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狀態 > 新制度經濟學認為什麼是錯誤的

新制度經濟學認為什麼是錯誤的

發布時間:2023-05-06 09:50:16

㈠ 新制度經濟學的理論與方法

新制度經濟學的理論與方法如下:

與各國法律體系中的傳統部門法相比,作為經濟法學研究對象的經濟法,其產生相對較晚。學界一般認為,現代意義的經濟法是在資本主義從自由競爭階段進入壟斷階段以後才產生的,並體現為19世紀末20世紀初在美國、德國等國家制定的有關規范市場競爭行為的法律,如美國1890年的《謝爾曼法》、德國1896年的《反不正當競爭法》等。

此外,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產生的一些「戰時統製法」,如德國1919年的《煤炭經濟法》等,也體現了國家對市場經濟活動的干預、協調。上述各類新型立法,引起了研究者的濃厚興趣,於是,德國學者開始稱之為「經濟法」,並提出了有關經濟法的多種觀點和理論,逐漸形成了新興的經濟法學。

㈡ 與傳統經濟學不同新制度經濟學將什麼看作

將看作制度。

什麼是新制度經濟學?基本觀點是什麼

所謂新制度經濟學(New institutional economics),正如科斯所說,就是用主流經濟學的方法分析制度的經濟學。迄今為止,新制度經濟學的發展初具規模,已形成交易費用經濟學、產權經濟學、委託—代理理論、公共選擇理論、新經濟史學等幾個支流。新制度經濟學包括四個基本理論:交易費用理論、產權理論、企業理論、制度變遷理論。
交易費用理論
交易費用是新制度經濟學最基本的概念。交易費用思想是科斯在1937年的論文《企業的性質》一文中 新制度經濟學
提出的,科斯認為,交易費用應包括度量、界定和保障產權的費用,發現交易對象和交易價格的費用,討價還價、訂立合同的費用,督促契約條款嚴格履行的費用等等。 交易費用的提出,對於新制度經濟學具有重要意義。由於經濟學是研究稀缺資源配置的,交易費用理論表明交易活動是稀缺的,市場的不確定性導致交易也是冒風險的,因而交易也有代價,從而也就有如何配置的問題。資源配置問題就是經濟效率問題。所以,一定的制度必須提高經濟效率,否則舊的制度將會被新的制度所取代。這樣,制度分析才被認為真正納入了經濟學分析之中。
產權理論
新制度經濟學家一般都認為,產權是一種權利,是一種社會關系,是規定人們相互行為關系的一種規則,並且是社會的基礎性規則。產權經濟學大師阿爾欽認為:「產權是一個社會所強制實施的選擇一種經濟物品的使用的權利。」這揭示了產權的本質是社會關系。在魯賓遜一個人的世界裡,產權是不起作用的。只有在相互交往的人類社會中,人們才必須相互尊重產權。 產權是一個權利束,是一個復數概念,包括所有權、使用權、收益權、處置權等。當一種交易在市場中發生時,就發生了兩束權利的交換。交易中的產權束所包含的內容影響物品的交換價值,這是新制度經濟學的一個基本觀點之一。 產權實質上是一套激勵與約束機制。影響和激勵行為,是產權的一個基本功能。新制度經濟學認為,產權安排直接影響資源配置效率,一個社會的經濟績效如何,最終取決於產權安排對個人行為所提供的激勵。

㈢ 經濟學的概念和基本問題是什麼

經濟學的概念和基本問題是什麼

一句話,經濟學是研究資源分配的學科。
基本問題是如何有效分配稀缺資源,使得經濟福利最大化。

經濟學的基本問題是什麼

明月西落秋霜滿天,幾聲烏啼山前;
江上漁火映紅楓樹,愁緒攪我難眠。

互聯網信息時代經濟學的基本問題是什麼?

1.在物物交換的經濟中,必須解決的基本經濟問題是(等價問題)2.在原始經濟中,必須解決的基本經濟問題是(商品生產)3.在純粹資本主義經濟中,必須解決的基本經濟問題是(生產的相對過剩)4.在集權經濟中,必須解決的基本經濟問題是(壟斷)(2可能有問題)

經濟學要研究的基並圓高本問題是什麼?

