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狀態 > 會寧以什麼經濟為主

會寧以什麼經濟為主

發布時間:2023-05-11 15:40:57

『壹』 會寧現象的介紹

革命聖地甘肅會態基寧,自然條件嚴酷、乾旱缺水嚴重製約了當地經濟社會發展,是以蠢鋒雨養農業為帆檔謹主的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之一。盡管如此,這里卻走出了大批人才,成就了擁有「狀元故里,博士之鄉」美稱的西北教育名縣。這就是被社會大眾津津樂道的「會寧現象」。

『貳』 甘肅省會寧縣貧困在哪些地方

上述回答的好!
我稍微補充下:首先是自然環境,常年乾旱少雨,作為一個農業縣,沒水是怎麼也發展不起來的。
其次,雖然會寧出人才,但由於意識問題認為教育可以興縣,所以大部分農民以孩子考上大學為唯一出路,隨著教育投入的增大,農民為孩子上大學負債累累,加上近年就業形勢一般,就是有的一家出3-4個大學生也無法改善家中生活,反而使家中更加貧窮。
其三,本來國家以加大對會寧縣的投資力度,但權錢相勾結,是富者更富,貧者更貧!紅色旅遊(會寧長征三軍會師地)投入收效甚微,沒有形成相應的旅遊產業效應和收入。
其四,個人覺得縣政府及各個部門沒有發揮相應的作用,沒有重點扶持和打響一門產業,比如會寧的養羊和馬鈴薯,五穀雜糧等特色性產業(本來是西北的特產,卻被南方的公司出品了深加工的雜糧飲料等),可能個人建議比較稚嫩,認為部分行政部門一天忙上忙下只為下封民口,上對檢查(說這話有依據的,本來國家下來的好多政策是很好的,可一到執行只有面子工程,退耕還林給農民補貼的麵粉也貪污!!!什麼沼氣進村,等進村了只有個別人家有這只是應付上面檢查的,一條鄉通鄉的發展之路,由於一層層貪污,修了5年之久而且改了面積到現在還沒油(四河公路),國之殤,必有貪官惡吏,致使上命不下於黔首,致使黔首之願不達上通!
我就想,能不能跳出來一個真正憂國憂民的縣長或縣委書記,上為國家大局著想,下為黎民百姓牟利,少一些假悻悻在攝像頭裝模作樣的父母官。會寧是紅色根據地,想當年有多少人為這個國家的誕生和人民的幸福拋頭顱灑熱血,而今尤有幾人記得他們姓甚名誰?只記得自己陞官發財,中飽私囊!!

