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狀態 > 如何評價信息資源的經濟性

如何評價信息資源的經濟性

發布時間:2023-04-24 16:35:07

A. 信息化項目的經濟效益評估

迅速增長的IT投資,似乎沒有得到明顯的投資回報。20世紀80年代末,美國學者查斯曼(Strassman)調查了292個企業,結果發現這些企業的IT投資和投資回報率(ROI)之間沒有明顯的關聯。對信息技術的大規模投資沒能提升生產力水平——這個質疑後來逐漸演變為著名的「生產力悖論」。「生產力悖論」指出:從1960年代到1990年代中,美國GDP在增長,實際工資在增長,新技術層出不窮,人民的生活水平在提升,全要素生產力的增長率卻一直呈現節節下降趨勢,直到1990年代最後幾年才有較強勁回升。數量模型與統計數據的研究結果與人們的常識和感受不甚相合。

2001年10月17日,麥肯錫公布了研究報告《IT與生產力》,結論與「生產力悖論」的吻合:「在1995年到2000年期間,美國經濟確實得到了提高,但促成這一轉變的能量主要來自少數幾個商業領域,與人們普遍預料的相反,對IT行業的高額投資並不是創造美國生產力增長『神話』的主要力量。在絕大部分經濟領域中,對IT方面的大幅投資沒有起到任何幫助生產力增長的作用。」麥肯錫報告推論的邏輯是,「占經濟總量69%的53個行業部門為生產力增長的貢獻率僅為0.3%。盡管IT投資浪潮中62%的資金增長是投入在這53個部門,但它們中的大多數遭受了生產力下降的厄運。」

2003年5月《哈佛商業評論》上刊載的尼古拉斯.卡爾(Nicholas G. Carr)題為《IT Doesn』t Matter》再次引發起巨大反響,幾乎所有的重要媒體、IT業界巨頭尤其是CIO、商業界重量級人物和專家學者們紛紛發表對此問題的看法。卡爾指出:實際決定公司資源是否真正具有戰略價值的是稀缺性,而非普遍性。在今天,當IT已不再是專有技術,而是基礎性技術,正在日益成為同鐵路、電力一樣的無差異性大眾商品的情況下,企業通過對IT的常規投入獲得優勢的機會越來越小,「從戰略重要性這個角度來看,IT會淡出舞台,不再那麼緊要」。

在我國,目前企業上ERP項目通常的做法是,調研、撰寫可行性報告、審批、招標、答辯、選定ERP軟體提供商、安裝系統、整理編碼、輸入工程數據、按每子系統實施、上線、驗收。時間成本上由調研到系統初步驗收要幾年;經濟成本包括項目的投入巨大,再加上日常的維護費用,升級費用;另外還包括人員增加等。效果上往往雖然訂單處理、財務賬目電子化了、庫存管理電子化了,但生產計劃調度的工作量似乎未見減少,量化的效益又難以說清,這就是我國大多數製造企業實施ERP項目的寫照。

大量的實踐和研究都證明,IT的存在價值將是能否將其轉化為服務經濟模式,IT的投資應通過與戰略的融合,致力於價值實現、風險控制和流程管理塌此。開展信息化績效的研究、提高信息化的績效已是迫在眉睫。

2. 研究途徑
信息化績效信仿的實踐和研究可分為三個方面:如何確定績效目標?如何以績效驅動實施?實施後如何評估績效?

2.1 如何確定信息化績效目標

第一,是從管理的角度來定義目標。整個企業從一個層面的目標來看是成功的,從另外一個層面的目標來看很可能是不成功的。所以這個認識上團坦迅的問題就給ERP的績效目標設置了障礙。所以,需要從「信息化整體成功」制定目標。

第二,將信息化績效目標和戰略目標結合。對照此目標看IT系統是不是和企業的戰略目標結合了,如果IT系統能解決企業所面臨的戰略問題,自然是達到了目的。對於企業來講,首先要理解IT的能力,IT資源,流程現狀,要對IT的能力和公司的業務戰略做分析,知道怎麼樣做才能夠提高IT的價值。企業現有的能力和目標的能力,體現了IT的流程和IT資源的價值,可以從這些方面來評估並按照IT價值的角度來制定的信息化績效目標。