所謂新制度經濟學,正如科斯所說,就是用主流經濟學的方法分析制度的經濟學。迄今為止,新制度經濟學的發展初具規模,已形成交易費用經濟學、產權經濟學、委託—代理理論、公共選擇理論、新經濟史學等幾個支流。新制度經濟學包括四個基本理論:
(一)交易費用理論
交易費用是新制度經濟學最基本的概念。交易費用思想是科斯在1937年的論文《企業的性質》一文中提出的,科斯認為,交易費用應包括度量、界定和保障產權的費用,發現交易對象和交易價格的費用,討價還價、訂立合同的費用,督促契約條款嚴格履行的費用等等。
交易費用的提出,對於新制度經濟學具有重要意義。由於經濟學是研究稀缺資源配置的,交易費用理論表明交易活動是稀缺的,市場的不確定性導致交易也是冒風險的,因而交易也有代價,從而也就有如何配置的問題。資源配置問題就是經濟效率問題。所以,一定的制度必須提高經濟效率,否則舊的制度將會被新的制度所取代。這樣,制度分析才被認為真正納入了經濟學分析之中。
(二)產權理論
新制度經濟學家一般都認為,產權是一種權利,是一種社會關系,是規定人們相互行為關系的一種規則,並且是社會的基礎性規則。產權經濟學大師阿爾欽認為: 「產權是一個社會所強制實施的選擇一種經濟物品的使用的權利。」這揭示了產權的本質是社會關系。在魯賓遜一個人的世界裡,產權是不起作用的。只有在相互交往的人類社會中,人們才必須相互尊重產權。
產權是一個權利束,是一個復數概念,包括所有權、使用權、收益權、處置權等。當一種交易在市場中發生時,就發生了兩束權利的交換。交易中的產權束所包含的內容影響物品的交換價值,這是新制度經濟學的一個基本觀點之一。
產權實質上是一套激勵與約束機制。影響和激勵行為,是產權的一個基本功能。新制度經濟學認為,產權安排直接影響資源配置效率,一個社會的經濟績效如何,最終取決於產權安排對個人行為所提供的激勵。
(三)企業理論
科斯運用其首創的交易費用分析工具,對企業的性質以及企業與市場並存於現實經濟世界這一事實做出了先驅性的解釋,將新古典經濟學的單一生產制度體系————市場機制,拓展為彼此之間存在替代關系的、包括企業與市場的二重生產制度體系。
科斯認為,市場機制是一種配置資源的手段,企業也是一種配置資源的手段,二者是可以相互替代的。在科斯看來,市場機制的運行是有成本的,通過形成一個組織,並允許某個權威(企業家)來支配資源,就能節約某些市場運行成本。交易費用的節省是企業產生、存在以及替代市場機制的惟一動力。
而企業與市場的邊界在哪裡呢?科斯認為,由於企業管理也是有費用的,企業規模不可能無限擴大,其限度在於:利用企業方式組織交易的成本等於通過市場交易的成本。
(四)制度變遷理論
制度變遷理論是新制度經濟學的一個重要內容。其代表人物是諾斯,他強調,技術的革新固然為經濟增長注入了活力,但人們如果沒有制度創新和制度變遷的沖動,並通過一系列制度(包括產權制度、法律制度等)構建把技術創新的成果鞏固下來,那麼人類社會長期經濟增長和社會發展是不可設想的。總之,諾斯認為,在決定一個國家經濟增長和社會發展方面,制度具有決定性的作用。
制度變遷的原因之一就是相對節約交易費用,即降低制度成本,提高制度效益。所以,制度變遷可以理解為一種收益更高的制度對另一種收益較低的制度的替代過程。產權理論、國家理論和意識形態理論構成制度變遷理論的三塊基石。制度變遷理論涉及制度變遷的原因或制度的起源問題、制度變遷的動腔滾力、制度變遷的過程、制度變遷的形式、制度移植、路徑依賴等。
科斯的原創性貢獻,使經濟學從零交易費用的新古典世界走向正交易費絕尺用的現實世界,從而獲得了對現實世界較強的解釋力。經過威廉姆遜等人的發揮和傳播,交易費用理論已經成為新制度經濟學中極富擴張力的理論框架。引入交易費用進行各種經濟學的分析是新制度經濟學對經濟學理論的一個重要貢獻,目前,正交易費用及其相關假定已經構成了可能替代新古典環境的新制度環境,正在影響許多經濟學家的思維和信念。
一般認為,新制度經濟學是由科斯的《企業的性質》這篇文章所開創的。

經濟學的基本問題由什麼決定?

1.生產什麼?這就涉及到了資源應該如何配置的問題。
2.為誰生產?這就涉及到了分配問題,即產品如何分配的問題
3.怎麼生產?這里涉及到兩個問題,一是在解決問題1的前提下,如何實現資源利用效率的問題,即宏觀經濟學的核心問題即產出;二是從增長角度看,就是技術進步對於產出或效率提高作用問題。

微觀經濟學得基本問題是?

微觀經濟學的三個基本問題是:
生產什麼,生產多少
如何生產
為誰生產

經濟學是什麼?它解決的基本問題是什麼?

:ke../view/31551.?wtp=tt
裡面非常詳細

經濟學解決的兩大基本問題是什麼

西方經濟學要解決的問題有兩個:第一,在一時形態上,宣傳資本主義制度的合理性和優越性,從而加強對該制度永恆存在的信念。第二,作為資本主義制度的上層建築,西方經濟學也必須為這一制度所面臨的經濟問題提供政策建議。

經濟學要解決的五個基本問題是什麼?

經濟資源是誰的?為誰而生產?經濟資源如何配置?生產出來如何分配?如何處理效率與公平的關系?

《微觀經濟學》經濟組織的三個基本問題是什麼

生產什麼?如何生產?為誰生產?
生產什麼和生產多少,是生產消費品更多,還是生產設備更多,每一種產品對社會的總影響是多少?
如何生產?誰來教書,誰來種田?是用煤還是用油發電,是人工操作還是用機器人,是用太陽能還是核能。
為誰生產?經濟成果如何分配,教師,工人,農民,網路員,哪類人收入應更多。社會應給窮人提供最低保障,還是嚴酷的遵循不勞動者不得食的原則。
為解決這三個基本問題,形成了實證經濟學和規范經濟學。

㈣ 新制度經濟學與新制度主義有何區別

(1)定義:老制度學派指以凡勃倫、康芒斯、米歇爾等為代表的美國舊制度經濟學(OIE)。新制度學派一般指以科斯、威廉姆森、諾思、張五常等為代表的新制度經濟學(NIE),主要包括產權經濟學、交易費用經濟學、新經濟史以及契約經濟學等分支,更廣義的新制度經濟學還包括奧地利學派和演化制度學派。
(2)相同點:都以制度為主要分析對象,都認為「制度是重要的」,都對新古典經濟學忽略制度的非中性以及過分的形式化表示不滿。
(3)不同點:OIE和NIE的差別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i)OIE幾型者悄乎完全忽略形式化,反對使用數學建模,並且沒有系統的理論,更嫌正多的是對制度的歷史性和材料性描述;NIE吸取了新古典的一些分析方卜渣法,比如理性人、最大化和邊際替代等,並且有自己系統的理論和假設檢驗。(ii)OIE更強調方法論的整體主義,強調社會制度對個人行為的影響,這點在凡勃倫和米歇爾的著作中表現得非常明顯;NIE更強調方法論的個體主義,這點與新古典經濟學是一致的。(iii)對待理性主義的態度不同。OIE始終把批評理性最大化行為假設作為其主要任務,更強調規范、習俗、文化的作用;NIE一方面部分接受新古典的技術方法,但是另一方面又對其有所排斥,比如以威廉姆森為代表的交易費用經濟學就拒絕完全理性的假設。

天下滔滔,我看到象牙塔一座一座倒掉, 不禁為那些被囚禁的普通靈魂感到慶幸, 然而,當我看到, 還有少數幾座依然不倒, 不禁對它們肅然起敬, 不知堅守其中的, 是怎樣一些靈魂?

