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如何理解中國經濟增速放緩
帶動中國經濟增長主要依靠投資(房地產)和凈出口的拉動。
先說說凈出口。近年來,我國經濟飛速發展導致物價水平上漲以及勞動力價格上漲,使我國出口減少。其次,人民幣匯率提高也會使得我國出口減少而進口增加。綜上,近期我國凈出口增長疲軟。
再說說房地產。由於我國房地產泡沫巨大,政府實行各種政策穩定房價,讓時間縮小房地產泡沫,使經濟平穩著陸。所以房地產的價格水平也不會猛烈增長。
其實經濟增速放緩這種現象是很正常的。當一個國家的GDP基數大了之後,保持一個較高的經濟增長率是十分困難以及危險的。經濟增長過快會導致通貨膨脹,進而導致市場價格紊亂等有害結果。我國GDP增長率已由原來的10%下跌到8%左右,美國GDP增長率就保持在4%左右(美國GDP比我國GDP要多的多)。
❷ 如何正確認識中國經濟的增長速度的放緩
0%。而本輪下行速度則相對緩和,中國經濟已經進入一個由高速增長向中高速增長過渡的新周期。一是縱向比較而言,與2008-2009年相比,本輪下行周期的幅度和速度都相對緩和。2008年雷曼倒閉後,就業崗位反而新增到1221萬。2012年經濟更是達到改革開放以來除去特殊時期(1989年、1998年等)以來的最低值,只有7.8%.0%,2012年為5.3%,世界經濟已由國際金融危機前的快速發展期進入深度轉型調整期。另一方面,新增就業崗位是1068萬人。宏觀經濟形勢如何還要在觀察一段時期,2010年印度增長速度為10.1%,只有這種增長才是可持續的,健康的,而這也是新常態下的新思維和新出路,看三季度經濟形勢的變化,中國經濟減速幅度明顯小於其他新興經濟體,而是經濟增長規律使然,是內部結構調整使然。相比過去8%以上甚至更高的有「水分」的增長速度,7%左右的增長更加註重質量,更加適合中國中等收入國家的發展水平,這與以往的增速在性質上是不同的。
第三,遠低於2008-2012年年均增長9.3%的水平,1-4月以來的一系列宏觀經濟數據也普遍低於預期。
當前。到了2011年.6%)所增加的1204萬就業崗位還多。今年以來GDP增速進一步放緩。現在不宜大幅調整政策,如果政策有大的調整會加劇市場對形勢惡化的預期,如果形勢出現惡化再調整不遲、幅度相對較小,盡管今年一季度7,甚至比十多年來經濟最高速的2007年(增速14.4%的增速是2010年以來的低點,但並未及上一輪下降幅度之大。
二是橫向比較而言。以印度為例,但是新增就業人數達到歷史最高峰,從全球范圍來看,經濟增速放緩至9.2%。相比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年均幾乎兩位數的增長,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以來2014年,中國經濟延續了2012年以來的下行走勢,首季GDP增速為7.4%,中國經濟增速下行是調結構過程中必然要經歷的陣痛,2013年降至4.9%。比如2010年經濟增速為10.8%,全球經濟金融形勢劇烈動盪,我國經濟增長出現急速下行,但就業狀況並未因此而惡化。
當前、中國台灣都在下滑。中國7%的「新常態」並不取決於外部參照物,GDP季度環比折年率從2008年二季度的10.3%急速下滑到當年四季度的4,為1266萬。這一數字,經濟增速放緩也處可承受范圍之內,下滑幅度遠超中國。另外,由於我國就業彈性系數增加,我國經濟承受失衡的能力正在增強,可以承受稍微低一些的增長速度,改變國民財富分配在內的一系列要素價格的市場化改革一定要有序推進、新加坡,政策穩定才能穩定預期。當前中國經濟增長放緩主要是機遇自身的歷史比較,從出口導向型國家來看,韓國。
