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如何理解我國經濟發展面臨的機遇與挑戰
當前世界經濟形勢當前,世界經濟基本面良好,主要經濟體保持增長。今年上半年,美國經濟按年率計增長4.1%。日本經濟穩健增長,通貨緊縮狀況基本消除。歐盟經濟預計全年將增長2.1%,增速快於去年。發展中國家經濟繼續較快增長,中國、印度等發展中大國對世界經濟增長的推動效應進一步顯現。國際貿易保持較快發展,新一輪跨國並購方興未艾,國際直接投資規模繼續擴大。據聯合國預測,全年世界經濟增速將達3.6%。但世界經濟運行也面臨全球經濟發展失衡加劇、資源能源價格高位震盪、貿易壁壘增加、貨幣政策環境趨緊等問題和挑戰。地區熱點問題持續、恐怖主義活動、地震等自然災害頻仍也增加了世界經濟運行的成本和風險。我國面臨的機遇和挑戰(1)中國面臨的機遇。其—,世界形勢的緩和,為中國集中精力進行經濟建設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條件。其二,在世界格局出現多極化的形勢下,中國的國際地位和作用得到了提高。(2)中國面臨的挑戰:其一,在世界經濟區域集團化趨勢下,地區或集團的經濟貿易保護主義壁壘,使中國的對外經濟面臨著激烈的競爭。其二,正面臨著新科技革命的挑戰。世界兩極格局瓦解以後,軍備競賽的作用相對下降,綜合國力的競爭提到了首位。各國都在調整國家戰略,把發展科技作為國家發展戰略的重點。各國都把科技開發作為綜合國力一個關鍵因素。如何選擇適應中國國情的經濟體制和科技體制,並使之適應生產力發展的需要,迎接和戰勝新科技革命的挑戰,是當今時代向中國提出的新課題。第三,正面臨著世界經濟全球一體化的挑戰。歷史進入21世紀,世界經濟全球一體化的趨勢日益明顯。按國際經濟慣例辦事,積極參與國際經濟競爭和合作,是世界經濟發展的客觀要求。隨著世界經濟全球一體化的進一步發展,任何國家已很難保持封閉的經濟模式,所以,中國的唯一選擇,是適應這一趨勢,爭取經濟發展的主動權。第四,正面臨著國際社會主義運動處於低潮的考驗。在兩極格局解體以後,美國成為唯一的超級大國,它在推行強權政治時減少了前蘇聯的牽制,對中國等社會主義國家和一些發展中國家的壓力也會相應增加。面對以上挑戰,只有堅持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只有堅持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只有堅持依靠科技進步,才能積極參與國際競爭,增強綜合國力,迎接各種挑戰,盡快地實現中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
Ⅱ 我國經濟發展面臨哪些新挑戰
新常態下的中國經濟,正面臨一系列不容忽視的新挑戰。
第一個挑戰來自於經濟速度。新常態的一個重要特徵,就是我國經濟進入增速換擋
期,由高速轉入中高速。2003年至2007年,我國經濟年均增長11.6%,2008年至2011年年均增長9.6%,2012年至2013年都是7.7%,今年上半年為7.4%。經濟增速「下台階」,是新常態下經濟規律自我作用的結果,也是各種資源和環境約束所決定的,我們要以平常心看待,只要就業、物價、收入等保持穩定,經濟增速低一點沒什麼關系,也很正常。但同時也要認識到,保持合理的增長速度十分必要。如果經濟增速滑出合理區間,市場預期就會受到影響,民生支出就難以保障,全面深化改革的迴旋空間也會被壓縮,保持社會穩定的經濟基礎也就會動搖。
