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狀態 > 國民經濟包括哪些

國民經濟包括哪些

發布時間:2022-01-19 22:59:12

國民經濟分哪五大類

國民經濟主要經濟指標
指 標 單位 本月止累計 增長(%)
一、GDP (僅供內部參考) 億元 1384.16 14.3
#第一產業 億元
第二產業 億元
#工業 億元
第三產業 億元
二、農林牧漁業總產值 億元 101.43 0.6
三、全部工業總產值 億元 2603.57 20.4
#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 億元 2099.45 24.0
四、社會消費品零售額 億元 483.35 16.3
五、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額 億元 412.16 41.3
#城鎮以上投資 億元 366.75 46.7
六、財政總收入(不含基金) 億元 151.86 24.6
#一般預算收入 億元 77.41 23.6
一般預算支出 億元 72.22 23.0
七、全社會用電量 億.千瓦時 161.51 16.3
#工業用電 億.千瓦時 121.40 15.8
八、進出口總額(上月海關數) 億美元 36.49 21.8
#出口 億美元 27.01 26.0
實際利用外資(驗資口徑) 億美元 8.11 30.5
九、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元 12533 12.1
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支出 元 8329 14.3

註:月度GDP僅供內部參考。

[返回目錄]

規模以上工業產銷
單位:億元

指 標 本月止累計 增長(%) 本月止累計銷售產值 產銷率(%)
其中:規模以上工業
2099.45 24.0 2030.36 96.7
#輕工業 1314.69 1263.29 96.1
重工業 784.76 767.07 97.7
#國有企業 203.28 203.90 100.3
集體企業 21.13 20.90 98.9
股份合作制企業 593.29 573.23 96.6
股份制企業 58.21 56.32 96.8
外商及港澳台投資企業 1142.91 1097.48 96.0
其他經濟類型企業 80.63 78.54 97.4
#國有控股企業 230.39 230.86 100.2
#出口交貨總值 510.94 - -

註:規模以上工業指年產品銷售收入500萬元以上的法人工業企業。

[返回目錄]

五大傳統產業及五大新興產業產銷情況
單位:億元 %

指 標 本月止累計 現價增長(%) 本月止累計銷售產值 產銷率(%)
規模以上工業 2099.45 26.6 2030.36 96.7
#五大傳統產業
1365.21 29.8 1313.06 96.2
紡織鞋服 762.56 26.6 730.23 95.8
建築建材 247.46 32.2 240.81 97.3
工藝製品 109.33 27.6 104.47 95.5
食品飲料 126.18 42.6 123.85 98.1
機械製造 119.68 36.2 113.72 95.0
#五大新興產業 288.99 18.3 279.93 96.9
石油化工 251.18 18.3 243.40 96.9
電子信息 21.91 2.2 21.43 97.8
汽車製造 10.43 38.6 9.70 93.0
修船造船 1.97 -100.0 1.97 100.0
生物制葯