『叄』 會寧縣的經濟

2012年,會寧縣實現生產總值459437萬元,比2011年增長14.5%。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38381萬元,增長7.7%;第二產業增加值147958萬元,增長21.6%;第三產業增加值173098萬元,增長14.0%,其中批發和零售業增加值20695萬元、增長16%,金融業增加值8072萬元、增長24.5%,房地產業增加值14054萬元、增長13.3%。三次產業結構比為30.1:32.2:37.7。按平均常住人口計算,全縣人均生產總值8435元,比2011年增長14%。
財政
2012年,會寧縣大口徑財政收入為15819萬元,比2011年增長47.2%。全縣一般預算收入為9344萬元,增長59.6%。其中,稅收收入5762萬元,增長50.1%;非稅收入3582萬元,增長77.1%。上級補助收入234480萬元,增長24.6%。全縣收入總計達到252174萬元,增長26.8%。全縣財政總支出246366萬元,比2011年增長28.5%,其中全縣財政一般預算支出243849萬元,增長27.4%。
金融
2012年末,全縣金融機構各項存款余額556505萬元,比2011年末增長25.1%。其中,單位存款余額151608萬元,增長21.6%;個人存款余額391665萬元,增長25.7%。年末全縣金融機構各項貸款余額299587萬元,比2011年末增長29.4%。 會寧是全省雜糧的主產區。小雜糧主要包括糜子、穀子、蕎麥、莜麥、豌豆、扁豆等。
會寧縣培育形成了馬鈴薯、草畜、小雜糧、籽瓜、杏等特色產業,被中國特產之鄉委員會命名為「中國小雜糧之鄉」和「中國肉羊之鄉」。
2012年,會寧縣糧食總產量達33000萬公斤,比2011年增長6.63%。其中,夏糧產量4708.9萬公斤,增長61%;秋糧產量28291.1萬公斤,增長0.96%。糧食作物種植面積做大瞎209.31萬畝,比2011年減少6.44萬畝;油料種植面積11.16萬畝,增加0.05萬畝;蔬菜種植面積5.06萬畝,增加0.06萬畝;西瓜種植面積1.08萬畝,與2011年持平;黑瓜籽種植面積10.03萬畝,減少0.03萬畝。主要經濟作物中,油料產量297.7萬公斤,比2011年增長22.1%;水果產量1329.4萬公斤,增長8.99%;蔬菜產量8218萬公斤,增長6.6%;葯材產量6萬公斤,增長71.4%;西瓜產量2421.5萬公斤,增長0.37%;黑瓜籽產量305萬公斤,增長6.8%;花椒產量1.91萬公斤,與2011年持平。
2012年,會寧縣共有林地面積147.82萬畝,其中當年造林面積2.45萬畝,當年零星植樹200萬株,當年育苗面積1141畝,幼林撫育作業面積11.9萬畝,成林撫育作業面積36.9萬畝,果園面積累計達到9.03萬畝。
2012年末,全縣有家畜存欄18.26萬頭(只),比2011年末增長0.2%;牛、羊存欄分別為6.13萬頭和62.49萬只,分別比2011年末增長0.49%和仿正1.91%。牛、羊出欄分別為3.62萬頭和59.05萬只,分別比2011年下降3.98%、增長4.2%。豬、雞存欄分別為25.12萬頭和73.46萬只,分別比2011年增長6.22%和4.5%;豬、雞出欄分別為27.92萬頭和85.48萬只,分別比2011年增長4.53%和4.6%。
2012年,全縣肉類總產量3654.2萬公斤,比2011年增長0.96%,牛奶產量945萬公斤,比2011年增長8%;羊毛產量96.67萬公斤,增長2.2%。禽蛋產量242.42萬公斤,比2011年增長4.5%。 2012年,會寧縣工業企業及個體戶完成工業總產值348520萬元,比2011年增長43.4%,完成工業增加值78944萬元,比2011年增長18.7%。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完成總產值172254萬元,比2011年增長48.9%,實現增加值40017萬純空元,比2011年增長22.1%。全年生產原煤24.12萬噸,比2011年下降4.85%;供電量10936萬千瓦小時,增長1.3%;水泥10.6萬噸,增長21.1%;機制磚65200萬塊,增長19.4%;地毯17300平方米,增長21.1%;小麥粉168000噸,增長14.4%;食用植物油8150噸,增長21.8%;杏仁露9664噸,增長65.5%;洋芋澱粉61850噸,增長28.6%;印刷品35650令,增長20.2%;蕎麥掛面4696噸,增長43.3%;水晶粉絲1420噸,增長16.8倍;PVC管材15927噸,增長21.0%;中葯飲片12104噸,增長37.0%;地膜3898噸,增長39.2%;乳製品11645噸;飼料12575噸;醬油7980噸;醋5320噸。
2012年,會寧縣建築業實現增加值69014萬元,比2011年增長24.9%。全縣共有具有建築業資質等級的總承包和專業承包、勞務分包建築企業16戶,其中勞務分包企業1戶。資質建築業實現總產值67561萬元,比2011年增長45.8%,房屋建築施工面積57.68萬平方米,增長91.3%,房屋建築竣工面積27.6萬平方米,增長82.8%,竣工房屋價值35028萬元,增長42%。 2012年,會寧縣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77364.3萬元,比2011年增長18.1%。按地域分,城鎮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86910萬元,增長18.7%,鄉村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90454.3萬元,增長17.5%;按規模分,限額以上企業實現零售額29844萬元,增長27.9%,限額以下實現零售額147520.3萬元,增長16.3%;按行業分,批發和零售業實現零售額168273.9萬元,增長18.1%,住宿和餐飲業實現零售額9090.4萬元,增長16.8%。

