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疫情是否影響我國的經濟發展
我國第一季度的GDP同比下降6.8%。
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對實體經濟造成了一定的負面影響。為了控制疫情,國家採取了停工停產、居家隔離等一些政策,很多人面臨失業,給我國的實體經濟帶來了巨大的歷升負面沖擊。
實體經濟,指一個國家生產的商品價值總量,是一個國家經濟的立身之本,是人通過思想使用工具在地球上創造的經濟。包括物敏早質的、精神的產品和服務的生產、流通等經濟活動。包括農業、工業、交通通信業、商業服務業、建築業、文化產業等物質生產和服務部門。
世界經濟
而中國作為推動世界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源肢拿老,目前在全球價值鏈和供應鏈體系中占據十分重要的地位,世界很多大的零售市場的大量商品來自中國,許多製造業企業大量的中間產品、零部件等也都來自中國。
因此,人們會對疫情是否影響中國在全球產業鏈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全球供應鏈會不會由此遭遇大的沖擊和影響等問題高度關注。
⑵ 如何看待當前疫情對經濟的影響
中國經濟具有巨大的彈性和韌性,它對當前的疫情沖擊有很強的防禦和自愈能力,能夠使中國經濟在克服當前困難和風險基礎上快速回歸向好發展的軌道上。疫情不會改變中國經濟基本面和長期趨勢,如能推動新一輪改革開放,最好的投資機會就在中國。
圖片來源/新華社
■劉元春 任澤平 陳彥斌 伍戈聯合解題
日前,中國人民大學中國宏觀經濟論壇(CMF)積極組織內外部專家,針對「疫情背景下的經濟增長與宏觀政策」展開聯合研究。
中國經濟具有強大韌性
雖然疫情對中國經濟造成了一定的短期影響,但是中國經濟韌性強、迴旋餘地大,穩中向好、長期向好的基本趨勢沒有變。中國經濟的韌性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
劉元春(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中國宏觀經濟論壇聯合創始人):第一,中國經濟的最大韌性來源於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這種優勢決定了中國可以利用舉國力量快速打贏這場疫情防控阻擊戰,快速使經濟社會秩序恢復正常。
第二,經過70多年發展,中國已經奠定了實力雄厚的物質基礎和生產能力,疫情對於中國數百萬億元的固定資產、接近9億人的勞動力以及全世界規模最大、品類最齊全的生產體系難以產生實質性損傷。
第三,中國有超大規模市場和內需潛力巨大。疫情帶來的沖擊,無法撼動中國市場的自我良性循環。居民消費升級、城鎮化與工業化的推進及服務業的快速發展都將為發展提供廣闊空間。
第四,新經濟和新動能的蓬勃發展將較大程度緩沖疫情沖擊。尤其是互聯網經濟與網上辦公等新業態的發展,保證了中國經濟社會在疫情中保持有效運轉,緩沖了疫情對傳統經濟的沖擊。
第五,中國政府擁有強大的經濟調控能力、充足的政策工具箱和廣闊的政策空間,這決定了中國經濟具有強大的自我修復能力。目前,中國政府債務率不到60%,預算財政赤字率沒有超過3%,各類貸款平均加權利率依然維持在5%左右,由此保證了中國政府可以在穩中求進的總基調下持續展開有彈性的「六穩」政策。
總體看,當前中國經濟具有巨大的彈性和韌性,它對當前的疫情沖擊有很強的防禦和自愈能力,能夠使中國經濟在克服當前困難和風險基礎上快速回歸向好發展的軌道上。
任澤平(恆大集團首席經濟學家、恆大研究院院長):疫情不會改變中國經濟基本面和長期趨勢,如能推動新一輪改革開放,最好的投資機會就在中國。
一是中國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美經濟主導全球。據IMF估計,2019年全球GDP總量達86.6萬億美元,其中,中、美佔全球GDP比重分別為16.6%和24.7%。
二是2019年中國GDP實際增速6.1%,處於世界領先水平。相比之下,美國GDP實際增速2.3%、韓國2.0%、英國1.4%、日本0.7%,均遠落後於中國。
三是中國人均GDP仍有較大增長空間。2019年中國人均GDP為70892元,即10277美元,僅為美國的約1/6,英國的1/5,與1981年的日本、1994年的韓國相當,未來發展潛力巨大。
四是中國城鎮化率仍有20%的提高空間。2019年中國城鎮化率60.6%,僅略高於2018年世界平均水平55.3%,遠低於高收入國家平均水平81%。同時,中國戶籍人口城鎮化率遠低於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還有約2.3億農民工及家屬子女未能市民化。
五是中國擁有全球最大市場和最大中等收入群體。中國有覆蓋14億人口的統一市場,商品、人員、服務和資本均可自由流動,產品研發、生產、物流、銷售等環節都存在巨大的規模效應。
六是中國勞動力資源豐富,人口紅利轉向人才紅利。2019年末中國勞動年齡人口約9億,就業人員7億多,受過高等教育和職業教育的高素質人才有1.7億,每年有約800萬大學生畢業。盡管中國總人口已跨過劉易斯拐點,但人口素質的上升使得中國孕育了新一輪、更大的人才紅利。
七是中國創新創業十分活躍,新經濟獨角獸企業數僅次於美國。2019年中美新增獨角獸分別佔全球比重為12.6%和55.9%。未來中國信息服務業與人工智慧、AR、VR技術結合仍將釋放巨大增長潛力,為經濟發展提供重要動能。
疫情不會改變中國中長期向好趨勢
疫情會否影響我國的潛在增長率?應主要從需求側還是供給側恢復經濟增長?
