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狀態 > 如何評價農耕經濟

如何評價農耕經濟

發布時間:2023-05-13 13:53:21

『壹』 農耕經濟的特點

大約在一萬年前,古代世界開始發生了農耕和畜牧。世界上先後出現了幾個各具特色的農耕中心。農耕世界的基本特徵是自足的自然經濟,具有狹隘的地方性,彼此閉塞;農本經濟可以發展到較高水平,包括手工業、商業、以及市集、城鎮等等;各個以農為本的地區之間,也可以發生不同程度的交往,並且發生不同程度的影響,但是,只要還是以農為本,總不能徹底改變各個民族和地區之間的閉關自守的狀態。
最早的是西亞,在美索不達米亞周圍地帶,這里的居民最早馴化了野生麥類,發展為種植小麥、大麥的農耕中心。其次是包括中國在內的東亞、東南亞。中國的黃河流域培育了小麥。中國長江以南以至東南亞、印度恆河一帶,則以培育水稻為特色。另外有一個種植玉米的中心是墨西哥。秘魯可能是另一個種植玉米的中心。還有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內陸,學界認為也可能也有獨自發展起來的農耕中心。農耕中心形成以後,就緩慢地向它易於農耕的地方發展。經過幾千年後,就歐亞大陸而言,中國由黃河至長江,印度由印度河至恆河,西亞、中亞由安那托尼亞至伊朗、阿富汗,歐洲由地中海沿岸,都先後成為農耕和半農耕地帶。這個地帶綿亘於亞歐大陸兩端之間,形成一個偏南的長弧形。史學界稱此長弧形地帶為農耕世界。農耕最初是與畜牧結合的。在歐亞大陸,易於農耕的地帶基本偏南,即從東到西形成了農耕世界。
游牧世界所在的位置。在易於游牧的地帶基本偏北,東起西伯利亞,經中國的東北,蒙古、中亞、鹹海、裏海之北,高加索,南俄羅斯,直到歐洲中部,也是自東而西,橫亘於亞歐大陸的居中地帶。史學界稱此地帶為游牧世界。在這兩個世界之間,從東面的興安嶺、燕山、陰山、祁連山、昆侖山、興都庫什山、薩格羅斯山、高加索山,直到歐洲境內的喀爾巴阡山,大體上構成它們的分界線。
農耕世界與游牧世界相比,農耕生產的增長率,大於游牧生產的增長率。農耕必然趨於定居,又使它的發展以及隨之而來的社會、文明方面的發展,有較大的和較為穩定的連續承襲的可能。食物生產豐饒後,就有可能分出一部分勞動力從事農耕以外的活動。因此,農耕世界較快地產生了文明,較早地出現了階級分化和公共權利,也在較大范圍內形成了有利於擴大再生產的社會秩序。與農耕世界相比,游牧世界地帶的生產增長得緩慢,不能或很少分出較多的社會勞動力用於游牧以外的各種活動。游牧世界也有階級分化,但分化很有限度,原始部族制度牢固存在,停留於一種淳樸的然而是落後的狀態。這兩個平行的世界,一個富庶先進,一個貧瘠落後,南農北牧,南富北窮。中國西北的酒泉(今甘肅境內)一帶是兩個文明的交界處,有農耕文明與農牧文明的貿易處,有馬茶互市。
農耕經濟對中國文化的發展有重大影響。這種農耕經濟能夠創造出世界上最早的最先進的文明。但是,它使中國形成農業和家庭手工業相結合的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男耕女織,規模小,分工簡單,不用於商品交換。農耕文明,受封建思想束縛,閉關自守。 中國古代並沒有形成典型的農牧結合的經濟結構。農耕文明發展的後期,越來越限制了中國社會的發展。

『貳』 你對中國古代農耕經濟的認識(800字)