第三,在信息化項目前期進行配套管理問題的解決。現實是應該在前期解決的管理問題,被迴避,都放到了後期。而在後期,這些矛盾到了無法解決時,供應商也感到無能為力,項目輕則延期,重則嚴重挫傷企業積極性。實際上,很多企業運營流程不順的時候硬把軟體放上去,美其名「先固化後優化」,結果下面怨聲載道,豈不知不少固化變成了「冗餘流程的半自動化」。由於實施需要一定的周期,不可能把原來的所有基礎推倒重來,很多人也不願意都按照新的流程進行更改,結果是ROI變成了「ROI泡沫」。另一方面,很多供應商獲得了相當多的利潤,承諾的很多卻做到的很少。

2.2 提高信息化績效的實施研究

第一,在企業上系統之前,要進行一個全面的評估。企業價值鏈如何(戰略)、組織就緒狀態如何(流程),企業領導力和執行力如何,應從這三個方面去進行分析。評估企業的IT戰略和實施有沒有支持業務的發展, IT戰略和業務的結合情況如何。從不同層面的量化和對比來看,系統並不是對每個部門都產生效率,對單個部門很難評估投資收益率。要對整體效率評估。根據信息系統和企業戰略目標相融合的戰略性信息規劃確定的信息化績效目標是企業信息化的重中之重。

第二,按照量化的標准作為實施依據,通過這個標准去衡量項目實施方案,2005年, Gartner總結出CIO最關心的十個問題,第一個問題就是「價值管理」,就是怎麼利用IT來創造價值。對企業而言,信息化建設是要提供價值的。應該先定義好所提供的價值,這個價值就是一個標准。但企業的情況千差萬別,所以,實際上基本沒有一套可以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標准可以衡量。

第三,管理變革和系統實施相結合。做不好管理變革方面的工作,實施ERP等信息化項目往往導致"零效益"或"零成功率"。企業實施信息化,業務部門的人員要了解自身的工作模式,哪些是關鍵的戰略項目?對於一個行業來講,首先仔細審核業務優先順序和自身的能力,才能夠確立項目的重點,不同行業的不同企業其針對績效目標的業務優先順序不同。其次用戶企業要了解,信息系統的流程是什麼,根據自身確定的目標,尋找和標准信息系統流程的差距。信息化建設獲得業務部門充分的支持和理解,甚至由業務部門主導實施,才能夠從確實獲得業務部門的績效。

案例 瑞士的ALVEO公司,對照量化目標判斷實施方案

瑞士的ALVEO公司成立於1971年,共有員工400人,98年營業額為1.3億瑞士法郎,專門從事聚烯烴泡沫的開發、生產、銷售和生產開拓。該公司從99年開始實施ERP項目,基本達到預期目標,成功因素之一是由清晰的目標驅動進行了ERP實施,其制定的目標包括:保證客戶咨詢的時間在2 h以內,保證回答客戶的可靠性,財務平均減少支付期5天,優化日常財務管理工作,PP減少計劃處理時間50%,庫存周轉由12次到24次,提高收益0 .5%,職工人數不變,總產量增加25%。其通過諸如客戶矩陣定義目標,通過ERP系統、配套的管理措施、嚴謹科學的項目管理等實現了目標



2.3 信息化績效評價技術

績效評價中的成本評價不僅包括采購的成本、部署的成本,也包括上線開始運行以後運行的成本、維護的成本、變動的成本。從收益的角度講,一個是IT收益,直接產生的是IT部門的效益,就是這個系統的可用性提高了;另一個是業務收益,面向員工、從面向客戶、面向供應商、面向合作夥伴的業務流程的效率提高情況,它能夠產生的工作效益,這些都是從衡量IT價值方面要充分考慮的。因而收益評價更為復雜:

首先從財務的角度和非財務的角度看。財務的指標在很多情況下只看到一個結果,沒有辦法表述其根源,也沒有辦法表示當前的情況,而且決定財務指標的很多因素不是單一的,比如說市場的情況好,財務指標最終收益就會大大增長,很可能它並不是因為IT直接帶來的。即到單純的財務指標沒有辦法把信息化投資的效益很完整地描述出來。非財務的指標有很多方法。美國學者帕爾,提出信息化的非財務指標可以用強化回報率,有些東西沒法用財務指標計算出來,但是你可以用一些參數,可以用一些指標,可以用一些和財務指標相關的參數轉換成財務指標。利用價值的關聯,信息化對其它部門部門的貢獻來計算。如加快庫存周轉率縮短了,這些是通過信息化給企業加速所帶來的價值。

