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狀態 > 日本是如何刺激經濟增長的

日本是如何刺激經濟增長的

發布時間:2023-04-28 16:32:09

Ⅰ 日本經濟崛起的原因

主要因為美國的扶持與日本自身的全面發展戰略。具體原因如下: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日本的經濟文化不但沒有衰落,反而在短短幾十年內日本的政治經濟實現了全方位的發展,並一躍成為亞洲第一大國。執著於現實情況出現的原因是多種多樣的,最主要的有兩方面原因:

1、美國為了實現自己的強大,實現其自身的霸權戰略,由最初想佔領日本,並且扶植日本發展,從而輻射整個亞洲,所以那個時候日本就作為了美國在亞洲的代言人。並且隨著國際政治形勢的發展,美國認識到日本的經濟文化的恢復有助於自己在亞洲勢力的擴張。

2、二戰之後日本制定了相對全面的發展戰略,主動地參與國際競爭,重視科學與教育,國內的企業也制定出符合國家國情的發展策略,日本人獨有的民族心理幫助他們在二戰之後短時間內將日本的經濟迅速的崛起。

(1)日本是如何刺激經濟增長的擴展閱讀:

二戰後的日本工業基礎設施滿目瘡痍、百廢待興,在其後20年間,日本的經濟年均增長率達8%,第一個從戰後的「發展中國家」一躍跨入「發達國家」的行列。

1968年,日本經濟躍居世界第二位,僅次於美國。60年代,日本工業競爭力穩步提高,年均出口增長率高達18.4%。在60年代中期之後,除1973年石油危機後的2年,日本的經常項目每年均為順差。

在1985年的「廣場協議」之後,日元迅速升值,由此引發的出口產品的價格增長削弱了日本出口產品在海外市場的競爭力,1998年的日本經濟出現負增長。

在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後,日本經濟再次遭遇重創,除2010年外,其餘年份名義GDP 增長率都小於1%,並且GDP增長率多年出現負增長。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爆發後,日本出現近20年來最嚴重的衰退,名義GDP增長率為-4.6%。

日本經濟高度發達,國民擁有很高的生活水平。2014年,人均國內生產總值39731美元,是世界第17位。若以購買力平價計算,國內生產總值位居世界第3位(僅次於美國和中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是世界第23位。

Ⅱ 從國際環境和國內環境方面分析日本經濟高速增長的原因

20世紀五六十年代,日本不僅實現了高速經濟增長,而且還在戰時統制經濟體制的基礎上全面形成了日本式經濟體制。日本式經濟體制既是日本經濟高速增長的產物,又是日本經濟高速增長的重要原因之一,其主要內容是:1.日本式企業制度(1)「三種神器」在高速增長時期,戰時經濟統制期間就已成型的日本式企業制度進一步發展和完善起來了。其重要標志,首先是以大企業為中心,全面形成了終身僱用制和年功工資制,普遍建立起了企業內工會。終身僱用制、年功工資制和企業內工會被稱為日本企業的「三種神器」,它既是日本式企業制度的基本特徵,也是日本式經營的重要基礎。(2)命運共同體由於歷史文化傳統和戰後特殊的經濟社會背景,日本企業還形成了從業人員的命運共同體。在歐美各國,企業歸股東所有,從業人員不過是按契約勞動的被僱傭者。而在日本企業中,企業和從業人員之間的關系並不是簡單的契約關系,而是帶有一種命運共同體的性質。(3)法人所有制戰後初期的民主化改革解散了財閥,解除了財閥企業上層領導人的公職,戰時經濟統制期間就已受到限制的股東權利進一步削弱了。其後,隨著法人相互持股的發展,法人大股東取代了個人大股東,以大企業為中心,法人所有制就取代了資本家所有制。以法人所有制為基礎,日本大企業的所有權和經營權實現了比較徹底的分離。其重要標志,就是在日本大企業中,作為股東代表的外部董事人數甚少,企業經營者大都是從企業內部選拔出來的優秀人才,一般社員經過努力奉公和職務晉升,都有機會進入經營者的行列。2.企業間關系(1)企業集團和系列關系以戰前的財閥系企業為基礎,通過相互持股,日本大企業大都以城市銀行和綜合商社為中心,形成了企業集團。與此同時,各大企業在發展為全國性企業的過程中,還通過對子公司和部分長期交易企業的控股或持股,形成了以總公司為首的企業集團和系列關系。這種企業集團和系列關系以資本為紐帶,不僅密切了城市銀行、綜合商社和企業間的關系,而且還加強了大企業對中小企業和系列企業的控制,在企業之間形成了比競爭更為重要的協調與合作關系。(2)內部交易隨著企業集團和系列關系的發展,戰時擴大軍需生產所形成的企業系列和承包生產體制,進一步發展為企業間的內部交易。同一系列企業間的內部交易,不僅使大中小企業間形成了穩定的交易關系,而且還使專業化生產和社會化分工得到了充分的發展。(3)主銀行制度主銀行制度雖然萌芽於戰前並在戰時經濟統制期間得到了充分的發展,但其真正形成卻是在戰後的經濟高速增長時期。主銀行制度既是日本企業金融的重要特點,也是日本企業和銀行關系的重要特點。由於主銀行制度,企業和銀行之間不僅以金融交易為主形成了長期而穩定的交易關系,而且還通過銀行對企業的持股,在所有關系和人際關系的基礎上,形成了日本企業特有的公司治理結構。3.以間接金融為主的金融方式在經濟高速增長時期,間接金融不僅進一步發展,而且成了日本基本的金融方式。1950年,在日本產業資金籌措總額中,銀行貸款佔85.3%,1965年又進一步提高到了90.1%。這種以間接金融為主的金融方式,既是人為低利率政策下信用分配的產物,也是金融鎖國體制下國際資金流動受到了排斥和限制的結果。其中,人為低利率政策實際上是一種變相的金融統制。首先,根據1947年制定的《臨時利率調整法》,金融市場的利率在法律上受到規制,不可能隨資金供求關系的變化而提高;其次,由於大藏省的店鋪規制和日本銀行的「窗口指導」,不僅長期把金融市場的利率控制在了實際利率水平以下,而且還限制了銀行業的競爭,保護了經營基礎比較薄弱的地方銀行、相互銀行、信用金庫、信用組合等中小金融機構。在上述金融統制體制下,廣大中小金融機構雖然靠店鋪的區位優勢吸收了大量的存款,但受利率規制的限制,卻不可能把它貸給有較大經營風險的中小企業;與此同時,由於營業地域的限制,中小金融機構又不可能以大企業為貸款對象。於是,中小金融機構所吸收的大量存款,就通過銀行間資金拆借市場,集中地流向了城市銀行。在主銀行制度下,城市銀行匯集的資金集中地供給了重點產業部門的大企業。另外,以日本興業銀行為中心的長期信用銀行利用發行金融債券的特權,通過發行金融債券從地方銀行、相互銀行、信用金庫、信用組合吸收了大量的資金,也集中地供給了重點產業部門的大企業。這樣一來,就以城市銀行和長期信用銀行為骨幹,聯結地方銀行、相互銀行、信用金庫、信用組合等中小金融機構,形成了一種井然有序的間接金融體系。當時,大藏省的政策是既不允許任何新的事業參入,也不讓任何一個金融機構破產,採取了被稱為「護航艦隊方式」的金融保護行政。4.日本政府全面干預國民經濟(1)宏觀經濟政策從戰後經濟復興時期開始,日本政府就通過一系列的宏觀經濟政策,加強了對國民經濟的干預。例如,戰後初期實施的增加貨幣發行量刺激景氣的金融政策和傾斜生產方式,都充分體現了日本政府對國民經濟的干預。進入高速增長時期以後,日本政府以金融、財政、稅收政策為中心,並輔之以產業政策、國土開發政策、收入分配政策、通商貿易政策、技術引進和技術開發政策、勞動政策、社會保障政策、環境保護政策等,全面干預了國民經濟。日本政府的宏觀經濟政策大都有其獨具的特色,並且大都獲得了顯著的成功,發揮了很大的作用。例如,以人為低利率政策、「窗口指導」、「護航艦隊方式」等為顯著特點的日本式金融政策,以產業結構政策、產業保護政策、企業政策、政策金融等為顯著特點的日本式產業政策等,都是獨具日本特色並且取得了很大成效的宏觀經濟政策。(2)國家規制日本政府在干預國民經濟方面較多地運用了法律手段,制定了許多國家規制。所謂國家規制,是指政府為維護市場經濟秩序、防止不必要的競爭、確保公正交易,以法律、行政命令和通知等形式,對企業和產業活動所制定的規章制度或要求,也可理解為國家限制或國家管制。戰後以來,日本政府實施了全面干預國民經濟的政策,與其他發達國家相比,日本也是國家規制最多最嚴的國家。從國家規制發揮作用的范圍看,如果把存在有關法律或制度的經濟領域視為國家規制的對象,則1990年受國家規制限制的經濟領域占所有經濟領域的41.8%。其中,製造業和不動產業受到規制的領域雖然只分別佔14.1%和7.5%,但金融、保險、電力、煤氣、自來水以及礦業、建設業所受到規制的領域都達到了100%,運輸通訊業、農林水產業、服務業受到規制的領域也分別佔97.3%、87.1%和55.6%。由此可見,除製造業和不動產業外,日本政府對各產業的規制都是很多很嚴的。(3)經濟計劃日本政府在干預國民經濟方面還較多地運用了計劃手段。1955年日本政府就開始像戰時經濟統制時期一樣制訂了經濟計劃,用以指導國民經濟的發展。其中,最有名的是1960年制訂的《國民收入倍增計劃》。日本政府的經濟計劃雖然不是指令性計劃而是指導性計劃,但由於它適應各發展階段經濟社會環境的變化,提出了符合實際情況和實際需要的長期經濟政策,引導了經濟發展方向,為家庭和企業提供了可靠信息,指導了民間部門的經濟活動。在發達國家中,除日本外,制訂經濟計劃的國家只有法國和瑞典。德國、英國和加拿大雖然也有長期經濟計劃,但其內容只限於財政方面,並不涉及經濟目標和經濟政策的方向。(4)國土開發日本政府對計劃手段的運用在國土開發方面表現得更為明顯。除經濟計劃中的公共投資計劃外,日本政府還專門制訂了國土利用計劃和國土綜合開發計劃。1960年以來,日本政府共制訂了四次國土利用計劃、五個全國綜合開發計劃,另外還制訂了許多地方開發計劃。與經濟計劃相比,國土利用計劃和國土綜合開發計劃更為具體,針對性也更強。以國土綜合開發計劃為例,歷次計劃不僅都詳盡分析了制訂計劃的背景,而且還都具體地提出了計劃的基本目標、主要課題、開發重點、開發方式和有關政策措施等。國土綜合開發計劃更集中地體現了日本政府的政策意圖和政策手段,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了市場在國土開發方面的失敗,不僅在糾正東京一極集中的弊端、縮小人口過密地區和人口過疏地區的差距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而且在協調人與自然的關系、實現日本經濟可持續發展方面,也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Ⅲ 在20世紀六七十年代,日本政府的哪些措施促進了經濟

