留時間增加,對未選擇就餐地點的潛力客戶來看,因為從眾消費心理的作用,選擇的概率也會增加。
當然餐廳為了平衡收支,在續杯外其他餐飲項目的利潤就必須抵消這部分損失,所以提供續杯的餐廳,它的主要收入來源不會是飲料,其他的餐飲項目承擔了續杯的成本,那麼餐廳的整體利潤就會增長。
❻ 經濟學效應的概念是什麼
經濟學效應是指某人在近期內重復獲得相同報酬的次數越多,那麼,這一報酬的追加部分對他的價值就越小。
1,常見的經濟效應:
1)口紅效應「口紅效應」是指因經濟蕭條而導致口紅熱賣的一種有趣的經濟現象,也叫「低價產品偏愛趨勢」。
2)吉芬效應:吉芬效應(Giffen effect)又稱「吉反論」(Giilenparadox)。由19世紀英國經濟學家吉芬(R,Giffen,1837一1910)提出的一種對需求理論的例外情況。即消費者對某種商品的需求並不隨該商品價格的降低而增加,也不隨該商品價格的提高而減少。
3)邊際效應:我們嚮往某事物時,情緒投入越多,第一次接觸到此事物時情感體驗也越為強烈,但是,第二次接觸時,會淡一些,第三次,會更淡
❼ 生活中的經濟學現象有哪些
生活經濟學現象一:
「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這句話出自《資治通鑒》,大意是說:我們的生活習慣從節儉變成奢侈很容易,但是從奢侈變成節儉卻很難。
這句話流傳至今,也成為了教育大家遵守勤儉持家優良傳統的箴言,同時這句話也反映了人們的一個消費特點,就是當人們養成一種消費習慣之後就很難改變和逆轉,當人們收入提高能夠增加消費投入的時候便會很容易變得奢侈,但是當人們收入減少需要降低消費標準的時候卻很難適應。從經濟學角度考慮,這種消費習慣,被稱之為「棘輪效應」。
「棘輪效應」是美國著名經濟學家杜森貝利提出的,他的主要觀點是「人的消費習慣養成之後具有不可逆轉性,易於向上調整,而難以向下調整,在短時期內表現最為明顯,消費的習慣效應較大,養成奢侈的消費習慣後,很難隨著收入水平的降低而立即做出適合的消費習慣調整」。例如,當有的人住慣了豪華奢侈的大房子後,再讓其搬到小房子里蝸居,他就會很難適應;有人過慣了大魚大肉的生活,若是再讓他回到那種粗茶淡飯的日子,他就很難接受。
「棘輪效應」也是一種人性的表現,人生而有欲,適當的慾望有利於促進人奮發向上,但是凡事要有度,過度奢侈就會造成不良的社會影響,是不可取的
生活經濟學現象二:
很多女孩覺得不能委屈自己,把自己的「機會成本」定的過高,總覺得能找一個要比自己各方面都優秀的。自己3分要找5分的,5分要找7分的,可是,優秀的人往往是少數的。自己不想努力但又想找個高質量男孩,找不到,又不想將就自己與差不多或條件更差的人在一起,降低自己的生活質量,那隻有單著呢!很多男孩單身更多是由於自身條件不太好,也不願委屈自己,認為自己不斷努力會提高自己的「機會成本」,找到一個更讓自己滿意的。這樣,單身男女就慢慢多了。
而經濟學中也有一個「機會成本」原理。是指在面臨多方案擇一決策時,被舍棄的選項中的最高價值者是本次決策的機會成本。簡單來說,在我們為了得到某種東西而放棄另一種東西時,「機會成本」就指在作出選擇後其中那個最大的損失。
❽ 列舉五種經濟現象,並選其中一種你最感興趣的經濟現象說明理由(800字)
通貨膨脹:通貨膨脹是由於紙幣流通條件下因貨幣供給大於實際需求現實購買力大於產品供給,導致錢不值錢的現象,
即貨幣貶值,現象是物價持續地普遍的上漲,持續和普遍是很重要的定語,實質是社會總需求大於社會總供給。
2.通貨緊縮:與通貨膨脹相反,通貨緊縮是持續地
普遍地物價下降。
3.財政赤字:國家支出大於收入。
4.財政盈餘:國家收入大於支出。
5.財政收支平衡:實際上,財政過於盈餘或者是財政赤字都是不健康的
國家財政,財政赤字則國家沒有足夠的資金來投入到社會教育,科研,國防等方面,只有當財政達到了收支平衡才是健康的國家財政。
