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狀態 > 廈門經濟特區什麼時候擴大到全市

廈門經濟特區什麼時候擴大到全市

發布時間:2023-04-11 23:31:25

Ⅰ 廈門特區是哪一年成立的

廈門經濟特亮茄區於1980年10月批准設立,面積為2.5平方公里。
1984年2月,鄧小平同志視察廈門後,廈門特區范圍擴大到全島,面積131平方公里,並逐步實行了自由港某些政策。隨後,國務院相繼批准設立海滄、杏林、集美半島三個台商投資區,爛簡實行經濟特區飢鍵褲現行政策。
1992年又批准設立象嶼保稅區。其間,國務院還批准廈門市為計劃單列市,賦予相當於省一級經濟管理權。1994年3月,全國人大授予廈門特區地方立法權。廈門經濟特區是中國的七個經濟特區之一,是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實行計劃單列,享有省級經濟管理許可權的城市之一。

Ⅱ 改革開放4個經濟特區

1980年8月26日,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五次會議通過決議,批准國務院提出的《廣東省經濟特區條例》和《福建省廈門經濟特區條例碰橋》,決定在廣東深圳、珠海、汕頭和福建廈門設置經濟特區。

1981年10月15日,廈門經濟特區在湖裡拉開了建設的序尺吵銀幕。

1985年,國務院批准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閩南三角洲為沿海經濟開放區。中央1985年85號文件說,廈門特區擴大到全島,實行自由港的某些政策,是為了發展東南經濟,加強對台工作,和平統一祖國大業作出的重要部署。

經濟區的特點:

1、在國內劃出一定地區,交通方便的地方,以有利於貨物流轉,節省費用,降低成本;

2、在對外經濟陵宴活動中推行開放政策,並採用減免關稅辦法,吸引外資;

3、為外商創造方便安全的投資環境,訂立優惠條例和保障制度;

4、產品以外銷為主;

5、集中管理,特區行政管理機構有權制定因地因時制宜的特區管理條例;

6、區內企業享有相當的自主權。

Ⅲ 經濟特區的四大特區擴容

2011年5月1日起,汕頭經濟特區范圍擴大至全市。在近一年的時間里,深圳、廈門、珠海、汕頭等中國最早的棚散四個經濟特區都擴大了范圍鏈碧氏。
分析人士指出,擴容並非僅僅是特區在地理范圍上的簡單擴張,而是將為這些昔日的改革開放前沿陣地注入新的發展動力,擴大經濟特區先發優勢的輻射力,為推動中國區域經濟平衡發展作出新貢獻。
經濟特區是20世紀80年代初中國為探索改革開放之路而設置的一些實行特殊政策、進行特別管理的區域,被譽為中國改革的「試驗慧桐田」和對外開放的「窗口」。深圳大學經濟特區研究中心主任鍾堅告訴記者,20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經濟特區所享有的特殊優惠政策逐漸消失,「因此在特區設立三十周年之際,國務院先後批復同意將四大經濟特區范圍擴大到全市,相當引人關注。」
記者從汕頭市委獲悉,國務院於2014年3月24日批准汕頭經濟特區范圍擴大到全市,從5月1日起正式實施。此次擴容將使汕頭特區覆蓋全市2064.4平方公里的土地,特區面積擴大近9倍。而在2010年下半年,深圳、廈門、珠海三個經濟特區已先後將其范圍擴大到全市。

