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狀態 > 湖北省縣域經濟考核指標有哪些

湖北省縣域經濟考核指標有哪些

發布時間:2023-05-05 22:26:25

① 衡量一個縣城的經濟發展水平要看哪些指標

貼近實際的指標包括人均收入,物價指數、受教育程度、享受的福利水平、人均消費和平均時薪等,一般來說這幾項是越高發展水平越好。
還包括生活必須支出站總收入的比例、第三產業(服務業)支出、奢侈品支出等方面,其中生活必須支出佔得比例越小越好,服務業和奢侈品支出等方面越多越好

② 第十二屆全國縣域經濟與縣域基本競爭力百強縣(市)的強縣分析

在連續十二屆評價中,江蘇、山東、浙江一直保持全國百強縣數量的前三位。
江蘇省,全國百強縣數量由第一屆的第三位上升至第十二屆的第一位。蘇北百強縣數量由第一屆2個增加到9個(含沭陽縣、新沂市和東海縣),被總結為「蘇北速度」。基於「長三角規劃實施」、「江蘇沿海開發」和「跨江聯動」等政策效應的疊加,蘇北地區縣域經濟出現了快速發展的勢頭。蘇北地區縣域經濟出現「三快於」的局面,即蘇北地區縣域經濟增長速度快於蘇北地區增長速度,更快於江蘇省縣域經濟增長速度,更快於江蘇省經濟增長速度。
遼寧省,百強縣數量增加最多,由第一屆的3個上升到第十二屆的12個(含鳳城市)。遼寧省在全國省市區中推進縣域經濟發展工作非常突出,縣域經濟快速發展被總結為「遼寧現象」,主要表現在:指導思想上,提出了以縣域經濟為重要載體,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發展戰略;組織上,領導重視,主要領導親力親為,深入基層研究解決縣域經濟發展問題,推進重大項目建設,部門密切協作,積極配合;政策上,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政策,真金白銀地支持,強力推進;執行上,明確目標和重點,制定兩個縣域經濟三年倍增計劃,突出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產業化等三化工作重點,省市縣三層聯動,召開現場交流會,加強指導;監督上,加強考核和獎勵,每季度召開協調會,抓進度;縣域經濟主要指標高位增長,縣域經濟競爭力快速提升;縣域經濟科學發展,帶動整個縣域科學發展。
廣東省,曾有15個縣市先後進入全國百強縣,現在只有2個。除了部分縣(市)經濟發展相對不夠外,有6個縣(市)由於行政區劃調整,改為市轄區,成為中心城區的重要組成部分。
安徽省,百強縣數量從無到有。肥西縣利用城郊型縣域經濟優勢,加快工業化步伐,在第十屆躋身全國百強縣,實現安徽省百強縣零的突破。
黑龍江省,百強縣數量從無到有。肇東市是全國十大產糧縣,在穩定糧食貢獻的基礎上,積極推進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在第八屆評價中躋身全國百強縣,實現黑龍江省百強縣零的突破。
吉林省,百強縣數量從無到有。延吉市是全國33個州盟首府之一,州盟首府是州盟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具有多方面優勢。在第九屆評價中,延吉市率先進入全國百強縣。在第十二屆評價中,吉林省前郭縣和農安縣以全國十大產糧縣的糧食貢獻優勢進入百強縣。
陝西省,百強縣數量從無到有。神木縣和府谷縣利用資源優勢,實現縣域經濟由弱到強的跨越,探索出縣域經濟科學發展向縣域科學發展的轉變。神木縣的全面免費醫療改革引起社會廣泛關注。
江西省,百強縣數量從無到有。南昌縣和豐城市進入全國百強縣。
內蒙古自治區,百強縣數量從無到有。准格爾旗和伊金霍洛旗相繼進入全國百強縣,並向全國百強縣前列靠攏,實現了貧困縣邁向經濟強縣的夢想。
湖北省,近年來大力支持縣域經濟發展,出台了一系列支持縣域經濟發展的政策和措施,時隔七年實現百強縣零的突破。大冶市克服了資源要素的約束,順利實現縣域經濟轉型發展的華麗轉身,躋身全國百強縣。 全國百強縣的發展道路是一筆無形資產,具有極大的分析借鑒意義。參照連續十二屆評價結果,我們選取一些發展比較快、變化比較大的縣(市),對其發展路徑的特點進行研究,供交流。
陝西神木縣,依靠資源優勢,緊緊抓住西部大開發和陝北能源化工基地建設的歷史機遇,堅持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實現了經濟社會的高速發展,從第一屆全國第636位,上升至全國百強縣第26位。
遼寧開原市,發揮後發優勢,走內生性發展道路,深入實施「工業強縣」戰略,加速推進工業化;以建設現代化中等城市為目標,加速推進城鎮化;以工業理念謀劃農業,加速推進農業現代化,推動了開原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的全面發展,從第一屆全國661位,上升至全國百強縣第68位。
山東鄒平縣,開拓創新科學實干,緊緊圍繞「學趕全國前十強,爭當全省排頭兵,全面建設小康鄒平」的奮斗目標,成功走出了一條工業強縣、統籌城鄉、共建共享、跨越崛起之路,從第一屆全國第167位,上升至全國百強縣第13位。
江蘇如皋市,奮力搶抓江蘇新一輪沿江開發戰略機遇,城鄉一體、「三化」互動、共建共享、統籌推動之路,實現了發展速度持續領先、綜合實力不斷進位、發展成果普惠百姓、從「蘇中的蘇北」率先融入蘇南的歷史性飛躍,從第一屆全國第156位,上升至全國百強縣第32位。
安徽肥西縣,利用城郊型區位優勢,積極搶抓產業資本加速轉移和合肥市大建設大發展機遇,大力實施「工業強縣、特色富民、城鎮帶動、生態立縣」戰略,縣域經濟快速起跳,綜合實力全面增強,闖出了一條具有肥西特色的「崛起之路」,從第一屆全國第636位,上升至全國百強縣第89位。
江蘇銅山縣,第一屆進入全國百強縣,十多年歷經幾次行政區劃調整,劃出了一半以上的經濟總量。多次因為行政區劃調整退出全國百強縣,多次又重返全國百強縣,被稱為「屹立不倒的百強縣」。2010年10月國務院批准撤銷徐州市銅山縣,設立徐州市銅山區。徐州市出台文件規定銅山區縣級管理許可權3年不變。經比照性評價,銅山區進入全國前50強,列第41位。

