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基礎篇:什麼是轉型升級
收藏推薦
經濟轉型升級中,產業的轉型升級是重中之重。轉型升級轉型升級包括三個層面的內容:一是經濟的轉型升級,二是產業的轉型升級,三是企業自身的轉型升級。三者之間既相互促進又相互制約。經濟轉型升級包括不同產業結構的優化,區域、城鄉經濟的平衡發展,集約化發展方式等方面的內容,是產業轉型升級和企業轉型升級結果的集中體現;產業轉型升級是在充分發揮企業主動性的基礎上,通過整合業內資源,吸引新增資源,吸納其他產業轉移的資源,提高行業的整體競爭力,從而實現產業自身的發展,產業轉型升級對經濟轉型升級起促進作用;企業是產業的組成單元,宏觀上的產業升級和轉型只有通過微觀的、具體的企業升級和轉型才得以實現,企業自然是轉型升級的主體,即企業轉型升級是產業轉型升級落地開花的終極途徑。經濟轉型產業升級經濟轉型是發展模式轉變問題,其實質在於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即:通過科技進步和創新,在優化結構、提高效益和降低能耗、保護環境的基礎上,實現速度質量效益相協調、投資消費出口相協調、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經濟發展和社會發展相協調的又好又快發展。
B. 如何推動我國經濟轉型,加快轉變經濟發
縱觀當前的經濟發展形勢,我們可以意識到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和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刻不容緩,亟待解決。
這是因為:
第一,我國目前的經濟增長方式難以為繼。我國既有的經濟發展方式的特點為靠便宜發展經濟。我國的資源環境便宜,勞動力豐富便宜。資源環境便宜說明我們環境資源的成本低,成本低即意味著污染大。勞動力便宜,意味著工人的工資低,那麼工人的勞動積極性和創造性就會被扼殺,工人的購買能力就下降,那麼國內需求就不足,經濟增長就緩慢。此外,我國的產業鏈處於低端狀態,我們的工業只管加工、製造而沒有創意、設計、營銷等環節。很多知名品牌都在中國生產,不僅在中國消耗資源,還把污染留在中國,不僅賺的錢少,還留下許多環境問題。還有過度依賴外需。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十分重視與外國的經濟貿易,許多投資者都看好國外投資,往往而忽略了國內的市場。我國是人口大國,消費需要理應很大,但是我國經濟過度依賴外需而忽略內需。
第二,國際格局發生變化。隨著周期性的國際經濟危機地不斷發生,國際經濟發生巨大變化,當前的世界經濟是一個一體化的經濟,牽一發而動全身。只要其中有一些大國經濟發生變化,那麼我們國家的經濟必然會受到影響,例如2008年的經濟危機,美國要恢復實體經濟,加強出口,此時中國要靈活地改變出口的產品。否則中國的出口必然會受到巨大影響。
第三,我國經濟進入到追求質量而不只是追求速度、規模的階段。過去的幾十年中,我國一直以發展速度經濟和規模經濟為主,不注重經濟發展的質量。那樣帶來的只有微弱的經濟成效和巨大的環境污染。
第四,我國經濟走上內生增長、創新驅動軌道的需要。隨著經濟危機的不斷發生,我國政府意識到發展創新型經濟的重要性,要主要依靠本國產業來帶動經濟的發展。
第五,我國經濟結構單一,主要以工業為主,第三產業發展緩慢。縱所周知,自我國發展工業以來,一直以工業為主,第三產業發展極度緩慢。作為正確的經濟發展結構應該是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協調發展。
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和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其實質是要求我們採取綜合措施,加快形成與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實現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相一致的發展方式。
根據十七大的精神指示,在當前和今後的時期,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主要做到「兩個堅持」和「三個轉變」,
即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
(window.cproArray = window.cproArray || []).push({ id: "u3054369" });
路,堅持擴大國內需求特別是消費需求的方針,促進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投資、出口拉動向依靠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轉變,由主要依靠第二產業帶動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協同帶動轉變,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質資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管理創新轉變。那麼我們具體怎麼做呢?
