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狀態 > 縣域經濟五大領域指的是什麼

縣域經濟五大領域指的是什麼

發布時間:2023-05-06 18:13:08

『壹』 臨夏州縣域經濟考核指標是哪些

臨夏州縣域經濟考核指標主要包括:GDP、國內生產總值(GDP)結構、地方公則大共財政收入、就業情況、搏搜居民收入水平、企業效能、農業生產能力、對外貿易和投資孫銀豎、文化事業發展等。

『貳』 縣域指什麼范圍

縣域指以縣為行政區劃的地理空間范圍內的政府行政機構。縣域機構是在縣域經濟的基礎上建立的。縣域經濟是以縣級行政區劃為地理空間,以縣級政權為調控主體,以市場為導向,優化資源配置,具有地域特色和功能完備的區域瞎蘆經濟。
縣域腔神旦經濟不是封閉的「諸侯經濟」,具有開放性。縣域經濟雖然是在縣級行政區劃上形成的,但它又不同於縣級行政伍擾區劃,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縣域經濟要突破縣級行政區劃的約束,在更大的區域內進行資源配置,獲取競爭優勢。縣域經濟還要接受國家宏觀經濟政策的指導。

『叄』 【重慶市渝東南縣域經濟發展的新模式】重慶市渝東南

【摘 要】本文以傳統的增長極理論和交通經濟帶理論為視角,對重慶市渝東南地區縣域經濟發展進行了重新審視,提出了發展渝東南縣域經濟的一種新的思路和模式。【關鍵詞】增長極 交通經濟帶 渝東南 縣域經濟

