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分析「非典」對電子商務產生了哪些影響
「非典加速了傳統交易方式的改變」,杭州中化網路技術有限公司總經理孫德良接受記者采訪時這樣感言,他認為,盡管「非典」不可避免為企業帶來損失,但「非典」因素的影響,也讓商業機會信息數增長了3-5倍。企業若能突破傳統經營方式,仍然能夠獲得商機。
同時,在企業經營受「非典」制約下,企業尋求的在虛擬世界經營方式,不受時空限制、毋需人員接觸,同時趁機發展網上交易和電子商務,對企業是一種新的機遇。於是,有人提出,一度冷落的電子商務時代會因「非典」疫情的威脅而提前到來。
回顧中國電子商務的發展,可謂歷盡坎坷。1999年底,正是互聯網高潮來臨的時候,國內誕生了370多家從事B2C的網路公司,到2000年,變成了700家,但隨著納指下挫。
2001年,人們還有印象的只剩下三四家。隨後電子商務經歷了一個比較漫長的「冰河時期」。誰都沒有料到,一場突如其來的非典能讓電子商務重放異彩,把網上交易的種種好處適時放大。
2. 「非典」之下的企業,到底是怎麼活過來的
最近爆發的新型冠狀病毒不禁讓我們回想起2002年的非典,原因都是人們亂吃野生動物,這不禁讓我們陷入深思野生動物真的具有營養價值嗎?人類不能和野生動物和平相處嗎?非典爆發時正處於春運階段,人流量增多使疫情發展迅速,半年以後才得到了控制。很多得了非典的病人即使痊癒後也會有後遺症,比如抑鬱症、股骨頭壞死等等,這些人大多都無法工作回歸到正常的生活。當時的經濟也受到了重創,那麼“非典”之下的企業,到底是怎麼活過來的呢?
喜歡的話點個贊!
3. 參照03年的非典,疫情過後將會有哪些產業蓬勃發展
娛樂產業、餐飲行業、網路電影、健康醫療等行業都會迎來一個短暫的春天。這也是可以預想到的。畢竟因為這次疫情的發展,讓很多行業都已經開始面臨這一個倒退的形勢。我國的經濟也在面臨著下降。所以說這次疫情過後這幾個行業可以說會迎來一個春天。
娛樂產業應該是會迎來一個春天的。因為在這次疫情的爆發很多人都在別在家裡不能夠出門。鍾南山院士不讓出門,我們就不能夠出門。所以導致很長的一段時間內憋壞了很多年輕人。他們很多人都想要出去遊玩,但是也沒有辦法去。所以說我覺著疫情過後很多人都會去娛樂場所進行遊玩。
最後就是健康醫療行業了。我相信通過這次的事件,讓很多人對健康意識也會有一個很大的提高。他們都意識到健康的重要性。他們可能會辦理一些健康方面的保險去聽一些健康醫療方面的講座等等。他們的健康意識肯定都會有一部分的提高。
4. 中國在疫情期間政府採用那些刺激經濟的財政政策
新冠疫情突襲中國對社會經濟運行造成一定沖擊,而作為宏觀調控之一的積極財政政策必將成為國家「戰疫」的重要舉措。在疫情下,我國積極的財政政策是否會受此影響,後續又將如何發展?
SARS期間的積極財政政策
首先,我們先來一起回顧一下2003年SARS期間中央出台了哪些積極的財政政策。南南根據公開資料進行梳理,主要分為以下四類:
第一:減支,也就是壓減非疫情相關支出,其中主要為壓減政府會議費、差旅費等一般性公用經費的支出。
第二:增支即加大對防控非典疫情的相關財政支出。據統計,2003年中央和地方各級財政共投入136億元用於非典的防治工作,同時還額外增加10億元用於加強公共衛生體系建設。
第三:減稅降費:針對疫情防控和受疫情影響嚴重的的行業實施暫時性、結構性的減稅降費,還對列入「SARS災難行業」的,例如旅遊、餐飲、交通運輸等實施免徵部分行政事業性收費和政府性基金等優惠措施。
第四:財政貼息。對部分受影響嚴重的企業或小微企業提供無息或貼息貸款。
總結來說,非典期間政府多管齊下的財政政策對企業恢復生產、走出臨時性經營困難帶來了積極的影響。之後隨著非典疫情的散去,2003年第三、第四季度GDP增速均迅速恢復到10%。因此,不難看出作為國家「戰疫」的重要舉措,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是必不可少的。
新冠疫情期間已出台的積極財政政策
而這次的新冠疫情也不例外,下面我們來看看政府已經出台了哪些積極財政政策來對抗此次疫情呢?