眾所周知,日本作為三個法西斯國家之一,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向眾多國家發動侵略。被侵略的國家組織起來,形成反法西斯同盟,合力抵抗德意日三個法西斯國家的破壞行為,並在1945年取得了決定性的優勢。1945年8月者升15日,日本天皇裕仁不得不以廣播「終戰詔書」的形式宣布日本無條件投降,這標志著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完全失敗。這次失敗,使日本的綜合國力大幅度下降,日本青壯年勞動力和科研技術人員損失慘重,工廠學校大量被毀,經濟陷入低谷。再加上日本國土面頰狹小(不足40萬平方公里),多種資源貧乏,使日本陷入了嚴重的危機之中。眾多日本國民對國家的復興不抱希望。 但是,日本並沒有在失敗的陰影中繼續沉淪下去,而是在在二戰後採取了正確的經濟政策和發展戰略,取得了飛躍性的發展。究其原因,我認為主要有以下幾點: 1:日本制定了適合國情的發展戰略。由於日本是東亞的島國,四面環海,所以在二戰後,日本根據本國國情制定了"以加工貿易立國"的發展戰略,抓住了和平安定的有利時機,充分發揮海洋經濟的優勢,利用戰後原材料價格低的有利條件,確立了「以加工貿易立國」的發展戰略,極大促進了本國經濟的恢復和發展。同時,把由產業扶持政策、產業調整政策、產業技術政策、產業保護政策和產業組織的產業政策與有關的經濟首判老計劃結合,保進企業的振興。 2:美國開始幫日本恢復經濟。戰後初期,日本的對外貿易主要是日美貿易,日本是美國商品的重要市場。為使日本進口美國貨物,美國建立了多種周轉基金。其中,「自然纖維周轉基金」就是為日本進口美國棉花而設立的。佔領結束後,日本仍為美國的重要市場。日本在1951年月發布的第一個日美經濟合作計劃中將原計劃實現食物自給自足的目標改為依靠美國農產品進口來保證食物的消費,所以,美國成為了日本食品和原料的重要供應地。 3:重視對國民科學技術的教育。二戰結束後,在美國佔領軍的監督下,日本進行了歷史上的第二次教育改革。這次教育改革至今歷時了約六十年的時間,是繼明治維新時期第一次教育改革後的又一次全面的、徹底的教育改革。此次教育改革,培養了一大批適應技術革新需要的熟練勞動力和中、高級科技人員,提高了勞動生產率,推動了日本經濟的高速增長。 4:良好的國民素質。日本國民對國家的熱愛和無私奉獻的精神,使他們把大量的精力投入到國家建設中去,成為了推動日本在二戰後經濟迅速崛起的重要原因之一。 5:政府積極鼓勵民間和國有企業購買國外的專利技術,盡可能的壟斷各個產業。日本從中收取了許多其他廠家的專利費,所以很多產業都被日本所壟斷,錢都源源不斷地滾到他們的腰包里了。向美國這種當代「汽車上的國家」現在在汽車銷售上也遠不如日本。經過多年的努力,現在日本已經有了一個完整的經濟圈,成為了世界經濟中心之一。 由此可見,日本二戰後經濟崛起並非空穴來風,而是經過了日本自身的努力和其它機遇的出現才會成功。從中我們也可以吸取各方面的經驗去鞏固我國的發展策略,讓我國發展得更好。我認為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經驗: 1:制定適合我國國情的發展沖弊戰略。我國作為一個社會主義國家,需要制定不同於資本主義國家且切合我國國情的發展戰略,使我國發展更為迅速。我國也可以借鑒其他國家的優秀發展策略,來幫助我國全面發展。 2:注重科技立國,大力發展科技力量,培養大量高技術人才,為國家建設增添動力;實施人才強國戰略。當今和未來的國際競爭,說到底是人才的競爭。擁有更多更好的人才,才能在競爭中取得主動,贏得未來。 3:搞好與其他各國的關系,使中國在國際舞台上擁有自己的一席之地;互幫互助,與其他各國共同發展,共同進步。對加強和改善新的對外政策應加強與各國經濟界人士的交流,繼續促進雙方的合作,爭取在各領域實現互利雙贏的關系。加強科學、技術、教育、文化、學術、藝術、體育、旅遊等領域的民間交流與合作,促進相互了解和友好關系。加強兩國青
少年之間的交流,鼓勵中國青少年與各國青少年交朋友,建立友好關系。加強對青少年對外
關系史的教育和對外政策的教育,樹立大國風范。 4:提高國民素質,加強國民素質教育。我們應該有明確的素質標准可以參照,形 成普遍共識,讓這種標准成為習慣,努力向著標准靠近的過程就是素質不斷提高的過程。
每個人前進一小步,社會就會前進一大步。 日本以技術立國。技術力是比GDP更加重要的指標。GDP可能被地震一瞬間摧垮,如果技術力還在,則經濟的根本還在。如果技術力被摧毀,多大的GDP也會隨風而逝。至於什麼是技術力,有很多指標衡量,如國民識字率,技術工人數量,各門類專業人才,鋼鐵、機械、化學、電子等基幹產業的規模和技術水準等,可以通過大量的數據圖表來表示。日本學者做學問時比較喜歡比較技術力,他們認為這才是經濟的根、真正的經濟。而我們,需要學習的不僅僅是一個方面,我們需要學習的還有制度,文化,科技,環境保護,愛國程度„ „國家的發展也不僅僅是靠政府,還需要我國公民共同的努力。那就讓我猛攜起手來,共同創造更好的明天!
望採納!

