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如何看待當前宏觀經濟形勢
摘 要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飛速發展,目前國民生產總值已經占據世界第二的位置,這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不斷完善密切相關,同時也得益於國家的正確宏觀調控政策。然而我國經濟在發展過程中還存在著諸多問題,只有妥善解決這些問題,才能促進我國經濟的健康穩定發展。本文試闡述現階段我國現階段宏觀經濟發展現狀,並結合實際提出了對宏觀調控政策的建議。
關鍵詞 宏觀經濟 發展形勢 調控
分析我國宏觀經濟形勢,判斷未來經濟發展走向,對政府的調控政策有著重要影響。在這個過程中,如果不重視正確原則,會導致在判斷宏觀經濟時出現分歧,從而對宏觀經濟形勢的分析判斷充滿隨意性、盲目性,無法為我國經濟穩定健康發展提供保障。因此,對於我國宏觀經濟發展趨勢來說,相關部門要做出科學合理的分析判斷,准確把握未來經濟形勢,促進個人或企業經濟效益的提升,讓政府部門經濟調控更具有效性。
一、我國宏觀經濟發展現狀
(一)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
從我國現階段經濟發展現狀來講,一方面是仍然存在著中部、西部地區發展速度慢於東部地區的情況;另一方面是雖然在新農村建設下農村發展成績顯著,並且農村公共設施、住房條件和人均收入等方面也有了很大提升,但是目前仍然難以跟隨城市發展步伐。因為區域經濟發展的不平衡,造成
㈡ 如何看當前宏觀經濟形勢
經濟矢量的合成和資源的有效配置王見定李穎伯{摘要}按照傳統的經濟學理論,經濟變數是以標量的形式出現的。本文提出:經濟變數實質上是一種矢量。但又不同於物理學中的矢量,有其自身的合成規律。資源的有效配置其實是經濟矢量合成的一種形式。本文以一些實例對經濟矢量合成的法則進行說明,並進一步闡述這一理論在經濟活動中的指導意義。(內容簡介:經濟學新理論)4噸混凝土和1噸盤鋼構成一個5噸的混恁土構件;一個缸的發動機、一個底盤、一個車身構成一輛轎車;一個顯像管、一個復雜的線路和一個殼體構成一個精美的電視機;一個美容師半個小時的勞務加上對各種美容美發器械及化妝品的使用,產生了一個時髦的發型;一位外科大夫4個小時的手術以及四個同事的合作、醫療器械和各種葯物的使用完成了一個心臟手術.這些都是經濟矢量合成的事例。混凝土4噸和1噸盤鋼是兩種不同的經濟變數,像這樣既有大小又有一定流向的經濟變數,我們定義為經濟矢量。4噸混凝土和1噸盤鋼構成了一個5噸的混凝土構件,可以看成兩種經濟矢量的合成。它們之間的比例是一定的,是由構件的用途決定的,而且這種比例將隨著生產的發展而變化(當然在一段時間內是相對穩定的)。如果現在有5噸混凝土和1噸盤鋼,也只能構成5噸的混凝土構件,多生產的1噸混凝土在這一組合中是無用的。這就是經濟矢量的合成法則。這個法則對於不同的經濟矢量之間是不同的。這種經經濟矢量的合成可以在多個經濟矢量中進行。例如一個發動機、二個車身、二個底盤也只能構成一輛轎車,其中的一個車身、一個底盤是多餘的。以上例子已說明了經濟矢量概念是客觀的,也說明經濟矢量是按一定法則合成而產生社會的綜合效益。這種法則在一定時期具有相對穩定性,它取決於合成商品和勞務的質量要求,也取決於屆時的生產水平。通常,我們在經濟學教科書中見到的資源的有效配置,實際上也可看成是一種經濟矢量合成的實例,有效的含義就在於不進行多餘的生產。當然一種商品和勞務是否是有效的,還取決於價格和周圍的環境。例如:一輛賓士轎車,就它的發動機、底盤、車身以及其他一切配套設施都是可以說是一種資源的有效配置,但其10萬美元的價格,相對一般市民來說,就不能說是完全有效的。而對於中產階級來說卻可以看成是一種有效的配置。或者就環境而言,在經濟發達國家的美國、西歐它可能是一種資源的有效配置(當然也不能超過一定的數量)。而在那些經濟正處在發展中乃至落後的地區,它就不能算是一種資源的有效配置。世界上,任何國家,不管它是發達的國家,還是發展中的國家,都面臨著對資源的有效開發和對資源的有效配置。資源不同程度的無效開發和無效配置,將造成有效資源的大量浪費、環境的嚴重污染乃至經濟危機。近20年來,社會主義國家都面臨著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過渡,就實質而言,就是對各種資源進行更有效的開發,對各種資源進行更有效的配置。目前我國進行的下崗再就業工程實質上就是全國范圍內進行的各種資源的有效配置活動。所謂新的經濟增長點,就是某些地區、某企業、某產品基本上達到了某些資源的有效配置。我們認為,當這種有效配置的覆蓋面達到50%的時候,由於經濟活動的慣性,全國經濟將出現全面好轉,展示強大的生命力。就一個地區而言,整個經濟活動達到80%的有效將是非常理想的,100%的有效是不存在的,既使是在發達國家美國也至少有20%的無效生產,它需要通過調整,甚至破產來達到有效。參考文獻{1}SamueclsonandNordhaus:「Economics」,12th,Ed,McGraw-Hillco.NewYorK,1985.{2}Parkins:「Modem.Macroeconomics」,PrenticeHall,Canada,1980.{3}凱恩斯:《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中譯本,三聯書店,1957.{4}克萊因:《凱恩斯的革命》中譯本,商務印書店,1980.{5}羅賓遜、伊特韋爾:《現代經濟學導論》中譯本,商務印書店,1982.{6}高鴻業、吳易乙:《現代西方經濟學》,經濟科學出版社,1990.{7}王見定:《國民經濟行業排列的有序化與經濟矢量》,第15屆國際統計大會論文集,土耳其,1997.{8}王見定:《社會統計學與數理統計學的統一》,中國經濟出版社,2006.第160-162頁。.{9}王見定、李穎伯:《經濟矢量的合成和資源的有效配置》,國際社會和經濟發展大會論文集,1998.
