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經濟學專業怎麼樣,就業前景怎樣
1、什麼是經濟學?
經濟學是研究人類社會在各個發展階段上的各種經濟活動和各種相應的經濟關系及其運行、發展的規律的學科。經濟學核心思想是物質稀缺性和有效利用資源,可分為兩大主要分支,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
經濟學起源希臘色諾芬、亞里士多德為代表的早期經濟學,經過亞當·斯密、馬克思、凱恩斯等經濟學家的發展,經濟學衍生出了演化證券學、行為經濟學等交叉邊緣學科。隨著國民經濟的高速發展,經濟學研究和應用受到國家和民眾的關注度越來越高,理論體系和應用不斷完善和發展。
2、什麼是微觀經濟學?
微觀經濟學(Microeconomics)(「微觀」是希臘文「 μικρο 」的意譯,原意是「小")又稱個體經濟學,小經濟學,是現代經濟學的一個分支,主要以單個經濟單位(單個生產者、單個消費者、單個市場經濟活動)作為研究對象分析的一門學科。
微觀經濟學是研究社會中單個經濟單位的經濟行為,以及相應的經濟變數的單項數值如何決定的經濟學說;分析個體經濟單位的經濟行為,在此基礎上,研究現代西方經濟社會的市場機制運行及其在經濟資源配置中的作用,並提出微觀經濟政策以糾正市場失靈;關心社會中的個人和各組織之間的交換過程,它研究的基本問題是資源配置的決定,其基本理論就是通過供求來決定相對價格的理論。所以微觀經濟學的主要范圍包括消費者選擇,廠商供給和收入分配。
3、微觀經濟學研究內容:
微觀經濟學包括的內容相當廣泛,其中主要有:均衡價格理論、消費者行為理論、生產者行為理論(包括生產理論、成本理論和市場均衡理論)、分配理論、一般均衡理論與福利經濟學、市場失靈與微觀經濟政策。
4、微觀經濟學研究方向:
微觀經濟學的研究方向:微觀經濟學研究市場中個體的經濟行為,亦即單個家庭、單個廠商和單個市場的經濟行為以及相應的經濟變數。
5、微觀經濟學的發展趨勢:
假定條件的多樣化
研究領域的非經濟化
案例使用的經典化
學科交叉的邊緣化
6、什麼是宏觀經濟學?
宏觀經濟學(英文名稱:Macroeconomics)是使用國民收入、經濟整體的投資和消費等總體性的統計概念來分析經濟運行規律的一個經濟學領域。宏觀經濟學是相對於微觀經濟學而言的。
7、宏觀經濟學主要內容:
宏觀經濟學包括宏觀經濟理論、宏觀經濟政策和宏觀經濟計量模型。
(1)宏觀經濟理論包括:國民收入決定理論、消費函數理論、投資理論、貨幣理論、失業與通貨膨脹理論、經濟周期理論、經濟增長理論、開放經濟理論。
(2)宏觀經濟政策包括:經濟政策目標、經濟政策工具、經濟政策機制(即經濟政策工具如何達到既定的目標)、經濟政策效應與運用。
(3)宏觀經濟計量模型包括根據各派理論所建立的不同模型。這些模型可用於理論驗證、經濟預測、政策制定,以及政策效應檢驗。
8、兩者區別:
二者的區別主要表現在:
(1)研究對象不同。