Ⅳ 日本經濟崛起的原因探析

二戰之後日本經濟迅速崛起,在歷經三十多年的快速發展過程中,日本人民素質極大提升,日本產品以其精益求精的品質橫掃歐美大陸,日本也成功邁過中等收入陷阱成為了世界上頂尖的高科技發達國家。在自然資源極度匱乏,戰後基礎設施毀滅性受損的情況下,日本是如何實現經濟史上的令人瞠目結舌的蛻變?我認為最主要原因可以歸結到三方面:第一,堅持自主創新科教興國戰略;第二,企業界卓越的經營管理;第三,日本文化下配套的人力資源管理。

科教興國——飽經實踐檢驗的崛起之道的重復

科教興國是日本整個民族歷來的傳統,從唐朝時向中國派送遣唐使留學生積極學習東方智慧及先進技術,到19世紀後期實行的明治維新積極向西方吸取理性指引下的自然科學,我們可以看到日本這個民族靜下心沉住氣虛心好學的精神,以及好學表面背後勃勃的爭勝野心,這是島國文化環境下,日本的開放兼容並包,輕思辯重實用的文化心理的表現,可以說日本民族將「學習」二字最大化的轉化為了國家實力。因此日本二戰後,重視科教的戰略並不是日本第一次這樣做,而是對他歷經時間檢驗的崛起之路的創新型重復。

首先對於科技創新來說,它是從研究開發機構向企業轉移的復雜過程,其中主要存在技術、市場、創新收益分配及制度環境的不確定性,它們是影響技術創新時滯的根本原因。制定技術創新政策的目的,是為了減少或者消除技術創新過程中的不確定性,縮短技術創新時滯,加快技術創新成果從潛在生產力向現實生產力的轉化進程。日本政府傾向於採用直接干預的方法來促進創新,比較偏好的政策手段主要是:政府對民間研究開發採取扶植和支持,政府直接參與協調研發,建立專利法律對創新進行保障。

日本的科技創新主要分為三個時期。

1946年至1970年代,大致是日本戰後科技的起步和壯大階段。日本在此期間從實際出發,實施「技術吸收「戰略。技術引進和技術革新為高速增長創造了先進的技術和裝備基礎。1953~1971年期間,日本國民收入的年平均增長率為8.8%,其中靠「知識的增長及其他」因素而實現的為1.97%,包括表示技術進步的變數在內,這個因素在這個時期對日本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22.3%。戰後初期,為恢復經濟,日本把重點放在了引進先進技術設備上面,而且政府直接干預外匯和引進設備用的外資,集中投資於與國家經濟發展直接相關重化工業等基礎部彎蔽門。日本約有一半的設備不到5年就更新一次,通過引進先進設備,迅速提高生產能力逐步擴大需求,改變經濟結構,並提高國際競爭能力。正是通過引進設備,同時引進技術,日本確立了一條技術吸收戰略,即遵循著「引進—模仿—吸收—改造—創新」之路實現自強。

1980年代以來是戰後日本科技發展的第二次大轉變。日本提出「技術立國」的方針,加強了對基礎性、獨創性技術的研發;由重化工業向技術密集型產業轉移敗皮,並加強「產學官」合作研發模式;因伴隨經濟高速增長而出現的公害問題日益尖銳,開始重視發展對付公害的科技。1980年,通產省正式提出「科技立國」戰略,標志著日本將要告別模仿與改良的時代,轉向自己創造科技以帶動經濟的時代。

1990年代以來,日本的科技戰略轉為「科技創造立國」,並採取了一系列的制度創新。90年代起,日本經濟表現低迷,日本政府認識到科技的原始創造很重要,日本已經完成了追趕西方發達國家的戰略目標,幾乎已沒有可模仿、引進的對象。冷戰結束後,在全球競爭日趨激烈的形勢下,日本不再那麼容易地從西方發達國家引進先進技術,而且在經濟全球化與信息化形勢下,日本面臨著美國和新興國家雙重壓力。為了適應新形勢,改變「重應用技術,輕基礎科學」的模式,日本強化了中央政府對科技工作的管理。並且日本為了突出強調「鼓勵創新,發展科學」的重要性,日本也著力營造了良好的培養創新性和開拓人才的制度環境。

總體來埋枯州看我們發現日本的重視科技發展的政策是隨著經濟發展的需求逐步調整的,從最初的實用主義出發,積極學習重視先進技術的引進吸收借鑒;中期推進政府、企業與大學的合作,注重對先進技術的改進優化升級;90年代後期,科技發展到金字塔頂端學習空間有限,政策扶持將技術性科學向基礎性科學傾斜,尋找引導經濟增長新的科技點。