『肆』 會寧縣經濟發展和靜寧差距

會寧縣經濟發展和靜寧差距如下。
1、會寧縣常住人口40.16萬人,地處甘寧兩省六市交界中心,區位優勢明顯,素有秦隴鎖鑰之稱。會寧縣土地資源廣闊,礦產資源貧乏,水資源稀少,自然地理條件較差,2020年全縣GDP為72.47億元,農業增加值佔比高達42.16%,商貿也較為活躍,工業實力微乎其微。
2、靜寧縣常住人口36.56萬人,位於甘寧兩省五市交界中心,區位優越交通便利,蘋果及紙箱包裝是靜寧縣經濟的重要支柱,蘋果栽培面積全國第一,紙箱包裝產值占甘肅省的1/3,2020年全縣GDP為76.98億元,農業增加值佔比高達40.8%,是一個典型的農業大縣。

『伍』 會寧的特產 作文

紅一、二、四方面軍。地點是甘肅會寧。會寧的一點資料:會寧縣位於甘肅省中部、白銀市南端,座標在北緯35°33′至36°26′、東徑104°31′至105°34′之間,總流域面積6439平方公里,屬隴西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平均海拔2025米,氣候屬溫帶季風型氣候,年平均降水量為340毫米,年蒸發量達1800毫米;轄28個鄉鎮,總人口58.31萬人,境內有漢、回、蒙古、滿、藏、東鄉等6個民族。會寧是歷史文化古城。會寧「地控三邊,縣居四塞」,是古絲綢之路重鎮,素有「秦隴鎖鑰」之稱。早在新石器時代,這里就有人類生息繁衍。自漢武帝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設置祖厲縣,已有2100多年的歷史。秦始皇、漢武帝、林則徐、左宗棠、譚嗣同等曾到過會寧,留下了戍邊足跡,翰墨詩賦。會寧是中國革命聖地。1936年10月,紅軍三大主力在會寧勝利會師,揭開了中國革命歷史上嶄新的一頁。朱德、彭德懷、劉伯承、賀龍、徐向前、聶榮臻、任弼時、李先念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都曾留下過光輝的足跡。會寧紅軍會師舊址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中宣部確定的全國首批百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和國家安全教育基地。會寧是西北教育名縣。自古以來有崇文修德,尊師重教的優良傳統,僅明清兩代就有進士20人、文武舉人115人、貢生396人。自恢復高考制度以來,已向全國各大中專院校輸送學生近4萬人,其中,獲得學士學位1萬多人、碩士學位1000多人、博士學位200多人。會寧教育的「三苦兩樂」(領導苦抓、家長苦供、社會苦幫、教師樂教、學生樂學)精神享譽省內外,贏得了「狀元故里,博士之鄉」的稱譽。會寧是綠色產品的生產基地。區域海拔明念較高,光照充足,沒有污染,有生產綠色產品的天然優勢。2004年,全縣種植紫花苜蓿70萬畝,羊飼養量80萬只,牛飼養量7萬多頭;種植雜糧35萬畝,年產豌豆、扁豆、蕎麥、莜麥、良穀米4萬多噸;種植洋芋65萬畝,年產洋芋100多萬噸;種植瓜果蔬菜和經濟作物31萬畝,年產大板鳳眼黑瓜籽7000多噸、杏產品4萬噸。鐵木山礦泉水被國家命名為優質礦泉水;用當地杏仁和礦泉水配製生產的「萬里緣」杏仁露被評為省市名牌產品;年產3.5萬平方米的仿古地毯,是外貿出口的免檢商品;蕎麥米和良穀米被國家認定為A級綠色產品;小雜糧、草畜、洋芋和瓜菜四大支柱產業不斷發展壯大,形成了三利、祁連雪、博亞、恆源等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2003年,會寧被中國特產之鄉委員會命名為「中國小雜糧之鄉」和「中國肉羊之鄉」。會寧交通通信便利。東與寧夏回族自治區接壤,西與蘭州市為鄰,南過西安,北達內蒙古。國道312線、309線橫跨東西;省道靖天路、定會公路貫通南北,縣鄉公路縱橫交錯,形成四通八達的道路網路。西安—蘭州—烏魯木齊光纜過境會寧,2萬多部程式控制電話交換系統貫通城鄉,連接國內外。會寧是以雨養農業為主的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之一。自然條件嚴酷、乾旱缺水是會寧經濟社會發展最大的制約因素。改革開放二十多年來尤其是近年來,在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市黨委、政府的高度重視、親切關懷和大力支持下,全縣上下以西部大開發總攬經激仿困濟工作全局,堅持農業穩縣、項目強縣、產業富縣、科教興縣、開放活縣、依法治縣「六項縣策」,實施項目拉動、產業主導、品牌興業、開放帶動、紅色旅遊、可持續發展「六大戰略」,發揚「艱苦奮斗、自強不息、同心同德、團結勝利」的紅軍長征精神和會師精神,頑強地與嚴酷的自然條件做斗爭,勵精圖治,治窮治富,全縣經濟和大睜社會各項事業發生了巨大變化。2004年,全縣生產總值達到131882萬元,糧食總產量達到17488萬公斤,完成縣鄉級財政收入2007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450元。

