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狀態 > 渤海國經濟文化是什麼

渤海國經濟文化是什麼

發布時間:2023-04-07 07:35:24

⑴ 渤海國的介紹

渤海國(698年—926年)是東亞古代歷史上的一個以靺鞨族為主體的政權,其迅茄虧范圍相當於今中國東北地區、朝鮮半島東北及俄羅斯遠東一部分。698年,粟末靺鞨首領大祚榮在東牟山(今吉林敦化)自稱「震國王」(一作振),建立政權。713年,唐玄宗冊封大祚榮為「渤海郡王」並加授忽汗畝神州都督,始以「渤海」為號。762年,唐朝詔令將渤海升格為國。此外還有「靺鞨國」、「渤海靺鞨」、「高麗國」等別稱。1渤海都城初駐舊國(今吉林敦化),742年遷至中京顯德府(今吉林和龍),755年遷至上京龍泉府(今黑龍江寧安),785年再遷東京龍原府(今吉林琿春),794年復遷上京龍泉府。渤海是一個多民族國家,居民由靺鞨人、高句麗人等民族構成。渤海立國按唐制建立政治、經濟制度,全盛時轄境有五京、十五府、六十二州,其文化深受唐朝文化影響,享有「海東盛國」的美譽。2926年,渤海國為契丹國所滅,契丹以其地為東丹國。渤海國歷時229年,傳15王。渤海雖文化發達,但傳世文獻堙沒殆盡,所依託的原始資料僅有當時唐朝和日本的相關記載及後世考古發掘,故有關渤海國的許多問題難以解決,尤其是其歷史地位和歸屬問題納升一直是中國、朝鮮、韓國等國家之間的一個爭議焦點。

⑵ 渤海國的經濟

渤海國內各民族來源於處在不同發展階段,從事不同類型生產的部落或民族,因而渤海區內經濟發展水平一開始就存在不平衡。這一狀況在渤海國存在的200多年裡,未得到根本改變。大體說來,以其上京所在的今牡丹江中游地區為界,在它以西、以南地區為夫余、高句麗和沃沮故地及靺鞨族的南部,已是以農業為主的地區,經濟、文化發達;以東和東北部地區悉御,是被渤海國兼並的黑水靺鞨虞婁、越喜、拂涅、鐵利諸部所在,尚處在漁獵經濟發展階段。存在這一差異的根本原因,是由於地形、氣候、資源等自然條件不一致所造成的。
社會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反映在生產領域是社會生產的多樣化,《新唐書·渤海傳》記載:「俗所貴者,曰太白山之菟,南海之昆布,柵城之豉,扶余之鹿,鄚頡之豕,率賓之馬,顯州之布,沃州之綿,龍州之紬,位城之鐵,盧城之稻,湄沱湖之鯽。果有九(丸)都之李,樂游之梨。」 可見,渤海區域內社會生產門類十分齊全,除了漁獵業外,當時中原地區具有的農業、畜牧業和手工業,莫不有之。以下通過對各門類生產枝陸歲的簡略介紹,來說明其社會生產發展的大致狀況。 渤海國的商品經濟較為發達。國內城市興起,著名的有上京龍泉府、中京顯德府、東京龍原府、西京鴨綠府、南京南海府等。尤其是上京這座擁有十多萬人口和數猛睜十個里坊的商旅輻輳、邸店駢列的大都會,不僅是渤海境內的經濟中心,也成為了當時東北亞地區的貿易樞紐。此外,寺廟附近的交易活動也更加活躍。城市的興起和發展是商業繁榮的一個標志。除此之外,渤海積極發展對外貿易,主要與唐朝和日本進行,並涌現了李延孝、李光玄等馳騁於日本海、黃海和東海之間的著名渤海商人。此外渤海與黑水靺鞨、契丹、新羅甚至中亞地區都有貿易往來。