其次用定量的測度和定性的測度,尤其是量化的測度,可以變成財務指標,可以變成其它指數。定性測度,如信息化很多效益反映在改進了決策質量,提高了競爭力,增加了團隊合作的精神等等。中國信息化評測中心的企業信息化效能指標,這個指標很多是定性的,比如企業對信息化的投資,投資和信息化戰略的適宜度,IT和企業戰略適宜度、投資和規模是不是適宜。平衡計分卡的方法從客戶的緯度、流程的緯度、財務的緯度、創新的緯度等方面進行評估,可以從企業的戰略著手,先設置企業的戰略,然後提出實現企業戰略各個方面的指標,然後把這些指標分解成為四個方面,參照緯度設置一些指標,這些指標可以從企業內部的運作情況衡量出來,通過信息化在企業內部產生運作的合理性,內部效益的提升,從這方面衡量企業信息化的效益。

下面的技術主要是定量的測度技術

第一、評價工具或模型

IBM Rational1估計項目成本的技術之一——COCOMO II模型:

工作量 = (人員) (環境) (質量) (規模過程*)

*表示過程有效性

這個等式抓住了以下關鍵因素:

工作量:完成項目需要的人月 ,過程:基於產生最終產品的過程的有效性的公式

環境:考慮工具和技術的因素 ,質量:考慮需要的產品質量的因素

規模:組成最終產品的人工產生的代碼行數 ,人員:考慮團隊能力的因素

由Barry Boehm和Dan Port對軟體問題的「價值方面」定義了「基於價值的軟體工程 (VBSE)」。VBSE涉及軟體和信息系統產品,過程技術,以及它們與人類價值的互動。它使用風險分析來平衡軟體規范和靈活性。目前,在美國最被認可的培訓當屬核子研究公司的執行官堪培爾所講授的課程。堪培爾認為,關鍵是要學習如何獲取正確的數據,即如何問合適的人合適的問題。堪培爾認為,一套成型的投資分析方法能夠保證分析的連續性,盡管通過這樣的分析方法所得出來的結論可能不夠准確。

ROI是一個相對直接的投資度量,它表達了收回原始投資需要的時間(償還期)。它也可以被表示為一個百分數——ROI%。根據這一公式計算,最佳投資是償還期最短的投資。但它沒有考慮到風險。ROI不是評定信息化項目成敗的全部。ROI只能是設定項目優先順序的一個工具。然而,任何投資都要回歸到ROI上來。

凈現值 (NPV)是一種用於資本預算的方法,在預算中要從現金流入的現值中減去現金流出的現值。它通過比較一美元在今天的價值與其在未來的價值——考慮到通貨膨脹和收益——來度量項目的盈利性。NPV分析對一項投資或一個項目在未來產生的現金流入的可靠性敏感。

C = 現金流動,流入或流出項目;r 是每個時期(t)的折扣(利)率。

內部收益率 (IRR) IRR經常用於資本預算,它是使得所有現金流動的凈現值為零的利率。在對內部收益率的計算中,凈現值被設為零,要計算的是使凈現值為零的內部收益率。然後項目的這一內部收益率(IRR)被與風險相近的項目的最小要求收益率進行比較。

第二組技術通常應用在針對某個市場開發軟體產品情況下

敏感性分析是一種可以決定價值模型輸入中哪些不確定性將對輸出——軟體產品價值——產生最大影響。敏感性分析研究價值模型是如何依賴於它的輸入,結構,和它內在的假設的,它可以指出模型的輸出如何可以被定量或定性地分配給輸入中不同的變化源。敏感性分析還可以通過提供對模型如何對輸入中的變化(比如校準數據,模型結構,或其它獨立於模型的變數因素)做出反應的理解被用於增加對模型和預測的信心。

蒙特卡洛模擬涉及了使用隨機數和概率來找到復雜問題的解決方案。PMI(項目管理協會)是這樣定義蒙特卡洛模擬的:一種多次執行項目模擬來計算可能結果分布的技術。如果有足夠的數據,且模型是實際的,那麼模擬的最終結果就是帶有一些變數度量(NPV的一個標准方差)——它們表達了項目的風險——的項目價值估計(通常由NPV表達)。

第三組技術不動產選項, 「不動產選項」是由Stewart Myers 在1977年杜撰的一個術語,指的是將選擇定價理論應用到非金融評估或「不動產」投資中。盡可能晚地做出決定意味著保留服務介面細節開放,直到獲得對它們的清楚描述,而不是假裝知道一切。這迫使開發團隊頻繁地與公司其他部門進行同步,這導致了更好的服務模型。