第二個挑戰來自於增長動力的轉化。轉向新常態,意味著粗放式發展方式走到了盡頭,原有動力加速弱化,新的動力加快形成。過去很長時間,我們依靠廉價勞動力和資源要素投入,塑造著中國經濟的比較優勢。現在的問題是,原有動力減弱了,新的增長動力尚未完全形成,「創新紅利」和「體制紅利」的充分釋放還需要一個過程。從統計數據看,國內生產成本連年大幅攀升是不爭的事實。現在,不僅一些發展中國家比我們更具有低成本優勢,連發達國家也在步步緊逼。
第三個挑戰來自於傳統產業的收縮。進入產業加快升級新階段,是新常態的重要表現。在新舊產業交替過程中,容易出現「青黃不接」的現象。目前,多年來一直「高歌猛進」的煤炭、鋼鐵、水泥等部分重化工行業或出現產能過剩,或出現價格下跌。房地產市場低迷,汽車銷量增速也在放緩。新興產業快速崛起,亮點很多,但由於市場競爭環境不完善、領軍人才和技術支撐不足等因素制約,短期內還難以形成像傳統支柱產業那麼大的拉動力。還有一個挑戰,就是受經濟減速、增長動力轉換和傳統產業收縮等影響,過去一些隱性矛盾暴露出來。比如,就業。傳統產業往往都是勞動密集型產業,「機器換人」熱潮興起,如何依靠擴大服務業加以吸收,值得研究。如果將新常態放在更長的時間軸里觀察,就可以發現,我國經濟還面臨著讓老百姓共享改革發展成果、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等重大挑戰。
挑戰看似重重,新的發展潛力恰恰蘊含其中。我國發展仍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經濟具有巨大韌性、巨大潛力和巨大迴旋餘地,保持持續健康發展有很多有利條件,一些新的經濟增長點正在加快形成。只要措施得當,我們就能把潛力釋放出來,把各種可能的風險與挑戰化解掉。
Ⅲ 分析我國當前經濟發展面臨的主要問題。
中國過去10年GDP總量站在了200%,2012年中國穩中求進,還是要必須處理好房地產的問題。
美國政府近期啟動量化寬松政策,以應對財政懸崖,這就會使我國碰到輸入性通脹風險。
中國經濟不怕單一風險,不怕小風險,怕的是房地產風險、地方融資平台風險,怕的是經濟大幅降速。如果這幾個方面合在一起,會促成資金大量外流,匯率貶值。
盡管今年中國投資和出口的增速很可能比去年放慢,但對消費增速應表現有信心,隨著歐債危機影響逐漸煙消霧散,這對中國經濟發展帶來有利的影響。
經濟增速的放緩並不意味著通脹壓力的減弱。2012年要實現4%左右的物價上漲幅度應該說是有難度的,且不說中長期推動物價上漲的因素,從短期因素來看也有三個不確定性,會使今年的物價走勢比較復雜,上半年物價水平回落至谷底後,下半年經濟增速回暖,物價溫和回升。
產業結構是指各產業的構成及各產業之間的聯系和比例關系。各產業部門的構成及相互之間的聯系、比例關系不盡相同,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大小也不同。因此,把包括產業的構成、各產業之間的相互關系在內的結構特徵概括為產業結構。
第一,中國產業結構調整加劇帶來的商機。產業結構一直不盡合理,小散差亂,原因是缺少市場化的優勝劣汰機制,甚至逆淘汰,導致資源配置低效率。在目前大背景下,各類企業都現了原形,彼此彼此、好賴不分的假象暴露無遺,企業分化加劇,被迫退出市場的企業為急於進入的企業提供了絕好條件。這正是國內各個行業、有作為的企業收購兼並或強強聯手(可降低風險)、提高市場集中度,實現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大好時機。
第二,國際市場重新洗牌帶來的商機。大批企業破產倒閉或陷入困境,讓出了繁榮時期很難得到的極大市場空間,使得國際市場進入的門檻大為降低。而國際化的資源重組加快,能源、原材料價格下跌,基礎行業及其把持企業大為弱化,這些也將增強中國企業在國際市場上的談判地位,為中國企業走出去提供了稍縱即逝的難得機遇。