⑶ 渤海國是哪個民族所建興衰情況如何

隋唐時期,黑龍江流域與長白山地區的主要居民是靺鞨。靺鞨分粟末、黑水、白山等部。唐武德年間(618~626),粟末靺鞨紛紛歸附,唐設慎州、黎州安置他們。總章元年(668),粟末靺鞨首領乞乞仲象和乞四比羽率部移居營州(今遼寧朝陽),並有部分白山靺鞨和高句麗人隨同前往。唐於該地設置營州都督,先後設置十七個羈縻州,以安置靺鞨諸部及其他民族。萬歲通天元年(696),契丹人在李盡忠、孫萬榮率領下反叛唐朝,攻陷營州。營州一帶靺鞨人也捲入反唐戰爭。為分化反唐勢力,唐冊封靺鞨首領乞四比羽為許國公,粟末靺鞨首領乞乞仲象為察散震國公。但他們拒不受命,率其眾離開營州,返回靺鞨故地。唐命契丹降將李楷固率兵追擊,乞四比羽被殺。乞乞仲象死後,其子大祚榮率粟末靺鞨打敗李楷固,合並了乞四比羽部眾,收容高句麗的遺民後,東渡遼河,返回靺鞨故地,據今長白山、牡丹江上游一帶,樹壁自固,築城以居。這就是最初的都城,後稱為舊國,其地在今吉林敦化縣敖東城。聖歷元年(698),大祚榮以其父乞乞仲象曾被唐封為震國公之故,自立為震國王。粟末靺鞨遷居營州後,受到唐封建經濟文化的影響,返回故地後收撫靺鞨部眾及高句麗、夫余等族人,在短短幾年間強大起來,有編戶十餘萬、甲士數萬人。中宗復位後,遣使前往靺鞨撫慰。大祚榮派次子入唐為質子,宿衛京師,與唐朝正式建立臣屬關系。開元元年(713),大祚榮遣使入唐,請求雙方在邊境開展貿易。唐朝也派使冊封大祚榮為左驍衛大將軍、渤海郡王,以其所領之地設忽汗州,加授忽汗州都督,又稱渤海都督。從此,不再以靺鞨為號,專稱渤海拆弊國。這個渤海政權傳世十六,歷國二百二十餘年,一直延續到五代後唐明宗的天成元年(926),才被契丹主耶律阿保機所滅亡。

渤海極盛時疆土遼闊,東至於海,西接契丹,北抵黑龍江,南和新羅接壤。全敗御氏國分置五京、十五府、六十二州、一百三十八縣。其官制大抵是模仿唐朝的,為了避免和唐官職名稱相同而略做變動。渤海國經濟文化發達,與唐朝始終保持著非常友好的關系。

⑷ 渤海國文化的發展論文

渤海國文化的發展論文

渤海文化即稱為海東文化,其充分的將盛唐時期的封建文化和高句麗、日本的不同類型的文化進行了充分的融合,從而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民族傳統文化。但渤海文化缺乏社會基礎,平民百姓處於社會的底層,無暇接觸到渤海文化,所以在沒有根基的情況下,使其在外力破壞下,頃刻間即消失殆盡,不僅沒有文化典籍遺留下來,同時其文化遺存也都缺乏完整性。

一、渤海國文化的特點

1.粟末族作為渤海國的建立者,這是一個善於學習和創新的古代少數民族,當時正處於盛唐時期,因此許多渤海國人不辭辛苦的往返於唐朝和渤海國之間,將唐朝文化帶回渤海國進行傳播,從而對渤海社會帶來了較深刻的影響,根據歷史資料記載可以看出,當時的渤海文化即是唐朝文化在祖國東北邊疆地區的一個縮影。

2.渤海國文化吸收了眾家之長,渤海國人勇於創新,其在盛唐文化、高句麗文化和日本文化族的基礎上進行創新,從而形成具有鮮明特色的民族文化。不僅在人名中使用漢字的音譯,同時還創造出了渤海樂和渤海舞,並使之流傳於後世。

3.渤海國文化缺乏社會根基。雖然當時渤海國的文化已相當繁榮,在上京地區已相當發達,但對於一些偏遠落後地區則影響較小,渤海國文化還僅局限於在上層社會中的繁榮,而平民百姓很難接觸,所以缺乏社會根基,這也是渤海國文化得以迅速消亡的根源所在。