劉元春:任何一場疫情引發的經濟沖擊本質上是外生的、短期的和局部的,不會引起一個大型經濟體的經濟發展趨勢出現偏離。這是因為,一個國家中長期的發展趨勢和生產能力主要取決於三大因素:一是資本存量及其增長速度。二是勞動力及其人力資本積累的狀況。三是技術進步以及資源配置效率的改進。這三大因素均不會因為疫情的沖擊而發生根本性變化。
縱觀近百年歷史,沒有哪一場大疫導致一個大型經濟體出現長期停滯,經濟一般在疫情消退後1個季度左右就回到正常發展軌道。因此,當前疫情最多隻會帶來1至2個季度的經濟小幅波動,不會改變中國中長期向好趨勢,中國的潛在增速不會出現系統性偏離。由此,當前經濟工作重點應在於有序展開復工復產,使經濟循環盡快常態化,不宜在經濟社會秩序沒有常態化之前展開大規模經濟擴張計劃。經濟政策應以疫情救助和促進經濟循環體系恢復為主,堅持底線管理的基本原則。
任澤平:此次疫情對經濟的影響程度將大於2003年非典,但時間可能更短,具體影響大小取決於疫情持續時間和政策對沖力度。當前應兼顧應對疫情和長期改革,供求兩側發力,推出幾項具有破冰效應、釋放重大信號、能夠提振各方信心的關鍵舉措。一是提前儲備項目,疫情後實施大規模基建,把由疫情沖擊經濟砸的坑填上。尤其是對人口流入的城市群和區域中心城市進行適當超前的大規模基礎設施建設,以刺激需求、穩定就業,對沖經濟下行壓力。二是實施大規模減稅降費並優化方式,從減增值稅改為減企業所得稅和社保繳費率,提高企業獲得感。一方面,繼續下調社保繳費率3個百分點,其中養老、醫療保險繳費率分別下調1個百分點和2個百分點。另一方面,下調企業所得稅稅率至21%,與美國聯邦企業所得稅稅率相當。
警惕疫情下的六大風險點
疫情下須重點提防的風險點有哪些?
劉元春:第一,經濟增速下行下,就業風險是最大的灰犀牛。2月製造業從業人員指數僅為37.9%,比2019年同期下降15.7個百分點,表明就業市場出現收縮。雖然不會造成大面積失業問題,但就業形勢明顯吃緊。
第二,當前物價的結構性上漲勢頭將進一步顯現,應謹防「滯脹」風險。可以預見,在疫情管控放鬆後價格將快速釋放。同時,不同行業和不同區域的復工復產進程不一致,也會導致供應鏈出現瓶頸,部分原材料價格快速上漲。
第三,要警惕疫情在全球蔓延所帶來的全球經濟快速下滑、金融市場大幅波動風險。目前,疫情在全球的蔓延勢頭明顯加劇。因此,未來一段時期內中國將面臨全球經濟與國際金融市場的巨大不確定性,應當作出相應預案,防範外部沖擊對中國經濟的潛在影響。
第四,要高度重視房地產市場的不確定性,防止房價快速回落。疫情後房地產企業通過大幅降價來快速回籠資金的情況將會增多,一旦降價預期形成,將容易形成「購房意願下降——需求減少導致房價下降——降價預期增強」的不利循環,這對房地產市場的穩定將產生較大沖擊。
第五,要高度警惕放鬆貨幣政策所帶來的資產泡沫化風險。目前經濟循環沒有基本恢復,貨幣政策釋放的流動性難以流入實體經濟,資金大規模進入金融市場會帶來資產泡沫化風險。而資產泡沫將引發金融市場的大幅回調,妨礙疫情後中國經濟的恢復。
第六,要高度警惕過度積極財政政策帶來的政府債務加劇風險。與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不同,疫情沖擊是短暫的,疫情後經濟運行會恢復常態化,因而採取類似2009年大規模刺激政策的理由並不充分。而且,過度積極的財政政策會導致政府債務和宏觀杠桿率大幅上升,這將會成為金融風險的核心根源,也會阻礙社會生產率的提升。
任澤平:當前須兼顧疫情防控與恢復生產,警惕各地疫情防控「一刀切、層層加碼」現象。一些疫情較輕的城市,盲目照搬疫情嚴重地區措施,採取各種過度限制措施,不能實事求是、因地制宜,在沒有兜底預案、企業買單的情況下,將疫情防控措施無限擴大化,經濟發展基本停滯,本質上是懶政怠政、不擔責的表現。
「一刀切、層層加碼」式防控,打亂了經濟運行秩序,給企業、各行業、產業鏈、社會穩定帶來嚴峻壓力。因此,應堅持疫情防控與企業復工「兩手抓」,採取分區分級防控措施,杜絕以疫情防控之名行懶政怠政之實,以簡單粗暴的方式限制企業復工。
疫情對全球供應鏈會有多大影響?中國應採取什麼措施來鞏固和提高我們在全球供應鏈中的地位,以增強國際競爭力?