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和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要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新型工業化道路就是要走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能充分發揮的道路。人力資源得到最充分的利用,資源在市場的自發調節下得到合理的配置。正所謂物盡其用,人盡其才。實現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要更為注重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以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來提升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益,通過節能減排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
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和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要調整產業結構,加快服務性行業的發展,增強大三產業所佔的比重。根據相關數據顯示,我國的第三產業占整個GDP的比重僅有40%,而第三產業人員佔全社會從業人員的比重僅有33%,比發達國家低20~30個百分點。而發達國家的第三產業就業佔70%~80%,可見,我國第三產業發展滯後造成第三產業吸納就業容量大的優勢得不到發揮。在當代經濟模式中,知識經濟發揮了無可比擬的作用,如美國的矽谷。所以,我們還應該發展以知識為內涵的知識經濟,國家應該大力實施科教興國戰略,鼓勵知識經濟的發展。值得注意的是,我們發展現代服務業,但要遵循經濟的發展規律,要創造條件。此外,農業、工業與第三產業之間要協調發展。
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和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要堅持城鄉和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戰略。改革開放以來,無論是城市還是農村,無論是東部地區、中部地區還是西部地區都有了不同程度的發展。但與城市相比,農村發展相對滯後;與東部地區相比,中西部地區發展相對滯後。城鄉之間和區域之間發展差距仍然較大。因此,要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就需要堅持城鄉和區域協調發展的戰略,堅持不懈地實施統籌城鄉和區域發展的方針和政策,在繼續推進城市化的過程中,扎扎實實建設好社會主義新農村;在鼓勵東部地區率先現代化的同時,促進中部崛起、西部開發和東北等老工業基地振興。 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和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要進一步擴大內需。我國是世界上的人口大國,消費人群龐大,但是由於我國傳統的消費觀念,大部分居民處於保守狀態,把錢存在銀行而不大願意拿出來消費,所以我國內需不足。此外,我國是一個傳統的農業大國,農民占絕大多數,所以農民群體也是主要的消費者。國家要增加農民的收入,提高農民收入,才能提高消費水平。因此,要促進經濟增長,就必須要刺激居民消費,拉動擴大內需。
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和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要通過節能減排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科學發展需要節約資源、保護環境和加強生態建設。科學發展需要節約資源、保護環境和加強生態建設。要從一次性和單一性利用資源轉向循環利用和綜合利用資源,從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的經濟增長轉向以環境優化增長和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雙贏。我國是一個人口大國,人均資源明顯不足。人均耕地低於聯合國糧農組織確定的警戒線。人均水資源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1/4。人均礦產資源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50%。石油進口依賴程度已經超過40%。而在降低單位產值的能耗方面,我國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有很大差距。與此同時,我國在減少污染物排放方面任務十分艱巨,因污染物高排放引起的重大環境事件,危及了人民群眾的生活。所以,節能減排不僅是節省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問題,更關繫到可持續發展和以人為本等科學發展的全局。
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和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加快調整國民收入分配結構。目前我國的收入分配製度存在兩個大問題:一是貧富差距大,二是國家財政收入佔GDP比重高。在當前社會,隨著經濟的飛速發展,人們的收入差距不是越來越小,二是越來越懸殊。貧者越窮,富者愈富!此外行業之間和區域之間的收入差距也不斷拉大,特別是城鄉居民收入差距不斷拉大。所以國家要採取公平與效率兼顧的政策,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對高收入者收取高稅收,取締非法收入等。我國的財政收入要一直佔GDP比重絕大部分,收入分配製度不合理。因此,國家要完善收入分配製度,改變收入分配格局。