01
首先,加大疫情防控財政支出。據財政部公開的官方數據顯示,截至2月14日,各級財政已安排疫情防控補助資金901.5億元,其中中央財政安排達到252.9億元。而且值得關注的是,中央財政安排的252.9億元,已經超過2003年非典防治基金的12倍。(註:2003年中央財政設立非典防治基金為20億元)
資料來源:財政部官網公開數據
02
其次,繼續實施減稅降費。2019年,我國出台了史上最大規模的減稅降費措施,全年累計新增減稅降費遠超2萬億元,佔GDP比重超過2%。而在疫情防控的關鍵階段,應對經濟下行壓力,政府更是會進一步落實和完善增值稅減稅等政策。例如,對納稅人運輸疫情防控重點保障物資取得的收入免徵增值稅;對捐贈用於疫情防控的進口物資,免徵進口關稅和進口環節增值稅、消費稅;免徵民航企業繳納的民航發展基金等。
03
另外還有財政貼息政策。2月2日,財政部網站公布了《關於支持金融強化服務,做好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
通知提出,對2020年新增的疫情防控重點保障企業貸款,在人民銀行專項再貸款支持金融機構提供優惠利率信貸的基礎上,中央財政按人民銀行再貸款利率的50%給予貼息,貼息期限不超過1年,貼息資金從普惠金融發展專項資金中安排。
這種財政貼息大大解決了企業貸款難、貸款貴的問題,確保企業在較快的時間內有充足的資金開展疫情防控相關的生產經營活動。
04
最後,為防疫提供資金保障,發行戰「疫」專題債。2月6日,國家開發銀行和進出口銀行分別成功發行135億元和30億元的「戰疫專題債券」;2月11日,中國農業發展銀行在上海清算所通過公開招標方式發行2年期戰疫情、助脫貧雙主題的金融債券50億元。至此,僅三家政策性銀行便合計發行215億元的抗擊疫情專題債券。
當然,針對此次疫情帶來的社會經濟影響,國家採取的財政政策遠不止南南說得這么多。正如2月16日財政部部長劉昆撰寫的《積極的財政政策要大力提質增效》一文中所說:
「加大資金投入,做好疫情防控經費保障,嚴謹細致推出並落實好各項財稅支持政策,是各級財政部門當前最為緊迫和重要的工作。」
對此,我們也始終堅信,在政府和廣大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我們一定能打贏這場疫情防控的狙擊戰。
5. 曾經嚇得人魂飛魄散的非典,究竟造成了多麼嚴重的後果
其後果有四,第一個後果是導致國內教育機構停課,第二個後果是嚴重影響我國經濟發展,第三個後果是非典的爆發引發全球恐慌,第四個後果是非典爆發導致我國民眾精神壓力接近崩潰。
01、造成國內學校停課
由於非典型肺炎危害性大、傳染性高,為了避免少年兒童受此病波及,很多學校都採取停課的方式,降低學生們患病幾率,當然也包括一些高等院校也出現停課的現象。特別是北京這座城市,其當地所有中學、小學全部停課,導致當時有很多學生無奈選擇復讀,其復讀人數多如牛毛,對我國教育事業形成了不可估量的阻礙。
04、國民壓力巨大
以我國醫療水平,對疾病的調控是有十足把握的,但是念灶檔非典型肺炎這種疾病,是首次出現世人面前,有豐富醫療工作經驗的醫生們,短時間內沒有辦法控制疾病的感染率,這就導致了我國民眾,很多人因非典型肺炎而去世。這其中就包括老人、孩子、婦女、青年等,年輕的生命一個有一個的消失在親人們的眼前,那邊去世還沒來得及哭泣這邊又倒一個,這世界上最痛苦的事情,不是我要死了,而是我要眼睜睜的看著你死,我卻無能無力,這種痛苦如同萬箭穿心。
不過現在我國人民挺過來了,我們眾志辯改成城,團結一致,以前我們能堅強的走過來,今天面對新型肺炎我們也一定能夠挺過來,因為我們有偉大的祖國作我們的後盾,我們有不顧生死,奮斗在前線的醫療工作者們為我們負重前行,把新型肺炎踩在腳下只是時間問題,我們永不言敗,奧利給。
6. 非典成就了京東和淘寶,新冠肺炎過後會成就哪些行業
大家都知道這一次新型的冠狀病毒是我們自從非典病毒以來遇到的最為嚴重的傳染性疾病了,因為這個疾病大家就都只能呆在家裡,不能夠外出,更是不能出去探親或者或是旅遊了。在這次疾病中,有很多人的生命健康受到了威脅,很多人在經歷著令人痛心的生離死別,而活著的人卻因為著生活的壓力而煩惱不已。有人會說非典成就了京東和淘寶,那麼在這一場新型的冠狀肺炎之後會成就哪一些行業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看看吧。
第三個我們要說的呢就是微商這一個行業了。沒緩型我自己在家無聊的時候刷的最多的就是抖音、淘寶和微信朋友圈了。在這個大家都不能出門的時期,微商們可是大賺一筆的,每天在家裡發一發商品的圖片和發一下這一些商品的反饋,可是賺的很好的嘞。還有在一些娛樂軟體上面帶貨,效果也是很不錯的。
以上的就是我自己的看法了,大家要是還有別的看法的歡迎大家在評論區裡面和我交流討論一下。
7. 討論「非典」對於保險業是否是一個商機
引言:非典的出現,不僅擾亂了人們正常生活,而且還讓其它行業受到了重大沖擊,比如餐飲,旅館等,而後緊接著2020年的疫情也給大家帶來了這樣困擾,為了有效遏制這樣突發情況,我們應該採取正當措施,導致其他服務行業下滑所帶來的不利影響。那麼,作為與社會經濟和人們生活息息相關的保險業狀況如何?部分人認為非典對保險業的影響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下面小編將具體的跟大家講講。