任澤平:疫情沖擊全球供應鏈,中國須以改革的方法穩增長。一是放開汽車、金融、能源、電信、電力等基礎領域及醫療教育等服務業市場准入,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深化國企改革,落實競爭中性和所有制中性,消除所有制歧視,提升市場競爭和資源配置效率。二是以注冊制改革為抓手,完善多層次資本市場配套制度。三是推動以「人地掛鉤、金融穩定」為核心的住房制度改革,強化居住和實體經濟屬性,弱化金融屬性。一方面,以常住人口增量為核心改革「人地掛鉤」。另一方面,保持房地產金融政策穩定,回歸市場化,支持剛需和改善型購房需求,支持行業間並購重組。四是調動地方政府和企業家積極性,給地方官員新的激勵機制,給民營企業家吃定心丸。
貨幣政策要注重定向調控、精準調控
當前CPI位於幾年來的高位,這使得貨幣政策發力時受到掣肘,但疫情對餐飲、旅遊等行業影響較明顯,其中小微企業尤其須加大逆周期調節力度。兩難情形下,貨幣政策應如何定位?
陳彥斌(中國人民大學教育部國家經濟學教材建設重點研究基地執行主任、經濟學院教授、中國宏觀經濟論壇主要成員):2020年1月份CPI同比漲幅上升至5.4%,觸及了2012年以來的最高水平。而剔除食品和能源價格的核心CPI漲幅僅為1.5%,連續16個月位於2%以下的較低水平。整體CPI與核心CPI走勢分化,對貨幣政策的制定造成了一定困擾。
理論上看,貨幣政策制定應著眼於核心CPI而非整體CPI。這主要是因為,包含食品和能源價格的CPI容易出現預期之外的大幅波動,會擾亂公眾預期並對貨幣政策空間形成制約。本輪CPI上漲主要是受豬肉價格上漲疊加疫情的影響,與經濟基本面不存在較大關聯。因此,穩健的貨幣政策不應掣肘於整體CPI的上漲,而應堅持穩定經濟的目標定位,加大逆周期調節力度。
當然,豬肉價格上漲所引起的CPI漲幅擴大問題也不容忽視。有效解決豬肉價格上漲的結構性問題需要財政補貼政策等針對性較強的其他經濟政策激勵生產來加以應對和實現價格穩定,不能依靠總量調節為主的貨幣政策。
伍戈(長江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總裁助理):一是為應對疫情嚴重沖擊,貨幣政策應堅持穩健略寬松的取向。在一季度各行業普遍遭受重創的情況下,需要寬松貨幣政策為穩增長和穩就業「護航」。二是需把握貨幣政策寬松的力度和節奏,堅持適度寬松但避免「大水漫灌」。當前,CPI漲幅位於高位,貨幣寬松的幅度需要考慮對物價的影響。同時,貨幣過度寬松容易導致房價大幅上漲。未來仍需堅持「房住不炒」定位,防止過量流動性推動房價上漲。三是貨幣政策要堅持定向調控、精準調控,合理運用政策工具。本次疫情對二、三產業以及中小企業沖擊較大,因此貨幣政策操作要注重定向調控、精準調控,合理運用結構化貨幣政策工具,實現精準幫扶。
疫情下貨幣政策如何提高調控效率,更有效增強對實體經濟的支持力度?
陳彥斌:面對本次疫情,貨幣政策及時採取多種手段釋放了較為充裕的流動性,並通過政策利率積極引導市場利率下行。但也應看到,目前貨幣政策效果更多體現為股市的快速上漲,資金「脫實向虛」問題有所顯現。因此,提高貨幣政策調控效率,使貨幣政策更有效地支持實體經濟,是當前亟待解決的關鍵問題。
事實上,中國貨幣政策傳導不暢的問題一直存在,其根源在於經濟與金融體制機制上的扭曲。一方面,實體經濟中存在一些預算軟約束部門,對信貸資金存在大量需求,擠佔了其他部門的信貸資源。另一方面,在利率仍存在一定管制的背景下,商業銀行可獲得穩定的凈息差,因而不願過多承擔風險,更有意願將信貸資源投放到預算軟約束部門。
需要著力提高貨幣政策的調控效率。一是加強貨幣政策、宏觀審慎政策與微觀金融監管三者的協調配合,推動資金更好地流入實體經濟。二是適度通過結構性貨幣政策,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特定區域、特定行業、特定群體的扶持。但這只能作為特殊時期的權宜之計,不能長期化、常態化使用。三是要加強貨幣政策的預期管理與前瞻性指引,給予公眾信心和穩定的預期。四是積極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破除經濟與金融體制上的扭曲,並加快利率市場化的改革步伐。
伍戈:為保證全年發展目標的實現,貨幣政策要更加積極有為,在穩健基礎上靈活適度。用好已有金融支持政策,適時出台新政策,在多重目標中尋求動態平衡,妥善應對疫情短期內對經濟的沖擊,不搞「大水漫灌」。一是繼續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引導實體經濟融資成本下行。綜合運用公開市場操作手段以及常備借貸便利、中期借貸便利等中長期流動性投放工具,保持總量合理。適時適度調節存款基準利率,合理壓降銀行負債端成本。二是繼續用好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已出台的政策要精準落地,壓實承貸銀行的責任,對企業進行嚴格的篩選,確保貸款用於疫情防控領域。同時,要提高審批和放貸效率,有效降低企業實際融資成本。三是要因時制宜、因地制宜採取針對性支持措施。要密切關注疫情發展情況,合理調整政策節奏,因地制宜採取針對性措施。根據不同地區疫情演變進度,不同行業復工復產進度及計劃,設計有針對性的支持方案。四是要更加重視對中小企業和民營企業的融資支持。可考慮根據不同地區疫情情況,給予企業在特殊時期還本付息延期支持,對因疫情影響未能及時還款的企業不作逾期信用記錄報送。
從多方面著力實現財政政策效用值最大化
財政目前處於緊平衡狀態,尤其是部分地方政府債務壓力較大。在應對疫情過程中,如何落實「積極財政政策」的政策定位?