Ⅳ 廈門經濟特區的特區騰飛

2009年7月24日,廈門市市長劉賜貴向在廈門的各級政協委員、各民主黨派、人民團體作政情通報時,透露了廈門經濟特區范圍要擴大到廈門全市的思路。劉賜貴表示,將積極向中央爭取,把特區范圍擴大到全市,爭取中央批准擴大特區范圍,實現行政區劃、經濟特區、台商投資區「三區合一」。
劉賜貴表示,20多年來,廈門經濟特區范圍一直沒變,島內是特區,島外不是特區,使一些工作不好開展。比如廈門有特區地方立法權,但特區法規只適用於特區范圍,也就是島內,島外就不適用,造成「一市二法」;政府鼓勵企業向島外發展,但島內是特區,有特區優惠政策,島外不一定有,企業搬出去反而吃虧了。因此,很有必要將特區范圍擴大到廈門全市。
這就意味著廈門經濟特區的面積將達到1565平方公里。
在7月22日前,廈門市委書記於偉國表示,2009年下半年,廈門城市建設重心將從島內向島外轉移。島外新城區將以翔安隧道、翔安南區和廈門新站營運中心、環東海域等重大片區和項目為依託,盡快完成工程建設和環境的美化。於偉國說,「要以高起點、高標准、高層次、高水平推進島外新城區建設,為新城區建設和發展提供優良的載體,使島外新城區形成高品位的風格和特色。」
在短短的兩天時間內,市委書記與市長相繼發表關於廈門未來的發展講話,這都在表明一個強烈的信號,那就是廈門經濟特區正在強力向島外發展。
老許是同安人,已經63歲。他並帆說,由於現實的差距,昌蔽襪廈門島外不少人確實有「低人一等」的感覺。如果將來經濟特區的范圍擴大到島外,別的不說,至少大家都是特區人,感覺會好很多。
在將來的某一天,矗立在廈門大橋橋頭的「廈門經濟特區」標志性路碑,也許會搬遷到另外的地耐激方去吧,因為屆時的「廈門經濟特區」已經非彼時的「廈門經濟特區」了。

Ⅳ 進幾年來,在廈門新一輪跨越式發展中,哪些成就最感人(工程.政策.環境等)

——寫在廈門經濟特區建設30周年之際

30年前,湖裡出口加工區的一聲開工炮響,拉開了廈門經濟特區建設裂陵的歷史序幕。

27年前,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親臨廈門視察,親筆題寫了「把經濟特區辦得更快些更好些」的題詞。在他的直接推動下,廈門經濟特區從湖裡2.5平方公里擴大到廈門全島131平方公里,為特區的發展壯大奠定了基礎。

去年,國務院作出《關於擴大廈門經濟特區的批復》,同意將廈門經濟特區范圍擴大到全市1699平方公里,這是廈門經濟特區發展史上新的里程碑,為廈門在新的起點上推進科學發展、跨越發展,拓展了更加廣闊的空間。

30年滄桑巨變。廈門特區從兩岸對峙的海防前線,變為交流合作的前沿平台;從偏居東南的海島小城,變為海峽西岸的中心城市;從落後匱乏的彈丸之地,變為文明和諧的美好家園。陵沒2010年,廈門GDP突破2000億元,30年增長278倍,年均增長17.4%;財政總收入年均增長21.5%,30年增長超過300倍。2005和2008年,廈門連續以優異成績摘取兩屆「全國文明城市」桂冠,今年又順利通過了第三屆復查。聯合國人居署在授予廈門「聯合國人居獎」時,作出這樣的評價:「廈門讓居民在健康的環境中擁有體面的家。」

巨變源於科學發展,源於協調發展。發展的終級目標是提高人民的福祉。「我們的一切工作,都是為了造福人民。」福建省委常委、廈門市委書記於偉國不久前在市黨代會上說的這句話引起廣大廈門市民的共鳴。

轉變發展方式:

要高質量、可持續的發展

30年間,地域空間相對狹小、傳統資源匱乏、工業底子薄弱的廈門,靠什麼實現如此之高的發展速度?

答案是經濟發展方式由「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圍繞著「二三產共推進、島內外一體化、內外需齊拓展、惠民生促和諧」的發展思路,廈門再次發力。

做強先進製造業。光電產業是廈門的優勢產業,思明區、翔安區和廈門火炬高新區分工協作,聯手打造產值超過1000億的光電產業鏈。思明區是中心城區,土地資源有限,重點發展上游研發和晶元、外延片生產,培育了三安電子等龍頭企業,建立了有14家全國龍頭企業入駐的現代照明設計中心;翔安區是位於廈門島外的新城區,產業基礎相對薄弱,但發展空間較大;廈門火炬高新區則通過飛地工業模式,從最初僅位於島內的1.2平方公里,拓展到13.8平方公里,把光電產業的下游生產全部承接過去,從而形成了完整的、競爭力強的光電產業鏈,成為全國唯一的光電顯示產業集群試點。這只是廈門市打造優勢產業集群的一個縮影。廈門積極推進產業集聚和優化布局,大力發展高附加值、高科技的新興產業,做出「人無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特」的特色。平板顯示、計算機與通訊設備、輸配電及控制設備、生物與新醫葯等方面都成為全國重要的基地。廈門目前擁有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574家,佔了福建省一半以上。