三、提出的政治建議在疫情情況下,保險公司應當取消保險員雙保情況。人與人減少正面接觸,這樣不僅可以減輕疫情發生,而是對消費者的保護,疫情期間所暴露的不僅是疾病防控的問題。每個行業都應該加強自我管理,尤其是強化有關於醫院和醫療科技單位服務,相關行業要猛悶及時對這種突發情況做出解決問題。
8. 彭文生 | 疫情是短期沖擊,不改變經濟增長趨勢水平
疫情影響經濟的邏輯鏈條是傳染性越強,控制疫情擴散的隔離管控措施就需要越嚴格,對經濟活動的沖擊也越大。新型冠狀病毒的傳染性似乎比2003年的「非典」強,既可能有病毒本身的因素,也因為 社會 開放程度和交通便捷性較當時大幅增加,政府採取的管控力度也強於2003年,由此,一個基本的判斷是此次疫情對經濟的沖擊大於「非典」。
但中外 歷史 經驗告訴我們,即使大規模傳染病疫情對經濟的沖擊也是短暫的,隨著疫情消退,經濟活動恢復常態。美國1918年大流感導致0.6%的人口(主要是青壯年)非正常死亡,疫情消退後經濟增長快速回到趨勢水平。疫情不會對經濟增長的長期趨勢有影響。
按我們的估算,如果疫情在幾周內得到有效控制,對GDP增長的沖擊主要在一季度,下半年將呈現反彈。如果疫情持續時間更長,經濟遭受的沖擊會大些。依據疫情控制的相對樂觀和悲觀情形假設,對GDP增長的影響在0.4-1.0百分點區間。但2020年經濟增速下降的幅度越大,2021年反彈的力度也越大,總體來講大概率回到6%以上。
當前的要務是控制疫情,嚴格的隔離管控措施不僅必要也很合理。為應對疫情對經濟的短期沖擊,宏觀政策重在結構、而不是總量。預計貨幣政策適度寬松,但政策的主力應該是「寬財政」,幫助受影響較大的行業、地區和低收入群體,包括減稅降費等措施。在一般公共預算赤字率提到3%之外,專項債發行或超原有預期,也有發行特別建設國債的可能,城投債和政策性銀行叢州債等「准財政」行為也可能加大力度。
行業方面,重大傳染病疫情對消費渠道的影響最直接和快速。其中,醫葯行業相對受益,零售、 旅遊 、交運等行業受損較大。與2003年的「非典」不同,由於本次疫情大爆發在春節期間,隔離等各項防控措施也明顯更及時、更有力,因而對消費行業的短期沖擊會更大。
引發此次疫情的為一種新發現的冠狀病毒,與SARS、MERS[1]同屬冠狀病毒家族,世界衛生組織(WHO)將其命名為2019-nCoV。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潛伏期平均7天左右,短的在2-3天,長的10-12天。參照其他冠狀病毒所致疾病的潛伏期(SARS潛伏期為1-16天,平均3-5天;MERS潛伏期為2-14天),此次密切接觸者醫學觀察期為 14 天。
目前針對新型冠狀病毒有部分對症療法或其他抗病毒葯物可擴展適應症至該新型病毒感染,但尚無特定的疫苗或特效葯,預防手段以避免去疫情高發區、人流密集場所、開窗通風、佩戴口罩、洗手等防護措施為主。根據部分治癒患者的新聞報道,從入院到治癒用時約1-2周左右。
從目前的致死率、患病症狀的嚴重程度看,其毒性似乎較SARS和MERS低,雖然不排除未來病毒變異的可能。但從目前確診人數分布省份來看,傳染范圍較SARS更廣,這可能反映病毒本身的傳染性比SARS強,也可能因為交通運輸的發展導致人員流動速度和范圍高於「非典」時期。
對於宏觀經濟與市場而言,疫情是很明野少發生的外生事件,對需求與供給都帶來突發的沖擊,難以根據經濟變數內生演變激鄭喊的邏輯來評估其影響, 歷史 上可以參照的類似事件也不多。有一定參考意義的是2002-2003年的非典型肺炎(「非典」,SARS)疫情。
回顧「非典」時期,對經濟和市場的沖擊呈以下三大特徵。第一、GDP增長快速下行,但是持續時間短,疫情消退後快速反彈。2003年3月開始,「非典」從廣東地區蔓延至內地其他省份,「五一」假期取消, GDP同比增速從一季度的11%左右下行至二季度9%左右,但隨著7月份疫情解除,生產活動恢復,三季度GDP同比增速回升到10%左右。
第二、經濟增長波動的載體主要是消費,對投資的影響有限。消費受到的影響集中於「非典」疫情較為嚴重的幾個城市,人們減少外出,不利於 旅遊 、住宿、餐飲類相關消費。日用品類、中西葯品類則由於疫情在2003年4月出現消費額同比增速的跳升。
第三、金融市場波動加大。2003年4月疫情明顯加重後,市場快速下跌,4月17日-4月25日8日內上證綜指下跌7.8%,但隨後至6月底反彈5%。從債市來看,受經濟預期變化影響,10年期國債收益率在2003年5月份明顯下行,6-8月份在底部震盪,但隨著疫情消退,經濟回暖,國債收益率反彈。
這次疫情的影響和2003年的「非典」比較有什麼不同?我們可以從三個維度來分析可能的差異。
第一個維度是病毒的傳染性與毒性,類似於疫情的廣度與深度。傳染性越強的病毒影響越廣泛,而毒性越強的疫情死亡率越高。一般來講,毒性大但傳染性低的疫情對經濟的沖擊小,而傳染性高則對經濟的影響較大。當然,如果病毒傳染性與毒性都很強,其對經濟的沖擊就會更大。
第二個維度是經濟體的開放性,越開放、人口流動性越高的經濟體,病毒越容易傳播,其影響也越大。而一個相對封閉與人口流動性低的經濟體,病毒越不容易傳播,其影響也越小。