陳彥斌:當前,財政整體上面臨減收增支壓力,財政運行仍將處於「緊平衡」狀態。作為逆周期調節工具的財政政策應加力提效,讓「緊平衡」下有限的財政資源發揮更大作用。具體須從以下幾方面著手:一是適當提高2020年的目標赤字率。適當提高目標赤字率體現了積極的財政政策定位,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當前財政收支壓力。二是財政政策要精準發力。針對受疫情影響較為嚴重的行業和企業,要進一步具有針對性地出台更多減稅降費政策,進一步降低企業稅費負擔,幫助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渡過難關。三是財政政策要提質增效。在減少稅收收入的同時,避免非稅收入的升高,切實降低宏觀稅負,以最小代價穩定經濟增長。
伍戈:在經濟下行風險加大和財政收支承壓背景下,為積極對沖疫情影響,要繼續推行有針對性的財稅政策,進一步優化支出結構。充分利用專項債等政策工具,將政策落到實處,實現財政政策效用值最大化。一是更加精準實施減稅降費。可考慮研究出台階段性、有針對性的稅費政策,政策導向由「更大規模」轉向「精準落地」,密切關注不同行業的稅負變化,重點支持受損嚴重行業復工復產。二是優化調整財政支出結構。要落實零基預算理念,重視評估重大項目的財政可承受能力,削減非必要、非重點項目支出,壓縮一般性支出。財政資金應投向撬動力度更大的重點領域,以市場化為原則,承擔市場無力滿足的需求。三是擴大專項債發行和使用。鑒於專項債是專款專用的債務,不計入財政赤字,有成本低、使用靈活的優勢,建議未來進一步擴大專項債發行和使用。
以一攬子政策幫助市場恢復信心
除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還應採取哪些重要舉措幫市場與公眾更快更好恢復信心?
陳彥斌:還應從更全面的視野布局,採取「微觀政策要活+產業政策要准+改革政策要實+社會政策要托底」的一攬子政策,幫助市場與公眾恢復信心。一是要著力落實「改革政策要實+社會政策要托底」的政策組合,更好地提升消費者信心。就改革政策而言,核心是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扭轉中等收入人群可支配收入增速過快下滑的局面。同時,要加快建立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的長效機制,減輕住房對居民消費的擠出作用。就社會政策而言,核心是完善社會保障體系與救助體系,使居民減少預防性儲蓄,更好地釋放消費需求。二是要著力落實「微觀政策要活+產業政策要准」的政策組合,更好地提升企業家信心。就微觀政策而言,要進一步簡化行政審批、優化營商環境。就產業政策而言,要加大力度實施以放鬆管制、促進競爭為核心特徵的功能性產業政策,為企業家提供更大發展空間和更多發展機遇。
伍戈:一是加強疫情防控,做好與社會的溝通。疫情期間首要任務是疫情防控,只有疫情控製得當,經濟才能正常發展。二是穩定就業和農產品供給,保障基本民生。線下招聘目前難以開展,可打造網上就業培訓項目、開展線上招聘等,利用互聯網解決就業問題。同時,當下正值春耕播種之季,要有序恢復農牧種植業,減少疫情對農產品產量的影響,穩定農產品供應和價格。三是推動有序復工,盡快恢復社會生產,落實劃分疫區的政策。國內多數疫區疫情形勢已走向緩和,各地區應根據當地疫情,有序推進企業復工進度。高風險地區重視疫情防控,中風險地區適時安排復工,低風險地區盡快恢復產業產能。四是增強公共衛生服務制度,補齊制度短板。一方面,須建立疾病預防監管體系,第一時間發現潛在特殊疾病暴發的可能性。另一方面,應重視培育重大疾病防控先進人才。與此同時,加強各級部門信息披露,發揮媒體輿論監督作用,營造實事求是、鼓勵講真話的氛圍。
主 編丨毛晶慧 編 輯丨曹 陽
⑶ 疫情下什麼行業不受影響
不受疫情影響的行業如下:
1、游戲行業不受疫情的影響,不讓出門,呆在家裡打游戲的人越來越多。
2、軍工行業不受影響,國家下達什麼任務就完成任務,跟人員流動沒有關系。
3、香煙銷售不受影響,不讓出門,關在家裡心情煩躁,抽煙的人越抽越多。
4、需要核酸檢測的要求越來越高,每次發生疫情,這個地區就要開始大規模的檢測,這臘大個行業在疫情期是掙夠了錢的。
5、賣口罩的生意越來越好,看來戴口罩會成為今後社會的一種習慣。
6、很多人宅在家裡打游輪悔豎戲,也不做飯,送外賣的小哥生意應該不錯。
第三類影響最大的就是第三產業服務行業。
餐飲旅遊娛樂等各類個體戶小微企等影響最大,有的甚至是毀滅性打擊,隨意到小區周圍調查發現,幾乎有三分之一的門臉閑置或貼有轉租字樣,打擊最大的是賓館住宿、餐飲娛樂等服務業;有三分之一的門店雖然開著也都掙扎在倒閉的邊緣。