賣皮 二、渤海國文化的具體體現

1.語言方面

關於渤海國的語言,在相關的史書中並沒有留下什麼記載,但從一些零散的記載中我們不僅發現,渤海國在人史、稱謂、族名和地名等很多方面都已實現了漢化,但還保存著一些用字怪異、難以理解的名稱。這些名稱單純從漢字來講,是沒有辦法弄清其含義的,應該是族語言的漢語音譯。如在當半的渤海國堵臣多以蒙字為名,這與滿洲用阿字為名應該是相同的道德,而這些人名還與當時漢化的'人名共存,而在渤海國中期以後,這類情況已較為少見,可見隨著中原文化的傳入,渤海國本國的民族語言已被漢語所取代。

2.文字方面

舊唐書和新唐書中都曾指出,渤海人頗有文字及書記。這就是說當時的渤海國人確定是有文字的,而且用文字來進行記事和表達思想。從目前已出土的渤海國遺物及中外古籍中所保存的渤海國文獻、詩歌等文學作品中可以看出,大部分文字都是用漢字撰寫的,只存在有一少部分的異體字。由些可以說明,渤海國沒有本國的自創的文字,而是通用漢字,這與當時我國東北各少數民族的情況是相同的。

3.教育方面

渤海國在高王大祚榮十七年的時候,也是在唐玄宗在位時,與唐朝確定了君臣關系,而在君臣關系確立後不久,大祚榮即派生徒到當時的唐朝來求學,這是渤海中的首批留學於唐朝的學生,也是渤海中發展教育的重要舉措。繼此之後,渤海國又先後多次派遣留學生來到唐朝學習,盡管我國史書中並沒有記下幾個留學生的名字,但史書中所記載的幾個人都是當時的佼佼者,在學成回到渤海國後都成為渤海國治國安邦的重要人物。

渤海國內同樣重視渤海國教育的發展。他們陸續建立了相應的機構和各類學校。渤海國的中央統治機構中設有胄子監(相當於唐朝的國子監),是主管教育的最高機構;文籍院,負責管理圖書典籍以及撰寫碑誌、祝文和祭文等事宜。渤海國還仿照唐朝建立了國子學等中央官學以及算、律、書、醫、祥升航海、天文等各類專門學校。在渤海的國子學里集中了大批求學者,而渤海國各類專門學校則培養了大量專門人才。由渤海國自己培養出來的謹配老學生畢業後,許多人都受到渤海統治者的重用,成為善於治理國家的有用之才。值得注意的是,無論是入唐求學的留學生,還是在渤海國內學習的學生,他們所接觸的都是儒家經典著作,所受到的都是儒學的教育。渤海的學生們不但在學習期間熟讀儒家典籍,而且畢業後還成為儒家文化的積極傳播者。

4.漢文化與文學方面

渤海國在與唐朝的密切往來中,受到漢思想的深刻影響,接受了漢文化,同時其文學素養也有了很大提高。漢文化不僅在中原內地居於主導地位,而且也長期濡染著居住在祖國東北邊疆的族。文王大欽茂時期,渤海國從唐朝引進了《唐禮》、《三國志》、《晉書》、《三十六國春秋》等漢文典籍。此後,渤海國便把這些典籍作為君臣們學習和熟知漢文化的主要教材,漢典籍中的許多內容也被廣泛地應用到書信、人名甚至機構名稱中去。渤海國人不僅熟稔漢文典籍,而且還將儒家所宣揚的道德標准奉為行為的規范和准則,用以指導人們的思想和行動,甚至連官制的名稱都要用忠、仁、義、禮、智、信來命名,可見其推崇程度之深。儒家思想已經深入到渤海社會的各個領域,儒家文化已在渤海的社會,尤其是上層社會的王族和貴族中得到了廣泛傳播和普及。隨著渤海國教育事業的發展,不但儒家文化在人中得到了廣泛傳播和普及,而且人的文學素養也得到了較大提高,在文學上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成就。盡管許多渤海詩人並未給後人留下任何詩篇,但他們卻仍得到了與他們同時代的唐朝及日本人的高度贊揚。

三、結束語

渤海國文化受當時唐朝文化影響較深,當時的中原儒學文化對其文化教育的影響較深,特別是在當時渤海國五京等發達區域內,普遍以中原教育為模式來建立了較為系統的教育體制,其在多個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由於其缺乏社會的基礎,從而使其在外力作用下,很快的消亡。但渤海國燦爛的文化是無法抹滅的,充分的體現了這個民族的聰明和智慧。

