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古代中國內地與邊疆經貿往來主要有哪些形式
互市也是古代中國內地與邊疆經貿往來的重要渠道,這是政府控制之下的貿易。這種貿易上起秦漢,下至明清,既發生在中原王朝或政權與邊疆民族政權之間,也存在於邊疆地區的部族、政權之間,一般由雙方議定在轄區交界地點設立市場,宋代稱這種市場為榷場,由雙方派官吏管理。
中原王朝、政權與邊疆政權、部族進行互市時,往往具有政治和經濟的雙重目的,首先具有政治上的意圖,力圖通過互市強化與邊疆民族、政權的聯系,開通互市以顯示「中原天子」的「恩德」,停止互市以表明對不「忠順」的首領的制裁;同時,經濟上則希望互通有無、繁榮內地經濟,內地商人、邊疆地方官、百姓更看重這一層的作用,因為互市有利於邊疆的發展,商人可以賺錢、官員可以出政績、百姓可以交換物品,一旦實行制裁就往往與對抗、戰爭相伴,更是商人、百姓所不願看到的。
漢朝與邊疆民族、政權的互市長期進行,特別是與南越、匈奴之間。嶺南地區在秦代設置郡縣,與內地的經濟往來比以前要頻繁得多,秦末趙佗建南越,與內地的互市仍然存在,公元前196年漢朝授予趙佗璽綬,趙佗稱臣,雙方又劃定邊界,交界地區的貿易也有所發展,雙方主要進行金器、鐵器、農具、馬、牛、羊的交易。公元前183年,漢廷下令禁止與南越的貿易困碼配,又有傳言講趙佗在北方的祖墳被挖、兄弟被抓,趙佗便稱帝反漢,漢廷則增兵嶺南。文帝即位後改對抗為安撫,趙佗自去帝號向漢稱臣,交界地區的貿易又恢復正常。公元前111年,漢武帝發兵滅南越,嶺南之地回到漢朝直接統治之下,與內地的經貿往來更加密切。
漢朝與匈奴的貿易在兩漢時期持續進行,即使漢初雙方戰爭不斷,但匈奴貴族覺得漢朝「奉」上的物品並不夠用,仍希望雙方開展邊境貿易,以得到更多的漢地物品。漢朝也想通過互市加強聯系、牽制匈奴,便在邊界地點開展貿易。後來,匈奴分為南、北兩部,北匈奴被東漢擊敗遠遷,仍希望與漢朝貿易,84年(漢元和元年)還派人趕著1萬多頭牛馬到東漢的邊境,要求進行貿易。在雙方的貿易中,漢地從匈奴輸入了牛、羊、馬和毛皮等,匈奴則從漢地得到鐵器、銅器、陶器、金銀、糧食等,既滿足了雙方的需要,有利於北部邊疆的發展,又增強了雙方經濟的互補性,形成了你需要我、我離不開你的局面。這也是促成西漢時呼韓邪單於歸漢、東漢時南匈奴歸附的重要因素。
隋唐以後,互市依然是內地與邊疆經貿往來的重要渠道,如隋朝初年曾汪指與突厥長期戰爭,這對內地與邊疆的經濟往來產生了不利影響,等到隋軍擊敗沙缽可汗的攻勢,突厥各部先後對隋稱模手臣,594年他們獻上大量的馬、牛、羊,隋朝才答應在沿邊地區恢復互市。元、明、清時期,內地與邊疆的互市有了更大的發展,而且在官方控制的「官市」結束後,允許民間進行「私市」。比如明朝時期,准許土默特鄂爾多斯等部與中原交界的地區每月在適當地點開設月市;又在遼寧義州(今遼寧義縣)開設木市,用內地的糧食、生活用品換取蒙古地區的木材。
「茶馬貿易」在明朝時尤其突出。從明朝初年起,由於藏族聚居區需要從內地輸入大量茶葉,而明朝又需要從那裡購買大量的馬匹,就採取了政府壟斷的方式開展「茶馬」貿易。明朝在陝西、四川地區收貯漢中茶、巴茶,後來又從湖廣收貯茶葉,專門用於「茶馬貿易」。明朝在今天甘肅、四川、青海的天水、臨夏、臨潭、雅安、松藩、西寧等地設立茶市,設茶馬司統一管理與藏族的茶馬互市。為確保購買到足夠的馬匹,明朝禁止販運私茶,嚴禁內地商人到藏族地區收購馬匹,也禁止藏族商人到內地購買茶葉,如發現漢地商人販運私茶出境者和關隘失職者,一律凌遲處死。在互市時,馬以上、中、下和年齒論價,茶葉則分為上、中等,並禁止劣質茶葉輸出,以免影響馬匹的輸入。茶與馬的比價由明朝規定,各時期、各地方的比價有所差異,主要隨供需形勢而定,比如明朝初年,雅州(今四川雅安)的茶多馬少,就規定1匹馬給1800斤茶葉,而河州(今甘肅臨夏)等地的茶少馬多,就規定上馬40斤、中馬30斤、下馬20斤。「土木之變」後,明朝戰馬損失很大,由於急需馬匹,就提高了比價,規定上馬100斤、中馬80斤。另外,明朝還曾用鹽、絹、布、牛、銀等換馬,並規定了比價。
