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什麼是經濟學為什麼要研究經濟學
經濟學是研究價值的生產、流通、分配、消費的規律的理論。是研究人類社會在各個發展階段上的各種經濟活動和各種相應的經濟關系及其運行、發展的規律的學科。
Ⅱ 為什麼要學點經濟學
或許你並不想做一名經濟學家。但即使如此,你仍然應該學點經濟學。
首先,學習經濟學有助於你作出更好的個人決策。在你的一生中,你需要作出各種各樣的經濟決策。比如說,在即將完成高中學業的時候,你需要決定是否去上大學或上什麼樣的大學?在大學畢業的時候,你需要決定是繼續在國內讀研究生,還是出國留學,或者去工作?在工作之後,你要決定如何花費你的收入:多少用於現在的消費?多少用於儲蓄?如何投資你的儲蓄?是買股票還是存在銀行?經濟學是有關個人選擇的科學。
其次,學習經濟學有助於你理解你生活於其間的世界是如何運轉的。你的生活狀況不僅取決於你自己的決策,而且依賴於其他人的決策,以及周圍環境的變化。比如說,當你想買一台電視機的時候,只要支付必要的價格,就可以把它從商場搬回家。而事實上,你事前並沒有告訴電視機的生產廠家為你生產一台電視機。學了經濟學,你就可以明白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如何使自利的個人為大家服務。
再次,學習經濟學有助於你理解政府政策的優與劣。學習了經濟學,你會明白我們為什麼需要政府,什麼是政府應該乾的,什麼是政府不應該乾的。我們需要政府,是因為在存在諸如外部性、公共產品這樣的場合,依靠市場不能達到資源的有效配置。特別是,我們需要政府來提供市場交易所需要的規則和秩序這樣一類公共產品,需要政府保護我們的個人財產和人身安全。但政府對市場的過多干預常常導致供給不足、價格扭曲、資源浪費、壟斷橫行。經濟學會使你不過於迷信政府。
Ⅲ 為什麼要選擇經濟學或經濟學專業
經濟類專業就業前景比較大,而且薪資高,社會也需要這方面人才。
Ⅳ 什麼是經濟學 為什麼要學習經濟學
不明白你說的什麼意思。因為我是經濟學專業的,所以要學習經濟學,學習經濟學,可以讓你明白政府的經濟活動,多生活還是有用的。經濟學包括:宏觀經濟學、微觀經濟學,政府經濟學、發展經濟學、勞動經濟學等等
Ⅳ 為什麼要研究經濟學
經濟學是研究人類社會在各個發展階段上的各種經濟活動和各種相應的經濟關系及其運行、發展的規律的學科。經濟學核心思想是物質稀缺性和有效利用資源,可分為兩大主要分支,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
經濟學起源希臘色諾芬、亞里士多德為代表的早期經濟學,經過亞當·斯密、馬克思、凱恩斯等經濟學家的發展,經濟學衍生出了演化證券學、行為經濟學等交叉邊緣學科。隨著國民經濟的高速發展,經濟學研究和應用受到國家和民眾的關注越來越高,理論體系和應用不斷完善和發展。
應答時間:2021-04-13,最新業務變化請以平安銀行官網公布為准。
[平安銀行我知道]想要知道更多?快來看「平安銀行我知道」吧~
https://b.pingan.com.cn/paim/iknow/index.html
Ⅵ 為什麼我們要學經濟學
經濟學的客觀夢想
有關經濟學家的笑話很多,且貶遠多於褒。不過,很少有經濟學家對此耿耿於懷,因為經濟學家這個行業依然是最受關注、最有地位、最能賺錢的行業之一;也依然不斷有人試圖進入經濟學家的行列。所以,很多經濟學家自己也常常談起此類笑話,看似自嘲,實則自誇。當然,也有些此類笑話是沒有貶義的,或者對於經濟學家自己來說,不覺得是貶義的。其中一則笑話說的是,一群物理學家看到經濟學家所用的數學知識,感到大為吃驚:經濟學居然用如此復雜的數學!經濟學家看到物理學所用的數學知識,同樣大為吃驚,物理學居然用如此簡單的數學!在一些人看來,這是在嘲笑經濟學對於數學的過分使用。而對於經濟學家來說,這卻是在褒獎經濟學家所用的工具越來越先進,自然也就越來越朝著精確的自然科學的方向發展了。