僅僅有三分之一的店主說能勉強維持但收入也大不如從前,這類主要集中到經營快消品、生活必須品類門店,前缺最少在疫情期間仍能正常營業,但銷量也有所下滑。
⑷ 彭文生 | 疫情是短期沖擊,不改變經濟增長趨勢水平
疫情影響經濟的邏輯鏈條是傳染性越強,控制疫情擴散的隔離管控措施就需要越嚴格,對經濟活動的沖擊也越大。新型冠狀病毒的傳染性似乎比2003年的「非典」強,既可能有病毒本身的因素,也因為 社會 開放程度和交通便捷性較當時大幅增加,政府採取的管控力度也強於2003年,由此,一個基本的判斷是此次疫情對經濟的沖擊大於「非典」。
但中外 歷史 經驗告訴我們,即使大規模傳染病疫情對經濟的沖擊也是短暫的,隨著疫情消退,經濟活動恢復常態。美國1918年大流感導致0.6%的人口(主要是青壯年)非正常死亡,疫情消退後經濟增長快速回到趨勢水平。疫情不會對經濟增長的長期趨勢有影響。
按我們的估算,如果疫情在幾周內得到有效控制,對GDP增長的沖擊主要在一季度,下半年將呈現反彈。如果疫情持續時間更長,經濟遭受的沖擊會大些。依據疫情控制的相對樂觀和悲觀情形假設,對GDP增長的影響在0.4-1.0百分點區間。但2020年經濟增速下降的幅度越大,2021年反彈的力度也越大,總體來講大概率回到6%以上。
當前的要務是控制疫情,嚴格的隔離管控措施不僅必要也很合理。為應對疫情對經濟的短期沖擊,宏觀政策重在結構、而不是總量。預計貨幣政策適度寬松,但政策的主力應該是「寬財政」,幫助受影響較大的行業、地區和低收入群體,包括減稅降費等措施。在一般公共預算赤字率提到3%之外,專項債發行或超原有預期,也有發行特別建設國債的可能,城投債和政策性銀行叢州債等「准財政」行為也可能加大力度。
行業方面,重大傳染病疫情對消費渠道的影響最直接和快速。其中,醫葯行業相對受益,零售、 旅遊 、交運等行業受損較大。與2003年的「非典」不同,由於本次疫情大爆發在春節期間,隔離等各項防控措施也明顯更及時、更有力,因而對消費行業的短期沖擊會更大。
引發此次疫情的為一種新發現的冠狀病毒,與SARS、MERS[1]同屬冠狀病毒家族,世界衛生組織(WHO)將其命名為2019-nCoV。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潛伏期平均7天左右,短的在2-3天,長的10-12天。參照其他冠狀病毒所致疾病的潛伏期(SARS潛伏期為1-16天,平均3-5天;MERS潛伏期為2-14天),此次密切接觸者醫學觀察期為 14 天。
目前針對新型冠狀病毒有部分對症療法或其他抗病毒葯物可擴展適應症至該新型病毒感染,但尚無特定的疫苗或特效葯,預防手段以避免去疫情高發區、人流密集場所、開窗通風、佩戴口罩、洗手等防護措施為主。根據部分治癒患者的新聞報道,從入院到治癒用時約1-2周左右。
從目前的致死率、患病症狀的嚴重程度看,其毒性似乎較SARS和MERS低,雖然不排除未來病毒變異的可能。但從目前確診人數分布省份來看,傳染范圍較SARS更廣,這可能反映病毒本身的傳染性比SARS強,也可能因為交通運輸的發展導致人員流動速度和范圍高於「非典」時期。
對於宏觀經濟與市場而言,疫情是很明野少發生的外生事件,對需求與供給都帶來突發的沖擊,難以根據經濟變數內生演變激鄭喊的邏輯來評估其影響, 歷史 上可以參照的類似事件也不多。有一定參考意義的是2002-2003年的非典型肺炎(「非典」,SARS)疫情。
回顧「非典」時期,對經濟和市場的沖擊呈以下三大特徵。第一、GDP增長快速下行,但是持續時間短,疫情消退後快速反彈。2003年3月開始,「非典」從廣東地區蔓延至內地其他省份,「五一」假期取消, GDP同比增速從一季度的11%左右下行至二季度9%左右,但隨著7月份疫情解除,生產活動恢復,三季度GDP同比增速回升到10%左右。
第二、經濟增長波動的載體主要是消費,對投資的影響有限。消費受到的影響集中於「非典」疫情較為嚴重的幾個城市,人們減少外出,不利於 旅遊 、住宿、餐飲類相關消費。日用品類、中西葯品類則由於疫情在2003年4月出現消費額同比增速的跳升。
第三、金融市場波動加大。2003年4月疫情明顯加重後,市場快速下跌,4月17日-4月25日8日內上證綜指下跌7.8%,但隨後至6月底反彈5%。從債市來看,受經濟預期變化影響,10年期國債收益率在2003年5月份明顯下行,6-8月份在底部震盪,但隨著疫情消退,經濟回暖,國債收益率反彈。
這次疫情的影響和2003年的「非典」比較有什麼不同?我們可以從三個維度來分析可能的差異。
第一個維度是病毒的傳染性與毒性,類似於疫情的廣度與深度。傳染性越強的病毒影響越廣泛,而毒性越強的疫情死亡率越高。一般來講,毒性大但傳染性低的疫情對經濟的沖擊小,而傳染性高則對經濟的影響較大。當然,如果病毒傳染性與毒性都很強,其對經濟的沖擊就會更大。
第二個維度是經濟體的開放性,越開放、人口流動性越高的經濟體,病毒越容易傳播,其影響也越大。而一個相對封閉與人口流動性低的經濟體,病毒越不容易傳播,其影響也越小。