㈤ 怎樣理解新制度經濟學關於人的行為假定

新制度經濟學對傳統的經濟人假定作出了修正,對人的行為內涵作出了一些新的分析和假定。歸結起來是三點假定:即人的行為動機的雙重性、有限理性、機會主義傾向。①人的行為動機的雙重性。新制度經濟學認為,人的行為動機是雙重的,一方面人們追求財富最大化,或者說經濟利益最大化:另一方面人們又追求非財富最大化。人類歷史上制度創新的過程,實際上就是人類這種雙重動機均衡的結果。同時,制度在塑造人們這種雙重動機方面又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新制度經濟學提出了人類行為的模型,認為,人的財富動機往往具有個人行為的偏好,而非財富動機則往往具有集體行為的偏好。人們往往要在財富與非財富價值之間進行權衡。這種權衡的過程實際就是在這兩者之間尋找均衡點的過程。②有限理性。這一假定涉及到人與環境的關系。阿羅認為,所謂有限理性,是指人的行為「既是有意識的理性的,但這種理性又是有限的」。也就是說,人是有意識地想把事情做到最好,但是人的智力是一種有限的稀缺性資猜迅源,總不會做到盡善盡美。由此推論,所有復雜的協議、契約、合同,乃至規則制度都是不完全的,或者說都是有缺陷或漏洞的。諾思認為,人的有限理性包括兩個方面的含義:一是環境是復雜的,人們所面臨的是一個充滿不確定性的世界,這是從客觀上來看;二是人對環境的認識能力和計算能力是有限的,即智力有限,這是從主觀上來看的。由此諾思作出兩點推論:第一,制度通過設定一系列規則,可以減少環境的不確定性,提高人們認知環境的能力。第二,由於不確定性和人們的認識能力有限,使得每個人對環境反應的主觀模型也不一樣,從而導致人們選擇上的差別和制度規則上的差別。這兩點推論,第—點是說明制度的功能和作用,可以為有限理性的人們提供幫助。而第二點則說明有限理性對制度設立的影響,會影響人們對制度的選擇,造成制度上的差異。③人的機會主義行為傾向。這是指人對自我利益的考慮和追求,意思是,人具有隨機應變、投機取巧,以便為自己謀取最大利益的行為傾向。新制度經濟學認為,制度對人的沖兆蘆機會主義傾向或行為的影響,具有兩重性,制度既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約束人們的機會主義行為傾向,又可能會誘導出某些機會主義行為傾向,如道德風險、尋租活動等。另一方面,人的機會主義行為傾向也具有二重性,一方面,它可以使人們不安於現狀,冒風險、尋找機遇、積極創新等,從而推動各種變革,包括制度創新和變革。另一方面,它也可能對社會、對他人造成一定的危害,即損人利己。這種損人利己又可以區散帶分為兩種,一種是「附帶地損害他人的利益,這是一個外部性問題;另一種是「人為的」「故意的」損害,需要強有力的規則和秩序予以預防、約束、制止和制裁。

㈥ 新制度經濟學派的主要論點

(一)制度的概念
新制度經濟學,必須區別什麼是制度的概念。否則新制度的新在何處呢?科斯認為,所謂的制度,就是人或組織之間的行為准則和互動關系, 如傳統、風俗、習慣、潛規則、人情關系、血緣關系等等,都納入了新制度經濟學的研究范圍。如果不遵循這個制度概念的,就不是新制度經濟學。這是區別其他研究制度的經濟學家混入新制度經濟學的判斷工具。有些經濟學家雖然也在研究制度,或者利用新制度經濟學的工具來研究他們自己所認為的制度,沒有遵從科斯對制度所規定的概念,所以,不能把所有研究制度的經濟學都納入新制度經濟學領域。充其量是研究對象的接近。新制度經濟學中的制度,不是掛在牆上的制度,也不是印刷在文件或書籍中等等制度,他是一種很現實的、很實用的現實制度,是指導人們行為規則的制度。
純粹的新制度經濟學家,對於制度有一種特別的崇拜性沖動,他們認為制度決定了歷史進程,「制度決定了一切」。如火車車廂的寬度和鐵軌的長短,取決於兩匹馬臀部的寬窄,而不是別的因素。因為最初的火車是利用馬匹拉動車廂,車廂大小寬窄,是模仿了馬車大小設計,馬車車廂的寬窄取決於馬的臀部寬窄,兩匹馬的臀部寬窄,亦需要和馬車車廂的寬窄保持一致,否則,便會產生不當問題,如前部過於窄小則馬車動力不足;如果車廂過於窄小則導致馬車效用不能完全發揮,故而,馬車車廂和2馬匹臀部的寬窄保持了一致,由此才決定了當今火車車廂和鐵軌的寬窄。數百年下來,盡管火車車廂和鐵軌寬窄發生了幾次變化,但每次變化都是根據原本的兩匹馬的臀部寬窄所決定。根據馬匹臀部寬窄來決定火車車廂和鐵軌寬窄的制度延續至今。
(二)交易費用理論
交易費用是新制度經濟學最基本的概念。交易費用思想是科斯在1937年的論文《企業的性質》一文中提出的,科斯認為,交易費用應包括度量、界定和保障產權的費用,發現交易對象和交易價格的費用,討價還價、訂立合同的費用,督促契約條款嚴格履行的費用等等。
交易費用的提出,對於新制度經濟學具有重要意義。由於經濟學是研究稀缺資源配置的,交易費用理論表明交易活動是稀缺的,市場的不確定性導致交易也是冒風險的,因而交易也有代價,從而也就有如何配置的問題。資源配置問題就是經濟效率問題。所以,一定的制度必須提高經濟效率,否則舊的制度將會被新的制度所取代。這樣,制度分析才被認為真正納入了經濟學分析之中。
(三)產權理論
新制度經濟學家一般都認為,產權是一種權利,是一種社會關系,是規定人們相互行為關系的一種規則,並且是社會的基礎性規則。產權經濟學大師阿爾欽認為:「產權是一個社會所強制實施的選擇一種經濟物品的使用的權利。」這揭示了產權的本質是社會關系。在魯賓遜一個人的世界裡,產權是不起作用的。只有在相互交往的人類社會中,人們才必須相互尊重產權。
產權是一個權利束,是一個復數概念,包括所有權、使用權、收益權、處置權等。當一種交易在市場中發生時,就發生了兩束權利的交換。交易中的產權束所包含的內容影響物品的交換價值,這是新制度經濟學的一個基本觀點之一。
產權實質上是一套激勵與約束機制。影響和激勵行為,是產權的一個基本功能。新制度經濟學認為,產權安排直接影響資源配置效率,一個社會的經濟績效如何,最終取決於產權安排對個人行為所提供的激勵。
(四)企業理論
科斯運用其首創的交易費用分析工具,對企業的性質、邊界以及企業與市場並存於現實經濟世界這一事實做出了先驅性的解釋,將新古典經濟學的單一生產制度體系————市場機制,拓展為彼此之間存在替代關系的、包括企業與市場的二重生產制度體系。科斯的企業理論,升華了對資本主義和商品經濟的認識,在凱恩斯革命之後,延續了資本主義制度的生命。
科斯認為,市場機制是一種配置資源的手段,企業也是一種配置資源的手段,二者是可以相互替代的。在科斯看來,市場機制的運行是有成本的,通過形成一個組織,並允許某個權威(企業家)來支配資源,就能節約某些市場運行成本。交易費用的節省是企業產生、存在以及替代市場機制的惟一動力。
而企業與市場的邊界在哪裡呢?科斯認為,由於企業管理也是有費用的,企業規模不可能無限擴大,其限度在於:利用企業方式組織交易的成本等於通過市場交易的成本。
(五)制度變遷理論
制度變遷理論是新制度經濟學的一個重要內容。其代表人物是美國新經濟學史學家道格拉斯·諾斯,他強調,技術的革新固然為經濟增長注入了活力,但人們如果沒有制度創新和制度變遷的沖動,並通過一系列制度(包括產權制度、法律制度等)構建把技術創新的成果鞏固下來,那麼人類社會長期經濟增長和社會發展是不可設想的。總之,諾斯認為,在決定一個國家經濟增長和社會發展方面,制度具有決定性的作用。
制度變遷的原因之一就是相對節約交易費用,即降低制度成本,提高制度效益。所以,制度變遷可以理解為一種收益更高的制度對另一種收益較低的制度的替代過程。產權理論、國家理論和意識形態理論構成制度變遷理論的三塊基石。制度變遷理論涉及制度變遷的原因或制度的起源問題、制度變遷的動力、制度變遷的過程、制度變遷的形式、制度移植、路徑依賴等。中國經濟學家林毅夫認為,制度變遷可分為強制性變遷和誘導性變遷兩種類型,發展了制度變遷理論,對於中國近代社會轉型問題,提供了極好的理論工具。
科斯的原創性貢獻,使經濟學從零交易費用的新古典世界走向正交易費用的現實世界,從而獲得了對現實世界較強的解釋力。1962年,科斯曾預言蘇聯高度計劃體制會導致社會資源的過度浪費,壽命必然不會超過30年,結果1991年蘇聯就解體了,當年科斯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經過威廉姆遜等人的發揮和傳播,交易費用理論已經成為新制度經濟學中極富擴張力的理論框架。引入交易費用進行各種經濟學的分析是新制度經濟學對經濟學理論的一個重要貢獻,至2009年,正交易費用及其相關假定已經構成了可能替代新古典環境的新制度環境,正在影響許多經濟學家的思維和信念。