社會學家和政治學家們對經濟學的帝國主義傾向很不以為然,認為經濟學家與他們其實並沒有什麼兩樣;自然科學家們更不認為經濟學是一門自然科學。而經濟學家們則在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之間搖擺。經濟學家們自然希望經濟學被認為是自然科學,因為自然科學更加精確,而且更加客觀。客觀與精確正是經濟學家們自我標榜且引以為豪的地方,而且希望憑此區別於其他社會科學家。經濟學家以理性人為出發點,引入了邊際分析和廣泛的數學工具,試圖建立一個客觀、精確的經濟學帝國。越來越多的經濟學家強調實證經濟學的重要性,著重就某一個現象進行解釋,認為經濟學應該說明的是「是什麼」,而不是「應該是什麼」,因為後者往往帶有太多的價值判斷,而價值判斷難免包含太多的個人利益。
到了今天,計量經濟學更是如日中天,在中國尤其如此。翻開中國最有名的經濟學學術期刊,絕大多數都是計量文章,甚至某些期刊已經到了沒有計量的文章便不能發表的地步。中國經濟學家在國外學術期刊發表的論文也幾乎全部是計量文章。為什麼計量經濟學會如此興盛呢?說到底無非是經濟學追求所謂客觀、真實與精確的結果。計量經濟學通過不斷改進的工具、大量的數據和嚴謹的方法為經濟學建立起了一個看似精確與客觀的經濟學帝國。但是,事情果真如此么?
經濟學家的客觀
2004和2005年是中國經濟學的多事之秋。從郎咸平炮轟格林科爾開始,中國大陸的一些著名經濟學家與郎咸平展開了激烈交鋒,甚至很多具有人身攻擊意味的詞語從一些名經濟學家的口中說出。這場爭論最後幾乎演變成了全民參與的爭論。從網路上看,郎咸平幾乎是大獲全勝,但是,也有人統計說,學習經濟學的人大多反對郎咸平。眾所周知,與一般人相比,學習過經濟學的人多半更加右傾,所以,出現這種情況也絲毫不奇怪。在這場爭論中,毫無疑問,很多經濟學家和學經濟學的學生是從「客觀」的角度來論述的,而經濟學的所謂客觀就是「效率」。對於自我標榜為客觀的經濟學而言,選用效率作為評價經濟政策或者經濟表現的標准沒有絲毫的意外。因為,從經濟學的核心假定——人是自私和理性的出發,最終的結果只能用「效率」來衡量,而且,用公平來衡量經濟政策或表現的好壞總是充滿了「價值判斷」,是極其主觀的。
但是,從效率出發也不一定能夠保證經濟學的客觀。特別是2005年格林科爾最終倒閉,其董事長也因為涉嫌犯罪被捕之後,很多人對經濟學家的客觀與中立越來越懷疑。這本身不奇怪,也不能說明大陸的經濟學家就失敗了。但是,隨後傳出的消息無疑讓人吃驚。在與郎咸平的爭論中力挺格林科爾的部分經濟學家曾經在格林科爾的資助下召開過一個學術會議批判郎咸平,並且將爭論上升到改革路線的高度。這其實也沒有什麼,因為郎咸平的確試圖得出一些普適性的結論,所以,將爭論上升為「改革路線」之爭也很正常。但是,在當事企業的資助下舉行的學術會議是否可信就值得懷疑了。更為重要的是,隨後的調查表示,格林科爾付給了這些經濟學家高額的出場費和稿費。而且,還有經濟學家隨後不斷出席由一些大型民營企業,尤其是由國有或者集體企業改制而來的民營企業舉辦的各種會議,高調發言,更是引發了一系列爭論。普通民眾對經濟學們的不信任似乎也在蔓延。
這種不信任是建立在經濟學家為少數人和少數既得利益集團說話的基礎之上的。不過,這種為少數人說話的經濟學家往往會很快被大多數人不信任,並不能對經濟學構成實質性的傷害。即使經濟學家們依然信任這些人,也不要緊,因為大多數民眾不信任意味著經濟學市場必然萎縮。所以,個別經濟學家沒有任何根據的發言並無損於經濟學本身的客觀,只會有損於經濟學家個人或者這個團體的客觀。不過,問題往往是,經濟學本身就是客觀的嗎?