如前所述,目前確診人數分布省份較SARS更廣,對經濟的沖擊可能更大。與「非典」時期相比,人口流動性明顯增加,體現在城鎮化率和外出務工人數增加上。而且這次疫情恰逢春運人口大遷徙,武漢作為交通樞紐加劇了病毒傳播。人口流動性還體現在國際層面,中國入境游接待人次由2002年的9800萬人次上升到2018年的1.4億人次,境內居民出境人數由2002年的1660萬人次大幅上升到了2018年的1.6億人次。截至1月底,本次疫情在境外涉及20個國家和地區,低於「非典」時期的29個,但疫情還在發展,可能對中國的國際經貿和投資帶來一些影響。
第三個維度是政府對疫情的控制措施的嚴厲程度。為了控制疫情傳播,政府採取隔離感染人士、推遲假期返工、減少公共交通、停止公共與集體活動及其他必要措施。這些措施越嚴厲,對控制病毒傳播越有效,但也意味著短期內對經濟的沖擊越大。
與2003年「非典」時期相比,此次疫情防控措施似乎更為嚴格,開始的時間也更早。此次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從首例病例出現到大規模公開防治,相隔50天,較「非典」時期的137天大大縮短。「非典」大規模爆發時間在2003年4月,人們普遍已回到工作崗位,取消「五一」假期對生產的影響較小。這次適逢春節,延長春節假期、調整學校開學時間,加上湖北多地採取不同程度的「封城」措施,其他城市也不同程度地限制外來人員流入,對經濟活動的影響較大。
結合以上三個維度,疫情對經濟的影響體現在需求和供給兩個方面。
疫情對供給端的短期影響體現在一些正常的生產活動停頓,一旦疫情消退,生產相應恢復到正常狀態。
消費方面,疫情影響程度與消費品的性質有較大關系,即可推遲和不可推遲的消費品受到的影響會有所差別。疫情期間,大多數消費都會受到沖擊,而疫情一旦消失,可推遲消費的商品與服務消費出現反彈,消費者會彌補在疫情期間受到沖擊的支出(比如買車)。但不可推遲的消費品即使疫情消失,也不能彌補回來(比如餐飲),甚至部分 旅遊 活動也不能彌補。
本次疫情相比「非典」時期管控更早,對消費的影響也來得更早,春節期間 旅遊 、住宿、餐飲、運輸等方面的消費將受較大影響,外出減少、春節期間快遞運力不足也會影響紡服、化妝品、金銀珠寶、 汽車 等消費。醫葯、通信和網上消費或將較強勁,但難抵消其他消費的沖擊。
投資方面,與「非典」相比本次疫情對投資的負面影響可能也較大。農民工返鄉後或短時期內難以返回工作地點,各省發布的復工信息顯示,一般不能早於2月9日(即正月十六)。這似乎與往年時間相同,但由於多個區域封城,部分省際間長途 汽車 停運,區域列車通行班次被削減,或由於對疫情的恐慌心理,農民工的返程時間更晚。從供應端來看,這會導致設備與原材料供應不足,而從投資端來看,這導致生產設備安裝、廠房建設的開工時間延遲。
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2018年全國共有農民工2.8億人,其中,中部六省共有9500萬人,這其中有40%的農民工為跨省務工人員,這一比例在東、中、西部最高(圖1)。基於湖北人口規模,估算湖北對外輸出的農民工人數在620萬人左右(圖2)。
如果湖北等中部省份的交通不能及時恢復,疊加部分農民工外出意願減弱,將會給企業開工帶來負面影響。從農民工輸入地來看,55%的農民工流入東部地區,這意味著東部、尤其是沿海各省的節後用工將受更大沖擊(圖3)。從行業來看,29%的農民工從事製造業工作,另有19%從事建築業,預計這些行業受的影響可能更大(圖4)。
短期內疫情導致投資增速下行,但隨著疫情逐步得到控制,後續可能出現搶工,彌補前期投資的下降。
進出口方面,疫情對2020年商品進出口的影響可能更多體現在一季度,對全年的影響程度取決於疫情的持續時間,整體上對進口的沖擊大於出口。出口的需求來自國外,生產在國內;進口反映的是內部需求,生產在國外。這次疫情主要集中在中國境內,外部需求變化不大,國內生產受到的沖擊較大。疫情對進出口的影響關鍵看疫情持續的時間,疫情的爆發恰逢春節長假,很多企業原本就計劃在元宵節左右才復工,如果疫情控制的好,企業開工能大致按原計劃進行,那麼對出口企業的生產影響就較小。
但如果疫情延續至5、6月份,企業的復工期顯著延後,則對出口的沖擊將顯著增加。在這種悲觀情形下,全年進口增速可能轉負,而出口增速可能接近零。1月30號世界衛生組織把中國這次疫情列為國際公共衛生緊急事件,可能對國際貿易尤其出口有所影響,但應該是輕微的,關鍵還是要看疫情本身未來的發展。