因此,我們必須對中國經濟減速須有全面認識。對於當前中國宏觀經濟下行不必過於驚慌,2011降至7,從就業與經濟增長的關系來看,這種經濟下行是良性的,是經濟增長規律使然,是內部結構調整使然,對此我們不必過於驚慌。一方面,加大要素投入的力度和制度改進,通過技術創新,進而真正讓經濟提質增效,也就增加了宏觀經濟中的有效供給、人力資本積累以及勞動全要素生產率的提高來化解增長下行壓力和結構失衡的矛盾,同時包括利率市場化、打破價格壟斷定價,重新界定增長預期,而應提高經濟增速放緩的承受能力,把精力更多的放在進一步深化改革和經濟結構調整方面,中國當前增長速度當然是放緩了,但是放在全球橫向比較來看,從內部環境看,增長速度進入換擋期,結構調整面臨陣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的「三期」疊加是當前中國經濟的階段性特徵,是中國經濟在以後很長一段時期都要面臨的「新常態」。
因此,政策和改革的著力點就要實現由「需求管理」向「供給管理」轉變,通過「供給管理」加強經濟社會中的薄弱環節
❸ 如何看待當前中國經濟增長放緩
1、任何一國的經濟都不可能持續的高增長,中國也不列外
2、中國的經濟目前正處在轉型、追求高質量、追求平穩的時期,放緩很正常
3、所以,經濟的放緩也好、回落也好,都是一個過程,這就是為什麼提出:「新常態」的道理
4、今後一段時間的中國經濟,目前的官方定調為:新常態,就是為了不再盲目追求所謂高增長
5、所以,應該去更好的理解、了解所謂的:「新常態」的提法,就明白了
❹ 如何看待我國經濟gdp增速放緩
當前,中國經濟增速正運行在7%~7.5%的增長區間,這種增長盡管遠比2000~2008年平均10.2%的增長降低一個台階,但也正在經歷一個「提質增效,擠出水分」的新階段。
高增長之後需要「換擋」
最新公布的中國三季度國內生產總值(GDP)中同比增長7.3%,增幅創下22個季度以來的新低,固定資產投資受房地產投資大幅下滑拖累繼續放緩,發電量也出現內年首次同比下跌,但這些數據的下滑並不代表中國經濟「衰退」,「硬著陸」,甚至是「崩潰」。
的確,從2010年第一季度開始,中國經濟增速連續下滑18個季度,為改革開放以來時間最長的下滑周期。但全球范圍看,高增長之後的「增速換擋」是一種必然趨勢。根據世界銀行增長與發展委員會統計,二戰後連續25年以上保持7%以上高增長的經濟體只有不到10個國家,這些國家都是小國,而其餘經濟體在經歷過20年的發展後均開始減速,並且有些國家甚至出現了大幅減速。世界主要經濟體,包括美國、日本、韓國等其他國家走過的道路也都說明,一國經濟在經歷一段高速增長之後,需要有一個調整期。增長速度會回落一些,但這種回落不是直線式的,而是波動式的。
過去中國增長模式的鮮明特點是「高速增長」和「結構失衡」,增長動力主要來自於「高投資」和「強出口」。從動力轉換的角度看,舊增長動力的退出是波動性的,新增長動力的發力也不是平穩的,因此,未來三五年的經濟增長速度都會出現波動,這並不奇怪。在這種新常態之下,中國一方面需要接受經濟數據的波動,一方面需要盡快完成結構的優化升級。那種經濟下行壓力一增大,就寄望政府出台刺激政策「燙平」周期的論點和做法是一種短視,對中國經濟的長遠發展並無裨益。
世界需要以新視角看待中國經濟增速變化
世界需要以新的視角和思維來看待中國經濟增速的變化,中國經濟已經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這個階段有兩大發展目標:一是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進入中高收入發展階段;二是轉換經濟增長的動力機制,形成內生性增長機制。2013年我國人均GDP達到6700多美元,已經進入中等收入偏上或者說中高收入發展階段。根據國際經驗,這個階段的戰略性任務就是防止經濟發展中出現增長動力「真空」、收入差距擴大、產業升級困難、技術創新緩慢、社會矛盾激化等所謂的「中等收入陷阱」現象。未來中國經濟發展的重心在於如何尋找新的增長動力和替代動力,而不是短期依賴於政策刺激。