中國應該在本次金融危機中,徹底結束在國際市場總是消極被動地被別人利用的時代,切實把講了多年的「要有效利用好國內外兩個市場,首先是利用好國際市場」這句話落到實處。一是應當抓住機遇大舉采購原來拒絕轉讓的核心技術,引進高新技術和相關人才;二是大舉采購儲備大宗商品,例如石油、礦石、糧食,並鞏固對國際市場價格的主導權、話語權;三是通過收購兼並跨國工商企業集團,加快在全球布點,建立糧食、原油、礦石等大宗產品的海外資源基地。
與此同時,要構築中國主導的分銷、采購網路渠道,推出中國企業主導的自主創新品牌,並將已有的自主知名品牌實現國際化延伸,擴大中國在全球經濟影響力,為可持續發展創造長期可靠的有利局面。正反兩個方面的經驗教訓顯示,自主采購分銷渠道和自主品牌同樣是國民經濟的命脈,只要掌握命脈就能把利益留住,把利潤大頭留住,把生態環境留住,而不再流失。當然,海外投資要認真研究所在國的投資環境、文化背景和本土化策略。
由於中國思想觀念、體制機制准備不足,大危機帶來的大轉機、大商機,可能會與中國擦肩而過,例如商業資本、能源資源。這些是最讓人放心不下的大事。
第三,產業影響力是最大的商機。對紡織行業的改革與發展要有信心,國民經濟和民生對紡織行業的高度依賴,這就是影響力。要保持冷靜、保持信心,切忌慌亂和盲目跟風。紡織行業已進入了精耕細作的微利時代,要利用調整時期加快向以相對指標為主導的內含化發展方式轉變。同時,要停止內耗、聯手闖關、共圖大局,唱好主角,向主營業務回歸。
改進流程、縮短流程,實行精準化戰略。以信息化、精確化采購為主導,打造多方當事人參與的供應鏈,從粗放流程向精細化、精確化轉變。企業在開展這項活動的過程中,需緊密結合實際,切實辦好兩件具體事。這兩件事對企業具有普遍意義,只要當真去做都會有所收獲。
一是流程創新。目前企業流程粗放、跑冒滴漏、周轉緩慢、成本上升、利潤下降的情況十分普遍。對此,要做好「流程創新」這件具體事。即憑借信息技術,開展精確化采購、降低庫存、科學促銷、加快周轉、降低成本的試驗和調研。
二是細節創新。目前紡織行業要向服務型企業轉變,關注客戶和消費者的需求,切實真正放下身段、做到換位思考。對此,要做好「細節創新」這件具體事,即認真全天候跟蹤研究所有顧客群購物消費的行為、心理和緣由,每一個細節都不要放過,包括每一個舉動、每一個詢問、每一個抱怨等等。在深入調研分析的基礎上,有針對性地改進每一個細節,切實把「轉變服務觀念,樹立服務意識,強化服務培訓,規范服務行為,提高服務技能,講求服務效果」落實到每一個細節上。
三是應對嚴峻形勢,要充分認識先行指數研究的重要性,採取領先一步的反周期措施,為後危機時代做好前瞻性的各項准備。目前各行各業的預測和宏觀調控方式已經過時,所採用的「過去時數據」、「現在時數據」兩類指標已經無法應對瞬息萬變的經濟形勢,必須將預測和調控建立在「將來時數據」指標的基礎上,如國民經濟PMI、本行業PMI、PPI等等。
我國將通過調整產業結構,在相對較長的周期里,讓國內實體經濟能夠平穩、較快地增長,短期保持GDP增速在7.5 - 8.3%之間,因此無論短期還是中長期來看,這對中國經濟的影響都是偏積極的。
過去經濟增長主要靠勞動密集、低附加值並對生態破壞嚴重的低端產品出口等來拉動,而靠這種方式拉動經濟增長實際上是不可持續的,所以國家要調整經濟結構,同時推動企業不斷進行產業、技術方面升級,提高產品附加值水平,這樣才能在中長期保持經濟平穩健康可持續地增長。
我國2011年GDP總量5 745 133億美元(57萬億元),約為美國經濟總量的39%,比上年增長9.2%,GDP人均4 283美元,全年財政收入103 740億元(人民幣)年增長24.8%。預計2012年經濟增長率將為7.6%,我國GDP總量將會突破61萬億元,約為50億美元,為美國GDP總量的41%。