㈢ 如何判斷中國宏觀經濟狀況 世界經濟形勢
第一、穩政策。中國經濟總是陷於大起大落困局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宏觀經濟政策大起大落,其根源在於行政權力對市場經濟的過度干預。政府的過度干預不會造就一個有效市場和有效政府,只會讓市場低效,並且滋生尋租和腐敗的空間。保持政策相對穩定的核心就是要減少政府頻繁的短期宏觀調控,代之以加強長效的市場制度建設,這也是中國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題中應有之義。比如,股市和樓市就是中國經濟的縮影,在很大程度上由政策調控,總是大起大落。股市相對穩定之所以重要,在於如果股市不穩,大幅度下滑,會大幅減少家庭資產,加上居民的現期收入上不去,生(生計)、老(養老)、病(治病)、居(居住)、教(子女的教育)等消費預期不斷增加,現期的消費就會受到擠壓,內需不足的情況會不斷惡化。再看樓市,自2003年國務院發布18號文以來,政府每年都會出台若干對房地產宏觀調控的政策,但是總給人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感覺。不可否認,房地產行業存在著很多急需解決的重大問題,存在著嚴重的貧富差距和房產資源配置的低效率問題,近期又伴隨著房價上升過快的問題,但解決問題的根本方法不是頻繁的價格管理和政策手段,而是切實加強房地產市場長效制度建設。應從促進土地城鄉流轉、開征房產物業稅種、加強銀行風險管理、構建住房保障體系、推進住房租賃市場建設、完善土地拍賣制度等涉及面廣、影響面大的制度建設方面入手,多管齊下,實行一般均衡的綜合治理,建立有效市場,讓市場充分發揮作用,兼顧經濟效率與社會公平,引導有效供給與需求,從而促進房地產市場穩定健康發展。盡管有一些好的措施,與我們的建議有重疊之處,但我們對其將政策目標瞄準高房價,而不是房地產市場嚴重的結構失衡,以及由此而採取的一系列非法律定義的行政手段感到擔憂。它可能無法解決深層次的結構性矛盾和問題,而且會破壞市場的自我調節作用,激化供求失衡的矛盾。如果房價被人為遏制,不能提供足夠的投資和生產激勵,也就無法保證有效供給。當前的房產宏觀調控政策,已帶來如下一些負面效應。一是產生激勵扭曲,使得政策目標與實際結果相背離。比如,提供納稅證明或社會保險繳納證明條款,本意是遏制投機購房,恰恰無法擋住外地有錢人(不需貸款)異地購房,卻將那些要靠信貸支持才能在城市裡購房的非戶籍人口擋在了門外。這也背離了城市化規律。二是引發道德風險,使得市場沉迷於政策預期和博弈。由於信息很難對稱,很多政策的監督成本巨大,將會引起五花八門的社會亂相和道德失范,如虛開證明、借名買房、假按揭、行賄受賄等,更有甚者上演起假離婚的把戲。三是破壞政策相對穩定,使得政策隨著房價上下起伏。一旦打壓房價的新政影響到我國經濟平穩增長(不是沒有可能),如何處理這些限制性政策?臨時性的政策撤銷之後,消費者暫時被壓制的剛性需求再又報復性反彈,政府又要如何應對房價上漲的卷土重來?因為從長遠看,中國房價的上漲是一個不可逆轉的趨勢。四是阻滯市場改革,使得計劃手段擾亂市場自發秩序。比如,將穩定房價的責任歸於地方政府,實際也賦予了其超越法律許可權干預市場的權力,可能會導致價格的扭曲並增加政府權力尋租的機會。政府應該管的是法定的住房保障,而不是市場的住房價格。第二、調分配。改革的實質就是利益關系的重新調整。改革開放30多年來,中國經濟持續高速增長帶來了社會財富「蛋糕」的快速變大,但是國民財富分配格局的不合理程度卻日益加深,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國與民的收入差距拉大,我國居民收入比重由1988年70.5%的最高點下降至2007年的59.1%,國家財政收入在1993年至2008年之間的平均增速超過19%,大大超過整個經濟發展的速度,政府從經濟發展中得到的好處遠遠多於居民收入,且財政支出又大多用在推動GDP增長和自我消費上,而不是涉及公共利益的教育、醫療、社保、環保等事業上,使得老百姓捂住錢袋子不願消費;二是貧與富的收入差距拉大,我國基尼系數由1982年的0.249拉大到2008年的0.47,社會各階層的差距越拉越大,因制度性利益沖突和不均等而產生各種矛盾趨於尖銳化,已成為很多群體性社會沖突事件的主要直接源頭,如不加重視將影響社會穩定的大局;三是城與鄉的收入差距拉大,我國居民收入之比由1978年的2.57倍增至2009年的3.33倍,城鄉二元結構問題非但沒有緩解,反而有固化和加劇的趨勢。這些問題不解決,都將嚴重阻礙中國經濟轉變發展方式和調整經濟結構的進程。毋庸置疑,收入分配改革必須要謀劃長遠,但久拖不決肯定不是解決問題的法,短期內還是應該拿出若干能夠起到實效的具體措施。建議政府下大決心從國企收入分配改革、財政稅收政策改革等硬骨頭入手,促進政府從與民爭利的發展型政府向公共利益服務型政府轉變,從行政干預過多的全能政府向讓市場充分發揮作用的有限政府轉變。首要的是,改革現有的國有資產收益分配製度,將大部分國有收益真正轉移到公共支出領域,如充實到社保中去,讓作為國有資產名義所有者的全民,真正享受到實實在在的收益。