㈦ 新制度經濟學與新古典經濟學的研究方法有什麼相同點和不同點

新制度經濟學由科斯創立,側重於交易成本的經濟學研究清笑領域,交易成本是指在建立商品交易過程中,沒有被易主考慮到而損耗掉的成本。新古典派經濟學尺正和(New Classical Economics)是在對以往古典派經濟學進行細化,而於1970年代形陵盯成的學派。其理論框架由理性預期假說和自然失業率假說組成。該學派主張市場經濟能自動解決失業、不景氣等問題,而政府主導的穩定政策沒有任何效果。在失業和通貨膨脹的兩難問題不僅在長期,短期也不存在這一點上,與貨幣主義不同。
相同點:新制度經濟學的研究方法就是新古典經濟學的研究方法。
不同點:新制度經濟學注重從經濟生活的實際問題出發,主張通過對事實的詳細考察,以尋求解決問題的答案。新古典經濟學過於強調研究的形式化、數學化和抽象化。
聯系:新制度經濟學具有超凡解釋力的原因是放寬了新古典經濟學的一系列假設。具有更強的解釋力。新制度經濟學引入制度因素分析修正了新古典的缺陷,但其理論研究的立足點、出發點和歸宿點都是新古典經濟學。諾思說,新制度經濟學保持了新古典經濟學的稀缺和競爭等理論,修正了理性的假設,引入的時間維。

㈧ 智豬博弈論與納什均衡|智豬博弈納什均衡

智豬博弈理論

介紹

在博弈論(Game Theory)經濟學中,「智豬博弈」是一個著名的納什均衡的例子。假設豬圈裡有一頭大豬、一頭小豬。豬圈的一頭有豬食槽,另一頭安裝著控制豬食供應的按鈕,按一下按鈕會有10個單位的豬食進槽,但是誰按按鈕就會首先付出2個單位的成本,若大豬先到槽邊,大小豬吃到食物的收益比是9∶1;同時到槽邊,收益比是7∶3;小豬先到槽邊,收益比是6∶4。那麼,在兩頭豬都有智慧的前提下,最終結果是小豬選擇等待。

實際上小豬選擇等待,讓大豬去按控制按鈕,而自己選擇「坐船」(或稱為搭便車)的原因很簡單:在大豬選擇行動的前提下,小豬也行動的話,小豬可得到1個單位的純收益(吃到3個單位食品的同時也耗費2個單位的成本,以下純收益計算相同),而小豬等待的話,則可以獲得4個單位的純收益,等待優態蘆於行動;在大豬選擇等待的前提下,小豬如果行動的話,小豬的收入將不抵成本,純收益為-1單位,如果小豬也選擇等待的話,那麼小豬的收益為零,成本也為零,總之,等待還是要優於行動。 用博弈論中的報酬矩陣可以更清晰的刻畫出小豬的選擇:

從矩陣中可以看出,當大豬選擇行動的時候,小豬如果行動,其收益是1,而小豬等待的話,收益是4,所以小豬選擇等待;當大豬選擇等待的時候,小豬如果行動的話,其收益是-1,而小豬等待的話,收益是0,所以小豬也選擇等待。綜合來看,無論大豬是選擇行動還是等待,小豬的選擇都將是等待,即等待是小豬的占優策略。

在小企業經營中,學會如何「搭便車」是一個精明的職業經理人最為基本的素質。在某些時候,如果能夠注意等待,讓其他大的企業首先開發市場,是一種明智的選擇。這時候有所不為才能有所為!

