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我國經濟發展的優勢是什麼
我國經濟發展的優勢如下:
1、中國經濟發展韌性好,調整適應能力強
經濟發展韌性好,是指經濟發展的調整適應能力強,並有較強的抵禦風險能力,遇到困難和風險時能夠及時採取有效措施,推動經濟較快地恢復正常狀態。
2、中國經濟發展潛力足,有平穩增長的廣闊空間
中國經濟發展潛力足,是因為支撐經濟平穩、可持續發展所需的各項條件是充分有力的,經濟高質量發展還有廣闊的提升空間。
一是市場資源空間廣闊。經過了新中國70年建設、特別是改革開放40年的洗禮,我國形成了其他國家無可比擬的龐大市場空間:近14億人口、9億勞動力、8億網民、1.7億受過高等教育和擁有技能的人才資源、1億多個市場主體,這些動輒數以億計的市場資源和空間,就是參與全球經濟競爭的重要競爭優勢。
二是內需潛力持續旺盛。消費方面,按世界銀行劃分標准,我國有4億多人處於中等收入階段,隨著消費環境的改善和優質供給的跟進,消費需求增長的潛力,特別是居民消費還有很大增長空間。
三是新的活力更加充沛。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實施,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政策的推進,極大地激發了全社會的創業創新活力。
3、中國經濟發展迴旋餘地大,具有戰略縱深
中國經濟迴旋餘地大,主要表現是經濟發展的梯度差異明顯,經濟發展的進退空間巨大。
一是發展空間大,我國幅員遼闊,國土面積約960萬平方公里,地區發展梯度明顯。隨著一系列重大區域發展戰略的有效實施和區域協調發展的深入推進,將不斷拓展發展空間,進一步釋放發展潛力,加快培育新的區域增長極。
二是產業門類齊全,新中國成立後我國在工業領域的持續努力,為改革開放後我國工業化的快速發展奠定了基礎,經過改革開放40多年的攻堅克難,我國已經成為世界工業大國、製造業大國,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一個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在世界500種主要工業產品中,220種工業產品產量居世界首位,且產業鏈條非常完備。
三是宏觀調控餘地大,市場經濟需要適時適度逆周期調節和相機抉擇,我國政府宏觀調控「工具箱」里尚有較多政策儲備,可供選擇的工具較多。既能夠打「組合拳」,也可定向施策。
(1)經濟因素屬於什麼優勢擴展閱讀:
新形勢下中國經濟發展的新思路
為了順應時代潮流和適應經濟發展面臨的新環境,中國提出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創造性地規劃了未來中國的發展道路和增長方式。
新的發展理念為解決中國經濟面臨的問題與挑戰、塑造中國經濟發展的新動力提供了新的思路。結合中國經濟發展內外環境與因素的新變化,新形勢下推動中國經濟發展還需重點把握以下五個方面。
一、准確把握經濟發展階段
經過30年的經濟高速增長後,從大的歷史階段看,中國仍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但從當前世界各國經濟發展水平看,中國已經進入中等偏上的發展階段。相比改革開放初期,中國經濟面臨的國內國際環境發生了巨大變化。
一方面,經濟發展方式正從注重規模和速度的粗放型增長向注重質量和效率的集約型增長轉型,經濟結構正從以增量擴能為主轉向化解過剩存量、提質增量並重調整,經濟發展動力正從依託能源資源和勞動的傳統增長點向以創新為支撐的新的增長點轉變;
另一方面,發達經濟體對中國經濟崛起的防範力度不斷加大,在出口、技術轉讓、規則等方面對中國嚴加限制。因此,要准確分析判斷我國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徵,提前布局創造新的經濟增長點,盡早規避「中等收入陷阱」。
二、培育技術競爭新優勢
在傳統技術領域,先進技術主要集中在歐美等發達國家;在新興技術領域,發達國家同樣擁有技術開發與創新的優勢。要為經濟崛起提供持續的技術支持,必須打破這種技術分配格局,跨越「技術鴻溝」,並在部分領域占據優勢地位。
為此,要從以下五個方面入手加快技術的研發與運用進程:
一是加大對基礎性研究的支持,鼓勵普遍性的技術改進,為全社會的科技創新夯實牢固基礎;
二是為科研項目創造良好的融資環境,在進一步加大政府投入的基礎上鼓勵和引導社會資本參與科技創新活動;
三是高度重視高精尖人才的培養和引進,健全人才培養、引進、使用和保護機制,激發科技人才的持久創新動力;
四是推動企業與高等院校、科研機構的技術研發合作,推進產學研一體化發展,促進科技成果快速轉化為現實生產力;
五是推動在節能環保、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製造、新能源、新材料等新興領域的技術開發,力爭取得突破性進展,創造相對於發達國家的優勢地位。此外,還要創造機遇和條件繼續加強同歐美等發達國家之間的高新技術合作。
三、系統推進深化結構改革
在結構性因素持續壓制需求的情況下,僅靠短期政策刺激不僅難以持續維持較高經濟增速,而且還可能導致更為嚴重的經濟問題。因此,解決經濟問題的根本出路在於深化結構改革。
在人口結構上,不斷提高高素質人口的比例,加快人力資本積累。這包括加強職業技能培訓和高精尖人才的培養,促進更多人口更高質量的就業;推動勞動力市場改革,在提高勞動力市場彈性和加強社會保障之間尋找更好的平衡;持續增加研發投入,在保護知識產權的原則下促進知識擴散和技術轉移,將創新作為推動經濟持續增長的關鍵動力。