如前所述,目前確診人數分布省份較SARS更廣,對經濟的沖擊可能更大。與「非典」時期相比,人口流動性明顯增加,體現在城鎮化率和外出務工人數增加上。而且這次疫情恰逢春運人口大遷徙,武漢作為交通樞紐加劇了病毒傳播。人口流動性還體現在國際層面,中國入境游接待人次由2002年的9800萬人次上升到2018年的1.4億人次,境內居民出境人數由2002年的1660萬人次大幅上升到了2018年的1.6億人次。截至1月底,本次疫情在境外涉及20個國家和地區,低於「非典」時期的29個,但疫情還在發展,可能對中國的國際經貿和投資帶來一些影響。
第三個維度是政府對疫情的控制措施的嚴厲程度。為了控制疫情傳播,政府採取隔離感染人士、推遲假期返工、減少公共交通、停止公共與集體活動及其他必要措施。這些措施越嚴厲,對控制病毒傳播越有效,但也意味著短期內對經濟的沖擊越大。
與2003年「非典」時期相比,此次疫情防控措施似乎更為嚴格,開始的時間也更早。此次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從首例病例出現到大規模公開防治,相隔50天,較「非典」時期的137天大大縮短。「非典」大規模爆發時間在2003年4月,人們普遍已回到工作崗位,取消「五一」假期對生產的影響較小。這次適逢春節,延長春節假期、調整學校開學時間,加上湖北多地採取不同程度的「封城」措施,其他城市也不同程度地限制外來人員流入,對經濟活動的影響較大。
結合以上三個維度,疫情對經濟的影響體現在需求和供給兩個方面。
疫情對供給端的短期影響體現在一些正常的生產活動停頓,一旦疫情消退,生產相應恢復到正常狀態。
消費方面,疫情影響程度與消費品的性質有較大關系,即可推遲和不可推遲的消費品受到的影響會有所差別。疫情期間,大多數消費都會受到沖擊,而疫情一旦消失,可推遲消費的商品與服務消費出現反彈,消費者會彌補在疫情期間受到沖擊的支出(比如買車)。但不可推遲的消費品即使疫情消失,也不能彌補回來(比如餐飲),甚至部分 旅遊 活動也不能彌補。
本次疫情相比「非典」時期管控更早,對消費的影響也來得更早,春節期間 旅遊 、住宿、餐飲、運輸等方面的消費將受較大影響,外出減少、春節期間快遞運力不足也會影響紡服、化妝品、金銀珠寶、 汽車 等消費。醫葯、通信和網上消費或將較強勁,但難抵消其他消費的沖擊。
投資方面,與「非典」相比本次疫情對投資的負面影響可能也較大。農民工返鄉後或短時期內難以返回工作地點,各省發布的復工信息顯示,一般不能早於2月9日(即正月十六)。這似乎與往年時間相同,但由於多個區域封城,部分省際間長途 汽車 停運,區域列車通行班次被削減,或由於對疫情的恐慌心理,農民工的返程時間更晚。從供應端來看,這會導致設備與原材料供應不足,而從投資端來看,這導致生產設備安裝、廠房建設的開工時間延遲。
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2018年全國共有農民工2.8億人,其中,中部六省共有9500萬人,這其中有40%的農民工為跨省務工人員,這一比例在東、中、西部最高(圖1)。基於湖北人口規模,估算湖北對外輸出的農民工人數在620萬人左右(圖2)。
如果湖北等中部省份的交通不能及時恢復,疊加部分農民工外出意願減弱,將會給企業開工帶來負面影響。從農民工輸入地來看,55%的農民工流入東部地區,這意味著東部、尤其是沿海各省的節後用工將受更大沖擊(圖3)。從行業來看,29%的農民工從事製造業工作,另有19%從事建築業,預計這些行業受的影響可能更大(圖4)。
短期內疫情導致投資增速下行,但隨著疫情逐步得到控制,後續可能出現搶工,彌補前期投資的下降。
進出口方面,疫情對2020年商品進出口的影響可能更多體現在一季度,對全年的影響程度取決於疫情的持續時間,整體上對進口的沖擊大於出口。出口的需求來自國外,生產在國內;進口反映的是內部需求,生產在國外。這次疫情主要集中在中國境內,外部需求變化不大,國內生產受到的沖擊較大。疫情對進出口的影響關鍵看疫情持續的時間,疫情的爆發恰逢春節長假,很多企業原本就計劃在元宵節左右才復工,如果疫情控制的好,企業開工能大致按原計劃進行,那麼對出口企業的生產影響就較小。
但如果疫情延續至5、6月份,企業的復工期顯著延後,則對出口的沖擊將顯著增加。在這種悲觀情形下,全年進口增速可能轉負,而出口增速可能接近零。1月30號世界衛生組織把中國這次疫情列為國際公共衛生緊急事件,可能對國際貿易尤其出口有所影響,但應該是輕微的,關鍵還是要看疫情本身未來的發展。
疫情對資本市場的影響體現在兩個層面,投資者情緒和經濟基本面,市場的波動會加大,但長期看基本可以忽略不計。在擴散初期,疫情帶來的更多是一種情緒擾動。參考2003年的「非典」疫情,2003年1月21日,疫情正式被命名為非典型肺炎,上證綜指當天下跌1.87%;2003年3月6日,北京確診首例「非典」病例,上證綜指當天下跌1.24%,隨後的6個交易日累計下跌約4%。但上證綜指整體呈現震盪上行態勢,並在2003年4月15日創下了階段性峰值,相比於1月2日上漲了約24%。
在疫情高峰期,「非典」對於市場的沖擊取決於在多大程度上影響到經濟基本面。2003年4月15日,世界衛生組織將廣東省、山西省及香港等中國地區列為疫區。上證綜指開始見頂回落,累計回調約9%。此後上證綜指一度有所反彈,但也沒有回到4月15日的水平。市場之所以沒有重演擴散初期那種短暫擾動後創新高的走勢,根本原因是經濟數據走弱。
