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如何促進生態環境與經濟增長協調發展
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促進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投資出口拉動依靠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轉變。
一、經濟增長通常是指在一個較長的時間跨度上,一個國家人均產出(或人均收入)水平的持續增加。經濟增長率的高低體現了一個國家或地區在一定時期內經濟總量的增長速度,也是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總體經濟實力增長速度的標志。決定經濟增長的直接因素:投資量、勞動量、生產率水平。用現價計算的GDP,可以反映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經濟發展規模,用不變價計算的GDP可以用來計算經濟增長的速度
二、經濟增長是經濟學家和記者常用的表達方式,意思是一個國家當年國內生產總值對比往年的增長率。更一般地來探討,經濟增長的涵義是指,在一定時間內,一個經濟體系生產內部成員生活所需要商品與勞務潛在生產力之擴大(亦即生產可能曲線向外擴張)。生產力之成長主要決定於一個國家自然資源稟賦、實質資本累數量累積與質量提升、人力資本累積、技術水準提升以及制度環境改善。因此,經濟增長也意涵決定生產力之諸多因素的擴展與改善。
三、支持經濟增長的人認為它可以增加一個國家的財富並且增加就業機會。經濟正增長一般被認為是整體經濟景氣的表現。如果一個國家的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為負數,即當年國內生產總值比往年減少就叫做經濟衰退。通常情況下,只有當國內生產總值連續兩個季度持續減少,才被稱為經濟衰退。
四、經濟增長方式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增長的實現模式,它可分為兩種形式:粗放型和集約型。根據總量生產函數分析和資本產出彈性與勞動產出彈性的計算,可將一個時期的經濟增長率進行分解,即由生產要素投入量增加導致的經濟增長和由要素生產率提高導致的部分。如果要素投入量增加引起的經濟增長比重大,則為粗放型增長方式;如果要素生產率提高引起的經濟增長比重大,則為集約型增長方式。但經濟增長方式的區分只是相對的,不是絕對的,二者有時還是互相交叉的。
② 如何平衡經濟發展與生態文明建設
1、加強教育和學習,樹立科學的自然觀和發展觀。 人與自然的關系, 是一種平等和諧的統一關系。我們必須把對自然的合理開發和積極保護統一起來,吸取教訓,把促進當前經濟社會發展與保證未來持續發展統一起來。實踐表明,過去那種「先污染後治理」的道路, 是不負責的行為, 將會為子孫後代帶來慘痛的代價。 伴隨著工業文明的向前發展,生態文明將會成為未來社會的主要文明形態。應深入開展環境保護教育,大力宣傳環境保護知識和環境法規,提高公民環保意識,大幅度提高社會公眾參與可持續發展的力度。與此同時,大力培育全民族的生態道德意識, 使人們對生態環境的保護轉化為自覺行動,認識到保護自然環境、維護生態平衡是人類為了自身的生存應履行的道德義務與責任。
2、支持文化創新,加強生態文化建設 建設生態文明,要建構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生態文化,通過發展生態旅遊文化、森林文化、濕地文化、野生動物文化、綠色消費文化等生態文化, 大力弘揚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價值觀, 在全社會牢固樹立生態文明觀、道德觀、價值觀、政績觀、消費觀, 並使之廣泛滲透到社會、經濟、科技、法律、政治以及倫理等領域, 為經濟社會的生態化發展提供智力與精神支持。
3、發展現代循環經濟 發展現代循環經濟就是實現國民綠色經濟,解決經濟增長和生態破壞之間矛盾的有效出路。現代的循環經濟,包括從源頭預防污染物產生,從消費降低廢物排放,從處理增加利用效率等多個方面。這就要求改變傳統工業生產中的「高投入、低產出、高消耗、高污染」,減少能源消耗和環境污染,充分認識科學技術的重要作用,努力開發和推廣節約、替代、循環利用的先進適用技術,積極淘汰落後生產技術,通過優化產業結構特別是降低高耗能產業比重,實現結構節能。大力提倡生態科技,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強有力的技術支撐。
4、增加對生態、環境的投入 早在20世紀70年代,美國的環保投資就達到GDP的2%,英國2.4%,日本1.8%- 2.9%,到1992年美國達到了2.5%,而中國到2005年才達到1.3%。「十一五」期間規劃的投入比例是1.5%,中國生態、環境投入總量不足,加之有效投資率低和投資保障制度不完善,以致生態治理、環境保護目標難以實現。應當根據引進庇古稅等有效的方法約束生態破壞行為,並增加環境治理的財政收入。用法律以及各種規章制度清晰的明確政府、企業、社會、公民對環境保護的責任、義務,並全方位增加對生態治理和環境保護的投資。
5、樹立正確消費觀,節能減排 人們需要樹立正確的消費觀,從而最大限度地節約資源,杜絕浪費。這要求人類摒棄過度揮霍性消費的享樂主義,而主動以實用節約為原則進行適度消費,崇尚精神和文化的享受。合理地調節人與自然間的物質交換,使得生產消費的消耗最小。資源的使用和環境的破壞都基於人類的慾望,因此以節儉滿足基本生存需要為目標的適度消費必定能夠大幅度降低對生態環境的破壞。 可持續發展強調發展的持續性、公平性及和諧性,追求自然、社會、經濟、環境的協調發展。要實現可持續發展,就應該轉變觀念,由征服自然變為尊重自然,由索取自然變為愛護自然,與自然和諧相處,選擇一條可持續發展的綠色道路。生態文明社會是一個人與自然共同繁榮,和諧相處,持續發展的文明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實現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是一項重大戰略任務,也是當前的客觀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