中國經濟已從谷底回升,前幾個月經濟增長率一度回落到7.4%,目前已回升到7.6%;製造業經理采購指數前幾個月一度下探到49.6%,11月份已回升到50.9%,站在中軸線的上方。產品庫存減少,大宗貨物價格小幅上漲,社會用電量增加,中國經濟回暖明顯。現在的經濟形勢有所好轉,並不會繼續惡化。但產能過剩、產業結構不合理、宏觀政策、貨幣政策調控難度加大,依然困擾著中國社會的經濟運行。
未來兩三年為中國經濟的恢復期,但並不會大起大落,顯得將會保持平穩增長,增長率將會保持在7.5%至8.2%之間。中國正在和平崛起,未來10年是中國社會發展的機遇期,從2010年起的未來10年,中國經濟總量將會翻一番,初步建成小康社會,而到2020年中國經濟總量就將會和美國平起平坐,再到2030年中國就將會成為全球第一大經濟體,但是,美國的綜合實力、科技研發能力依然很強,中國在綜合國力、核心競爭力上的差距依然存在。
老百姓的佔有財富進一步提高,中等收入的中產階級首次占據大多數,這將會減少低收入群體和高收入群體之間的對立,這對中國社會階層結構將產生重大的影響。但收入水平高低懸殊、貧富差距的進一步加大,依然困擾著中國社會、管理層和決策層。
Ⅳ 經濟社會面臨的風險點
當前我國經濟發展面臨那些重大風險
2021-01-10 20:48:47
當前,我國經濟形勢總體良好,但長期的快速發展,積累和遺留的各種問題也十分突出。
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1)發展方式粗放落後,經濟結構不合理。
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經濟建設雖然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但必須清醒地看到,這種發展是粗放的,缺少內涵、質量和效益,是不可持續的。
我國的經濟增長是主要停留在粗放經營方式上,單純追求經濟增長,忽視生態環境保護的傳統發展模式。
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環境發展不協調,導致資源嚴重缺乏。
據有關方面測算,我國經濟增長中依靠資本和勞動投入增加的貢獻率佔72%,依靠科技進步等促使要素效率提高的貢獻率僅佔28%,而發達國家後者佔50%―70%。
具體來看,其一,在經濟效益方面,我國經濟運行並沒有從根本上克服「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痼疾;其二,在經濟結構方面,產業結構的失調依然存在,農業基礎薄弱,發展缺乏後勁,地區產業結構趨同化,第三產業發展滯後等。
(2)貧富差距過大。
根據聯合國有關組織分析,基尼系數在0.3―0.4之間表示收入差距相對合理。
據國家統計局最新數據顯示,2012年我國基尼系數達0.474,遠遠超過0.4的警戒線,是世界上貧富差距較大的國家之一。
高低收入群體差距懸殊,使社會財富過多地集中在少數高收入階層手中。
同時,城鄉差距、行業差距、地區差距也都在擴大,兩極分化越來越嚴重。
這些問題如果不進行調節,就使人們的不公平感增加,會導致社會的不穩定。
社會矛盾就突出,這也是上世紀許多國家落入「中等收入陷阱」的重要因素。
(3)經濟發展面臨下行壓力。
中國經濟以9.8%的速度持續增長了30多年,2012首次「破8」,為7.8%,預計2013年約為7.7%,發展速度繼續放緩。
過去作為支柱產業的房地產正進行宏觀調控,日趨減緩;內需乏力仍是我國長期經濟發展的頑疾。
隨著人口紅利的逐步消失、勞動力成本的提高,支撐外貿出口高速增長的國際環境也在改變,使得中國經濟快速發展的因素正在消減和逆轉。