其次,應該提高起征點、降低稅率、建立必要的減免退稅機制,切實降低中產階級和工薪階層稅負,同時開征(或加大)資源稅、房產稅、遺產稅等國際經驗表明可有效縮小收入差距的稅種等,讓稅收真正起到調節收入分配的功能。第三、拉兩頭。首先,我們認為要增加對農業和農村教育的投入,加快現代農業建設,使糧食供給保持穩定增長,建立讓農業增產、農民增收的長效機制,增強8億農民的消費能力,有效激活農村消費市場。當然,我們更應該將三農問題置於中國城市化的大背景下去考慮,積極推進農村城市化、農民市民化的進程,這才是消除城鄉二元結構,解決「三農」問題的根本出路。其次,我們認為要大力促進服務業發展。目前,我國服務業占經濟總量的45%左右比重不僅與成熟發達國家相比,甚至與其他主要發展中國家相比都低不少。美國、英國、德國、日本等發達國家的服務業通常佔GDP的65%以上,而巴西、印度、俄羅斯、韓國、菲律賓等發展中國家目前的水平也都在55%以上。相對而言,服務業對能源、資源等要素的消耗較低,它並不會像需要大量基本原材料投入的行業一樣,由於當前持續高企的原材料價格而顯著地引致成本推動型和輸入型通貨膨脹。相反地,一方面,發展勞動密集型的傳統服務業有助於緩解勞動力過剩的問題,並可以減輕資源密集型製造業過度膨脹所引致的資源耗竭、環境惡化等負外部性。另一方面,發展智力密集型的現代服務業則有助於提升中國在世界產業價值鏈中的位置,實現由中國製造向中國智造的升級轉變。第四、優中間。經濟金融危機的一個作用,就是促使我們下決心充分利用市場機制進行深層次的結構優化調整。對中國經濟的主體第二產業而言,一要引導和支持工業部門加大科技研發投入,促進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發展高端優勢工業產業群,實現產業結構優化升級。這方面應注意充分發揮民企的作用。因為以國家為主體的創新體制,往往不計成本,在動機上可能是忽視經濟效益的,也許在某些特定領域或特定目標上能成功,但不會導致可持續發展的創新型經濟。相反,以民企為主體的創新體制,由於對利潤和效益的密切關注,以及分散決策所需的信息量較少,使得它更容易導致整體經濟效益的持續提升。二要轉變發展方式,提升能源利用水平,大力發展清潔能源,推動中國經濟實現由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為基礎的「高碳」經濟,向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為核心的「低碳」經濟的轉變,淘汰落後產能,實行產業結構轉型升級。三要改變國有壟斷行業封閉、單一的所有制結構,繼續擴大民營資本市場准入,不斷完善對中小企業的政策扶持體系,為民營企業和中小企業提供一個公平競爭的投資環境,讓其進入原由國家壟斷的行業,促進市場競爭,讓生產要素向最有效率的地方集中,以提升整個經濟的效益和效率。由於中小企業的大量存在而形成的競爭和創新文化,促使創新型大企業不斷涌現,也正是發達國家保持強大的一個主要原因。沒有充滿活力和蓬勃發展的中小企業,一國經濟很可能是沒有希望的。數據也顯示,在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成員國中,中小企業占企業總數的95%。為此,我們要進一步清理和取消限制中小企業發展的政策規章。比如,新《勞動合同法》無論是從出台時機還是立法依據都很有問題,使得大量出口導向型的中小企業的運營成本增加,用工體制僵化,生存空間惡化,屬於典型的好心壞事。究其原因,就是用熱情和願望替代了經濟規律,政府在不該管的地方管得太死太細,結果導致有法必依則大量中小企業倒閉,有法不依則法律威嚴受損的兩難局面。建議對大、中、小企業實行區別對待,避免用《勞動合同法》這樣的「一刀切」做法,擠壓中小企業特別是那些極小型企業生存和發展的空間,從而無法大量吸收過剩的農業人口以促進城市化轉型。第五、擴內需。可以預期,一直以來支撐中國增長模式的外部需求在未來幾年內都將會比較疲軟,原因在於主導全球經濟消費需求的發達國家特別是美國居民家庭當前都面臨著去杠桿化和重建儲蓄等重要任務。因而,當務之急是促進從外需支撐的出口型發展模式向內需支撐的消費型發展模式轉變。如果說前述的調分配可以增加居民的購買能力,那麼要真正有效激活消費需求,還需要增加居民的消費信心和消費意願。2008年下半年以來,中央密集出台了一系列刺激消費的政策,通過一次性轉移支付或財政補貼來擴大居民的「半強制性消費」,起到了非常顯著的成效,但是這種補貼性消費行為一旦長期化,將會給政府帶來巨大的財政負擔,並且會為進一步深化市場導向的改革築高藩籬。建議在進一步延續家電下鄉、汽車下鄉、以舊換新、提高特殊人群補貼、降低部分產品消費稅等刺激政策的同時,積極規劃出檯面向未來5到10年的涵蓋就業、養老、醫療、住房、教育等涉及居民「生(生計)、老(養老)、病(治病)、居(居住)、教(子女教育)」的具有全局性的一攬子社會福利改革計劃,以穩定居民收支預期,提高自發消費信心,擴大自主消費需求。第六、促出口。在社會保障和醫療改革等公共福利政策還處於改革摸索的情況下,經濟由出口導向向內需驅動的轉變無法一蹴而就。當前政府應該在擴內需的同時,在促出口方面同樣有所作為,以保持經濟的平穩較快發展和緩解龐大的就業壓力。