經濟學是否客觀?
經濟學往往有很多基本的假定,經濟學中任何一個理論或者一個模型更是有非常多的假定。這些假定的本意是為了抽象與簡化現實生活,從而增強模型的解釋力。但是,這些假定往往與現實情況不符,由此導致它對現實情況的解釋力不足。事實上,經濟學的發展正是建立在對經濟學假定不斷修正的基礎之上。某種理論或模型的發展也是建立在對某個假定不斷修正的基礎之上。比如,對古典經濟學價格剛性假定的修正,得出了政府幹預的凱恩斯主義經濟學;對完全競爭假定的修正產生了不完全競爭理論;對交易成本為零這一假定的修正產生了新制度經濟學。某個具體的理論或者模型的發展更是如此,從古諾模型到勃川德模型再到斯坦克博格模型,就是通過改變有關廠商競爭變數和競爭方式而得到的。博弈論的發展也是如此,從完全信息靜態博弈到不完全信息靜態博弈,到完全信息動態博弈再到不完全信息動態博弈,都是基於對一些假定的改進。當然,這些對假定的改進,很多情況下都是越來越傾向於現實。也就是說,這使得假定越來越接近現實。但是,由於一個抽象的理論與模型往往需要很多假定,而要把假定做到完全與現實相符幾乎是不可能的。這種不可能除給了經濟學不斷改進的空間之外,也給了經濟學家很多解釋的空間。這種空間其實就是經濟學家的「權力空間」,這個「權力空間」不但給了經濟學們改進理論的可能,也給了經濟學家們爭論和解釋的可能。
如果說理論只是提供了一個想法或者解釋的話,那麼,實證經濟學,尤其是目前高度繁榮的計量經濟學則給了經濟學們證明自身的客觀與精確的機會。很多理論往往相互沖突。比如,收入效應與替代效應同時存在的情況下,哪一種效應更強呢?這需要實證檢驗。比如說,收入差距對經濟增長有怎樣的影響?不同的理論給出了不同的解釋,哪個理論是可信的?這也需要實證經濟學的檢驗。於是,實證經濟學成了檢驗理論正確與否的重要標准。
但是,對於理論經濟學家而言,這種檢驗總是值得懷疑的。就案例檢驗來說。中國的漸進式改革與俄羅斯的休克療法相比,哪個更加成功?印度與中國的經濟發展,哪個更加成功?如果單從目前的經驗來看,毫無疑問,中國改革比俄羅斯改革成功,比印度的也更加成功。但是,如果我這樣說,肯定會被經濟學們認為不嚴謹,甚至被懷疑是否真的學過經濟學,至少也是沒有學好。比如,有很多經濟學家就堅持認為,中國的改革不一定比俄羅斯的成功。因為,盡管從目前來看,中國的經濟發展更好,但是,俄羅斯通過休克療法建立起了更好的制度與市場環境,將來的發展可能比中國更快。也就是說,經濟學告訴我們,從長期來看,中俄的發展情況還不一定。不過,正如凱恩斯所說,「長期是對目前的事情的一種誤導,在長期,我們都死了」。而且,從長期來看,任何事情都是不一定的,因為誰又知道未來會發生什麼事情呢?這些事情可能會徹底改變目前中俄經濟發展的全貌。因此,說未來不確定可能是對的,卻是毫無用處的。如果我們只會說不一定,經濟學存在的意義就值得懷疑。也許經濟學家會說,決策是領導者的事情,我們只是提供建議和信息,更加豐富的信息將有助於決策者做出更加正確的決定。但是,如果所提供的任何信息都是不確定的,而且,對於一個我們都能觀察得到的事實,我們依然說,孰優孰劣不一定。那麼,經濟學作為一門「長期的學問」就是沒有價值的。
同樣,對於實證經濟學家們而言,實證檢驗也是值得懷疑的。且不說不斷改進的計量方法會讓人發現前人所作的實證研究的缺陷,不同的計量方法之間也會產生各種爭論。如果不同的計量方法得出的結果是一致的,倒不會有什麼問題。可是,絕大部分情況下,不同的計量方法得出的結論是不同的。那麼,我們該信任哪一個呢?再者,很多計量研究對數據往往非常敏感,數據的變化往往會導致結果的改變。同樣,熟悉計量經濟學的人都知道,很多情況下,對變數的選擇往往會成為爭論的中心,而變數選擇不同,得到的結果也是不一致的。
