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狀態 > 中國什麼時候廢除計劃經濟體制

中國什麼時候廢除計劃經濟體制

發布時間:2023-04-27 23:10:09

1. 1998年改革最鮮明的特徵是

最鮮握凱明的特徵是:轉變政府職能,推動經濟體制轉軌。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特點有:困首①從試點汪皮數到推廣。②首先在農村,然後到城市。③廢除舊體制,建立新體制,即廢除計劃經濟體制,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④從單一公有制到以公有制為主導,多種多有制經濟並存格局。⑤從經濟體制改革到政治體制改革。

2. 中國實行計劃經濟是在什麼時期,1978年前嗎

1949-1978年實施的。計劃經濟,或稱計劃經濟體制,又稱指令經濟,是預先計劃生產、資源分配和產品消費的經濟體制。因為幾乎所有的計劃經濟體制都依賴於指令性計劃,所以計劃經濟也被稱為指令性經濟。
計劃經濟一般是指政府提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總體目標,制定合理的政策措施,有計劃地安排重大經濟活動,根據事先制定的計劃,指導和調節經濟運行的方向。
計劃經濟資源的分配,包括生產什麼和生產多少,是由政府計劃決定的。與市場經濟相比,計劃經濟是指有別於市場經濟的高度集中和高效的社會經濟制度。計劃經濟,顧名思義,就是計劃和計劃經濟。從而避免市場經濟發展的盲目性和不確定性以及對社會經濟發展的危害。
拓展資料:
如重復建設、企業間惡性競爭、工廠倒閉、工人失業、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社會經濟危機等。首先,這種新經濟體制的應用,有助於在短期內治癒舊中國遺留下來的惡性經濟波動,從而順利渡過經濟難關。建國初期,面對國民黨政府留下的財政枯竭和通貨膨脹的局面,國家加強了集中管理,一年之內基本制止了通貨膨脹,經濟初步實現了穩定。中央財經委員會在1949年的平抑物價斗爭總結中指出,市場價格上的競爭,不僅要求統一指揮,而且要求有能力保證這種統一指揮意圖的實現。
其次,在經濟發展水平低、建設資金嚴重短缺、國力有限的條件下,這種行政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是為了保證有限的資源集中用於重點建設,為國民經濟良性循環奠定物質基礎。在國民經濟恢復期結束後的第一個五年計劃時期,正是因為國家運用行政權力,通過對重點建設的集中統一管理,建成了以蘇聯援建的156個項目為中心的694個大中型建設項目和部分骨幹企業,使中國建立了比較完整的基礎工業體系和國際工業體系框架,積累了經驗,培養了幹部, 為國家工業化奠定了初步基礎,從而為國民經濟的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長期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

