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為什麼要關注經濟發展
因為只有經濟發展了,才能換來生活水平的改善。
以中國為例,過去的中國環境相對來說可以算得上是山清水秀,也沒有霧霾、沙塵暴之類的,但大家過的是什麼樣的日子呢?吃不飽穿不暖,買東西都要憑票供應,因為經濟發展太落後了,生產潛力沒有釋放,這些不可再生資源就算再存在一萬年,如果不能提高人們的生活水平,又有什麼意義?
相反,只有經濟持續快速發展,大家才能吃飽穿暖,才能有能力去消費,在這個過程中,固然會消耗不可再生能源,但由於有錢了,大家才能去搞科研,提高技術水平,讓生產變得更清潔高效,反過來保護環境,也能讓不可再生資源的利用效率提升,延長它們的使用時間,或者是尋找到更合適的替代資源。所以說,發展經濟之所以重要,是因為環境和資源都應該是為改善人們的生活水平服務的,而在經濟發展後,被破壞的環境和被消耗的資源,才能得到更好的保護
❷ 為什麼要談社會經濟
1、經濟是以貨幣為媒介,以獲利為目的的活動。
2、現代社會的歷史是用經濟語言寫成的,沒有經濟學的基本知識,難以真正成為社會的主人。
3經濟意識表現為個人對經濟現脊遲象的密切關心、顫雹對經濟常識的充分了解、對經濟規律的深刻認識、對經濟行為的理性調控。
①效益意識
③市場意識
④競爭意識
⑤櫻洞李協作意識
⑥誠信意識
⑦前瞻意識
⑧奉獻意識
❸ 為什麼要研究經濟
一、學習在先期發展的市場經濟國家的實踐中產生和發展的現代經濟學,對我們而言無異於免費午餐
人類的很多認識都是後發的,是在經歷了以後的認識。我們是後發展國家,不僅在經濟發展上具有後發優勢,而且在經濟學的學習方面同樣具有後發優勢。先期發展的市場經濟國家其發展過程有最初的探索、有波瀾壯闊的發展,有順利、有曲折、有成功、有失敗、有經驗、有教訓。作為記錄、反映、歸納、總結、前瞻的現代經濟學雖抽象而栩栩如生,雖具理論特質卻彰顯著實踐的精髓。先期發展的經濟實踐基礎上誕生和發展的現代經濟學,像數理化等自然科學的成就一樣,是人類共同的寶貴的精神財富,是光照人類的。當我們從馬克思的《資本論》里不僅了解到資本主義社會的發展的一般規律,而且了解到市場經濟運行的相關規律的時候;當我們從亞當·斯密的《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中感受到了市場經濟的魅力和必然性的時候;當我們從凱恩斯的《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中理解了宏觀調控的時候;當我們從馬歇爾的《經濟學原理》中把握了微觀經濟運行和個人決策的基本原理的時候;當我們從貝克爾的《人類行為的經濟分析》中明白了經濟學是理解人生的藝術的時候;當我們從新制度經濟學中了解了制度變革的一般規律的時候,我們感到了經濟學內容的博大、精深、豐富、飽滿、枝繁葉茂和生命力,今天的經濟學已經成為了經濟學帝國。基於此,我們也感覺到了在學習經濟學方面的後發優勢。我們可以學習,可以借鑒,可以在繼承的基礎上發展自己的經濟學,我們不必所有的事情都從頭走一遍。感覺到了的東西我們不能深刻地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東西我們才能更深刻地感覺它。學習經濟學可以幫助我們理解和把握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現實走向——市場經濟不僅有特殊性,而且有共同性。學習在自然經濟基礎上不可能產生的,對於我們又十分重要的現代經濟學,無異於免費午餐。面對著發展中的經驗,特別是教訓,我們更應當充分認識到學習經濟學的迫切和重要。
二、經濟學的研究幫助人類選擇了市場經濟,學習經濟學有利於理解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從大的方面、社會方面而言,經濟學在比較中選擇了市場經濟。現在看來,市場經濟確實如亞當·斯密所言,可以富其國而裕其民。三次偉大的工業革命都發生在市場經濟國家。凡發達國家都實行市場經濟體制,我國經濟發達地區無一例外的都是市場經濟發達的地區。選擇市場經濟必須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作用。