Ⅱ 國民經濟是什麼

國民經濟是指一國(或地區)的經濟,即一國或一個地區的全部經濟活動的總和。它包括微觀經濟活動(如企業經濟活動)、中觀經濟活動(部門經濟活動)和宏觀經濟活動(總體經濟活動)三個層次的內容。
通常,涉及一個國家的經濟,稱為國民經濟,如中國經濟、俄國經濟、美國經濟等。僅涉及一個部門的經濟,稱為部門經濟,如工業經濟、農業經濟、建築經濟、交通運輸經濟、商業經濟等。
國民經濟有不同的核算指標,如國民生產總值、國內生產總值、三次產業等。
國民生產總值(GNP),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所有常住單位在一定時期內收入初次分配的最終結果。它等於國內生產總值加上來自國外的凈要素收入。與國內生產總值不同,國民生產總值是個收入概念,而國內生產總值是個生產概念。
國內生產總值(GDP),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所有常住單位在一定時期內生產活動的最終成果。國內生產總值有三種表現形態,即價值形態、收入形態和產品形態。在實際核算中,國內生產總值有三種計算方法,即生產法、收入法和支出法。
三次產業,是根據社會生產活動歷史發展的順序對產業結構的劃分。產品直接取自自然界的部門稱為第一產業,對初級產品進行再加工的部門稱為第二產業,為生產和消費提供各種服務的部門稱為第三產業。
我國對三次產業的具體劃分標準是:�
第一產業:農業(包括種植業、林業、牧業和漁業);�
第二產業:工業(包括採掘業,製造業,電力、煤氣及水的生產和供應業)和建築業;
第三產業:除第一、第二產業以外的其他各業。根據我國的實際情況,第三產業可分為兩大部分:一是流通部門,二是服務部門。具體又可分為四個層次:�
第一層次:流通部門,包括:交通運輸,倉儲及郵電通信業,批發和零售貿易,餐飲業;
第二層次:為生產和生活服務的部門,包括:金融、保險業,地質勘查業、水利管理業,房地產業,社會服務業,農、林、牧、漁服務業,交通運輸輔助業,綜合技術服務業等;
第三層次:為提高科學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質服務的部門,包括:教育、文化藝術及廣播電影電視業,衛生、體育和社會福利業,科學研究業等;
第四層次:為社會公共需要服務的部門,包括:國家機關、政黨機關和社會團體以及軍隊、警察等。

Ⅲ 什麼是國民經濟

國民經濟是由各行各業構成的各個經濟部門的總和,它的基本構成細胞就是各個企業、事業和行政單位以及居民戶。對國民經濟的觀察可以從靜態和動態兩個角度進行:從靜態上看,國民經濟是由一個國家或地區的各行各業的有經濟利益關系的各單位構成。

國民經濟是指一個現代國家范圍內各社會生產部門、流通部門和其他經濟部門所構成的互相聯系的總體。工業、農業、建築業、運輸業、郵電業、商業、對外貿易、服務業、城市公用事業等,都是國民經濟的組成部分。

(3)國民經濟包括哪些擴展閱讀

國民經濟的性質

資本主義國民經濟同社會主義國民經濟具有根本不同的性質和特點。資本主義國民經濟是建立在生產資料的資本主義私有制的基礎之上的,它受著資本主義基本經濟規律即剩餘價值規律與競爭和生產無政府狀態的規律的支配。

資本主義國民經濟是在這些經濟規律的作用下自發地形成和發展起來的。資本主義國民經濟的發展客觀上所要求的各個部門之間勞動力和生產資料分配的比例,是在資本家的劇烈競爭中,通過生產的混亂、巨大的波動和經濟危機而強制地實現的。

資本主義國民經濟的發展存在著不可克服的對抗性的矛盾,這一矛盾的發展和尖銳化,必然導致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和生產力的沖突,導致社會主義革命的爆發。

社會主義國民經濟是建立在生產資料的社會主義公有制基礎之上的。社會主義生產資料公有制為最大限度地滿足勞動人民日益增長的需要,為社會主義國民經濟有計劃按比例地發展提供了必要和可能。社會主義國民經濟是一種計劃經濟。

在社會主義國民經濟中,不同生產資料所有制形式之間、企業之間、人們之間的經濟聯系,仍然要通過商品的形式來實現。所以,社會主義國民經濟是有計劃的商品經濟(見社會主義商品經濟)。

發展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對於正確處理國民經濟各環節、各部門、各企業、各地區之間的矛盾,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搞活社會主義經濟,促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保證更好地滿足勞動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和文化生活的需要,有著重大的意義。

Ⅳ 什麼是 國民經濟

一國(或一地區)在一定時期內各交易者集團的經濟活動(流量),以及它們在特定時候的結果(存量)的各重要總量及其組成成份

Ⅳ 簡述國民經濟的基本分類

國民經濟是由各行各業構成的各個經濟部門的總和,它的基本構成單元是各個企業、事業和行政單位以及居民戶。
國民經濟是指一個現代國家范圍內各社會生產部門、流通部門和其他經濟部門所構成的互相聯系的總體。工業、農業、建築業、運輸業、郵電業、商業、對外貿易、服務業、城市公用事業等,都是國民經濟的組成部分。