微觀經濟學的研究對象是單個經濟單位,如家庭、廠商等。正如美國經濟學家J·亨德遜(J.Henderson)所說居民戶和廠商這種單個單位的最優化行為奠定了微觀經濟學的基礎。而宏觀經濟學的研究對象則是整個經濟,研究整個經濟的運行方式與規律,從總量上分析經濟問題。正如薩繆爾遜所說,宏觀經濟學是根據產量、收入、價格水平和失業來分析整個經濟行為。美國經濟學家E·夏皮羅(E.Shapiro)則強調了宏觀經濟學考察國民經濟作為一個整體的功能。
(2)解決的問題不同。
微觀經濟學要解決的是資源配置問題,即生產什麼、如何生產和為誰生產的問題,以實現個體效益的最大化。宏觀經濟學則把資源配置作為既定的前提,研究社會范圍內的資源利用問題,以實現社會福利的最大化。
(3)研究方法不同。
微觀經濟學的研究方法是個量分析,即研究經濟變數的單項數值如何決定。而宏觀經濟學的研究方法則是總量分析法,即對能夠反映整個經濟運行情況的經濟變數的決定、變動及其相互關系進行分析。這些總量包括兩類,一類是個量的總和,另一類是平均量。因此,宏觀經濟學又稱為總量經濟學。
(4)基本假設不同。
微觀經濟學的基本假設是市場出清、完全理性、充分信息,認為「看不見的手」能自由調節實現資源配置的最優化。宏觀經濟學則假定市場機制是不完善的,政府有能力調節經濟,通過「看得見的手」糾正市場機制的缺陷。
(5)中心理論和基本內容當然也不同。
微觀經濟學的中心理論是價格理論,還包括消費者行為理論、生產理論、分配理論、一般均衡理論、市場理論、產權理論、福利經濟學、管理理論等。宏觀經濟學的中心理論則是國民收入決定理論,還包括失業與通貨膨脹理論、經濟周期與經濟增長理論、開放經濟理論等。
(內容源於網路)
B. 請問下經濟學專業怎麼樣以後出來的工作是做什麼
首先要說一點,大學時期的專業和今後畢業出來的工作內容很可能八竿子打不著。比如我認識一個做電子產品銷售的哥們,他大學學的專業是哲學。。。
經濟學專業其實是一個相對比較形而上的專業,雖然沒有哲學那麼形而上。正統的和經濟學直接相關的工作其實無非就是繼續留在大學當教授搞科研,又或者是在一些政府機構或大型公司研究機構做國家宏觀經濟形勢的分析研究。簡而言之,要做的工作就是枯燥的研究!
很多年輕人在剛上大學的時候經常會把經濟學和金融學搞混了。如果你希望未來的工作狀態是在那種都市繁華的CBD里當白領甚至金領,混跡於投行、咨詢、VC、PE之類的公司的話,那是應該學習金融專業的,至少也要選擇財管或會計專業。金融學主要就是研究投資當中的風險和回報,所有知識和錢都密不可分。經濟學研究的東西相比寬泛的多,而且有微觀和宏觀之分。
通俗的說,經濟學的內容就是如何使個人利益最大化(微觀),如何使社會福利最大化的問題(宏觀)。學習經濟學可以說對所有商科專業都有指導作用,相當於商科中的哲學,所以我說經濟學其實是相對形而上的。
學習經濟學的目的,當然不一定是為了站在一個很高的高度指導世界。其實經濟學本身蘊含了很多好的思維模式,這是在漫長的人生中都值得借鑒的,尤其對於在孔孟之道下成長起來的中國人來說,經濟學是完全西化的思想,在學習中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跟本國文化做一個良好融合是大有裨益的。所以就算不以經濟學為專業,我也推薦lz接觸和學習一下這門當代顯學。
C. 考研:經濟學這個專業怎麼樣就業前景怎麼樣
想要考研報考經濟類的考生應該從自身實際出發!