縣域經濟是我國國民經濟的重要基礎,是我國全面小康社會建設的基本載體。重慶市是特殊的直轄市,全市的經濟發展水平低、城鄉差距大、區域發展不平衡。傳統的區域增長極理論和交通經濟帶理論的分析框架可為發展渝東南縣域經濟提供一種新的思路和視角。
一 增長極與交通經濟帶理論對縣域經濟發展的啟示
1.增長極理論與縣域經濟的結合
第一,增長極理論及其應用。區域經濟增長極理論是20世紀有廣泛影響的經濟理論之一。經濟增長極理論最初是由法國經濟學家弗郎索瓦?佩魯在1950年創立,後來法國布代維爾、美國弗里德曼、瑞典繆爾達爾、美國赫希曼等經濟學家進行了豐富和發展。增長極主要有兩種涵義:一是指聚集在一個地域經濟內,具有較快發展能力的產業或企業。佩魯最初對增長極的表述是「啟碰一些產業在增加產出或增加購買產品和服務時,能夠增加另一個或幾個產業的產出水平及其購買力」;二是指產業集群。圍繞主導產業而發展起來的,通過投入產出關聯的罩叢,在地理上又是聚集在一起的具有比增長極的產業發展更快的產業集群。廣義的增長極是指比其他經濟體發展更快,並存在一定影響作用的經濟體,這個經濟體可以是一個小區域,也可以是一個行業、一個產業集群、一個企業。他們具有兩個基本特徵:比其他同類經濟體增長快;對其他經濟體有很強的影響作用。區域經濟學者把佩魯的增長極概念和思想引入區域經濟研究,融入地理空間概念,從而產生了區域經濟增長極理論。該理論更傾向於將「增長極」理解成一個區域中的小區域,更重視這一小區域的經濟與區域內其他小區域相比具有發展更快的態勢與潛質,並且對後者的經濟發展產生一定影響。
(2)縣域經濟增長極的提出。黨的十六大召開以前,黨和政府的文件一直使用「縣級經濟」的概念。十六大報告首次以黨政文件形式使用「縣域經濟」概念後,關於縣域經濟發展的研究就成為各級政府、社會和學術界關注、研究的熱點。區域經濟增長極理論建立的基礎是地區內的不平衡發展,而縣域經濟概念本身就與發展不平衡相聯系,因此用區域經濟增長極理論來指導和推進縣域經濟的發展具有現實意義。
將區域經濟增長極理論與縣域經濟相結合是一種探索,旨在通過培育縣域經濟增長極,大力推進縣域經濟發展。
縣域經濟增長極既可以是縣域內的企業、產業或是一個行業,也可以是縣域內的一個或幾個區域、中心鎮或園區。從增長極的發展看,前者看重經濟主體的發展,後者則強調區域經濟的發展。本文對縣域經濟增長極的研究主要是立足區域發展的角度。事實上,一個經濟上落後的地區必須首先將有限的資源用於發展那些有優勢的地區,在這些地區創建一個或多個啟動型城鎮或園區,培育悄悶談若干產業增長點,在扶持這些城鎮或園區發展的同時促進地區的協調發展,以互惠機制形成縣域經濟增長極。縣域經濟增長極培育的核心,就是如何使縣城、中心鎮和園區成為經濟增長極,並拉動所在區域發展,同時使本縣域成為相鄰區域的增長極。培育縣域經濟增長極的核心是政府針對不同時期的特徵,分別強化增長極的集聚效應和擴散效應。相對於城市經濟,縣域經濟是一種「弱勢經濟」,往往市場體制機制不完善,資本稀缺,信息不暢,尤其需要發揮政府的作用,根據實際情況彌補市場的不足。在增長極發展初期,資源不足的情況下,集中財力或給予優惠政策,選擇若干條件較好的城鎮或工業園區,匯聚有限資源進行重點建設和重要產業發展,培育縣域經濟增長極進而帶動整個經濟發展。
2.交通經濟帶理論及其在發展縣域經濟中的應用
交通經濟帶(Traffic Economic Belt,TEB)又稱為交通運輸沿線經濟帶,是以交通干線或綜合運輸通道作為發展主軸,以軸上或其吸引范圍內的大中城市為依託,以發達的產業特別是二三產業為主體的發達帶狀經濟區域。這個發達的帶狀經濟區是一個由產業、人口、資源、信息、城鎮、客貨流等集聚而形成的帶狀空間經濟組織系統,並在沿線各區段之間和各個經濟部門之間建立了緊密的技術經濟聯系和生產協作。交通經濟帶包括三大基本構成要素:交通干線或綜合運輸通道,以工業商貿業為主的三次產業,沿線分布的經濟中心和大中城市。三大構成要素相輔相成,三者之間的相互促進及關系的演變是交通經濟帶的基本發展規律。
交通經濟帶理論對於發展縣域經濟具有重要啟示和意義,其與增長極理論一起應當作為重慶市渝東南地區縣域經濟的發展的主要理論依據。重慶市渝東南地區的縣域經濟發展在發展路徑上應當把培育不同層級不同類型的增長極作為主要手段,將打造並形成渝東南交通經濟帶作為目標,最終帶動整個渝東南地區甚至重慶的經濟發展。
二 重慶市渝東南縣域經濟發展現狀與特點
1.渝東南交通現狀
目前,渝東南(包括涪陵、武隆、彭水、黔江、酉陽、秀山)有渝懷鐵路、渝湘高速公路縱貫其境,國家級公路、省級公路和縣鄉級公路縱橫相連。烏江、阿蓬江等多條內河航運和正在建設的黔江舟白機場。目前渝東南的公鐵水交通現狀是主幹線(包括鐵路、高等級公路、高速公路)從北部往南依次通過所在區縣政府駐地,形成一條干線走廊。次干線和區縣級交通線從主幹線兩旁向外延伸,像神經末梢一樣緊緊與鄉鎮、村落相連,形成巨大的網狀結構。
(1)公路。渝東南現有公路16576公里,其中高等級公路9490公里。在高等級公路中,319國道佔455公里,高速公路340公里(如下表)。所有高等級公路均呈線狀連接涪陵、武隆、彭水、黔江、酉陽、秀山的政府所在地。
表1 渝東南各區縣319國道、高速公路里程(單位:公里)
交通類型 涪陵 武隆 彭水 黔江 酉陽 秀山 合計
319國道 41 81 72 93 88 80 455
高速公路 21 67 65 67 72 48 340