再以收入差距對經濟增長的影響為例。從庫茲聶茲以來,這一話題一直是經濟研究的熱點,因為這個問題對一個國家經濟政策的制定具有重要含義,對整個社會的價值觀和道德觀也會形成沖擊。但是,對這個問題的研究始終在爭議中進行。國內學者對這個問題的研究近幾年也有所增多。在1990年代以前,這方面的理論研究和實證研究多半表明收入差距有助於經濟增長,或者二者呈現出倒U型關系。由此得出的政策建議自然是追求更有效率而不是更公平的經濟政策;1990年代以後,很多研究運用政治經濟模型或者帶有社會學傾向的模型,說明收入差距擴大會導致政治上對投資的抑制,或者對社會地位的過分追求會使投資受到抑制,從而會阻礙經濟增長,而且,相關的實證研究也證實了這種理論分析。這些研究很多發表在很有影響力的學術期刊上,比如《美國經濟評論》、《政治經濟學雜志》。國內在這方面的研究,結論也是莫衷一是。由於不同的研究結果推論出的政策建議是完全相左的,決策者無疑更加疑惑。
經濟學家的解釋空間
理論研究會得到相反的結論不足為奇,實證研究得到相反的結論也很正常。如果我們得到的實證研究結果與理論相悖,我們也許會由此發現一個新的理論,或者發現另外一個藏在證據背後的東西。自然科學常常這樣發展,但經濟學很難這樣發展,原因在於,自然科學的事實只有一個,而經濟學往往能夠發現很多個「事實」。當我們發現實證研究與理論研究的結論相反時,我們多半會去改進實證研究的方法,尋找新的數據,或者提出新的解釋。但是問題隨之而來:經濟學的理論和模型眾多,對同一件事情,不同的理論提出不同的解釋,而哪個理論正確,往往依賴於實證研究的檢驗。如果實證檢驗的結果也是相反的,由於不同的檢驗結果也能得到不同理論的支撐,我們很難判斷哪一個檢驗或者說哪一個事實是成立的。從而,我們會發現,理論和事實都是不清楚的。
很多初學計量經濟學的人都會發現,數據或者方法的微小變化會使得檢驗結果大不相同。這說明結果不穩健。在很多情況下,尤其在我國的很多經濟學雜志上,我們看到的計量檢驗都是不穩健的。但是,面對這些檢驗結果,我們往往能夠看到很多似乎合乎理論的解釋與說明。或者說,對於不同的計量檢驗結果,作者擁有很大的解釋權。只要結果是顯著的,我們便總能找到「合理」的解釋。最著名的例子來自英國的一位經濟學家。他的一項研究結果表明太陽黑子的活動對英國的經濟發展周期有顯著影響。很多人都認為這個結論是荒謬的,並以此嘲笑經濟學,但是,按照經濟學家的邏輯,這事還真不一定啊。
好在,計量經濟學的工具在不斷改進,對各種因素的控制也使得計量經濟學越來越精確。但是,經濟學家對理論、對現實、對實證檢驗結果的解釋依然存在很大空間,對同一事情往往存在多種解釋,這無疑讓人煩悶。就像我們看一些小品文,同一個故事,翻來覆去地講,竟然能夠講出幾十個道理,甚至還是完全相反的道理。
正是由於經濟學對結果的解釋空間很大,我們就不得不提醒自己:小心思想背後的利益。經濟學家標榜自己的效率標准,以此說明自己的客觀和中立。可是,阿克頓勛爵的話依然在耳邊回響:絕對的權力絕對導致腐敗(也有翻譯為,絕對的權力導致絕對的腐敗),換成經濟學的語言,有權力,就有尋租。而經濟學家對理論、對現象、對實證檢驗結果的解釋空間就是一種權力。因為有空間的存在,就有解釋的權力,而這種權力必然導致尋租。正如經濟學所認為的,經濟學家絕不是道德上一定高尚的人,相反,他們都是自私的理性人。那麼,又有什麼理由認為他們不會利用自己的解釋空間,利用自己的權力,為自己尋租呢?