高明的管理者善於利用各種有利的條件來為自己服務。「搭便車」實際上是提供給職業經理人面對每一項花費的另一種選擇,對它的留意和研究可以給企業節省很多不必要的費用,從而使企業的管理和發展走上一個新的台階。這種現象在經濟生活中十分常見,卻很少為小企業的經理人所熟識。

博弈與制度 由智豬博弈故事得到的啟示

在這個例子中,對小豬而言,無論大豬是否踩動踏板,不去踩踏板總比踩踏板好。反觀大豬,明知小豬不會去踩踏板,但是去踩踏板總比不踩強,所以只好親歷親為了。這個案例令我們不得不思考——

【博弈與制度】

「智豬博弈」故事給了競爭中的弱者(小豬)以等待為最佳策略的啟發。在博弈中,每一方都要想方設法攻擊對方、保護自己,最終取得勝利;但同時,對方也是一個與你一樣理性的人,他會這么做嗎?這時就需要更高明的智慧。博弈其實是一種鬥智的競爭。作為一門科學,博弈論就是研究不同主體之間相互影響行為的一種學問。或者准確地說,博弈論是研究決策主體行為發生直接相互作用時的決策以及這種決策的均高嫌衡問題的學問,因此也有人把它稱為「對策論」。

對於企業經營者來說,如何理解博弈論,如何運用博弈論原理指導企業有效管理,這是值得思考的事情。在價格和產量決策、經濟合作和經貿談判、引進和開發新技術或新產品、參與投標拍賣、處理勞資關系,以及在與政府的關系和合作等多方面,博弈論都是企業經營者十分有效的決策工具,或者至少是比較科學的決策思路。

還有一個經典案例,是說當年英國政府將流放澳洲的犯人交給往來於澳洲之間的商船來完成,由此經常會發生因商船主或水手虐待犯人,致使大批流放人員因此死在途中(葬身大海)的事件發生。後來大英帝國對運送犯人的辦法(制度)稍加改變,流放人員仍然由往來於澳洲的商船來運送,只是運送犯人的費用要等到犯人送到澳洲後才由政府支付給商船。僅就這樣一點小小的「改變」,幾乎再也沒有犯人於中途死掉的事情發生。

關於這一問題,現任招商局掌門人秦曉先生在最近做客央視《對話》節目時,也談了他的一些看法。他認為:企業領導人應該去制定游戲規則,而不應該單純地去做裁判。他覺帆念帶得制度應當比個人的權威和魅力更重要。小平同志講過一句話,說一個好的制度可以約束壞人;一個壞的制度呢可以使好人變壞。回顧歷史,我們動不動就說獲諾貝爾獎學金會怎麼樣,愛迪生又發明了什麼,但幾乎少有人講保險制度對社會進步的貢獻有多大,專利制度對社會進步的貢獻有多大。於是乎,又引出另一個新的問題——

【制度與文化】

在企業文化研究中,人們對「文化與制度」的認識經常陷入一種誤區:或把二者對立起來,或把二者混為一談,分不清二者在企業管理中的地位與作用。有人把企業文化概括成三個層次:物質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這種從廣義角度界定的企業文化,無疑把制度包含在內,即制度也是一種文化。但如果我們從狹義角度去研究企

業文化,制度只是文化的一種載體。制度與文化屬於兩個不同層次的管理和兩種不同的管理方式。文化管理高於制度管理。制度更多地強調外在的監督與控制,是企業倡導的「文化底限」,即要求員工必須做到的;文化則更多地強調價值觀、理想信念和道德力量,強調內在的自覺與自律,是「文化高境界」。

制度與文化是互動的。當管理者認為某種文化需要倡導時,他可能通過培養典型的形式,也可能通過開展活動的形式來推動和傳播。但要把倡導的新文化滲透到管理過程之中,變成人們的自覺行動,制度則是最好的載體之一。文化優劣或主流文化的認同度決定著制度的成本。當企業倡導的優秀文化且主流文化認同度高時,企業制度成本就低;當企業倡導的文化適應性差且主流文化認同度低時,企業的制度成本則高。由於制度是外在約束,當制度文化尚未形成時,在沒有監督的情況下,員工就可能「越軌」或不能按要求去做,其成本自然就高;當制度文化形成以後,人們自覺從事工作,制度成本就會大大降低,尤其當超越制度的文化形成時,制度成本就會更低。企業制度文化是企業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制度文化又是精神文化的基礎和載體,並對企業精神文化起反作用。一定的企業機制的建立,又影響人們選擇新的價值觀念,成為新的精神文化的基礎。企業文化總是沿著精神文化——制度文化——新的精神文化的軌跡不斷發展、豐富和提高。企業的制度文化也是企業行為文化得以貫徹的保證。同企業職工生產、學習、娛樂、生活等方面直接發生聯系的行為文化建設如何,企業經營作風是否具有活力、是否嚴謹,精神風貌是否高昂,人際關系是否和諧,職工文明程度是否得到提高等,無不與制度文化的保障作用有關。由此可見,優秀企業文化的管理制度,必須是科學、完善、實用的管理方式的體現。

既然這樣,有人就認為,一個企業的管理是否完善,應憑它有多少條制度來衡量, 規章制度 越多,說明企業管理越完善,企業越有發展潛力。甚至還有人認為企業管理

中最好不要存在管理藝術,只要企業管理制度完善了,企業就會杜絕一切可能出現的錯誤,這就是企業管理追求的境界。制度真能解決一切嗎?我們先看看兩個例子。美國資本市場作為世界上運作最規范及效率最高的市場之一,其運行模式一直被作為其它市場的學習對象。可是近年來卻頻頻暴露出一系列丑聞,先有安然事件,再有世界通訊、華爾街中介的作假行為,這不由讓我們產生反思,美國有世界上最好的公司制度,有強有力的監督機制,有完善的法治體制,為何制度會失效呢?這時,我們不得不研究——