在疫情結束期,「非典」對於市場的長期影響可以忽略不計。以2003年6月24日世衛組織將中國大陸地區從疫區名單除名為起點,到2003年11月18日(上證綜指1316點)結束這一輪長期下行、累計跌幅13%,跌破了2003年上漲行情啟動時的低點(2003年1月3日,上證綜指1319點)。這與「非典」期間疫情擴散的利空沖擊下,市場震盪上行形成了顯著對比。背後的原因在於,2003年二季度經濟增速的快速下行進一步導致了投資者未來預期的惡化,隨後10月份公布的經濟數據證偽了這種悲觀,市場隨即在11月出現報復性反彈。自2003年11月18日至2004年4月6日,上證綜指累計上漲了35%,抹去了2003年三季度的跌幅,並創下了1777點的新高。從債市表現來看,「非典」期間債市波動加大,但總體來看,受經濟預期較差影響,10年期國債收益率在2003年5月份出現明顯的下滑,6-8月份在底部震盪。但隨著疫情消退,經濟回暖,國債收益率明顯反彈,尤其是在10月份公布三季度數據之後。
總之,在當前的形勢下,疫情還在擴散,短期市場難免還有些擾動。以港股為例,市場已於1月29日恢復交易,恆生指數兩個交易日累計下跌5.4%。在1個季度左右的中期內,需要觀察疫情對於經濟基本面的沖擊有多大。如果是著眼於一年以上的長期目標,對於市場的影響可以忽略不計。
當前形勢下,政策面臨兩個層面的選擇。首先,控制疫情的措施越嚴格,其對經濟活動的沖擊越大,政策如何取捨?其次,宏觀政策如何在總量和結構之間平衡,有效應對疫情對經濟的沖擊。
如前所述,疫情對經濟的沖擊大概率是短期現象,不會改變經濟發展的長期趨勢。從這個角度看,短期採取嚴格防控措施非常必要,可以說不存在控制疫情和經濟沖擊之間的取捨。以1918-1919年的美國大流感為例,美國有67.5萬人喪生,其中55萬人是正常年份中不應該出現的非正常死亡,而且死亡人口主要分布在15-44歲的主力就業人群中。即便是造成了人口大量損失的1918-1919年美國大流感,實證研究也表明,100年前的這場大流感並沒有改變美國的長期增長趨勢,大流感結束後的十年增長率快速向潛在增長率回歸[2]。
有觀點認為,現在和2003年「非典」不同,沒有人口紅利,沒有入世的支持,房地產泡沫較大,經濟面臨的下行壓力本來就大,疊加疫情的影響,似乎經濟要垮下來。但疫情不是導致經濟增速持續下行的因素,當前經濟的潛在增長率就是比20年前低。
就宏觀政策而言,疫情對經濟的沖擊是短期現象也是一個重要判斷。這意味著政策應對更多應該是有針對性的扶持,幫助受影響嚴重的行業、地區和群體,而不應該是大水漫灌式。也就是說,宏觀政策應該注重結構,而不是總量。雖然貨幣政策可能較沒有疫情的情形下寬松一些,但主力應該在於財政擴張,包括減收與增支。
2019年年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貨幣政策的定調是「靈活適度」,比此前的「松緊適度」已有所放鬆。年初央行通過降准釋放長期資金8000億,並投放3000億1年期MLF,預計央行除在結構上引導銀行對受疫情影響行業、地區進行信貸支持外,會適度加大貨幣政策的總量操作。但當前中國房價與宏觀杠桿率都不可與「非典」時期同日而語,貨幣寬松力度受制於樓市與杠桿率。
財政政策方面,2003年「非典」期間,由於對投資基本沒有影響,財政上主要是對餐飲、旅店、 旅遊 、 娛樂 、民航、公路客運、水路客運、出租 汽車 等受「非典」影響較重的行業採取政府性基金減免和稅收減免的政策[3]。
根據前述分析,本次疫情會對投資和消費形成拖累,財政政策的力度可能會較2003年「非典」時期更大。從減收方面,可能如2003年,對受疫情影響較大的行業採取政府性基金和稅收減免的政策。從增支方面,預計一般公共預算財政赤字率會提到3%,專項債發行或超原有預期(原有預期為3萬億),不排除發行特別建設國債的可能性,城投債和政策性銀行債等「准財政」行為預計也會加大力度。
[1] 中東呼吸綜合症冠狀病毒
[2] Elizabeth Brainerd, Mark V. Siegler, The Economic Effects of the 1918 Influenza Epidemic, June 2002.
[3] 2003年5月財政部宣布,自2003年5月1日起至2003年9月30日止,對餐飲、旅店、 旅遊 、 娛樂 、民航、公路客運、水路客運、出租 汽車 等行業減免城鎮公用事業附加、地方水利建設基金、文化事業建設費、國家電影事業發展專項資金、殘疾人就業保障金、三峽工程建設基金、農網還貸資金、庫區維護建設基金、民航基礎設施建設基金、公路客運附加費、水路客運附加費、各種價格調節基金、幫困資金、城市教育費附加、地方教育附加。
9. 非典帶來的災難
遭遇「非典」給我們的啟示和反思
作者:馬光祖 吉星亮
「非典」作為一種新型烈性呼吸道傳染病,全稱是「非典型性肺炎」, 國際上稱之為「SARS"。半年多來,「非典」 疫情在我國及全球各地區的流行和蔓延,引起了世界各國的廣泛關注。遭遇突如其來的災難,分析這場疫情的由來和演變情況,總結回顧歷史的經驗教訓,我們得到幾多啟示和反思。
一、識別「非典」危害,勇敢面對「世紀災害」
1、借鑒歷史,識別「非典」危害
傳染病是危害極大的一種全人類災害。1348年歐洲爆發的鼠疫,3年時間奪去了6200萬人的生命,幾乎占當時歐洲人口的四分之一;1918年美國爆發的流感,10個月內造成全世界4000萬人的死亡。人類歷史上曾經出現的這些傳染病,無一例外的具有傳播速度快,死亡率高,並在相當一段時間內難以控制等特點,給人類社會帶來巨大創痛。今年出現的「非典」,在流行初期呈發散傳播趨勢,被世界衛生組織列為甲類傳染病,如果不能有效控制,歷史的悲劇就可能重演。