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和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要改革科研體制,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根本。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再一次把自主創新提高到一個新的高度,我們應該把握住機會進行創新。改變傳統的閉塞落後的教學方式,完善教育體制,積極倡導鼓勵創新,設置創新科研項目,提高我國整體的創新能力。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和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提供技術和智慧支持。
C. 什麼是社經濟轉型期
中國社會經濟轉型,就是經濟運行模式從計劃經濟模式向市場化經濟運行模式的轉變。
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的市場經濟轉型,大致可以劃分為三個時期:一是自發啟動時期,從1978年—1991年;二是自覺推進時期,從1992年—2000年;三是全面加速時期,從2001年開始。中國進入加速轉型期是由市場經濟發展的階段和發展的規律決定的,社會經濟的轉型就是使中國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21世紀初,中國經濟社會發展開始全面進入加速社會經濟轉型期。在工業現代化沒有全部完成的時候,中國開始了向知識現代化邁進的過程,由此,經濟結構和社會結構的變化將進一步加劇,這是中國現代化進程的跨越式演進。
加速轉型期面臨的主要問題:
(1)經濟結構發生深刻變革可能引起的經濟波動。
從經濟結構的轉型趨勢來看,中國經濟將由生產主導型轉向流通主導型,第三產業增加值的比重將逐漸趕上並超過第二產業增加值的份額,結構調整的加劇將帶來勞動力等各種要素的大流轉。
其次,由於經濟體制的初步轉換,經濟運行的機制發生著深刻的變革,在競爭機制和價格機制的作用下,資源約束型經濟正朝著需求約束型經濟轉變,決策層對此有些估計不足,做出決策有些失據。
第三,中國在加人世界貿易組織的條件下,經濟也正在從貨幣資本主導型轉向人力資本主導型。從企業的角度考慮人力資本主要為了解決兩個問題:一個是人力資本的激勵機制,另一個是人力資本的約束機制。解決好這兩個問題,對企業和高級人力資源都有好處,解決不好就會兩敗俱傷。
第四,中國的國內生產總值到2020年要力爭比2000年翻兩番,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明顯增強。要想實現這個目標,在加速轉型期必須處理好改革、發展和穩定的關系。由此,中國的改革將越過臨界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將日益完善,計劃經濟體制時期的典型手段將不再復歸,向計劃經濟的核心部分攻堅困難很大。
第五,市場價格的定價機制、就業市場的雙向選擇模式、生產資源的市場化配置模式,亦為社會經濟轉型的產物,是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必然結果。這將會帶來一系列政策決策的調整,政府職能的轉變,做得不好,將會不利於經濟社會的發展。
(2)社會結構將不斷變革,人們需有心理適應過程。
首先,中國目前不僅功能性收入差別拉大,而且結構性收入差別也在拉大。2001年中國的基尼系數為0.46,已經超過美國,結果是社會不斷分化。深度市場化將導致未來分化繼續加速,抵禦分化加速的力量正在形成之中。比如工會職能的到位問題,農民利益的代表問題等等。社會分化導致社會價值觀由一元化走向多元化,其中社會分化的負面效應要通過社會對話和建立社會夥伴關系來解決。
其次,核心家庭和丁克家庭開始成為社會細胞的主流。21世紀,中國隨著第二代獨生子女的出生將會出現「四二一」結構的家庭模式,從而把家庭的連續發展降到最低限度。家庭規模的縮小,使得家庭消費呈現出多樣化、層次化、個性化的趨勢。不同收入、不同愛好和品位的家庭消費都有很大差別。家庭小型化使得社會越來越鬆散,剛性越來越差,柔性越來越強,雖然其主動適應性在增強,但是由此導致的社會不確定性在增加。
再次,人們思想意識的多樣化、文化樣式多元化,就業領域的市場化,都將對社會生活產生深刻的變革。
所謂加速社會經濟轉型期的轉型,不是簡單指經濟社會某個領域的變化過程,也不是簡單指經濟社會某項制度的變化過程,而重點是指經濟結構和社會結構呈現加速度的整體性躍遷過程。在加速轉型期,其具體內容應該包括結構轉換、機制轉軌、利益調整和觀念轉變等,一旦超越臨界水平,舊體制及其利益不再復歸。這種加速轉型是中國25年改革開放的積累效應,不是用激烈震動的方式來完成的,而是通過發展先進生產力和確立新的社會經濟秩序來實現的。後面這一點提示很重要。
D. 中國經濟轉型成功需要多長時間
中國經濟的轉型是從一個低等產品出口型經濟轉向一個高新技術創新為主的經濟,地域上最明顯的就是東南沿海的經濟帶動作用逐漸變弱,那種以低附加值,低等勞動能力為主的經濟轉向上海浦東新區,天津濱海新區,重慶兩江區為主的高新技術創新區。政策上國家的政策已經給足了。這一次轉型估計得二十年,和上次的改革開放不相上下,是決定中國未來命運的舉措,就業上好說,轉型並不意味著東南沿海的經濟模式消失,它還有很長時間的存在價值,中國的人口多,將來的就業方式將形成層次性的需求,問題的關鍵是中國必須將一部分人培養成高層次人才,形成梯次就業方式。不知道是否清楚
E. 工業轉型升級的時間
工業轉並兄型升級絕敏襲的時間是2014年12月22日。從全國工業和信息化工作會議上獲悉,工信部將推動出台傳統產業優化升級的政策措施,其中包括《鋼鐵工業拿告轉型升級計劃(2015-2025)》。
F. 中國的經濟轉型和產業升級,主要往什麼方向轉型和升級