;

⑸ 求渤海國簡史,尤其和遼國相關那一段

渤海國(698年-926年)是我國唐朝時期,以粟末靺鞨族為主體建立的地方民族政權。始建於公元698年(武則天聖歷元年),初稱「震國」。七年後(公元705年)歸附於唐王朝, 十五年後(公元713年)被冊封為「渤海國」,由於諧音也成為北邵國,與南面的南昭國相呼應。公元926年被契丹國所滅,傳國十五世,歷時229年。
渤海(北邵)國在長達二百多年的發展過程中,全面效法唐朝封建文明,依靠渤海人的聰明智慧和勤勞勇敢,繁育了發達的民族經濟和燦爛的渤海文化,促進了東北邊陲的進一步開發,豐富了中華大統一的歷史涵量。創造了「海東盛國」的輝渤海國上京龍泉府遺址煌。
渤海國的疆域,初限於靺鞨的部分故地,至第10代宣王大仁秀時大體上在今東北大部、朝鮮半島北部及俄國沿日本海的部分地區等廣大地域。渤海全盛時期,以吉林為中心,其疆域北至黑龍江中下游兩岸,韃靼海峽沿岸及庫頁島,東至日本海,西到吉林與內蒙古交界的白城、大安附近,南至朝鮮之咸興附近。設五京十五府,六十二州,一百三十餘縣。是當時東北地區幅員遼闊的諸侯強國。居民以靺鞨人(滿族先祖)最多,一些高句麗遺民,還有相當比例的漢人以及少量的突厥、契丹、室韋人,靺鞨中又以粟末靺鞨為主。
在中原文明的強有力影響下,渤海政權迅速完成了封建化的進程,各項制度仿效唐朝。社會經濟有了顯著的發展和進步,農業已成為最主要的生產部門,各項手工業的生產扮培也達到了較高的水平,涌現出一批新興城市,其中上京城,形制模仿長安,在當時已經超過隆州府成為為東北最大城市。交通相當發達,同內改裂地的「就市交易」及互市歲歲不絕,與日本的海上貿易也相當活躍。文化教育也有很大發展。渤海不斷派遣諸生到長安太學「習識古今制度」,使用漢字 ,在五京周圍等發達區域,以中原教育為模式,自上而下地建立了較為系統的教育體制。儒學、宗教、文學、音樂、歌舞、繪畫、雕塑以及科學技術等 ,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涌現出一批著名學者、文學家、藝術家、航海家。
【歷史發展--建立】
粟末靺鞨—渤海國
渤海國創始人是粟末靺鞨(音:mòhé)首領大祚榮,以隋末唐初先後遷居今遼寧省朝陽地區的兩批粟末靺鞨人和相當比例遼東漢人為基礎。後來,部分高句麗的遺民,以及靺鞨伯咄、安車骨、號室等部的遺民都歸順渤海,也成了渤海國的主要居民。他們在長期共同勞動和生活過程中,逐漸凝聚成一個新的民族共同體,史稱之為渤海人。渤海又在發展進程中,用武力征服了黑水靺鞨的虞婁、拂涅、鐵利、越喜等部,並把他們納入自己的行政管轄下;但這些部族,直到渤海國滅亡,始終保持著原有的稱號,未成為渤海共同體的成員。
渤海國的建立,是粟末靺鞨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高句麗和唐王朝對粟末靺鞨的影響與民族壓迫,起了加速其建立的作用。前面談到,靺鞨族至唐初,眾多的部落結成了粟末靺鞨和黑水靺鞨兩個部落聯盟,如果沒有外來影響,他們也會隨著自身內部的發展進入文明社會。然而就在這兩個部落聯盟形成的前後,發生了兩件促進粟末靺鞨歷史發展的事件:一是前述突地稽等八部不願屈服於高句麗,在隋末遷居到柳城地區;二是由於靺鞨自勿吉時期以來與高句麗爭戰不息,粟末靺鞨未遷走的居民被處於鼎盛時期的高句麗征服,被迫臣附於高句麗,在唐朝與高句麗的戰爭中,他們大多又被高句麗貴族調到遼東地區與唐軍作戰,這樣一來,這些粟末靺鞨人不僅直接受著高句麗國的封建統治,而且又與這一地區封建制已有一定發展的居民錯居雜處,公元668年(唐總章元年)高句麗國滅亡後,他們又被唐朝遷到營州(即柳城)地區居住。營州地區是隋唐時代東北地區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地近長城,是邊塞內外漢族與東北各少數民族經濟、文化的集中交流地。