『陸』 會寧現象的問題討論

「會寧現象」與反貧困
一、西部困惑
當我們研究一個國家或地區的興衰榮枯及其社會運行、經濟發展時,不得不關注那些存在於我們可達視野范圍內典型案例與代表事件,而這也便是巴澤爾所論及的代表性考核問題。正基於此,來西北後,有一個問題總在困惑著我,那就是黃土高原貧瘠地區的經濟發展如何提升的問題。
窮則思變,變則得進,從學術的角度來看,去年4月1日,曾見有學者提到為西部大開發解決資金不足的問題,可考慮借鑒美國拉斯維加斯以及我國的澳門特區模式在蘭州設立一個西北特區並允許開辟賭博業,然終鑒於種種約束條件的限制與所謂的理念顧慮,無法實現而擱置。再者,近些年,國際上興起了一種新的運動項目——劃沙,而這種運動項目在國內的寧夏也是有的,但是遺憾的是這里的河湟地帶的戈壁黃「沙」與那些適於「劃沙」運動里的「沙」又是有著非常嚴重的不同的,因此沒辦法在此拓展實施些「劃沙」運動以圖給當地帶來些經濟活力酌。
作為一名理性有限的學者,最樂莫過於不經意間一下子在百思不得其解中,突地發現一個好的例子或問題。因為有時候,一方面,確如阿瑟?奧肯所言:「一個好的例子往往勝過1000個方程」(薩繆爾森和諾德豪斯);另方面,正如周其仁所言:「一個好的問題,往往它的答案也就暗含在了其中的。」或許這也就是周先生所一直推崇的真實世界裡的而非黑板上的經濟學吧——「對於我而言,研究的最大快樂就是一邊坐在農民的牛車上,一邊跟農民聊聊天以從中了解些有關於農業問題的第一手信息和要件」。我沒有其仁先生那樣的魄力和胸懷、堅毅和果敢,然而不想這次的搭校工會組織的5月13-14日「紅五月,紅會寧」紀念紅軍長征70周年便車,趕赴長征會師之地的會寧之行卻還是給了我不小的驚喜的。
二、會寧現象
會寧地名早已有之,因祖河、厲河交會於此而得名。古老的祖河、厲河不再水聲滔滔,但會寧人以別人難以想像的力量改變著這塊靠天吃飯的土地,毅然地在當地百姓心目中豎起了「再窮不能窮教育兆者」的意識,真正把教育落到實處。這種精神力量源於崇文重教的傳統,受感染於當年紅軍堅忍不拔的長征精神。這是他們不甘命運、戰勝貧窮、成就未來的關鍵。歷史上這里曾是絲綢之路的要驛,人來人往,貿易昌盛。隨著歷史的變遷,今日會寧已失去了往昔的繁華面貌,歲月留給會寧人民的只有貧瘠的土地。但勤勞的會寧人並未因此而頹廢,在這塊乾旱的土地上用勤勞的雙手創造出了奇跡——極差的辦學條件與碩果累累的教學成果很不相稱的奇跡(杜黨軍)
會寧縣位於甘肅省中部,是一個以雜糧農業生產為主的大縣,地處海拔平均2100米,自然條件嚴酷,10年10旱,年降水量300毫升,但蒸發達1800毫升,素有「隴中苦瘠甲天下」之稱。全縣轄29個鄉、滾睜4個鎮,總人口接近60萬,是甘肅省第一入口大縣。農業人口約56萬,佔96%以上。會寧的孩子以苦讀著稱是有淵源的。作為有2100多年歷史的古城,會寧歷代文風昌盛,僅明清時就考取進士20名、舉人113名。在清末政府向日本公費派遣的留學生中,會寧籍就有2人,而整個甘肅省才總共5人。據會寧教育局資料顯示,該縣現有各級各類學校622所,在校學生約17萬人。恢復高考以來,全縣向全國各大院校輸送學子4萬多名,其中獲得博士學位200多名、碩士學位近2000名、學士20000名。尤為重要的是,教育為當地的經濟建設培養了約18萬名初中級專業技術人才。因此,會寧也成為了西北五省區教育第一大縣,素有西北高考狀元縣和博士之鄉的美譽(段兆軍)。這也即是一般所謂的「會寧現象」。