6.市場萎縮:市場萎縮指的是市場運行不通暢,具
體表現有資金流通受阻,貿易成交額小等。在完全的計劃經濟下是沒有市場的,也就稱不上市場萎縮了。
7.經濟回暖:顧名思義,經濟回暖指的是經濟重新有了活
力,市場活躍,經濟能力提高,國家財政收入增加。
❾ 有趣的經濟學小知識
經濟學十大原理
人們如何做出決策1. 人們面臨權衡取捨
2. 某種東西的成本是為了得到它所放棄的東西
3. 理性人考慮邊際量
4. 人們會對激勵做出反應人們如何相互交易5. 貿易能使每個人狀況更好
6. 市場通常是組織經濟活動的一種好方法
7. 政府有時可以改善市場結果整體經濟如何運行8. 一國的生活水平取決於它生產物品與勞務的能力
9. 當政府發行了過多貨幣時,物價上升
10. 社會面臨通貨膨脹與失業之間的短期權衡取捨
經濟這個詞來源於希臘語,它的意思是「管理一個家庭的人」。乍一看,這個來源似乎有點奇特。但事實上,家庭和經濟有著許多相同之處。
一個家庭面臨著許多決策。它必須決定哪些家庭成員去做什麼,以及作為回報每個家庭成員能得到什麼:誰做晚飯?誰洗衣服?誰在晚餐時多得到一塊甜點?誰有權選擇看什麼電視節目?簡而言之,家庭必須考慮到每個成員的能力、努力和願望,以在各個成員中配置稀缺資源。和家庭一樣,一個社會也面臨著許多決策。一個社會必須決定將要做哪些工作和誰做這些工作。社會需要一些人種糧食,另一些人做衣服,還有一些人設計電腦軟體。一旦社會分配人們(以及土地、建築物和機器)去做各種工作,它還應該分配他們生產的物品與勞務量。社會必須決定誰將吃魚子醬而誰將吃土豆,誰將開法拉利( F e r r a r i)跑車而誰將坐公共汽車。
原理一:人們面臨權衡取捨
關於做出決策的第一課可以歸納為一句諺語:「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為了得到我們喜愛的一件東西,通常就不得不放棄另一件我們喜愛的東西。做出決策要求我們在一個目標與另一個目標之間權衡取捨。
我們考慮一個學生必須決定如何配置她的最寶貴的資源—時間。她可以把所有的時間用於學習經濟學;可以把所有的時間用於學習心理學;也可以把時間分配在這兩個學科上。她把某一個小時用於學習一門課時,她就必須放棄本來可以學習另一門課的一小時。而且,對於她用於學習一門課的每一個小時,她都要放棄本來可用於睡眠、騎車、看電視或打工賺點零花錢的時間。我們還可以考慮父母決定如何使用自己的家庭收入。他們可以購買食物、衣物,或全家度假。他們也可以為退休或孩子的大學教育儲蓄一部分收入。當他們選擇把額外的1美元用於上述用途中的一種時,他們在某種其他用途上就要少花1美元。
當人們組成社會時,他們面臨各種不同的權衡取捨。典型的是在「大炮與黃油」之間的選擇。我們把更多的錢用於國防,以保衛我們的海岸免受外國入侵(大炮)時,我們能用於提高國內生活水平的消費品(黃油)就少了。在現代社會里,同樣重要的是清潔的環境和高收入水平之間的權衡取捨。要求企業減少污染的法律增加了生產物品與勞務的成本。由於成本高,結果這些企業賺的利潤少了,支付的工資低了,收取的價格高了,或者結果是這三種結果的某種結合。因此,盡管污染管制給予我們的好處是更清潔的環境,以及由此帶來的健康水平的提高,但其代價是企業所有者、工人和消費者的收入減少了。社會面臨的另一種權衡取捨是在效率與平等之間。效率(e f f i c i e n c y)是指社會能從其稀缺資源中得到最多的東西。平等(e q u i t y)是指將這些資源的成果公平地分配給社會成員。換句話說,效率是指經濟蛋糕的大小,而平等是指如何分割這塊蛋糕。在設計政府政策的時候,這兩個目標往往是不一致的。例如,我們來考慮目的在於實現更平等地分配經濟福利的政策。某些此類政策,如福利制度或失業保障,是要幫助那些最需要幫助的社會成員。