③ 湖北宜昌市遠安縣到底怎麼樣,希望遠安當地人回答,相對湖北其他縣城的經濟水平,消費水平怎麼樣

湖北宜昌市遠安縣經濟水平較高,消費處於中上水平。
遠安縣整體經濟實力綜合評分為53.4分,在全國縣市中綜合排第493/1905名,超越全國74.2%的縣市。 在構成整體經濟實力的7個指標中,遠安縣相對得分最高的指標是固定資產投資、公共財政收入和地區生產總值三個指標。在湖北省縣域經濟中,遠安縣整體經濟實力排名第33/101 ,在湖北省內處於第二梯隊; 遠安縣所屬的宜昌市整體經濟實力在省內為第3名,處於第二梯隊。遠安縣地區生產總值在全國所有行政縣及縣級市的排名分析 遠安縣地區生產總值分值為50.5分,在全國行政縣中排名第515名; 遠安縣地區生產總值超過全國1390個行政縣,相當於超過全國73%的行政縣; 在湖北省內,遠安縣地區生產總值排名為第30名,處於第二梯隊。 遠安縣所屬的宜昌市地區生產總值在省內為第2名,處於第一梯隊。
拓展資料:
1.湖北最富的縣和最窮的縣如下:
1)宜昌遠安縣(最富縣):遠安縣,隸屬於宜昌市,位於湖北省西部、宜昌市之東北。縣域之東、東南與荊門市、當陽市(縣級市)毗鄰,西南、西與夷陵區為鄰,北與保康縣、南漳縣接壤。遠安縣是黃帝之妻嫘祖的故里,是楚文化發祥地之一。遠安縣縣域面積為1752平方公里,轄6鎮1鄉、102個村、15個居委會,193677人,是全省唯一整體不對外開放縣。遠安縣縣域經濟發展保持良好的發展態勢,2015年人均GDP跨入10萬大關,縣級中省內排第一。
2)十堰市鄖(yun)西縣(最窮縣):鄖西縣地處鄂西北邊陲,漢江中上游北岸,正東及東南與十堰市鄖陽區接壤,東北、正北、西北、西南、正南與陝西省商南、山陽、鎮安、旬陽、白河五縣毗連。北依秦嶺,南臨漢江,地扼秦楚要沖,素稱「秦之咽喉,楚之門戶」。

④ 縣級商務局承擔的gdp指標有哪些

根據縣委、縣政府相關文件規定,縣級商務局承擔四項縣域經濟考核指標:
1、社消總額及增速。
2、出口創匯。
3、利用外資。
4、第三產業增加值佔GDP比重。

⑤ 湖北經濟怎麼樣

2017年中國大陸經濟總量為827122億人民幣,其中國內31個省級行政單位的GDP如下,湖北省2017年經濟總量為36522.95億元,在國內31個省級行政單位中位居第七,約佔全國的4.4%。

湖北省的經濟總量與廣東、江蘇、山東這些省份相比,差距還是比較大的,但是在中部六省中,湖北省的經濟總量僅次於河南,位居第二。而且2017年湖北省的人均GDP約6.18萬人民幣,位居中部六省第一,也高於全國平均水平。所以筆者認為,湖北算得上是一個區域性經濟大省。

要說我國的經濟大省,非廣東、江蘇和山東三個省份莫屬。這三個省份都是我國的沿海經濟大省,經濟發達,而且它們的經濟總量已經多年位居國內前三甲。其中2017年廣東、江蘇和山東三個省份的GDP分別為89879億元、85900億元和72678億元。目前我國經濟總量在6 7萬億人民幣的省份仍然空白,而我國經濟總量第四大省份——浙江,其GDP在2017年也僅首次突破5萬億大關。所以廣東、江蘇和山東三個省份的經濟規模都大幅領先國內的其它省份。

以美元計算,廣東、江蘇、山東三個省份的經濟總量都超過1萬億美元,放眼全球,這三個省份的經濟實力都不弱,目前全球200多個國家和地區中,GDP超過1萬億美元的國家只有16個,所以廣東、江蘇和山東三個省份是我國名副其實的經濟大省。

當然,以美元匯率計算,湖北省的經濟實力也不弱,2017年湖北省GDP摺合成美元為5409億美元,放眼全球,其經濟總量與世界第23大經濟體瑞典相當,由此可見,湖北省的經濟實力不俗。

湖北當然是經濟大省,湖北更是中國少有的人均GDP高於全國平均水平的省,這點還是中西部唯一!要知道 一個內陸的還有六千萬人口的大省要取得這樣的成績非常不容易!

湖北省不僅經濟體量龐大,而且經濟質量也非常不錯,技術含量高,效益高,競爭力強。中國的現代製造業,現代流通業,還有現代物流業,現代農業,湖北省都佔有非常重要的一席之地。

先進製造業,第二產業,這是湖北最有特色和競爭力的產業,湖北的鋼鐵, 汽車 ,光學,通信,水電,無論產業規模還是技術含量都是全球第一!還有湖北的石化,成套裝備,軌道交通,建材,建築業,造船,水電裝備,等產業都非常發達,在全國處於領先地位。武漢是內陸唯一工業立省,而且不藉助粗放的資源採掘行業而取得重大產業規模質量的省。這點,和廣東省和內蒙古相比,優勢尤為明顯。內蒙古除了資源產業,基本沒有拿得出手的產業。而廣東,除了輕工業消費工業,服裝,皮鞋皮具,玩具等,也是乏善可陳。

現代交通,湖北也有先天的優勢。武漢,十二省通衢!湖北是內陸少有的萬噸巨輪直達,高鐵鐵路海運民航完美匯聚的城市,武漢是世界少有的綜合交通樞紐。中國的內陸物流,高度依賴湖北。

現代流通業,湖北也是處於中國領先的位置!貨到漢口活。漢正街,中華第一街,中國商品批發流通看武漢的臉色。因為武漢交通方便,物流發達,腹地廣袤,內陸省份無不都以武漢作為他們的商品流通中心,就算沿海省份,也必須以武漢為平台,推廣他們的商品。

現代農業,這個更不用說。湖北的自然條件,水熱條件,特別適合發展現代規模化農業。南北作物,都可以在湖北得以大規模種植。無論水稻,大豆,棉花,瓜果,林木,湖北的產量都非常高。

總的來說,湖北是一個全面發展的省份,而且發展均衡,行業門類齊全,相對沒有短板的省份。

湖北作為發達省份的基礎,無疑從古代就已經奠定,隨著洋務運動的興起,也使得在湖北建立起中國的第一批現代工業,培養了第一批的產業工人。

湖北省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個省,位於中國中部地區。 這個省的名字的意思是「湖北」,指的是它在洞庭湖以北的位置。省會武漢是中國中部的主要交通幹道和政治,文化和經濟中心。

湖北通常被稱為「魚米之鄉」。湖北重要農產品包括棉花,大米,小麥和茶葉,而工業包括 汽車 ,冶金,機械,發電,紡織,食品和高 科技 商品。

在湖北可以發現的大量礦產資源包括硼砂,紅石礦,硅灰石,石榴石,泥灰岩,鐵,磷,銅,石膏,金紅石,岩鹽,金汞合金,錳和釩。 全省煤炭可采儲量為5.48億噸,與其他中國省份相比,幅度不大。 湖北因其綠松石和綠色faustite的礦山而聞名。

鄂西三峽大壩建成後將提供充足的水電,預計年發電量84,700吉瓦時。現有的水電站包括葛洲壩,丹江口,隔河岩,漢江,杜河,黃龍潭,白蓮河,瀘水,涪水等。

湖北荊州城南經濟開發區於1992年經湖北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 三大產業包括紡織,石油和化學加工,合計產量占總產量的90%。 該區還擁有發達的交通網路 - 距機場6公里,距火車站4公里。