科教興國,教育和科技是分不開的。技術設備需要有人才操縱,技術設備需要有人才發明創造,新興科技的研究需要理論研究做基礎,因此科技與教育是相輔相成,缺一不可的。從歷史上看重視教育早經成為日本國民本身具有的特點。早在德川幕府時期,日本教育事業就較為發達。後來明治政府建立後,領導者更深深感到,想使國家強盛必須「文明開化,求知識於世界」通過教育去引進世界各國的先進技術,開發國民的人力資源。因此1886年日本開始實行小學4年義務教育,在1907年又實行了6年義務教育,到1919年義務教育的普及率達到99%以上。因此二戰之前日本的基礎教育非常完善,二戰之後日本損失了大量的機器設備,但是日本國民的素質是並沒有丟掉的,所以二戰後對於教育的大力支持更是對其長久以來的崛起之道的堅持。日本的義務教育和高等教育並舉,均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首先從義務教育以及各種教育事業來看。1945年經濟「起飛」前夕,初中普及率達到80%,到1973年,初中普及率達到100%。日本的教育風氣格外的嚴格,每天授課時間長,每周上課5天半,一學年只放一個多月的暑假,新年假和4月份的開學前的假。學校紀律嚴明,學生勤懇專心學習,這些也正是日本人重視教育好學的表現。同時日本辦學條件相當不錯,各類教育事業蓬勃發展。尤其對於學前教育日本也極為重視,為了提高父母的教育水平,日本會通過廣播講座等舉辦「母親班」、「雙親班」,以增強父母對教育子女意義的認識和提高教育藝術,讓父母成為合格的嬰幼兒教育者。甚至在1950年之後,日本開始舉辦短期大學,開設大量家政方面的課程,其中重要的內容之一就是關於子女的教育藝術。除了家庭教育,日本的學前教育機構也有巨大的發展,比如幼兒園和保育所的數量質量的迅速發展。

如果說義務教育是日本人才培養的基礎,那麼高等教育對於來說就是日本經濟發展的前沿。日本高等教育有別於他國的不同之處在於時刻注意社會的需求,造就新人才。為了培養出經濟社會發展和科學技術發展所需要的專門人才。日本政府努力調動企業界的積極性,同時和他們攜起手來,共同支持高等教育的改革和發展。最初,政府盡量採納經濟界提出的意見和要求,進行學制和課程設置的改革,後來乾脆把經濟界人士直接吸收進「中央教育審議會」,讓他們直接提出對高等教育的要求。表現為以下幾點:第一,大量增招理工科學每年大幅度增招理科學生,理工科畢業生佔大學畢業生總數比例從1957年的26%,到1960年至1970年穩定到41.9%;第二,擴充理工科專業。日本大學的工學部從1955年的73個增至1970年的134個;第三,學校和企業的緊密合作。日本經濟界向高等院校提供經費資助,為學校增添設施設備,為搞好教學和科研創造必要的條件。同時企業為學生提供實習場所,大學教師到企業講授有關經營管理以及生產技術方面的知識;企業派人到學校學習進修,企業聘請大學教師擔任本單位某一部門的工作人員。還加強了企業與科研方面的合作。可以說日本通過教育培養人才與企業發展對人才需求相結合,為經濟的發展注入了大量新鮮血液。

卓越管理——助日本企業披荊斬棘的武士刀

站在現在的角度回顧過去,我們發現日本在他的崛起過程中,在管理經營領域很多方面都走在了時代的前列,這些方面仍然值得我們去學習。

設計力就是競爭力。當時的日本企業已經看到未來的市場競爭的重點將越來將集中在產品設計、質量和服務三個方面。而以產品設計最為突出。西方很多企業家都深深體驗到設計是產品競爭力的關鍵所在。而日本企業家正因為精於此道而取得了全球競爭的優勢。在技術進步背景下,人們的需求日新月異,往往一個產品還沒推出多長時間新一代的產品馬上就出來了,產品的壽命大大降低,因此就需要大量的設計人員。所以當時日本施行了一種人員派遣制。從產品到生產流水線的設計,一批設計團隊幹完後迅速撤出去負責下一個項目,並未給企業造成太大負擔。這種現象在當時日本的汽車行業和家電行業非常常見。

重視新技術的物化,決定產品設計的核心是技術。運用先進技術武裝企業,才能使得產品功能多樣、款式新穎、質量優越從而獲得高附加值。日本權成菊地誠傅士說過日本企業注重徹底的應用技術,徹底的產品開發,也就是重視新技術的物化。他說當美國把尖端技術最先應用於宇航工業、軍事工業時日本卻毫不猶豫地把尖端技術應用於日常民用產品。通過觀察事實,確實如此。把新技術迅速轉化為贏利商品這是日本企業的一大長處。比如當年的超導研究,當各國在熱衷於超導材料的研究時,日本率先研究成功了「全超導發電機」,並著手研製不用螺旋槳而利用電磁流體力高速推進的「超導電磁推進船」。同時,面對顧客多樣性與人性化的需求,日本企業在產品設計、工藝設計和製造裝配上盡量爭取標准化、模塊化和成組設計的思想實行柔性製造、柔性裝配,追求生產同樣的產品質量比競爭對手好,種類比競爭對手多。比如日本的手錶行業,近年來不斷推出各種款式新穎的多功能手錶常常令消費者耳目一新。這大多都得力於應用尖端技術。精工的工廠擁有大量計算機和150個機器人,能生產3000種不同型號的手錶。從一種型號的生產轉到另一種型號的生產只需15秒鍾,目前它每天能生產3種新型手錶。日本的「靈活製造系統」(即FMS也稱柔性製造系統。通常由計算機、數控機床、機器人、料盤更換器和自動化倉庫組成、能適應多品種、小批量生產)能生產93種產品。一家典型的擁有這種系統的美國公司每年只能生產一種新產品,而日本公司卻能生產22種。由此不難理解日本產品在那個時期的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何以總是高於美國產品一籌。

重視開發人的潛力。日本企業家當時在面臨未來市場的反復無常、新技術層出不窮和競爭的極大壓力等嚴峻現實。在迫使人們對傳統的勞動力觀和勞動力功能進行再認識對勞動力的要求將從強調體力轉向注意大腦的背景下,日本在企業內部引入競爭機制。公司提升一個人時,重點放在預期今後會作出的貢獻上,而不是放到以往的成績上。這種注重未來而不是注重過去的評級制度,使人無法躺在過去的功勞上「吃老本」而是鼓勵人兢兢業業地工作。日本企業不但重視給職工提供高收入滿足員工對較舒適的物質生活的需求,也注重員工渴望人與人之間相互尊重自我實現的追求。比如稻盛和夫曾講京陶公司能取得顯赫的成功依靠的就是「人心」。他非常注重和職工建立互相信賴的關系,認為最重要的是相信職工,在此基礎上相信自己。他說「要是企業成長起來,並富於活力,就要想法設法使人變得有活力。只要這一點解決了,即使物、錢缺乏,企業也會具有活力,也會發展。」

培養時代需要的領導人。企業的成功,在很大的程度上取決於領導人的素質。當世界走向未來的轉折時期,對企業領導人提出的要求更高。日本企業家提出了不同於西方全才的想法認為能使全體人員都產生向心力的管理人員,才是最優秀的。日本造船公司總經理藤井義弘認為公司的各部門都有專家,把每個人的特長發揮出來,使之與提高經營成績聯系起來才是總經理的任務。他說只要能把本公司的人所具有的能力全部發揮出來,大家團結在一起共同努力,公司就能發展起來。為貫徹上述思想,日本企業提供了組織和制度上的保證:一、集思廣益,在職工中廣泛開展合理化建議活動。二、發動職工參加管理,最普遍的形勢是QC小組(質量管理小組)。三、實行現場優先主義,即優秀的技術人員全部投入生產第一線。現場人員在企業中起重大作用,具有長期現場工作經歷的人才更可能被提升到負有重大責任的崗位。四、設置智囊團。不僅研究政策,更研究本企業的市場戰略,開發新產品以及如何提高本企業的信譽等。