另一些政策,如個人所得稅,是要求經濟上成功的人士對政府給予比其他人更多的支持。雖然這些政策對實現更大的平等有好處,但它以降低效率為代價。當政府把富人的收入再分配給窮人時,就減少了對辛勤工作的獎勵;結果,人們工作少了,生產的物品與勞務也少了。換句話說,當政府想要把經濟蛋糕切為更均等的小塊時,這塊蛋糕本身也就變小了。認識到人們面臨權衡取捨本身並沒有告訴我們,人們將會或應該做出什麼決策。一個學生不應該僅僅由於要增加用於學習經濟學的時間而放棄心理學的學習。社會不應該僅僅由於環境控制降低了我們的物質生活水平而不再保護環境,也不應該僅僅由於幫助窮人扭曲了工作激勵而忽視他們。然而,認識到生活中的權衡取捨是重要的,因為人們只有了解了他們面臨的選擇,才能做出良好的決策。
1.1.2 原理二:某種東西的成本是為了得到它所放棄的東西
由於人們面臨著權衡取捨,所以做出決策就要比較可供選擇的行動方案的成本與收益。但在許多情況下,某種行動的成本並不像乍看時那麼明顯。例如,考慮是否上大學的決策。利益是使知識豐富和一生擁有更好的工作機會。但成本是什麼呢?要回答這個問題,你會想到把你用於學費、書籍、住房和伙食的錢加總起來。但這種總和並不真正代表你上一年大學所放棄的東西。
這個答案的第一個問題是,它包括的某些東西並不是上大學的真正成本。即使你離開了學校,你也需要有睡覺的地方,要吃東西。只有在大學的住宿和伙食比其他地方貴時,貴的這一部分才是上大學的成本。實際上,大學的住宿費與伙食費可能還低於你自己生活時所支付的房租與食物費用。
在這種情況下,住宿費與伙食費的節省是上大學的收益。這種成本計算的第二個問題是,它忽略了上大學最大的成本—你的時間。當你把一年的時間用於聽課、讀書和寫文章時,你就不能把這段時間用於工作。對大多數學生而言,為上學而不得不放棄的工資是他們受教育的最大單項成本。一種東西的機會成本(opportunity cost)是為了得到這種東西所放棄的東西。當做出任何一項決策,例如,是否上大學時,決策者應該認識到伴隨每一種可能的行動而來的機會成本。實際上,決策者通常是知道這一點的。那些到了上大學的年齡的運動員如果退學,轉而從事職業運動就能賺幾百萬美元,他們深深認識到,他們上大學的機會成本極高。他們往往如此決定:不值得花費這種成本來獲得上大學的利益,這一點也不奇怪。
1.1.3 原理三:理性人考慮邊際量
生活中的許多決策很少是黑與白的選擇,而往往涉及到灰色陰影。當到了吃午飯的時間時,你面臨的決策不是在快餐或豬排之間的選擇,而是是否再多吃一勺土豆泥。當考試臨近時,你的決策不是在放棄考試或一天學習2 4個小時之間的選擇,而是是否多花一小時復習功課而不看電視。經濟學家用邊際變動(marginal change )這個術語來描述對現有行動計劃的微小增量調整。記住「邊際」指「邊緣」,因此,邊際變動是圍繞你所做的事的邊緣的調整。在許多情況下,人們通過考慮邊際量來做出最優決策。例如,假設你向一位朋友請教,應該在學校上多少年學。如果他給你用一個擁有博士學位的人的生活方式與一個沒有上完小學的人進行比較,你會抱怨這種比較無助於你的決策。你很可能已經受過某種程度的教育,並要決定是否再多上一兩年學。為了做出這種決策,你需要知道,多上一年學所帶來的額外利益(一生的更高工資和學習的全面享受)和所花費的額外成本(學費及你上學時放棄的工資)。通過比較這種邊際利益與邊際成本,你就可以評價多上一年學是否值得。另一個例子,考慮一個航空公司決定對等退票的乘客收取多高的價格。假設一架有2 0 0個座位的飛機橫越國內飛行一次,航空公司的成本是1 0萬美元。在這種情況下,每個座位的平均成本是1 0萬美元/ 2 0 0,即5 0 0美元。馬上就會有人得出結論:航空公司的票價決不應該低於5 0 0美元。但實際上,航空公司可以通過考慮邊際量而增加利潤。