對IT績效的研究是對信息系統研究里很重要的領域,IT的績效研究雖然沒有通用的方法,但是在很多情況下,是需要根據企業特定的情況,關鍵在於其IT投資和企業的業務整合的程度,整合的越緊密,IT績效越容易獲得,在這個過程中需要企業逐步認識、逐步熟悉,慢慢會找到衡量效益的方法,一定要找到適合於企業自己的方法,這需要從現有的研究里逐步挖掘找到方法。IT績效不是單純一個參數表達的,即要考慮量化效益又要考慮非量化效益,科學的評價技術必然是兩者有機結合的。

3. 趨勢
無論是目標、實施還是評估階段對信息化項目都無一成不變的技術,信息化績效的獲得往往是表現出不同技術的融合,實施中管理和技術的融合,項目組織的融合。

第一,不同技術的融合

在美國,從1980年代初期開始到1990年代中期,評估信息化項目大都使用"擁有總成本"(TCO)方法。隨著互聯網技術普及,但它的局限性明顯:看成本多、看效益少;看某產品升級換代多,看持續發展和靈活開放少。1990年代後期,以經濟效益和風險分析為主的投資回報(ROI)傳統評估方法回歸,成為主流。信息化項目一旦投入使用,就會面臨開放性與標准化結合的問題,特別是較大或較長期的信息化項目是如此。針對這些需要,許多美國企業把"靈活性"分析跟傳統的投資回報分析相結合,到現在,靈活性分析已經成為信息化項目評估方法的重要環節。靈活性評估方法來自為金融期權價值計算公式,簡稱為"布萊克·壽爾斯方程式"(Black-Scholes Equation)。靈活性分析的基本意義是區分戰術決策(未規劃項目期權價值)和戰略決策(效益杠桿作用至少有兩個以上的期權價值可能,在技術和市場發生變化的時候,能保持主動權)。個性化和標准化的結合。企業有不同的工業和行業,在同一個工業里,各企業也有自己的個性化要求。例如,同是鋼鐵企業,長流程和短流程對信息化的技術、實施、運行和經營管理的要求就不同。然而,企業之間的交往、企業和客戶之間的交往、企業與社會的交往,都需要開放和標准化。因此,項目評估必需在個性化和標准化兩個方面都做出分析,其中包括靈活性分析。

第二、管理和信息技術結合是獲得更高績效的法寶。信息化績效的獲得不是單純信息技術的應用的結果,特別要通過先結合進行管理變革獲得相應的信息化的條件後,再進行IT項目,但要注意利益相關者把"個性化"作為拒絕評估通用准則和拒絕深入變革的借口。在分析信息化的投資回報的時候,關鍵是要看信息化本來的動因。

A公司上了一個以提高公司生產計劃效率為目的的信息化項目。結果,該項目使得公司的計劃效率提高了20%,與此同時,該項目大大改善了公司的流程,提高了績效。但A公司不能確認,這其中有多少改變來自於信息化的貢獻或信息化項目取得的績效。因此,在進行信息化投資決策分析的時候,A更多地把注意力集中到業務因素上,而非技術因素。

第三、組織融合提高績效:

在目前成型的投資分析方法所得出來的結論還不夠理想的情況下,很多公司採用了某種形式的監管來減少信息化投資風險。其做法是,由一個或多個執行官與業務負責人共同組成團隊來為信息化策略做決定。作為整個監管的一部分,還有一些公司也調整了內部報告制度——CIO向CFO匯報。在這個問題上,有些公司則認為CIO不應該向CFO匯報,而是兩個職能部門在整個信息化投入項目中共同合作。但是CFO均認為那就是,信息部門和財務部門密切合作才是達到信息化商業目的的關鍵所在。CFO和CIO的密切聯系能否促成「IT績效」的清晰,還有待實踐驗證。但是,盡管難以找到固定的公式,各種綜合方法的應用將變得越來越重要。在目前尚沒有固定的程式可以評估的情況下,制度上的監管顯然是最可取的。

案例 國內某葯業公司以量化目標簽定ERP合同

2003年5月20日,A葯業集團在A葯業選型時,提出需要實際的可量化的指標,在其最終簽訂的ERP實施合同中,列出的是一串冷冰冰的數字:系統上線1年之後,需要達到13項具體目標,包括產品准時交貨率達到98%、庫存資金佔用率降低5%~15%、利潤率提高2%~5%、投資回收期1年等等。這可能是第一個把量化收益指標明確寫入信息系統合同的內資企業。實際上,目前幾乎沒有哪家ERP廠商能承諾,企業在實施了ERP之後,將在庫存資金佔用率、資金周轉率等方面達到一個什麼樣的可量化的指標。ERP作為工具,可以幫助企業加速發展,但企業能夠達到什麼樣的發展目標,也與企業經營管理本身有著直接的關系,由於ERP與企業的管理相互作用,ERP廠商很難有把握明確表示能幫助企業提高多少盈收。