武漢東湖高新技術開發區是國家級高新技術開發區。 電子,電信,裝備製造是武漢東湖高新技術開發區(ELHTZ)的核心產業,同時也鼓勵軟體外包和電子產品。 ELHTZ是中國最大的光電產品生產中心,主要廠商有長飛光纖(中國最大的光纖光纜製造商),烽火通信和武漢郵電科學研究院(光通信領域最大的研究機構 在中國)。 武漢ELHTZ代表著中國激光行業的發展中心,HUST Technologies和楚天激光等關鍵廠商位於該地區。

武漢經濟技術開發區是1993年注冊成立的國家級工業區。它的規模約為10-25平方公里,並計劃擴大到25-50平方公里。武漢經濟技術開發區鼓勵的產業包括 汽車 生產/裝配,生物技術/制葯,化學品生產和加工,食品/飲料加工,重工業和電信設備。

武漢出口加工區成立於2000年,位於武漢經濟技術開發區,規劃面積2.7平方公里。第一個0.7平方公里的地區已經啟動。

武漢光谷(光谷)軟體園位於武漢東湖高新技術開發區。武漢光谷軟體園由東湖高新技術開發區和大連軟體園有限公司共同開發[18]規劃面積0.67平方公里,總建築面積60萬平方米。距離316國道8.5公里,距武漢天河機場46.7公里。

再全國34省市區中來說,湖北經濟屬於中等偏強的省份。為什麼這樣說?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經濟規模

2017年湖北省GDP36523億元,佔全國比重約為4.2%。排名全國34省市區第8位,大陸地區第7位。湖北這個經濟規模在全國省份中來說開可以,尤其是明顯大於西部省份。但相較於廣東、江蘇、山東、浙江等幾個經濟大省來說,還是有不小差距的。比如,2017年湖北GDP僅相當於浙江省的70%、江蘇省的43%、廣東省的40%。在我國的經濟版圖中,只有廣東、江蘇、山東、浙江浙四個省份才稱的上經濟大省,河南、四川、湖北都不算是。

在經濟發展水平上,湖北也是排在中等位置。2015年,湖北人均GDP5.2萬元,排名大陸13位,但比全國平均水平高7%左右。

500強企業

500強是目前衡量一省企業強弱,乃至產業強弱的重要指標。在2017年中國500強企業榜單中,湖北省有11家企業入圍。11家,這個數量不算多,但也不會少,排在全國第12位。這個排名低於其GDP在全國的排位。11家入圍企業的營業收入11149億元,佔全國500強總營收的1.74%,明顯低於其4.2%的GDP比重。這說明,湖北的企業、產業發展和他在全國的經濟地位不匹配。

百強縣

百強縣是衡量縣域經濟發展的指標。縣域經濟、民營企業發展較好的地方,一般百強縣的數量就多,比如江蘇、浙江、山東。根據2018縣域經濟100強榜單,有4個縣市來自湖北。他們分別是,第80位宜都市、第84位的大冶市、第85位的仙桃市以及第95的潛江市。

4個縣市入圍,還算不錯。臨近的湖南也是4家。但湖南入圍的縣市排名較前,長沙縣排名第7位,排名中西部第1;瀏陽第14位;寧鄉第16位;醴陵第81位。

總的來說,湖北綜合經濟實力應該可以排到全國10位以前,屬於中等偏強的水平吧。湖北省會武漢市為全省經濟增色不少。2017年武漢GDP13410億元,位列中部地區第一,同時亦是全國14座GDP過了萬億的城市之一。武漢的光谷在全國頗有名氣,為全省產業增色不少。

湖北算得上經濟大省嗎?

根據《2017年全國34個省級政區GDP排行榜》數據顯示,湖北排第第八名,中西部地區第三名,中部崛起戰略區人均經濟排名第一位。省內的武漢是全國十強城市,襄陽、宜昌均是中西部地區同類城市經濟十強,由此可見湖北省不僅算得上全國經濟大省,還是區域性發達省份。

延伸閱讀:湖北省相比同區域經濟怎樣?

該省所處的區域是中部崛起戰略區,也就是俗稱的中部地區。本地區共有六個省份,分別是山西、河南、安徽、湖北、江西、湖南。

在這個地區里,雖然湖北省經濟總量排名第二位,但是人均GDP卻是中部地區NO.1。

除此之外,全省工業城市較多,如省會武漢、十堰、襄陽、隨州、孝感、宜昌工業化名城,還有荊門、黃石等資源型城市。

是湖北人,湖北當然不能算是經濟大省。按公開發布數據。

湖北省在絕對經濟總量方面排名內陸第七,3.65萬億,佔全國經濟總量的4.4%,絕對值並不高。再看下,前後幾名的差距不大,比四川略少,比湖南河北差距也很小,這幾個省份基本佔比也接近4% 4.5%左右。並沒有拉開差距,如果湖北也算大省,那這幾家也應該列入了。這樣全國所謂經濟大省就有10個了,再加上經濟強勁的第11位上海和第十二位北京。總計12個經濟大省市,佔全國省市自治區的38%以上,絕對人口甚至超過全國的55%以上。湖北不能稱得上大。如果湖北算大,前面的江浙廣山怎麼形容,經濟巨大省還是經濟超級大省。

另外,湖北總人口5885萬,佔全國總人口4.2%。人口佔比和經濟佔比基本持續平,經濟發展基本相當於全國平均水平。沒有體現經濟發展的大優勢。

目前湖北經濟發展不均衡,談不上大,更談不上強省,武漢占湖北經濟總量的37%。
除了武漢外,其他地市州感覺都要差很多,未來湖北的發展後勁在非武漢區域,重點在荊州宜昌板塊和襄陽十堰板塊能夠快速突破形成西部支撐。如果兩個板塊能提升經濟權重,按目前經濟總量假定可以突破4萬億,並且拉開四川湖南差距的話,才能成為經濟大省的。

湖北省,作為一個中部省份,經濟實力可以說是比上不足比下有餘,和沿海地區比肯定是相差甚遠,但是如果和西部省份比還有有一些優勢的。

上面是2017年全國31個省市區的GDP和增長速度。湖北省2017年的GDP總量為36522億元,未來全國第七位,屬於上游水平。GDP增速為7.9%,高於全國平均增速0.9%,位居全國增速第12位,屬於中上游水平。

上面是2017年,全國各省市區人均收入。2017年湖北省的人均收入為23757元,位居全國第12位,處於全國中游水平,有待提高啊!

總的來說,湖北省目前的經濟水平位於全國中上游水平,和西部一些省份比是占據著一點優勢,但和沿海省份,則差距較大。希望未來湖北大力發展區域經濟,提高全省人民的生活!順便問一句,不知道又有多少人被平均了呢?

湖北省2017年GDP總量達到3.65萬億元,在全國的排名穩定在第七位;全省投資總量3.19萬億元,居中部第二位,全國第六位;全省技術合同成交金額預計達到1066億元,國家高新技術企業數量近5000家,電子商務交易額1.7萬億元,均居中部首位、全國前列。綜合實力明顯上升、投資支撐更加夯實、區域發展更加平衡。

以上數字可以看出湖北省已經躋身於全國經濟大省的行列,向著經濟強省闊步邁進!