『肆』 縣域經濟是內涵、特點、發展模式介紹

一、縣域經濟
縣域經濟目前尚未有統一的概念,2012年國家「十二五」規劃中提出要加快推進縣域經濟發展,關於縣域經濟的研究開始增多,任萃穎(2016)研究認為:縣域經濟是在縣行政區劃范圍內的具有地理性綜合性特徵的經濟單元,是要素資源在縣域范圍空間集聚和擴散,以及經濟要素在縣域范圍內相互配置的一種區域經濟形態。
王瀟音(2017)研究認為:縣域經濟是以縣為依託,以鄉鎮農村為經濟腹地的具有綜合性特徵的區域經濟地理單元。
嚴珺文(2018)研究認為:縣域經濟應該包含以下幾個方面內涵:一是縣域經濟具有空間上的概念特徵,是在縣級行政區域的范圍內所形成的地理經濟單元;二是縣域經濟發展是要以市場為引導,已優化縣域經濟結構為手段,以帶動周邊地區經濟發展以及完善縣域經濟功能體系為目的經濟活動主體。
綜合來看,縣域經濟是一種按照縣級行政區來進行劃分的區域經濟,在區位上以縣城為核心、以鄉鎮為紐帶、將農村作為腹地的區域經濟,形成以農業和農村經濟為主體,以工業化、城鎮化、現代化為發展主題和方向的經濟發展模式,通過以縣級政權為調控主體,以市場為導向,優化配置資源,實現縣域內各個產業的協調和全面發展,從而形成具有地域特色和功能完備的縣域經濟,是區域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
二、縣域經濟特徵
(1)縣域經濟發展具有綜合性特點
縣域經濟的構成具有多樣性和綜合性特徵,既包括了農業工業和服務業的產業經濟部門,也包含與之配套的關聯性輔助性的產業部門,縣域經濟的發展離不開各個產業部門經濟的帶動,也影響著生產,流通,分配,銷售等環節經濟活動。從這個角度看,縣域經濟發展具有綜合性特徵。
(2)縣域經濟具有地域邊界性特徵
根據縣域經濟的概念,縣域經濟是進行特定經濟活動的特定地理空間,而且,這個特定的地理空間就是限定了經濟上的邊界,其實質就是在縣級行政區域單元內所發生的經濟活動的集合體,因此,縣域經濟發展具有地域邊界性特徵。
(3)縣域經濟發展具有相對獨立性特徵
不同地域范圍的縣域經濟發展其發展目標,資源優勢,發展戰略以及政策等各不相同,因而其縣域經濟發展存在著相對獨立性的特徵。
(4)縣域經濟發展具有農村性特徵
縣域經濟發展的基礎是農業產業,而農業產業發展大部分是在農村地域范圍內進行的,無論是從事農業種植,還是林業畜牧業等發展,農業經濟扮演者重要的角色,對於縣域工業和服務業發展也起到了一定的支撐作用。而大部分縣域地區的主導產業是農業經濟,因此,從某種程度講,縣域經濟發展具有農村性的特徵。
三、縣域經濟發展模式
(一)主導產業驅動型模式
(1)農業主導型
顧名思義,農業主導型的縣域經濟發展其經濟支柱是農業產業部門,農業產業在縣域經濟中的佔比最大,超過了工業和服務業等其他產業部門經濟。而且農業主導型的縣域經濟發展其主要發展在於推進農業產業的升級,提高農業對地方經濟的貢獻和帶動作用,進而發揮農業的關聯效應,實現農業產業化和現代化發展,據此不斷推進縣域經濟做大做強。
(2)工業主導型
一個縣域地區的工業產業部門經濟在縣域經濟中比重超過農業和服務業的比重,且佔主導的情況下,那麼該縣域經濟可以稱作為工業主導型的縣域經濟。隨著我國產業結構的不斷優化,工業經濟在縣域經濟的比重逐步增加,工業主導型的縣域經濟模式已經有很多成功的案例,為我國縣域經濟發展提供了助力。
(3)第三產業驅動型
如果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第三產業部門的總產值佔比最大,那麼,就可以將這種模式稱作第三產業驅動型的縣域經濟模式。第三產業就是我國經濟發展現階段來看,最有活力的產業,且創產創收相對於其他產業來說較快。所以該產業模式的發展對帶動農民增收來講非常有利。
(二)地方特色驅動型模式
(1)特色資源帶動型
特色資源帶動型的縣域經濟發展模式指的是一些縣域地區由於本身所具有的特色資源稟賦,無論是農業特色資源,工業特色資源還是第三產業的特色資源,通過對這些資源的培育和挖掘,使之成為縣域經濟的支柱型和主導型產業部門,進而通過構建縣域特色農業體系,工業體系和服務體系,提升縣域經濟發展的實力和質量。
(2)外向經濟主導型
所謂外向經濟主導型的模式就是指該縣域的經濟構成中,外向型經濟產業或部門是縣域經濟的主導部門,對縣域經濟發展起著至關重要作用。通過外向型的企業部門參與國際市場競爭,實現縣域經濟發展的模式。這類縣域經濟發展模式對外依賴度較高。
(三)混合發展型模式
所謂混合型縣域經濟發展模式,指的就是在縣域經濟的構成中,三次產業在縣域經濟GDP的比重差不多,沒有哪個產業部門具有絕對的優勢,不存在單一的產業主導形態,一二三次產業在縣域經濟混合發展,共同帶動縣域經濟進步。
推薦閱讀
:《賽迪白皮書:2021中國縣域經濟百強研究(47頁).pdf》
《抖音&人大:短視頻、直播助力新型縣域經濟發展研究報告(46頁).pdf》
《賽迪報告:2020中國縣域經濟百強研究(34頁).pdf》
本文標簽
縣域經濟
什麼是縣域經濟
縣域經濟特點
縣域經濟發展模式
上一篇:網路地圖《2021年度中國城市交通報告》發布,數據解讀
下一篇:2022年中國智能語音發展情況分析,top10企業排名一覽