在北方,明朝還在指定地點開設馬市,與蒙古各部和女真進行以馬為主要商品的互市。每年開市一兩次,按品種、等級定出牲畜的價格,明朝或者用銀、鈔收購馬匹,或者用綢緞、布匹、鐵器、茶葉和其他生活用品折價換馬。這種馬市稱為官市,明朝派官員進行管理,駐軍維持秩序,各部的首領也派人到市場上監督、管理自己的部屬和商品。如果互市順利,明朝官員就在結束後設宴招待邊疆各部的主管頭領,以明朝朝廷的名義給予「賞賜」——市賞。如果對方在互市時有敵對行動,或者擾亂市場,明朝就用不發市賞甚至是停止馬市的手段加以制裁。
明朝將互市中得到的騸馬送到邊關用於作戰,或者發往各都司衛所進行訓練,而母馬、馬駒和尚未調撥走的都送到苑馬寺飼養。明朝設了許多養馬的處所,如陝西和甘肅都有苑馬寺、行太僕寺。應當說,茶馬貿易不僅僅使明朝獲得了大量的戰馬,而且達到了雙贏的效果,邊疆的蒙古、女真、藏族等地區獲得所需的鹽、茶葉、鐵器等物資,促進了內地與邊疆的農牧業、副業等的共同發展,對邊疆開發更具有積極意義。
在統一王朝時期,互市促進了內地與邊疆經貿往來,有利於邊疆的發展,在多個政權分立對峙時期也是如此。這在宋遼夏金時期頗為突出。為開展互市,宋、遼在交界地區設立榷場,遼的榷場設在涿州(治今河北涿州市)、朔州(今山西朔州市)等地,宋設在雄州、霸州、安肅軍(今河北徐水縣)、廣信軍(今河北徐水縣境內)等地。宋從遼輸入銀錢、布匹、馬、羊、駱駝等,而向遼輸出繒、帛、漆器、糧食等,不僅在互通有無中便利了百姓的衣食住行,還使兩國政府從中獲得大量的稅收。不僅如此,遼朝還在境內的北部地區設立榷場,與女真等民族進行貿易,其中最重要的榷場設在寧江州(治所混同縣,在今吉林松原市境內),女真人的主要交易物品為金、布、蜜臘、葯材等。
宋朝在與西夏交界地區也設有榷場,西夏從內地輸入絲綢、糧食、布匹、香葯、瓷器和其他日用品,向內地輸出駱駝、馬、羊、氈毯、蜜蠟以及柴胡、麝香、紅花等各種葯材。雙方在互市中形成了互補,特別是西夏對內地生活用品的需要量很大,因此當關系惡化時,宋朝就用停止「歲賜」、互市的辦法進行制裁。1039年~1042年間,雙方戰爭不斷,元昊在戰場上不斷獲勝,卻在經濟上打了敗仗,因為宋朝為此停止了「歲賜」,關閉了榷場,這對宋朝影響不大,西夏境內則出現了糧食、布匹及其他日用品短缺,引起物價上漲。元昊的對宋戰爭政策讓官民頗為不滿,於是轉向了議和。
宋朝與遼、金、西夏的戰爭不斷,十分需要戰馬,為此在西北的熙州(治今甘肅臨洮縣)、河州(治所今甘肅臨夏市)和西南的雅州(今四川雅安市)、南部的邕州都設立榷場,以內地出產的茶葉和其他土特產換取吐蕃各部、大理的馬匹,這種貿易歷史上稱為「茶馬貿易」。這就使吐蕃、大理與內地的經濟往來更加密切,有利於西南邊疆的發展,而宋朝因此獲得了大量的戰馬,據記載紹聖年間(1094年~1098年)每年購買的馬多達2萬匹。
南宋與金朝1142年議和之後,在交界地區廣設榷場,但此後雙方時和時戰,榷場也時開時閉。盡管如此,雙方互市的品種、數量都相當可觀,南宋從金朝輸入貂皮、珠寶、人參、甘草、絹、松子等等,向金朝輸出茶葉、生薑、陳皮、牛、米、象牙、犀角、檀香、絲織品等等。茶葉是雙方貿易中的大宗商品,1223年(金元光二年),僅河南、陝西的50個郡從南宋購買的茶葉,總值就高達30萬兩白銀。互市促進了南北經貿往來,金、宋政府也從中獲得了大量的賦稅,比如1196年(金承安元年)金政府就從秦州(治所在今甘肅天水市)榷場獲得了122099貫的稅收,而南宋從輸入金朝一個榷場的稅額也達到了43000貫。