目前,雖然國內經濟仍保持較快增長,但發展中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問題突出,繁榮的背後有太多的泡沫。
(4)區域發展不平衡。
長期以來,由於我國改革開放的「梯度發展」政策,優先發展東部沿海地區。
在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一部分地區先富起來的政策指導下,經過30多年的發展,迅速拉大了沿海與內地的經濟發展差距。
從地區生產總值來看,2011年GDP最高的廣東省為52674億元,約是西部10省GDP的總和,是最低的西藏(606億元)的87倍,是中部江西(11584億元)的4.5倍,北部吉林(10531億元)的5倍。
與此同時,中東部地區差距、南北差距、城鄉差距也隨之越來越大,地區發展不平衡問題日益凸顯。
區域發展不平衡成為制約中國經濟進一步發展的一大障礙。
(5)市場和資源環境有待改善。
市場環境的好壞關乎經濟的發展,也會影響社會穩定。
近年來,我國食品、醫療事件頻發,安全問題層出不窮。
從三聚氰胺、瘦肉精,到蘇丹紅、地溝油,形形色色的安全問題,嚴重威脅著人們的生命健康;假冒偽劣、社會欺詐現象依然十分突出;社會誠信和社會道德水平依然不高。
這些不良的社會現象嚴重污染市場環境,也嚴重影響人們的消費信心,阻礙內需的發展。
此外,伴隨著工業化的快速發展,我國資源短缺、環境污染現象嚴重,資源環境問題也日益成為制約中國經濟增長的重要因素。
中國高碳的能源結構使中國的發展處境極為不利,如果我國不能在低碳化方面取得積極進展,經濟的增長空間將進一步被壓縮。
Ⅳ 當前我國經濟發展面臨的機遇與挑戰是什麼
當前世界經濟形勢當前,世界經濟基本面良好,主要經濟體保持增長。
今年上半年,美國經濟按年率計增長4.1%。日本經濟穩健增長,通貨緊縮狀況基本消除。歐盟經濟預計全年將增長2.1%,增速快於去年。發展中國家經濟繼續較快增長,中國、印度等發展中大國對世界經濟增長的推動效應進一步顯現。國際貿易保持較快發展,新一輪跨國並購方興未艾,國際直接投資規模繼續擴大。
據聯合國預測,全年世界經濟增速將達3.6%。
但世界經濟運行也面臨全球經濟發展失衡加劇、資源能源價格高位震盪、貿易壁壘增加、貨幣政策環境趨緊等問題和挑戰。地區熱點問題持續、恐怖主義活動、地震等自然災害頻仍也增加了世界經濟運行的成本和風險。
我國面臨的機遇和挑戰
(1)中國面臨的機遇。
其—,世界形勢的緩和,為中國集中精力進行經濟建設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條件。
其二,在世界格局出現多極化的形勢下,中國的國際地位和作用得到了提高。
(2)中國面臨的挑戰:
其一,在世界經濟區域集團化趨勢下,地區或集團的經濟貿易保護主義壁壘,使中國的對外經濟面臨著激烈的競爭。
其二,正面臨著新科技革命的挑戰。世界兩極格局瓦解以後,軍備競賽的作用相對下降,綜合國力的競爭提到了首位。各國都在調整國家戰略,把發展科技作為國家發展戰略的重點。各國都把科技開發作為綜合國力一個關鍵因素。如何選擇適應中國國情的經濟體制和科技體制,並使之適應生產力發展的需要,迎接和戰勝新科技革命的挑戰,是當今時代向中國提出的新課題第三,正面臨著世界經濟全球一體化的挑戰。
Ⅵ 當前中國經濟發展存在哪些風險和問題