⑥ 臨夏州縣域經濟考核指標是哪些

臨夏州縣域經濟考核指標主要包括:GDP、國內生產總值(GDP)結構、地方公則大共財政收入、就業情況、搏搜居民收入水平、企業效能、農業生產能力、對外貿易和投資孫銀豎、文化事業發展等。

⑦ 通過哪些指標能分析一個縣域經濟的發展

目前,官方採用的衡量縣域經濟發展的主要指標有gdp、人均gdp、工業農業服務業各增加值、地方財政收入、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固定資產投資、出口、三產產業結構、招商引資、每萬度用電稅收等。
但社科院每年的中國縣域經濟發展報告,採用指標GDP、地方公共預算收入、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數目、)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額、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等。

⑧ 中郡縣域經濟研究所的中郡所縣域經濟評價體系

1.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與縣域科學發展評價體系包括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評價和縣域科學發展評價兩個組成部分
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與縣域科學發展評價體系包括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評價和縣域科學發展評價兩個組成部分,兩者有所側重、有所區別、相對獨立、相互聯系、相互促進,縣域經濟與縣域相關聯,量與質相統一,物質與精神相結合,自然與人文相和諧,動力和目標相一致。
縣域是一個系統,包括縣域經濟、縣域社會、縣域文化、縣域政治和縣域生態等子系統,縣域發展要「五位一體」。因此,縣域與縣域經濟的內涵和外延是不同的,縣域經濟評價和縣域評價的指標和內容也不同。縣域經濟評價突出縣域經濟實力和活力,體現了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規律,強調效率;縣域評價更多突出縣域社會、文化、政治和生態等,體現共同富裕的地區差異性,強調公共服務均等化和公平。縣域經濟評價和縣域評價各有側重點,二者結合起來可以全面評價縣域的發展情況。
2.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與縣域科學發展評價宗旨體現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是興國之要」和「五位一體」的科學發展觀
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與縣域科學發展評價指導思想是「一壯大二升級三提高,科學評價助推科學發展,建設更加富裕綠色幸福縣域」。「 一壯大二升級三提高」的內容是:「一壯大」是壯大縣域經濟,「二升級」是打造縣域經濟升級版和升級縣域治理現代化,「三提高」是提高富裕程度、提高綠色指數、提高居民滿意度。縣域發展要更強、更富、更綠、更幸福。
(1)強調壯大縣域經濟。縣域經濟在縣域科學發展中具有基礎地位。「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是興國之要,發展仍是解決我國所有問題的關鍵。只有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才能築牢國家繁榮富強、人民幸福安康、社會和諧穩定的物質基礎。」①縣域經濟為縣域統籌發展提供堅實的物質基礎,增強縣域科學統籌能力。應該將發展縣域經濟提高到一個基礎性、戰略性的高度來認識,發展縣域經濟是解決「三農」問題、推進城鎮化的工作抓手。沒有縣域經濟加快發展,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就不可能實現。
(2)突出打造縣域經濟升級版。新常態下,縣域經濟要強調質量和效益,要打造縣域經濟升級版。
(3)升級縣域治理現代化。發揮縣委縣政府在縣域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建設法治縣域、文明縣域、和諧縣域。
(4)促進「強縣富民」。發展成果要惠及全體人民。促進縣域經濟強縣加快提高居民收入,加快發展公共服務,加快縣域社會建設,提高富裕程度。
(5)加快綠色縣域建設,促進縣域經濟強縣加強生態環境建設。
(6)加快人的全面發展,提高居民滿意度,建設幸福縣域。
因此,在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與縣域科學發展評價中,首先是縣域經濟評價,縣域經濟評價是整個評價的基礎。全面評價和考察縣域經濟與縣域科學發展情況,促進縣域經濟又好又快發展,促進縣域(包含縣域經濟、縣域社會、縣域文化、縣域政治、縣域生態)「五位一體」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評價採用公開的、基本的、綜合的、可比的縣域經濟數據來進行評價,評價結果反映客觀事實,基本上反映出縣域經濟競爭力。
1.完善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評價體系
在第十五屆評價中,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評價體系進行了完善,突出了縣域經濟質量和效益,細化了縣域企業活力,增加了反映縣域經濟活力和內生動力的新增企業登記注冊數量指標。因此,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評價體系由總量、均量、速度、質量和活力五個方面指標組成,形似一個拳頭,大拇指是縣域經濟總量,另外四個手指分別是均量、速度、質量和活力,五個手指攥成拳頭,形成競爭力。②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評價體系見表1。
表1 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評價指標體系 總量 人口 常住人口 1 經濟總量 地區生產總值 2 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 3 均量 經濟均量 人均地區生產總值 4 人均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 5 居民收入 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6 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7 質量 縣財貢獻 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地區生產總值 8 縣域民享 居民收入/人均地區生產總值 9 居民收入增長率/地區生產總值增長率 10 城鄉差距 城鄉居民收入比值 11 經濟綠色 萬元地區生產總值能耗 12 萬元地區生產總值能耗降低率 13 科技進步 R&D經費支出/地區生產總值 14 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佔GDP比重 15 城鎮化 城鎮化率 16 速度 經濟
增長速度 地區生產總值增長速度 17 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增長速度 18 居民收入
增長速度 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速度 19 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速度 20 活力 投資 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額 21 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額增長率 22 消費 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 23 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率 24 企業 企業登記注冊數量增長率 25 2.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評價體系說明
評價體系簡潔明了。體現了「大道至簡」的思想和評價的基本原則——指標公開、客觀、可比,指標規律可以把握或大致可以把握,評價對象的范圍有針對性,評價結果有確切導向性,評價工作具有可行性和連續性。全國 縣域經濟差異大、影響因素多,影響規律還需要進一步研究把握,因此對縣域經濟競爭力的評價採用縣域經濟的基本的核心數據來進行是現實的需要。
經濟結構指標問題。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評價指標體系中沒有經濟結構性指標,如非農產業比重、經濟密度、進出口額佔GDP的比例等。由於縣域經濟的差異性非常大,這些指標在全國范圍內可比性差。如進出口額與地區生產總值的比值反映的是外貿依存度,處在東部與處在中西部的縣表現不一樣,相當多的中西部縣外貿需求比較小,這些縣的資源配置可能在國內就可以完成;再如非農產業比也不能簡單統一比較,因為縣域經濟是特色經濟,「宜工則工、宜農則農、宜商則商、宜游則游」;還有些指標(比如經濟密度等)對縣域經濟競爭力的影響是正相關性或是負相關性需要深入研究。因此,縣域經濟結構性指標只有在進行分類研究時使用,進行細化研究。
評價指標多少的問題。縣域經濟競爭力評價指標多不是越多越好,指標多的評價結果不一定正確。原因有:一是競爭力本身就沒有唯一的標准,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二是在沒有把握每個指標對競爭力影響規律以及指標之間的規律的情況下,眾多的指標放在一起,得到的競爭力就不確切。