2004年4月1日,涉及企業的生產、產品和工藝、采購、設備、質量、銷售、財務、人力資源等29個模塊的系統正式運行,實現了企業物流、資金流、信息流的一體化管理。項目上線兩個月之後,即使是A葯業的董事長也認為,到年底全部實現預定目標不成問題。但是,達成這些指標的背後究竟有多少是市場因素,有多少是實施ERP所帶來的,想完全清楚地界定非常困難。這是第一個將ERP實施效益指標寫入合同的ERP項目。目前,A葯業ERP合同中所明確的13項量化指標全部呈上升態勢,與去年同期相比,2004年1月~6月,企業的產品銷售收入增長20.59%,工業增加值增長57.31%、利稅增長55.59%、利潤增長59.58%。

B. 管理信息的經濟性為什麼重要,會受到哪些因素的影響

經濟性的核心概念:生成信息的成本不應高於信息的價值。信息獲取成本的影響因素非常多,常見的有信息資源分布、信息源、獲取工具、信息質量、獲取途徑等;信息價值的影響因素也很多,常見的有用戶、用戶需求、用戶意識、用戶的能力、使用環境等。重要性在於:經濟性本身客觀存在,會影響其他特性;忽肆橡視經濟性不符合市場規則,會導致得不償失;經濟性衫乎的確定有難度,影響因素多,值得特別裂塌旁關注。

C. 名詞解釋:信息資源、信息經濟效益

信息資源是企業生產及管理過程中所涉及到的一切文件、資料襲慶、圖表和數據等信息的總稱。它涉及到企業生產和經營活動過程中所產生、獲取、處理、存儲、傳輸和使用的一切信息資源,貫穿於企業管理拍信握的全過程。

信息資源與企業的人力、財力、物力和自然資源一樣同為企業的重要資源,且為企業發展的戰略資源。同時,它又不同於其它資源(如材料、能源資源),是可再生的、無限的、可共享的,是人類活動的最高級財富。

信息資源即「作為資源的信息」,可以理解為有價值的信息。然而信息的價值是體現在使用中的,對於不同的使用者,信息可以有不同的價值,而且信息的不同組合、不同的關聯也能使信息具有不同的價值。這反映了信息的特性:信息是具有語境(context,也譯成「上下文」)的數據。從計算機操作的意義上說,信息資源可以是任何具有標識的東西,在互聯網上,標識通常為由命名域給出的坦弊URI。

信息經濟效益
信息經濟效益可以表述為:
B = A-C (9.l)
式中,B為信息經濟效益;A為信息輸出或利用所帶來的總收益,常用貨幣收入表示;C為信息輸出或信息利用的總消耗。
信息經濟評價也可用相對值,即信息經濟效果來反映:
E = A/C (9.2)
式中,E為信息經濟效果。利用E值,可以實現不同信息經濟活動間縱向與橫向的比較

D. 如何選擇對信息質量的評價維度

選擇對信息質量的評價維度應該考慮以下幾點:

1.准確性:信息的准確性是評價信息質量的重要指標,准確的信息能夠為人們提供正確的知識和參考依據。

2.全面性:全面的信息能夠包含更多的細節和背景知識,幫助人們更全面地了解問題,作出更合理的決策。

3.可信度:信息來源的可信度也是評價信息質量的重要因素。可信的源畝信息來源可以增強信息的可信度,提高人們對信息的認可度和接受度。

4.及時性:隨著信息傳播速度的加快,及時性已經成為評價信息質量的一個重要因素。及時的信息可以罩裂空讓人們更快地了解最新的信息和動態,及時作出相應的決策。

5.易讀性:信息易讀性也是評價信息質量的重要指標之一。易讀的信息可以提高信息的傳播效果,增強信息的吸引力,使人們更願意閱讀和傳播信物瞎息。

綜上所述,選擇對信息質量的評價維度應該根據不同的情況和需求進行選擇,重點考慮准確性、全面性、可信度、及時性和易讀性等方面的指標,以全面評價信息的質量。

E. 信息系統的經濟性是指什麼

是指建設這個系統所花的費用相對它的滿足使用的功能是合理的。

如果建設一個信息系統,所使用的全部是最新最先進的技術,但是它的費用卻高的驚人(甚至可能完全超出了業主的承受能力),而這個系統所產生的整體社會效益(包括直接的經濟產出、和/或為社會節省的資源——例如電子政務系統提高的辦事效率等)低於其投入的費用,那麼這個系統的建設在經濟性方面是不合理的。
當然,如果使用落後的技術,雖然投入的費用低了,但是系統的功能可能不能滿足使用需求了,也是不合理的。
所以說要兼顧技術先進性和經濟合理性。