農耕自然經濟是一種安定自守的經濟。產生於原始社會,原始農業產生後,自然經濟就存在了。主要由自耕農經營,具有以下幾個特點:封閉性、狹隘旦笑性、保守性、自給自足
中國自古以來不乏海外貿易,但其政治意義遠大於經濟利益,在以形式上的政治服從為前提的朝貢貿易體制之下。
中國古代也有為數不多的海洋貿易,但在海外經濟往來中,主要是一種「賜」、「貢」的貿易形式,屬內斂型的海洋貿易,比如明朝鄭和七下西老扮洋,船隊滿載的瓷器、絲綢、茶葉等中國特產,到外國後,都是把這些特產「賜」給當地的國王,同時接受該國的所謂「貢品」,比如象牙、香料、珊瑚、珠寶等特產,並不計較經濟得失,屬於一種「貨換貨,二頭樂」的友好交往,其政治上互相往來的意義遠比經濟上的意義重大。
明代中葉以後至清代,東海沿海私人海上貿易有了一定發展,但私人侍遲灶的海洋商業受到了政府的限制和歧視,因此其規模較小,沒有形成氣候。這種狀況是中國農耕經濟內向型文化的負面影響。

『叄』 農耕經濟帶來的負面影響在我們身上的體現

(一)中國古代傳統的「重農抑商」思想的影響

歷史上的「重農抑商」政策及思想,實際上主要是重視種植業(包括桑、麻、棉等)的發展,進而形成了「耕織結合」的農耕文化。中國歷代王朝一貫奉行的重農抑商政策,是從東周時期開始的。所謂的「重農抑商」政策,其本質實際上是「農本」思想,因為歷代統治者所採取的「抑商」措施主要是為了「重農」,即「重農」是「重農抑商」思想的核心和最終目的悄中。重農實際上不僅是一個經濟問題,對於歷代封建統治者來說,更是一個涉及國家的長治久安的政治問題。因此,許多古代思想家都是從富國強兵的角度來談論重農思想的:「上不好本事則末產不禁,末產不禁則民緩於時事而輕地利,輕地利而求田野之辟、倉稟之實,不可得也。」[8]「凡為國之急,必先禁末作文巧,末作文巧禁則民無所游食,民無所游食則必農,民事農則田墾,田墾則多粟,粟多則國富。國富者兵強,兵強者戰勝,戰勝者地廣。是以先王知眾民、強兵、廣地、富國之必生於粟也。」[9]所以,古代所謂的「農本」思想或「重農抑商」思想實際上主要是重視單一的種植業。

歷史上的重農抑商政策對農耕經濟與游牧經濟之間的關系發展,產生了以下幾個方面的消極影響:第一,使得農耕經濟地區的畜牧業生產受到了遏制,農耕經濟實際上變成了幾乎單一的種植業經濟,少量的畜牧業也僅僅是一種家庭副業,即「雞豚狗彘之畜」。[10]同時中國古代的官辦畜牧業主要是養馬業,目的是為了對付善於騎術的游牧民族的侵擾;第二,形成了具有濃厚東方色彩的「耕織結合」的農耕經濟模式,從而在解決「吃飯」問題的同時,也在根本上解決了眾多農業人口的「穿衣」問題。這樣農耕民族以桑、麻、棉等為紡織原料,並不大量地需要游牧民族畜產品中的皮毛;第三,抑商政策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游牧民族和農耕民族之間正常的經濟交流,因而也在二者之間建立起了各種非正常的商品貿易交流形式:貢賜、官方互市以及戰爭和掠奪。這種狀況反過來又加劇了歷史上農耕民族與游牧民族之間的對壘和隔閡。第四,重農抑商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並不完全反對農耕民族發展畜牧業,而且在歷史上,農耕地區的畜牧業仍然有很大的發展,除了主要發展養豬和家禽等之外,也發展了一定規模的養羊業。但是問題的關鍵在於如何看待農耕地區的畜牧業對整個經濟的地位問題。在古代中國,農耕地區的畜牧業(主要指對於草食性動物的飼養或放養),基本上是一種相對於種植業的「副業」,而非所謂的「主賀啟業」即種植業,這樣也就不能引起足夠的重視。