如果經濟學只是幫助人們解釋現象存在的原因,或者幫助人們更好地理解各種現象,那麼,這種解釋空間的存在沒有任何不妥。但是,每一個經濟學家總是希望自己的主張為決策者所用,古今中外,莫不如此。我曾經以為國外的經濟學家可能不會如此,可是一名諾獎得主來復旦大學講演的時候,PPT(PowerPoint 的幻燈片文件)上就幾次出現與美國總統的合影,我頓時知道所有的經濟學家果然都是理性人。而且,就目前看來,經濟學對決策者和普通民眾都有著極強的影響力,如果一個經濟學家,一個理論是服務於少數人的,其後果往往會非常嚴重。所以,經濟學的解釋空間也就相對而言對社會有著潛在的危害。也正因為如此,一個充分競爭的經濟學市場、一個反對壟斷的經濟學市場、一個能夠允許而不是排斥所有人發言的經濟學市場是縮小經濟學的解釋空間、瓦解經濟學的絕對權力的必要條件。同樣,一個更為廣泛的知識市場,一個允許社會學家、政治學家、哲學家等等充分表達的學術市場的存在也有利於控制經濟學解釋的空間,從而減少經濟學家尋租的空間。
所以,無論是決策者,還是普通人,當看到一種經濟理論時,請先告誡自己:警惕思想背後的利益。
Ⅶ 為什麼要學經濟學
簡單的將人分成4類。這4類人都要學經濟學。但精通程度要求,由高到低排列:
少數將來致力於做經濟學相關的學術工作的人,自然要學。這是看家本領。
相當一部分將來致力於工作在經濟學相關的領域里的人,比如會計、金融、財經、咨詢公司等等。經濟學是很重要的工具學科,可以大大促進他們在自己領域中的發展。所以,也要學。
一少部分,將來將金融投資當做自身發財手段的人,如股民、基民等等。雖然這些人一直幻想著能夠擊敗市場規律,而且長期來看他們很難真正賺到錢。但至少學會一些基礎的經濟學知識,能夠讓他們明白,自己是怎麼輸的錢,而不是像以前那樣,純粹的靠感覺、運氣去蒙。
極少數人,自身生活於工作和經濟學沒有任何相關性。實際上,對他們來說,學不學經濟學沒什麼太大關系。但是,至少現在,經濟學相關的新聞、事件充斥各類媒體。學會經濟學至少可以讓你明白這些新聞在講什麼,和同事朋友吹牛討論也可以插上嘴,至少有點面子。
Ⅷ 為什麼要學習經濟學
經濟學的研究幫助人類選擇了市場經濟,學習經濟學有利於理解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從大的方面、社會方面而言,經濟學在比較中選擇了市場經濟。現在看來,市場經濟確實如亞當·斯密所言,可以富其國而裕其民。三次偉大的工業革命都發生在市場經濟國家。凡發達國家都實行市場經濟體制,我國經濟發達地區無一例外的都是市場經濟發達的地區。選擇市場經濟必須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作用。
經濟學揭示了規律的特質。規律深藏在現象的背後,在無數偶然中展示著必然,在無序中潛藏著有序。所謂的價值規律的「自發」作用,可謂一語中的。人們即使限制了「自發」在某一方面、某一時空的表現,「自發」還會從另外的角度、另外的時空表現出來,這就是通常所講的遭到了規律的懲罰。
(8)為什麼要提出經濟學擴展閱讀:
經濟學的研究告訴人們,在市場經濟體制下更容易遵循經濟規律,原因在於分散的個體誰也不能左右市場,只能順應市場,這就在冥冥中遵循了經濟規律。前提是把政府職能限制在最小從而最好的范圍內。
如果不是這樣而是行政力量強大到無所不能、為所欲為的程度,又覺得自己「似乎有知識」(哈耶克語),違背經濟規律和自然規律就成了邏輯必然。遵循經濟規律和自然規律必須靠制度。靠著制度的制約和平靜而自然的心態最容易遵循規律,沒有制度制約的亢奮和頭腦發熱,最容易違背自然規律和經濟規律。
Ⅸ 為什麼提出經濟學十大原理
這是美國哈佛大學經濟學教授N`格里高利-曼昆在寫《經濟學原理》時提出的!我覺得沒有說為什麼······只是他根據社會經濟現象總結出來的吧!這樣一來,根據這十大原理就可以很好地解釋市場經濟中發生的、出現的問題了······如此一來就使很多問題說得通了!