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決定作用,是市場經濟的一般規律。之所以要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是因為實踐證明,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作用效用最大,原因在於:其一,各種資源的所有者都會在給定的條件下把資源配置到最有效率明緩橡的地方去,從而使總體資源配置的效率最大。其二,資源配置是通過交易和競爭的方式完成的,可以最大限度地激發各種資源的潛能。其三,市場配置資源的信息是橫向傳遞的,內容真實,傳遞速度快,社會組織成本小。在行政力量主導的情況下信息是縱向傳遞的,不僅失真,而且有時滯。其四,市場經濟下配置資源的主體是企業家,企業家精神使他們最清楚應當如何配置資源。政府需要做的,只是在最少,從而也可能最佳的職能范圍內高效地發揮作用。市場和政府各自在自己具有比較優勢的領域更好地發揮作用,二者的有機組合可以實現體制效率的最大。當然,「看不見的手」和「看得見的手」如何組合取決於一國的歷史、文化、傳統和當時面對的任務。「看不見的手」和「看得見的手」都要在給定的條件下發揮好作用。
三、經濟學揭示了規律的特質,告誡我們經濟發展必須遵循經濟規律和自然規律
如果說一個國家、一個社會的經濟發展哪橋首當其沖的條件是選擇了什麼樣的經濟體制,那麼,幾乎和這個條件並列的就是是否遵循了經激旁濟規律和自然規律。人類經濟發展的歷史表明,什麼時候人們遵循了經濟規律和自然規律,包括人們自己也沒有意識到的、在不知不覺中的遵循,經濟就健康發展,人與自然就和諧相處。人的總福利,即經濟福利、社會福利和自然界賦予的福利就會最大。而任何有意無意地對規律的不敬和違背,都會毫無例外、或遲或早地遭到規律的懲罰,並最終由人民群眾承受懲罰的後果。由於計劃經濟下「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的思維方式,人們在無知和不斷誇大自我能力的情況下,喪失了起碼的規律意識,不斷違背經濟規律,最終由於計劃經濟體制的低效和貧窮而淘汰了計劃經濟體制本身。而不計自然成本,片面追求GDP,一些地方政府血拚GDP的做法則違背了自然規律,嚴重的污染造成了對人們健康的影響就是對違背自然規律的懲罰。人們在心靈深處對規律必須有最高的敬畏,在實踐中必須有規律意識和自覺地遵循規律。
經濟學揭示了規律的特質。規律深藏在現象的背後,在無數偶然中展示著必然,在無序中潛藏著有序。所謂的價值規律的「自發」作用,可謂一語中的。人們即使限制了「自發」在某一方面、某一時空的表現,「自發」還會從另外的角度、另外的時空表現出來,這就是通常所講的遭到了規律的懲罰。
經濟學中的發展經濟學的研究告誡人們,發展必須遵循自然規律。1972年,羅馬俱樂部的報告《增長的極限》震驚世界。報告認為快速的、為了增長而增長的經濟增長已經嚴重破壞了人與自然的平衡。1992年,英國學者理查德·杜思韋特在其《增長的困惑》中再一次詳細論述了快速的增長對自然界,從而對人類自身福祉的沖擊。該書反思了GNP,認為作為一個交易額的GNP沒有反映自給自足的部分,掩蓋了無奈的購買、掩蓋了對環境的破壞以及分配不公,一些不好的東西,例如車禍也能增加GNP。在此基礎上,該書提出了新的衡量發展的標准。這些標准不僅包括商品和服務的質量、教育、文化活動的水平,以及公平的享有權、人們獲得工作的難易程度、用於休閑的時間以及社區的和諧等,新標准更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強調清新的空氣、衛生的飲用水、優質的食品以及動植物的多樣性。人類與自然界是一個大系統,豐富多彩、充滿生機的自然界本身就是人類福祉,破壞了自然界不僅破壞了當代人的福祉,也破壞了子孫的福祉。
經濟學的研究告訴人們,在市場經濟體制下更容易遵循經濟規律,原因在於分散的個體誰也不能左右市場,只能順應市場,這就在冥冥中遵循了經濟規律。前提是把政府職能限制在最小從而最好的范圍內。如果不是這樣而是行政力量強大到無所不能、為所欲為的程度,又覺得自己「似乎有知識」(哈耶克語),違背經濟規律和自然規律就成了邏輯必然。遵循經濟規律和自然規律必須靠制度。靠著制度的制約和平靜而自然的心態最容易遵循規律,沒有制度制約的亢奮和頭腦發熱,最容易違背自然規律和經濟規律。