F. 信息資源具有哪些自然特性和經濟特性

自然特性:
1,非物族纖質性 2,易流動性 3,可再生性和數量的無限性 4,易轉換性(其記 錄介質和表達方式都容易轉換)5,易分享性 6,質量差異性 7,意義多樣性(同 樣的信息對不同的人或組織可能具有不同的意義)

經濟特性:
1.信息資源具有價值和使用價值。2.信息資源的稀缺性。3.累積性與再生羨前性。4共享性。5信息商品的「兆派仿檸檬市場效應」。6智能性。

G. 什麼是信息經濟效益什麼是信息力 簡述信息要素對生產力的作用方式

信息經濟效益可以表述為:
B = A-C (9.l)
式中,B為信息經濟效益;A為信息輸出或利用所帶來的總收益,常用貨幣收入表示;C為信息輸出或信息利用的總消耗。
信息經濟評價也可用相對值,即信息經濟效果來反映:
E = A/C (9.2)
式中,E為信息經濟效果。利用E值,可以實現不同信息經濟活動間縱向與橫向的比較

信息力是投資第一生產力

(我們挖掘信息力!――投資內參發刊詞)

生意始於投資,投資始於信息。這是一個投資人眾所周知的道理:信息之於投資是首要因素。

但是現代市場經濟中,打開互聯網,信息太多!兵不厭乍,龍魚混雜,泥沙俱下,真假難辨!

如其說信息有用,不如說有價值的信息才有用!有價值的信息才具有「信息力」!

信息力是投資第一生產力。信息力不會自動從泥沙中蹦出來,得人來挖掘!

――挖掘信息力!《投資內參》就是干這活兒的,或者說是《投資內參》的自命題。

「信息力」,最早是現代軍事用語。現代戰爭是信息戰,由此產生的信息力是相對於傳統戰爭的兵力和火力而言的。

商場如戰場,現代市場經濟也是信息戰。信息戰是投資戰役的開局戰,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打贏信息戰才能打贏投資全局。

我們挖掘信息力重在三個方面:首先是快捷。投資出手要快,及時獲得先機才能勝人一籌;第二是辨別。如今投資資訊滿天飛,哪個是真哪個是假?我們運用專業、專家資源,從中篩選、辨別有用信息;第三是准確。信息准確才能有力。理不辯不明,信息也如此。我們在辨識有用信息的基礎上提高信息的准確性。
捷、辨、準的信息力,必能給投資者以穩、准、狠的投資力!

(1)利用信息技術改造國民經濟各個領域,加快農業的工業化和工業的信息化水平,使信息技術和信息產業不僅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而且成為經濟運行的發動機;(2)利用信息技術提高國民經濟活動中信息採集、傳輸和利用的能力,提高整個國民經濟運行效率和國民經濟的國際競爭力。

閱讀全文

與如何評價信息資源的經濟性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有多少人的婚姻是敗給父母 瀏覽:499
方舟手游電鰻如何幸福 瀏覽:770
辦一年的健康證需要什麼 瀏覽:167
村官考事業單位有什麼用 瀏覽:297
婚姻如何翻盤 瀏覽:395
事業編面試前資格復審查什麼 瀏覽:177
平安保險健康險報銷需要審核多久 瀏覽:818
三個人講故事怎麼分角色 瀏覽:500
經濟業務收入怎麼找數據 瀏覽:64
辦健康證可以帶哪些證件 瀏覽:599
南昌市辦理健康證需要做哪些檢查 瀏覽:328
軍人婚姻檔案在哪裡 瀏覽:878
美女在哪個ktv唱歌啊 瀏覽:277
健康密碼對胎記有什麼影響 瀏覽:297
為什麼婚姻久了會累 瀏覽:544
什麼叫幸福無限 瀏覽:95
退伍後怎麼考事業編 瀏覽:877
如何寫童話故事習作 瀏覽:168
途虎直播美女有哪些 瀏覽:638
秦東魁老師如何婚姻不順 瀏覽:3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