另外也可以說讓人們知道市場經濟是如何相互影響的,市場經濟是如何運行的,!幫助人們對很多經濟問題做出決策
Ⅹ 為什麼經濟學這么重要!
有一個故事說,從前,有一個幸運的人被上帝帶去參觀天堂和地獄。
他們首先來到地獄,只見一群人,圍著一個大鍋肉湯,但這些人看來都營養不良、絕望又飢餓。仔細一看,每個人都拿著一隻可以夠到鍋子的湯匙,但湯匙的柄比他們的手臂長,所以沒法把東西送進嘴裡。他們看來非常悲苦。
緊接著,上帝帶他進入另一個地方。這個地方和先前的地方完全一樣:一鍋湯、一群人、一樣的長柄湯匙。但每個人都很快樂,吃得也很愉快。上帝告訴他,這就是天堂。
這位參觀者很迷惑:為什麼情況相同的兩個地方,結果卻大不相同?最後,經過仔細觀察,他終於看到了答案:原來,在地獄里的每個人都想著自己舀肉湯;而在天堂里的每一個人都在用湯匙喂對面的另一個人。結果,在地獄里的人都挨餓而且可憐,而在天堂的人卻吃得很好。
這個寓言有助於說明什麼是經濟學。人類要生存就離不開物質財富的生產。但是不同的社會組織方式,不同的人際關系安排,生產財富的效率是非常不同的。經濟學就是研究人類社會如何組織,實現高效地生產財富的一門學問。
經濟學能夠解釋為什麼美國人富有,同樣的勞動在美國獲得的報酬比較高,人們都想移民到美國去。目光膚淺的人往往以為那是因為美國的科技發達,但懂得經濟學的人會有不同的回答。經濟學不僅僅回答當今國與國之間的貧富差距,而且回答人類歷史何以在十九世紀之後進入了財富的高速增長期。當然也能夠回答我國改革開放二十五年,怎麼實現了人均收入長了四五倍,以及今後收入增長的潛力還有多大等等。這樣一門學問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從內容上看,經濟學主要分為三個方面:
首先是微觀經濟學。只要市場在,供不應求漲價,供過於求落價,我們永遠可以以合理的價格買到東西,永遠不會餓死人(除了身無分文的人)。如果大規模餓死人,那是因為市場被破壞。或者由於戰爭,或者由於人類的愚蠢。少數人餓死,是因為沒有錢,不是沒有糧。因為有價格的波動,和人類追逐利益的本性,各種資源會隨著價格變化而流動到最需要的地方去。電廠生產出來的每度電有許多種用途,在價格的引導下它會被用於最迫切需要的地方。同時由於替代的可能,糧食可以用水果,肉類來替代,石油可以用煤炭,原子能來替代等等,社會的生產和消費結構具有彈性,以適應地球資源的約束。
市場非常重要,它保證我們能以合理的價格買到所需要的東西。通過市場的競爭,生產和需求能夠匹配,經濟結構能夠經常調整,以適應不斷變化的人口、資源、偏好和科技的進步。市場競爭能夠消除低效率的生產和消費,保持社會以高效率完成經濟活動。市場既然如此重要,我們要進一步研究市場是如何建立,維持,或者被破壞的。這個經驗可以從人類歷史中去發掘,也可以從當今世界的現實比較中去認識。
建立市場經濟的困難何在?首先是人在法律面前的地位平等。在權勢社會中統治者不需要遵守法律,他們可以為所欲為,欺侮百姓。平民百姓的權益得不到保障,他們辛辛苦苦創造的財富很容易被權勢者剝奪。人們爭做有權有勢者,實在不得已才去從事生產。以後剝奪別人財富越來越困難,代價越來越高,人們轉向生產財富而不是爭取權勢。不過市場經濟把人們分成有錢人和窮人,錢能夠交換權,所以法律上的平等並不容易做到,富人往往得到更多的法律保護。