首要一條,就是近期保持人民幣匯率的相對穩定,以保持出口產品的競爭力。數據顯示,如人民幣在短期內升值3%,家電、汽車、手機等生產企業利潤將下降30%至50%;在其他生產要素成本和價格不變的情況下,如人民幣升值1個百分點,紡織品企業利潤也將降低1個百分點,而其本身的利潤只有3%至5%。因此,盡管從長期看人民幣還存在一定的升值空間,但是在當前的國際國內經濟形勢仍然不穩的情況下,要盡量頂住人民幣升值的國際壓力,穩定人民幣匯率,這對緩解中國企業出口成本的上升,幫助出口依賴型的企業穩住一定的外部市場,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需要特別指出的是,美國的貿易赤字涉及90多個國家,是一個多邊問題,不能通過簡單的雙邊匯率調節來解決。在美國一些著名經濟學家的極力鼓動下,美國政府寄望於通過中國的人民幣升值來解決其自身的結構性問題,這是一種自己生病別人吃葯的做法。事實上,由於改革開放,中國大陸已有相當比重的外國企業、跨國公司和合資企業,已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使得人民幣升值對其他國家是一柄雙刃劍,這也會大大減輕人民幣升值的壓力。其次,要繼續運用財政、信貸、外貿基金等多種手段,為企業降低出口成本,提升產品技術含量,克服隱性貿易壁壘,支持具有競爭優勢的產品出口,加快轉變外貿發展方式,同時實施出口市場多元化戰略,幫助企業不斷開拓新興市場貿易、東亞區域內貿易及自由貿易區內貿易(如成立不久的中國-東盟、中國-秘魯、中國-智利、中國-哥斯大黎加等雙邊自由貿易區)。
㈣ 如何把握宏觀經濟形勢
一、增強把握宏觀經濟形勢能力的現實意義
當前,我國面臨的國內外環境仍然十分復雜,不穩定、不確定因素還大量存在。從國際上看,世界經濟正在復甦之中,但復甦進程還很脆弱、很不平衡;從國內看,雖然發展的有利條件較多,各方面發展的積極性很高,但面臨的矛盾也仍然不少。從深層次和長遠來分析,宏觀經濟形勢的復雜性並不是一個短期現象,而呈現出一種常態化,並將隨著國內外經濟環境的變化而日益加深。在這種情況下,能否清醒地認識復雜多變的國內外經濟形勢、妥善處理好長期累積和不斷出現的諸多問題和矛盾,關繫到能否鞏固當前經濟總體回升向好的趨勢,關繫到能否順利為「十二五」奠定良好的基礎。為此,各級領導幹部必須進一步加強宏觀經濟形勢的分析把握能力,積極引導經濟社會良性有序發展。
導致宏觀經濟形勢復雜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首先,改革開放以來,由於積極發展多種經濟成分,現已形成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經濟成分共存、在市場競爭中共同發展的多元所有制結構。個體經營者、私營企業主、資本所有者、中介組織人員以及民營經濟、「三資企業」中的管理人員、技術人員等新的經濟利益主體大量出現。多元化的經濟主體各自有其獨立利益,分別根據自身的條件和環境以及對經濟活動的預期等相互博弈、分散決策,從而增加了宏觀經濟形勢和經濟運行的復雜性。其次,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正處在初步建立階段,經濟運行市場化的基礎已經確立,但計劃經濟的思維和管理方式仍然在現實中存在一定「市場」,企業和政府的行為機制具有雙重性和復雜性,正如胡錦濤同志講話所言,市場經濟考驗是長期的、復雜的、嚴峻的。再次,我國人口多、底子薄、生產力不發達、地區發展不平衡的基本國情還沒有完全改變,我國仍然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城鄉二元經濟結構矛盾突出,城市化進程滯後,城鄉關系不協調,特別是在當前各類問題疊加而致的「矛盾凸顯期」,使宏觀經濟形勢更加復雜多變,客觀上增加了正確把握經濟形勢的難度。最後,在經濟全球化的大背景下,生產要素、勞務、資本、技術等流動更加迅速,國際經濟與國內經濟的相互聯系、相互依賴、相互滲透、相互影響已經達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國際經濟形勢變化、國際短期資本流動、國際產業轉移、各國經濟政策制定對我國經濟發展的影響將會更加明顯,這些都大大增加了宏觀經濟形勢的復雜性。
二、增強把握宏觀經濟形勢能力的有效途徑
把握宏觀經濟形勢,就是要用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立場、觀點和方法,藉助於經過經濟發展實踐檢驗相對成熟的經濟學理論和各種有效分析工具,辯證認識經濟運行的主客觀現狀和條件,致力全面把握宏觀經濟形勢規律。