疫情對資本市場的影響體現在兩個層面,投資者情緒和經濟基本面,市場的波動會加大,但長期看基本可以忽略不計。在擴散初期,疫情帶來的更多是一種情緒擾動。參考2003年的「非典」疫情,2003年1月21日,疫情正式被命名為非典型肺炎,上證綜指當天下跌1.87%;2003年3月6日,北京確診首例「非典」病例,上證綜指當天下跌1.24%,隨後的6個交易日累計下跌約4%。但上證綜指整體呈現震盪上行態勢,並在2003年4月15日創下了階段性峰值,相比於1月2日上漲了約24%。
在疫情高峰期,「非典」對於市場的沖擊取決於在多大程度上影響到經濟基本面。2003年4月15日,世界衛生組織將廣東省、山西省及香港等中國地區列為疫區。上證綜指開始見頂回落,累計回調約9%。此後上證綜指一度有所反彈,但也沒有回到4月15日的水平。市場之所以沒有重演擴散初期那種短暫擾動後創新高的走勢,根本原因是經濟數據走弱。
在疫情結束期,「非典」對於市場的長期影響可以忽略不計。以2003年6月24日世衛組織將中國大陸地區從疫區名單除名為起點,到2003年11月18日(上證綜指1316點)結束這一輪長期下行、累計跌幅13%,跌破了2003年上漲行情啟動時的低點(2003年1月3日,上證綜指1319點)。這與「非典」期間疫情擴散的利空沖擊下,市場震盪上行形成了顯著對比。背後的原因在於,2003年二季度經濟增速的快速下行進一步導致了投資者未來預期的惡化,隨後10月份公布的經濟數據證偽了這種悲觀,市場隨即在11月出現報復性反彈。自2003年11月18日至2004年4月6日,上證綜指累計上漲了35%,抹去了2003年三季度的跌幅,並創下了1777點的新高。從債市表現來看,「非典」期間債市波動加大,但總體來看,受經濟預期較差影響,10年期國債收益率在2003年5月份出現明顯的下滑,6-8月份在底部震盪。但隨著疫情消退,經濟回暖,國債收益率明顯反彈,尤其是在10月份公布三季度數據之後。
總之,在當前的形勢下,疫情還在擴散,短期市場難免還有些擾動。以港股為例,市場已於1月29日恢復交易,恆生指數兩個交易日累計下跌5.4%。在1個季度左右的中期內,需要觀察疫情對於經濟基本面的沖擊有多大。如果是著眼於一年以上的長期目標,對於市場的影響可以忽略不計。
當前形勢下,政策面臨兩個層面的選擇。首先,控制疫情的措施越嚴格,其對經濟活動的沖擊越大,政策如何取捨?其次,宏觀政策如何在總量和結構之間平衡,有效應對疫情對經濟的沖擊。
如前所述,疫情對經濟的沖擊大概率是短期現象,不會改變經濟發展的長期趨勢。從這個角度看,短期採取嚴格防控措施非常必要,可以說不存在控制疫情和經濟沖擊之間的取捨。以1918-1919年的美國大流感為例,美國有67.5萬人喪生,其中55萬人是正常年份中不應該出現的非正常死亡,而且死亡人口主要分布在15-44歲的主力就業人群中。即便是造成了人口大量損失的1918-1919年美國大流感,實證研究也表明,100年前的這場大流感並沒有改變美國的長期增長趨勢,大流感結束後的十年增長率快速向潛在增長率回歸[2]。
有觀點認為,現在和2003年「非典」不同,沒有人口紅利,沒有入世的支持,房地產泡沫較大,經濟面臨的下行壓力本來就大,疊加疫情的影響,似乎經濟要垮下來。但疫情不是導致經濟增速持續下行的因素,當前經濟的潛在增長率就是比20年前低。
就宏觀政策而言,疫情對經濟的沖擊是短期現象也是一個重要判斷。這意味著政策應對更多應該是有針對性的扶持,幫助受影響嚴重的行業、地區和群體,而不應該是大水漫灌式。也就是說,宏觀政策應該注重結構,而不是總量。雖然貨幣政策可能較沒有疫情的情形下寬松一些,但主力應該在於財政擴張,包括減收與增支。
2019年年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貨幣政策的定調是「靈活適度」,比此前的「松緊適度」已有所放鬆。年初央行通過降准釋放長期資金8000億,並投放3000億1年期MLF,預計央行除在結構上引導銀行對受疫情影響行業、地區進行信貸支持外,會適度加大貨幣政策的總量操作。但當前中國房價與宏觀杠桿率都不可與「非典」時期同日而語,貨幣寬松力度受制於樓市與杠桿率。
財政政策方面,2003年「非典」期間,由於對投資基本沒有影響,財政上主要是對餐飲、旅店、 旅遊 、 娛樂 、民航、公路客運、水路客運、出租 汽車 等受「非典」影響較重的行業採取政府性基金減免和稅收減免的政策[3]。
根據前述分析,本次疫情會對投資和消費形成拖累,財政政策的力度可能會較2003年「非典」時期更大。從減收方面,可能如2003年,對受疫情影響較大的行業採取政府性基金和稅收減免的政策。從增支方面,預計一般公共預算財政赤字率會提到3%,專項債發行或超原有預期(原有預期為3萬億),不排除發行特別建設國債的可能性,城投債和政策性銀行債等「准財政」行為預計也會加大力度。
[1] 中東呼吸綜合症冠狀病毒
[2] Elizabeth Brainerd, Mark V. Siegler, The Economic Effects of the 1918 Influenza Epidemic, June 2002.