包括了經濟環節即:生產、交換、分配、消費各環節;經濟層次即:宏觀經濟、中觀經濟、微觀經濟各層次;經濟部門即:工業、農業、建築業、商業、通訊、文化、教育、科研等生產部門和非生產部門;經濟地區即:國內不同經濟區域以及國與國之間的經濟區域和國際性區。

Ⅵ 國民經濟包括國有經濟嗎

國民經濟:一個國家范圍內各部門各地區經濟的總和。包括工業、農業、建築業、交通運輸業、商業、服務業等部門。科學、文化、教育和衛生保健事業本身不屬於經濟部門,但它們的存在和發展同國民經濟有密切關系,因此也包括在社會主義國家制定的經濟發展計劃中。(國民經濟包括國有經濟)
國有經濟:國有經濟是指生產資料歸國家所有的一種經濟類型,是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包括中央和地方各級國家機關、事業單位和社會團體使用國有資產投資舉辦的企業,也包括實行企業化經營,國家不再核撥經費或核撥部分經費的事業單位和從事經營性活動的社會團體,以及上述企業、事業單位和社會團體使用國有資金投資舉辦的企業。
二者的區別:二者的主體不同.簡單的說,國有經濟,生產資料歸國家所有,生產利潤歸國家.國民經濟,生產資料不一定歸國家所有,利潤按勞分配.但是國民經濟是國家經濟的支柱!一個國家國民經濟總量反應這個國家綜合實力的高低.二者相互對立又相互統一。
集體經濟
含義:集體經濟是生產資料歸一部分勞動者共同所有的一種公有制經濟。地位:是公有制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用:集體經濟可以有多種實現形式,它體現著共同富裕的原則,可以廣泛吸收社會分散資金,緩解就業壓力,增加公共財富和國家稅收。因此,發展多種形式的集休經濟,對發揮公有制經濟的主體作用具有重大意義。

Ⅶ 國民經濟包括哪些領域

我國國家統計局明確將國民經濟劃分三大產業:

第一產業:農業;

第二產業:工業和建築;

第三產業:其他 。

我國推出國民經濟行業的分類標准GB/T4754-2002,行業門類20個,行業大類95個,行業中類396個,行業小類913個。

按照該分類,運輸業和商業雖然不直接創造物質產品,但擔負著把產品由生產地點轉移到消費地點,和把商品分配給消費者的生產活動。

是生產過程的繼續,物質產品經過流通和分配過程,追加了運輸業和商業的價值,增加了原有產品的價值。因而也包括在五大物質生產部門之內。

其他如文化教育、醫療衛生、科學研究、公用事業、生活服務、旅遊等行業則劃為非物質生產部門。

(7)國民經濟包括哪些擴展閱讀:

根據我國的規定,國民經濟評價的指標主要有經濟內部收益和經濟凈現值或經濟凈現值率。項目初選時,也可採用投資凈效益率等靜態指標。

1、經濟內部收益率(EIRR)。經濟內部收益率是反映對國民經濟貢獻的相對指標。它是項目在其計算期內的經濟凈現值累計等於零時的折現率。

2、經濟凈現值(ENPV)和經濟凈現值率(ENPVR)。經濟凈現值是反映項目對國民經濟所作貢獻的絕對指標。它是用社會折現率將項目計算期內各年的凈效益折算到建設起點(建設初期)的現值之和。

當經濟凈現值大於零時,表示國家為擬建項目付出代價後,除可得到符合社會折現率的補償外,還可以得到以現值計算的超額社會盈餘。經濟凈現值率是反映項目單位投資為國民經濟所作凈貢獻的相對指標,它是經濟凈現值與投資現值之比。