設想一架飛機即將起飛時仍有1 0個空位,而在登機口等退票的乘客願意支付3 0 0美元買一張票。航空公司應該賣給他票嗎?當然應該。如果飛機有空位,多增加一位乘客的成本是微乎其微的。雖然一位乘客飛行的平均成本是5 0 0美元,但邊際成本僅僅是這位額外的乘客將免費消費的一包花生米和一罐軟飲料的成本而已。只要等退票的乘客所支付的錢大於邊際成本,賣給他機票就是有利可圖的。正如這些例子所說明的,個人和企業通過考慮邊際量,將會做出更好的決策。而且,只有一種行動的邊際利益大於邊際成本,一個理性決策者才會採取這項行動。
1.1.4 原理四:人們會對激勵做出反應
由於人們通過比較成本與利益做出決策,所以,當成本或利益變動時,人們的行為也會改變。這就是說,人們會對激勵做出反應。例如,當蘋果的價格上升時,人們就會決定多吃梨少吃蘋果,因為購買蘋果的成本高了。同時,蘋果園主決定僱傭更多工人並多摘些蘋果,因為出售蘋果的利益也高了。正如你將看到的,價格對市場上—在這種情況下,蘋果市場—買者與賣者行為的影響對了解市場如何運行是至關重要的。
公共決策者決不應該忘記激勵,因為許多政策改變了人們面臨的成本或利益,從而改變了行為。例如,對汽油征稅,鼓勵人們開小型、節油型汽車。它還鼓勵人們坐公共汽車,而不是自己開車,並鼓勵人們在離自己住的近的地方工作。如果稅收足夠大,人們就會開始駕駛電動汽車。當決策者未能考慮到他們的政策如何影響激勵時,他們就會以他們意想不到的效果結束。例如,考慮一下有關汽車安全的公共政策。今天所有的汽車都有安全帶,但5 0年前並不是這樣。2 0世紀6 0年代後期,拉爾夫?納德爾( Ralph Nader )的著作《任何速度都不安全》引起公眾對汽車安全的關注。國會的反應是通過立法要求汽車公司生產包括安全帶在內的各種安全設備,安全帶成為所有新汽車的標准設備。
安全帶的法律如何影響汽車安全呢?直接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當一個人繫上安全帶時,重大車禍發生時存活的概率提高了。但是,這並不是事情的結束,因為這項法律還通過改變激勵而影響了行為。相關的行為是司機開車時的速度和謹慎程度。緩慢而謹慎地開車是有代價的,因為這要耗費司機的時間和精力。當決定謹慎開車的程度時,理性人要比較謹慎開車的邊際利益和邊際成本。
當提高安全程度的利益高時,他們就會更慢、更謹慎地開車。例如,人們在道路有冰時會比道路干凈時更緩慢而謹慎地開車,這並不奇怪。考慮安全帶法律如何改變一個司機的成本-利益計算。安全帶降低了司機的車禍代價,因為它們減少了傷亡的概率。換言之,安全帶減少了緩慢而謹慎地開車的利益。人們對安全帶的反應和對道路狀況改善的反應一樣—更快更放肆地開車。這樣,安全帶法律最終的結果是更多的車禍次數。安全開車程度的下降對行人顯然有不利的影響,他們更可能發現自己遇上了車禍,但(與司機不同)沒有得到增加的保護的利益。乍一看,這種關於激勵與安全帶的討論似乎是毫無根據的猜測。但是,經濟學家薩姆?佩茲曼(Sam Peltzman)在1 9 7 5年的一項研究中說明了汽車安全法實際上有許多這類影響。根據佩茲曼的證據,這些法律減少了每次車禍的死亡人數,但卻增加了車禍的次數。凈結果是司機死亡人數變動很小,而行人死亡人數增加了。
佩茲曼對汽車安全的分析是人們對激勵做出反應的一般原理的一個例子。經濟學家研究的許多激勵要比汽車安全法的激勵更為直接。沒有人對汽油稅高的歐洲比汽油稅低的美國開車的人少感到驚訝。然而,正如安全帶的例子所說明的,政策有時也會有事先並不明顯的影響。在分析任何一種政策時,我們不僅應該考慮直接影響,而且還應該考慮通過激勵發生的間接影響。如果政策改變了激勵,那就會使人們改變自己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