1.把握宏觀經濟形勢的理論基礎。領導幹部准確把握宏觀經濟形勢,必須具備一定的理論基礎。其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理論、目前我國制定宏觀經濟政策所依據的凱恩斯理論等更是各級領導幹部增強把握宏觀經濟形勢能力務必熟知的基本理論。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涵蓋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等多領域內的有關理論,立論基礎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主題是發展。其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理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內容主要包括:社會主義經濟本質的理論,提出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經濟制度的理論,提出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是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一項基本經濟制度;社會主義分配理論,提出堅持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鼓勵一部分人先富起來,最終實現全社會的共同富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提出建立適應市場經濟要求的現代企業制度,健全現代市場體系,完善政府的經濟調節、市場監管職能,提高駕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能力;中國特色的經濟發展理論,提出發展是硬道理、科學發展、科教興國、建設創新型國家、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等系列內容;對外開放的理論,提出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充分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優化資源配置,拓寬發展空間,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理論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關於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思想。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新發展、新成果的科學發展觀,是我國經濟社會指導發展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集中體現,是對經濟社會發展規律認識的深化。
凱恩斯的經濟理論認為,宏觀的經濟趨向會制約個人的特定行為。18世紀晚期以來的「政治經濟學」或者「經濟學」建立在不斷發展生產從而增加經濟產出上,而凱恩斯則認為對商品總需求的減少是經濟衰退的主要原因。[1]由此出發,他認為維持整體經濟活動數據平衡的措施可以在宏觀上平衡供給和需求。凱恩斯經濟理論主張政府應主動干預市場經濟的運行。該理論認為,社會的就業量取決於有效需求。這里所稱的「有效需求」,是指商品的總供給價格和總需求價格達到均衡時的總需求。當總需求價格大於總供給價格時,社會對商品的需求超過商品的供給,生產廠家就會增僱工人,擴大生產;反之,總需求價格小於總供給價格時,就會出現供過於求的狀況,生產廠家或者被迫降價出售商品,或讓一部分商品滯銷,因無法實現其最低利潤而裁減雇員,收縮生產。因此,就業量取決於總供給與總需求的均衡點,由於在短期內,生產成本和正常利潤波動不大,因而生產廠家願意供給的產量不會有很大變動,總供給基本是穩定的。這樣,就業量實際上取決於總需求,這個與總供給相均衡的總需求就是有效需求。[2]在干預經濟的方式上,凱恩斯強調運用財政政策,而且主要是赤字財政政策來干預經濟。凱恩斯的宏觀經濟理論是隨著資本主義「自由放任」市場經濟的沒落應運而生的,他的理論開創了總量分析的宏觀經濟學,為分析宏觀經濟運行狀況,制定宏觀經濟管理政策,提供了重要理論依據。上世紀80年代,我國進入改革開放時期,已經歷經30餘年的計劃經濟時代所導致的「短缺經濟」仍然有其影響。隨著經濟體制的逐步改革,社會生產力逐步發展,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至20世紀90年代,經濟社會發展情況發生了根本變化,人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與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已成為影響經濟發展的主要因素。有鑒於此,我國宏觀經濟發展與調控充分借鑒凱恩斯經濟理論,以其所主張的「逆經濟風向行事」和「相機抉擇」為經濟運行的主要原則,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並行的「需求管理」的方式運用到中國經濟的實踐之中。