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狀態 > 當前的經濟形勢如何

當前的經濟形勢如何

發布時間:2022-03-06 16:39:50

A. 如何評估當前中國的經濟形勢

前由於金融危機尚未完全消退,中國經濟可持續增長有三個隱憂。美國和歐洲的失業率又進一步回升。而失業率的提升,對於經濟回暖的沖擊還是非常大的。希臘債務危機,引起的歐盟債務危機,墨西哥灣的漏油事故,為世界經濟的復甦,增加了不確定性。我國由於對房地產的調控,引發經濟的衰退,還有通貨膨脹問題都考驗著政府的執政能力。今年是國民經濟最困難的一年,也是最復雜的一年。國內經濟增長的可持續有待進一步加強.此外,在經濟回升過程中避免出現所謂的「大起大落」和二次探底。

B. 中國當前經濟形勢怎麼樣

當前經濟形勢的特點有以下幾點:

第一,是呈現出重化工業加速發展的工業後期階段特徵 。總體來看中國的重工業化是處在中後期。對於一個大國的經濟體,與小國相比有其不同的特點。大國的經濟體其共性的特徵,就是更加地加速發展所謂的「重化工業」,簡單的理解,2002年以後我國重化工業的比重一直增加,佔比達到了70%。

第二個就是帶頭性產業和高增長產業的新特徵。中國改革開放30年,維持了10%左右的GDP高增長,其重要的特點,就是高增長產業的交替出現。

第三個是消費結構的升級,80年代、90年代和新世紀以來,居民消費結構完全不一樣,而且目前仍然處在一個升級過程當中,就是由80年代對「吃、穿」,到90年代「用」為主,到新世紀以「住、行」帶動了消費結構的升級。

第四個因素就是城市化進程。中國以每年近一個百分點的速度,提高其城市化水平。就意味著一年有1000多萬人進城,這在人類發展史上,是十分少見的。城市化的加快,創造了大量的內需,帶動了相關產業、基礎產業、建築業等基礎設施的發展。

第五個因素,是經濟全球化。經濟全球化加速,恰恰是中國在過程當中最值得分析、研究的一個過程。經濟全球化帶來的外需非常大。比如說有一些產業,就是典型的外需導向型的產業,外需特徵的產業像電子信息產業,其一半的產品出口占其產值的一半,是非常典型的外需特徵的產品。

C. 當前宏觀經濟形勢如何

首先,判斷我國的經濟現狀。總體上,經濟處於滯漲狀態,這種狀態對經濟的殺傷力非常之大,動輒可能引起致命性的經濟危機,應對方法幾乎是唯一的,就是啟動內需拉動,因為擴大出口顯然是不現實的,而投資驅動又不能夠解決滯漲狀態。
第二,判斷我國當前的財政金融政策。國家的提法是「積極的財政政策配合穩健的貨幣政策」,其實我個人認為,應該說是「一般的財政政策和緊縮的貨幣政策」,判斷貨幣政策的標准其實很簡單,就是看貨幣供應的環比增長情況,正常的經濟體,環比增長應該是穩定上升的,今年以來,則不是如此,一直是環比降低的;至於說財征政策,看看一看國家財政環比增收的比率就知道了,是劇增,經濟增長趨緩情況下的財政收入環比劇增至少可以說明一點,國家沒有進行有力度的減稅(或結構性)減稅,這顯然不是積極的財政政策。
第三,貨幣政策與當前財政金融政策。央行的貨幣政策其實就一種,持平、緊縮或寬松,所採用的工具包括存款准備金率、再貼現利率、公開市場業務等。當前的貨幣政策也只有一種,就是通過各種方式回收流動性,引導資金進入實體經濟,但顯然是不太成功的(或者說還需要時間來實現);按照當前國家的思路,是通過引導民間資金進入股市、債市(當然債市不發達,目前只是嘗試階段),再注入實體經濟,實際上也的確是注進了一些,但也是杯水車薪、並且後患很大,因為我國目前股市的理念扭曲,使其成為了企業的提款機、而不是居民的投資池,一直是只有投入、沒有收益的賭博場式狀況無法長久。按照經濟學理論,居民儲蓄應該等於投資,但實際上呢,我國作為一個高儲蓄國家,居民始終是被動的在接受這樣一些事實(被投資),截至目前,我國2萬億的基金投資基本上是來自中低收入者的投入,這些基金持續虧損的事實印證了這一說法。

D. 如何認識中國當前的政治經濟形勢

E. 當前中國的經濟形勢如何

三季度經濟見底,通脹見頂,所以國慶以後可以考慮布局。選股可以考慮金融類。

F. 如何認識中國當前的經濟形勢

面對當前國內外復雜的經濟形勢,對中國經濟未來的發展,有看好的,也有唱衰的.我國經濟發展的基本面沒有因國際國內形勢新變化而改變,經濟增長的動力仍然強勁.我們要針對經濟運行中的突出矛盾,把握好宏觀調控的方向、力度和節奏,促進經濟增長繼續朝著宏觀調控的預期方向發展.
當前我國經濟發展總體態勢良好,經濟增長由政策刺激向自主增長有序轉變,繼續朝著宏觀調控的預期方向發展.與此同時,經濟運行也面臨物價高位運行、經濟增速放緩、結構調整壓力增大等多方面挑戰.針對經濟運行中的突出矛盾,要把握好宏觀調控的方向、力度和節奏,既要把物價漲幅降下來,又不使經濟增速出現大的波動,並利用有利時機推進經濟結構調整,深化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鞏固經濟發展的好勢頭.