三、現象背後
恐怕很難有人會將貧困縣和教育成就聯系在一起,可是會寧人族備薯憑借他們自己不斷總結摸索出來的「五苦精神」(領導苦抓。家長苦供,社會苦幫,教師苦教;學生苦學)卻做到了。會寧縣教育局的辦公樓是一座很不起眼的建築,裡面的採光也很差,辦公室里的沙發也是破舊的彈簧沙發,凹凸不平。可是一到了會寧一中,現代化的實驗大樓和教學大樓便矗立在面前,看著那些以世界各大科學家命名的實驗室及其裡面的儀器,令人由衷地欽佩會寧人辦教育的決心。會寧一中在當地是個響當當的名字,一提起它,人們第一反應便是它那令人出奇的高考升學率。2005年,全縣高考本科上線人數達1752人,高於全省本科上線5個百分點,在全省高考前200名里會寧學子達10人(王朝霞)。在現有的困難環境下,學校托起了這個窮山窩里令世人驚嘆的一顆明珠。在會寧一中,人家的自習課上通常都會有兩個以上的老師同時在那裡負責答疑,班主任每天晚上10點半檢查完學生宿舍才得回家。學生們在回答問卷時的那種認真投入的態度、良好的組織紀律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比照他們的純朴、踏實和勤奮,讓我感到了和他們的一種距離。
在會寧,農民見面後不說「吃了沒」,也不問對方今年「賺了多少」,而是問孩子考取了哪所學校。其它地方是比錢有多少,在會寧這里,哪個村裡邊說誰家出了博士,誰家有文憑最高的人,那誰就絕對是上座。該地有一幅較為盛行的對聯,叫做「一等人忠誠孝順,兩件事讀書耕田。」在會寧之地,隨你走到哪裡,都會不難發現很多為了就學讀書的感人故事。
作為國家級貧困縣,經濟窮縣會寧縣強壯隊伍推進教改,辦教育出手大方,試圖把經濟窮縣、人口大縣變成人才大縣。實施「科教興縣」戰略、優先發展教育事業,使這個年財政收入僅有2000多萬元的經濟窮縣,成為西北地區響當當的教育投入大縣。通過縣鄉財政投入、實施教育項目、幹部職工捐資、向金融部門貸款、社會力量援助等多種渠道籌措義務教育經費,近4年投入學校建設經費近1.2億元,僅2005年投入教育經費達1A4億元,佔全縣財政支出的56%。該縣在2003年完成普及九年義務教育,2003年9月「兩基」達標通過甘肅省政府的評估驗收。會寧各鄉鎮為達到國家的普九標准,基本靠舉債修建校舍,購置教學設備等。很多學校和基層政府為此背上沉重的債務包袱。各級政府的財政負擔不小,但是有負擔,會寧也願意背。
走進乾旱而貧瘠的會寧縣,無論縣城或農村,最漂亮的建築都在學校,學校是當地最好的公共設施。2005-06年度增加投入,排危、改建、擴建和新建校舍面積達20多萬平方米,改善了辦學條件,校容校貌發生了歷史性的變化。近4年該縣行政事業單位沒有補充1人,而全縣補充教師達2342人。保證教師工資,全額兌現教師各種津貼、補貼,優先解決農村教師看病難、報銷難的問題,出台引進高素質教師的優惠政策,實施各類教師培訓工程,優化了教師隊伍。注重教師隊伍建設,涌現出了冉樹蒼、王錫武等為代表的一大批優秀教師。邀請百餘名全國特級教師來講課講學,派出骨幹教師外出考察學習,總結、推廣了20餘種獨具特色的優秀中小學教學法,不斷提高了教育水平。