3. 經濟體制改革時間

1978年開始著手改革。計劃經濟體制內部引入市場機制改革(1978—1984 年)。這一時期在理論上提出「計劃經濟為主、市場調節為輔」,第一次使市場調節在經濟體制中取得了一席之地。1982 年黨的十二大提出了「計劃經濟為主、市場調節為輔」的原則,不僅肯定了市場調節作為計劃調節的補充是必需的和有益的,而且把計劃調節區分為指令性計劃和指導性計劃,指出對許多產品和企業適宜實行指導性計劃。
經濟體制改革階段
第一階段:計劃經濟體制內部引入市場機制改革(1978—1984 年)。這一時期在理論上提出「計劃經濟為主、市場調節為輔」,第一次使市場調節在經濟體制中取得了一席之地。1982 年黨的十二大提出了「計劃經濟為主、市場調節為輔」的原則,不僅肯定了市場調節作為計劃調節的補充是必需的和有益的,而且把計劃調節區分為慧核指令性計劃和指導性計劃,指出對許多產品和企業適宜實行指導性計劃。這個提法突破了完全排斥市場調節的計劃經濟傳統觀念,但在理論上沒有完全樹立起商品經濟的應有地位。這一時期的改革主要是在計劃經濟體制內部引入市場機制,以求引入市場機制完善計劃經濟體制。在實踐方面,這一時期主要是在農村推行以聯產承包責任制為主的改革以及對部分工業企業實行擴大自主權的改革。
第二階段:發展有計劃商品經濟階段(1984—1992 年)。這一時期在理論上提出「有計劃商品經濟」的說法。
1984 年10 月黨的十二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第一次突破了把計劃經濟與商品經濟對立起來的傳統觀念,正式提出了社會主義經濟是公有制基礎上有計劃的商品經濟的思想。1987 年黨的十三大在有計劃商品經濟理論的基礎上,對社會主義市場機制問題進行了新的概括和說明。報告指出:「社會主義有計劃商品經濟的體制,應該是計劃與市場內在統一的體制」。同時提出了「國家調節市場,市場引導企業」的經濟運行機制模式。但是這一理論把發展市場體系僅僅理解為發展商品經濟,因此對於市場機制的理解還比較簡單。在實踐方面,這一時期實施了以城市為中心的全面體制改革,改革的內容、范圍十分廣泛,幾乎涉及到生產關系的所有方面和部分上層建築。一是通過所有制方面的改革,調整了所有制結構。在總的結構上,從過去的單一公有制經濟結構逐漸改變成為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經濟成分並存的所有制結構。二是通過臘碧衡體制改革和運行機制的轉變,為實行社會主義市場運行機制准備了體制基礎。計劃體制、投資體制、財政體制、流通體制、價格體制、分配體制和社會保障制度都進行了以引進市場機制為主要內容的改革。
第三階段: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階段(1992—2003 年)。這一時期,在理論上確立了「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說法。1992 年鄧小平南方談話,明確了「計劃經濟不等於社會主義,資本主義也有計劃;市場經濟不等於資本主義,社會主義也有市場。計劃和市場都是經濟手段,計劃多一點還是市場多一點,不是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本質區別」 等思想。黨的十四大報告明確提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至此,人們對社會主義的認識就從傳統的計劃經濟思想中徹底擺脫出來,市場經濟開始與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相結合,成為中國經濟改革的基本目標。1993 年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議》,進一步提出了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基本框架。在實踐方面,一是以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為核心的微觀基礎的轉型。通過建立現代企業制度,使企業成為獨立的商品生產者和經營者,全面參與市場競爭,成為真正的市場主體。二是以配套改革為內容的宏觀制度的創新。對財政、稅收、外匯、金融、投資、外貿以及流通體制等綜合配套體系進行改革,取得良好效果。三是以市場流通和社會保障為主的宏觀體制改革。通過市場流通領域改革,健全了市場規則、整頓市場秩序;社會保障制度改革邁出了重要步伐,探索建立了多層次的社會保障制度。
第四階段: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階段(2003 年至今)。這一時期,在理論上進一步肯定了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必要性。2003 年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對建立完善的市場經濟體制進行了全面部署。輪做此後圍繞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等問題形成了「科學發展觀」重要思想。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提出了「五個統籌」、「構建和諧社會」、「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等一系列新的提法,大大促進了改革實踐的進行。在實踐上,這一時期的主要任務包括:完善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建立有利於逐步改變城鄉二元經濟結構的體制,形成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機制,建設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現代市場體系,完善宏觀調控體系、行政管理體制和經濟法律制度,健全就業、收入分配和社會保障制度,建立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機制等。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第六條 按勞分配的原則。
國家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製度。
第七條 國有經濟,即社會主義全民所有制經濟,是國民經濟中的主導力量。國家保障國有經濟的鞏固和發展
第十一條 在法律規定范圍內的個體經濟、私營經濟等非公有制經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
國家保護個體經濟、私營經濟等非公有制經濟的合法的權利和利益。國家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並對非公有制經濟依法實行監督和管理。

4. 中國計劃經濟的確立與結束時間

法律分析:中國的計劃經濟體制1953年開始,中國的計劃經濟體制在1992年時結束。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第六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基礎是生產資料的社會主義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勞動群眾集體所有制。社會主義公有制消滅人剝削人的制度,實行各盡所能、按勞分配的原則。

國家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製度。

5. 計劃經濟是哪年取締的

用詞不對吧,什麼叫取締啊,應該叫什麼時候開始實行市場經濟。

1978年12月25日,十一屆三中全會結束,決定以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為中心,實行改革開放。實際上全面的改革開放自1979年開始。
1992年10月18日,中共十四大閉幕,決定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1993年中國全面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同年10月的十四屆三中全會,正式確立。

6. 黨的十五大後計劃經濟體制被徹底打敗了嗎

對的
黨的昌畢十五大後,計劃經濟體制被徹底打破。
市場經濟的發展以及社會特色主義的建設在黨的十五大上面得到了進一步的蔽李確立從而宏迅遲也進一步的解放和發展生產力。

7. 中國的計劃經濟到什麼時候結束的

19世紀40年代,馬克思和恩格斯研究了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在18世紀三大空想社會主義者的思想成果上,創立了科學社會主義學說。科學社會主義的誕生以1848年《共產黨宣言》的發表為標志。馬克思所闡述的社會主義經濟制度具有以下特徵:在經濟結構方面實行純粹單一的全社會所有制(即100%公有制);商品經濟將消亡,一切勞動產品將成為社會統一分配的對象;經濟運行形式方面由一個社會中心用統一的國民經濟計劃來配置社會資源,組織整個社會的生產、分配和消費(即100%計劃經濟)。