(二)中國古代農耕文化中特有的以中原為「中心」的思想

歷史上的中國是一個狹義的概念,主要是指古代中國的中原地區。由於在中國歷史的早期,中原地區是整個農耕民族的經濟中心、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相對於周邊地區,在各方面都處於發達、先進的優勢地位,因此,也就產生了以中原和周邊相對立的思想觀念:中原為本,周邊為末,中原代表先進、文明,而周邊則成為落後、愚昧和野蠻的同義詞。在這種觀念的基礎上進一步產生了以中原為內,而以周邊為外,逐步將中原農耕民族、農耕文化與周邊的游牧民族、游牧文化相互區別開來的思想意識。中原是文明、「禮儀之邦」,是屬於華夏;周邊則是「蠻荒」之地,屬於「四夷」。後來所形成的內地與漢族、邊疆與少數民族的觀念,實際上仍然是中原與周邊「對立論」或中原「中心論」的某種思想遺留。

中國歷史上的這種思想觀念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農耕經濟與游牧經濟之間的相互融合。使得這兩種經濟文化類型之間的差異在漫長的歷史過程中,沒有能夠形成有效的經濟利益等方面的互補關系。特別是農耕民族與游牧民族的界限始終存在,而且有不斷強化的趨勢:這就是長城的修築並賦予長城以特殊的文化內涵。當然,盡管在兩種經濟類型間缺乏有效的融合,但是,歷史上游牧文化與農耕文化之間融合的現象卻很多。

在我們禪運如身上就是小農意識濃厚,滿足個人溫飽,在一小塊地上自耕自作,無約束、無協作、無交換而長期形成的一種思想觀念和行為習慣。心理素質上表現為求穩、怕變、盲目和狂熱,從而形成很大的保守性,本能的排斥變革,缺乏主動進取精神;在價值觀念上,自然經濟使得人們形成以自足、患得患失、平均主義為特點的觀念體系;在思維方式上自然經濟的規模狹小導致人們的活動范圍狹窄和認識水平低下,從而決定了人們的思想方式的經驗性、直觀性和不系統性。

『肆』 中國傳統社會的農耕經濟有哪些特點

中國傳統的農耕經濟最大的特點是自給自足的封建自然小農經濟。不需要市場和商品交流,以家庭為單位進行自給自足的生產來滿足自己生存需要,即我們所說的男耕女織,具有很大的封閉性,把農民束縛在土地上,生產力得不到長足的發展,所以中國經歷了近昌答兩千年的封建社會,但生產力實質上還是沒有大的飛躍。
逆來順受的陵帆小農思想是儒家文化得以推行的基礎,也是個人崇拜滋生的溫床。也是清朝閉關鎖國政策得以推行的經濟基礎——因為自給自足不需要與外界的交流。兩千年農耕經濟對中國文化影響是巨大的,接下來發生的一切事情都幾乎與之有關。甚至在建國後,那場對毛澤東等國家領導人空前的崇拜也是幾千年小農思想的弊端:很容易把國家領導人當做封建時候的皇帝來膜拜。長期的儒家文化和小農經濟壓制,使當時的人民意識不到民主。人們的思想也普遍不開放。計劃經濟在一定程度上與小農經濟是有一定類似的,都會壓制生產力,否定市場的作用。
即便到現在,改革開放已二十年了,真正富起來的還只是沿海少數幾個省份,內地的人們思想還在受著這種封閉耐汪慧的毒害

『伍』 中國傳統社會的農耕經濟有哪些特點

1.生產方式:以鐵犁牛耕為主要方式,精耕細作;
2.生產形式:以一家一戶為單位,男耕女織,經營規模小;
3.生產目的:主要是為了滿足自家的基本生活需要和交納賦稅;
4.這種自給自足偶的小農經濟,也是中國傳統農業社會生產的基本模式。

『陸』 從歷史發展上看中國農耕經濟具有哪六個方面

答:農耕經濟的特點:持續性、多元結構、早熟。

它對中國文化的發展的影響:鋒清盯

第一:農耕經濟的持續性造就了中國文化的持續性。

傳統農業的持續發展保證了中華文明的綿延不斷,使其具有極大的承受力、癒合力和凝聚力。

中國文化正是這樣伴隨著農耕經濟的長期延續而源遠流長,並且經歷動亂與分裂的洗禮而不斷得到充實升華,這種文化傳統是任何外來勢力所無法割斷的。

第二,農耕經濟的多元成分結構造就了中國文化兼收並蓄的包容性格。

第三,農耕經濟的多元成分結構,促進中國封建社會經濟得到充分的發育,銀和造正唯就了燦爛輝煌的中國古代文化。

但是,中國農耕經濟的即早熟而又不成熟,又造成了中國文化的早熟性和凝重性格。

『柒』 農耕社會是一個怎樣的社會

農耕社會是只靠原始的農業耕作而賴以生存的社會。

農耕經濟對中國文化的發展有重大影響。這種農耕經濟能夠創造出世界上最早的最先進的備仔文明。但是,它使中國形成農業和家庭手工業相結合的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男耕女織,規模小,分工簡單,不用於商品交換。