有必要澄清對經濟學考研的三個誤解:並不是所有人都適合讀經濟類研究生;並不是所有的經濟類專業前景都一樣;並不是所有經濟類畢業生都能找到理想的工作。
(一)更適合讀經濟類專業的條件
一些具有學術基礎和理想的同學,希望在經濟學研究領域或者經濟教育領域有所作為,可以從事理論經濟學或者經濟學理論的研究。金融危機只會使經濟學更加受到人們的重視,有很多需要研究和探索的問題現在已擺在人們的面前。
從調查得知,有學術研究興趣的人不多,因為從事科學研究的路是坎坷和孤獨的,需要有一定的決心和能力。更多同學優先考慮的是自己的生存以及就業問題,希望通過經濟學加強自身競爭力。報考經濟類學生大致可分為:
1、本科階段就是經濟學相關專業的應屆畢業生,一般基礎較好,這些同學大可不必放棄所學的經濟學專業,要堅持發展提高,因為中國的未來需要經濟人才。
2、本科階段是經濟學相關專業的應屆畢業生,學習成績一般但綜合能力突出,如果確實跨專業更能發揮自己的潛力,也不必留戀。
3、希望跨專業考經濟學研究生的同學,跨專業中不少是逐熱而來,看中金融學、國際貿易學的美好「錢」景。可能今天的熱門也許到畢業時已經不是熱門專業,競爭激烈程度不會因為金融危機為下降。因為在金融危機動盪的環境中往往中小企業和基礎競爭力較低的個人首先受到沖擊,一定要慎重。
經濟學包羅萬象,具備了廣泛的經濟學常識之後還要有一個自己專攻的領域。如:擅長英語和交流的考生,可選擇國際貿易方面;數學專業基礎好的考生,可從數量經濟學、統計學、金融工程這些點進入經濟學;了解西部的考生,可以報考區域經濟學、趕超經濟學(遼寧大學)。
雖然對經濟學的整體輪廓的把握是必須的綜合素質要求,但是我們必須給自己找個立足點,從本科經濟學相關專業,找到了自己的點,結合自己的點打破經濟學專業范圍,擴大知識面,甚至可以選修相關課程或者修讀雙學位,比如應用心理學、貿易英語等等。
總之,不要讓學科限制自己,而是掌握與某個部門相關的知識、技巧和能力,在市場中往往很多時候都是不分學科的。如果通過不同的途徑,形成自己的專長,在茫茫求職大軍中會顯得相對突出。
D. 經濟學專業怎麼樣,就業前景怎樣
經濟學專業實用急需,就業前景較好。經濟學專業在當今中國已經成為世界工廠的大背景下即便走向世界也有說服力。經濟學專業主要通過講述產業結構、產業關聯、產業組織及產業政策的內容,使學生了解和掌握常見的經濟指標、基本方法,具有用基本理論分析現實中的某些經濟現象和問題的能力,因此就業面相對來說比較廣。經濟學專業畢業生中,93%的學生在畢業之前或剛剛畢業時找到工作,6%的學生在畢業1年以後實現就業。
無論是本科畢業,還是碩士畢業,經濟學專業類的應屆生總體上的就業方向有經濟分析預測、對外貿易、市場營銷、管理等,如果能獲得一些資格認證,就業前景會更廣,就業前景也更高端,待遇也更好,比如特許金融分析師(CFA)、特許財富管理師(CWM)、基金經理、精算師、證券經紀人、股票分析師等。經濟學專業是綜合分析研究經濟增長和衰退的起因及社會表象,如通貨膨脹、失業率、銀行利率、進出口額等的一門學問。
E. 一出好戲中的小島經濟學
一覺醒來,刺眼的陽光照在你的臉上,咸濕的腥氣竄入鼻孔。
你想拿起手機,卻被寄居蟹狠狠地掐了一下。
你猛然間驚醒,卻發現自己躺在海灘上,砂石正侵入著你的脖頸。
你環顧四周,發現這個一個孤島。
然而你也發現了,你並不是一個人在這里...
電影「一出好戲」便是這樣一個孤島求生的故事,不過它最精妙的地方在於對經濟學原理的把握,讓你在不知不覺中感受到經濟在人類協作中的巨大作用。
當一群人意識到他們已經身處孤島時,第一個問題便擺在了他們面前——溫飽問題。
好在上天是仁慈的,有一條小溪為他們提供了淡水,野果提供了食物。
而漸漸的,他們便不滿足於野果了,畢竟烤魚是如此美味。
當溫飽滿足以後,新的稀缺又出現了——一部手機。
手機里的影像成了人們與那個文明社會的唯一紐帶。
公司的總經理張總為了自己女兒的一段視頻,甚至不惜賤賣整個公司,當然他以為外面已經毀滅了。
小島上匱乏的物資在客觀程度上造就了稀缺,同時也隨著需求的不斷被滿足,稀缺的品類也在不斷升級。
所謂「倉廩實而知禮節」,基本的需求被滿足後,稀缺的維度便升級了,如同馬斯洛的需求理論一樣。
然而現實中,稀缺是一個客觀事實,並像霧霾一樣始終伴隨我們左右。
它不僅指有形資產的匱乏,還指空氣、美貌、天資、注意力和時空等無形資產的不足。
什麼造就了稀缺呢?