勝利屬於最有信息處理能力的人。進入21世紀,我們發現信息作為一種社會的核心早已成為我們的共識,在大數據雲計算的技術的幫助下人類對信息的發掘,使得人類對於信息有了全新的運用。而在那個時代,日本企業早已經成為了信息處理方面的佼佼者。當時在日本,信息的價值越來越受到重視,企業家視信息為公司賴以興旺發達的源泉。尤其是那些大財團,不僅在國內收集信息,還向海外伸出了觸角,他們的商業信息網路遍布世界各地。在當時日本企業對信息的重視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企業信息部門的工作人員多於生產、銷售部門的工作人員,他們的工作常對其他部門產生重要的影響。二、智慧決定企業競爭的勝負,而智慧藉助於不斷獲得的信息的積累。面臨局勢的變動,決策者在做重大事件的決策時能否順利取決於企業平時積累的信息是否足夠有效。三、不但在外部收集信息,還注意收集企業內部的信息。諸如員工對產品的看法評價議論等,以及他們對社會現象的反應。四、更加註重經常利用搜集信息來解決問題,進行預測、自我啟發。五、企業間的信息網路進一步加強了。廠家與商店聯機,獲得更多一手資料。總之,日本企業當時除了對傳統的人財物重視之外,也將信息提升到了同等地位。

善於適應環境的應變能力。在信息化時代,消費市場向多樣化、個性化和高級化發展,微小的變化往往會決定事業的成敗。因此,企業必須具備極強的應變能力,才能適應市場瞬息萬變的變化。日本企業家過去總是嘲笑美國企業一味追求革新產業和新興產業,見異思遷,頭腦過「活」;而說自己是死心眼,只是扎扎實實地向生產的更深更廣層次開掘,不為外界環境左右,即所謂以不變應萬變。但實際上日本企業是很善於適應環境的。曾幾何時當他們切身感受到新世紀的嚴峻挑戰時,審時度勢立刻就來了個180度的大轉彎。例如新日鐵過去聲稱除鐵以外什麼都不搞,而後來卻搞起碳素纖維、精密陶瓷、矽片等與鋼鐵沒有多大關聯的產品生產。雅馬哈是世界最大的鋼琴製造商,現在同時又是世界第二大電動車製造廠家。日本企業這種高技術的多元化經營趨勢,顯示了他們所具有的巨大應變能力。

通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日本式的經營管理中有三大方面幫助其產品在國際市場披荊斬棘。第一大方面是對於技術的極致化運用,日本企業能將科技成果迅速轉化為盈利產品,利用柔性製造系統將產品的設計推向極致。第二大方面在於對人的內心世界的重視,日本重視對員工潛力的開發,滿足員工的精神需求,運用質量管理小組提升員工對管理的參與度,將團隊精神發揮到極致。第三方面,日本企業前瞻性的對信息的重視。收集信息的觸角既向外伸向全球也向內伸向員工,對信息的精確把控也為其及時應對環境變化提供了基礎。

日本文化——表現在日式人力管理制度中的民族精神

日本企業文化的特點有很多,概括起來有四方面。「和」的思想是靈魂,日本的企業不論規模大小都有最高目標和階段性目標,從社長到員工為實現目標齊心協力。同時在日本企業內部員工比較注重工作聯系的紐帶,企業講究提高集體工作效率和集體激勵,鼓勵員工在完成自己工作定額的同時,主動幫助同事,形成互助合作的氛圍,這種』和「是團隊之合。「忠」的思想是根本。日本企業的員工一進入企業就受到「以企為家」的教育感召,大都追求對企業的終身奉獻。員工對企業的忠誠與互助精神使得日本企業實現自主管理、彈性管理成為可能,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和企業效益。日本企業家不僅把企業看作一種獲得利潤的經濟實體,還把企業當作滿足員工廣泛需求的場所,從物質和精神兩方面幫助員工進行自我價值的實現。「勤」的思想是保證。勤奮是日本民族的優秀品質。日本企業無論是領導者還是員工都有一種孜孜以求的精神,他們對於時間觀念極強,認為一個小時只有四十分鍾,這種時間觀念鑄成了日本企業的高效率。同時日本人的勤奮還表現在對產品的精益求精上。正是在這種精神下將美國的產品競爭的一塌糊塗。「人本」思想是精髓,正是以人本思想為中心,以「和」為代表的團隊精神,以「忠」為代表的敬業精神,以「勤」為代表的進取精神等企業精神使得日本企業充分調動員工的主觀能動性、積極性、創造性和開發和發揮人的潛力。也正是在這些精神的引領下,日本企業產生了與之相配套的三大人力管理制度,終身僱傭制、年功序列工資制和企業工會制度。

終身僱傭制。終身僱傭制是指職一旦被企業錄用可以被持續僱傭直到退休,不會因為企業經營周期的波動而遭到解僱。終身僱傭制只適用於從高中、大學等應屆畢業中招收的正式員,臨時、合同、記時及外單位派來的外來的員工等均不屬於「正式」職工,也就不能享受終身僱傭待遇。終身僱傭關系是企業與員之間形成的一種默契,並是以契約的形式確定下來的,因此終身僱傭制是一種慣例。對於那些堅持這一制度的企業來說,將會贏得好的名聲,也就能在每年的春季畢業招聘中吸收到高素質的人才。相反,對於曾經解僱正式職的企業,優秀的人才不會到這樣的企業就職。終身僱傭制形成於二戰後,在日本處於經濟高速增期得到普及。年功序列工資制。年功序列工資制是指正式職工每隔一定時間提高一次工資,職位也每隔一定時間晉升一次的慣例。由於這種制度並不是以員工的工作業績和工作能力為依據的,相同工齡的職工工資收入相差很小。在經過一段時間的工資、獎金、職位同步提高後,職工之間通過晉升競爭逐漸拉開工資、獎金和職位。如果職工中途退出企業;在新的企業年功要從頭算起,從而加大了職工途退出企業的成本。年功序列制是實現終身僱傭的必要保證,二者互為補充。企業內部工會。由於日本企業採用終身僱傭制和年功序列工資制,職工一生的利益都與所在企業連在一起,各個企業之間的情況差別很大。因此工會都以企業為單位組成,而不像美國那樣跨企業組建行業工會。這一特點使得日本企業的工會會在與資方的談判中,更多考慮的是企業的整體利益和長遠發展,更多採取合作和讓步策略,以免談判破裂給職工造成大的損失。另外,日本企業的工會會員和工會幹部都必須是本企業的正式職工,因此部分工會幹部由於考慮日後晉升的原因而難免替資方說話,這樣日本的勞資糾紛一般都在企業內部解決。終身僱傭制、年功序列工資制、企業內部會是構成日本企業人力資源管理模式的三大支柱。與此相適應,日本企業人力資源管理形成了錄用制度、內部晉升、企業培訓、崗位輪換、退職金等一系列制度安排,構成了完整的日本企業人力資源管理模式。