『伍』 2021中央一號文件提出的發展縣域經濟是因為去年疫情嗎

2021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的發展縣域經濟,並不是因為去年的疫情。實際上,中國政府早在2017年就已經提出了縣域經濟發展的重要性,並襲拆備將其作為當前階段的重點工作御歲之一。

縣域經濟發展是指以縣為單位,以產業升級、區域協調、城鄉統籌、資源節約等為主要特點,通過提升縣域經濟發展水平,實現區域經濟整體發展的拍毀戰略。此次中央一號文件提出發展縣域經濟,旨在進一步加強和支持縣域經濟的發展,提高縣域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水平,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推動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

盡管去年的疫情對縣域經濟發展帶來了一定的影響,但這並不是中央一號文件提出發展縣域經濟的主要原因。相反,疫情可能會加速縣域經濟發展的需求和推動。

『陸』 全國百強縣的評選標準是怎樣的

進入候選庫的縣域通過賽迪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評價指標體系進一步篩選,評比出2020年賽迪百強縣。這些指標包括一級指標4個,二級指標8個,三級指標22個,主要從經濟實力、增長潛力、富裕程度、綠色發展四個方面對縣域經濟發展進行評價。

首先,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評價與縣域科學發展評價相結合可以從思想上更好地推動縣域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縣域經濟是一個比較新的概念。有些人錯誤地把「縣域經濟」與「縣域」等同,容易引起誤導。

「縣域經濟」與「縣域社會」、「縣域政治」、「縣域生態」等概念的內涵和外延是不同的,應當正確把握。將「縣域經濟」概念泛化、萬能化,不利於科學指導縣域經濟工作,不利於縣域經濟的科學發展。

其次,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與縣域科學發展評價相結合為整個縣域的社會、經濟、政治、生態等方面評價以及省市區對縣(市)領導的考核提供了新思路。縣域經濟發展進入新時期,科學評價才能促進科學發展。

體現科學發展觀的「全面評價」不是「歸一評價」,在沒有把握指標規律的情況下,不能把所有指標簡單的累加歸一,否則得到的結果沒有可比性和現實意義。在對縣域經濟的基本指標進行評價排列的同時,要對縣域經濟關聯的指標進行分類、分等級單獨評價,體現「又好又快」思想。

實際工作中既能拋棄計劃經濟體制下的「簡單劃一」思想,又能使用多個評價尺子,更能說明問題,更具有針對性,更能發揮相關部門的積極性,更能做好各方面的工作。

最後,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與縣域科學發展評價相結合為縣域經濟轉變發展方式和政府轉變職能提供新思維和新機制。在「富裕縣域」、「綠色縣域」和「幸福縣域」的約束下壯大縣域經濟,建立起縣域經濟轉變發展方式的新機制。

縣域經濟要轉變發展方式,政府的管理方式也要轉變。國家的管理事務要以縣域(或工作區)為單元、進行分類別、等級化管理,再制定最基本的保障性等級,可以體現市場經濟體制下的法制規范化的要求,體現「以人為本」的理念,又能體現國家管理更加科學化的進步。

(6)縣域經濟五大領域指的是什麼擴展閱讀:


2020全國百強縣名單發布

7月28日,在「2020年全國縣域經濟創新發展論壇」上,由賽迪顧問縣域經濟研究中心編制的《2020中國縣域經濟百強研究》正式發布。

《百強研究》的研究對象為截至今年2月,全國(不包括港、澳、台)除市轄區和林區以外的1879個縣級行政區劃(包含387個縣級市、1323個縣、117個自治縣、49個旗、3個自治旗)。

結果如下:

報告數據顯示,百強縣以佔全國不到2%的土地、7%的人口、創造了全國約十分之一的GDP,以佔全部縣域不到3%的土地、11%的人口,創造了縣域約四分之一的GDP。

報告指出,2020年賽迪百強縣的區域分布格局極不平衡。百強縣東部地區佔68席,中部地區佔21席,西部地區佔8席,東北地區3席。

『柒』 縣域經濟是指什麼

縣域經濟是指以縣級行政區劃為地理空間,以縣級政權為調控主體,以市場為導向,優化配置資源,具有地域特色和功能完備的區域經濟。
縣域經濟具有一個特定的地理空間,是以縣級行政區劃為地理空間,區域界線明確。
縣域經濟有一個縣級政權作為市場調控主體,有一個縣級財政,因此,縣域經濟有一定的相對獨立性,並有一定的能動性。