其次是財產權的確立。私人所有的財產應該受到嚴格保護,不受任何權勢人物的侵犯,特別是不受政府的侵犯。財產權得不到保障,通過巧取豪奪就能把別人的東西據為己有,交換還有什麼意義呢。政府侵犯私人財產往往有一套冠冕堂皇的理由,其實這就破壞了市場經濟的建立。財產可以找一個理由來侵犯,以後就後患無窮,社會將陷入剝奪和反剝奪,革命和反革命的混亂和無序。再就是個人自由的承認和確保。個人有權創業,從事自己感興趣的事情,選擇自己所喜歡的職業,可以辭職不幹,有權選擇交換對象,可以討價還價。在一個權勢社會中權勢者往往限制別人的自由,以擴大自己的自由,用各種似是而非的口號為特權者額外的自由尋找借口。
由此可見,法律面前平等也好,財產權的保障也好,自由也好,對這一切造成障礙的就是特權。市場經濟之前和之後作比較,就是特權的受制約。這是人類社會進步的根本標志,也是制度經濟學的重要結論。
然後我們要學宏觀經濟學。雖然從微觀上通過價格波動,供應和需求經常處於均衡狀態,不會買不到東西,也不會賣不掉東西,但是如果家庭的儲蓄不等於社會的投資,全社會在總量上發生供需的不均衡,於是發生蕭條或者過熱。此時價格起不到均衡總供給和總需求的作用,要靠市場之外的力量,就是政府。這是凱恩斯在二次大戰以後提出的宏觀經濟理論。1929年在美國爆發了後來波及全球的經濟大蕭條,將近十年的蕭條損失的財富相當於一次世界大戰。當時大家不懂凱恩斯學說,執行了不少倒行逆施的政策,否則情況不至於如此嚴重。現在類似於1929年的大蕭條已經不可能再發生了(但是別的危險仍然存在著),因為世界各國都用凱恩斯理論作為宏觀經濟調整的指導。
經濟學是社會科學中最有實用價值、最成熟、研究的人也最多的一門學問。它既非常深奧,又平白易懂,就看我們怎麼學。一個人不學經濟學也能懂一般的經濟規律,比如說物以稀為貴,這就是經濟學。但是學過經濟學就懂得更深刻,問題看得更透。而且能夠用經濟學的規律來解釋世界,判斷事物的是非,估計局勢的發展。我們還能夠發現,由於古人不懂經濟學,人類的發展大大地延誤了,而且至今類似的錯誤還一犯再犯。可見普及經濟學知識有多麼重要。
經濟學又有助於我們懂得人生,建立良好的人生觀,處理好和周圍人群的關系,懂得個人的社會責任。學好經濟學不但自己享受人生,同時也能幫助別人享受人生;懂得怎樣賺錢,怎樣花錢,要做錢的主人,不做錢的奴隸。但是經濟學和其他社會科學一樣,同樣是學,學得深,學得淺,大不一樣。小學生讀孔子的論語「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和成年人讀的感受完全不同。一方面透徹的理解需要生活經驗,另一方面,更需要深入的思考。同樣年齡的人,有的顯得膚淺,有的比較深刻,差別就在能不能思考。
青少年是處於人生最重要的階段的一群人。他們的人生觀開始形成,他們觀察社會,學習如何處理人和人的關系。可是現在的學校里並沒有很好的關於人生觀和正確認識社會關系的課程。教育部門不是不想,而是沒找到合適的切入點,來討論怎樣建立符合社會需要的人生觀。我認為學經濟學可能是一個合適的切入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