日本的這一套人力資源管理模式形成於二戰後,在日本經濟崛起的過程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首先有利於調動職工的勞動積極性。職工在職業的安定感及企業對職工個人意願或感情的尊重使得職工產生對「企業大家庭」的依附和忠誠心理,主動維護企業利益,為企業獻計獻策,員工也積極參與管理。同時也防止熟練員工的流失,增加了企業人力資本蓄積,降低了勞動力的替代成本。其次,有利於採取現代化的科學管理制度和先進技術。企業職工隊伍的穩定使得企業樂於對員工的培訓進行投資。日本企業及重視職工錄用使得學歷也重視生產實際過程中不斷提高技術水平和勞動技能,給員工提供到研究生院甚至國外留學的機會,造就了一大批高水平人才,為企業採用現代化科學管理制度和先進技術創造了條件。第三,有利於調和勞資關系。僱主對職工生活等的關心以及職工收入的高低與企業經營好壞、成敗興衰緊密聯系,是勞資雙方結成命運共同體。按企業組織工會把勞資糾紛局限於企業內解決,雙方已與托和諒解,有利於企業穩定發展。雖然在新的競爭格局形勢下,這些人力資源管理制度產生了諸多的問題,比如制度僵化企業間人才流動困難,為了維穩僵屍企業大而不倒,員工的福利重造成了企業利潤微薄等。但不可否認的是這些制度是日本經濟騰飛過程的成果和助推器,在那個階段起到了舉足輕重的重大作用。

綜上所述,我認為日本的崛起的核心要素是企業的力量。企業自身在對西方先進科學技術與管理技術學習的過程中,在大規模生產流水線作業的基礎上,利用柔性製造與團隊作業對流程再造,解放了身體負擔及重復性運動後,找到了真正的朋友真正的團隊精神。而科教興國帶來的的科技進步和教育發展為企業提供了扎實的資本和人才基礎,日本文化下誕生出來的日式人力資源管理為日本企業的迅猛發展提供了潤滑劑。這兩方面加之日本企業自身之上,猶如猛虎添翼,方成就了日本經濟在那段時期的驚人騰飛。

參考資料:

1.黃景旭.從日本企業看未來的企業經營管理

2.李紹猛.日本二戰後的創新崛起.決策與信息.2015年第8期

3.劉乃成.日本企業文化的特點與啟示.企業文化.2003第12期

4.王鳳玲.日本企業人力資源管理模式面臨的挑戰及其變革趨勢.人力資源管理2003年第3期

5.張婷.二戰後日本經濟崛起原因探析.價值工程

6.李翠翠.日本企業文化特點及對中國企業文化建設的啟示.經濟研究導刊2008年第18期

7.唐向紅.日本文化與日本經濟發展關系研究.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

8.李克.日本經營神話的復甦? .中央編譯出版社

9.高柏.日本經濟的悖論——繁榮與停止的制度性根源.商務印書館

Ⅳ 日本經濟騰飛是由於哪些原因

1、日本制定了適合國情的發展戰略。由於日本是東亞的島國,四面環海,所以在二戰後,日本根據本國國情制定了「以加工貿易立國」的發展戰略,抓住了和平安定的有利時機,充分發揮海洋經濟的優勢,利用戰後原材料價格低的有利條件,確立了「以加工貿易立國」的發展戰略,極大促進了本國經濟的恢復和發展。同時,把由產業扶持政策、產業調整政策、產業技術政策、產業保護政策和產業組織的產業政策與有關的經濟計劃結合,保進企業的振興。
2、美國開始幫日本恢復經濟。戰後初期,日本的對外貿易主要是日美貿易,日本是美國商品的重要市場。為使日本進口美國貨物,美國建立了多種周轉基金。
3、重視對國民科學技術的教育。二戰結束後,在美國佔領軍的監督下,日本進行了歷史上的第二次教育改革。這次教育改革至今歷時了約六十年的時間,是繼明治維新時期第一次教育改革後的又一次全面的、徹底的教育改革。
4、良好的國民素質,日本國民對國家的熱愛和無私奉獻的精神,使他們把大量的精力投入到國家建設中去,成為了推動日本在二戰後經濟迅速崛起的重要原因之一。
5、政府積極鼓勵民間和國有企業購買國外的專利技術,盡可能的壟斷各個產業。日本從中收取了許多其他廠家的專利費,所以很多產業都被日本所壟斷,錢都源源不斷地滾到他們的腰包里。

Ⅵ 日本的戰後經濟是怎麼發展起來動

一、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蘇對峙的國際形勢是顯而易見的原因,日本企業因而獲得源源不斷的軍需訂單,從而為戰後日本經濟的恢復提供了強有力的刺激。

二、出於抑制日本並與蘇聯對抗的考慮,美國一直以其核力量和海軍、陸軍保護日本本土和海上航道。這意味著,日本得以將大量經費從高額國防開支中轉移出來,為其工業和技術發展提供更多資源。

三、晚至經濟早已「起飛」的20世紀80年代,日本年均國防開支僅116億美元,而同一時期法國、英國、西德為210至240億美元,美國更高達2390億美元。按人均計算,1983年每個日本居民只需為防務支付98美元,而英國人為439美元,美國人為1023美元。

(6)日本是如何刺激經濟增長的擴展閱讀:

日本戰後70年的經濟增長主要分為三個階段,20世紀50年代後半期到70年代前半期的高速成長,70年代前半期到90年代前半期的穩定成長,以及90年代之後股票等泡沫崩潰的「失去的20年」,日本陷入被稱為通貨緊縮的低速增長。

而日本經濟實現高速增長的起點是1956年。當時已超過了戰前的經濟規模,日本政府的經濟白皮書中也記錄到「已經不是戰後」。冰箱、洗衣機和黑白電視這「三件神器」銷量驚人,豐富的勞動力對生產和流通構成支撐。

在經濟迅猛增長的背後,扭曲也出現擴大。大氣和水污染日益嚴重,由於增發國債,日本政府的債務出現膨脹。20世紀90年代之後,日本經濟經常陷入負增長。經濟刺激的資金和債務不斷增長,遠遠超過稅收收入,加劇了財政的惡化。

Ⅶ 戰後日本經濟迅速發展的原因是什麼

戰後日本經濟迅速發展的原因有以下五點:

1、「冷戰」背景下美國對日本的扶持。

戰後,美國從其在亞太地區的戰略需要出發,把日本作為遏制東方社會主義陣營的力量加以扶持和改造。在美國的帶動和影響下,日本上千億美元的戰爭賠款被免除。

美國在日本推進民主改革,其內容包括審判戰犯、修改憲法、改君主專制天皇制為君主立憲天皇制、控制發展武裝力量、解散舊財閥集團、進行農地改革和建立以自耕農為主體的小農經濟等。這些改革有利於消除生產關系中軍國主義和封建勢力殘余的影響,為經濟發展奠定了基礎。