科學社會主義首先在俄羅斯得到了運用。列寧領導十月革命取得勝利,接著建立了第一個社會主義政權蘇聯。蘇聯經濟體制採用了高度的全民所有制和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長期優先發展重工業特別是國防工業,依靠高能耗、高原材料消耗、高人力投入、粗放型發展,在蘇聯建國初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並在二戰中依靠軍事工業取得了勝利。從此,馬列主義被奉為社會主義陣營的寶典。

毛澤東領導的中國共產黨同樣在馬列主義的指導下奪取了政權。建國後,我國對如何建設社會主義國家的理解是完完全全的空白,基本上是全盤照搬蘇聯模式。在抗美援朝和國民經濟初步恢復後,毛澤東提出了「一化三改」的過渡時期總路線,即「社會主義工業化」、「改造農業」、「改造手工業」、「改造資本主義工商業」。到1957年第一個國民經濟五年計劃完成的時候,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基本建立起了公有制占絕對統治地位的100%計劃經濟體制。

由於種種原因,毛澤東的左傾思想逐漸佔了上風,並先後發動了「大躍進」和「文化大革命」,中國經濟陷入徹底的混亂與倒退,但從本質上說,仍是一種完全的計劃經濟體制。

十一屆三中全會後,中國開始實行改革開發,鄧小平和陳雲在1979年首次提到了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並不矛盾的概念。

1984年中共十二屆三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確立了在公有制基礎上的「有計劃的商品經濟」。

1993年中共十四屆三中全會通過了《關於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勾畫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基本框架。

1995年中共十四屆五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九五」計劃和2010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提出:實現奮斗目標的關鍵之一是經濟體制從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轉變。

自此,「計劃經濟體制」逐漸淡出歷史舞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逐漸深入人心,國家用宏觀調控的手段對市場經濟進行調節。

8. 計劃經濟哪年結束

法律分析:1992年時結束。我國的十四屆五中全會提出由計劃經濟轉為市場經濟。

法律依據:《中共中央關於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 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以利於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從中國的基本國情旦棚沒出發,把黨的十四大決定的和察經濟模納體制改革的目標和基本原則系統化、具體化,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乾重大原則、方針和內容做出決定。

9. 中國的計劃經濟體制什麼時候結束

中國的計劃經濟體制在1992年時結束。

我國由計劃經濟轉為市場經濟的提出是十四屆五中全會。

1992年,黨的十四大明確提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以利於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生產力」。

「我們要建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就是要使市場在社會主義國家宏觀調控下對資源配置起基礎性作用,使經濟活動遵循價值規律的要求,適應供求關系的變化;

通過價格杠桿和競爭機制的功能,把資源配置到效益較好的環節中去,並給企業以壓力和動力,實現優勝劣汰;運用市場對各種經濟信號反應比較靈敏的優點,促進生產和需求的及時協調。」

從黨的十四大起,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取向確定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這樣,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在我國成為自覺、主動的歷史進程。

按照十四大的部署,十四屆三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決定》從中國的基本國情出發,把黨的十四大決定的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和基本原則系統化、具體化,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乾重大原則、方針和內容做出決定。

《決定》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的微觀基礎到宏觀管理,從城市改革到農村發展,從經濟運行機制到科技教育體制,從經濟手段運用到法律制度建設,從生產、分配到流通、消費等各個環節和領域,規劃了上世紀90年代的改革任務,構築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基本框架。

《決定》為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勾畫了科學、系統的宏偉藍圖,成為全黨、全國人民開創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宏圖大業的行動綱領。

實現從計劃經濟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偉大變革,這是從我國的具體實際出發的,同時借鑒了國際市場經濟的成熟經驗,在市場運行機制和法律准則等方面與國際社會基本一致。到本世紀初,我國已經初步建立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市場已經成為資源配置的基礎性力量。

當市場經濟體制基本構建起來之後,市場化進程的重點則在於完善市場經濟秩序,或者說是市場經濟建設的「質量」方面。所以,黨的十六大把「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確立為「本世紀頭二十年經濟建設和改革的主要任務」之一。

(9)中國什麼時候廢除計劃經濟體制擴展閱讀:

國有企業改革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重點和難點

我國在公有制為主體的基礎上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需要解決許多極其復雜的問題,其中的重點和難點是讓國有企業成為市場主體。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我國確立了國有企業改革的方針,強調以擴大企業自主權為主要形式,調整國家與企業之間的生產管理許可權與利益分配關系,在企業內部建立各種形式的經濟責任制。這一時期改革的主要舉措是「放權讓利」,先是實行國有企業利潤留成制度。

1981年實行「利潤包干制」,企業按核定的利潤目標向國家承包,超過的部分歸企業留用,完不成的部分由企業自行補齊。此後又實行了「利改稅」,把國有企業上繳利潤改為繳納稅金,稅後利潤全部留歸企業。

1984年,中央明確提出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後,國有企業開始推行多種形式的承包經營責任制,企業有自主選擇和安排產供銷活動的權利,有權擁有和支配自留資金。

1992年,中央頒布《全民所有制工業企業轉換經營機制條例》,明確規定企業享有生產經營決策權、產品銷售權、資產處置權等經營自主權。事實上,這一時期國有企業已逐步擁有了產品所有權,基本確立了市場主體地位。

從1993年到2002年,隨著對外開放的進一步擴大,國有企業發展的外部環境發生了重大變化,市場競爭日趨激烈。這一時期國有企業改革從政策調整進入到制度創新階段,國有企業開始推行公司制改革。

1993年,中央提出建立產權清晰、權責明確、政企分開、管理科學的現代企業制度;

1999年,進一步明確公司制的核心是公司法人治理結構,要求明確股東會、董事會、監事會和經理層的職責,形成各負其責、協調運轉、有效制衡的公司法人治理結構。到20世紀末,大多數國有大中型企業已初步建立現代企業制度。

此後,國有企業產權制度改革繼續深化。2003年10月,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大力發展國有資本、集體資本和非公有資本等參股的混合所有制經濟,實現投資主體多元化,使股份製成為公有制的主要實現形式。」

在這個框架下,中央又正式提出建立「歸屬清晰、權責明確、保護嚴格、流轉順暢」的現代產權制度。按照這一思路,國有企業不斷深化公司制改革,進一步完善法人治理結構。

同時,分類分層推進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積極引入各類投資者實現股權多元化,提升國有資本經營效率和效益。

由此可見,我國國有企業改革的過程也是生產資料所有權與產品所有權科學分離的過程。如果說在早期放權讓利階段企業尚不擁有獨立的產品所有權,那麼,到了承包經營制階段,經營權與產品所有權就都下放給了企業。

後來的股份制改革和混合所有制改革,進一步推動了生產資料所有權與產品所有權分離。今天,我們完全可以自信地說,經過40年改革創新,我國國有企業已經建立起現代企業制度,成為真正的市場主體。

10. 1978年以來,中國改革圍繞計劃經濟轉軌了嗎

1978年以來,中國改革圍繞計劃經濟轉軌了。根據查詢相關資料信息,中國從1978年開始進行改革升鄭,一直在圍繞計劃經濟轉軌。改革開放推進了中國經濟的社會主義市場化改沒基革,實現了從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的轉變。改革開放過程中,中國採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包括改革財政政策、改革金融政策、改革投資政策、改革價格政策、改革貿易政策、改革產業結構、改革企業制度、改革國有企業經營機制、改革金融體制等。這些改革措施有助於中國從計劃經濟轉向市場經濟,實現經枯笑謹濟增長和社會發展。

閱讀全文

與中國什麼時候廢除計劃經濟體制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有多少人的婚姻是敗給父母 瀏覽:499
方舟手游電鰻如何幸福 瀏覽:770
辦一年的健康證需要什麼 瀏覽:167
村官考事業單位有什麼用 瀏覽:297
婚姻如何翻盤 瀏覽:395
事業編面試前資格復審查什麼 瀏覽:177
平安保險健康險報銷需要審核多久 瀏覽:818
三個人講故事怎麼分角色 瀏覽:500
經濟業務收入怎麼找數據 瀏覽:64
辦健康證可以帶哪些證件 瀏覽:599
南昌市辦理健康證需要做哪些檢查 瀏覽:328
軍人婚姻檔案在哪裡 瀏覽:878
美女在哪個ktv唱歌啊 瀏覽:277
健康密碼對胎記有什麼影響 瀏覽:297
為什麼婚姻久了會累 瀏覽:544
什麼叫幸福無限 瀏覽:95
退伍後怎麼考事業編 瀏覽:877
如何寫童話故事習作 瀏覽:168
途虎直播美女有哪些 瀏覽:638
秦東魁老師如何婚姻不順 瀏覽:3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