『捌』 通過哪些指標能分析一個縣域經濟的發展

目前,官方採用的衡量縣域經濟發展的主要指標有gdp、人均gdp、工業農業服務業各增加值、地方財政收入、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固定資產投資、出口、三產產業結構、招商引資、每萬度用電稅收等。
但社科院每年的中國縣域經濟發展報告,採用指標GDP、地方公共預算收入、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數目、)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額、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等。

『玖』 中郡縣域經濟研究所的中郡所縣域經濟評價體系

1.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與縣域科學發展評價體系包括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評價和縣域科學發展評價兩個組成部分
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與縣域科學發展評價體系包括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評價和縣域科學發展評價兩個組成部分,兩者有所側重、有所區別、相對獨立、相互聯系、相互促進,縣域經濟與縣域相關聯,量與質相統一,物質與精神相結合,自然與人文相和諧,動力和目標相一致。
縣域是一個系統,包括縣域經濟、縣域社會、縣域文化、縣域政治和縣域生態等子系統,縣域發展要「五位一體」。因此,縣域與縣域經濟的內涵和外延是不同的,縣域經濟評價和縣域評價的指標和內容也不同。縣域經濟評價突出縣域經濟實力和活力,體現了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規律,強調效率;縣域評價更多突出縣域社會、文化、政治和生態等,體現共同富裕的地區差異性,強調公共服務均等化和公平。縣域經濟評價和縣域評價各有側重點,二者結合起來可以全面評價縣域的發展情況。
2.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與縣域科學發展評價宗旨體現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是興國之要」和「五位一體」的科學發展觀
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與縣域科學發展評價指導思想是「一壯大二升級三提高,科學評價助推科學發展,建設更加富裕綠色幸福縣域」。「 一壯大二升級三提高」的內容是:「一壯大」是壯大縣域經濟,「二升級」是打造縣域經濟升級版和升級縣域治理現代化,「三提高」是提高富裕程度、提高綠色指數、提高居民滿意度。縣域發展要更強、更富、更綠、更幸福。
(1)強調壯大縣域經濟。縣域經濟在縣域科學發展中具有基礎地位。「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是興國之要,發展仍是解決我國所有問題的關鍵。只有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才能築牢國家繁榮富強、人民幸福安康、社會和諧穩定的物質基礎。」①縣域經濟為縣域統籌發展提供堅實的物質基礎,增強縣域科學統籌能力。應該將發展縣域經濟提高到一個基礎性、戰略性的高度來認識,發展縣域經濟是解決「三農」問題、推進城鎮化的工作抓手。沒有縣域經濟加快發展,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就不可能實現。
(2)突出打造縣域經濟升級版。新常態下,縣域經濟要強調質量和效益,要打造縣域經濟升級版。
(3)升級縣域治理現代化。發揮縣委縣政府在縣域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建設法治縣域、文明縣域、和諧縣域。
(4)促進「強縣富民」。發展成果要惠及全體人民。促進縣域經濟強縣加快提高居民收入,加快發展公共服務,加快縣域社會建設,提高富裕程度。
(5)加快綠色縣域建設,促進縣域經濟強縣加強生態環境建設。
(6)加快人的全面發展,提高居民滿意度,建設幸福縣域。
因此,在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與縣域科學發展評價中,首先是縣域經濟評價,縣域經濟評價是整個評價的基礎。全面評價和考察縣域經濟與縣域科學發展情況,促進縣域經濟又好又快發展,促進縣域(包含縣域經濟、縣域社會、縣域文化、縣域政治、縣域生態)「五位一體」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評價採用公開的、基本的、綜合的、可比的縣域經濟數據來進行評價,評價結果反映客觀事實,基本上反映出縣域經濟競爭力。
1.完善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評價體系