2、日本制定了適合自己國情的發展戰略。

作為一個資源貧乏的島國,日本制定了外向型的經濟發展戰略,在20世紀50至60年代確立了「貿易立國」方針,積極開拓國外市場,促進出口,獲得了大量外匯。

3、重視國民教育。

明治維新後,日本就很重視發展教育,戰前已普及了四年及六年制教育。戰後,到1950年,已實現九年義務教育的完全普及,適齡兒童的入學率達99%。

1956至1978年間,日本的教育經費在行政費用中佔比達20%—23%,名列資本主義國家之首。小學和初中義務教育的普及,為60年代高等教育的大眾化,進而為提高國民的文化素質、使日本成為高學歷的社會奠定了基礎。

4、注重新興技術的研發和應用。

戰後初期,日本的科技水平遠遠落後於歐美發達國家,政府確立了積極引進國外先進技術的方針,關注世界科技發展的最新動向。

1950至1977年,日本引進國外先進技術15066項,用十多年的時間吸收了世界各國用半個世紀開發的幾乎全部的技術成果。可以說,日本趕超先進國家,走的是一條捷徑。

5、良好的國民素質。

日本國民對國家熱愛,做事嚴謹、認真,有奉獻精神,他們全力投入國家建設,成為推動日本在「二戰」後經濟迅速崛起的重要內在動力。

Ⅷ 日本經濟崛起的原因

戰後日本經濟崛起讓人感到驚訝,那麼,,日本經濟崛起的原因是什麼?下面就由我告訴大家日本經濟崛起的原因吧!

日本經濟崛起的原因

(一)美國實施全方位的扶植的政策

1.對日政策的全面調整。美國為了遏制社會主義蘇聯和中國,重新調整了對日政策,即從削弱日本,轉為扶植日本。美國積極制定使日本早日自主的方案,力主緩和戰爭賠償,允許日本保留賴以恢復生產特別是軍工生產的資設備基礎。為了使日本盡快擺脫戰後的通貨膨脹和糧食危機,美國於1948年12月,提出了“穩定經濟九原則”,1949年2月還派底特銀行董事長道奇到日本擔任佔領軍當局的最高財政顧問,對日本經濟進行整頓,制定了“道奇計劃”,把“穩定經濟的九原則”加以具體化。道奇的緊縮財政 措施 實行後,通貨膨脹被抑制住了,日本經濟也穩定下來,開始向自由經濟過渡。

2. 侵朝戰爭的“特需”訂貨。戰後美國為了爭做世界霸主,1950年6月發動了對朝鮮的侵略戰爭。這場戰爭給日本的經濟帶來了巨大的發展機遇。日本得到了大量的“特需”收入,極大地刺激了日本經濟的迅速恢復。給日本經濟注入活力,帶來了國內的“消費景氣”。

3. 舊金山體制的構築和建立。1951年9月8日,簽訂的《日美安全保障條約》宣告了美國對日本公開佔領結束,開始了美國對日本半佔領狀態的“舊金山體制”時期。政治上,由於美軍的“保護”使戰後日本獲得較為安定的國際環境和較為穩定的國內政局;經濟上,日本擺脫了戰時沉重的軍費負擔。這樣得以把資源、勞動力技術開發與科學研究的主要力量,集中於和平經濟的發展。

(二)制定外向型經濟發展戰略,加入國際競爭體系

在美國的大力的扶持下,日本經濟很快完成了戰後經濟恢復,為了使經濟進入戰後發展的快車道,日本政府適時制定了外向型的經濟發展戰略,看準當代國際經濟發展的趨勢,根據國內資源貧乏的實際,選擇了以“重、化學工作”為中心的加工貿易型的面向國際的發展戰略。並相應調整產業結構,優化重組國內企業,保護大型企業,鼓勵發展托拉斯企業。為了立足國際市場,日本政府制訂了一系列扶持與干預經濟的政策,日本汽車工業的崛起。

(三)根據本國實際,適時調整政策

1.充分利用科技革命的成果。第三次科學技術革命以空前的規模和速度,把科學技術水平推向新的高峰,開創了科學社會化和社會科學化的新紀元。20世紀50~70年代是日本經濟恢復發展的主要時期,也是第三次科技革命成果普及運用的關鍵時期,更是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經濟發展的“黃金時期”。日本趕上了機遇,更抓住了機遇,在確立外向型經濟發展戰略的同時,制定了“科技立國長遠發展戰略”,注意吸取第三次科技革命成果,選擇以計算機技術的開發,合成材料技術的開發,為振興日本工業的突破口,引進國際尖端技術,進行消化後螞兆使之轉化為生產力。

2.制定“高度經濟成長”政策。1956年日本政府制訂《經濟自立五年計劃》,從此,日本進入實現國民經濟現代化的高速發展時期。1960年池田內閣制定了“高度經濟成長”政策,即《國民收入倍增計劃》預計劃在十年後的1970年國民生悶頌租產總值和國民收入都增加一倍。

為了“高度成長”,政府給國家財政進行巨額投資和金額貸款,採取對公司企業減稅及其他財政措施,以增加資本積累,增加出口貿易。為了“高底成長”,工業生產在大規模設備投資下,以技術革新為中心,進一步以世界第一的超高速度繼續增長。

3.推行貿易外匯的自由化計劃。為了擴大出口,增收外匯,加速經濟發展,1960年6月,日本政府制訂了《貿易、外匯自由化計劃大綱》,同時恢復日元櫻坦對美元的交換性能。池田內閣執政後,1961年7月,進一步制定了《促進自由化計劃》。1962年內,包括石油、煤炭在內,日本實現了產品88%的自由化。1964年6月,日本政府發表《貿易匯兌自由化計劃大綱》,8月,日本成為《國際貨幣基金協定》第八條所規定的國家。接著又加入了當時以開發“後進國”為名的歐洲合作組織(OEEC)這些標志著日本“開放型”經濟體制的形成。這一系列計劃的實施,使日本的對外貿易呈迅速上升勢頭。

Ⅸ 日本的經濟發展主要靠什麼

日本經濟發展主要靠工匠精神,他們希望把自己傳統產業做大做強做精,同時,依靠旅遊刺激經濟發展。

Ⅹ 日本經濟騰飛的主要原因是什麼

你好,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啊。
首先,①日本進行了比較廣泛的社會改革,進一步廢除了生產關系中的封建落後因素,為經濟發展奠定了基礎。②美國對日本的扶植。③實行國民經濟非軍事化,全力進行經濟建設。④制定了外向型的經濟發展戰略,引進最先進的科學技術,調整國內產業結構,促進出口。例如,60年代末,日本已成為世界上最大的電視機生產國之一,並大量出口。當時,日本生產的纖維和黑白電視機出口美國,超過美國該產品進口數的1/10,從而引起美日貿易摩擦。課文中的插圖《60年代末日本的電視機工廠》反映了60年代末日本大量生產電視機的情況,⑤積極發展教育,培養人才。1950年,日本的九年義務教育的普及率就已經達到99%;1970年,高中學生考進大學的已達23.6%。教育的發展,為經濟現代化提供了高素質的人才。⑥朝鮮戰爭與越南戰爭期間,美軍的大批軍事及後勤物資訂貨,進一步刺激了日本經濟的發展,使日本經濟迅速活躍起來。