疾病防治是人類安全健康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依照廣義的安全系統工程原理和程序,控制任何一個系統風險的首要任務,就是必須進行系統風險的識別。搞不清楚風險的起因、作用機理和危害程度,就相當於「盲人騎瞎馬,夜半臨深池」,風險的防止和控制就無從談起。 「非典」作為一種新型傳染病,科學家初步查明是由一種「冠狀病毒」引起,但該病毒的發源地、病毒載體、傳播途徑以及病毒的變異性等問題不明,病理學界尚處於摸索、研討之中。「非典」問世初期,醫療界對該症沒有明確的診斷標准、有效的醫療防護方案和對症葯品,人們面臨的是一個凶險而隱蔽的頑敵,在無從戒備和束手無策之際,包括醫護人員在內,數千人遭到病魔侵襲,一個個鮮活的生命無助地消逝。人類和「非典」的斗爭剛剛拉開序幕,完全摸透「非典」病毒的真面目,徹底戰勝這一凶惡的敵人還尚需時日。
2、勇敢面對「世紀災害」,管理者應首先負起責任
「非典」是當今的「世紀災害」。「抗擊非典」事關全人類的生命和健康,需要嚴密周到的組織和社會各方面的配合,任何一個國家合格的、負責任的政府和公眾事務的管理者,都理應全力擔負起組織、動員抗災斗爭的責任,並迅速付之行動。
應當指出,當今年2月份「非典」在我國廣東初露端倪的時候,民眾表現出恐慌,曾發生了搶購食鹽、白醋等日用品的風波,而某些政府官員和媒體則表現為認識的模糊和滯後。3月份前衛生部部長答國外記者問時聲稱:「我國的疫情已得到控制」,鍾南山院士修正這句話為「得到遏制」,意指在廣東的疫情「得到了遏制」,「遏」、「控」一字之差,反映了對疫情發展階段完全不同的認識。應該說,衛生部官員對疫情形勢作了完全錯誤的估計,滯後的認識和不力的行動使北京喪失了阻止「非典」蔓延的寶貴時機。進入4月份,北京的疫情進入高潮期,並迅速向全國一些地區擴散,如果不是黨中央採取斷然措施,撤免部分官員,啟動媒體每日公布疫情,進行專題報道,動員全國上下的人力、物力和財力,採取嚴格的消毒、隔離等預防措施,全力以赴抗非典,後果是不堪設想的。
二、「體系保證、科學防治、依法防治」,戰勝「非典」
如何有效、有序地開展這場斗爭?抗擊「非典」斗爭的現實告訴我們,只有建立和啟動「疾病預防和控制體系」,動員全社會實行科學防治、依法防治,才是保證這場斗爭勝利的正確途徑。
1、建立體系,依法防治
安全衛生系統風險的防範和控制必須依靠一個完整的管理體系來保證。這個「體系」應包括環境和安全衛生評價、制訂方針目標、建立組織機構,確定職責和工作計劃、制訂緊急事故應急預案、落實資金和設施以及技術支持等。顯然,應對「非典」這一類傳染性很強、具有突發性的疾病災害,必須建立並運行「疾病預防和控制體系」,啟動「疾病預防應急機制」,動員全社會的人力、物力、財力和智力資源,組織全體公民展開科學防治、依法防治,才能真正奏效。在這次全球抵禦「非典」的斗爭中,美國在今年3月14日世界衛生組織首次公布「非典」疫情後,決定提前啟用新建的「國家疾病預防應急工作中心」,該中心耗資710萬美元,可以24小時運轉,它的啟用明顯增強了美國各府部門、各級地方衛生機構的實時信息交流能力,保證了早發現、早治療、隔離檢疫和預警應急措施的落實,這無疑對美國人民在抗擊「非典」戰役中創零死亡記錄起到重要作用。
不久前,世界衛生組織肯定了中國在「抗擊非典」方面取得的成就,並呼籲世界各國積極幫助中國建立「疾病預防和控制體系」。5月12日,國務院公布了「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條例」,其中包括預防與應急准備、報告與信息發布、應急處理、法律責任等重要內容。該條例的發布與實施,是我國建立「疾病預防和控制體系」,實行「依法防治」的重要步驟。
醫療衛生設施建設是「疾病預防和控制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依照該體系和運作模式的要求,衛生設施的新建、改建和擴建應在設計之前進行環境保護和職業衛生評價,以減少布局、功能配置不合理等弊端。據近期自治區衛生廳「非典」督導組在我市的反饋意見,我市各醫院發熱門診不同程度地存在著布局不合理,人流、物流交叉等問題,回想「非典」流行期間,在北京當時有很多人不願意到醫院去看病,就是由於醫院內交叉感染,使一些醫院成了「疫院」,這種教訓必須引以為戒。以此推理,我市正在改建中的傳染病定點醫院也理應認真作好這部分前期工作為宜。
SARS事件中為諸多人非議的疫情報告問題,實際上是一個「依法防治」的問題。在我國的「傳染病防治法」以及「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條例」中有明確的責任規定:對突發事件不得瞞報、緩報、漏報,不得授意他人謊報、瞞報,否則將面臨嚴厲的法律責任。醫護人員是疫情的法定報告人,但他們中的一些人由於責任心不強、專業素質較差、法律意識淡薄等原因,常常緩報或不報疫情,造成防疫部門收集疫情信息困難和不準確。「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條例」還規定:不僅醫療衛生機構或監測機構在接到突發事件報告後要迅速報告,政府及相關部門在接到報告後,也必須在1小時內作出反應,向上一級政府通報,並有責任通告毗鄰的省市地。對於地處祖國西北邊陲的石油城,信息較為閉塞,政府和醫療衛生機構更應嚴格遵守上述「應急條例」中的規定,作到遵法守法,為人民的健康和生命負責。