[3] 2003年5月財政部宣布,自2003年5月1日起至2003年9月30日止,對餐飲、旅店、 旅遊 、 娛樂 、民航、公路客運、水路客運、出租 汽車 等行業減免城鎮公用事業附加、地方水利建設基金、文化事業建設費、國家電影事業發展專項資金、殘疾人就業保障金、三峽工程建設基金、農網還貸資金、庫區維護建設基金、民航基礎設施建設基金、公路客運附加費、水路客運附加費、各種價格調節基金、幫困資金、城市教育費附加、地方教育附加。
⑸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對我國的社會和經濟只有負面影響,沒有正面影響是否正確
疫情當中,傳統服務業預計將於二季度逐漸恢復,而有的行業如生物醫葯、共享經濟會受到正向刺激。
中國經濟的增長動能不會因疫情發生改變。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部署2020年經濟工作時提出,要充分挖掘超大規模市場優勢,發揮消費的基礎作用和投資的關鍵作用。一方面,隨著大數據、人工智慧等廣泛應用和數字經濟不斷發展,未來很多產業都存在數字化轉型的可能性;另一方面,要在消費領域挖掘新動能,提升全要素生產率。短期來看,疫情對於消費有一定抑製作用,但在二季度將逐漸恢復。投資領域,疫情暴露出我國在醫療設施等基礎投資上尚待加強,有望加大投入。總體來看,中國經濟的增長動能並未發生改變。
疫情可能帶來的正面影響
完善防疫體系,強化應急能力。此次疫情之所以在初期防控中出現了一些問題,恰恰是因為防疫體系的體系搭建、制度設計、流程合理性及響應時限、防疫工作的信息化等方面尚存在可以改進之處。在此次防疫過程中,積累了寶貴的防疫數據和疾病防控經驗,必須予以高度重視並進行總結、提煉,並對現有防疫體系進行完善,提升危機應急能力和社會動員能力,加強疫情的預防,並在類似疫情再次發生時妥善做好應對,盡快消弭危機。
普及風險理念,風控從我做起。去過日本的朋友往往慨嘆日本人的風險防範意識非國人所能及:日本人經常進行防震演習,桌下長期安放急救包,人均七張保單。風險管理理念在日本如此深入人心不得不讓人感到震動。此次防疫工作藉助微信、微博等互聯網手段,讓人民群眾全面、深入了解了疫情的危害和嚴重性,強化了全民的衛生防疫、風險管理意識。
陽光透明公開,提高政府公信。信息披露和輿論監督有助於政府公信力提升,避免陷入塔西佗陷阱。此次防疫工作,中央和地方均高度重視。各級地方政府一方面藉助政府網站、官方微信公眾號、官方微博發布權威的疫情數據,另一方面及時召開防疫新聞發布會,緩和了民眾的焦慮情緒,確保了大眾的知情權,避免了公眾的過度恐慌,遏制了謠言的滋生蔓延。
⑹ 2020年什麼行業不受疫情影響
2020年什麼行業不受影響?我跟剛才的那個題有答的問題,想的問題都是一樣的。還真就是2020年醫療行業是最忙碌的一年,在新型肺炎疫情爆發的時候,他們勇往直前,不畏生死,確實是顯現出了一種困難危機面前醫者大愛的那種精神。曾經一度出現了"逆行",這個既溫禪譽暖又讓人亢奮的名詞,確實賀備段是讓我們看到了醫療工作者們那神聖的職業,在這無私大愛的行業里真的是變得異常的忙碌,而且隨時都伴著危險,所以說這個行業是最不受影響,反而是最忙碌的人了。
本次疫情讓整個中國經濟和世界經濟遭受重創,大多數行業和個人收入都受到嚴峻的影響,但對於部分行業不但不會影響反而是利好。危機危機,往往危中有機:下面談談利好的幾大行業:不受影響的行業
第一:相關利好的行業
快遞業:因為大家足不出戶但大家必須生活,那麼所以國人就不得不依賴快遞小哥了,以順豐快遞為例在,近期在大盤下跌的情況下股價卻逆勢大漲,說明了一切。
各種外賣:這個行業和快遞行業有類似之處滾滾,也是利好,業務量不減反而大增
醫療行業:醫療行業包括醫療設備,防護服,口罩概念的公司都是大大的利好,邁瑞醫療股價逆勢上漲,奧美醫療多個漲停,際華國際等股價的表現說明了一切
紙品類行業:因為疫情大家經常洗手,使用紙巾的頻率上升了,故上市公司中順潔柔股價逆勢上漲
生活類公司和相關行業:例如:永輝超市,農產品,海天味業,等他們的股價表現說明了需求旺盛,業績利好
互聯網行業:由於主要以線上為主,所以業務不但不受影響反而是利好,以騰訊為例:騰訊的 游戲 和支付收入大漲,線上教育更是風口上的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