經濟凈現值大於或等於零的項目,國民經濟評價應認為是可以接受的。在選擇方案時,應選擇經濟凈現值大的方案;當各方案投資額不同時,需用經濟凈現值率來衡量。

3、投資凈效益率。投資凈效益率是指項目達到設計生產能力後的一個正常生產年份內,其年凈效益與項目總投資的比率。是反映項目投產後單位投資對國民經濟所作的凈貢獻的指標。對在生產期內各年的凈效益變化幅度較大的項目,應計算生產期年平均凈效益與總投資的比率。

Ⅷ 國民經濟包括那些呢

國內生產總值

國民生產總值

國民可支配總收入
資金流量及其核算指標
國際收支及其核算指標
資產負債及其核算指標

我國新國民經濟核算體系的主要指標

一、國內生產總值

(一)國內生產總值的概念

國內生產總值(GDP)是一個國家或一個地區所有常住單位, 在一定時期內所生產和提供的最終產品的價值,它是社會總產品價值扣除中間產品價值後的余額,也是社會最終使用於消費、投資和凈出口產品價值之和。國內生產總值的核算范圍包括了國民經濟各行各業,在價值構成上避免了中間產品的重復計算,因而能全面地、確切地反映全社會經濟活動的最終成果,並具有國際可比性,所以成為社會生產與使用核算的核心指標。

(二)國內生產總值的計算方法和主要指標

1.生產法及有關指標
生產法是從生產角度計算國內生產總值的一種方法。即從國民經濟各個部門一定時期內生產的總產品價值中,扣除生產過程中投入的中間產品的價值,從而得到各部門增加值,各部門增加值的總和就是國內生產總值。計算公式為:
增加值 = 總產出-中間投入
(1) 總產出是常住單位在一定時期內生產的貨物和服務的價值總和,反映國民經濟各部門生產經營的總成果,即社會總產品。以工業部門總產出的計算方法為例加以說明:
工業總產出是工業企業在核算期內生產活動的總成果,即工業總產值。採用「工廠法」計算,即以工業企業作為一個整體,計算企業工業生產活動的成果,企業內部不允許重復計算。它包括核算期內生產的成品價值、對外加工價值和自製半成品、在製品期末期初價值差額等。
(2) 中間投入是常住單位在生產經營過程中消費和使用的所有原材料、 燃料動力和各種服務的價值。 計算中間投入必須具備兩個條件:一是與總產出的計算口徑范圍保持一致,即計算與總產出相對應的生產經營過程所消耗的中間產品的價值。二是一般為本期一次性使用的,即本期消耗的不屬於固定資產的非耐用品;低值耗品則按本期攤銷的部分計算。
中間投入分為物質產品投入和非物質性服務投入,一般按購買者價格計算。
物質產品投入是生產過程中消耗或轉換的物質產品。物質產品投入包括貨物和物質性服務(貨運、郵電通訊、商業和飲食等服務)的消耗,不包括固定資產折舊。
服務投入是在生產過程中消耗的除物質性服務以外的各種服務。包括金融保險、文化教育、科學研究、醫療衛生、行政管理等。
下面介紹工業部門的中間投入的計算方法:
工業中間投入是在工業生產活動中耗用的外購原材料、燃料、動力及其他實物產品和服務費用(物質性服務費和非物質性服務費)。外購材料指企業為進行生產而耗用的一切從外部購進的原材料及材料、半成品、輔助材料、修理用備件、低值易耗品等,不包括生產過程中回收的廢料的價值和自製交庫的材料的實際成本,以及計人材料采購成本的自營運輸費用;外購燃料指企業為進行生產而耗用的從外部購進的各種燃料,不包括生產過程中回收作為燃料的廢料的價值、自製燃料實際成本,以及計人燃料采購成本的自營運輸費用,也不包括燒油特別稅;外購動力是指企業為進行生產而耗用的從外部購進的各種動力;物質性服務費指企業為進行生產而耗用的除上述中間產品以外的物質性服務費用,如支付外單位的運輸費、郵電費、修理費、倉儲費等;非物質性服務費指工業企業在生產和經營活動中對外單位支付的各種非物質性服務,如金融服務費、保險服務費、廣告費、職工教育費等。
(3) 增加值是總產出減去中間投入後的余額,反映一定時期內各部門、各單位生產經營活動的最終成果,也就是本部門、本單位對國內生產總值提供的份額。
按生產法計算增加值應注意對增值稅的處理,如果總產出包含增值稅(銷項稅額),則中間投入也應包含增值稅(進項稅額)計算;如果總產出和中間投入均不含增值稅,則按此計算增加值還應加上企業在核算期內應交的增值稅額,即:增加值:總產出-中間投入+應交增值稅。 本期應交增值稅-本期銷項稅額-(本期進項稅額-出口退稅-進項稅轉出數)。