粟末靺鞨人遷居到這里後,在諸多先進因素強烈影響下,社會獲得迅速發展。以先遷來的厥稽等八部為例,他們遷到這里後,很快喜歡上漢族的「冠帶」等風俗習慣,加上常常因為助唐作戰受到了優厚賞賜,在高句麗國滅亡前,已經以「財力雄邊」,為東北各少數民族「所憚」,各部已擁有眾多奴僕。大祚榮一支雖遷居到這里較晚,但至其「廳殲唯東奔」前也已在這里生活了近30年,,而且在此之前,他們早在高句麗封建統治下過了半個世紀左右,這些事實說明,遷到今遼陽地區的粟末靺鞨,社會內部已有了階級劃分。用階級社會的一套機制來調整各階級的關系,保護私有者的利益,已成了粟末靺鞨新興貴族急待著手解決的問題。
公元696年(唐萬歲通天元年),契丹首領李盡忠等殺營州都督趙文翙叛唐,為粟末靺鞨新貴族提供了創建民族政權的時機。發生這一變故,主要是趙文翙等依仗手中權勢,對東北諸少數民族的剝削和民族壓迫越來越重,激起各族人民極大不滿,李盡忠等借機起事。居住在營州的粟末靺鞨人加入了反唐行列。事發後,武則天派曹仁師統率大軍前去鎮壓,大祚榮的父親乞乞仲象和另外一位首領乞四比羽率所部渡過遼水東逃。唐朝為瓦解東北少數民族的反唐聯盟,在對契丹實行武力圍剿的同時,對粟末靺鞨採用了招撫政策,封乞四比羽為許國公,乞乞仲象為震國公。乞四比羽不相信唐朝有此誠意,拒不受命,結果被唐朝追兵所擊斬。此時乞乞仲象在奔亡中病故,大祚榮代父而起,率所部繼續東逃,降唐的契丹大將李楷固緊追不舍,至天門嶺(今吉林省境哈達嶺)處,善於用兵的大祚榮,藉助天門嶺的復雜地形,「合高麗、靺鞨之眾」(中國古代史書把高句麗簡稱為高麗),大敗唐軍,李楷固脫身敗還。
公元698年(唐聖歷元年),突厥入寇唐朝媯州、檀州、定州、趙州等地(今河北省中西部),契丹與奚又依附於突厥,於是中原通往東北的道路被阻隔,大祚榮審時度勢,於是在今吉林省敦化縣敖東城建國稱王,以武則天封其父為震國公之「震國」作為國號,自稱震國王。
震國建立後不久,唐中宗復位,派恃御史張行岌招慰大祚榮,祚榮即遣子入侍,臣屬於唐。唐睿宗李旦即位後,於公元713年(唐先天二年)遣郎將崔忻攝鴻滬卿往祚榮所處,拜其為左驍衛大將軍、渤海郡王,並且以其所統為忽汗州,加授忽汗州都督。祚榮隨即去靺鞨號,同時以「渤海郡王」的「渤海」取代「震」為國號。從此,渤海作為國號和族稱,見於史書。
渤海國是一個具有二重性的政權,它既是粟末靺鞨為主聯合少量高句麗等遺民建立的一個邊疆少數民族王國政權,同時又是唐王朝管轄下的一個羈縻州。這二重性突出地體現在以下三點上:其一,每世渤海王的更迭,雖皆由大氏父死子繼或兄終弟及的方式,但均需得到唐王朝的認可,接到冊封後才算合法,否則只能稱「權知國務」、「知國務」;其二,唐王朝在冊封新繼立國王的同時,必任命其為忽汗州都督府都督,即繼立者要同時接受唐王朝地方官的任命;其三,渤海國有向唐朝貢的義務,史載渤海向唐朝貢凡140餘次,朝後梁、後唐10次。
經過大祚榮開創,大武藝「斥大土宇」和大仁秀「開大境宇」,渤海有一個連成一片的廣大區域。疆域東臨日本海;西至吉林省乾安、長嶺和雙遼縣一帶與契丹相接;南至朝鮮德源附近的龍興江(泥河),北邊西起今黑龍江省依蘭縣境,東向約沿七星河或撓力河越烏蘇里江,再順比金河至日本海;西南約東起朝鮮孟山附近,越大同江後在價川附近再過清川江,在義州北越鴨綠江,過遼寧省丹東市北,再經撫順市與新賓滿族自治縣間、開原縣與昌圖縣間,達於雙遼縣境。渤海王城,也是忽汗州都督府府治所在,初在敖東城,後幾線遷徙,在第五世王大華嶼時遷還上京忽汗城(今黑龍江省寧安縣東京城),此後未再變動。渤海人以辛勤勞動,發展和創造了繁榮的經濟與光輝燦爛的文化,對古代東北地區的開拓和發展作出了傑出的貢獻。