事實上,增長速度再快一點,非不能也,而不為也。為什麼不為?中國增長必須是實實在在和沒有水分的增長,是有效益、有質量、可持續的增長。這意味著必須刺破過去GDP導向下盲目吹起的泡沫,擠出經濟增長的水分。中國寧可發展速度慢一些,也不再依賴過去的外延式增長。十八大以來,中國經濟「去杠桿」,「擠水分」的過程從未停止過。
首先是擠投資水分。去產能的過程中,新政府通過收縮非標融資、信貸窗口指導等方式斷了產能過剩領域的水源,實際上相當於擠出投資中的水分,使稀缺的資源更多的投向有利於轉型升級和服務民生的領域。其次是擠消費水分。2013年以來,反腐浪潮大大壓制了政府消費和奢侈品消費。再有就是擠出口水分。從2013年5月的外管局20號文開始,主管當局嚴打隱藏在經常賬戶下的套利資本流入,虛假貿易的水分被大幅擠出,中國經濟增長也回歸理性和常態。
將從「規模紅利」 轉向 「效率紅利」
增長速度放緩的背後,人們很少關注到結構失衡的糾正。一是官方數據已經反映而學者也大都接受的變化,如經常項目盈餘縮小;二是官方數據有反映但一些學者不接受的變化,如收入分配的改善;三是官方數據沒有反映但部分學者根據分析猜測的變化。比如,在生產領域,高技術產業和裝備製造業增長明顯好於傳統製造業;在消費領域,網購、電子商務等新業態增勢明顯。2013年電子商務市場交易規模達到9.9萬億元,2017年有望超過20萬億規模;在投資領域,戰略性新興產業、現代服務業勢頭良好,高新技術產業和裝備製造業投資明顯高於工業平均投資增速。第三產業比重在2013年首次超過第二產業,今年上半年三產佔GDP的比重是46.6%,增速持續快於工業,佔GDP比重繼續提高。中國東部沿海許多地區基本完成工業化,需要向後工業化階段邁進,形成以服務經濟為主的經濟結構,這些新的結構性變化都在持續而深刻地影響著中國經濟乃至世界經濟。
當前,中國經濟的確有很多值得擔憂的問題,但塞翁失馬,焉知禍福,也許經濟增速放緩恰恰是中國經濟轉型也必須經歷的代價,以及邁向新增長模式的開始。「新常態」之下,中國經濟增長將從「高速」轉為「常規」,而增長的動力也將從「規模紅利」轉向為制度和生產力的 「效率紅利」,發揮生產率對提升總供給的根本作用,才能打破影響中國經濟的供給約束,真正釋放生產力。
❺ .我們應當如何全面、客觀地看待經濟增速放緩
當前,我國經濟出現了明顯減速的態勢,但是,穩增長預調微調政策的出台有助於防止經濟過快下滑,我國經濟不會出現硬著陸的情況,經濟增速仍在可承受的范圍之內。一是後金融危機時期刺激政策退出、經濟向自主增長動力回歸,但新增長點正在培育,尚不足以支撐拉動經濟增長進入新的擴張期,經濟運行正處於下行階段,因此經濟減速就具有周期性特徵。二是我國經濟增長面臨著結構調整的關鍵期,企業正處於升級轉型的陣痛期,勞動力、資源等低要素成本優勢逐漸喪失,特別是東部地區不僅外部需求不足,而且中低端產業要轉移到中西部地區,而新興產業尚不成熟,因此經濟減速具有結構性因素。三是隨著工業化、城鎮化發展階段的演進和經濟規模的擴大,我國潛在經濟增長水平呈逐步放緩趨勢。我國經濟由高速增長階段逐步轉向了中速增長階段,這符合經濟發展的基本規律。四是與其他國家相比,我國經濟仍屬較快增長。第一季度,美國、日本經濟環比折年率增長1.9%和4.1%,而歐元區是零增長,我國GDP增速是發達經濟體平均水平的5倍左右;再看主要金磚國家,第一季度印度、俄羅斯、巴西和南非GDP分別增長5.3%、4.9%、0.8%和2.1%,均大大低於我國增長水平。五是經濟減速也是政府主動調控的結果。今年政府制定的GDP預期目標是7.5%,較往年有所降低,其政策意圖在於與「十二五」規劃目標逐步銜接,引導各方面把工作著力點放到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切實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上來,增強經濟發展的協調性和可持續性。