應該說,在凱恩斯經濟理論的影響下,無論是通過直接增加需求還是通過影響人們的預期,都使總需求有所增加。但是由於民間投資和居民消費都沒有被帶動起來,總需求仍然不振。這主要因為凱恩斯理論在我國運用的市場體制還不夠成熟,而擴張性的財政政策本身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這也從一個側面說明,在建立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運行模式有效的宏觀調控機制時,以凱恩斯經濟理論為主的西方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理論和實踐經驗是值得借鑒的,但必須充分與我國市場經濟運行的實際情況相結合,以更好地利於我國宏觀經濟協調健康發展。 2.把握宏觀經濟形勢的基本原則。分析把握宏觀經濟形勢,必須掌握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立場、觀點和方法,運用被實踐證明科學成熟的宏觀經濟學理論和科學通行的分析工具,遵循宏觀與微觀結合、總量與結構結合、現狀與趨勢結合、國內與國際結合的原則,堅持「兩點論」和「重點論」的統一,縱向比較與橫向比較並用,准確判斷經濟運行的基本面和主要問題,豐富和深化對經濟運行總體狀況的認識,正確確定宏觀調控的基本取向、重點和政策組合,更好地把握經濟發展趨勢和經濟變化的維度。
要把宏觀分析與微觀分析結合起來,宏觀分析是把握宏觀形勢的基本依據,微觀分析是宏觀分析的基礎,沒有宏觀分析的微觀基礎,宏觀分析無異於緣木求魚。宏觀分析,重點進行總量、結構、財政、金融分析;微觀分析,重點考察企業行為:銷售、利潤、庫存、訂單、企業家信息(11項PMI指數),居民行為:收入、消費、儲蓄、信心(消費者信心指數)。要把總量分析與結構分析結合起來,總量分析是宏觀分析的基本內容和最高層次,因為總供給和總需求的相互關系是整個宏觀經濟運行的主線,總量分析主要分析總供給和總需求,主要包括經濟增長、就業、物價、國際收支。在我國經濟目前正處在以結構變革為中心的新成長階段,結構政策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結構分析主要是分析各主體、各部分之間的關系,包括需求結構、產業結構、要素投入結構、城鄉、區域、收入分配等。要在現狀分析的基礎上加強趨勢分析,現狀分析,主要分析國際、國內經濟形勢,趨勢分析,主要進行增量分析、邊際變化分析、環比分析(趨勢往往領先同比1-2個季度)、景氣分析(先行指標分析)。要把國內經濟放在國際環境大背景下去審視,重視國內國際經濟之間的相互影響、相互作用,國際分析主要分析國家經濟和政策、產業發展和科技發展、國際商品市場和價格、國際貿易、國際金融(匯率、利率、股市、資本流動等),在分析國內宏觀經濟形勢時,必須做到宏觀和微觀相結合。
3.把握宏觀經濟形勢的主要方法。西方宏觀經濟學主要運用總量分析方法來研究市場經濟運行。20世紀中期以來,西方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紛紛採用凱恩斯主義調控宏觀經濟。但進入20世紀70年代後,西方資本主義社會普遍出現「滯脹性」經濟危機。凱恩斯主義的科學性在西方經濟學界因此受到質疑,新自由主義逐漸開始盛行。但是,進入21世紀以後,尤其是2008年以美國次貸危機為發端、至今餘波未平的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後,新自由主義的地位迅速動搖,西方經濟學界「回到凱恩斯」的聲音日益強大。盡管對於近年來西方資本主義經濟的系列矛盾,西方宏觀經濟學也在與時俱進,並先後出現了「新古典綜合」、貨幣主義(代表人物弗里德曼)、新古典宏觀經濟學、實際經濟周期理論、新凱恩斯主義、後凱恩斯主義和奧地利學派等多個流派,但是這些理論並沒有超越或代替凱恩斯主義,而是與凱恩斯主義存在著千絲萬縷的關系。凱恩斯主義在實踐上已證明其存在難以言說的種種弊端,可以稱得上與其一脈相承的改良後的各種西方宏觀經濟學流派也非促進宏觀經濟理論和方法走向科學的途徑。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經濟學界一直關注與宏觀經濟分析密切相關的馬克思主義關於社會再生產理論的研究和應用,但是受制於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與市場經濟對立的觀念束縛,早期的研究和應用在很大程度上舍棄了商品與貨幣流通、資本流通等,對馬克思宏觀經濟方法的理解和應用存在很大的局限性或片面性就成為了必然。在上世紀90年代,我國進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後,經濟學界開始普遍關注市場經濟的流通關系,尤其在運用計量經濟模型方法分析、實證方法和預測宏觀經濟運行方面取得很大進展。但是,過猶不及,在拓展研究視野、方法的同時也出現了另一種嚴重傾向:有人把凱恩斯主義奉為唯一的現代宏觀經濟學,並將之作為一種科學的經濟理論體系,甚至認為宏觀經濟調控的操作實踐只能依賴於它,並發展到直接套用凱恩斯主義來分析我國的宏觀經濟問題並提出對策。