【法治與文化】

企業作為市場經濟中創造價值的主要實體,它的活動需要博弈,更需要規則。依法治企是市場經濟發展的必然選擇。歷史上最早的市場經濟的確是完全的自由經濟,政府只充當市場的「守夜人」。然而,西方發達國家在歷經「自由競爭」的磨難之後,深感缺乏法治的經濟雖然「自由」,但所付出的代價太大,於是不約而同地選擇了經濟法治,以求藉助法治的力量來引導、規范和制約亞當斯密那隻「看不見的手」。 作為一種制度方式,法律的存在價值在於介入社會並且調控內在的關系。然而,就因為這樣一門以解決問題為導向的學科,法學吸收了大量的研究方法去觀察世界,並以豐富多彩的表現形式反哺於其他學科。現在從學科的研究成果來看,不管是法學還是經濟學,它們的核心主題是制度。因為,社會科學的問題無外乎描述社會如何存在和運行的實證理論應該如何規范的理論,二者的結合則有種種所謂「改造世界」的政策主張和制度建構。這樣,市場博弈就成了法律和經濟的最佳結合點。一項法律規則會引申出一套博弈規則,簽訂一個契約也就意味著已經進入一種博弈。

但任何人都知道,沒有一項法制是包治百病的,只有對法制的內涵有正確的理解,才不會陷入制度的陷阱之中。同樣,企業管理規章制度作為正式制度之一,是用「他

律」來規范員工的行為,它的作用是顯而易見的,是一種顯性的制度。但是企業僅僅有規章管理制度還是不夠的,在正式制度之外有管理漏洞的空白,這就需要另一種制度來配合,那就是企業文化。新制度經濟學認為,制度包括了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正式制度是指人們有意識創造的一系列政策法規,包括了政治、經濟制度及由這些規則構成的等級結構。具體到企業則指企業的產權制度、治理結構、組織結構及規章制度。非正式制度是指人們在長期交往中形成的、世代相傳的一部分文化。對企業而言,它主要指企業文化。如果說企業管理制度是讓想犯罪的人沒有機會犯罪,那麼企業文化就是讓有機會犯罪的人不願意犯罪!我們強調依法治企,是沒有任何錯誤的,因為我們的企業還有很多人治的色彩,還沒有與真正意義上的市場經濟接軌。但強調的是,如果對其依賴過了頭,就等於說有了法律和制度就會有一切,從這個意義上講恐怕就有失偏頗。無疑,企業文化是「以人為本」思想在企業管理中成功應用的最新成果。這里強調企業管理要做到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的有機結合,換而言之,就是在抓法治中推進企業文化建設;同時,通過企業文化建設,進一步實現企業法治。

綜上所述,企業文化從某種意義上說是企業家的文化。但企業黨的組織和工作機關作為企業文化建設的實施者,不能僅停留在理論層面談文化建設,如果能夠把制度建設和依法治企作為工作的切入點,不斷加大對企業文化的建設力度,這樣不但能使企業文化建設產生「吹糠見米」的作用,而且也使企業文化建設有了堅實可靠的保證。

納什均衡

網路名片

納什均衡,Nash equilipium ,又稱為非合作博弈均衡,是博弈論的一個重要術語,以約翰·納什命名。

目錄[隱藏] 納什均衡名稱來源及簡介: 納什均衡定義: 納什均衡經典案例:囚徒困境 納什均衡的重要影響

納什的傳記:《普林斯頓的幽靈》

納什均衡名稱來源及簡介:

約翰·納什1948年作為年輕數學博士生進入普林斯頓大學。其研究成果見於題為《非合作博弈》(1950)的博士論文。該博士論文導致了《n人博弈中的均衡點》(19

50)和題為《非合作博弈》(1951)兩篇論文的發表。納什在上述論文中,介紹了合作博弈與非合作博弈的區別。他對非合作博弈的最重要貢獻是闡明了包含任意人數局中人和任意偏好的一種通用解概念,也就是不限於兩人零和博弈。該解概念後來被稱為納什均衡。

納什均衡定義:

假設有n個局中人參與博弈,給定其他人策略的條件下,每個局中人選擇自己的 最優策略(個人最優策略可能依賴於也可能不依賴於他人的戰略),從而使自己利益最大化。所有局中人策略構成一個策略組合(Strategy Profile)。納什均衡指的是這樣

一種戰略組合,這種策略組合由所有參與人最優策略組成。即在給定別人策略的情況下,沒有人有足夠理由打破這種均衡。納什均衡,從實質上說,是一種非合作博弈狀態。

納什均衡經典案例:囚徒困境

(1950年,數學家塔克任斯坦福大學客座教授,在給一些心理學家作講演時,講到兩個囚犯的故事。)

假設有兩個小偷A和B聯合犯事、私入民宅被警察抓住。警方將兩人分別置於不同的兩個房間內進行審訊,對每一個犯罪嫌疑人,警方給出的政策是:如果一個犯罪嫌疑人坦白了罪行,交出了贓物,於是證據確鑿,兩人都被判有罪。如果另一個犯罪嫌疑人也作了坦白,則兩人各被判刑8年;如果另一個犯罪嫌人沒有坦白而是抵賴,則以妨礙公務罪(因已有證據表明其有罪)再加刑2年,而坦白者有功被減刑8年,立即釋放。如果兩人都抵賴,則警方因證據不足不能判兩人的偷竊罪,但可以私入民宅的罪名將兩人各判入獄1年。表2.2給出了這個博弈的支付矩陣。

表2.2 囚徒困境博弈

關於案例,顯然最好的策略是雙方都抵賴,結果是大家都只被判1年。但是由於兩人處於隔離的情況,首先應該是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當事雙方都會懷疑對方會出賣自己以求自保、其次才是亞當·斯密的理論,假設每個人都是「理性的經濟人」,都會