在第十五屆評價中,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評價體系進行了完善,突出了縣域經濟質量和效益,細化了縣域企業活力,增加了反映縣域經濟活力和內生動力的新增企業登記注冊數量指標。因此,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評價體系由總量、均量、速度、質量和活力五個方面指標組成,形似一個拳頭,大拇指是縣域經濟總量,另外四個手指分別是均量、速度、質量和活力,五個手指攥成拳頭,形成競爭力。②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評價體系見表1。
表1 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評價指標體系 總量 人口 常住人口 1 經濟總量 地區生產總值 2 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 3 均量 經濟均量 人均地區生產總值 4 人均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 5 居民收入 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6 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7 質量 縣財貢獻 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地區生產總值 8 縣域民享 居民收入/人均地區生產總值 9 居民收入增長率/地區生產總值增長率 10 城鄉差距 城鄉居民收入比值 11 經濟綠色 萬元地區生產總值能耗 12 萬元地區生產總值能耗降低率 13 科技進步 R&D經費支出/地區生產總值 14 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佔GDP比重 15 城鎮化 城鎮化率 16 速度 經濟
增長速度 地區生產總值增長速度 17 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增長速度 18 居民收入
增長速度 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速度 19 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速度 20 活力 投資 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額 21 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額增長率 22 消費 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 23 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率 24 企業 企業登記注冊數量增長率 25 2.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評價體系說明
評價體系簡潔明了。體現了「大道至簡」的思想和評價的基本原則——指標公開、客觀、可比,指標規律可以把握或大致可以把握,評價對象的范圍有針對性,評價結果有確切導向性,評價工作具有可行性和連續性。全國 縣域經濟差異大、影響因素多,影響規律還需要進一步研究把握,因此對縣域經濟競爭力的評價採用縣域經濟的基本的核心數據來進行是現實的需要。
經濟結構指標問題。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評價指標體系中沒有經濟結構性指標,如非農產業比重、經濟密度、進出口額佔GDP的比例等。由於縣域經濟的差異性非常大,這些指標在全國范圍內可比性差。如進出口額與地區生產總值的比值反映的是外貿依存度,處在東部與處在中西部的縣表現不一樣,相當多的中西部縣外貿需求比較小,這些縣的資源配置可能在國內就可以完成;再如非農產業比也不能簡單統一比較,因為縣域經濟是特色經濟,「宜工則工、宜農則農、宜商則商、宜游則游」;還有些指標(比如經濟密度等)對縣域經濟競爭力的影響是正相關性或是負相關性需要深入研究。因此,縣域經濟結構性指標只有在進行分類研究時使用,進行細化研究。
評價指標多少的問題。縣域經濟競爭力評價指標多不是越多越好,指標多的評價結果不一定正確。原因有:一是競爭力本身就沒有唯一的標准,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二是在沒有把握每個指標對競爭力影響規律以及指標之間的規律的情況下,眾多的指標放在一起,得到的競爭力就不確切。
評價必須保持連續性。評價指標主要是「現在完成式」的,評價結果反映的是已經形成的競爭力強弱。通過連續幾屆的評價結果對比,關聯起來考察縣域經濟競爭力的現狀和變化趨勢。
縣域經濟將進行分類評價。全國縣域經濟的差異非常大。縣域經濟應該是特色經濟,縣域經濟發展路徑不應只有一個模式,應該百花齊放。縣域經濟要分類研究、分類評價、分類指導,共同發展。
現在已開展縣域經濟主體功能區研究、縣域地理標志產業研究等。 縣域科學發展評價是對縣域「五位一體」科學發展的評價。現階段,縣域科學發展評價可以從縣域相對富裕程度、縣域相對綠色指數和縣域居民滿意度三個方面來進行。
1.縣域相對富裕程度