金融促進重點領域和行業轉型和調整,必須堅持有扶有控,有保有壓的原則,發揮資金引導作用,增強資金支持的針對性和有效性,不斷優化社會融資結構,一方面持續加強對重點領域和行業的金融支持,另一方面大力支持化解產能過剩矛盾。 在加大對重點領域和行業金融支持方面,要大力支持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大對有市場發展前景的先進製造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現代信息技術產業和信息消費、勞動密集型產業、服務業、傳統產業改造升級以及綠色環保領域的資金支持力度,保證重點在建續建工程和項目合理資金需求,積極支持鐵路等重大基礎設施、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和保障性安居工程等民生工程建設。這些產業和領域或者是引導未來經濟社會發展的先導產業,或者是有利於發揮我國經濟競爭力的傳統優勢領域,或者是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和結構優化升級的重點環節,或者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有力抓手,因此也應當是金融支持的重點方向。 與此同時,要大力支持化解產能過剩矛盾。產能過剩是我國產業結構調整中的突出問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提出要把化解產能過剩矛盾作為工作重點。金融支持化解產能過剩矛盾,關鍵是區分產能過剩行業的不同情況,分門別類地執行差別化政策,對於產能過剩行業中產品有競爭力、有市場、有效益的企業,繼續給予資金支持,幫助其加快發展;對於產品雖然在國內供大於求,但是在國際市場上有銷路,有市場的企業,通過各種融資方式支持其跨境投資經營;對於實施產能整合的企業,通過探索發行優先股,定向開展並購貸款等方式,促進其實施兼並重組;對屬於淘汰的落後產能的企業,通過保全資產和不良貸款轉讓、核銷等方式支持壓產退市;對產能嚴重過剩行業違規建設項目嚴禁提供任何形式新增融資,防止盲目投資加劇產能過剩。
G. 什麼是經濟轉型期
所謂經濟轉型期,是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轉變、企業制度由傳統企業制度向現代企業制度轉變的特定歷史時期。
近年來,由於受全球金融危機、歐債危機等國際環境及我國國內市場機制體制不完善等因素影響,我國實體經濟在一定程度上出現了增長放緩、效益下滑等現象,面臨著經營環境趨緊、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的風險。當前,我國正處於社會、經濟全面轉型的關鍵時期,確保實體經濟平穩運行,不僅是應對國內外錯綜復雜的經濟形勢、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根本途徑,而且是推動我國經濟轉型、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舉措,關系著全面深化改革的順利進行。客觀理性地審視實體經濟發展面臨的挑戰及制約因素,加強實體經濟創新發展路徑研究,為我國經濟的快速健康發展提供科學的理論支撐,對新時期築牢經濟發展基礎,提升經濟發展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社會意義。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實體經濟得到快速發展,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巨大成就。但受全球經濟增速減緩所造成的需求不足、生產成本的提升及產業利潤空間降低、虛擬經濟對實體經濟的強烈沖擊造成的環境惡化等國內外因素的疊加影響,我國實體經濟發展面臨前所未有的嚴峻挑戰。
一是國際經濟環境形勢嚴峻,出口壓力加大。二是國內經濟增速下降,實體企業發展環境惡化,大量實體經濟發展要素流失。造成實體經濟困境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由於外部需求急劇收縮造成出口大幅下降,導致國內工業生產快速回落和就業下降,更主要的原因是傳統的經濟增長模式積累的結構性矛盾加劇,內需和外需增長不平衡,產業結構不合理,自主創新能力不強,科技進步和創新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偏低。要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必須進一步深化改革,加強戰略謀劃和頂層設計,處理好調結構、轉方式與當前穩增長的關系,完善政策體系,營造有利於實體經濟發展的良好環境。
H. 中國的經濟轉型和產業升級需要多長時間
美國有一句俗語是這樣說的「不要去修一個沒有壞的東西」。
經濟和升級也是同樣的道理,按目前的思路和做法還能過得下去,為什麼要轉型和升級呢。
所以,當沒有發生巨大的條件變化時,這個過程將持續得非常長。
I. 產業轉型升級什麼時候提出來的
產業轉型升級,是2013年11月9日至12日在北京召開的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中提出的。
十八屆三中全會報告指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推動經濟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發展。同時提出,緊緊圍繞建設美麗中國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態文明制度,健全國土空間開發、資源節約利用、生態環境保護的體制機制,推動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現代化建設新格局。十八屆三中全會報告將建設生態文明納入國家總體發展戰略,對資源型城市產業轉型升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資源型城市實現華麗轉身,需要生態、文化、社會、機制的全方位轉型。
產業轉型升級,定義為產業結構高級化,即向更有利於經濟、社會發展方向發展。產業轉型升級的關鍵是技術進步,在引進先進技術的基礎上消化吸收,並加以研究、改進和創新,建立屬於自己的技術體系。產業轉型升級必須依賴於政府行政法規的指導以及資金、政策支持,需要把產業轉型升級與職工培訓、再就業結合起來。1992年中國改革開放轉型後,中國正式實施轉型升級體制改革。
J. 中國經濟轉型升級成功後人民生活水平會有多大提高
現在正在轉型之中,因此,即使人民生活水平有提高,也是漸變的,不會具體地發生在每個人的身上。五年十年之後,回過頭來看,才發覺提高了。
另外幸福不是天上掉餡餅,幸福靠奮斗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