經濟增速雖有所放緩,但仍處於平穩較快增長區間
當前經濟增長的動力仍然強勁,全年經濟增長速度仍將高於9%
今年以來,我國經濟增長總體平穩,物價漲幅總體可控,結構調整積極推進,經濟發展總體態勢良好.
第一,經濟增長總體平穩.上半年經濟增速雖比去年上半年有所放緩,但仍處於平穩較快增長區間.內需拉動作用明顯增強,民間投資保持較高增幅,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幅高位回穩.經濟增速適度放緩,既有全球經濟減速的影響,也是我國主動調控和市場需求變化綜合作用的結果,總體上符合宏觀調控的預期目標.
第二,物價漲幅總體可控.雖然食品、居住類價格同比漲幅仍處高位,但物價漲幅趨於收斂,價格上漲勢頭得到初步控制.
第三,結構調整積極推進.從需求結構看,在投資和出口對經濟增長貢獻率下降的同時,最終消費對經濟增長貢獻率提升.從生產結構看,農業生產投入增加,工業生產平穩增長,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較快,現代物流、軟體、信息服務、文化創意等現代服務業發展態勢良好.從收入結構看,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較快增長,財政對社會保障、教育和醫療衛生投入大幅增加,城鄉居民轉移性收入明顯增加.
總體上看,未來保持經濟平穩較快增長、控制物價上漲勢頭的有利條件較多,我國經濟發展的基本面沒有因國際國內形勢新變化而改變,經濟增長的動力仍然強勁.受水利等基礎設施和保障性住房等民生工程投資增長、產業轉移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等因素的拉動,投資增速依然會保持在高位;最終消費在就業狀況改善、工資持續上升、城鄉居民收入和消費能力提高的情況下,將保持較快增速;出口增速受全球經濟增速放緩的影響會有所回落,但仍將回歸正常水平,全年經濟增長速度仍將高於9%.隨著穩健的貨幣政策效應進一步顯現,社會總需求增速放緩,加之糧食和主要工業品供應較為充裕,翹尾因素逐步減弱,以及穩定物價措施逐步落實到位,今後幾個月物價漲幅將有所回落.

世界經濟復甦進程艱難曲折,不穩定、不確定性因素增多
隨著經濟總量不斷擴大,保持我國經濟在更長時期內高速增長的難度在加大
世界經濟復甦進程艱難曲折,不穩定、不確定性因素增多.我國經濟發展的內在條件相對較為有利,但面臨的矛盾仍然較多,突出表現在物價高位運行、經濟增速放緩、結構調整壓力增大等方面.
第一,物價高位運行.由於推動物價上漲的因素短期內難以根本消除,食品、居住類價格同比漲幅仍處高位,勞動工資等要素成本上升的壓力將長期存在,今後一個時期抑制物價上漲的任務仍很艱巨.
第二,經濟增速放緩.從投資需求看,今年以來新開工項目計劃總投資增幅明顯回落.從最終消費看,受汽車、住房等消費熱點降溫的影響,加之部分刺激消費的政策到期退出,消費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也將有所減弱.從外部需求看,全球經濟增速放緩與出口企業生產、資金、匯率成本提高等因素疊加,使得出口增速呈現放緩態勢.
第三,結構調整壓力增大.從需求結構看,最終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仍低於投資的貢獻率.從生產結構看,部分高耗能行業生產增長較快,局部地區電力供需偏緊,節能減排任務十分嚴峻.從收入結構來看,財政收入和企業利潤增長仍明顯高於城鄉居民收入增長.結構失衡使短期問題和長期問題相互交織,總量平衡和結構矛盾交互疊加,加大了宏觀調控難度.
與此同時,受融資成本、原材料價格上漲、工資上漲、匯率上升等因素的影響,部分企業生產經營困難增大,經濟效益下降.房地產市場成交量萎縮,房屋竣工量增速下降,但大部分城市房價依然處於高位,買賣雙方博弈使市場陷入僵持狀態.