2、全民動員,科學防治「非典」
「科學防治」是指在對疾病的風險識別基礎上所採取的科學的措施、方法和手段。人類「抗非典」的斗爭尚在初級階段,認識上的不確定和不完全性會造成行動的盲目、低效或無效,反科學的錯誤認識還可能擴大危害,造成大眾的盲從、恐慌甚至荒唐的迷信行為,引起嚴重的後果。而只有真正掌握了「非典」病毒的致病機理和正確的防治方法,社會全員實施「科學防治」,才可能真正戰勝「非典」。
對抗SARS的斗爭使全球的科研組織團結起來。全世界的病理學、醫學科技人員,在「非典」問世以來短短幾個月的時間內,以「與病魔搏鬥,和時間賽跑」的忘我精神,共同尋求征服新型冠狀病毒的途徑,在「非典」研究和醫護設施方面上取得了飛速的進展:包括完成SARS病毒的全基因組測序圖譜,研製成功SARS病毒快速富集裝置、酶聯快速診斷盒以及SARS病毒基因晶元檢測技術等,為有效地預防和治療「非典」提供了科學的理論根據和防治手段。
在救治「非典」患者的重役區前線,我國醫療專家和醫護人員以自己生命和健康的代價,挽救了眾多「非典」病人的生命。鍾南山院士在廣東初發疫情時果敢採用「激素療法」,大大降低了叫「非典」病死率。軍事醫學院姜素椿老教授在救治前線不幸染病,他冒著極大的風險,對自己實施了「血清療法」,獲得了一種可在特殊情況下採用的「救命療法」。葉欣、鄧練賢、李曉紅等「白衣天使」在與病魔的搏鬥中義無返顧地獻出了生命,換來了寶貴的預防、救治經驗,成為世界人民以科學方法抗擊「非典」的實踐依據。
我市的「科學防治」工作作的較好。各單位、各社區在「防非典」知識宣傳、環境消毒、對外來人員嚴格檢查和管理等方面作了大量工作,為今後我市防疫及環境衛生工作的深入開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三、「非典」災害給予我們的反思
恩格斯說:「一個聰明的民族,從災難和錯誤中學到的東西會比平時多得多」。「非典」的確給人類的生命健康和社會經濟帶來了重大損失,但「非典」災難的影響是暫時的,人們從災難中學到的東西和汲取的教訓卻久遠深長。「非典」時期,全社會思緒活躍,人們反思的問題林林總總,其中關於人的生命和健康的價值、關於人與自然環境和其它物種之間的關系以及人的行為和習慣等問題成為熱門話題。
1、生命和健康的價值
「非典」災害如一面鏡子,暴露了中國在公共衛生和醫療體系方面存在的弊端,凸顯了我國經濟的高速增長與「人民健康及人的自身發展」之間的不和諧狀態。2000年由世界衛生組織發布的《世界衛生報告》披露:中國人均衛生支出金額在全球191個國家中排位188名, 目前中國大約76%的人沒有參加醫療保險,我國工業生產領域中煤礦、金屬冶煉等行業的職業安全衛生狀況也令人堪憂。2000年,國家財政總投入15886億,衛生事業費占國家財政的1.74%,為272億,而公共衛生方面財政則只佔其中的10%左右,約為30多億元。2001年,國家有衛生防疫站4253個,人員20多萬,這些錢基本上只夠發工資,沒有資金進行研究和業務開拓。我國「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總路線本來就旨在解決「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力之間的矛盾」,保障人民過上安全、健康的「小康」生活。但目前的實際情況是國民經濟GDP的高速增長與公眾的健康醫療、環境衛生條件狀況形成落差,「非典」災害的降臨威脅到每一個人。現實警示我們,人民需要的不僅僅是GDP,經濟建設的基礎是人,人的生命和健康是最可寶貴的,對人的尊重和生存狀況的關注應該得到更多的強調。
國家一直強調「預防為主」,但在實際工作中,「重治輕防」的問題沒得到有效解決。公共衛生事業不應簡單的納入市場經濟的渠道來管理,政府有責任在公共衛生方面投入足夠的人力、財力和物力。只有公共衛生體系建立、健全了,才談得上有能力去應付突發事件。
我市疾病預防控制機構是隸屬於政府衛生行政部門的事業單位,從硬體上講,我市的疾病控制機構在全疆是較好的,但與內地城市相比,與本市各臨床醫療機構相比,經費投入相形見絀,「重治輕防」的問題依然存在。況且我市是一個地域偏遠的石油工業城市,疾病預防與控制工作應該不僅僅體現在傳染病的防治方面,食品衛生、職業衛生以及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預防處理工作也尤為重要。
抗「非典」斗爭以一種強大外來沖擊力量,促進了政府各級部門思維的轉變和政策取向的矯正:「非典」時期,政府和各級管理部門在媒體宣傳、財務撥款、物資調運、交通運輸、稅收政策等方面全方位為抗「非典」讓路。抗災斗爭凈化了人們的靈魂,無形中提升了全社會關心生命和健康的意識,人們在呼喚「尊重生命、健康和權利」的「人文主義」精神,溫暖的熱流在涌動,仁愛、護助、無私、自我犧牲的崇高品質閃現在數不清的感人故事中。一種超功利的信仰把全體人民團結起來,足以讓任何災害退卻。
2、「天人合一」是人類的正確選擇
「天人合一」是我國古代傳統的重要哲學思想。它簡潔而本質地揭示了關於人與自然、人與環境之間密切而和諧的關系。這一思想是對現代環境保護觀念從深層次的意義上的一種詮釋。人類只能應順自然規律,有計劃地開發自然資源,合理地改造自然環境,努力保持生態平衡,而決不能依靠高科技瘋狂地向大自然索取,全然不顧這個星球的承受能力和其它生物的生存環境。