2.收入法及有關指標
收入法是從生產過程中各生產要素創造收入的角度計算國內生產總值的一種方法。即各常住單位的增加值,等於固定資產損耗、勞動者報酬、生產稅凈額、營業盈餘四項之和,這四項也稱為最初投入價值。各常住單位增加值的總和就是國內生產總值。
計算公式為:
國內生產總值 = 固定資產損耗 + 勞動者報酬
+ 生產稅凈額 + 營業盈餘
(1) 固定資產損耗是核算期內生產中因耗用固定資產而磨損的價值。按SNA的要求, 應按固定資產重估價的價值和使用年限計算,我國限於條件,暫以固定資產折舊代替。固定資產損耗雖然也是在生產過程中損耗與轉移的價值,但它是社會最終產品價值的組成部分,這是與中間投入不相同的。
(2) 勞動者報酬是指勞動者從事生產活動而從生產單位得到的各種形式的報酬,包括工費、福利費及實物報酬。個體勞動者通過生產經營獲得的純收入也列入此項。
(3) 生產稅凈額是指各部門間向政府繳納的生產稅與政府向各部門支付的生產補貼相抵後的差額。生產稅是政府向各部門徵收的有關生產、銷售、購買、使用貨物和服務的稅金,包括各種利前稅。生產補貼是政府為控制價格又要扶持生產而支付給生產部門的補貼,包括價格補貼和虧損補貼。實行增值稅後,生產稅中還包括本期應交增值稅(產品銷項稅額與中間投入進項稅額之差, 進項稅中要扣除出口退稅及進項稅轉出數)。
(4) 營業盈餘是指總產出扣除中間投入、固定資產折舊、勞動者報酬、 生產稅凈額後的剩餘部分, 是企業組織生產經營所得到的盈餘。

3.支出法及有關指標
支出法是從最終使用的角度來計算國內生產總值及其使用去向的一種方法。國內生產總值的最終使用包括貨物和服務的總消費、總投資和凈出口三部分。計算公式為:
國內生產總值 = 總消費 + 總投資 + 凈出口
(1) 總消費是指常住單位在核算期內用於貨物和服務的全部最終消費支出,包括居民消費和社會消費,前者指居民個人滿足物質與文化精神生活需要的消費,後者是社會公共服務部門提供給全社會享用的消費。
(2) 總投資是指常住單位在核算期內投資支出合計,分為固定資產形成和庫存增加兩項。 固定資產形成是指常住單位在核算期內購置、建造的固定資產價值,包括各種有形的固定資產和無形的固定資產投資。庫存增加是指常住單位在核算期內庫存實物量變動的價值。一般採用 「差額法」 計算,即期末與期初庫存價值差額作為庫存增加,如庫存減少則用負數表示。
總投資 = 固定資產形成 + 庫存增加
(3) 凈出口是指出口總額減去進口總額的差額,如進口大於出口則用負數表示。出口是指常住單位向非常住單位出售及無償提供的貨物和服務總值;進口是指常住單位從非常住單位購買及無償得到的貨物和服務總值。