鑒於會寧教育的不俗表現,2002年4月,首次開始的「西部開發助學工程」惠及這片土地。會寧一中有幸被選中而成為西部開發助學工程高中「宏志班」承辦學校。據了解,由於在宏志班就讀的都是家庭特別困難的學生,這些考上重點大學的學生,有一部分將繼續享受「西部開發助學工程」的資助,每年由該工程資助5000元人民幣,各大學也將視情況減免~大部分學費,以保證這些來自困難家庭品學兼優的學生能夠順利完成大學學業。會寧一中首屆宏志班,全班有來自甘肅會寧、定西、隴南等地的家庭貧困學生50名。在2005年的高考中,在這個宏志班就讀的學生中,考分超過甘肅省地方高考重點錄取線的有44名,全班學生平均總分高達604分,超出該省重點錄取線46分。這個班的高考成績重點上線率達88%,本科上線率達到100%(王志恆)。
值得對照的是,也正如鄒藍所指出的,甘肅有兩個縣,最近都以教育出名。一是渭源縣,新近有縣委領導秉筆直書該縣教育之窘迫而為天下所知。縣委副書記李迎新的《渭源縣代課教師狀況調研》,描述了民辦教師的生存境遇。600餘名鄉村代課教師每月僅拿40元到80元不等的工資,其中每月拿40元的又占代課教師的70%,部分教師這樣微薄的工資居然20年不變。而聯合國規定的貧困線是每人每天生活費不足1美元。即使收入算80元,也不過是10美元,每天收入為0.3美元。另一個是以紅軍長征會師而著稱的會寧縣。會寧政府和民眾以尊師重教而著稱,教師的待遇普遍比較高。一所多中心小學有25名教師,平均工資為900元每月,比當地農民的年人均收入要高出9倍多。同在甘肅省,而且都與定西相鄰,一在其西南方向,一在其東北方向,都是貧困縣。而在教育方面的差距卻猶如雲泥之別,不免令人費解,可事實卻就是如此無情。
誠如田忌賽馬所啟示的那樣,天下非常之事,必有非常之功!借這次觀摩和調研之機,我們了解到,在「會寧現象」形成的過程之中,除了以上所列出的由明清以來崇文重教歷史傳統的熏陶浸染、教師和學生們在直面惡劣的黃土高原環境足夠的認識下的苦教苦學、當地政府採取了教育優先發展戰略並在經費支持上敢於財政撥款等一些內部主導因素之外,還發現了一項尤其重要的頗為有趣的外部催發因素,那就是在會寧一中校史展覽館里所看到的並由該校校長所給我們詳細講解的一串人物名單。原來,在解放後的一些運動中,有不少的來自全國各地的大學、科研機構裡面的「反動學術權威」被下放到會寧,而當時的縣政府領導竟對他們採取了獨特而別致的一招。那就是,全部讓他們上教學第一線!現在會寧一中校內所能看到的那些亭亭如蓋的大槐樹,就是當初那些「右派」老師們帶著學生從遠處的祖歷河中取水澆灌栽培而成活的。也正如席校長所介紹給我們的,恰恰就是他們給會寧的教育補給了那個時代的最寶貴的最稀缺的難得養.份,而這一點也是他們的每一個會寧後人都不會忘記的。不難想像,那時節的會寧領導的那一決策是多麼的英明超前,然卻又是多麼的風險奇高啊!
四、反貧困效應
中國有句古語「三代不讀書,不如一窩鼠」,而今在這里真是得到了充分的體現與自然的嶄露。在現定既有約束條件下,會寧經濟運行和社會發展問題的破解靠的是:「花明天的錢辦今天的教育。」就為何如此重視教育的問題這一秘題,問了會寧籍的幾個同事。他們所給的答案很是簡單:上學是黃土高原農家子弟的唯一出路,只有讀書才是他們真正的根本而有效出路啊!出去一個上學,在外面找到較好的工作,黃土高原的貧瘠土地上就少一份壓力,一個家庭可能就此脫貧。這個幸運者收入的一部分,將轉移回家。否則,返鄉的考生將給黃土高原增加更多的人口壓力,且沒有專長技能的城鎮畢業生沒能入學,也給本地就業帶來更大壓力。發展教育輸出人才,就是脫貧,就是減輕當地就業壓力和對土地的壓力。卓越的認識,導致了卓越的結果,可愛者,當屬天下的這些會寧的人們。