而對馬克思宏觀經濟分析方法的應用和發展置若罔聞,甚至將其完全拋棄。事實上,要實事求是地調控好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宏觀經濟,必須拋掉對於凱恩斯主義的迷思。宏觀經濟分析是馬克思經濟學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馬克思的《資本論》及其關於西方資本主義宏觀經濟的理論對於資本主義經濟進行過一系列科學的宏觀分析。在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認真繼承、研究、運用和發展馬克思的宏觀經濟分析方法顯然是可行且不可缺失的。馬克思主義的宏觀經濟分析方法是科學的唯物主義辯證法在經濟學領域的體現和應用。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唯有與新的經濟實踐相結合,以馬克思宏觀經濟分析方法為主,博採凱恩斯主義等西方宏觀經濟學主要流派眾家之長,才能更好地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推進國民經濟又好又快持續發展。
三、提高把握宏觀經濟形勢能力的素質
1.加強學習打好基礎。對於同樣經濟現象的分析,理論素養不同,分析水平就不同。提高把握宏觀經濟形勢能力的素質,首先必須加強學習。要加強學習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理論、西方主流經濟學理論。在當下經濟轉型升級創新發展的關鍵時期,科學發展觀既是我們黨執政理念、執政方略、執政舉措的新的理論概括,又是關於加快發展、科學發展、和諧發展的規律和本質的探索和總結,尤其應該進一步深刻領會。要理解影響宏觀經濟總量和結構變化的主要因素,了解價格、稅率、利率、匯率等調控手段的特點,把握綜合運用經濟、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進行宏觀調控的基本原理。要加強學習掌握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有關理論。比如:現代產權制度理論、現代企業制度理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勞動關系理論、國際金融與國際貿易理論,了解資本流動、國際貿易的規則和特點。要加強學習我國和世界經濟發展史特別是近現代經濟發展史,借鑒發達國家成熟的理論和工具,不斷總結實際工作的經驗和做法。
2.調查研究掌握實情。調查研究是領導幹部的一項基本功。重視調查研究,加強調查研究,是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的基本要求,也是我們黨的優良傳統。調查研究作為一個重要的領導方法和領導環節,其出發點和落腳點都是為了了解實際情況。只有掌握了實情,才能准確把握宏觀經濟形勢的客觀狀況和發展趨勢。如果沒能完全了解實際情況,甚至被虛假信息所蒙蔽,那就很難做出正確判斷和把握。這就要求領導幹部要圍繞大局,把握中心,確定調研方向,在宏觀上把握大局,在微觀上抓住重點,透過現象看本質,找出問題的實質,發現一些有規律性的東西。我們正處在一個信息社會、一個信息時代,處處留心皆信息。領導幹部只要心細,隨時隨地注意掌握情況,都能為自己的調研找到准確、實在的第一手資料和有參考價值的情況。調查研究要調查了解和聽取各方面的情況反映,「偏聽則暗,兼聽則明」,好的壞的都要聽,要廣泛聽取來自各方面的情況反映。在掌握相關資料後,要認真進行綜合分析和研究,形成有質量、有深度的調研材料。領導幹部工作忙,時間比較緊,動手寫文章的時間可能不多,但也要抽時間多寫調研文章。 3.科學分析准確把握。掌握實情,是分析把握宏觀經濟形勢的基礎和前提,但要真正准確研判宏觀經濟形勢,各級領導幹部還必須密切結合各級黨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和本地區、本部門的工作實際,根據調查研究的目的,運用科學的方法,對調查所獲得的材料進行審核、檢驗、分類、匯編等加工,使之系統化和條理化,並以集中、簡明的方式反映調查對象的總體情況。在這一過程中,要堅持以唯物辯證法為指導,深入解剖經濟現象之間、經濟要素之間的相互制約關系,抓取主要的、關鍵性的信息,努力從經濟運行的現狀中找出宏觀經濟發展的趨勢,從紛繁復雜的宏觀經濟表象中揭示經濟運行的內在規律,切實准確把握宏觀經濟運行的脈搏。