做大現代服務業。廈門注重發揮區位交通便捷、人居環境優越、科教人才基礎較好等優勢,大力發展總部經濟,重點發展區域性總部,把港資台資、央企和民企總部引進來,運營中心、結算中心、會計服務中心、設計中心匯聚成群。

2010年6月,國務院批復將廈門經濟特區范圍擴大到廈門全市,特區面積擴大了12倍,標志著全域特區時代到來。廈門市委、市政府抓住這一機遇,全面加快推進島內外一體化,島外集美、海滄灣、同安、翔安新城建設相繼開工。今年6月,廈門、漳州、泉州大都市區同城化建設正式啟動,涵蓋經濟社會各領域的首批18個項目已全面推進。

不求最快,但求最好。30年來,廈門走出了一條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的道路,實現了速度、結構、質量、效益相協調。廈門每平方公里產生GDP超過1.3億元;萬元生產總值綜合能耗約0.57噸標准煤肆汪戚,約為全國平均值的一半。

民生優先:

讓百姓共享發展成果

廈門市財政一般預算2/3以上用於民生保障重點領域。取之於民,用之於民。廈門捨得為百姓花錢。

「十一五」期間,廈門市財政投入130多億元用於社會保障。全民低保、全民醫保、全民義務教育、社會保障性住房……全方位、多層次的社會保障體系已初步建立。

廈門海滄區的吳女士因患胰腺疾病住院,20天花了1萬多元醫療費。讓她踏實的是,她參加了農村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可報銷4000多元。這得益於廈門實行了全民醫保制度。繼2007年將老年居民、未成年人、殘疾人、低保戶等原本屬於醫保真空地帶的無收入人群納入醫保體系之後,近年來又將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移交勞動保障部門管理,推進了城鄉居民在醫保待遇上的並軌。從2010年起,實施城鄉一體化的醫療保險,每個參保人每年可享受500元免費基本葯物,在全省率先實現醫療保險全覆蓋。目前,城鄉居民住院醫療費統籌基金支付比例已提高到70%,城鄉居民醫保標准居全國前列。

和城市居民一樣,廈門農民也能得到低保和養老保險制度的呵護。廈門2010年建立了城鄉一體的基本養老保險制度,進一步降低繳費標准、提高保障水平,把養老保險的基礎養老金提高到每人每月200元,60歲以上老人可免費享受,為全國平均水平的4倍。

廈門將義務教育全部納入政府公共財政的保障范圍,城鄉一體,農民工子女享受同等教育待遇。從2007年起在全國率先免除了義務教育階段的學雜費。近年來又持續加大財政對教育傾斜力度,已實現包括全市農民工子女簿籍費在內的城鄉公辦義務教育學校的完全免費。廈門市正在集中新建和改擴建幾十所中小學,義務教育階段的農民工子女進入公辦學校讀書的比例有望在目前已達70%的基礎上進一步提高。

廈門率先建立了覆蓋全體市民、分層次保障的住房保障體系,實現符合條件的中低收入家庭保障住房應保盡保。建設保障房所需資金全由政府財政投入,土地出讓凈收益投入到保障性住房建設的比例比國家規定的最低投入比例高出30個百分點。今年前7個月,已開建1套保障房,超額完成省下達給廈門的全年4萬套建設任務,開工率居全省第一。

生態立市:

為市民打造良好的人居環境

高集海堤,廈門島第一個出海通道,上世紀50年代,在愛國僑領陳嘉庚的倡導和推動下,廈門人民歷經千辛萬苦修建而成,鷹廈鐵路得以進島,為廈門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海堤有歷史功勞,但導致了水動力減弱,航道、淺灘淤積加劇,水質下降,生態景觀惡化,阻斷船隻和中華白海豚的通道等種種問題,開口勢在必行。近日,廈門市宣布,高集、集杏、馬鑾等7座海堤將在「十二五」期間全部打開,以恢復廈門海域原有的生態環境。其中,高集、集杏兩座海堤已先行開口改造。

生態立市的廈門,多年來不遺餘力地推進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

位於廈門島西部的篔簹湖是上世紀70年代圍海造田形成的湖,由於當時沒有任何污水處理設施,湖周邊37平方公里內的數十萬居民的生活污水和300多家工廠的工業廢水直接排入湖內,臭氣熏天。從上世紀90年代初起,廈門市投入巨資,持續整治提升,使篔簹湖生態環境得到全面恢復。