充分考慮國內外形勢對實體經濟的影響以及政策的滯後和累積效應,增強政策針對性、靈活性和前瞻性
當前,應從兩方面把握好宏觀調控的方向、力度和節奏.
一是要處理好保持宏觀政策的連續性和穩定性與增強針對性、靈活性和前瞻性的關系.當前,穩定物價總水平仍然是宏觀調控的首要任務,宏觀調控的取向不能變.
與此同時,國內外形勢復雜多變,必須增強宏觀經濟政策的針對性、靈活性和前瞻性.一方面,要堅持實施穩健的貨幣政策,使貨幣信貸增速逐步降下來,為穩定價格總水平創造條件;另一方面,又要充分考慮國內外形勢的復雜變化對企業生產經營狀況和實體經濟的影響,以及政策的滯後和累積效應,增強政策的針對性、靈活性和前瞻性.
二是要處理好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調整經濟結構和管理通脹預期的關系,在控物價、穩增長和調結構之間找到"平衡點",既要把物價漲幅降下來,又不使經濟增速出現大的波動.
當前我們要針對經濟運行中的突出矛盾,採取有效措施鞏固經濟社會發展好勢頭.
第一,保持價格總水平基本穩定,努力把物價漲幅降下來.當前,要繼續採取綜合措施,抑制物價過快上漲,力爭使物價漲幅在後幾個月降得多一些,為今後一個時期穩定物價創造條件.
第二,促進經濟平穩較快增長,增強內需的拉動作用.促進經濟平穩較快增長,是增加就業、提高城鄉居民收入的重要前提和基礎.經濟增長速度既不能過高,也不能過低.要著力擴大內需,增強經濟自主增長力量,完善促進消費政策,促進城鄉居民持續增收,鼓勵發展新興消費領域和消費業態,促進民間投資持續較快增長.同時,要高度重視外部市場環境變化對進出口貿易的影響,採取措施穩定外需,避免出口大幅回落對工業生產、就業和經濟增長的負面影響.
第三,推進經濟結構調整,力求取得更大進展.調整經濟結構,是提高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的先決條件.要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強產業關鍵核心技術研發,支持市場拓展和商業模式創新.要有針對性地解決中小企業資金緊張等突出困難,改善小企業發展環境.要遏制"兩高"和產能過剩行業發展,加快淘汰落後生產能力.
第四,深化重點領域、關鍵環節改革,激發經濟發展的內在活力和動力.要推進財稅體制改革,完善有利於產業結構升級和服務業發展的稅收政策.要推進收入分配改革,積極構建居民收入和國民經濟同步增長的機制.

G. 當前的國家經濟形勢如何嗎

經濟全球化經過調整後,以空前的速度和規模持續深入發展,全球經濟依存性不斷上升。全球資本與生產技術要素的全球化重新配置,帶來全球政治經濟格局重大而深刻的變化。當前國際經濟形勢有七個特點。
(一)世界經濟迅速增長,美國、歐元區國家、日本等發達國家的經濟發展使世界經濟得以繼續維持較高增速,發展中國家經濟呈相互帶動、梯次發展的態勢。

2007年世界經濟仍將保持近4%的增速。美國經濟穩中有落,2006年美出口額被德超越,信息化指標不及北歐,次貸危機使美經濟優勢不斷被侵蝕和分解,其負面影響還在擴大。主要西方國家面臨工業化以來最強烈的外部競爭。歐亞大陸成為世界經濟的主舞台。據世界銀行統計數據顯示,目前歐亞大陸經濟總量佔全球的62%,累積財富總量是美國的一倍,2006年「新歐洲」國家國內生產總值較2003年增加近一倍。同時,佔世界人口80%的廣大發展中國家經濟進入較快增長期,在國際貿易、國際投資和國際分工體系中地位得到加強,對世界經濟影響力進一步增大,改變了世界經濟的增長格局。發展中國家經濟總量佔全球的20%左右,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上升到30%。

(二)隨著金融創新,特別是金融衍生工具的開發和推廣,金融一體化程度提高,全球金融業呈「爆炸式增長」。

巨額國際資本的無序流動和投機,不僅給發展中國家經濟造成很大損害,發達國家也難獨善其身。據美國麥肯錫公司的最新報告,全球金融業的核心資產總額已達140萬億美元。資本市場進一步成為全球金融市場的主體。銀行資產佔全球金融資產總額的比重由1980年的42%下降到2005年的27%,金融資產進一步向發達國家集中。發達國家的金融資產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重目前已平均躍升至330%。「經濟金融化」趨勢一方面促進了全球資源有效配置,另一方面也增加了全球經濟的不穩定性、投機性和風險性。

(三)國際資本市場和勞動市場流動性增強,生產要素的全球流動形成全球市場。

國際資本市場更加成熟,資本流動形式也在增多。全球勞動力市場一體化程度日益提高。據國際勞工組織統計,未來10年,發展中國家將有7億人口進入全球勞工市場。全球產業鏈的形成和資源配置中合理及不合理的部分進一步顯現,不均衡的全球增長模式正在塑造新全球經濟格局。從總體看,國際貿易、投資金融市場的自由化進程使生產要素流動在全球范圍內實現「最佳配置」。從國別看,全球化的收益分配和社會成本分布嚴重失衡,窮國與富國的差距在擴大,輸家與贏家的兩極分化加劇。資本回報連創新高,勞動回報則越來越低,導致國家間不平等。發達國家主導當前的國際貿易、投資、金融和國際分工體系,相比之下,發展中國家人口佔世界3/4,經濟總量只佔1/4。黑非洲至少要到2047年才能成功脫貧。在北方陣營,美歐日是國際經濟三大支柱,但由於美國奉行經濟單邊主義,企圖壟斷國際經濟決策,三方經濟利益摩擦時有發生。南方陣營經濟發展水平差距拉大,對經濟發展問題的基本訴求和利益關注點發生重大分化,多元化現象明顯,南南合作呈現高度復雜性。