表10-1 國內生產總值及其使用表 單位:億元

生 產
順序號
金額
使 用
順序號
金額

一、總產值
二、中間投入
三、國內生產總值
1.固定資產損耗
2.勞動者報酬
3.生產稅凈額
4.營業盈餘
1
2
3

4
5
6
7
25663
14239
11424

1202
5888
801
3533
一、總支出
二、中間使用
三、國內生產總值
1.總消費
(1)居民消費
(2)社會消費
2.總投資
(1)固定資產形成
(2)庫存增加
3.出口
4.減:進口
5.統計誤差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5663
14239
11424
7273
5943
1330
4373
3803
570
1571
1789
-4

(三)國內生產總值及其使用表

國內生產總值及其使用表核算的是社會生產成果和社會使用基本總量。該表以國內生產總值作為核心指標,分別從生產與使用兩個方面反映生產活動的最終成果形成及其最終使用去向(如表10—1所示)。
該表分左右兩部分,左方為生產方,反映社會生產成果的價值形成和構成要素。按生產法和收入法計算國內生產總值的指標,包括總產出、中間投入和國內生產總值;國內生產總值按初次分配項目又分為固定資產損耗、勞動者報酬、生產稅凈額、營業盈餘四項。通過這些指標的計算可反映社會生產最終成果和初次分配的結果。指標間的平衡關系如下:
(1)生產法:國內生產總值(3)
=總產出(1)-中間投入(2)
=25663-14239=11424億元
(2)收入法:國內生產總值(3)
=固定資產損耗(4) + 勞動者報酬(5)
+ 生產稅凈額(6) + 營業盈餘(7)
=1202+5888+801+3533=11424億元
(3)生產法計算的國內生產總值=收入法計算的國內生產總值
該表右方為使用方,反映社會生產成果的使用。按支出法計算國內生產總值的指標, 包括總支出、中間使用、國內生產總值(最終使用),分別與表左方總產出、中間投入、國內生產總值保持恆等關系。國內生產總值按最終使用去向又分為總消費、 總投資和凈出口(出口減進口)。通過上述指標的計算可以反映社會產品的使用去向和結構。指標間的平衡關系如下:
支出法:國內生產總值(10)
=總消費(11)+總投資(14)+出口(17)-進口(18)
=7273+4373+1571-1789 = 11428億元
該表的左右雙方的平衡關系如下:
(1)總產出(1) = 總支出(8)
(2)中間投入(2) = 中間使用(9)
(3)生產法計算的國內生產總值 = 收入法計算的國內生產總值
= 支出法計算的國內生產總值
上述第三式是理論上的恆等式,稱為三面等值。表中的社會最終產品的生產及初次分配結果與社會最終使用應是相等的,因此必須保持三種方法的計算口徑一致。在實際操作中由於資料來源不同,計算結果會出現某些差異,稱為統計誤差(本例統計誤差為-4億元)。

二、國民生產總值

國民生產總值也叫國民總收入(GNl), 它等於國內生產總值加上來自國外要素收入凈額。國外要素收入凈額是指本國的勞動者從國外獲得的報酬和利息、紅利等財產收入扣除支付給國外勞動者從本國獲得的報酬和財產收入的凈額。

三、國民可支配總收入

國民可支配總收入是指一定時期內一國或地區常住單位經過初次分配、再分配後所得到的總收入。其公式為:
國民可支配收入= 國內生產總值 + 來自國外要素收入凈額
+ 來自國外經常轉移收支凈額
經常轉移收入和支出是在原始收入基礎上的收入再分配,一般表現為強制性或義務性、自願性的特點,收入和支出雙方不存在交換的基礎。常見的經常轉移收支項目有:個人所得稅或企業所得稅等收入稅、罰款、政府社會救濟支出、捐款等。經常轉移收入和支出,是在各機構部門之間的互相轉移,所以一定時期一國或地區內部的經常轉移收入合計和經常轉移支出合計是相等的。國內與國外之間也發生經常轉移收入和支出,如無償捐贈等。來自國外經常轉移收入扣減了對國外的經常轉移支出後的律額,也應列入國民可支配總收入。
從可支配總收入使用角度看:
國民可支配總收入 = 最終消費支出 + 儲蓄總額
最終消費支出包括:居民最終消費支出、政府最終消費支出以及為居民服務的非營利機構最終消費支出,它與總消費支出總量一致。
儲蓄總額包括:居民儲蓄、企業儲蓄和政府儲蓄。政府儲蓄有可能出現負值,即經常預算赤字。