盡管近期經濟減速明顯,第二季度GDP增長7.6%,全年實現7.5%應該不會有什麼問題。因此,要辯證理性地看待經濟減速,在就業形勢基本穩定的情況下,不必為經濟適度放緩而過分擔憂。經濟適度放緩有助於推動企業轉型升級,有助於轉變發展方式,應堅定地執行國家既定的調控目標,而不應期望經濟一減速,國家就出台刺激政策救市,信貸方面「開閘放水」保增長,那樣,企業轉型升級、結構調整就會前功盡棄。從短期來看,我國經濟有望在下半年企穩回升,但是我國已進入中速增長階段,經濟增速難以再回到兩位數以上。從中期來看,我國經濟發展潛力巨大,綜合國力有望邁上新台階。
當前經濟運行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把握「穩增長」政策力度的難度較大
當前,社會各界對如何適度把握「穩增長」與「調結構」的關系存在較大意見分歧。部分地方政府、工業主管部門等認為,當前企業經營等實體經濟形勢異常嚴峻,應當進一步加大經濟刺激力度;而部分專家學者、金融主管部門等認為,當前經濟運行中的根本問題是結構性問題,應當把「調結構」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總體來看,當前我國經濟增速放緩既有金融危機影響下經濟增長處於下行階段的周期性因素影響,也有處於產業轉型升級陣痛期的結構性因素影響;既有外部需求大幅減弱的因素影響,也有房地產調控使得相關產業發展低迷的因素影響;既有發展階段演進和經濟總規模擴大後增速逐步放緩的規律性因素影響,也有政府為了提高經濟質量有意調控增速的因素影響。因此,各種復雜因素交織在一起,給判斷經濟形勢和作出宏觀決策帶來了較大困難。
房地產調控面臨兩難境地
當前我國房地產調控取得了一定成效,房價過快上漲的局面得到初步控制。但是,過去幾次越調控房價越高的經歷,使得我國房地產政策有可能陷入「塔西佗陷阱」(通俗地講就是指當政府部門失去公信力時,無論說真話還是假話,做好事還是壞事,都會被認為是說假話、做壞事),降息傳遞出貨幣政策轉向寬松的政策信號,使得房地產市場預期發生了較大改變。盡管有關部門一再強調房地產調控政策取向不變,但居民購房意願明顯增強,5月份以來住宅成交量和土地出讓成交量環比明顯上升。當前,房地產調控面臨兩難困境,一方面,為了防止經濟減速過於明顯,需要房地產市場的穩定發展,房地產成交量放大有積極意義;另一方面,房地產調控尚未取得根本性成效,一旦房地產成交量連續放大有可能帶動房價回升,房價反彈將使民眾再次失望,房地產調控有前功盡棄的風險。
企業經營異常困難
今年年初以來,我國工業企業面臨多重因素的影響,經濟效益出現大幅下滑。1~5月份,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同比下降2.4%,增幅同比減少了30.3個百分點。一是世界經濟復甦疲軟使得工業品出口需求不旺;同時,房地產調控、汽車限購以及家電刺激政策退出等使得工業品國內需求明顯不足。二是企業普遍面臨著勞動力、能源資源、環境保護等成本上升,以及融資成本過高等沉重包袱。三是目前大多數工業企業都面臨「去庫存化」和「去產能化」的雙重壓力,在企業利潤大幅下滑的情況下,不僅缺乏可盈利的投資增長點,而且缺乏技術創新的資金支持,企業轉型升級正處於陣痛期。
產業發展缺乏增長引擎
短期內,需求降溫導致相關行業工業品需求和價格下降,工業企業面臨去庫存壓力。中期看,企業為房地產、外需配套與服務的產業體系與生產能力擴張過快,鋼鐵、建材、家電、紡織等行業產能過剩,部分企業處於「去產能化」階段。同時,由於技術、體制等因素影響,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尚處於起步階段。雖然部分企業為節能減排、降低土地、勞動力等成本,開始更新設備和用機器替代勞動力,部分企業向中西部地區轉移的過程中也在提高資本的有機構成,但全面的設備更新投資周期沒有出現,製造業發展缺乏新的增長引擎,仍將處於結構調整陣痛期。
下半年我國經濟有望逐步企穩回升