H. 中國當前的經濟形勢如何

老大,3000字論文是說有就有的嗎?一點懸賞分沒有不說,題目也很泛泛.不過,這里有一篇別人寫的,你參考一下吧:
中國經濟高速增長:解釋與展望
●德懷特•帕金斯
(杭行譯)
內容提要:在過去的二十多年裡,導致中國經濟高速增長的因素包括資本要素和勞動要素的不斷增加,改革開放使全要素生產率得到普遍提高等。但中國經濟仍存在許多弱點,銀行體系相當脆弱,國企改革任務艱巨,環境惡化與社會矛盾尖銳化並存。綜合來看,推動中國經濟持續高速增長的因素仍將長期發揮作用,在未來10年裡中國經濟的年均增長率仍將在6%~8%之間。
關鍵詞:中國;經濟增長;生產率;國有企業
要預測中國經濟增長的前景,任何人都必須首先分析一下,在過去二十多年裡,是什麼因素導致了中國經濟的高速增長?二十多年來,中國的經濟發生了種種變化,面對這種情況,我們要問:導致中國經濟如此高速增長的那些因素,在未來還能繼續存在嗎?或者,其他一些同樣起支撐作用的因素將會取代它們嗎?
經濟增長的基礎
對中國經濟過去和未來高速增長的分析可以從以下不同的層面來展開。第一個層面是:支持世界上任何經濟高速增長的一些基礎性要素。這些要素包括:高投資率或資本形成率、快速增長的勞動力資源、勞動力教育層次的迅速提高以及對這些快速增長的資本和勞動力的利用效率的提高。中國目前的投資率異乎尋常地高,1985年至今,年資本形成總值佔GDP的比例都在35%以上,2003年更是達到了42.3%.①如此高的投資率,使得政策制訂者即使出現些許決策失誤,也不至於影響到經濟的快速增長。同樣奇高的儲蓄率也助推了這種高投資率。
儲蓄率高,部分的原因在於養老保險制度不完善,以及東亞文化對較高的儲蓄水平似乎有某種偏好,但最重要的原因是中國目前的"撫養比率"(指不工作的孩子、老人數與工作人數之比)②較低。盡管計劃生育政策的長期效應以及中國人預期壽命的延長,將使這種較低的撫養比率因素逐漸消失,但在未來的10年甚至20年裡,低撫養比率仍將持續,從而可以預計的是:儲蓄率和投資率也將繼續保持在一個很高的水平上。
中國勞動力受教育程度也快速提升,這一趨勢在今後10年或更長時間里還將延續。盡管快速膨脹的中等和高等教育得到了政府的支持,但私人需求還是超出了公共供給,特別是在高等教育領域,私人教育機構開始不斷出現。從具體數據方面看:2003年,在1億適齡人群中,有9600萬人進入了中等教育學校,而在1985年和1995年,這個數字分別是5100萬和6200萬。③無論以何種標准來衡量,在短短的20年裡,這樣的增長是驚人的(當然,全民義務教育強制執行的只是最初的9年,而在一些貧困地區,連這樣的標准也達不到④).2003年,有1100萬人進入到高等院校學習,而在1985年和1995年,這個數字分別是170萬和290萬。雖然到目前為止,還只有10%的適齡人群能進入到高等教育階段,但高等教育的增長無疑是最快的。
當然,投入於經濟增長的要素並不僅僅是受過教育的勞動力和人力資本,中國目前的人均收入水平決定了其需要數量龐大的非熟練工。盡管計劃生育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正在減慢中國勞動力總量的增長,但其對GDP增長的影響可以忽略不計。一個更能說明問題的數據是現代非農部門中勞動力的增長。由於勞動力不斷從農村低生產率崗位向城市轉移,在未來的10年或更長的時間里,非農部門中勞動力的增長率將仍保持在一個高水平上。
近年來,國有企業改革使城市的就業增長有所減緩,2000~2003年,城市就業以平均每年3.5%的速度增長,但隨著生產的不斷擴大和大量農村勞動力轉向城市,城市勞動力和就業率仍將可能以一個較快的速度增長。⑤
維持高生產率的增長
如前所述,中國經濟增長所需要素在今後10年或更長一段時間里還將以較快速度得到增加。但這只是問題的一個方面,另一個方面是:人們能否高效率地使用這些要素,即全要素生產率如何?1979年以來的一系列具體的改革,使得各部門生產率有了快速的提高。改革總是先在一個部門進行,再逐漸轉向其他部門。當一個部門生產率的發展隨著時間推移而逐漸減緩時,就需要開始在另一個部門進行改革。
1979~1985年間,生產承包責任制的恢復和農產品市場的放開,使得農業部門的生產率最先得到提高。1985年後,農業部門生產率的發展逐漸放慢。其後,隨著資源配置方式由計劃向市場的轉變,鄉鎮企業生產率迅速發展,但在1989~1990年間快速回落,進入20世紀90年代後,回落勢頭更加明顯。第三個得到快速發展的是外資企業,從1992年起,外資企業的發展也同樣經歷了從快速發展到逐漸回落這一過程。與其他發展中國家一樣,中國自身可利用資本的不足,限制了外資企業在華的進一步發展。今後,對華直接投資仍會增加,但像前幾年那樣,從每年數十億美元快速增長到現在的600億美元這樣的奇跡,將不會再出現了。⑥