為保護環境,廈門積極調整產業結構,大力發展生態經濟。廈門規定新項目落戶高新技術產業園區必須符合「產業方向、科技含量、投入強度、產出效益、環境影響、就業機會、資源消耗」七項標准;要求新建園區嚴格按照生態工業的原則進行規劃與設計;對現有的經濟開發區和高新技術開發區、工業集中區進行生態化改造。

廈門勇於承擔生態共同責任。九龍江流經福建龍岩、漳州、廈門三市,是三市人民重要的供水源。廈門不惜投入人力、物力、財力,積極探索九龍江跨區域治理機制。

廈門的生態治理模式正從「以治為主」向「以防為主」轉變。目前,全市基本實現了城區「步行500米有綠地,步行15分鍾到公園」。全市城市生活污水集中處理率達到82.9%,城市生活垃圾無公害化處理率達到94.3%。目前廈門市規模以上工業產值比特區建設前增長400倍以上,但整個環境質量基本保持原有水平。

先行先試:

建設兩岸交流合作前沿平台

廈門特區的發展,廈門人的幸福生活,與兩岸關系的和平發展息息相關。

因台而設的廈門特區,從誕生之日起就擔負著雙重使命:既要成為我國改革開放的試驗田、窗口和排頭兵,又要成為中央對台政策和發展兩岸關系的試驗田、窗口和排頭兵。

重任在肩。多年來廈門傾力廈台經貿合作與交流,為兩岸關系和平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廈門特區發展所迸發的生命力和競爭力,形成了對海峽彼岸最現實、最貼近的說服力和融合力。

從1982年起,廈門先後開辟了沙波尾、大嶝、劉五店、東渡等台灣漁船停泊點。1988年,廈門適時制定「以僑引台、以港引台、以台引台」策略,制定放寬台商投資行業和投資形式限制、簡化台資確認手續以及其他各項優惠政策和措施,鼓勵台商投資。

1989年和1992年廈門先後獲准設立杏林、海滄、集美三個台商投資區,為大規模引進台資拓展了空間。1994年,頒布實施了全國第一部地方性涉台法規《廈門市台灣同胞投資保障條例》。同年,率先實行台胞「落地辦證」和「落地簽注」政策。1997年,廈門與高雄實現試點直航,以「破冰之旅」率先為兩岸直航探索道路。1997年和1999年又相繼創辦了對台出口商品交易會、大嶝對台小額商品交易市場。2004年底,率先開放福建居民經廈門口岸赴金門旅遊。2006年,廈門成為兩岸春節包機直航點,同年建設全國規模最大的「廈門台灣水果銷售集散中心」。

如今,廈門已經成為台商投資祖國大陸的聚集地,一批世界知名的台灣光電企業相繼落戶,迄今全市累計批准台資項目3600多個,合同台資近100億美元,實際到資約70億美元。廈門已成為重要的對台貿易口岸,而台灣也已成為廈門的第五大貿易夥伴、第一大進口來源地、第七大出口市場。2010年,廈門對台進出口總額達63.5億美元,增長51.1%。

經貿、文化、教育……廈台各領域的交流越來越頻繁。廈門還在全國率先開展了兩岸基層政黨、市縣政府和各界之間的參訪,率先啟動赴金馬澎、赴台個人游。「小三通」每天36個往返航班,運送旅客累計超過700萬人次。

兩岸一家親。來廈台商從最初的「隻身探路」到現在的「舉家紮根」,見證和推動了廈門的繁榮發展,也分享了特區繁榮發展的成果

Ⅵ 改革開放初期,我國設立的四個經濟特區是哪些、時間是

法律分析: 1980年,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會批准深圳、珠海、汕頭和廈門設立經濟特區。

1980年10月,國務院批准在湖裡2.5平方公里范圍內設立廈門經濟特區,湖裡成為廈門經濟特區的發祥地。1981年10月15日,隨著破土動工的一聲炮響,廈門經濟特區在湖裡拉開了建設的序幕。1985年,國務院批准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閩南三角洲為沿海經濟開放區。中央1985年85號文件說,「廈門特區擴大到全島,實行自由港的某些政策,是為了發展東南經濟,加強對台工作,和平統一祖國大業作出的重要部署。」