金與西夏之間設有榷場,但規模較小,時斷時續。經過西夏多次要求,1141年(金皇統元年)金朝才答應互市,雙方在保安(治所在今陝西志丹縣)、蘭州、綏德(治所在今陝西綏德縣)、環州(今甘肅環縣)等地設置了榷場。西夏以珠寶、玉石交換金朝的絲帛,金世宗認為這是「拿無用之物換我們的有用物品」,1172年(金大定十二年)停止了保安、蘭州兩個榷場;1181年恢復了綏德榷場,10年後恢復了所有舊有榷場,但1193年(金明昌四年)又全部關閉;以後一度恢復蘭州、保安榷場,但又因雙方戰爭而關閉。
② 經濟形式有哪幾種
迄今為止,人類社會順序經歷了兩種基本經濟形式是自然經濟和商品經濟。按照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設想,未來的共產主義社會將進入產品經濟階段。
自然經濟
自然經濟簡單地講就是自給自足的經濟,沒有商品交換。它指生產是為了直接滿足生產者個人或經濟單位的需要,而不是為了交換的經濟形式。
自然經濟,商品經濟的對立面,私有制經濟的一種表現。是存在於市場范圍比較小的一種經濟形態,是社會生產力水平低下和社會分工不發達的產物。該種經濟形態占統治地位的持續時間涵蓋原始社會、封建社會以及早期的資本主義社會與半殖民半封建社會。
商品經濟
商品經濟最早產生於第二次社會分工即手工業從農業中分離並進一步擴大,在第三次社會大分工時出現了商品經濟的重要媒介--商人。當商品經濟不斷發展,商品之間的交換主要由市場調配時,這種社會化,由市場進行資源調配的商品經濟就是市場經濟。
產生商品經濟是社會生產力發展的產物。在原始社會末期,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出現了偶然的交換;當發生了畜牧業和農業的分工時,商品交換逐漸擴大;後來發生了手工業和農業的分工,從而出現了直接以交換為目的的商品生產;商品生產的產生使商品交換經常化,進而產生了貨幣,出現了商品經濟。在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商品經濟是在自然經濟的縫隙中生長的;而在資本主義社會,商品經濟才取代自然經濟,成為普遍的經濟形式;社會主義社會仍然存在商品經濟。
產品經濟
產品經濟是相對於自然經濟和商品經濟的一種經濟形式,也是馬克思設想的在商品經濟消亡以後的未來社會的交換方式。這種交換與商品交換的最大區別是,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不再通過以貨幣為媒介的等價交換來表現,而是通過直接的產品交換來體現。
③ 現階段我國的經濟形式主要有哪幾種
我國目前的經濟形式包括四種:
第一種,全民所有制。比如城市土地,國有銀行中的農業銀行、工商銀行、建設銀行、中國銀行。
第二種,集體所有制。比如農村集體所有制土地,集體所有制企業(南街村或華西村的村辦企業)。
第三種,私人所有。比如中國國內的私營企業、外資企業。著名的華為、富士康等。
第四種,混合所有制。比如中外合資企業,或者個人持有一定股份的國企等。
(3)經濟往來有哪些形式擴展閱讀:
經濟類型通常劃分為:
(1)集權型模式。指生產、交換、分配、消費、財政、物資、價格、勞動力等均由國家統一計劃管理,地方和經濟組織許可權很小,忽視市場調節作用的一種管理方式;