評價必須保持連續性。評價指標主要是「現在完成式」的,評價結果反映的是已經形成的競爭力強弱。通過連續幾屆的評價結果對比,關聯起來考察縣域經濟競爭力的現狀和變化趨勢。
縣域經濟將進行分類評價。全國縣域經濟的差異非常大。縣域經濟應該是特色經濟,縣域經濟發展路徑不應只有一個模式,應該百花齊放。縣域經濟要分類研究、分類評價、分類指導,共同發展。
現在已開展縣域經濟主體功能區研究、縣域地理標志產業研究等。 縣域科學發展評價是對縣域「五位一體」科學發展的評價。現階段,縣域科學發展評價可以從縣域相對富裕程度、縣域相對綠色指數和縣域居民滿意度三個方面來進行。
1.縣域相對富裕程度
縣域相對富裕程度是以全國平均水平為參照坐標,評價居民收入、基本公共服務、經濟發展和財政調控能力等,體現了以人為本、統籌發展的科學發展觀。縣域相對富裕程度特點:一是以全國平均水平為參照坐標,利用相對核心的指標;二是以居民收入為主,兼顧基本公共服務;三是以區域經濟發展為基礎,以財政轉移支付為統籌的主要手段。
縣域相對富裕程度評價指標體系見表2,指標包括居民收入類指標、公共服務類指標、發展水平類指標、統籌能力類指標。在指標體系中,居民收入類和公共服務類指標構成富裕程度的居民富裕部分,發展水平類和統籌能力類指標構成富裕程度的統籌發展部分。指標體系強調:一是以人為本,全部以人均等均量數據,以全國平均數為基準;二是突出居民富裕,不僅統籌考慮與居民收入相關聯的工資、儲蓄、消費等因素,還統籌考慮教育、醫療衛生等公共服務;三是不僅強調居民收入和公共服務,還強調縣域經濟發展水平和財政統籌能力;四是縣域經濟發展是提高縣域富裕程度的物質基礎,財政統籌能力是彌補因經濟發展不足而引起的富裕程度的差異。縣域經濟發展和財政統籌體現了市場和政府的兩種力量,發揮地方和中央兩個層級在提高富裕程度工作中的兩個積極性。
表2 縣域相對富裕程度評價指標體系 居民
收入類
指標 收入 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 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2 儲蓄 人均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余額 3 消費 人均社會消費品零售額 4 公共
服務類
指標 醫療 千人擁有醫生數 5 教育 百名普通中小學生擁有專任教師數 6 發展
水平類
指標 人均值 人均地區生產總值 7 城鎮化 城鎮化率 8 地均值 經濟密度 9 統籌
能力類
指標 收入 人均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 10 支出 人均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支出 11 縣域相對富裕程度等級分A+級、A級、A-級、B級等四級,全國相對富裕程度平均為100,各等級規范:A+級:125以上,全國相對富裕縣域;A級:125~100,全國中等偏上縣域;A-級:100~75,全國中等偏下縣域;B級:75以下,全國相對落後縣域;其中A級和A-級為全國中等水平縣域。
2.縣域相對綠色指數
中郡研究所已從第十屆(2010年)開展了縣域相對綠色指數評價。縣域相對綠色指數評價旨在推動縣域經濟社會與環境協調發展,促進縣域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縣域相對綠色指數評價指標包括綠色經濟、綠色環境、綠色宜居等方面的指標,見表3。參照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生態縣、綠化模範縣、園林城市、森林城市等工作的理念和有關要求,規范出縣域相對綠色指數指標體系和各指標的參照數據,然後綜合評價縣域相對綠色指數。
表3 縣域相對綠色指數評價指標體系 指標 參照數據 綠色
經濟 工業三廢處置利用率(%) 100 1 單位GDP能耗(噸標煤/萬元) 0.84 2 環保投入占當年GDP比例(%) 3.5 3 綠色
環境 縣域森林覆蓋率(%) 山區 75 4 丘陵 45 4 平原 25 4 縣域空氣質量好於或等於二級標准天數(天/年) 365 5 縣域集中式飲用水水源水質達標率(%) 100 6 城鎮綠化覆蓋率(%) 45 7 城鎮人均公共綠地面積(m) 12 8 綠色
宜居 城鎮生活污水集中處理率(%) 100 9 城鎮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 100 10 農村規模化畜禽養殖場糞便綜合利用率(%) 100 11 農村生活垃圾集中收集處置率(%) 100 12 縣域相對綠色指數以100為基準,分A+、A、A-和B級等四個等級,具體規范為:A+級:95以上,相對綠色級縣域;A級:85~95,相對淺綠色級縣域;A-級:75~85,相對欠綠色級縣域;B級:75以下,相對綠色警示級縣域。
3.縣域居民滿意度
縣域居民滿意度是縣域發展的主觀指標,體現了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是幸福縣域建設指數的重要部分,可以通過社會調查的方式來完成。
縣域居民滿意度包含居民自我滿意度、縣域發展滿意度和政府服務滿意度。居民自我滿意度是居民自己和家庭的總體滿意度;縣域發展滿意度是居民對縣域發展的總體滿意度;政府服務滿意度是居民對政府服務的總體滿意度。
現階段,政府服務滿意度是具有綜合性質的滿意度,在中國特色的縣域發展進程中具有特殊意義。縣的發展,縣委、政府是關鍵。政府在促進縣域經濟發展、加快縣域社會建設、提供公共服務、維護社會公平正義和建設先進文化方面作用重大。政府能動性是縣域居民幸福的重要影響因素。政府無論是大政府,還是小政府;無論是無限政府,還是有限政府;都應該是為人民服務的政府,都應該是居民滿意的政府。政府服務滿意度是現階段建設幸福縣域的內在要求。群眾滿意不滿意是衡量政府工作的唯一標准。
縣域居民滿意度需要通過社會調查來獲得:居民自我滿意度,通過對工作、收入、愛情、家庭、健康等滿意度調查獲得;縣域發展滿意度,通過對縣域發展滿意度調查獲得,縣域發展可以分為經濟發展、社會建設、先進文化、政治文明、環境保護等調查事項。政府服務滿意度,通過對政府服務態度、政府服務效率、政務公開、政府人員廉潔等滿意度調查獲得。調查時將滿意度劃分為很滿意、比較滿意、一般、不滿意、很不滿意等五個等級,然後賦值、統計,計算出縣域居民滿意度。
4.評價工作的簡化和細化
為了簡化工作,對百強縣的縣域相對富裕程度和縣域相對綠色指數不進行逐屆評價,只對變化比較大的和新進的百強縣進行評價,劃分等級。
為了細化工作,推動縣域經濟和縣域發展,將細化縣域經濟質量、縣域經濟主體功能區、反貧困和特色產業等專題研究。
四、科學評價助推科學發展
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與縣域科學發展評價歷程體現了科學探索精神,不斷完善,與時俱進。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與縣域科學發展評價工作開始於2000年,其探索歷程大致經歷了體系建設、體系改進和體系完善等階段。
1. 2000年到2006年,第一屆到第六屆,體系建設階段
評價形式: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評價。
主要工作:進行縣域經濟基礎性研究,發表的文章主要有「正確認識和把握縣域經濟內涵」、「科學規范縣域經濟單位」、「壯大縣域經濟是一個新思維」、「壯大縣域經濟是一個系統工程」、「壯大縣域經濟是推動『市管縣』體制改革的新動力」等。
主要目的:引導全社會關注縣域經濟,為全國縣域經濟發展提供一個動態的、相
對的參照坐標,營造一個「比學趕幫超」的競爭氛圍,推動縣域經濟發展。
2. 2007年到2009年,第七屆到第九屆,體系改進階段
評價形式: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與縣域科學發展評價。
評價內容:進行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評價+居民收入水平比較(縣域相對富裕程度評價的初級形式)+縣域發展(生態環境、生產安全、社會治安等)定性評價(縣域科學發展評價的初級形式)。
主要工作:總結《新時期縣域經濟科學發展範例與新模式》(2008年6月由中央黨校出版社出版發行),推出新時期縣域經濟科學發展三大新模式,即以城鄉統籌為內涵的「雙流模式」、以區域統籌為內涵的「增城模式」和以提高民生幸福為內涵的「江陰模式」。
3. 2010年到2011年,第十屆到第十一屆,體系初步完善階段
評價形式: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與縣域科學發展評價。
評價內容:進行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評價+縣域相對富裕程度評價+縣域相對綠色指數評價+縣域居民滿意度為主要內容的幸福縣域建設指數評價。
主要工作:提出縣域經濟走內生性發展道路,編輯出版《建設幸福縣域》。
4. 2012年開始,第十二屆開始,進入體系完善新階段
評價形式: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與縣域科學發展評價。
評價內容:進行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評價+縣域科學發展評價;突出縣域經濟質量,強化縣域科學發展約束。
評價指導思想:「一壯大二升級三提高,科學評價助推科學發展,建設更加富裕綠色幸福縣域」。「一壯大」是壯大縣域經濟,「二升級」是打造縣域經濟升級版和升級縣域治理現代化,「三提高」是提高富裕程度、提高綠色指數、提高居民滿意度。縣域發展要更強、更富、更綠、更幸福。
評價指導思想體現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是興國之要」和「五位一體」的科學發展觀。
主要工作:縣域經濟主體功能區研究;打造縣域經濟升級版實證分析;企業活力和政府簡政放權分析;特色產業中地理標志專題調研等等。編輯出版《打造縣域經濟升級版》。推動縣域統籌發展和統籌縣域發展,統籌推動縣域經濟和縣域科學發展。
縣域經濟和縣域科學發展無止境。
科學評價助推科學發展。