四、其他有關范疇及其核算指標

(一)資金流量及其核算指標

資金流量是指一個國家社會資金在一定時期內增減變化量,即在一定時期內創造的,最終用於增加消費和追加積累的全部資金總量。資金流量核算就是以全社會資金運動為對象,以收入分配及各部門之間金融流量為主要內容的核算,用以系統地反映社會資金的來源、運用、結構、餘缺等情況。增加值是資金流量核算的初始量,經過初次分配和再分配,形成國民可支配收入。國民可支配收入用於消費支出和儲蓄,儲蓄用於投資和金融交易,最終形成資產負債存量。它是從資金運動方面描述國民經濟運行狀況的一種重要方法。資金流量核算的主要指標包括:收入分配指標和金融交易指標。

(二)國際收支及其核算指標

國際收支是指一個國家與世界其他國家(地區)之間,由於進行各種經濟往來而發生的收入和支付。主要包括:貿易收支、勞動收支、資本轉移和儲備變動等內容。國際收支核算是指對外經濟往來中發生的全部收支流量的核算。國際收支核算的主要指標包括:經常往來項目、資本(資金)往來項目、儲備資產增減額等。

(三)資產負債及其核算指標

資產負債是指一定時點、一定范圍內存在的以價值量表示的物質資料、債權債務和其他資產。
一定時點一般指年初、年末,資產負債核算為時點核算,指標為時點指標。
一定范圍是指核算總體的范圍,一般指一個國家、地區、構部門或機構單位。
資產負債核算就是指對一國或地區或機構部門一定時點擁有的資產和承擔的債務進行全面的核算。用於反映國民資產負債的規模、結構、及其分布狀況。資產負債核算的主要指標包括:非金融資產、國內金融資產與負債、國外金融資產與負債、儲備資產等。

Ⅸ 什麼叫"國民經濟"

國民經濟的性質是由生產關系的性質決定的。資本主義生產資料私有制決定了資本主義國民經濟受著資本主義基本經濟規律即剩餘價值規律的制約,受著競爭和資本主義生產無政府狀態規律的支配,資本主義國民經濟的發展客觀上所要求的各種比例關系,是在價值規律盲目而又自發的作用下,伴隨著生產的混亂、生產力的極大破壞和經濟危機的爆發強制地得到實現的。

閱讀全文

與國民經濟包括哪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均韜健康的產品怎麼樣 瀏覽:935
你所擁有的幸福是什麼歌 瀏覽:93
奇聞故事小泥人講的什麼道理 瀏覽:20
龍今年的婚姻如何 瀏覽:311
在不同時期對幸福有什麼好處 瀏覽:416
大海里的白雲屬於哪個故事裡的 瀏覽:498
這世間的愛情到底是什麼 瀏覽:477
美女騎摩托用英文怎麼說 瀏覽:412
李明德是哪個經濟公司 瀏覽:617
愛情公寓美嘉為什麼要這么可愛 瀏覽:968
釣魚健康碼有什麼用 瀏覽:863
海寧經濟到底如何 瀏覽:71
怎麼維持愛情的新鮮 瀏覽:626
講故事的六個要素是什麼 瀏覽:672
婚姻配對上吉中吉是什麼意思 瀏覽:726
多少人的婚姻是在湊活 瀏覽:705
高校實驗員屬於事業單位什麼類 瀏覽:454
金針故事肉絲怎麼燒 瀏覽:253
趕屍的故事有哪些 瀏覽:295
7722愛情代表什麼意思 瀏覽: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