⑹ 渤海國——1300年前空前繁榮的「 」海東盛國」!

幸運之神只光臨那些為她的到來做好了准備的人。 面對突然出現的機遇,粟末靺鞨首領大祚榮迅速領兵從營州來到松花江上游,在今吉林敦化縣附近的敖東城樹起了「 」振國」國旗,時間是武兆聖歷元年(698)。 大祚榮派使者向唐朝表示公開歸順,並將次子大門藝送到唐朝作為人質。唐開元元年(713),唐玄宗下詔冊封大祚榮為「 」渤海郡王」。隨著唐朝賜予的嶄新稱謂,一個名叫「 」渤海」的國家在白山黑水間冉冉升起,並將黑暗的東北亞照亮了整整兩百年。 接著,在東北通向中原的大道上出現了到大唐進修的人流,他們風塵僕僕而來,志得意滿而歸。其情景恰如改革開放初期內地幹部到沿海開放地區的「 」掛職鍛煉潮」,也如同如今中國各級 *** 選派年輕幹部到美國的「 」出國鍛煉熱」。 「 」留學生」從唐朝歸來後,依樣畫瓢,照本宣科。皇宮完全仿照長安設計,官制完全模仿唐朝設置,佛塔照搬唐地的模樣,族名也改成賀漏舉了大唐賜給的渤海,其政治、經濟、文化堪稱唐朝亦步亦趨的翻版。 渤海太祖大祚榮病逝後,其子大武藝於開元七年(719)成為搜昌新國王。武王大武藝四處擴張,鼎盛時疆界東至日本海,南與新羅龍興江為界,西達契丹,轄有5京、15府、62州。唯一的隱憂是唐朝在黑水靺鞨領土上派駐了一支強大的軍隊,使渤海有一種芒刺在背的感覺。大武藝決定先發制人,於開元十四年(726)命令曾在唐朝做過人質的弟弟大門藝率軍出征黑水靺鞨,但弟弟不願背叛大唐,伺機逃到了長安。 流亡本身便已顯示出流亡者所具備的內在力量,以及令渤海國王杯弓蛇影的恐懼。唐朝軍隊就像一隻跳蚤,活躍在渤海統治者的床頭,令服了過量安眠葯的國王仍無法安眠。 大武藝派出使節前往長安,要求唐朝處決大門藝。但唐玄宗偷偷將大門藝派往中亞任職,聲稱大門藝已被流放嶺南。真相泄露後,憤怒的渤海王派出海軍洗劫了山東半島的登州。後來,余怒未消的他又派人去暗殺弟弟,但刺客受傷被捕。 行動以憤怒開始,以後悔告終。在屢次報復唐朝未果後,大武藝漸漸冷靜下來。因為南面的新羅一直唯唐朝馬首是瞻,西面的契丹又公開承認唐朝的宗 *** ,與唐對抗的只剩下渤海和突厥。渤海不僅隨時會受到唐朝的攻擊,而且在受到更具侵略性的鄰邦突厥進攻時將變得孤立無援。理智下來的大武藝派遣一個朝貢使團前往長安,表示了臣服的誠意,從此再也不提弟弟的事。 兩年後,大武藝逝世,文王大欽茂繼位。他在位的五十七年,渤海國河清海晏,天朗風惠。都城遷向了距離圖們江口僅有70公里的琿春,政治、經濟中心向日本海偏移,渤海國直達山東半島的「 」黃金水路」和直通日本的「 」海上絲路」(日本稱之為「 」滄波織路」)被開通。渤海的國力也上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顯州(今吉林樺甸東北的蘇密城)的布,龍州(今黑龍江寧安東京城)的綢,盧城(顯州以東)的稻已堪稱名牌。渤海文化也令人刮目相看。一位渤海王子的文採在長安留學生中受到追捧,詩人溫庭筠在《送渤海王子歸國》一詩中贊嘆他:「 」疆理雖重海,車書本一家。