20世紀80~90年代,各經濟部門生產率的提高,還得益於另外兩個方面的改革。一是對外貿易的發展:1978年,中國進出口總額只有264億美元,到2004年已經達到11548億美元,其中出口總額5934億美元,對外直接投資606億美元。如今,中國的外匯儲備已足以從國外購買任何資源(但這些資本卻不能在國內創造出效益),以滿足中國城市部門發展所需。中國企業已不再會因為外匯短缺,而只能被迫使用國產低劣機器設備和零部件了。它們可以轉而從日本、美國、德國等發達國家進口所需優質設備。在計劃經濟時代,由於中央計劃部門缺乏遠見,常使生產所需關鍵投入品出現短缺,而如今,企業再也不會遭遇到這樣的"瓶頸"了。
對外開放政策還從另一個方面促進了中國的經濟增長,2003年和2004年,中國出口年均增長率為35%.出口的大量增加(這兩年裡,出口增長都大大超過了1000億美元)帶動了世界市場對中國產品的需求。⑦可與此相反,國內消費需求的增長與GDP增長速度相比,卻顯得較為緩慢。中國不可能在今後的許多年裡一直維持這樣巨大的出口量,甚至要想保持一半這樣的數量也很困難。如今,中國的進出口總額已經達到了GDP的91%,對於一個大國來說,這樣的比例是異乎尋常的高了。⑧如果繼續以每年1000億美元的速度出口,將不可避免地會招致進口國的抵擋,因為它們不可能適應這樣被迫的、快速的調整。
事實上,類似的事情已經發生。2005年,一些中國紡織品進口國,針對一些快速膨脹出口的中國紡織品施加了高額關稅。中國不可能繼續這樣過度依賴出口增長來刺激經濟,而應該找出辦法來,盡快擴大國內需求。
對於中國及其貿易夥伴來說,真正的挑戰是:如何妥善處理各種貿易爭端,使它們不至於上升到持續對抗的程度。因為這樣的對抗往往是建立在國內政治的基礎之上,而不是真正考慮到國家的經濟利益。從這個意義上看,2005年7月中國對人民幣匯率的調整——盡管只是2%——就是朝正確的方向前進了一步。希望在不久的將來,人民幣匯率還會出現一系列的調整。另外,貿易爭端應該能始終被控制在世界貿易組織(WTO)的爭端處理框架之內。也許,這只是一個美好的願望,但貿易爭端升級為政治對抗,並達到足以破壞國家間安全合作的地步,對任何國家來說都不會是一個好消息。
導致中國經濟增長的另一個潛在因素是:市場作用不斷擴大。如今,中國的大部分商品和服務都能在市場上買進賣出。農產品市場最早得到了發展,到1984年底,要素市場也開始發展起來,部分要素可以按照市場價格在市場上進行交易,而到20世紀90年代末,幾乎所有的生產要素都進入了市場。由是觀之,中國今天的市場化程度已經和其他發展中國家(以及許多發達國家)相仿。⑨當然,中國的市場經濟還很不完善,還缺乏如高收入國家所具有的那種對市場經濟強有力的制度保證。
能否穩定地發展市場經濟所需要的制度環境,是中國能否在未來繼續保持高生產率的關鍵。如上所述,在糾正計劃經濟缺陷的基礎上,過去的二十多年裡,支持高生產率的諸多因素都得到了超常發展,許多計劃經濟的缺陷如今已不復存在了,但市場機制的效率還有待提高。
這方麵包括:完善公司治理結構,使企業的決策能真正獨立於黨政部門;提高司法部門執法素質與獨立性,以保證商業爭端(包括企業破產和兼並等)能得到合理的、有效的解決。能否構建一個使經濟快速、穩定、可持續增長所需的制度環境,將是中國當前所面臨的一個挑戰。此外,有些經濟部門還處於相對較弱狀態,還需進行改革。
中國經濟的潛在危機
即使只是做最初略的考察,也很容易看出中國經濟存在許多弱點。最典型的例子是中國的金融體系。銀行的大量呆賬始於政府不再向國有企業直接貸款,而將這個任務轉交給了銀行。有些人認為,中國銀行的這些問題——若按照國際通行的貸款結構分析標准來考察,所有這些銀行都已符合破產要求——將導致一場金融危機(就像1997~1998年間發生在亞洲的那樣),從而拖垮中國經濟。然而,當時那場危機所波及到的國家,無一例外都具有較高的短期外債依存度、外匯儲備少且不斷減少的特點(這部分是由於本幣的高估);中國則擁有極高的外匯儲備(2004年底達到了6100億美元⑩),即使中國最近調高了人民幣匯率,人民幣仍然是被低估的。而且,中國的外債大部分是長期的,債務與出口相比,始終保持在一個低水平上。