⑨ 湖北經濟怎麼樣

湖南湖北歷來被稱作是「兄弟之省」,關系密切。

湖北省的核心是江漢平原,湖南省的核心是洞庭湖平原,這兩個平原彼此相連,組成了兩湖平原。

兩湖平原可以算是一個較為完整的地理單元。正因如此,在歷史上的大多數時候,湖南湖北都是作為一個統一的政治實體出現的。

從區位上看,湖北仍然比湖南好些。長江黃金水道的價值,是怎麼強調都不為過的。武漢更是九省通衢,不是長沙所能比擬。

但是即便如此,當代湖北對於湖南的優勢,遠不如古代那麼巨大。兩省的綜合實力,大致在伯仲之間。由於產業結構很類似,這兩省日後會有比較多的較量。

⑩ 縣域治理三起來的內容是什麼

1.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與縣域科學發展評價體系包括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評價和縣域科學發展評價兩個組成部分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與縣域科學發展評價體系包括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評價和縣域科學發展評價兩個組成部分,兩者有所側重、有所區別、相對獨立、相互聯系、相互促進,縣域經濟與縣域相關聯,量與質相統一,物質與精神相結合,自然與人文相和諧,動力和目標相一致。縣域是一個系統,包括縣域經濟、縣域社會、縣域文化、縣域政治和縣域生態等子系統,縣域發展要「五位一體」。因此,縣域與縣域經濟的內涵和外延是不同的,縣域經濟評價和縣升神域評價的指標和內容也不同。縣域經濟評價突出縣域經濟實力和活力,體現了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規律,強調效率;縣域評價更多突出縣域社會、文化、政治和生態等,體現共同富裕的地區差異性,強調公共服務均等化和公平。縣域經濟評價和縣域評價各有側重點,二者結合起來可以全面評價縣域的發展情況。
2.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與縣域科學發展評價宗旨體現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是興國之要」和「五位一體」的科學發展觀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與縣域科學發展評價指導思想是「一壯大二升級三提高,科學評價助推科學發展,建設更加富裕綠色幸福縣域」。「一壯大二升級三提高」的內容是:「一壯大」是壯大縣域經濟,「二升級」是打造縣域經濟升級版和升級縣域治理現代化,「三提高」是提高富裕程度、提高綠色指數、提高居民滿意度。縣域發展要更強、更富、更綠、更幸福。
(1)強調壯大縣域經濟。縣域經濟在縣域科學發展中具有基礎地位。「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是興國之要,發展仍是解決我國所有問題的關鍵。只有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才能築牢國家繁榮富強、人民幸福安隱李康、社會和諧穩定的物質基礎。」
①縣域經濟為縣域統籌發展提供堅實的物質基礎,增強縣域科學統籌能力。應該將發展縣域經濟提高到一個基礎性、戰略性的高度來認識,發展縣域經濟是解決「三農」問題、推進城鎮化的工作抓手。沒有縣域經濟加快發展,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就不可能實現。
(2)突出打造縣域經濟升級版。新常態下,縣域經濟要強調質量和效益,要打造縣域經濟升級版。
(3)升級縣域治理現代灶笑遲化。發揮縣委縣政府在縣域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建設法治縣域、文明縣域、和諧縣域。
(4)促進「強縣富民」。發展成果要惠及全體人民。促進縣域經濟強縣加快提高居民收入,加快發展公共服務,加快縣域社會建設,提高富裕程度。
(5)加快綠色縣域建設,促進縣域經濟強縣加強生態環境建設。
(6)加快人的全面發展,提高居民滿意度,建設幸福縣域。因此,在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與縣域科學發展評價中,首先是縣域經濟評價,縣域經濟評價是整個評價的基礎。全面評價和考察縣域經濟與縣域科學發展情況,促進縣域經濟又好又快發展,促進縣域(包含縣域經濟、縣域社會、縣域文化、縣域政治、縣域生態)「五位一體」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評價採用公開的、基本的、綜合的、可比的縣域經濟數據來進行評價,評價結果反映客觀事實,基本上反映出縣域經濟競爭力。1.完善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評價體系在第十五屆評價中,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評價體系進行了完善,突出了縣域經濟質量和效益,細化了縣域企業活力,增加了反映縣域經濟活力和內生動力的新增企業登記注冊數量指標。因此,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評價體系由總量、均量、速度、質量和活力五個方面指標組成,形似一個拳頭,大拇指是縣域經濟總量,另外四個手指分別是均量、速度、質量和活力,五個手指攥成拳頭,形成競爭力。
②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評價體系見表1。表1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評價指標體系總量人口常住人口
1經濟總量地區生產總值
2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
3均量經濟均量人均地區生產總值
4人均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
5居民收入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6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7質量縣財貢獻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地區生產總值
8縣域民享居民收入/人均地區生產總值
9居民收入增長率/地區生產總值增長率
10城鄉差距城鄉居民收入比值
11經濟綠色萬元地區生產總值能耗
12萬元地區生產總值能耗降低率
13科技進步經費支出/地區生產總值
14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佔GDP比重
15城鎮化城鎮化率
16速度經濟增長速度地區生產總值增長速度
17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增長速度
18居民收入增長速度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速度
19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速度
20活力投資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額
21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額增長率
22消費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
23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率
24企業企業登記注冊數量增長率
2.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評價體系說明評價體系簡潔明了。體現了「大道至簡」的思想和評價的基本原則——指標公開、客觀、可比,指標規律可以把握或大致可以把握,評價對象的范圍有針對性,評價結果有確切導向性,評價工作具有可行性和連續性。全國縣域經濟差異大、影響因素多,影響規律還需要進一步研究把握,因此對縣域經濟競爭力的評價採用縣域經濟的基本的核心數據來進行是現實的需要。經濟結構指標問題。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評價指標體系中沒有經濟結構性指標,如非農產業比重、經濟密度、進出口額佔GDP的比例等。由於縣域經濟的差異性非常大,這些指標在全國范圍內可比性差。如進出口額與地區生產總值的比值反映的是外貿依存度,處在東部與處在中西部的縣表現不一樣,相當多的中西部縣外貿需求比較小,這些縣的資源配置可能在國內就可以完成;再如非農產業比也不能簡單統一比較,因為縣域經濟是特色經濟,「宜工則工、宜農則農、宜商則商、宜游則游」;還有些指標(比如經濟密度等)對縣域經濟競爭力的影響是正相關性或是負相關性需要深入研究。因此,縣域經濟結構性指標只有在進行分類研究時使用,進行細化研究。評價指標多少的問題。縣域經濟競爭力評價指標多不是越多越好,指標多的評價結果不一定正確。原因有:
一是競爭力本身就沒有唯一的標准,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二是在沒有把握每個指標對競爭力影響規律以及指標之間的規律的情況下,眾多的指標放在一起,得到的競爭力就不確切。評價必須保持連續性。評價指標主要是「現在完成式」的,評價結果反映的是已經形成的競爭力強弱。通過連續幾屆的評價結果對比,關聯起來考察縣域經濟競爭力的現狀和變化趨勢。縣域經濟將進行分類評價。全國縣域經濟的差異非常大。縣域經濟應該是特色經濟,縣域經濟發展路徑不應只有一個模式,應該百花齊放。縣域經濟要分類研究、分類評價、分類指導,共同發展。現在已開展縣域經濟主體功能區研究、縣域地理標志產業研究等。縣域科學發展評價是對縣域「五位一體」科學發展的評價。現階段,縣域科學發展評價可以從縣域相對富裕程度、縣域相對綠色指數和縣域居民滿意度三個方面來進行。
1.縣域相對富裕程度縣域相對富裕程度是以全國平均水平為參照坐標,評價居民收入、基本公共服務、經濟發展和財政調控能力等,體現了以人為本、統籌發展的科學發展觀。縣域相對富裕程度特點:一是以全國平均水平為參照坐標,利用相對核心的指標;二是以居民收入為主,兼顧基本公共服務;三是以區域經濟發展為基礎,以財政轉移支付為統籌的主要手段。