1988年,海南省被批准為經濟特區。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第一千一百七十九條 侵害他人造成人身損害的,應當賠償醫療費、護理費、交通費、營養費、住院伙食補助費等為治療和康復支出的合理費用,以及因誤工減少的收入。造成殘疾的,還應當賠償輔助器具費和殘疾賠償金;造成死亡的,還應當賠償喪葬費和死亡賠償金。

Ⅶ 廈門經濟特區的發展史 要詳細

1980年10月 黨數巧中央國務院決定在廈門島北部湖裡劃出2.5平方公里,設立廈門特區。 1981年10月 廈門特區開始正式動工興建,從此拉開了特區建設的序幕。 1984年3月 國務院決定把廈門經濟特區的范圍擴大到整個廈門島(含鼓浪嶼)共131平方公里,並逐漸實行自由港的某些政策。 1987年9月8日 首屆福建外商投資貿易洽談會在廈門富山國際展覽城開幕。 1988年4月 國務院批准廈門市實行計劃單列,賦予省一級的經濟管理許可權。 1990年5月和1992年11月 國務院先後確定廈門經濟特區悔此和市轄的杏林、海滄、集美為台商投資區;外商在區內投資按現行特區政策辦理。 1992年11月11日 國務院批准設立碧畢迅廈門象嶼保稅區。 1994年3月 全國人大授予廈門在特區范圍內制定法律規章的權力。 1997年9月8日 首屆中國投資貿易洽談會在廈門開幕。 2010年8月1日 廈門經濟特區起擴容 打破一市兩法局面[1]

網路有相關詞條,可查詢http://ke..com/view/2700226.htm

Ⅷ 廈門的經濟發展狀況

廈門經濟特區是在黨中央國務院福建省委省政府直接領導下,由鄧小平親自批准創辦的全國四個經濟特區之一。

1981年10月,由鄧小平親自批准創辦的湖裡加工區破土動工,拉開了廈門經濟特區建設的序幕。1984年2月,鄧小平為經濟特區題詞:「把經濟特區辦得更快些更好些」。為經濟特區的發展指明了方向。同年,鄧小平同意中共福建省委、中共廈門市委的建議,黨中央批准,經濟特區從湖裡2.5平方公里擴大到全島131平方公里,特區實行自由港某些政策。後來鄧小平多次為特區的發展作了重要的指示,指出:特區是個窗口,是技術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識的窗口,也是對外政策的窗口,也要成為開放的基地。我們建立的經濟特區,實行的開放政策,有個指導思想要明確,就是不是收,而是放。鄧小平再次指出:發展才是硬道理,發展是解決當代中國一切問題的關鍵。

經濟特區創辦之際,廈門市委又根據廈門對台的區位優勢,經黨中央和省委批准,在廈門島外,先後創辦杏林、集美和海滄三個台商投資區,成為經濟特區的重要組成部分,享受經濟特區的待遇。幾個台商投資區,為廈門經濟特區的持續快速健康的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特區的范圍由原來131平方公里擴大到690平方公里。
鄧小平又根據外國友人的建議,指出:特區要發展經濟,首先要把交通和通信搞起來,這是發展經濟的起點。廈門市委市政府根據鄧小平指示精神,採取向科威特貸款,建設廈門高崎國際機場,從日本引進萬門程式控制電話通信設備,擴大廈門港口,建設疏港的環島公路,拓寬廈禾路,建設廈門大橋、海滄大橋等。大大改善經濟特區交通難、通信難的狀況。

市委市政府為了進一步把廈門辦成對外開放的窗口和改革開放重要基地,1985年繼創辦富山展覽城之後,又創辦了廈門國際會展中心,成為廈門對外開放洽談貿易的重要窗口和基地,並提出了對外開放是面向港、澳、台,面向東南亞,面向世界的工作方針。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廈門經濟特區對外對內經濟合作與交流也日益發展,規模大規格高,不但每年有全國性和國際性「九·八」投資洽談會,而且每年還有地區性「四·八」台商投資貿易洽談會。吸引外資參加特區經濟建設,是廈門經濟特區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的重要因素。