因此,如果中國將會發生一場金融危機,那也一定是由於其他一些什麼原因。也許,當儲戶最終意識到銀行體系是如此脆弱,因而進行瘋狂擠兌時,銀行體系將會垮掉。但這也是一個不切實際的構想。因為不論是從經濟層面考慮,還是從政治層面考慮,政府都不會讓國有銀行破產:損害成千上萬儲戶們的利益,無異於一次政治自殺!如果不可能通過發行國債的方式為銀行注資,那政府為銀行提供所需資金的最簡單辦法就是"印鈔票".增發貨幣會引發通貨膨脹,但中國目前並不存在嚴重的通貨膨脹問題,通脹程度的些許增加應該是目前經濟體系所能夠承受的。
事實上,脆弱的銀行體系對經濟的威脅將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中國經濟的高速增長,需要一個穩定而有效率的市場體系來支撐,而其中最為核心的,就是銀行部門的效率(更一般地說是金融部門。僅僅以中國的股票市場為例,內部人交易和不完善的信息披露制度,極其嚴重地損害了這一市場).銀行業改革也已持續了近十年時間,近年來取得了一些進步,呆賬率也有所下降,業務范圍有所擴展。來自外資銀行的壓力,也將促使中國本土銀行進一步提升自己的管理和服務效率。銀行業現存最大的問題是:貸款還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地方政府的牽制,而較多地投向持續虧損的國有企業,這使得呆賬問題難以從根本上得到解決。中國若不解決這個問題,就有可能會最終發展出一個類似於日本的、保守的銀行體系。
在日本,保守的銀行通常不願意向經濟中最具活力的企業貸款。而在中國",保守"意味著:銀行貸款主要流向國有企業和政府(通過購買政府債券),而較少流向私人部門。
中國的國有銀行傾向於貸款給國有企業,這可以從總投資中國家投資所佔的較高比例上得到驗證,而這些國家投資又通常是缺乏效率的(還伴隨著大量的腐敗現象).中國若想提高總投資收益,就應該更多地將貸款發放給不依賴政府補貼、完全市場化運作的私有企業。更何況,大部分對國有企業的貸款只是被用來使缺乏競爭力的企業苟延殘喘。解決這些問題的辦法無外乎兩種:或是關閉那些長期虧損的國有企業,或是通過私有化改革給這些企業以一線生機。私有化改革事實上已經在做了,例如,很多鄉鎮企業已經通過各種方式轉化為私有企業。政府也已表示,對於大部分國有企業,今後將不再給予補貼。對於地方政府來說,或是使國有企業轉為私有企業(盡管"私有化"這個詞並不常用),或是繼續補貼這些虧損的國有企業。事實上,問題的關鍵並不在於最終有多少企業轉為私有企業,而在於通過這樣的不斷轉化,能使較高的生產率增長得以維持。中央政府也處於兩難的困境中,一方面,要加速推進國有企業向私有企業的轉化;另一方面,這種轉化又不可避免地會使更多的原國有企業職工失去工作,這對政治穩定來說是十分不利的。
有人認為國有企業改革的步子還是太慢了,但這些年原國有企業的破產、重組和私有化,已經造成了約三千萬城市工人失業。
中國經濟的另一個潛在危險是:當前對增長速度的控制,可能會使經濟走向很多人所說的"硬著陸"狀態。這個詞暗含的意思是:政府控制通貨膨脹的舉措也許並不能奏效,卻反而會使經濟走入蕭條,盡管經濟周期中的各個階段往往並不能在時間上做出明確劃分。在美國,情況也是一樣,經濟蕭條可能會由於美聯儲的高利息政策而引發,卻並不一定是由於經濟基礎出現了什麼問題。
因此",政策引致型"經濟蕭條是有可能發生的(盡管目前管理央行的,是中國有史以來最能乾的一群人).這種蕭條可能只是發生在一到兩年裡,其間經濟增長速度可能放緩甚至出現負增長,但卻不一定意味著經濟將由此進入長期低迷狀態。這種類型的蕭條也可能由各種外部因素的沖擊而引發。例如,中國目前對能源和礦產品進口的依賴率逐年上升,如果世界市場上能源和原材料價格急劇上揚,則也有可能使中國經濟走入蕭條。此外,私人投資的突然萎縮(這在所有發達的市場經濟體中都發生過)、短期政治動亂等,都有可能將中國經濟拖入這種一到兩年的短期蕭條。總之,許多因素會導致短期蕭條,但從長期來說,這些"硬著陸"現象並不具有決定性意義。
對中國經濟構成長期、重大威脅的一個方面是:環境的惡化。由於種種原因,中國出現嚴重環境問題的時間比歐洲國家、北美國家甚至日本都早了許多年。[11]中央政府也越來越意識到:必須加大投入,治理環境污染,以使人民能生活在一個健康的環境中。其中,大城市的空氣污染問題尤其突出,需要盡快行動並投入必要的資金。