縣域相對富裕程度評價指標體系見表2,指標包括居民收入類指標、公共服務類指標、發展水平類指標、統籌能力類指標。在指標體系中,居民收入類和公共服務類指標構成富裕程度的居民富裕部分,發展水平類和統籌能力類指標構成富裕程度的統籌發展部分。指標體系強調:一是以人為本,全部以人均等均量數據,以全國平均數為基準;二是突出居民富裕,不僅統籌考慮與居民收入相關聯的工資、儲蓄、消費等因素,還統籌考慮教育、醫療衛生等公共服務;三是不僅強調居民收入和公共服務,還強調縣域經濟發展水平和財政統籌能力;四是縣域經濟發展是提高縣域富裕程度的物質基礎,財政統籌能力是彌補因經濟發展不足而引起的富裕程度的差異。縣域經濟發展和財政統籌體現了市場和政府的兩種力量,發揮地方和中央兩個層級在提高富裕程度工作中的兩個積極性。
表2縣域相對富裕程度評價指標體系居民收入類指標收入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2儲蓄人均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余額
3消費人均社會消費品零售額
4公共服務類指標醫療千人擁有醫生數
5教育百名普通中小學生擁有專任教師數
6發展水平類指標人均值人均地區生產總值
7城鎮化城鎮化率
8地均值經濟密度
9統籌能力類指標收入人均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
10支出人均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支出
11縣域相對富裕程度等級分A+級、A級、A-級、B級等四級,全國相對富裕程度平均為100,各等級規范:A+級:125以上,全國相對富裕縣域;A級:125~100,全國中等偏上縣域;A-級:100~75,全國中等偏下縣域;B級:75以下,全國相對落後縣域;其中A級和A-級為全國中等水平縣域。
2.縣域相對綠色指數中郡研究所已從第十屆(2010年)開展了縣域相對綠色指數評價。縣域相對綠色指數評價旨在推動縣域經濟社會與環境協調發展,促進縣域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縣域相對綠色指數評價指標包括綠色經濟、綠色環境、綠色宜居等方面的指標,見表3。參照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生態縣、綠化模範縣、園林城市、森林城市等工作的理念和有關要求,規范出縣域相對綠色指數指標體系和各指標的參照數據,然後綜合評價縣域相對綠色指數。
表3縣域相對綠色指數評價指標體系指標參照數據
綠色經濟工業三廢處置利用率(%)1001單位GDP能耗(噸標煤/萬元)0.842環保投入占當年GDP比例(%)3.53綠色環境縣域森林覆蓋率(%)山區754丘陵454平原254縣域空氣質量好於或等於二級標准天數(天/年)3655縣域集中式飲用水水源水質達標率(%)1006城鎮綠化覆蓋率(%)457城鎮人均公共綠地面積(m)128綠色宜居城鎮生活污水集中處理率(%)1009城鎮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10010農村規模化畜禽養殖場糞便綜合利用率(%)10011農村生活垃圾集中收集處置率(%)10012縣域相對綠色指數以100為基準,分A+、A、A-和B級等四個等級,具體規范為:A+級:95以上,相對綠色級縣域;A級:85~95,相對淺綠色級縣域;A-級:75~85,相對欠綠色級縣域;B級:75以下,相對綠色警示級縣域。
3.縣域居民滿意度縣域居民滿意度是縣域發展的主觀指標,體現了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是幸福縣域建設指數的重要部分,可以通過社會調查的方式來完成。縣域居民滿意度包含居民自我滿意度、縣域發展滿意度和政府服務滿意度。居民自我滿意度是居民自己和家庭的總體滿意度;縣域發展滿意度是居民對縣域發展的總體滿意度;政府服務滿意度是居民對政府服務的總體滿意度。現階段,政府服務滿意度是具有綜合性質的滿意度,在中國特色的縣域發展進程中具有特殊意義。縣的發展,縣委、政府是關鍵。政府在促進縣域經濟發展、加快縣域社會建設、提供公共服務、維護社會公平正義和建設先進文化方面作用重大。政府能動性是縣域居民幸福的重要影響因素。政府無論是大政府,還是小政府;無論是無限政府,還是有限政府;都應該是為人民服務的政府,都應該是居民滿意的政府。政府服務滿意度是現階段建設幸福縣域的內在要求。群眾滿意不滿意是衡量政府工作的唯一標准。縣域居民滿意度需要通過社會調查來獲得:居民自我滿意度,通過對工作、收入、愛情、家庭、健康等滿意度調查獲得;縣域發展滿意度,通過對縣域發展滿意度調查獲得,縣域發展可以分為經濟發展、社會建設、先進文化、政治文明、環境保護等調查事項。政府服務滿意度,通過對政府服務態度、政府服務效率、政務公開、政府人員廉潔等滿意度調查獲得。調查時將滿意度劃分為很滿意、比較滿意、一般、不滿意、很不滿意等五個等級,然後賦值、統計,計算出縣域居民滿意度。
4.評價工作的簡化和細化為了簡化工作,對百強縣的縣域相對富裕程度和縣域相對綠色指數不進行逐屆評價,只對變化比較大的和新進的百強縣進行評價,劃分等級。為了細化工作,推動縣域經濟和縣域發展,將細化縣域經濟質量、縣域經濟主體功能區、反貧困和特色產業等專題研究。
四、科學評價助推科學發展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與縣域科學發展評價歷程體現了科學探索精神,不斷完善,與時俱進。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與縣域科學發展評價工作開始於2000年,其探索歷程大致經歷了體系建設、體系改進和體系完善等階段。
1.2000年到2006年,第一屆到第六屆,體系建設階段評價形式: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評價。主要工作:進行縣域經濟基礎性研究,發表的文章主要有「正確認識和把握縣域經濟內涵」、「科學規范縣域經濟單位」、「壯大縣域經濟是一個新思維」、「壯大縣域經濟是一個系統工程」、「壯大縣域經濟是推動『市管縣』體制改革的新動力」等。主要目的:引導全社會關注縣域經濟,為全國縣域經濟發展提供一個動態的、相對的參照坐標,營造一個「比學趕幫超」的競爭氛圍,推動縣域經濟發展。
2.2007年到2009年,第七屆到第九屆,體系改進階段評價形式: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與縣域科學發展評價。評價內容:進行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評價+居民收入水平比較(縣域相對富裕程度評價的初級形式)+縣域發展(生態環境、生產安全、社會治安等)定性評價(縣域科學發展評價的初級形式)。主要工作:總結《新時期縣域經濟科學發展範例與新模式》(2008年6月由中央黨校出版社出版發行),推出新時期縣域經濟科學發展三大新模式,即以城鄉統籌為內涵的「雙流模式」、以區域統籌為內涵的「增城模式」和以提高民生幸福為內涵的「江陰模式」。
3.2010年到2011年,第十屆到第十一屆,體系初步完善階段評價形式: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與縣域科學發展評價。評價內容:進行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評價+縣域相對富裕程度評價+縣域相對綠色指數評價+縣域居民滿意度為主要內容的幸福縣域建設指數評價。主要工作:提出縣域經濟走內生性發展道路,編輯出版《建設幸福縣域》。
4.2012年開始,第十二屆開始,進入體系完善新階段評價形式: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與縣域科學發展評價。評價內容:進行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評價+縣域科學發展評價;突出縣域經濟質量,強化縣域科學發展約束。評價指導思想:「一壯大二升級三提高,科學評價助推科學發展,建設更加富裕綠色幸福縣域」。「一壯大」是壯大縣域經濟,「二升級」是打造縣域經濟升級版和升級縣域治理現代化,「三提高」是提高富裕程度、提高綠色指數、提高居民滿意度。縣域發展要更強、更富、更綠、更幸福。評價指導思想體現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是興國之要」和「五位一體」的科學發展觀。主要工作:縣域經濟主體功能區研究;打造縣域經濟升級版實證分析;企業活力和政府簡政放權分析;特色產業中地理標志專題調研等等。編輯出版《打造縣域經濟升級版》。推動縣域統籌發展和統籌縣域發展,統籌推動縣域經濟和縣域科學發展。縣域經濟和縣域科學發展無止境。科學評價助推科學發展。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城鄉規劃法》
第一條為了加強城鄉規劃管理,協調城鄉空間布局,改善人居環境,促進城鄉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制定本法。
第二條制定和實施城鄉規劃,在規劃區內進行建設活動,必須遵守本法。
本法所稱城鄉規劃,包括城鎮體系規劃、城市規劃、鎮規劃、鄉規劃和村莊規劃。城市規劃、鎮規劃分為總體規劃和詳細規劃。詳細規劃分為控制性詳細規劃和修建性詳細規劃。
本法所稱規劃區,是指城市、鎮和村莊的建成區以及因城鄉建設和發展需要,必須實行規劃控制的區域。規劃區的具體范圍由有關人民政府在組織編制的城市總體規劃、鎮總體規劃、鄉規劃和村莊規劃中,根據城鄉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和統籌城鄉發展的需要劃定。
第三條城市和鎮應當依照本法制定城市規劃和鎮規劃。城市、鎮規劃區內的建設活動應當符合規劃要求。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根據本地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水平,按照因地制宜、切實可行的原則,確定應當制定鄉規劃、村莊規劃的區域。在確定區域內的鄉、村莊,應當依照本法制定規劃,規劃區內的鄉、村莊建設應當符合規劃要求。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鼓勵、指導前款規定以外的區域的鄉、村莊制定和實施鄉規劃、村莊規劃。

