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日本的經濟發展主要靠什麼
日本經濟發展主要靠工匠精神,他們希望把自己傳統產業做大做強做精,同時,依靠旅遊刺激經濟發展。
② 日本發展經濟的優勢和劣勢條件、發展經濟的主要措施及經濟特點是什麼
工業
:
優勢:世界市場影響,日本是一個依賴進口的國家,所以能夠更快的吸收新技術;
本國人口素質較高;海岸線曲折,多優良港灣
;國家政策的支持。
劣勢:人口少,國土面積少,資源少,
水稻:
優勢:溫帶季風氣候降水豐富,雨熱同期便於水稻生長;收冬季風影響小,關東平原地勢平坦,國內土壤肥沃,交通便利。
劣勢:人口少
,水稻生產是一個勞動密集型農業.
③ 日本為什麼可以在二戰後迅速崛起經濟發展那麼快
二戰結束後的50年代初,曾經在二戰中給整個歐洲帶來希望,並最終戰勝了德國的英國,卻在經濟發展的道路上陷入了泥潭。而同時期,作為戰敗國的德國一片欣欣向榮,經濟充滿了活力,不僅如此,同為戰敗國的日本也在50年代開始經濟崛起,成為當時發達國家強有力的競爭者。
當既得利益集團都被清除之後,經濟增長的道路也就暢通無阻了。相比之下,英美戰勝國的利益集團分利聯盟不僅沒有削弱,還進一步強化了,英國有龐大的特殊利益集團網,美國則有以利益集團游說參眾兩院為代表的各式各樣的「院外活動」。
奧爾森認為,正是分利集團的"尋租"活動導致了以英美為代表的西方國家在20世紀70年代遭遇經濟停滯與通貨膨脹並存的「滯脹」現象。
這樣從利益集團這個角度來看為什麼二戰失敗的國家經濟發展的反而比戰勝國更快,是否更具有說服力呢。
上一句話中提到了「尋租」,這在經濟學中是一個很重要的概念,以後有機會我會單獨寫一篇文章來解釋這個詞。事實上,對於這個概念的理解也是判定一個人經濟學水平高低的標准。
在這個看不懂的時代中,先當一個明白人。歡迎關注微信公眾號——陳志樂的書桌
④ 說說日本是如何揚長避短發展日本經濟的
日本經濟: 泡沫經濟 後成長率 一蹶不振 ,21世紀初期有 回溫 現象,但是 失業率 並沒有顯著下降,多數成長率還是來自大企業的資方獲利。
歷史
開放後
門戶開放以後,政府推行富國強兵和殖產興業政策。以輕工業為中心推動工業化與近代化,在股市籌措資金以發展經濟。主要的出口貨是絲線,火柴,電燈泡等輕工業產品。在這段時期,重工業較不發達,外貿持續赤字。財閥也逐漸興起。不過由於多次對外戰爭,日本的外債增加,明治維新以來的經濟體制面臨崩潰。
兩次世界大戰
因為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歐洲戰場軍需激增,日本的經濟從中獲益很多。重工業在經濟地位提高(大戰景氣)。同時,日本和美國同樣轉換為債權國。可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歐洲軍需驟冷使依賴外國市場的日本經濟陷入低潮。1923年的關東大震災等也導致銀行信用不佳,1927年發生了昭和金融恐慌。1930年,由於解除黃金出口禁令與世界恐慌等一連串影響,日本經濟惡化。
在全世界的經濟不景氣中取得了躍進的蘇聯5年計劃,日本也受此影響。一些官僚主張加強國家在經濟中的角色。第二次世界大戰開始時日本經濟完全成為國家統制經濟,自由主義經濟制度崩潰。同時,終
二戰
身就業與月薪制在這時出現,為日本戰後的經濟發展定下基礎。
戰後的復興與高度成長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日本的產業受到了毀滅性的打擊。日本遭遇嚴重的通貨膨脹。不過在朝鮮戰爭中,在軍需的提振下日本重工業復甦。以1955年開始的神武景氣做為起點後續的岩戶景氣、伊弉諾景氣接續展開,在製造業為龍頭下日本經濟快速成長。日本的經濟規模,於1968年超過西德的GDP成為世界第2位。
低成長時代
1973年,全球爆發第一次石油危機,日本經濟陷入混亂,1974年經濟增長率銳減,戰後以來的經濟高成長宣告終結。主要出口產品由鋼鐵轉為汽車。1970年代後,日本長期維持巨額貿易出超,而美國在貿易上長期赤字。此後,根據1985年簽訂的廣場協議,日元不得不升值而導致經濟不景氣。1980年代後,因為金融環境寬松,景氣持續強勁,導致股票價格和地價大幅攀升。即泡沫經濟。