80年代以後,日本加大發展高科技產業的力度,推動經濟穩步發展。

據統計,1960年~1970年間,日本的工業生產年均增長16%,國民生產總值年平均增長11.3%。1968年,日本的國民生產總值超過聯邦德國,成為僅次於美國的資本主義世界第二號經濟大國。1986年,日本的黃金儲備達到421億美元,位居世界第二;1987年,日本的外匯儲備超過聯邦德國,居世界首位,1988年,日本的人均收入達1.9萬美元,超過同期美國的1.8萬美元。1988年,根據權威的美國《商業周報》統計,世界排名前30名的大公司中,日本佔了22家。隨著經濟實力的增強,日本開始謀求政治大國的地位。

2.日本謀求政治大國的地位

1972年,日本外相大平正芳在記者招待會上說:「日本跟著美國腳步走的時代已經過去了。」同時,日本在日美同盟的前提下展開了所謂的「多邊自主外交」。1972年9月,日本和中國恢復邦交。1982年上台的中曾根康弘首相在多次場合公開聲明,日本還要謀求做一個政治大國,在國際事務中有更多的發言權,並積極爭取得到聯合國的常任理事國席位。70年代中期以後,日本軍費逐年增加,成為美國重要的戰略夥伴。

說明:日本軍事實力的膨脹,引起亞洲人民的高度警惕。

歸納小結:①戰後國民經濟非軍事化,政府得以集中有限的財力物力進行經濟建設。②大力發展科學技術,利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③大力發展教育,培養人才。④美國的援助和扶植。

二戰後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在發展經濟的過程中,吸取歷史教訓,推行社會福利政策,緩和社會矛盾,人民生活得到改善。然而,矛盾沖突依然存在。

其次,日本經濟現代化的實現,是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其中既有外部條件,也有日本政府和人民自身的努力。

戰後初期日本實行的民主改革,推動其社會經濟結構發生較大的變化,也對社會生產關系作了局部調整,建立起適應當代經濟發展的資產階級民主制度和有利於運用現代化管理手段的企業組織形式和管理體制,從而將國民中蘊藏的勞動智慧和創造力激發釋放出來,成為推動社會經濟高速發展的基礎動力。

戰後國際形勢的演變給日本的經濟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機遇。日本在憲法中被迫放棄戰爭權,以後又以允許美國駐軍為代價,換取美國的「核保護傘」,致使其軍費開支相當少,能夠把大量的人力物力投入和平經濟的發展。朝鮮戰爭爆發前後,美國開始大力扶植日本,不僅給了它約36億美元的「特需」訂貨,而且將沒收的850家軍需企業歸還給日本政府,並提供了大量的貸款和援助,美國私人資本也大規模湧入日本。美國的扶植,使日本獲得了經濟發展所必需的資金和技術。

日本自明治維新以後就一直非常重視教育,1872年政府頒布了全國統一的學制,強制推行小學義務教育。1947年又進行教育改革,將義務教育的范圍擴大到初中。到50年代中期,全國25歲以上的人口中受教育率高達94%,70年代中期又基本普及了高中教育。政府教育經費支出在國民收入中的比重逐步上升,50~60年代在5%左右,70年代上升到6%~7%,1980年達到7.2%。在人才結構方面,政府根據不同時期經濟結構的發展變化,調整教育重點。在經濟恢復時期,為了提高勞動者的文化素質,把普及初等義務教育作為重點;50年代後期和60年代,國家大力發展重化工業,就把培養中級技術人才作為教育發展的重點;70年代以後,日本產業結構從資本密集型的重化工業轉向知識密集型產業,政府又把培養能自主開發新技術的高級人才和熟練運用新興技術的中級人才作為教育的重點。由於日本長期堅持「教育先行」的戰略,為經濟發展保證了人才資源。

日本政府利用國內外各種條件,確定了具有本國特色的發展道路。在這方面,日本的國家干預方式和企業內部的經營管理特點,都對經濟發展起了很大的推動作用。除此之外,政府根據日本的特點,一方面採取引進國外先進技術的方針,另一方面確立「貿易立國」的戰略,積極有效地開拓國際市場,擴大進出口貿易,加強資本輸出。在引進先進技術方面,政府重視世界科技發展的最新動向,甚至利用產業間諜來獲取科技情報資料;同時在50年代實施審批制度,對引進工作加以管理和引導,以避免重復引進,節約外匯。進入60年代以後,日本的經濟實力和外匯支付能力加強,政府在這方面的管理才有所放鬆。日本引進技術是根據本國經濟發展的條件和實際需要,有選擇有重點地進行的。50年代中期以前,國家處於經濟恢復時期,主要引進電力、鋼鐵、汽車、造船、機械製造等基礎產業部門的傳統成套設備和技術。50年代中期以後,尤其是60年代初開始,逐漸轉向以購買專利為主來引進新興技術。從70年代中期開始,為了實現從資本密集型向技術和知識密集型產業轉變,又以引進尖端技術為主。為了對引進技術進行吸收改造,日本企業不惜花費巨額資金,吸引優秀人才,在仿造的基礎上博採眾長,改革創新。在開拓國際市場方面,1955年進出口貿易總額不過45億美元,1960年就達到近85億美元, 1965年又上升到166.21億美元,1970年躍升至近382億美元。資本輸出1970年累計達67.9億美元。

長期堅持推行高積累、高投資和強化資本積累的政策,實現低成本高效益的運行機制,也是日本政府宏觀調控政策的內容之一。高積累的基礎是高剝削率、高儲蓄率和低福利。戰後日本工人的工資水平在西方發達國家中最低,而且增長速度遠遠低於勞動生產率。相反,受文化傳統的影響,日本民眾的家庭儲蓄率(即家庭儲蓄占家庭可支配收入的比例)在西方發達國家中卻是最高的,由家庭儲蓄形成的投資約占社會投資總額的1/3。此外,政府也進行巨額投資,60年代政府投資佔到國內投資總額的24%左右,70年代上升到約30%。私人投資和國家投資兩者相加,使全國固定資本形成總額從1955年的17 030億日元猛增到1985年的875 610億日元,30年內增長50倍。固定資本形成總額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長期保持在1/3左右,高於其他發達國家。資本的投資效率也一直高於歐美發達國家。在高效益的前提下,急劇增長的投資推動了日本經濟迅速發展。
期待你的滿意啊~~

閱讀全文

與日本是如何刺激經濟增長的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婚姻三杯水什麼意思 瀏覽:915
如何實現幸福1000字 瀏覽:323
如何鎖住婚姻 瀏覽:868
中國古代四大美女分別代表哪些圖 瀏覽:242
懷孕健康證打什麼針 瀏覽:945
村子來的美女穿什麼就很美 瀏覽:507
932代表931愛情含義是什麼 瀏覽:760
事業單位考試競爭會怎麼樣 瀏覽:141
鎧甲的故事什麼好看怎麼辦 瀏覽:724
事業單位孕婦懷孕老公有什麼待遇 瀏覽:27
院落牆上有什麼故事 瀏覽:296
盤點哪些奪人命的美女客棧老闆娘 瀏覽:708
為什麼事業單位招聘不寫明待遇 瀏覽:262
新鮮星星知多少我的世界故事模式 瀏覽:422
愛情傳說成語是什麼 瀏覽:202
如何種植幸福樹苗 瀏覽:394
美女直播賣車怎麼這么多 瀏覽:239
iu的故事有哪些 瀏覽:928
優酷鄉村愛情13怎麼不能看 瀏覽:943
不懂為什麼愛情會變得很好 瀏覽: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