20世紀以來,現代工業飛速發展,科學技術創造了人類嶄新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但同時破壞了大自然的平衡,造成環境污染、生態失衡、能源危機、核污染等新問題。工業和交通產生的廢水、廢氣污染大氣、海洋和河流,影響了人類健康,造成多種海、陸生物的滅絕危險。近半個世紀以來,科學和發達並未能阻止住致命傳染病頻發的勢頭,多種流感、愛滋病、登格熱、西尼羅河病、埃博拉病等惡疾先後登陸世界各地,「非典」正是這眾多病毒種族中的新成員。無論如何,環境的失衡和破壞,無疑是新生傳染病的誘發因素,所謂「天病了,人還能健康嗎?」,此話的確值得人類深深的反省。
近幾年來,隨著我市引水工程、大農業、污水處理等重大工程的開發,使本地區的環境保護和生態平衡工作進入了良性循環的軌道,我們應該充分利用西部大開發的有利時機,持之以恆,為把我市建設成環境優美的生態城市而努力。
3、動物的報復
關於「非典」的病源,科學界有說法認為來於動物。這種理論在廣東初現疫情時成為一種普遍的看法,其判斷依據主要是初期患者中有多名餐館廚師,而廣東人嗜好吃山禽、野獸和蛇等野生動物。世界衛生組織有專家認為SARS病毒與野生動物有著密切的關系。前一段時間,日本科學家通過對SARS病毒作基因分析,聲稱SARS是一種鳥類體內病毒的變異形式,他們認為這種變異病毒通過鳥類傳播到人類,成為有致命危險的作用因子。近期,我國廣東疾病控制中心、香港大學及農業部疫源調查組發布了最新調查結果:初步查明SARS病毒很可能來自果子狸等野生動物。
無論上述說法最終的確認結論如何,人類濫食野生動物的惡習顯然是有悖自然規律的。豬、牛、羊、雞等飼養動物經過人類幾千年的馴化和食用,相對來說已經比較適用和安全,但一些人吃膩了家畜家禽,求鮮的心態造成食野味之風盛起,大量未經檢疫的野生動物成為人們餐桌上所謂的美味佳餚。人們貪婪食慾的代價是慘重的,可能來自野生動物的不明病毒流行是大自然對我們人類不良飲食嗜好的懲罰。著名網路人張朝陽在「非典」期間談到:「SARS是動物界一次強大的哀鳴與報復。人類進化並沒有準備讓我們對付所有病毒,而病毒在其它生物身上廣泛存在。」面對「非典」,「動物的報復」之說的確值得反思。
4、傳統和習慣面臨挑戰
「非典」的傳播使一些地方的中餐館生意受到影響,因為共聚一桌、共食一盤的共餐制存在著交叉傳染的可能,傳統的「中華美食」聚餐方式受到了挑戰;「非典」時期,人們的環境衛生觀念大為增強,生活垃圾的清除和處理引起廣泛關注,隨地吐痰的不良習慣遭到全社會的圍剿和重罰;居室通風和環境消毒成為全民一致的自覺行動;人們講究食用綠色無污染食物,注重戶外活動以促進身體健康,增強自身免疫力;對疑似病人及與「非典」密切接觸者的隔離得到多數公民的理解與支持,連農民打工者在返鄉後都能作到自覺隔離,人們在約束和制度面前變得空前理智和自律。
「非典」病痛和死亡的威脅使更多的人深層次地思索生命的價值、生活的意義以及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人與人之間為了利益和權利的爭斗減少了,而代之以更多的關愛、諒解和互助;企業領導者和社會公務員放棄過多的宴請、應酬和迎送,選擇與家人共進晚餐,以享受家庭的溫馨,盡到孝敬老人和教育子女的責任;追求文明、寧靜、深邃的精神生活漸成風氣。
現實在向我們展現:「非典」的沖擊正在促使民眾自覺地改變和修正千百年來形成的傳統生活習慣和生活方式,改掉不良陋習,並不斷凈化自己的靈魂。但是,事物總是波浪式的發展,不良陋習的回潮也隨時可能出現的。例如近期在我市的各小區,一些不自覺的人亂扔垃圾的惡習有所抬頭,加強教育和管理依然任重道遠。
潛移默化的作用是偉大的,當仁愛、善良、文明、科學滲透入每一個社會細胞中之時,人類才可能真正獲得戰勝愚昧和疾病的力量。
2003年5月27日,全國新增臨床診斷病例僅為9例,至6月4日,首次出現零病例,「非典」疫情已經得到初步控制。「抗非典」斗爭已經取得了階段性進展。然而,科學和歷史告訴我們:控制流行病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反彈可能隨時發生。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流行病學首席科學家曾光在接受新華社記者采訪時曾表示:「非典」如此迅猛出現,有極大可能會在國內外繼續流行,並很可能像絕大多數呼吸道傳染病一樣,形成季節流行高峰,即使目前疫情已下降的地區,疫情仍然有再度回升的可能,在沒有疫情或者病例報告不多的地區,也絕不可掉以輕心。
換個角度看,「非典」流行以來,迄今為止全球感染人數不到萬人,死亡人數不到千人。與上個世紀任何一次瘟疫流行時期的情況相比,其損失都可以說是「小巫見大巫」。人類社會的團結、組織力量、科技水平以及尊重生命、健康和環境的意識已經今非昔比,我國現政府在本次抵禦疾病中所付出的努力和取得的輝煌成就強於中華歷史上任何一個朝代。「非典」必將被戰勝,人民在「抗非典」斗爭過程所取得的經驗教訓將轉化為偉大的精神力量,促使我們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廣闊大道上邁出更加堅實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