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規模經濟名詞解釋
規模經濟是與體現GDP增長方式的經濟規模指數相對而言的、反映經濟體經濟發展程度的綜合效益指數。宏觀上,規模經濟指一個經濟體(通常為一個國家)用人類發展指數、社會發展指數、社會福利指數、人民幸福感指數來綜合衡量的經濟發展程度。微觀上,規模經濟指用產品、企業、產業附加值、綜合效益等來衡量的發展指數。
規模經濟也指規模經濟效益,即通過一定的經濟規模形成的產業鏈的完整性、資源配置與再生效率的提高帶來的企業邊際效益的增加。微觀的規模經濟離不開宏觀的規模經濟,宏觀的規模經濟制約提升引導微觀的規模經濟。無論是宏觀經濟還是微觀經濟,經濟規模都不等於規模經濟,能夠帶來規模經濟的經濟規模才是經濟發展的指標、目標和路徑。
擴展:規模經濟是指擴大生產規模引起經濟效益增加的現象。規模經濟反映的是生產要素的集中程度同經濟效益之間的關系。
舉兩個個例子:
在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大廠的生產成本一般比小廠生產成本低。因為大廠的原料采購,運輸量等等都比小廠大,單位成本自然就低,就好比零售價總是要高於批發價一樣。
Ⅱ 什麼叫規模經濟和規模不經濟
1、規模經濟(Economies of scale)是指通過擴大生產規模而引起經濟效益增加的現象。規模經濟反映的是生產要素的集中程度同經濟效益之間的關系。
2、規模經濟產生的原因:
(1)專業化,從亞當·斯密的著作開始,人們認識到分工可以提高效率。規模越大的企業,其分工也必然是更詳細的
(2)學習效應,隨著產量的增加,工人可以使熟練程度增加,提高效率
(3)可以有效地承擔研發費用等
(4)運輸、訂購原材料等方面存在的經濟性
(5)價格談判上的強勢地位
3、規模不經濟產生的原因:
(1)管理效率低
(2)生產要素價格與銷售費用增加
(3)外在競爭激烈,環境污染嚴重,交通擁擠。
拓展資料:
實現規模經濟的對策建議
企業在追求企業規模擴大,取得規模經濟的同時也應該注意到這樣的一個道理,即:要想上規模,先得上管理。要解決發展中的規模不經濟問題,實現規模經濟,應從以下五個方面人手:
(一)需要企業的領導者從觀念上認識到管理的重要性,在企業規模擴大的同時,著重加、強企業的管理建設,弄清企業處於什麼階段,然後有針對性地進行企業管理變革,以適應企業發展的需要。
(二)企業要做大規模,就必須把企業的運作建立在可復制的科學規范的管理平台上,建立一套適合本公司行業和企業特點的管理模式,培養一批職業經理。
(三)進行業務流程再造,整合與企業相關和可能相關的一切資源,構建流程通暢的價值鏈,建設資源高效共享的產業結構,盡一切可能最及時最全面最准確地滿足客戶的需求和潛在期望,為利益相關人創造最大利益,通過對企業和產業流程的梳理、精簡,來實施流程化管理。
(四)建立現代人力資源管理體系,為企業上規模提供源源不斷的人力資源。
(五)採用新型的組織結構,如矩陣式組織結構,在企業內部形成競爭機制,以提高公司在市場上的競爭力。
(六)從社會上聘請專家為公司出謀劃策。當然,規模不經濟產生的原因還很多,比如政府對規模的偏好,會對企業造成一定的影響;盲目追求有形資產的擴展,把有限的資金都花在圈地、蓋房、招工、引進流水線上,忽略了技術升級、市場拓展、人才整合和企業文化建設。
Ⅲ 什麼是集聚經濟和規模經濟
大規模生產導致的經濟效益簡稱規模經濟,是指在一定的產量范圍內,隨著產量的增加,平均成本不斷降低的事實。規模經濟是由於一定的產量范圍內,固定成本可以認為變化不大,那麼新增的產品就可以分擔更多的固定成本,從而使總成本下降。
類型
1、內部規模經濟(值單個個體)。指一經濟實體在規模變化時由自己內部所引起的成本降低。
2、外部規模經濟(行業系統影響)。指整個行業(生產部門)規模變化而使個別經濟實體的收益增加。如:行業規模擴大後,可降低整個行業內各公司、企業的生產成本,使之獲得相應收益。
3、結構規模經濟(各個模塊互利,如萬達商業地產和住宅樓,包括建經濟開發區)。各種不同規模經濟實體之間的聯系和配比,形成一定的規模結構經濟:企業規模結構、經濟聯合體規模結構、城鄉規模結構等。
集聚效應(英文名稱:Combined effect),是指各種產業和經濟活動在空間上集中產生的經濟效果以及吸引經濟活動向一定地區靠近的向心力,是導致城市形成和不斷擴大的基本因素。集聚效應是一種常見的經濟現象,如產業的集聚效應,最典型的例子當數美國矽谷,聚集了幾十家全球IT巨頭和數不清的中小型高科技公司。 規模效應和替代效應
替代效應是指實際收入不變的情況下某種商品價格變化對其替代品需求量的影響。例如,西瓜和鳳梨互為替代品。如果西瓜的價格上漲,而鳳梨的價格不變,那麼相對於西瓜而言,鳳梨的價格在下降,消費者就會用鳳梨來代替西瓜,從而減少對蘋果的需求。這種由於某種商品價格上升而引起的其他商品對這種商品的取代的現象就是替代效應。替代效應使價格上升的商品需求量減少。
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