一是我們想要的東西別人也想要;
我們經常有這樣的體驗,到商店找自己最喜歡的商品時,發現它的價格是最高的。
這說明我們喜歡的別人很可能也喜歡。
二是人的需求在不斷變化,不斷升級。
人的慾望是無限的。只有野果的時候,人們想要吃魚;有了魚吃,就想要喝紅酒。
資源總是稀缺的,需要在習慣於在稀缺中行事。
你是否有這樣的體會,當發現一本好書時,如獲至寶,甚至擔心別人也看到,從而超越自己。
因為我們覺得,自己想要的東西,別人也一定需要。
然而過一段時間,再次讀書時,我們或許會發現,這本書並不像第一次看到時那樣美好,甚至有些漏洞。
第一次看到書中的內容時,對於我們是稀缺的;而在第二次看到時,知識依然是稀缺的,只不過對知識的需求升級了。
**稀缺植根於我們的生活中,而且會隨著我們的慾望發生變化。 **
作為一個小職員,馬進處處不順心,卻在流落荒島前夕中了6000萬彩票,而這6000萬也給他帶來了無限的哀傷。
因為彩票有90天的兌獎期,這一段時間里,他每時每刻都在想著如何能重返文明社會。
乘著自己的小筏出逃,毅然與張總決裂,最後又差點餓死在島上。
影片在試圖告訴我們,什麼是沉沒成本。
有句話叫,自己點的菜,含著淚也要吃完。
這是我們在聚餐中遇到的最尷尬的問題之一。
是啊,為了自己的面子,為了不浪費,我們默默地拿起了筷子,把菜生硬地填到嘴裡,然後艱難地咀嚼著,努力在嘴角擠出一個笑容,最後屏住氣息咽了下去。
然而,如果你知道沉沒成本不是成本時,你將活得更瀟灑。
那麼何為成本?
簡言之, 成本是放棄了的最大代價。
我有一個乾隆皇帝用過的碗,市場價值10萬元。
雖然我每天用它盛貓糧,但它的成本是10萬元,因為我放棄了賣掉它的價值。
不過我不知道碗的價值,後來把它和貓一起賣了500元。
這個碗的成本對我來說便是沉沒成本,雖然後來它被拍賣到了100萬。
雖悔之晚矣,卻只能泰然處之。
沉沒成本,就是指 那些已經發生但不可收回的支出。
當我們沒辦法再收回、沒辦法再放棄時,就不存在成本。
凡是提到成本,我們一定是向前(未來)看,而不是向後(過去)看的。
所以,沉沒成本不是成本。
對於沉沒成本,真正難的不在於理解它的意思,而在於生活中我們能否當機立斷地去實踐它。
我們看待事物時容易陷入到慣性中,容易盯住過去,而忽視未來。
所以我們習慣於把沉沒成本當作成本對待。
當手機掉到沸騰的火鍋里,你會不顧一切地去撈?還是借個手機拍張照片呢?
無論採取哪種行動,成本只是未來買手機的錢。
對現狀不滿,抱怨並不解決問題,因為那是基於過去的指責,沉沒成本已覆水難收。
保持好的心態,對未來投入新的成本,才會有新的收益。
作為影片中的馬進,最好的選擇當然是在島上先試圖生存下來。
影片中很具有諷刺意義的一點,便是顛倒的強弱。
在旅遊的大巴車里,張總的出現是眾星捧月般的,周圍無不充斥著阿諛奉承的聲音。
然而當流落荒島後,張總突然發現,自己難以指揮公司的人員,甚至保安都帶頭反抗了。
在這里,影片在巧妙地暗示強弱角色的變化。於是真正的強弱關系便浮出水面了。
那個高高在上的老闆才是弱者。
這是 制度經濟學 告訴我們的。
1.資本是弱者
在經濟生產中,老闆投入了廠房、生產線還有資金,但他不可能24小時看著自己的資本;
而勞動者隨時可以掌控他所提供勞動力的品質和數量:偷懶很容易,假裝賣力很容易。
因此,資本往往是弱者,勞動力往往是強者。
**2.專用資源是弱者 **
可以U盤化生存的,是通用資源;高度依賴企業平台的,是專用資源。