不僅在國家和社會層面上要遵循經濟規律,作為個體的人也要了解大勢,遵循經濟規律。就微觀層面而論,包括企業和個人,必須把思維方式轉到市場經濟的軌道上,從市場經濟的基本法則、基本要求出發去思考問題和處理問題。簡單地說,這些市場經濟的基本要求和基本法則可以概括為:(1)只有在社會承認你的產品和服務的時候,生產者才能實現價值和盈利。這是一個驚險的跳躍。你必須以清醒的頭腦前瞻性地面對市場,而不是政府。(2)你必須發揮你的比較優勢,在社會、組織、市場中尋找到你的最佳位置,但你不能故步自封,陶醉於低層次的比較優勢,而要不斷地提升自己。(3)你必須有核心競爭力。工業文明的基因是精細化,如果沒有市場需求,沒有核心技術,僅僅有資本是支撐不了一個產業和一個企業的。(4)你必須遵循投入和產出的定律,如果不能盈利,而是一直虧損,那將難以為繼。(5)你必須了解大勢,認識大勢,把握大勢,順應大勢。經濟學是理解人生的藝術,除了上述談到的市場經濟的基本規則之外,經濟學還探討了婚姻、家庭、歧視、犯罪等等,經濟學的學習可以使我們從必然王國到自由王國。
四、學習經濟學,有助於把人們特別是幹部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轉到市場經濟的軌道上
美國學者查爾斯·都希格在其《習慣的力量》中指出,我們每天做出的大部分選擇似乎都是精心考慮的決策結果,其實不然,這些選擇都是習慣的結果。在步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今天,由於習慣的力量,一些人,特別是一些幹部,存在著明顯的不適應、不協調,依然習慣於「拍腦袋」決策,動輒大手筆的政績工程。由是我們必須改變在計劃經濟體制下的習慣,塑造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思維方式、行為方式。學習現代經濟學可以幫助人們理解市場經濟,轉變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經濟學百年》(第三版)選擇和評介了百年來經濟學的經典,涵蓋了經濟學的各個方面,相信會對理解市場經濟體制,理解經濟趨勢,理解和把握經濟規律、經濟政策,塑造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極具幫助。李義平
❹ 我國為什麼要「發展經濟」呢
發展經濟不是終極目的
當今時代是追求經濟發展的時代。無論從中國到美國,還是從墨西哥到新加坡,大凡文明社會,不管是發展中國家還是發達國家,都把發展經濟作為一國之基本國策。毋庸質疑,如今許多個人都以追求並積累更多的財富為目標,各類企業更是在追求經濟增長的潮流中扮演著主力軍。書店裡無數的暢銷書都在向我們傳授著富翁們的致富經,年輕一代更是以成為企業的CEO為職業發展目標,或者夢想著能有朝一日擁有自己的企業。
那麼我們究竟為何要發展經濟?這個問題看起來似乎不證自明,但事實上值得我們深思。發展經濟並非一個終極目的,而是一個手段。其終極目的不外乎兩方面。第一是求生存。第二是求幸福。此處的求幸福,並非僅僅指對吃喝玩樂的追求,也是對精神和思想領域享受的追求,同時也包括對痛苦的規避。有人可能會說,發展經濟除了為了生存和幸福以外,還為了振興民族,增強國力。但仔細想想,為什麼要振興民族增強國力呢?也是為了人民的幸福和對幸福的保障。
發展經濟有助於人類生存嗎?答案顯然是肯定的。若沒有達到一定的經濟水平,我們就失去了溫飽的基本保障。發展經濟有助於增強幸福嗎?從很大程度上說,也是的。我國改革開放20
多年來的經驗就是明證。20 多年來,我國人民不僅解決了溫飽問題,生活水平更是得到了極大的提高。從對「36 只腳」的渴望,到現在的買方市場;從三代同居的鴿子籠,到如今的現代化
小區。我們相信現在的中國人要比20 多年前幸福。
然而,我們已經進入了21 世紀。21 世紀對於中國和世界來說,溫飽問題正在得到逐步的解決,而追求幸福的需要變得更為重要。在這樣一個史無前例的時代,僅僅發展經濟是否能持續提
高我們的幸福感呢?