縣域相對富裕程度是以全國平均水平為參照坐標,評價居民收入、基本公共服務、經濟發展和財政調控能力等,體現了以人為本、統籌發展的科學發展觀。縣域相對富裕程度特點:一是以全國平均水平為參照坐標,利用相對核心的指標;二是以居民收入為主,兼顧基本公共服務;三是以區域經濟發展為基礎,以財政轉移支付為統籌的主要手段。
縣域相對富裕程度評價指標體系見表2,指標包括居民收入類指標、公共服務類指標、發展水平類指標、統籌能力類指標。在指標體系中,居民收入類和公共服務類指標構成富裕程度的居民富裕部分,發展水平類和統籌能力類指標構成富裕程度的統籌發展部分。指標體系強調:一是以人為本,全部以人均等均量數據,以全國平均數為基準;二是突出居民富裕,不僅統籌考慮與居民收入相關聯的工資、儲蓄、消費等因素,還統籌考慮教育、醫療衛生等公共服務;三是不僅強調居民收入和公共服務,還強調縣域經濟發展水平和財政統籌能力;四是縣域經濟發展是提高縣域富裕程度的物質基礎,財政統籌能力是彌補因經濟發展不足而引起的富裕程度的差異。縣域經濟發展和財政統籌體現了市場和政府的兩種力量,發揮地方和中央兩個層級在提高富裕程度工作中的兩個積極性。
表2 縣域相對富裕程度評價指標體系 居民
收入類
指標 收入 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 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2 儲蓄 人均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余額 3 消費 人均社會消費品零售額 4 公共
服務類
指標 醫療 千人擁有醫生數 5 教育 百名普通中小學生擁有專任教師數 6 發展
水平類
指標 人均值 人均地區生產總值 7 城鎮化 城鎮化率 8 地均值 經濟密度 9 統籌
能力類
指標 收入 人均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 10 支出 人均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支出 11 縣域相對富裕程度等級分A+級、A級、A-級、B級等四級,全國相對富裕程度平均為100,各等級規范:A+級:125以上,全國相對富裕縣域;A級:125~100,全國中等偏上縣域;A-級:100~75,全國中等偏下縣域;B級:75以下,全國相對落後縣域;其中A級和A-級為全國中等水平縣域。
2.縣域相對綠色指數
中郡研究所已從第十屆(2010年)開展了縣域相對綠色指數評價。縣域相對綠色指數評價旨在推動縣域經濟社會與環境協調發展,促進縣域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縣域相對綠色指數評價指標包括綠色經濟、綠色環境、綠色宜居等方面的指標,見表3。參照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生態縣、綠化模範縣、園林城市、森林城市等工作的理念和有關要求,規范出縣域相對綠色指數指標體系和各指標的參照數據,然後綜合評價縣域相對綠色指數。
表3 縣域相對綠色指數評價指標體系 指標 參照數據 綠色
經濟 工業三廢處置利用率(%) 100 1 單位GDP能耗(噸標煤/萬元) 0.84 2 環保投入占當年GDP比例(%) 3.5 3 綠色
環境 縣域森林覆蓋率(%) 山區 75 4 丘陵 45 4 平原 25 4 縣域空氣質量好於或等於二級標准天數(天/年) 365 5 縣域集中式飲用水水源水質達標率(%) 100 6 城鎮綠化覆蓋率(%) 45 7 城鎮人均公共綠地面積(m) 12 8 綠色
宜居 城鎮生活污水集中處理率(%) 100 9 城鎮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 100 10 農村規模化畜禽養殖場糞便綜合利用率(%) 100 11 農村生活垃圾集中收集處置率(%) 100 12 縣域相對綠色指數以100為基準,分A+、A、A-和B級等四個等級,具體規范為:A+級:95以上,相對綠色級縣域;A級:85~95,相對淺綠色級縣域;A-級:75~85,相對欠綠色級縣域;B級:75以下,相對綠色警示級縣域。
3.縣域居民滿意度
縣域居民滿意度是縣域發展的主觀指標,體現了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是幸福縣域建設指數的重要部分,可以通過社會調查的方式來完成。
縣域居民滿意度包含居民自我滿意度、縣域發展滿意度和政府服務滿意度。居民自我滿意度是居民自己和家庭的總體滿意度;縣域發展滿意度是居民對縣域發展的總體滿意度;政府服務滿意度是居民對政府服務的總體滿意度。
現階段,政府服務滿意度是具有綜合性質的滿意度,在中國特色的縣域發展進程中具有特殊意義。縣的發展,縣委、政府是關鍵。政府在促進縣域經濟發展、加快縣域社會建設、提供公共服務、維護社會公平正義和建設先進文化方面作用重大。政府能動性是縣域居民幸福的重要影響因素。政府無論是大政府,還是小政府;無論是無限政府,還是有限政府;都應該是為人民服務的政府,都應該是居民滿意的政府。政府服務滿意度是現階段建設幸福縣域的內在要求。群眾滿意不滿意是衡量政府工作的唯一標准。