從利己的目的出發進行選擇。這兩個人都會有這樣一個盤算過程:假如他坦白,我抵賴,得坐10年監獄,坦白最多才8年;他要是抵賴,我就可以被釋放,而他會坐10年牢。綜合以上幾種情況考慮,不管他坦白與否,對我而言都是坦白了劃算。兩個人都會動這樣的腦筋,最終,兩個人都選擇了坦白,結果都被判8年刑期。

基於經濟學中Rational agent的前提假設,兩個囚犯符合自己利益的選擇是坦白招供,原本對雙方都有利的策略不招供從而均被釋放就不會出現。這樣兩人都選擇坦白的策略以及因此被判8年的結局,納什均衡」首先對亞當·斯密的「看不見的手」的原理提出挑戰:按照斯密的理論,在市場經濟中,每一個人都從利己的目的出發,而最終全社會達到利他的效果。但是我們可以從「納什均衡」中引出「看不見的手」原理的一個悖論:從利己目的出發,結果損人不利己,既不利己也不利他。

納什均衡的重要影響

納什均衡理論奠定了現代主流博弈理論和經濟理論的根本基礎,正如克瑞普斯(Kreps,1990)在《博弈論和經濟建模》一書的引言中所說,「在過去的一二十年內,經濟學在方法論以及語言、概念等方面,經歷了一場溫和的革命,非合作博弈理論已經成為範式的中心……在經濟學或者與經濟學原理相關的金融、會計、營銷和政治科學等學科中,現在人們已經很難找到不懂納什均衡能夠『消費』近期文獻的領域。」納什均衡的重要影響可以概括為以下六個方面

(1)改變了經濟學的體系和結構。非合作博弈論的概念、內容、模型和分析工具等,均已滲透到微觀經濟學、宏觀經濟學、勞動經濟學、國際經濟學、環境經濟學等經濟學科的絕大部分學科領域,改變了這些學科領域的內容和結構,成為這些學科領域的基本研究範式和理論分析工具,從而改變了原有經濟學理論體系中各分支學科的內涵。

(2)擴展了經濟學研究經濟問題的范圍。原有經濟學缺乏將不確定性因素、變動環境因素以及經濟個體之間的交互作用模式化的有效辦法,因而不能進行微觀層次經濟問題的解剖分析。納什均衡及相關模型分析方法,包括擴展型博弈法、逆推歸納法、子博弈完美納什均衡等概念方法,為經濟學家們提供了深入的分析工具。

(3)加強了經濟學研究的深度。納什均衡理論不迴避經濟個體之間直接的交互作用,不滿足於對經濟個體之間復雜經濟關系的簡單化處理,分析問題時不只停留在宏觀層面上而是深入分析表象背後深層次的原因和規律,強調從微觀個體行為規律的角度發現問題的根源,因而可以更深刻准確地理解和解釋經濟問題。

(4)形成了基於經典博弈的研究範式體系。即可以將各種問題或經濟關系,按照經典博弈的類型或特徵進行分類,並根據相應的經典博弈的分析方法和模型進行研究,將一個領域所取得的經驗方便地移植到另一個領域。

(5)擴大和加強了經濟學與其他社會科學、自然科學的聯系。納什均衡之所以偉大,就因為它普通,而且普通到幾乎無處不在。納什均衡理論既適用於人類的行為規律,也適合於人類以外的其他生物的生存、運動和發展的規律。納什均衡和博弈論的橋梁作用,使經濟學與其他社會科學、自然科學的聯系更加緊密,形成了經濟學與其他學科相互促進的良性循環。

(6)改變了經濟學的語言和表達方法。在進化博弈論方面相當有造詣的坎多利(Kandori,1997)對保羅·薩繆爾森(Paul Samuelson)的名言「你甚至可以使一隻鸚鵡變成一個訓練有素的經濟學家,因為它必須學習的只有兩個詞,那就是『供給』和『需求』」,曾做過一個幽默的引申,他說,「現在這只鸚鵡需要再學兩個詞,那就是『納什均衡』」。

㈨ 新制度經濟學與新制度主義有何區別

其實他們無法放在一起比較。新制度主義是橫跨多個人文學科的思潮和分析路徑,而經濟學是應用這一路徑的其中一個學科。NIE之所以是N,主要是與古典制度主義有定義上的巨大分歧。經濟學的傳統制度理論分為德國經濟學歷史學派和美國老制度經濟學派。德國經濟學歷史學派主張經濟過程是在由文化與歷史因素塑造的社會框架中展開的,因此只有進行歷史的比較研究才可以洞悉某一經濟系統的獨特性,有了對比才有不同。此外,Gustav Schmoller還認為理性人假設是不合理空模的假設,而應該改進為更為現實的人類行為模型,可以看到,這一論斷實際上是在試圖動搖新古典主義的根基。美國老制度經濟學派的Thorstein Veblen則把制度界定為「常人共有的、固定的習慣性思維方式」這已經跟新制度主義有些神似了,但是老制度經濟學的研究低估理論分析的價值,因此一直沒有螞虧州成為經濟學的主流。

有些人把科斯在1937年的研究作為新制度主義的起源。他在「公司的本質」中對新古典主義進行了批判,認為其太重視邏輯演繹而忽略了經驗世界,以至於偏離了價值體系本身。其中對市場交易成本的論述簡明易懂,是新制度主義初學者的入門概念。實際上Coase在提出交易成本理念之後,並沒有引起重視。直到Oliver Williamson提出交易成本的前提條件——有限理性與機會主義——之後,交易成本理論才得以復興。

新制度主義在後來進一步改變了對制度的最初理解。原本學界只是將其看成是一系列的規則、組織和規范等。但是後來諾斯在《經濟史中的結構與變遷》中將其定義為「制度是一系列被制定出來的規則、守法程序和行為的道德倫理規范,它旨在約束追求主體福利或效用最大化利益的個人行為。」「制度提供了人類相互影響的框架,它們建立了構成一個社會,或更確切地說,構成一種經濟秩序的合作與競爭關系。」這種制度定義強調的是一種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是一種協議或是約束。比如婚姻是一種制度的約束、貨幣、公司、合作社、遺產法和學校等都是制度。作為一種規則,制度通常被用於支配特定的行為模式與相互關系。而社會學中的制度主義更是打破了制度與文化概念之間悶蔽的界限,把它擴展為廣泛的意義上界定製度,融入了人的行動提供「意義框架」的象徵系統、認知模式和道德模塊。至此,就連文化本身也被界定為一種制度。價值、意識形態和習慣等就是成了制度。也就是說,尊老愛幼,父慈子孝,男上女下也都是制度的規范。