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是興國之要,把握宏觀經濟形勢的能力是領導幹部的核心能力之一。針對當前領導幹部的實際情況,各地各部門應充分創造條件,以增強領導幹部分析把握宏觀經濟形勢能力素質為重點,優化領導幹部隊伍知識結構,提升領導幹部隊伍服務發展能力。比如可以組織領導幹部成員到知名高校進行宏觀經濟與區域經濟發展的專題培訓,或者邀請高層次專家教授舉辦宏觀經濟形勢分析專題講座,通過從理論到實務的專題化學習,全面提升領導幹部對宏觀經濟形勢、外向型經濟等專業知識的掌握理解水平和為經濟社會和諧發展提供高效服務的能力。當前,我國經濟運行的情況是好的,經濟增長的速度與質量、結構和效益的關系趨於改善,經濟與社會發展趨於協調,一些突出矛盾正在逐步緩解,但是面臨的國內外環境仍然十分復雜。這就要求各級領導幹部務必保持清醒頭腦,增強憂患意識,充分估計面臨宏觀經濟形勢的復雜性和嚴峻性,冷靜觀察,沉著應對,比以往更加重視和加強宏觀經濟形勢分析研判工作,為有效調控提供強有力的支撐,力求鞏固經濟社會發展的良好勢頭。
㈤ 如何判斷宏觀經濟形勢
拉動國民經濟發展的三架馬車=內需+投資+出口 先看GDP兩位數 再看看CPI(消費價格指數) 應該說總體經濟形勢還可以但是通貨膨脹壓力較大 我國主要依靠投資(內需不夠旺盛) 但在目前通貨緊縮的政策下,國家控制貨幣流通量勢必影響投資 還有人民幣升值導致企業出口成本加大國民經濟發展應該會有所降低 經濟發展最理想的是高增長低通漲但這在理論上似乎有些矛盾 很難做到 目前中國如果想把通漲控制在5%以內GDP估計下降4%
㈥ 當前宏觀經濟形勢如何
首先,判斷我國的經濟現狀。總體上,經濟處於滯漲狀態,這種狀態對經濟的殺傷力非常之大,動輒可能引起致命性的經濟危機,應對方法幾乎是唯一的,就是啟動內需拉動,因為擴大出口顯然是不現實的,而投資驅動又不能夠解決滯漲狀態。
第二,判斷我國當前的財政金融政策。國家的提法是「積極的財政政策配合穩健的貨幣政策」,其實我個人認為,應該說是「一般的財政政策和緊縮的貨幣政策」,判斷貨幣政策的標准其實很簡單,就是看貨幣供應的環比增長情況,正常的經濟體,環比增長應該是穩定上升的,今年以來,則不是如此,一直是環比降低的;至於說財征政策,看看一看國家財政環比增收的比率就知道了,是劇增,經濟增長趨緩情況下的財政收入環比劇增至少可以說明一點,國家沒有進行有力度的減稅(或結構性)減稅,這顯然不是積極的財政政策。
第三,貨幣政策與當前財政金融政策。央行的貨幣政策其實就一種,持平、緊縮或寬松,所採用的工具包括存款准備金率、再貼現利率、公開市場業務等。當前的貨幣政策也只有一種,就是通過各種方式回收流動性,引導資金進入實體經濟,但顯然是不太成功的(或者說還需要時間來實現);按照當前國家的思路,是通過引導民間資金進入股市、債市(當然債市不發達,目前只是嘗試階段),再注入實體經濟,實際上也的確是注進了一些,但也是杯水車薪、並且後患很大,因為我國目前股市的理念扭曲,使其成為了企業的提款機、而不是居民的投資池,一直是只有投入、沒有收益的賭博場式狀況無法長久。按照經濟學理論,居民儲蓄應該等於投資,但實際上呢,我國作為一個高儲蓄國家,居民始終是被動的在接受這樣一些事實(被投資),截至目前,我國2萬億的基金投資基本上是來自中低收入者的投入,這些基金持續虧損的事實印證了這一說法。
㈦ 判斷宏觀經濟形勢的經濟指標主要有哪些
國際上通用的四個常見經濟指標是:國民生產總值,通貨膨脹,就業率和國際收支平衡。 國民生產總值簡稱「GNP」,它由國內生產總值(GDP)和國際收入兩部分組成。國際上判斷一國宏觀經濟形勢的好壞,最常見的經濟指標就是國內生產總值和經濟增長率(GDP增長率)。 通貨膨脹是指用某種價格指數衡量的一般價格水平的上漲。為了抑制通貨膨脹,政府往往會採取緊縮型的貨幣和財政政策。就宏觀經濟形勢好壞而言,最佳狀態是溫和通脹,即在經濟高增長的同時保持通貨溫和膨脹。 就業率,也會被引述為失業率,其高低往往是由經濟增長率和通脹率的高低決定的,政府往往根據就業率的高低來制訂各項財經政策,而這些政策又會對股市產生直接和間接的影響。 國際收支是一國對其他國家在一定時期進行的商品、勞務和金融資產交易的記錄。國際收支包括經常項目收支和資本項目收支兩部分。經常項目收支主要包括貿易、勞務和單方面轉移。一國國際收支狀況最直接的作用結果是匯率。一國國際收支順差,則該國貨幣堅挺,有升值潛力;反之長期逆差則貨幣疲軟,貨幣有貶值可能。 更多相關精彩圖片請進入『國家攝影』瀏覽
㈧ 如何看待中國當前宏觀經濟形勢
我認為:國際政治形勢復雜,周邊區域穩定性差,經濟大勢趨緩,以穩健內需增長拉動經濟提速,外貿出口比例將逐年下降,平衡外匯儲備和人民幣通貨量。
㈨ 如何看目前我國宏觀經濟形勢及未來
面對當前國內外復雜的經濟形勢,對中國經濟未來的發展,有看好的,也有唱衰的.我國經濟發展的基本面沒有因國際國內形勢新變化而改變,經濟增長的動力仍然強勁.我們要針對經濟運行中的突出矛盾,把握好宏觀調控的方向、力度和節奏,促進經濟增長繼續朝著宏觀調控的預期方向發展。
當前我國經濟發展總體態勢良好,經濟增長由政策刺激向自主增長有序轉變,繼續朝著宏觀調控的預期方向發展.與此同時,經濟運行也面臨物價高位運行、經濟增速放緩、結構調整壓力增大等多方面挑戰.針對經濟運行中的突出矛盾,要把握好宏觀調控的方向、力度和節奏,既要把物價漲幅降下來,又不使經濟增速出現大的波動,並利用有利時機推進經濟結構調整,深化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鞏固經濟發展的好勢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