下半年,支持我國經濟逐步好轉的因素主要有:一是歐債危機救助思路出現了重大轉變,由「財政緊縮」轉為「財政緊縮與刺激增長」並重,歐盟首腦峰會決定,歐洲穩定機制(ESM)將可直接向銀行注資,可通過購買重債國國債來壓低其融資成本,推出1200億歐元一攬子經濟刺激計劃。這將有望遏制歐債危機的惡化勢頭,加上2011年「前高後低」的基數,我國外貿出口增速有望好於上半年。二是下半年工業企業「去庫存化」將逐步趨於結束,工業生產有望穩步回升。三是商品房銷量回升將帶動相關產業的反彈。四是近期「穩增長」政策措施將會逐步見效。五是中國經濟先行指數已經連續5個月反彈,預示著經濟將可能築底企穩。當然,考慮到房地產調控政策不會有根本性變化,以及工業企業普遍存在產能過剩等問題,經濟反彈的幅度有限。
此外,下半年我國物價上漲壓力將明顯減輕。一是近期國際大宗初級產品價格全面大幅下挫,將明顯減輕我國輸入性通脹壓力。二是熱錢流入減少甚至凈流出,外匯占款投放流動性減少,以及有效貸款需求不足將抑制整體流動性水平。三是目前我國蔬菜和豬肉價格降幅明顯,夏糧有望再次增收,作為最重要的新漲價因素——食品價格上漲將得到一定控制。四是居民消費價格基數因素大大縮小,下半年翹尾因素由上半年的2個百分點縮小至0.4個百分點。因此,全年物價調控目標可順利實現。當然,大部分城市天然氣、水、電等能源資源價格改革進程加快將在一定程度上推高物價水平;勞動力成本上升對物價的推動作用依然存在;為了刺激經濟增長,歐美國家一直保持超寬松的貨幣政策,全球貨幣流動性充裕,如果下半年世界經濟企穩回升,不排除國際大宗商品價格有反彈的可能。
政策建議
把握好「穩增長」與「調結構」關系
一是認真落實以減稅為主的財政政策,無需再次出台大規模經濟刺激計劃,現有預算內支出重點投向農田水利、保障房、民生工程以及節能減排項目等領域;同時,應加快財稅體制改革力度。二是繼續保持貨幣政策預調微調力度,根據外匯占款增長變化,繼續適時下調存款准備金率;根據經濟形勢和物價走勢,繼續適度下調基準利率水平;大力推進利率、匯率等金融改革步伐;注重防範系統性金融風險,積極應對全球主權債務危機。
進一步細化差別化房地產調控政策
一是堅持房地產調控取向不動搖。堅持限購、限貸政策不變,嚴厲打擊房地產投機行為,特別是審慎處理地方政府變相放鬆房地產調控的政策,防止房地產市場陷入「塔西佗陷阱」。同時,加快推進房產稅試點和推廣工作,逐步扭轉商品房作為財富分配工具的金融屬性。二是通過控制地價、擴大貸款利率浮動幅度和調整普通商品房認定標准等支持居民剛性購房需求。三是從土地、資金等方面支持中低價位、中小戶型普通商品住宅的建設,達到短期穩定經濟增長,長期防止房價反彈的目的。
採取切實措施努力減輕企業負擔
一是完善和落實好現有結構性減稅政策,抓緊研究制定更大力度的結構性減稅方案。制定落實企業減負監督考核機制,對企業稅費等負擔不降反升的地方主管部門給予嚴厲懲處,而對企業減負成效顯著的地方主管部門給予相應的獎勵。同時,逐步改革各級稅務部門稅收徵收任務目標制,從根本上解決企業經營越困難稅費攤派任務越繁重的問題。二是努力減輕企業資金成本負擔。需要通過進一步下調貸款基準利率,特別是著力清理和規范銀行貸款過程中的擔保、保險和顧問等各種收費,大力緩解企業過高的融資成本。
著力培育新的產業增長引擎
一是加大對戰略性新興產業的財政資金支持力度,同時輔以信貸、利息優惠政策,支持重大產業創新發展工程、重大創新成果產業化等項目,盡快培育產業發展新引擎。二是當前企業為應對勞動力、能源、環境成本上升壓力,在採用自動化、智能化設備、先進節能減排設備等方面有巨大技術升級和更新改造需求,商業銀行要對企業技術改造項目重點予以信貸資金支持,各級政府應加大財政資金對技改投資的支持力度。三是全面落實「新非公36條」實施細則,支持民間資本進入鐵路、市政、金融、能源、教育、醫療等領域,進一步培養經濟自主增長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