㈩ 談談學習新制度經濟學的感想

新制度經濟學(英語:New institutional economics,是一個側重於交易成本的經濟學研究領域,交易成本是指在建立商品交易過程中,沒有被易主考慮到而損耗掉的成本,譬如討價還價花去的精力與時間,為防止受騙而採取的保險措施等,這些舉動花費的成本都是交易成本,因為其范圍涵蓋太廣泛,至今具體的定義仍有很多說法。
交易費用理論
交易費用是新制度經濟學最基本的概念。交易費用思想是科斯在1937年的論文《企業的性質》一文中提出的,科斯認為,交易費用應包括度量、界定和保障產權的費用,發現交易對象和交易價格的費用,討價還價、訂立合同的費用,督促契約條款嚴格履行的費用等等。
交易費用的提出,對於新制度經濟學具有重要意義。由於經濟學是研究稀缺叢族資源配置的,交易費用理論表明交易活動是稀缺的,市場的不確定性導致交易也是冒風險的,因而交易也有代價,從而也就有如何配置的問題。資源配置問題就是經濟效率問題。所以,一定的制度必須提高經濟效率,否則舊的制度將會被新的制度所取代。這樣,制度分析才被認為真正納入了經濟學分析之中。
產權理論
新制度經濟學家一般都認為,產權是一種權利,是一種社會關系,是規定人們相互行為關系的一種規則,並且是社會的基礎性規則。產權經濟學大師阿衫鄭數爾欽認為:「產權是一個社會所強制實施的選擇一種經濟物品的使用的權利。」這揭示了產權的本質是社會關系。在魯賓遜一個人的世界裡,產權是不起作用的。只有在相互交往的人類社會中,人們才必須相互尊重產權。
產權是一個權利束,是一個復數概念,包括所有權、使用權、收益權、處置權等。當一種交易在市場中發生時,就發生了兩束權利的交換。交易中的產權束所包含的內容影響物品的交換價值,這是新制度經濟學的一個基本觀點之一。
產權實質上是一套激勵與約束機或首制。影響和激勵行為,是產權的一個基本功能。新制度經濟學認為,產權安排直接影響資源配置效率,一個社會的經濟績效如何,最終取決於產權安排對個人行為所提供的激勵。
企業理論
科斯運用其首創的交易費用分析工具,對企業的性質以及企業與市場並存於現實經濟世界這一事實做出了先驅性的解釋,將新古典經濟學的單一生產制度體系——市場機制,拓展為彼此之間存在替代關系的、包括企業與市場的二重生產制度體系。
科斯認為,市場機制是一種配置資源的手段,企業也是一種配置資源的手段,二者是可以相互替代的。在科斯看來,市場機制的運行是有成本的,通過形成一個組織,並允許某個權威(企業家)來支配資源,就能節約某些市場運行成本。交易費用的節省是企業產生、存在以及替代市場機制的惟一動力。
而企業與市場的邊界在哪裡呢?科斯認為,由於企業管理也是有費用的,企業規模不可能無限擴大,其限度在於:利用企業方式組織交易的成本等於通過市場交易的成本。
制度變遷理論
制度變遷理論是新制度經濟學的一個重要內容。其代表人物是諾斯,他強調,技術的革新固然為經濟增長注入了活力,但人們如果沒有制度創新和制度變遷的沖動,並通過一系列制度(包括產權制度、法律制度等)構建把技術創新的成果鞏固下來,那麼人類社會長期經濟增長和社會發展是不可設想的。總之,諾斯認為,在決定一個國家經濟增長和社會發展方面,制度具有決定性的作用。
制度變遷的原因之一就是相對節約交易費用,即降低制度成本,提高制度效益。所以,制度變遷可以理解為一種收益更高的制度對另一種收益較低的制度的替代過程。產權理論、國家理論和意識形態理論構成制度變遷理論的三塊基石。制度變遷理論涉及制度變遷的原因或制度的起源問題、制度變遷的動力、制度變遷的過程、制度變遷的形式、制度移植、路徑依賴等。
科斯的原創性貢獻,使經濟學從零交易費用的新古典世界走向正交易費用的現實世界,從而獲得了對現實世界較強的解釋力。經過威廉姆遜等人的發揮和傳播,交易費用理論已經成為新制度經濟學中極富擴張力的理論框架。引入交易費用進行各種經濟學的分析是新制度經濟學對經濟學理論的一個重要貢獻,目前,正交易費用及其相關假定已經構成了可能替代新古典環境的新制度環境,正在影響許多經濟學家的思維和信念。
一般認為,新制度經濟學是由科斯的《企業的性質》這篇文章所開創的。

閱讀全文

與新制度經濟學認為什麼是錯誤的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2012小康雜志幸福是什麼 瀏覽:633
求事業出坤卦怎麼解 瀏覽:655
你見過美女嗎客家話怎麼說 瀏覽:875
高二經濟學什麼專業好 瀏覽:771
健康碼在微信哪裡找啊 瀏覽:689
第二針新冠疫苗後健康碼多久顯示 瀏覽:417
初中學過哪些愛情詩 瀏覽:683
冷戰的婚姻中如何保持情緒穩定 瀏覽:327
絲帶綉幸福怎麼綉 瀏覽:373
加盟幸福女子學堂怎麼樣 瀏覽:100
河南唐河縣與襄城縣經濟哪個好 瀏覽:202
廣州事業編競爭比大概是多少 瀏覽:196
歐美女高跟鞋有哪些 瀏覽:824
美女老師幫學生補習是什麼電影 瀏覽:953
美女騎馬用英文怎麼說 瀏覽:185
廣州美女在哪裡看 瀏覽:75
日常健康食譜怎麼吃就對了 瀏覽:631
健康體檢卡哪裡辦理 瀏覽:764
殘疾人婚姻法有什麼不同 瀏覽:199
愛情這種東西怎麼能用公式來證明 瀏覽: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