就目前來看,今年中國經濟增長放緩似已成定局,以什麼方式或何種形式推出一定規模的經濟刺激措施只是時間問題。但問題是在推動經濟增長的三大需求中,政府最擅長的是刺激投資需求,這意味著要想完成今年經濟工作重心之一——調整經濟結構和加快推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難度還相當大。這是當前中國經濟發展面臨的一個兩難選擇。之所以這么講,主要是因為當前和未來國內外經濟形勢的可能變化都表明,受歐美債務危機惡化、海外經濟增長放緩等不確定性影響,中國的外需將進一步萎縮,這可以從去年11月份出口增速回落較大及剛剛公布的去年12月份PMI數據中進出口指數及新出口訂單等變化中得到印證。事實上,外需放緩的影響相當深遠,許多研究報告都認為2012年凈出口對經濟增長的貢獻仍將為負。並且,外需的變化還受制於他人,尤其是我們要特別關注未來外需是否會突然發生變化的較大風險。在此背景下,要想完成今年中國經濟工作的首要任務——穩增長,就必然會轉向從穩定或刺激國內需求入手。其中,由於消費需求的波動一般都比較平穩,2011年3月以來中國的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名義同比增長圍繞著17%水平一線波動,盡管我們可以採取一些財政政策措施進一步刺激消費,但受到房價高企「侵蝕」居民消費能力、目前國內消費需求增長仍處於較高水平(高出同期GDP增長約7個百分點)等因素影響,要想在短期內促進消費較快增長似乎很難。由此,我們只能繼續依靠進一步刺激投資需求,來彌補因凈出口需求下降對經濟增長構成的不利影響。由於刺激投資需求的見效更快、更立竿見影,這使得政府更偏好於刺激投資需求,目前的情況也是如此。一方面,「十二五」規劃實施,進一步提升了地方政府的旺盛投資需求;另一方面,2012年保障房建設的「軍令狀」在2011年12月提前簽訂,並首次將保障性住房的竣工量納入2012年全年任務的考核范疇,這意味著完成2012年保障房建設目標有了保證。可見,2012年投資需求不會明顯回落,投資增長速度也不會很低。鑒於投資需求依然是未來中國宏觀經濟調控唯一可以控制的調控對象,所以投資需求增長是觀察2012年中國經濟能否實現「穩增長」目標的關鍵性指標。在筆者看來,就2012年保障房建設的「軍令狀」提前簽訂這一現象觀察,中國以刺激投資需求為主要目標的經濟刺激措施似乎已經出台,這一信號值得引起我們的足夠關注。現在的問題是如果中國依然以這樣的方式來穩定經濟增長,盡管這對穩定當前經濟增長有其必要性,那麼中國很可能會因此而離實現「調整經濟結構和加快推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這一目標又遠了一步。因為,事實將再次證明,當前中國仍然難以走出政府主導型的經濟增長方式,這樣的經濟增長模式必然會使得政府特別是地方政府偏好於大規模投資,從而導致國內投資增長過快,並加劇了國內需求中投資與消費的進一步失衡。這一影響主要體現在:一方面,消費需求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在不斷下降,投資需求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卻在繼續上升。相關數據顯示,2001年至2009年,投資率由36.5%上升到47.7%,消費率卻由61.4%下降到48%。所以,進一步刺激投資需求必將導致投資與消費的繼續失衡。另一方面,政府主導的經濟增長方式負面影響相當顯著。例如,盡管刺激投資需求增加可以擴大產出或促進經濟增長,但同時也會引起產能過剩,並需要通過擴大出口來不斷消化這部分過剩產能,這意味著靠政府投資維持的經濟較快增長,中國經濟將很難走出依賴投資和出口導向的傳統經濟發展模式。上述分析表明,盡管刺激投資需求來謀求「穩增長」有其必要性,但卻昭示了短期內中國很難走出政府主導的經濟增長方式的老套路,這肯定是不利於當前中國的經濟結構調整和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這就是當前中國經濟發展面臨的兩難選擇。盡管這樣做是一種權宜之計,但過於實際的選擇,仍然值得深刻反思——中國要實現調整經濟結構和加快推進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目標,唯有穩步推進政府改革或深化經濟體制改革才有可能