盛勛歸故國,佳句在中華。」 日積月累,渤海國在大仁秀時期(818-830)達到了鼎盛,成為公認的「 」海東盛國」。不信請看渤海上京龍泉府,它由外城、內城、宮城三重環套而成,禪碧外城周長30餘里,全城由一條貫通南北的寬闊大道分成東、西兩區,又用10餘條縱橫的街道分割成許多塊區域,儼然是長安亦步亦趨的翻版。這座城市像花一樣開在歲月的枝頭,它不僅是渤海國百城之首,而且是東北亞地區的貿易樞紐,把遙遠的長安和日本連成了一條經濟通道。人們從一個簡單的比較就可推斷出這座城市的繁華,這座城市西部和北部的牡丹江上密密地排列著五座跨江大橋的橋墩遺跡,而今附近很大一片土地上數萬人的現代繁忙生活只需一座橋就綽綽有餘。 如果說牡丹江是一把二胡的話,橋就是琴弓。想一想,五把二胡同時演奏,當時的渤海國該是一幅何等的景象? 但一個富麗堂皇的國家對於慣於掠奪的人來說是永遠的請帖,於是它最強盛的時代成了最危險的時期。大仁秀才過世百年,野性的鄰居契丹便於遼天顯元年(926)發起了對渤海國的瘋狂進攻。 於是,國與國之間也發生了「 」秀才遇到兵」的可怕情景,富裕的渤海國也沒能抵擋住擁有十全武功的契丹領袖阿保機。短短兩個月,渤海國王就正式投降。可能考慮到契丹遠未成熟的統治制度對於治理如此多定居人口和發達城市的渤海有些困難,因而阿保機沒有立即吞並其領土,只是改其名為「 」東丹國」,並任命太子耶律倍為國王,甚至繼續使用它的年號。 在渤海成為契丹附庸後,部分渤海王室成員和大量居民遷徙到朝鮮半島,成為新羅國和高麗國居民的一部分,過去渤海一直認為高麗是同族,如今高麗也將逃難的渤海人當做同族來歡迎。 渤海依然在,美景尚可歌。但作為一個獨立國家,它的生命終止了,因為它成了另外一個國家的一部分。 漸漸地,這個世界文明的一大中心變成了一片廣袤的荒野,只剩下以渤海國命名的渤海灣揮淚敘說著一個昔日繁榮的故事。

閱讀全文

與渤海國經濟文化是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過上幸福的生活英語怎麼翻譯 瀏覽:820
怎麼從支付寶查婚姻 瀏覽:897
拼多多三萬步換多少健康金 瀏覽:172
哪個產業是現在經濟的重要特徵 瀏覽:84
寶雞市幸福園中學怎麼走 瀏覽:746
揚州市健康證有哪些 瀏覽:233
經濟的現象有哪些 瀏覽:568
中蒙俄經濟走廊包括哪些省 瀏覽:119
好的愛情有哪些 瀏覽:681
美女去海洋館玩是什麼片 瀏覽:784
健康證蓋的章模糊了怎麼辦 瀏覽:234
雙下巴又稱幸福的什麼 瀏覽:398
美女怎麼自罰最疼 瀏覽:308
優位經濟效益是多少 瀏覽:254
為什麼那時候的愛情卻那麼簡單 瀏覽:145
古代美女照片從哪裡找 瀏覽:657
有哪些開銷能提升家庭幸福感 瀏覽:171
健康申報在哪裡下載 瀏覽:64
河北健康碼怎麼查看打卡幾天了 瀏覽:851
美女失戀把頭發剪短代表什麼意思 瀏覽:5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