(2)分權型模式。對經濟活動的管理,中央集權較少(指令性計劃范圍小),側重於經濟組織的經營自主權,強調市場調節作用的一種管理方式;
(3)集權與分權相結合的模式。指在中央集中統一領導下,地方和經濟組織能較充分地行使其自主權力。實行計劃調節與市場調節的統一,計劃與市場的作用范圍覆蓋全社會的經濟活動;宏觀經濟調控與微觀搞活相結合,以宏觀調控為主。
經濟類型是體現生產關系和生產力狀況的,並不存在固定的模式,每個社會主義國家應根據本國的國情,選擇適當的模式,以充分發揮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加速社會主義經濟建設。
我國目前經濟狀況:
經濟形式來看
1、從經濟體制上看
中國已經根本改變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初步建立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這種體制不同於自由放任的市場經濟體制。
在主要以市場機制配置資源的基礎上,更多地發揮市場、價格、競爭作用的同時,也特別注重合理地發揮政府宏觀調控和戰略指導的作用,沒有完全放棄必要的國家管理經濟的作用。
2、從經濟結構上看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結構根據國情和國際環境,在不斷的調整中趨向合理化。在輕工業快速發展、農業得到加強之後,重工業太重、輕工業太輕、農業落後的畸形產業結構已經改變,重點發展的是裝備製造業、高技術產業和服務業。
④ 往來款項有哪些
往來款項:
1、資產類:應收賬款、其他應收款、預付賬款。
2、負債類:應付賬款、其他應付款、預收賬款。
往來款項:英文名稱account current;它是指企業在生產經營過程中發生的各種應收、應付款項及預收、預付款項。
它可能會存在各種問題,需要做好內部控制,並在給予准確的認定時做好把關。財產清查中,對於往來款項,不需要像」銀行存款「每月與有關單位核對,視具體情況而定。
(4)經濟往來有哪些形式擴展閱讀
往來款項中常常出現的問題:
1、對賬不及時
企業由於放鬆對往來款項的管理,銷售部門只管銷售,會計部門只管記賬,不經常和對方核對賬目,久而久之極易造成往來款項懸賬及呆賬。
2、往來款項賬務處理不規范
企業會計人員由於業務素質差,不按照會計制度規定對企業的往來款項進行正確的賬務處理。應記入應收款項的業務誤記為其他應收款;應記人應付款項的業務誤記為其他應付款;還有的把不屬於同一賬戶的應收款項與應付款項對沖按其餘額記賬等等。
3、利用往來款項賬戶調節利潤
企業對已收到的銷貨款,不作為銷售處理,而掛在應收賬款或應付賬款中,有些企業已付現金的費用不作為費用支出進行賬務處理,而掛在其他應收款中等等,任意調節利潤,影響國家稅收。
4、 利用往來款項賬戶進行舞弊
企業會計人員利用職務上的便利,將款項匯往外地,賬務處理時記入往來款項賬戶中,然後在外地提取現金進行貪污;還有的把核銷的應收款項,在以後收回時作為賬外小金庫,甚至中飽私囊。
5、往來款項不定期清理
企業由於對往來款項管理不善,使一些名存實亡的往來款項長期掛賬,該付出的不付出,該收回的不收回,該報損的壞賬不報損失處理,該報營業外收入的不報批列營業外收入等等。
⑤ 經濟關系包括哪些
所謂經濟關系指的是國與國之間、企業與企業之間以及人與人之間因為經濟往來而產生的關系的總稱。例如我國與沒國之間現在既是貿易往來之間的經濟關系,又是債權人與債務人之間的經濟關系等。再如,企業老闆與員工之間是僱傭與被不用的經濟關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