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四項關鍵任務是什麼
實現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關鍵要在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方面取得重大新進展。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則至少包括以下內容:(一)粗放型增長方式向集約型增長方式轉變,(二)資源消耗型發展向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發展轉變,(三)技術引進型發展向技術創新型發展轉變,(四)外需拉動型發展向內需主導型發展轉變,(五)投資拉動型增長向居民消費拉動型增長轉變,(六)傾斜型發展戰略向均衡型發展戰略轉變,(七)效率優先的分配模式向兼顧效率與公平的分配模式轉變。
⑵ 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關鍵是什麼
十八大指出深化改革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關鍵。
黨的十七大以來,我們深刻認識到轉變發展方式的本質要求是加快經濟體制改革。任何發展方式都是一種動力機制的塑造和利益分配體制的安排。好的體制機制,就會有好的發展方式;反過來,體制機制不順,發展方式也很難合理。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體制狀況影響利益分配格局,利益分配格局引導人們行為,人們的行為決定發展方式的取捨。
全面深化改革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第一,關於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這是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的一個重大理論觀點。這是因為,經濟體制改革仍然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點,經濟體制改革的核心問題仍然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關系。
第二,關於堅持和完善基本經濟制度。堅持和完善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關系鞏固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重要支柱。
第三,關於深化財稅體制改革。財政是國家治理的基礎和重要支柱,科學的財稅體制是優化資源配置、維護市場統一、促進社會公平、實現國家長治久安的制度保障。
以上內容參考:人民網—為何說深化改革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關鍵?
⑶ 科學發展觀強調,什麼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關鍵
科學發展觀強調,全面深化經濟體制改革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關鍵。
經濟體制改革是指推進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的改革,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經濟增長和社會發展、深化改革和保持穩定、應對當前挑戰和完善體制機制之間的關系。
更加重視改革頂層設計和總體規劃,加快破除制約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推動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拓展資料:
經濟體制(Economic Structure) 指在一定區域內(通常為一個國家)制定並執行經濟決策的各種機制的總和。
通常指國家經濟組織的形式,它規定了國家與企業、企業與企業、企業與各經濟部門之間的關系,並通過一定的管理手段和方法來調控或影響社會經濟流動的范圍、內容和方式等。
社會的經濟關系,即參與經濟活動的各個方面、各個單位、各個個人的地位和他們之間的利益關系,就是通過這樣的體系表現出來。
定義:
某一社會生產關系的具體形式,是一定的所有制和產權結構與一定的資源配置方式的統一,屬於經濟運行中的制度安排范疇。簡言之,經濟體制就是資源配置的具體方式或制度模式。
經濟體制除了指整個國民經濟的管理體制外,還包括各行各業如農業、工業、商業、交通運輸等等各自的管理體制,此外各個不同企業的企業管理體制也屬於經濟體制的范圍。
經濟體制的不同,體現在社會制度的不同,而社會制度的不同決定了經濟體制不同。
功能表現
確定經濟行為主體的權利范圍,對整個社會的經濟活動起協調作用。
確定經濟主體共同遵守的行為規范,對經濟當事人不符合社會整體效率的行為發揮約束作用。
確定利益分享規則,對經濟主體行為發揮激勵功能。
確定信息交流結構,對經濟運行發揮信息功能
構成要素:
經濟體製作為系統化的制度安排,總是由各種具體的經濟制度按照一定的聯系方式而構成有機的整體。
我們把經濟體制理解為資源佔有方式與資源配置方式的有機組合,任何經濟體制都由三類制度構成:
資源佔有制度安排
這里包括所有制、利益關系和動力機制三組制度。
資源配置的制度安排
資源配置的出發點也是所有制或產權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