原先我們都會經常以為西部人的思維觀念落後,然而這里的會寧當地人卻讓外人感到頗為汗顏乃至非常驚訝,沒想到他們提出和倡導的教育辦學培養理念是:「培養中國的會寧人、世界的會寧人、走出去的會寧人。」錚錚明言,正如在這次蘭大與會寧方面的教育座談會上,白發蒼蒼的會寧教育局高局長所介紹的:「我們的學子們出去得越多,則會寧也就會越加的有希望一些。事實證明,這么多年過去了,我們整個縣送出去了散布於全國各地的4萬多學子,而今已經見到了效益。現在他們每年至少給他們的在會寧家鄉的父母弟妹鄉親友鄰郵寄回來了有1個多億的直接資金,並捎帶來了大量的技術資料、就業信息、服務項目等間接回報,這些毫無疑問的拉動,推助了會寧當地的經濟發展和社會繁榮。」
由此可見,會寧人對於「學歷在大學本科以上者學成直接回來為家鄉建設服務的入很少」的這一議題上的認識和看法,是明智、開放、前瞻和深遠的。
我們知道,既然經濟學是研究在既有約束條件下的利益福祉最大化問題,那麼身為經濟研究者,在西部發展研究中,不應也不能忽略非經濟因素——甚至有時說不準這里的非經濟因素會起到東部經濟發展研究中所不能達到的某種至要作用呢,而教育無疑是其經濟發展中的重要非經濟因素。上述倒是真切給出了~個西部經濟發展尤其是反貧困中的一個極好案例——以教育的發展最終破解改變當地的貧困,會寧經驗為我們的學術研究和實踐應用提供了一種客觀存在著的具體啟示。
然而,可否將其在西部大開發的過程中進行一般化的拓展以及如何能夠貼緊地面的拓展都是一個值得在下深入的審慎考慮,弄得不好一旦違背了哈耶克所言的「自生演化」以及「人類合作擴展秩序」的話也會帶來不小的麻煩的。盡管如此,這里仍提供了不失為一個頗佳動態的問題—一如前文所對照揭示的,就像渭源那樣的不注重教育的投入、積累和發展是沒有辦法走出積貧積弱的泥潭的。而毫無疑問的是,會寧則憑借教育的優先戰略和系列舉措走出了西部貧困落後地區發展中的一個久治不愈的「死結循環」。
作為西部落後地區(尤其西北寒旱的黃土高原地帶)的經濟發展、社會運行中問題求解,作為置身於全球一體化下的中國整體進程中的一個微觀考慮,會寧現象無疑給我們帶來了一個實證的案例及其亮點的啟示,使我們看到了絕境中的掙扎以及貧瘠地里的希望。同時,它也更等待著我們去進一步的洞悉觀察、關注了解、剖析與探究。

閱讀全文

與會寧以什麼經濟為主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事業單位不發工資去什麼部門反映 瀏覽:733
如何找到企業家的事業 瀏覽:273
智商低的人為什麼過得幸福 瀏覽:168
父母愛情衛國是什麼官 瀏覽:893
怎麼科學跑步健康 瀏覽:239
江山和事業指的是什麼 瀏覽:680
吐槽婚姻法的都是什麼人豆瓣 瀏覽:570
物流經濟地理的研究內容有哪些 瀏覽:754
民事經濟糾紛時效是多少 瀏覽:527
本科會計就業方向考哪些事業單位 瀏覽:471
逆境怎麼寫故事 瀏覽:164
廣州事業單位人平工資是多少 瀏覽:789
敲兩下怎麼出現健康碼 瀏覽:49
慈溪事業單位哪個好 瀏覽:747
幸福路十三中升學率是多少 瀏覽:31
什麼是建設性的幸福 瀏覽:46
怎麼弄掉健康成長系統 瀏覽:156
生肖裡面哪些算美女 瀏覽:604
魔環講的是怎麼的故事 瀏覽:818
女人嫁給了愛情該怎麼辦 瀏覽: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