發展經濟總是有助於增強幸福嗎?
在此我們想從下列幾方面來闡述這個問題。其中有些例子來自於美國,可能不適合目前中國的情況。但是,隨著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今天在美國存在的問題也有可能在將來的中國會發生。所以我們在此討論的內容對我國今後的發展可能會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增長經濟並沒有增長幸福
從20 世紀40 年代末到90 年代末,這半個世紀中,美國經濟蓬勃發展,人均GDP 翻了三倍,但是由科學的幸福度測試表明,美國人平均的幸福程度卻沒有任何提高(見附圖)。換言之,盡管90 年代末的美國人比40 年代末的美國人實際財富多了三倍,並擁有了許多40年代美國人不可企及的財產,例如空調、電腦、家庭影院等,但他們卻並不比他們50年前的先輩更為幸福。
而隨著經濟的發展,美國人的心理壓力卻越來越大。據統計,在50年代35歲的人中患過壓抑症的比例是2%,但到了2000年,這個比例提高到了14%。當然,造成壓抑症比例上升的原因有多種多樣,而由於經濟高速發展所引起的人們心理壓力的增大可能是其中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
經濟增長對富人的幸福影響甚少
據一項在美國的研究,在一個特定的時期,財富多的人比財富少的人幸福程度要高一些。但是這種財富與幸福的關系主要體現在低收入群體。也就是說,對於窮人來說,財富的增長能夠帶來幸福的提高。但是,一旦財富積累到一定的程度以後,財富與幸福的這種相關性則變得微不足道了。一個年均收入3 萬美金的人要比年均收入1萬美金的人顯著地幸福,而一個年均收入7萬美金的人和一個年均收入5 萬的人的幸福程度卻相差無幾。
經濟指標是衡量一國健康的很不全面的標准
經濟指標,例如GDP和GNP,僅是衡量一國福利水平的眾多指標中的一種手段,還有許多其他影響福利的因素。前美國參議員、總統競選候選人Robert Kennedy 在遇刺身亡前曾說過「GNP 既不表現我們的身體健康,也沒有反映社會的教育質量;既不代表文採的優美,也不體現家庭的和諧;既不證明辯論的智慧,也不顯示政府的廉潔。它既沒有衡量我們的勇氣,也沒有反映我們國家的貢獻。簡而言之,它衡量了一切,卻沒有衡量我們活著的意義;它標志了一切,卻沒有標志我們之所以作為美國人的驕傲。」誠如Kennedy 所言,一味追求經濟指標的增長,往往會使得我們忽視這些經濟指標以外的影響社會福利的因素。
物質財富帶來的幸福不長久
在心理學中有一條基本的定律——適應性定律。該定律說明,當我們面臨一個刺激時,一開始我們會有激烈的反映,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們會慢慢變得麻木。想像一下這種情景:當我們從原來居住的100 平米的公寓搬至現在的150 平米的公寓時,剛開始,我們感到很開心,畢竟房間大了50平米。但是,過了一段時間後,我們也就適應了150平米的居住環境,我們的幸福感與原先住在100平米房子時則相差無幾。再舉一個例子,心理學家Brickman和Compbell曾對贏得巨額彩票(獎金超過現值100 萬美金)的人們進行過追蹤研究。結果發現,剛聽到這個好消息時他們欣喜若狂,然而在數月後,他們的幸福程度已經降低到與同期的未贏得獎金的其他人沒有任何區別的水平了。
物質地位競爭弊多利少
日常生活中,人們競相比較誰帶的手錶更名牌,誰開的車更高級,誰住的房子更寬敞。而這種關於物質名次的競爭能提高全民的總體幸福嗎?讓我們來看看下面的比喻:兩個人在一條風景優美的路上散步。他們的幸福度取決於兩個方面,一是欣賞風景所帶來的愉悅;二是相對位置所帶來的快樂,即在位置上的領先者更幸福,而落後者則不快樂。一開始,兩人都走得很慢,A 走在B前面。從欣賞風景角度,兩人都得到了精神上的愉悅,很是幸福。而從相對位置來講,A快樂,而B 不快樂。為了能迎頭趕上,B 加快了步伐,並最終走在了A 前面。相應的,A 也加大了腳步,以求再一次地領先於B。