Ⅶ 我國在發展中面臨哪些問題
一、資源和環境壓力日益加劇 這是我國未來經濟發展面臨的最為突出的矛盾。一方面,工業化和城市化加速,經濟持續快速增長並處於新一輪上升周期,勢必加大對資源的需求和消耗。另一方面,高投入、高消耗、低產出、低效益的經濟增長方式,必將加劇自然資源的供求矛盾,導致經濟運行成本上升。我國人均資源緊缺,而資源消耗量卻排在世界前列,礦產資源對國際市場的依賴程度日益提高(見附表)。經濟高速增長所付出的環境代價過於高昂,環境質量在未來一段時間內仍將處於「局部有改善、整體在惡化」的狀態。 資源和環境對可持續發展的壓力,本質上是技術含量低和經濟效率差的問題。我國科技發展不適應經濟增長方式轉換的需要,技術水平低制約著經濟效率的提高和增長潛力的發揮。由於缺乏降低資源消耗、提高資源利用率和保護環境的產業技術,或是有了這些技術而又缺乏推廣應用的動力,致使我們難以走出粗放型增長的怪圈。 二、盲目投資和低水平擴張的體制性根源日益凸顯 投資體制改革明顯滯後。政府投資范圍過寬,習慣於藉助預算內投資來調控經濟運行,而不善於通過政府消費來提供公共服務。在市場准入方面偏重經濟性指標,忽視社會性指標。對全社會投資重監管、輕服務,缺乏科學的、有預見性的宏觀產業導向。 財政稅收體制不規范,政府存在過多干預經濟的內在動因。公共財政體系不健全,分稅制和財政轉移支付制度不完善,公共服務開支不足,一般經濟建設開支過多。中央和地方的財權事權劃分不夠合理,地方政府缺乏獨立的正常收入來源。預算外收入和體制外融資的使用隨意性很大,其中相當多資金直接用於盈利性投資。 金融體制改革進展遲緩,金融參數失真。銀行體系不能滿足經濟增長特別是中小企業對市場化融資的需要。利率、匯率機制僵化,資金價格扭曲,容易刺激粗放型經濟增長,不利於產業結構優化升級。證券市場的制度創新久拖不決,難以發揮擴大直接融資、提高資本配置效率的作用。 環境和資源的使用成本過低,難以形成節約資源的激勵和約束機制。建設項目幾乎不計環境、資源的使用成本。礦產資源稅目前還是按照實物量徵收,刺激過量開采。煤、電等資源型產品價格失真,容易導致不計成本、忽視效益的低水平擴張。 土地配置缺乏規范、長效的管理制度。土地產權主體和權利界定不清,保護不力。土地供應方式過於行政化,導致地價嚴重扭曲。土地使用性質缺乏明確界定,土地收入的分配和管理相當混亂,各種「黑箱操作」和腐敗行為猖獗。缺乏權威的國土資源總體規劃和跨行政區域規劃,導致地方各自為政、任意調整規劃和貪大求洋。 政治領域的改革滯後於經濟領域,誘發增長速度攀比和數量擴張沖動。我國經濟波動的「政治周期效應」十分明顯,經濟增長和投資增長的高峰,往往正是地方黨委和政府換屆的時間。現行幹部選拔、考核制度和行政管理體制都存在明顯缺陷,對權力的監督制衡機制也很薄弱。 三、社會事業發展滯後的矛盾日益尖銳 公共服務資源配置嚴重失衡。公共教育資源向高等教育過分傾斜,而義務教育的公共投入嚴重不足。高等教育占教育經費的比重2003年上升到24%(通常為20%左右),農村義務教育卻面臨危機。公共衛生資源過分向城市傾斜,而農村缺醫少葯仍很嚴重。 現有公共財政和社會協調機制不適應社會流動性增強、社會分層加快的新挑戰。農民向非農產業和城市大量轉移,而城市財政體系遠遠沒有做好准備。強勢群體的利益訴求日益高漲,而貧困群體和社會邊緣群體的呼聲往往被忽視;部分社會成員既得利益的減少或喪失將引發不滿情緒甚至過激行為。 人口發展態勢仍然嚴峻。