老闆或者管理部門所提供的勞動力資本跟行政秘書、出納、保安提供的有一個很大的不同,那就是如果共同服務的這家企業經營不善倒閉了,各自的再就業前景很不同。
**3.需要剩餘索取的是弱者 **
大多數打工者靠固定工資,因為他們的工作可量化,易考核;
而老闆及管理者靠除去固定工資的剩餘而生存,這部分稱為「剩餘索取」。
他們是給自己打工的,越賣力幹活,自己的收入越多。
強和弱往往在不經意間相互轉化。
一國之君,萬聖之軀,看似強大,卻是孤家寡人,需要依靠龐大的官僚體系來管理國家;
而一旦亡國,背負罵名的只是一人。
官僚體系是實在的強者。
兵臨城下,大臣可以開城迎接新主,繼續俯首稱臣,而崇禎唯有弔死煤山。
大臣們都是通用資源,改朝換代仍需要官僚體系的運作;而皇帝是專用資源,唯有身死國滅。
天子想讓國庫充盈,就需要調節稅收,使得國泰民安,自己才能衣食無憂。
我們看到影片中的張總,坐擁3個億的公司,卻不得不小心翼翼,畏手畏腳。
流落在島上的一群人在不斷構建不同類型的社會,像是人類歷史的逐步演化。
首先是住在山洞裡,過著狩獵採集的生活。
隨後開始了商業的雛形,從以物易物的交易,逐步衍生出了貨幣——兩幅紙牌。
然而小興在後來的交易中卻發現了四個紅桃二——有人在默默地發行貨幣。
小島上的經濟也出現了通貨膨脹。
通貨膨脹是指物價的持續增長,但這個過程不會很快完成。
現實生活中新增的貨幣通過某個出口逐漸流向社會,這個流動的過程需要一段時間。
就像小島上的大多數人並沒有感覺到問題。
貨幣對整個經濟生活的影響是不均勻的,這時它對人們的決策和行動就會產生影響。
這種貨幣要經過一段時間才逐漸在整個社會里攤勻的現象被稱為 坎蒂隆效應(Cantillon Effect) 。
一家餐廳的生意最近越來越好,客人也越來越多,人們來了之後越來越願意花錢。
這有兩種可能:
一種是這家餐廳的飯菜可口、服務好,把顧客從別的店吸引過來,它所提供的產品和服務具有了更高的相對優勢;
另一種可能是政府多發了貨幣,整個社會都變得有錢了。
店主難以判斷,這兩種可能中到底哪一種起了作用,但這又會直接影響下一步的決策。
同樣是動態變化,有的變化如同流水一樣,瞬間完成。比如一條關鍵消息對股價的影響;
有的卻像是蜂蜜一樣粘稠地流動。比如新增的貨幣。
影片似乎在說,通貨膨脹其實沒什麼,但信息卻被刻意掩藏了起來,這便需要我們有足夠靈敏的嗅覺去捕獲信息。
張總在島上是第一發現大船的,裡面有著足夠的補給和工具,提供了最佳的庇護場所。
然而到了最後,大船的實際領導權卻到了馬進的手中。
這是因為島上的社會很快演化到了第三階段——依靠信仰的階段。
馬進給了大家信仰和希望,而大船的作用也不僅僅是商業場所,而變成了休閑娛樂的場所。
大船掌控權的改變,體現了經濟學里的科斯定律。
科斯定律講的是: 在交易費用為零或足夠低的情況下,不管資源最初的主人是誰,資源都同樣會流到價值最高的用途上去。
用大白話來說,就是「誰用得好就歸誰」。
中東地區雖然有著豐富的石油儲量,但最終都會跑到美國人的汽車里。
大數據的時代到來,讓數據的歸誰問題爭論不休。
我們自己產生的數據,究竟需要歸誰所有呢?
數據雖然是我們自己產生的,但實際的使用過程中,自己並不能有效地利用,反而會在不經意間泄露。
而大數據分析能通過數據脫敏後,加以利用,從這個意義上講,數據的歸屬應該為大數據公司。
雖然這個結果是我們都不願接受的。
雖然張總最先發現了大船,但也只經歷過短暫的輝煌。
反而馬進把大船的功能發揮得淋漓盡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