從預算角度看,中國北方許多城市水資源嚴重短缺的問題也非常令人擔憂。由於用水速度快於水的自然補給速度,這些地區的地下水位已經下降到了前所未有的地步。[12]這種情況若持續下去,許多北方城市的經濟增長將難以維持,而農民更是只能靠天吃飯。為了扭轉這種局面,中國政府近期不惜動用了數百億美元,修建"南水北調"工程,將長江水引入北方缺水地區。到目前為止,這樣長距離、大規模的引水工程已經修成了三個(在美國,這就相當於從科羅拉多河裡引水).但這些費用,或這樣、那樣的環境問題,似乎還不會真正阻擋中國經濟增長的步伐。是的,數百億美元不是個小數目,但想想看,僅2004年,中國的總投資就超過了6000億~7000億美元(按官方匯率摺合成美元)[13].
另一個值得擔心的方面,也許是關鍵性資源的短缺,這可能會使中國經濟遭遇瓶頸。其中最有可能發生的應該是嚴重的能源短缺,當然,食品短缺似乎也有可能發生。中國目前的石油進口增長很快,將來無疑還會進口大量的天然氣。目前,中國投資者在全球范圍內搜尋安全的能源供給渠道,以保證其未來經濟發展的需要。2004年,中國共進口了1.22億噸原油(差不多合每天270萬桶).在過去的10年裡,中國的石油消費量年均增長6%,而國內石油產量年均增長僅為1.6%.[14]如果今後10年仍保持這樣的態勢,那麼石油消費與國內產出之間的缺口還會進一步增大。這樣,中國的石油進口將會達到每年3.5億噸(約七百萬桶).[15]以每桶50美元計,日均700萬桶意味著中國每年花在石油上的錢將會是1280億美元,這相當於2004年中國出口創匯收入的21%.按每桶70美元算,則每年要花1790億美元,相當於2004年出口創匯的30%.這當然又是一個巨大的數字。但今後10年裡,中國的出口創匯收入將有望突破1萬億。因此,那種認為大量的石油進口將從根本上影響中國經濟增長的觀點,是沒有太多依據的。只有對中國實行石油禁運,才有可能嚴重影響到中國經濟的增長。可除非是中國被捲入了一場大規模的戰爭,否則,這種禁運幾乎是不可能發生的。
維持增長所面臨的社會挑戰
在社會層面,中國同樣面臨挑戰。中國目前所擁有的7.6億勞動力中,近一半人從事農業生產。[16]另一半人主要是在城市的產業和服務部門工作,當然,也有一些是在城鄉結合部工作。對比日本和韓國的產業結構調整過程,可以看到,在達到這一比例後的20年裡,從事農業的勞動力占總勞動力的比例下降到了10%.如果同樣的事情在中國發生(事實上,這已經開始了),那麼,在今後的20年裡,將有2.5億或更多的農村勞動力向城市或郊區轉移。只在今後的10年裡,就將有近1億的農民轉移到城市,他們將加入到過去20年裡已經轉移到城市的1億民工的行列。[17]再算上可能與這些民工同時遷移的家庭成員,則中國城市在今後的20年裡,平均每10年就要接納2億來自農村的新移民。
對中國來說,這樣大規模的移民——可以說,是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從農村到城市的遷移,且發生在如此短的時間里——既意味著機會,也是一個挑戰。移民們對房屋及其他必要的城市生活設施的巨大需求,將使房地產業持續繁榮。而對來自邊遠、窮困地區的移民們來說,進入城市,意味著孩子可以有機會接受到比在家鄉好得多的教育。理想的遷移應該是這樣進行的:移民們舉家進入城市,而城市也會為他們提供必要的房屋、設施和教育。但目前的情況並非如此,民工們只是被當成城市的暫住人員,他們無權享受那些專為城市居民提供的服務。
如果這種狀況在今後的10年裡仍得不到改變,那麼中國的城市裡將會有越來越多貧窮而又離鄉背井的年輕人,隨之而來的動盪、犯罪、致命疾病(如艾滋病)的傳播等,將對城市安全構成潛在的威脅,甚至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政治穩定。而對於經濟高速增長來說,政治穩定是至關重要的。
對今後10年中國GDP增長的預測
根據上面的分析,我們該對中國經濟未來10年的發展做出怎樣具體的經濟預測呢?官方數據顯示,1978年改革以來,中國年均GDP增長率略高於9%;1995年以來,年均增長率則超過8%.一方面,有些國外觀察家認為:中國的GDP增長率有可能是被誇大了,例如,有證據表明,在20世紀90年代初,計入GDP的鄉鎮企業產值增量,是按照當時的價格計算的,而沒有扣除通貨膨脹的影響;另外,1997~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期間,中國的GDP數據也存在一定疑問,當其他許多東亞和東南亞國家產出大幅度下滑時,中國官方公布的GDP增長率仍然保持在7%以上[18].另一方面,有人也從相反方面提出疑問,認為中國沒有將多種製造業產品質量快速提高的因素,包含在GDP的計算之內。即使是在發達的經濟體中,要對產品質量提高因素進行度量,也是很困難的,這個數據一般都傾向於被低估(也許中國也是這樣).就此看來,中國實際的GDP增長率可能還高於官方公布的數字。