基數大、增長偏快、素質偏低、「未富先老」,是未來二三十年我國人口發展的基本態勢。在現有技術水平和制度框架下,這種態勢必將加劇對資源環境和經濟發展的瓶頸制約,多重經濟社會壓力必將接踵而至。 城鄉貧困問題有所反彈。隨著城市化浪潮和社會轉型加速,在失業人口、流動農民工、失地農民和老年人口中正在形成新型貧困群體,貧富差距迅速拉大。這也鮮明地折射出社會保障不健全、公共服務供給不足,以及收入再分配手段不完善等問題。 四、區域協調發展面臨的挑戰日益嚴峻 在更大程度上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生產要素流動將越來越取決於投資回報率和區域專業化分工等客觀經濟規律的導向,各地區經濟發展的差距勢將繼續擴大。盡管中西部地區經濟增長在加快,但與東部的差距仍然在拉大,正是必然反映。 區域發展不平衡的要害並不在於經濟發展差距,而在於社會發展差距。目前中央財政對欠發達地區的轉移支付力度還不夠,公共服務均等化程度還較低,區域政策在消弭市場缺陷方面的效果尚不理想,還沒有明顯改善欠發達地區的基礎設施條件,還沒有顯著增強欠發達地區自我發展的能力和後勁,還不能普遍提高欠發達地區的全民福利水平,因而也將不利於逐步改變目前全國低水平、不全面、不平衡的小康狀況。
Ⅷ 根據我國經濟發展的總體現狀,如何正確看待風險與挑戰
根據我國經濟發展總體券張如何正確的看待風險?首先必須種方式
Ⅸ 2010年我國國內經濟發展面臨的四大風險是什麼
調控部門需直面信貸質量、貿易保護主義、通貨膨脹、產能過剩四大風險
Ⅹ 從國際上看,我國經濟當前面臨的「四大風險」是什麼我國應如何應對
從國際上看,我國經濟當前面臨的四大風險是:
1. 世界經濟增速放緩的風險
2. 歐美主權債務危機擴散的風險
3. 全球通貨膨脹壓力增大的風險
4. 貿易保護主義進一步加劇的風險
參考:
(1)中國面臨的機遇。其—,世界形勢的緩和,為中國集中精力進行經濟建設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條件。其二,在世界格局出現多極化的形勢下,中國的國際地位和作用得到了提高。
(2)中國面臨的挑戰:其一,在世界經濟區域集團化趨勢下,地區或集團的經濟貿易保護主義壁壘,使中國的對外經濟面臨著激烈的競爭。
其二,正面臨著新科技革命的挑戰。世界兩極格局瓦解以後,軍備競賽的作用相對下降,綜合國力的競爭提到了首位。各國都在調整國家戰略,把發展科技作為國家發展戰略的重點。各國都把科技開發作為綜合國力一個關鍵因素。如何選擇適應中國國情的經濟體制和科技體制,並使之適應生產力發展的需要,迎接和戰勝新科技革命的挑戰,是當今時代向中國提出的新課題。
第三,正面臨著世界經濟全球一體化的挑戰。歷史進入21世紀,世界經濟全球一體化的趨勢日益明顯。按國際經濟慣例辦事,積極參與國際經濟競爭和合作,是世界經濟發展的客觀要求。隨著世界經濟全球一體化的進一步發展,任何國家已很難保持封閉的經濟模式,所以,中國的唯一選擇,是適應這一趨勢,爭取經濟發展的主動權。
第四,正面臨著國際社會主義運動處於低潮的考驗。在兩極格局解體以後,美國成為唯一的超級大國,它在推行強權政治時減少了前蘇聯的牽制,對中國等社會主義國家和一些發展中國家的壓力也會相應增加。
(3)面對以上挑戰,只有堅持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只有堅持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只有堅持依靠科技進步,才能積極參與國際競爭,增強綜合國力,迎接各種挑戰,盡快地實現中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