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1、1929—1933年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留給人類哪些深刻教訓
1929年一場空前的經濟大危機首先在美國爆發,隨即席捲了整個資本主義世界。這場危機從1929年一直持續到1933年,前後共5個年頭,影響到工業、農業、商業和貨幣金融各個部門。到1933年,整個資本主義世界工業生產下降40%,各國的工業產量倒退到19世紀末的水平,資本主義世界貿易總額減少三分之二,美、德、法、英共有29萬家企業破產。資本主義世界失業工人達到3000多萬,幾百萬小農破產,無業人口顛沛流離。這是歷史上空前持久空前廣泛一次深刻的大危機,就時間而言以往的經濟危機一般都是十年左右發生一次,一至二年就過去了,而這次危機卻延續了四至五年之久,個別國家甚至長達六年,就範圍而言以前的危機一般只限於資本主義工業國,這次危機擴展到整個資本主義世界,包括了殖民地和半殖民地,這次危機個僅限於工業,貿易,而且遍及農業和金融信貸等所有各行各業。
應答時間:2021-12-22,最新業務變化請以平安銀行官網公布為准。
Ⅱ 金融危機帶給我們什麼教訓和啟發
信用、債務永遠是危機的起點。筆者此前也反復強調過,所有的危機都離不開債務,而債務背後又是信用支撐。美國讓那些沒有還款能力的人也去買房、貸款,最終次級抵押貸款機構破產,人們對按揭證券的價值失去信心,引發了流動性危機。而這還屬於微觀層面,等到流動性危機開始擴散時,便引發了正式的債務危機,最終釀成金融風暴。
而反觀國內,由於去杠桿,房企、債、P2P有些扛不住了,債務暴雷從以前的地方性小平台蔓延到國企、上市公司。所以,為什麼今年央行會降准和超預期釋放流動性,因為不這樣的話就必定會重蹈覆轍。然而在當時為了緩解危機、刺激經濟,四萬億計劃出世實屬無奈,而且一定程度上又恢復到了過去的粗獷型發展模式。所以這次當國內流動性危機顯現時,決策層只有未雨綢繆,推進艱難的結構性改革。把經濟結構優化,錢去該去的地方,做好「既要又要」,錯過了一次機會,不能再錯過第二次。
Ⅲ 全球化經濟危機帶給我們什麼啟示如何盡量避免經濟危機
這次國際金融危機帶給我國的重要啟示:
第一,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妥善處理儲蓄和消費的關系,調整經濟結構,轉變發展方式,促進國際收支平衡;
第二,處理好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發展的關系;
第三,處理好監管與創新的關系,金融監管要始終與金融創新的步伐相適應;
第四,進一步完善我國金融立法,維護國家金融安全;
第五,金融對外開放要與我國金融體系的穩健和安全相適應;
第六,推動國際貨幣體系改革,加強國際合作,促進地區間貿易和投資的多元化。
金融危機帶來六大問題:
1.央行降息,救助資金困難的企業。
2.加大國家投資,大規模建設有利民生的基礎設施和重大工程,一方面能增加就業,另一方面還能帶動相關產業發展,還能為今後的經濟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3.增加國民收入,穩定物價水平,刺激消費,搞活經濟。
4.通過國家補貼的方式,鼓勵廣大農村農民購買家電,汽車等商品,既能擴大國內消費,又能提高農民的生活水平。
Ⅳ 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的教訓和啟示
一. 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主要表現:大量商品賣不出去,大量生產資料被閑置,大批生產企業、商店、銀行破產,大批工人失業,生產迅速下降,信用關系破壞,整個社會生活陷入混亂。
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實質,是生產相對過剩。
二.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原因:
在資本主義以前的簡單商品經濟時期就已經存在經濟危機的可能,但這僅僅一種可能,經濟危機並沒有變為現實。只有在資本主義條件下,資本主義基本矛盾即社會化生產與資本主義私有制之間的矛盾才使這種可能變為現實。資本主義基本矛盾直接表現為個別企業生產的有組織性、有計劃性和整個社會生產無政府狀態之間的矛盾;表現為資本主義生產有無限擴大的趨勢與勞動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對縮小之間的矛盾,即生產和消費之間的矛盾。這兩個矛盾激化,必然引起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爆發。
三. 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特徵:資本主義再生產的周期性。資本主義經濟危機周期性地發生,使資本主義再生產具有周期性。典型的資本主義再生產周期,包括危機、蕭條、復甦、高漲四個階段。危機是上一個周期的終點,又是下一個周期的起點。在蕭條階段,生產處於停滯狀態,同時為復甦階段做准備。在復甦階段,生產和消費的矛盾進一步緩和,社會生產逐漸恢復,並進一步發展,使經濟出現繁榮景象,形成高漲。高漲又使資本主義經濟各種矛盾加以積累,達到一定程度,又爆發新一輪經濟危機。資本主義再生產周期性的物質基礎,是固定資本更新。大規模的固定資本更新,會擴張生產能力,引起生產高漲,為下一次生產過剩危機奠定物質基礎。
四.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教訓:
1.壟斷是資本主義經濟的特徵。在現代資本主義中,少數實力強大的企業能支配各自的行業,通過限制產出和抬高價格它們能夠靠犧牲工人和小資本家的利益而使收入的再分配有利於自己。鑒於大資本家把較大份額的收入儲備起來,所以總的儲蓄額將增加;另一方面,為維持價格和利潤,大企業將只限於在本行業中進行投資,從而減少了可利用投資的出路,由於加大了需求缺口並同時減少了投資的機會,因此,從理論上講,壟斷將使停滯實際上成為不可避免的事。當然,實際上戰後的「壟斷資本主義」直到最後「一直享有長期的繁榮……在許多方面超過了它先前的歷史」。
2.國家力量與壟斷力量之間形成的對峙局面,可以調控。任何可以加強和指導發展因素的經濟干預,顯然在原則上都可排除停滯的威脅。比如,凱恩斯經濟學就宣稱國家不管是通過本身的開支還是通過刺激私人消費,均可使產出和就業達到社會期望的水平,從而最終決定資本主義經濟的運動規律(參看凱恩斯和馬克思條目)。消費不足論者也並不否認這種可能性。他們只是認為,由於現代資本主義的特徵是壟斷而不是競爭,因而這種干預並不是普遍可行的。壟斷會加劇資本主義停滯的趨勢,而當停滯出現時,國家就會通過刺激總需求來抵銷這種趨勢。但接著壟斷者將以抬高價格而不是以擴大生產和就業來與之對抗(就象各競爭的企業所做的那樣)。因此,國家力量與壟斷力量之間形成的對峙局面將導致停滯加通貨膨脹即「滯脹」(見「參考書目」14、5和13)。如果國家退出這場斗爭並採取緊縮措施,那我們就會處於衰退甚至是蕭條的局面。從這一觀點來看,由於國家不願同壟斷集團對抗,所以危機的出現本質上是一種政治事件。凱恩斯理論認為國家有駕馭資本主義制度的經濟能力,而一旦認可這一前提,則危機的形成和擺脫就成了運用這一能力去實現政治目標的問題。因此,人們將會得出這樣的結論:即一項通過價格控制、調節和有力的經濟計劃來削弱壟斷勢力的政治方案,將擊中通貨膨脹的要害,而增加社會福利費用和提高工資則不僅使工人階級而且也會使整個資本主義制度獲益(通過縮小需求缺口)。因此,假如能對國家施加足夠的壓力,那末資本主義制度的各種經濟矛盾就可以移置到政治領域並在政治領域內解決。
2008年的美國金融危機引發的世界經濟動盪,給我們了深刻的經驗和教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