經濟特區建設以來,廈門市委提出以港立市,工業興市,建設港口風景旅遊城市的方針,為廈門市現代化港口的建設、現代工業的飛躍發展和現代化城市的建設,發揮重要的作用。這個方針符合廈門實際。廈門市委為了擴大經濟腹地,曾採取把市區的工廠,遷移到島外到農村的決策,同時在繼續搞好市區建設的同時,有計劃地把建設的重點轉移到島外到農村,這個決策也是正確的。實踐證明,把建設工作的重點轉移到島外到農村,並沒有削弱和影響市區的建設,而且是推動城市帶動農村,工業反哺農業,促進農村城鎮化,城鄉一體化的迅速發展。到2007年市委市政府在島外農村投資佔全市投資總額53.5%,大大推動了四個新城區的快速發展。而市中心的思明區,生產總值由2003年的167.5億到2007年增至380億元,財政總收入從31.2億元增至73.1億元,成為全國百強區的先進單位。

2001年在廈門市第九次黨代表大會上,市委提出更好發揮科教興國,人才強國戰略,提出創建教育之城、文化之城、科技之城的決策,為廈門市進一步落實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推動經濟社會協調發展提供了新的思路。改革開放後,市委市政府先後創辦了集美文化教育中心、市區文化藝術中心、體育中心、集美園博苑中心、高新技術園區等文化、教育、科技等基礎設施,有力地推動了教育強市、文化強市、科技強市的建設。黨的現代化建設是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全面推進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隨著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的發展,廈門市有了較雄厚的物質基礎,因此提出創建教育之城、文化之城、科技之城,既符合中央精神,也符合廈門實際。

在廈門市第九次黨代會上,市委市政府提出改革行政管理體制,進行區劃行政調整。市政機構調整為思明、湖裡、海滄、集美、同安、翔安六個新城區,納入廈門經濟特區的體制,享受特區的待遇。後來,市委市政府又在集美、同安沿海創建環東海域新城區,面積相當於新建一個廈門島。廈門經濟特區由原來690平方公里擴大到1674平方公里。經濟特區腹地增加了,投資環境進一步好起來了。長期困擾經濟特區的腹地小、經濟總量偏低的困境,初步得到了緩解。
21世紀以來,市委在黨的十六大、十七大的精神指引下,遵照省委的指示,廈門要利用廈門經濟特區的對台的區位優勢,發揮「五緣」的優勢,擴展「六求」的作為,把廈門經濟特區辦成海峽兩岸重要的中心城市,努力在海峽兩岸建設科學發展的先行區,兩岸人民交流的先行區,當示範,當榜樣,推動兩岸的經濟建設和祖國和平統一大業,作出歷史性的重要貢獻。
市委市政府根據省委的指示精神,提出了新世紀、新階段新一輪跨越式發展戰略,抓住中央支持海峽兩岸發展的有利時機,加大對海峽西岸中心城市的建設,推動兩岸經濟、技術、文化合作,向更大范圍,更寬的領域,更高的水平發展,為促進兩岸直接雙向三通,兩岸人民往來和經濟文化技術合作交流更加暢通,為加強海峽西岸建設發揮應有的作用。

改革開放30年,廈門經濟特區發展變化巨大:海港、空港、信息港建設成就斐然,廈門港口建設自1975年國家投資建設以來,經多次擴建,現在已有8個港區,深水線40公里,可容納深水泊位114個,最大靠泊能力10萬噸,可停靠世界最大集裝箱1.2萬個的泊位。世界五洲,除非洲須經中轉站外,其他亞洲、澳洲、歐洲、美洲的基本港均可直接通航,已引進中國的中運集團,法國達飛集團參加建港,把廈門港建設成為國際航運的樞紐港。廈門空港:1978年僅有兩條國內航線的機場,現在廈門國際機場已和110個國家和地區通航,國內地區和國際航線149條是我國和東南亞地區的中心站,在東南亞三小時的飛行圈,設備完善,是國內一流的國際機場。廈門信息港1978年有交換機1400門,用戶1 300戶,沒有長途國際線,用戶要通過福州、上海中轉才能和國外通話。到1989年10月,廈門市話就已有33000門,通話能力比1978年提高11倍,國際直撥自動電話達到158個國家和地區。截至2008年4月,廈門市已有用戶916683戶(不包括手機和小靈通)。廈門信息港已成為國內一流的信息港。廈門的鐵路除原有的鷹廈鐵路外,還有國家鐵道部建設的福廈、龍廈、廈深三條高速鐵路,四條鐵路均在市內連接,這是國內其他城市少有的。龍廈鐵路經過贛龍鐵路與京九鐵路相連,通過贛韶線與京廣線相通,連接珠三角、長三角,為活躍東南沿海物資交流作出貢獻,同時也為中部崛起的湖南、江西等地打通一條沿海的港口通道,把內陸經濟和港口經濟聯結起來。福廈、龍廈、廈深鐵路將分別於2009、2010、2011年建成通車,這幾條高速鐵路的建成,必將為福建閩西南和閩南地區的城鄉,區域經濟協調發展作出更大的貢獻。