農本經濟可以發展到較高水平,包括手工業、商業、以及市集、城鎮等等;各個以農為本的地區之間,也可以發生不同程度的交往,並且發生不同程度的影響。

(7)如何評價農耕經濟擴展閱讀

農耕社會的人口觀:

人口觀即人口思想,一般指人們對人口現象的認識或看法,自搏激有人類社會,就會有人口觀。中國傳統人口觀是與小農經濟相適應的,在春秋戰國時期就已形成,影響了中國兩千多年,在現在仍在一定程度上發揮著作用。

農耕社會的教育觀:

戰國時期的主流人口思想,可大體歸結為「廣土眾民」;孟子的「不孝有三,無後基滾襪為大」思想,深刻地影響到後世人們的婚姻觀和生育意願。

『捌』 明清農耕經濟高度發展的表現

1.玉米等高產農作物的引進和推廣;2.私營手工業開始占據主導地位;3.白銀成為普遍流通的貸幣;4.出現了一些專門性的工商業市鎮。農耕自然經濟是一種安定自守的經濟。產陪扒生於原始社會,原始農業產生後,自然經濟就存在了。

農耕經濟高度發展的背景

中國在明清來時期農耕文明的發展得益於新航路的開辟,歐洲人鋒亂敬從太平洋彼岸的美洲大陸帶來了高產的玉米和番薯,解決了中國人吃飯的問題。美洲大陸的白銀也源源不斷地運到中國,緩解了中國的銀荒,促進了銀慎經濟的發展,這是明清時代的特色。

如何看待明清時期農耕經濟的高度發展

1、農業的發展使手工業出現繁榮,私營手工業在明中後期佔主導地位,並出現了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萌芽。

2、手工業的繁榮再加上世界白銀的流入,促進了商品經濟的發展,具體表現為:商業資本活躍、一批以經濟功能為主的工商業市鎮的興起,區域性商人群體的形成。但統治階級卻採取重農抑商、閉關鎖國政策。從而使中國失去發展經濟的大好機遇。

3、另外這一時期,雖然出現了資本主義生產關系萌芽,但只出現在局部地區、個別行業,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在全國仍居主導地位。

總之,在明中後期中國出現資本主義生產關系萌芽的時候,西方已經開辟了新航路,對外殖民擴張。當清朝閉關鎖國愈演愈烈的時候,西方已開始進行工業革命,並四處搶占原料產地和商品銷售市場,中國日益落後於西方。

閱讀全文

與如何評價農耕經濟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為什麼經濟學反對價格控制 瀏覽:172
乘風破浪講什麼故事 瀏覽:300
萬科幸福里建設單位是哪個 瀏覽:721
單身美女怎麼搭訕 瀏覽:656
你有哪些辛酸的故事 瀏覽:659
婚姻找不到話題怎麼解決 瀏覽:98
各星座的婚姻彩禮多少 瀏覽:739
馬年出生女婚姻怎麼樣 瀏覽:329
簡單容易描述的故事有哪些 瀏覽:890
飛機經濟艙現在多少錢 瀏覽:624
幸福生活如何有質量 瀏覽:128
省廳事業編比縣鄉公務員如何 瀏覽:487
事業編信用貸款怎麼還 瀏覽:544
幸福里怎麼聯系中介買房 瀏覽:662
事業單位技術崗位有什麼區別 瀏覽:491
把美女比喻成什麼蝴蝶 瀏覽:369
經濟數據去哪裡查股民須知 瀏覽:818
婚姻里如何選擇一個合適的人 瀏覽:857
采訪新人愛情故事要問哪些問題 瀏覽:604
讀一篇故事的英文怎麼寫 瀏覽:8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