長期低迷
1990年代,資產價格(股票價格、地價)急劇下跌,受泡沫經濟崩潰引發的後遺症影響,日本經濟長期低迷,被認為是"失去的十年"。2002年後,在外國需求上升的拉動下,情況有所改善。
貨幣刺激政策
日本經濟在第三季度出現萎縮,這是自去年以來的首次經濟萎縮,使得全球第三大經濟體陷入衰退,導致日本央行宣布將繼續強有力的貨幣刺激政策來促進經濟增長。
但是經濟學家表示,國內經濟刺激不太可能使日本走出衰退,因為日本經濟的復甦更多依賴於全球的經濟增長。日本經濟最大的驅動力應該是全球需求,尤其是美國、中國和歐洲。沒有外部需求的提升,日本政府和央行的舉措都不足以防止衰退。
日本在過去數十年的發展顯示,日本經濟極度依賴出口和外部需求。所以,日本不得不等待海外經濟的復甦來提振自身經濟。周一公布的數據顯示,日本第三季度的GDP環比收縮了0.9%,轉換為年下降率是3.5%。日本經濟收縮符合全球經濟增長放緩和中日釣魚島爭端加劇導致的預期。
經濟學家預計,經濟復甦以前,日本經濟在第四季度將會進一步下滑,成為技術性衰退。瑞銀財富管理公司的投資策略負責人喬治表示,對於日本經濟復甦最好是全球經濟發展。
⑤ 說說日本是如何揚長避短發展日本經濟的
一揚長避短,充分利用歷史條件歷史賦予戰後日本的條件是雙重的:既有不利的一面,也有有利一面。而日本政府和社會各界卻在充分認識客觀條件的基礎之上,有效地利用了其有利的一面,最大限度地改變了其不利的一面,從而實現了經濟的長期迅速發展。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時,日本經濟、政治和社會各方面均處於嚴重的癱瘓和混亂狀態,大多數國民在飢餓失業的困境中幾乎失去了恢復和重建經濟的信心。但事過不久,日本政府即重金聘請了許多專家,請他們在深入調查研究的基礎之上,對日本經濟恢復和進一步發展的有利因素和不利條件進行評估。專家們指出,日本面臨的不利條件主要是:(1)國土狹小,總面積只有37.7萬平方公里,而山地和丘陵又占總面積的75%。(2)礦產資源貧乏。雖有鐵礦和煤礦,但儲量極少,而原油儲量則更少,只有900萬噸左右。(3)人口相對過剩,人均耕地面積太少。(4)經濟發展水平低下,技術管理水平與發達國家相比大約落後20~30年。(5)產品國際競爭能力差,被視為劣等貨。(6)戰敗投降,社會生產力遭到巨大破壞。(7)企業資金不足。同時他們也指出,日本經濟發展不光有不利條件,也有有利條件:(1)尚有相當的物質技術基礎。(2)重化工業發展有較長歷史,也較為先進,盡管已轉化成了軍工產業,但恢復民用並不難。(3)勞動力質量高,這是自明治維新以來重視教育的結果。(4)國民長期接受島國意識熏陶,受儒家思想影響,又吸收了西方的市場經濟觀念,危機感和競爭意識強,工作勤奮,集體感強,能夠聯合對外。(5)擁有大量高級技術管理人才,隨著戰後對日官僚財閥的整肅,他們脫穎而出,走上社會經濟、政治主導崗位。(6)國家干預經濟有經驗,效果突出。(7)有美國的保護,軍費支出少。(8)國際上資本主義國家之間貿易自由化進步顯著。(9)世界科學技術迅猛發展,尤其是大戰中的軍工技術大量轉向和平經濟,新的科學技術在和平環境中發展更快。(10)作為東亞經濟強國,日本在東亞乃至整個世界,均有著廣泛的經貿關系,有利於展拓市場。
鑒於上述情況,日本採取了一整套揚長避短,促進經濟發展的政策措施,其中主要是:(1)在恢復市場經濟的過程中,確立了政府、金融機構、社會經濟團體、企業以及從業人員、消費者等相互協調的經濟體制,利用協調的力量充分發揮社會各方面的經濟優勢,克服社會競爭不足和競爭過度兩方面的不利影響;(2)用聯合的力量對外,吸收海外的技術、資源、管理,同時,為防禦海外資本的侵入,組成各種貿易組合等;(3)建設加工貿易型經濟,一方面進口海外廉價資源,引進海外先進技術,另一方面將加工的產品出口到海外;(4)加強質量管理,創造出一整套全面質量管理體系,以優質、低價、服務周到的產品佔領海外市場;建立強有力的金融組織體系和相應的金融制度,解決企業資金不足問題等等。
戰後日本揚長避短,有效地克服了戰後初期的困難局面,走上了高速增長之路。