就這樣,兩人越走越快,從最初的散步,到大步流星,再到後來的奔跑......最終,兩人都為了追求領先的地位而精疲力盡。從地位排列角度上來看,兩人總體的幸福是沒有任何改變的,因為這是個零和博弈,無論兩人步伐邁得多大,速度跑得多快,最終的結果總是一人領先一人落後,所以總體上說一個人得到了快樂就意味著另一個將失去快樂。但是從欣賞風景角度獲得的幸福卻由此煙消雲散了,正是由於兩人將他們的注意力和精力全都耗在位置排序的競爭上,而無暇顧及周圍優美的風景了。這個比喻也許是當今物質競爭社會的一個縮影。物質地位的競爭對個體而言可能會增加幸福,但對總體而言可能會降低幸福。
追求經濟增長會對生態和道德有負作用
僅僅關注經濟的增長會對我們的生態環境構成威脅,這不但對於我們現在的幸福,也對我們子孫的幸福造成影響。這一點已經為越來越多的人所意識到了,在此就不作展開了。
一味追求經濟增長也可能導致倫理道德的下降。經濟學家Frank 對誠信問題作過相關研究,他曾就下列問題分別在學期開始前和結束時問過康奈爾大學的學生:當撿到一隻內有100元的有地址的信封,你是否會將信和錢寄回原地址。結果發現,一學期之後,學習天文學的學生誠實水平提高了,而學習經濟學的學生誠實性卻降低了。另一項調查研究顯示,盡管20 世紀的後半葉西方國家的經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高速發展,但與此同時,人們對他人的信任程度卻降低了。50 年代,英兩國有將近60%的人表示絕大部分的本國人都是值得信任的。但到上個世紀末,這個百分比卻降到了 30%。從幸福角度來說,人們的幸福感不僅取決於自身的行為,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與他人的交往。在一個和諧友善的環境中生活,人們顯然是更幸福的。在很多國家的調查研究顯示,信任他人的人活得更開心。因此,追求經濟增長帶來的道德水平下降可能是使得人們幸福水平沒有隨之顯著增長的原因之一。
一味追求經濟導致人才分布不均
一味發展經濟所引起的另一個近視偏差效應是使得如今優秀的年輕一代只顧追求在企業里的職業生涯發展。本文作者奚愷元曾在中國大學生中問過這樣的問題:你們心目中的榜樣是誰。一開始大學生們覺得這個問題很荒唐,在這個時代,還提什麼榜樣不榜樣的。後來終於有位學生說出了個名字,其他人紛紛俯首稱道。一問方才知那被公認的榜樣是他們一個謀得某著名外國咨詢公司月薪2萬元職位的師兄。現在,中國越來越多優秀的大學生都追求高薪職業,視職業經理人為職業發展的目標,並把自身的發展方向定位於商業領域。由此可能會導致社會其他對增強幸福也極為重要的領域出現人才貧瘠,諸如文化藝術、基礎研究、教育、醫學等行業。
❺ 為什麼國家要公開經濟發展數據
在當前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的大背景下,對於靠土地、勞動密集型產業等傳統產業規劃發展的思維正在社會各個層次發生變化,新的世界和社會環境呼喚勞動力自身素質的提升。
我國已進入創新驅動轉型的新階段,需要發揮信息和數據的作用來促進社會和經濟的發展。
拓展網路經濟空間,實施「互聯網+」行動計劃,發展物聯網技術和應用,發展分享經濟,促進互聯網和經濟社會融合發展。實施國家大數據戰略,推進數據資源開放共享。完善電信普遍服務機制,超前布局下一代互聯網。推進產業組織、商業模式、供應鏈、物流鏈創新,支持基於互聯網的各類創新。
❻ 為什麼要大力發展經濟
發展經濟,打好物質基礎,下一步才能提高人民的精神生活,才能發展科技 文化畢如 體育手者啟 國防,全方位提升一個國家的實力。如果嫌鬧沒有經濟基礎,其他的都只是空中樓閣。
❼ 我們經常說促進經濟發展,國家為什麼要促進經濟的發展
從國內角度看,經濟發展意味著社會財富增加,人們安居樂業,生活日益富足,生活幸福,個人全面自由地進步。才有條件,實現社會全面發展進步。
從國際角度看,經濟發展意味著綜合國力提升,國際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