50年前,年均增長率達到9%,甚至8%,都會被認為是一個"奇跡",如今,許多觀察家正是這樣來看待在中國所發生的一切的。20世紀五六十年代之前,全世界最快的GDP年增長率不會高於4%~5%,但在20世紀50~90年代之間,年均增長率達到7%,甚至超過9%,在亞洲都很普遍,這種高增長首先是從日本開始的,其後逐漸蔓延到韓國、台灣、新加坡,甚至蔓延到了泰國和印度尼西亞。[19]一般而言,任何發展中國家只要政策對路,就能利用其巨大的"後發優勢",趕上高收入國家。合理的政策,往往能使一國經濟逐漸向發達國家靠攏,甚至後來居上。
經過二十多年的發展,中國在人均收入水平方面,已經逐漸向高收入國家靠攏,但與此同時,中國也還有很長的路要走。2004年,中國的人均GDP只有1270美元(按當時的匯率折算).中國的匯率——與韓國、日本起飛的早期階段十分相似——被公認是被低估了的。考慮到人民幣被低估了25%(盡管在7月剛被調高了2%)這一因素,則調整後的人均GDP約為1600美元,這仍然是一個較低的數字。若按購買力平價(PPP)來計算,則近年來較常被引用的數字是:中國的人均GDP已經超過了4000美元。
因此,中國至今仍然是一個相對貧困的發展中國家。
也正因為如此,如果中國能採用上述合理的經濟政策,並保持高生產率的增長,則中國經濟還可以繼續加速度地發展。而當其人均收入上升到韓國和台灣等經濟體目前的水平時,增長率就會下降。一個國家收入水平越高,現代產業與服務部門的結構越復雜、越先進,則要維持7%~9%這樣快速的增長率就越是困難。在過去的10年裡,韓國和台灣的年均增長率在5%左右,這個下降了的生產率與其說是反映了這兩個經濟體中存在的問題,不如說它直觀地反映了這樣一個事實:這兩個經濟體已不再能繼續簡單地走其他發達國家探索出來的路了。同樣的情況出現在20世紀70年代的日本,當時近兩位數的增長率突然之間就化為烏有。所有的這些經濟體,都不得不更多地依靠自身力量,通過在研究和開發方面的努力來維持較高的經濟增長率;而要想在新技術的前沿取得進展,這是很不容易的。
中國在今後的20年裡,還不太可能在人均收入方面達到韓國或台灣現在的水平。而如果想要實現這一水平,則在今後20年裡,人均GDP年增長率必須保持在7%的水平,或者是,總GDP的年增長率要保持在8%的水平。
中國能保持這樣高的增長速度嗎?正如本文開頭部分所說,沒有確切的理由認為:中國經濟將不能保持目前這樣的高增長;但同樣明顯的是,還有許多未知的因素(如不可預計的外部沖擊等),可能會在一定時期里阻礙中國經濟的發展。不確定性主要表現在:中國能否較快地建立高效的市場制度,以應付經濟高增長所需。因此,對中國經濟增長前景的一個保守估計是:其年均增長率將不會超過8%.筆者認為,在未來10年裡,中國經濟的年均增長率將在6%~8%之間。如果真是這樣,那麼到了2015年,中國的GDP將兩倍於目前的水平;而如果這樣的增長率能保持20年,那麼到了2025年,其GDP將是現在的4倍!

閱讀全文

與當前的經濟形勢如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摸燈籠的成語故事是哪個 瀏覽:102
同事叫我美女什麼意思 瀏覽:457
海南遊泳哪裡美女多 瀏覽:123
03年非典對中國經濟有什麼影響 瀏覽:722
女方父母一直插手婚姻怎麼搞 瀏覽:76
愛情借書什麼意思 瀏覽:179
哪裡爆發新閨蜜愛情 瀏覽:527
在深圳如何快速辦健康證 瀏覽:516
什麼床車經濟實用 瀏覽:191
榨汁機愛情是什麼意思 瀏覽:240
幸福不是什麼都有而是你恰好在身邊 瀏覽:803
鄒城外出打工怎麼開健康證明 瀏覽:356
怎麼看二次婚姻 瀏覽:298
沂水健康證去哪裡辦理 瀏覽:716
如何看待郭巨埋兒老萊娛親的故事 瀏覽:503
上海大學2018應用經濟學包括哪些專業 瀏覽:805
做慈善事業為什麼不討人好 瀏覽:70
山葯怎麼吃最健康 瀏覽:731
我們懂得了什麼是真正的愛情 瀏覽:790
男人事業不順的時候怎麼相處 瀏覽: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