縣域居民滿意度需要通過社會調查來獲得:居民自我滿意度,通過對工作、收入、愛情、家庭、健康等滿意度調查獲得;縣域發展滿意度,通過對縣域發展滿意度調查獲得,縣域發展可以分為經濟發展、社會建設、先進文化、政治文明、環境保護等調查事項。政府服務滿意度,通過對政府服務態度、政府服務效率、政務公開、政府人員廉潔等滿意度調查獲得。調查時將滿意度劃分為很滿意、比較滿意、一般、不滿意、很不滿意等五個等級,然後賦值、統計,計算出縣域居民滿意度。
4.評價工作的簡化和細化
為了簡化工作,對百強縣的縣域相對富裕程度和縣域相對綠色指數不進行逐屆評價,只對變化比較大的和新進的百強縣進行評價,劃分等級。
為了細化工作,推動縣域經濟和縣域發展,將細化縣域經濟質量、縣域經濟主體功能區、反貧困和特色產業等專題研究。
四、科學評價助推科學發展
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與縣域科學發展評價歷程體現了科學探索精神,不斷完善,與時俱進。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與縣域科學發展評價工作開始於2000年,其探索歷程大致經歷了體系建設、體系改進和體系完善等階段。
1. 2000年到2006年,第一屆到第六屆,體系建設階段
評價形式: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評價。
主要工作:進行縣域經濟基礎性研究,發表的文章主要有「正確認識和把握縣域經濟內涵」、「科學規范縣域經濟單位」、「壯大縣域經濟是一個新思維」、「壯大縣域經濟是一個系統工程」、「壯大縣域經濟是推動『市管縣』體制改革的新動力」等。
主要目的:引導全社會關注縣域經濟,為全國縣域經濟發展提供一個動態的、相
對的參照坐標,營造一個「比學趕幫超」的競爭氛圍,推動縣域經濟發展。
2. 2007年到2009年,第七屆到第九屆,體系改進階段
評價形式: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與縣域科學發展評價。
評價內容:進行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評價+居民收入水平比較(縣域相對富裕程度評價的初級形式)+縣域發展(生態環境、生產安全、社會治安等)定性評價(縣域科學發展評價的初級形式)。
主要工作:總結《新時期縣域經濟科學發展範例與新模式》(2008年6月由中央黨校出版社出版發行),推出新時期縣域經濟科學發展三大新模式,即以城鄉統籌為內涵的「雙流模式」、以區域統籌為內涵的「增城模式」和以提高民生幸福為內涵的「江陰模式」。
3. 2010年到2011年,第十屆到第十一屆,體系初步完善階段
評價形式: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與縣域科學發展評價。
評價內容:進行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評價+縣域相對富裕程度評價+縣域相對綠色指數評價+縣域居民滿意度為主要內容的幸福縣域建設指數評價。
主要工作:提出縣域經濟走內生性發展道路,編輯出版《建設幸福縣域》。
4. 2012年開始,第十二屆開始,進入體系完善新階段
評價形式: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與縣域科學發展評價。
評價內容:進行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評價+縣域科學發展評價;突出縣域經濟質量,強化縣域科學發展約束。
評價指導思想:「一壯大二升級三提高,科學評價助推科學發展,建設更加富裕綠色幸福縣域」。「一壯大」是壯大縣域經濟,「二升級」是打造縣域經濟升級版和升級縣域治理現代化,「三提高」是提高富裕程度、提高綠色指數、提高居民滿意度。縣域發展要更強、更富、更綠、更幸福。
評價指導思想體現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是興國之要」和「五位一體」的科學發展觀。
主要工作:縣域經濟主體功能區研究;打造縣域經濟升級版實證分析;企業活力和政府簡政放權分析;特色產業中地理標志專題調研等等。編輯出版《打造縣域經濟升級版》。推動縣域統籌發展和統籌縣域發展,統籌推動縣域經濟和縣域科學發展。
縣域經濟和縣域科學發展無止境。
科學評價助推科學發展。

閱讀全文

與縣域經濟五大領域指的是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重慶事業單位考試考多久 瀏覽:347
省事業單位聯考筆試後怎麼面試 瀏覽:77
2012小康雜志幸福是什麼 瀏覽:633
求事業出坤卦怎麼解 瀏覽:655
你見過美女嗎客家話怎麼說 瀏覽:875
高二經濟學什麼專業好 瀏覽:771
健康碼在微信哪裡找啊 瀏覽:689
第二針新冠疫苗後健康碼多久顯示 瀏覽:417
初中學過哪些愛情詩 瀏覽:683
冷戰的婚姻中如何保持情緒穩定 瀏覽:327
絲帶綉幸福怎麼綉 瀏覽:373
加盟幸福女子學堂怎麼樣 瀏覽:100
河南唐河縣與襄城縣經濟哪個好 瀏覽:202
廣州事業編競爭比大概是多少 瀏覽:196
歐美女高跟鞋有哪些 瀏覽:824
美女老師幫學生補習是什麼電影 瀏覽:953
美女騎馬用英文怎麼說 瀏覽:185
廣州美女在哪裡看 瀏覽:75
日常健康食譜怎麼吃就對了 瀏覽:631
健康體檢卡哪裡辦理 瀏覽:7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