廈門市內的交通,過去僅有集美、杏林兩個海堤通道,交通不便。現在有廈門大橋、海滄大橋、集美大橋、杏林大橋、成功大道、翔安隧道和市內工交快速交通,這些交通要道全部建成之後,市區六個區,均可在半小時內互通。龍岩、廈門、泉州、漳州四個市區,也可以在一個小時左右互通,海峽西岸經濟中心的區域擴大了,往來的路程變短了,人流物流更方便了,廈門經濟特區有了大港口,大機場,大交通,大腹地,還有大市場的建設,形成海港、空港、信息港和高速鐵路、高速公路、高速城際公交,以及港鐵聯運、空港聯運,海陸聯運的大交通網路,成為廈門經濟特區的一大優勢。

2007年廈門市生產總值1377億元,比上年增長10.1%,工業總產2837億元,比上年增長17.7%。廈門現代工業、火炬高新區由最初1.71平方公里,擴大到1 3.75平方公里,總產值由2000年104億元增加到816.97億元,工業總產值比重由41%提高到61.3%,火炬高新區已成為廈門市高科技創新的重要基地。
廈門三十年來,先後贏得「聯合國人居獎」,「全國文明城市」,「全國人居環境獎」,「全國衛生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國家優秀旅遊城市」,「全國計劃生育先進城市」,「全國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優秀城市」,「全國綠化模範城市暨跨國公司最佳投資城市」,「全國雙擁模範城市(六連冠)」等12次中央和省級的表彰,這是市委市政府領導全市人民,排除萬難,艱苦奮斗取得豐碩成果的真實寫照。

市委市政府堅持以鄧小平指示,特區是改革開放的窗口,是體制機制創新,科學試驗的重要基地,特區的實踐是成功的,成績巨大,豐富了鄧小平理論,譽滿中國,名揚海內外。
市委市政府始終貫徹「發展才是硬道理」,發展是解決當代中國一切問題的關鍵精神,並把它貫穿特區發展的全過程,作為特區建設的主題。根據廈門特區的客觀實際,用科學發展觀的精神,指導特區的經濟社會建設,是取得跨越式發展的成功經驗,是符合科學發展觀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精神的。
市委市政府抓住廈門特區對台的區位優勢,發揮「五緣」的優勢,擴展「六求」的作為,建設海峽兩岸重要中心城市、發揮二個先行區的作用,效果顯著,作用巨大,符合兩岸人民共同發展的科學發展和諧發展的精神。

閱讀全文

與廈門經濟特區什麼時候擴大到全市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美女特工闖黑龍會什麼電視劇 瀏覽:584
國家經濟實力如何對比 瀏覽:68
參演愛情公寓多少錢 瀏覽:137
戴玉強魏松幸福在哪裡 瀏覽:733
有什麼代表愛情的單詞 瀏覽:246
愛情公寓為什麼只有一三季了 瀏覽:748
什麼經濟學家最厲害 瀏覽:913
仇人的婚姻如何 瀏覽:179
孫權勸學故事怎麼寫 瀏覽:424
美國哪些美女明星以前拍過片 瀏覽:91
1846愛情數字代表什麼 瀏覽:727
事業單位病假多久沒年終獎 瀏覽:631
美女什麼時候學會哭窮呢 瀏覽:28
金牛座女做什麼事業好 瀏覽:959
故事類頭條號屬於哪個領域 瀏覽:302
提幹事業副科有什麼要求 瀏覽:319
劉備報仇的故事叫什麼名字 瀏覽:823
縣級教育局的事業編怎麼改革 瀏覽:706
怎麼在老總面前說支持老公事業 瀏覽:744
韓劇tv幸福什麼時候更新 瀏覽:3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