1973年石油危機前後,日本認識到自身在資源、能源供應方面極度依賴國外的嚴重性,決定實施「科學技術立國」新戰略。出於這種認識,日本大力開發自動化產品,建立新的資源開發和供應相結合的體制,倡導開展全民節約資源、能源活動,調整產業結構,拓展國內市場。由此,很快就克服了石油危機的影響,並把資源、能源供應緊張的國際環境,作為其經濟技術再次超越歐美國家的絕好時機加以利用。
80年代,日本經濟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具競爭實力的經濟,有能力和條件在全世界范圍內縱橫馳騁。同時,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發達國家經濟衰退,需要外部資金輸血補充;以亞洲「四小龍」台灣、韓國、香港、新加坡為代表的新興工業化國家和地區要實現經濟跳躍增長,需要外部資金技術支持;以中國為代表的改革開放國家,需要大量引進外資,不斷吸收海外先進技術。這些無不為日本經濟提供了廣闊的海外活動場所。於是,日本大舉向海外投資,從國際化的角度安排日本產業、企業發展結構,與美國、歐共體、亞洲「四小龍」、東盟等組成多層次多水平和垂直交叉的國際分工體系,通過投資促進對外貿易的發展,繞過貿易摩擦暗礁,做到既廣泛利用海外資本市場為自己眼務(這與歐美國家要借日本投資解決就業、經濟衰退的願望相反),又取得了土地利用、勞動力價格、產品市場方面的比較成本收益。
總的來看,日本在經濟發展的各個重要時期,都能較深刻、較實際、較長遠地認識自身及國際上的條件,進而採取卓有成效的對策,做到變不利因素為有利因素,促進經濟的高速增長。
⑥ 日本的戰後經濟是怎麼發展起來動
一、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蘇對峙的國際形勢是顯而易見的原因,日本企業因而獲得源源不斷的軍需訂單,從而為戰後日本經濟的恢復提供了強有力的刺激。
二、出於抑制日本並與蘇聯對抗的考慮,美國一直以其核力量和海軍、陸軍保護日本本土和海上航道。這意味著,日本得以將大量經費從高額國防開支中轉移出來,為其工業和技術發展提供更多資源。
三、晚至經濟早已「起飛」的20世紀80年代,日本年均國防開支僅116億美元,而同一時期法國、英國、西德為210至240億美元,美國更高達2390億美元。按人均計算,1983年每個日本居民只需為防務支付98美元,而英國人為439美元,美國人為1023美元。
(6)日本如何提升自己的經濟擴展閱讀:
日本戰後70年的經濟增長主要分為三個階段,20世紀50年代後半期到70年代前半期的高速成長,70年代前半期到90年代前半期的穩定成長,以及90年代之後股票等泡沫崩潰的「失去的20年」,日本陷入被稱為通貨緊縮的低速增長。
而日本經濟實現高速增長的起點是1956年。當時已超過了戰前的經濟規模,日本政府的經濟白皮書中也記錄到「已經不是戰後」。冰箱、洗衣機和黑白電視這「三件神器」銷量驚人,豐富的勞動力對生產和流通構成支撐。
在經濟迅猛增長的背後,扭曲也出現擴大。大氣和水污染日益嚴重,由於增發國債,日本政府的債務出現膨脹。20世紀90年代之後,日本經濟經常陷入負增長。經濟刺激的資金和債務不斷增長,遠遠超過稅收收入,加劇了財政的惡化。
⑦ 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是如何發展成為世界經濟大國的
日本二戰後的經濟恢復工作到40年代末已基本結束了。1950年6月朝鮮戰爭爆發後,它開始充當美國侵朝戰爭的軍事基地和補給基礎,接受大量的「特需」訂貨,帶來國內的「消費景氣」。從50年代中期開始,日本經濟進人戰後持續高速增長時期,1960年國家經濟實力上升到世界第五,1968年以後躍居世界第二位,僅次於美國,並在企業經營規模、勞動生產率和資本裝備率方面日漸逼近美國的水平。日本從一個戰敗國一躍成為世界經濟大國。
此外,政府也進行巨額投資。私人投資和國家投資兩者相加,使全國固定資本形成總額從1955年的17030 億日元猛增到1985年的875610億日元,30年內增長50倍。資本的投資效率也一直高 於歐美發達國家。在高效益的前提下,急劇增長的投資推動了日本經濟迅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