閱讀全文

與湖北省縣域經濟考核指標有哪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2012小康雜志幸福是什麼 瀏覽:633
求事業出坤卦怎麼解 瀏覽:655
你見過美女嗎客家話怎麼說 瀏覽:875
高二經濟學什麼專業好 瀏覽:771
健康碼在微信哪裡找啊 瀏覽:689
第二針新冠疫苗後健康碼多久顯示 瀏覽:417
初中學過哪些愛情詩 瀏覽:683
冷戰的婚姻中如何保持情緒穩定 瀏覽:327
絲帶綉幸福怎麼綉 瀏覽:373
加盟幸福女子學堂怎麼樣 瀏覽:100
河南唐河縣與襄城縣經濟哪個好 瀏覽:202
廣州事業編競爭比大概是多少 瀏覽:196
歐美女高跟鞋有哪些 瀏覽:824
美女老師幫學生補習是什麼電影 瀏覽:953
美女騎馬用英文怎麼說 瀏覽:185
廣州美女在哪裡看 瀏覽:75
日常健康食譜怎麼吃就對了 瀏覽:631
健康體檢卡哪裡辦理 瀏覽:764
殘疾人婚姻法有什麼不同 瀏覽:199
愛情這種東西怎麼能用公式來證明 瀏覽: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