在需求結構上,一方面優化投資結構,提高投資效率;另一方面逐步實現更多依靠內需特別是消費需求拉動經濟增長。在產業結構上,一方面逐步實現更多依靠服務業和戰略新興產業帶動經濟發展;另一方面大力推進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促進經濟的轉型升級。
四、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機制
為了破除不合時宜的舊體制機制的束縛,創造新的經濟增長活力和動力,需要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不斷完善市場機制,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具體來說,它包括以下三個方面的內容:
一是反對壟斷,促進競爭。逐步打破部門分工的傳統格局,反對行業壟斷,促進各行業的自由競爭。
二是放鬆管制。在加強監管的基礎上放鬆管制,不斷完善現有宏觀經濟治理規則的設計,促進全社會要素的自由流動。
三是擴大開放。在加強宏觀審慎的基礎上循序漸進地擴大對內對外開放,推動開放不斷向廣度拓展和深度延伸。
五、深度參與全球經濟治理
為了給經濟發展營造良好的外部環境,充分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中國必須更加積極地參與全球經濟治理,深度融入世界經濟體系,並在國際經濟規則的制定方面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
在理念上,中國形成了「共商共建共享」的國際合作和全球治理基本理念,彰顯了中國參與全球治理的開放性和包容性,得到了很多國家和地區的認同。
在行動上,中國需要重點做好以下三點:
一是以「一帶一路」倡議為依託,加強國際產能合作,根據需要促進產能「走出去」和「引進來」的雙向流動;
二是加強同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合作和政策協調,推動建立反映新興經濟體發展利益的國際規則;
三是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治理,積極應對發達經濟體追求自身利益優先的政策調整,引領經濟全球化朝著符合時代潮流的方向繼續前行。
⑵ 當前我國經濟的最大優勢是什麼
我國經濟最大優勢,首先是國內市場巨大,有14億逐漸富起來的消費群體,全球羨慕。不像印度,雖然人口也多,但購買力低下。第二,是一個國家強有力計劃經濟為主的市場經濟綜合模式,國家對經濟的調節和掌控能力遠遠不是其它國家所能比擬的。應變能力強。第三是積累了巨大的財富,具備了強大的基礎設施,是全球少有的,抗經濟危機沖擊的能力超強。第四,是有強大國防力量保衛著我們經濟的順利發展,沒人敢侵略。。我放心發展經濟對於中國經濟的表現,國家統計局的判斷是「總體平穩持續恢復」。那麼,這種平穩恢復體現在哪裡?不妨從三個大項目來看看。
1133萬人!提前完成目標!
就業是民生之本,隨著穩就業政策持續發力,新增就業的任務提前「交卷」了。
數據顯示,1-10月份,全國城鎮新增就業1133萬人,提前完成了全年新增就業1100萬人的目標任務。
從失業率來看,10月份,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為4.9%,與上月持平,比上年同期下降0.4個百分點,不僅低於去年同期,也低於2019年同期水平。
從青年人就業情況來看,16-24歲人口調查失業率為14.2%,比上月下降0.4個百分點,連續三個月下降。
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付凌暉說,這說明青年人就業情況在逐步改善。主要原因還是由於大學生就業入職在逐步增加。
10萬億元!「買買買」增速加快
消費是拉動中國經濟增長的主動力。受到疫情、汛情等因素的沖擊,消費增速一度回落,而從10月份來看,消費顯現出恢復的韌性。
數據顯示,10月份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4.9%,增速比上月加快0.5個百分點,連續兩個月回升。
其中,網購突破10萬億大關,1-10月份全國網上零售額103765億元,同比增長17.4%。
付凌暉分析,居民的商品消費熱情不減,「雙11」預售也有利於10月份當月的批發和零售業的增長。10月份,批發和零售業生產指數兩年平均增長4%,比上月加快0.7個百分點。國慶假期一定程度上也帶動了住宿和餐飲業的恢復,10月份住宿餐飲業生產指數兩年平均增長1.3%,增速由降轉升。
可以說,你的「買買買」立功了!你貢獻了多少錢呢?
1.3萬億斤!全年糧食有望再獲豐收
10月份,全國秋糧收獲接近尾聲,從各地實打實收情況看,秋糧有望增產。在夏糧比上年增產59.3億斤、早稻增產14.5億斤的基礎上,全國糧食總產量預計將達1.3萬億斤以上。
全年糧食有望再獲豐收,意味著中國人的飯碗里不會缺糧。
11月初,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糧食儲備司司長秦玉雲就透露,目前,中國糧食庫存總量充足,處於歷史高位。特別是小麥和稻穀兩大口糧品種占總庫存的比例超過70%。
而且,中國糧油加工能力很強,每天可以加工稻穀150萬噸、小麥80萬噸,也就是說,如果按每人每天吃一斤糧測算,一天加工出來的米面都夠全國人民吃2天了。
手中有糧,心中不慌。
⑶ 什麼是經濟因素
非經濟因素,簡單而言,是指除了經濟以外的其他各種因素,包括人文教育和社會保障、政府職能、法律法規等等。經濟因素指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