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凱恩斯經濟理論的主要內容
凱恩斯經濟理論的主要內容:
(1)就業通論:凱恩斯理論的核心就是就業通論,在前人的基礎上,凱恩斯在就業通論里提出了非自願失業,這部分更加完善了經濟學界對就業的理解,陪轎凱恩斯通過增加非自願失業,制定了繪制相對應的圖表,並提出了相關要求,讓總供給函數和總需求函數在一定程度上更加生動、形象。
(2)消費傾向:凱恩斯指出,在通常情況下,總消費量主要取決於總收入量,而消費傾向本身的變化是次要的。影響消費傾向的因素可以分為兩類:主觀因素和客觀因素。主觀因素包括人性的心理因素。客觀因素有:工資收入的變化、投資收益的變化、央行的貨幣政策、財政政策的改變和投資者的預期的改變。
(3)經濟周期:恩搏亂姿斯認為經濟周期是比較復雜的,影響經濟周期的因素比較多,難以形成有效的衡量標准。凱恩斯認為可以通過收入變化來推動經濟周期的改變。特別是消費、利率政策、資本收益率來推動經濟周期的運行。
【拓展資料】
凱恩斯認為生產和就業的水平決定於總需求的水平。總需求是整個經濟系統里對商品和服務的需求的總量。在微觀經濟理論中,價格、工資和利息率的自動調整會自動地使總需求趨向於充分就業的水平。凱恩斯指出當時生產和就業情況迅速惡化的現實,指出理論說得再好,事實上這個自動調節機制沒有起作用。問題的關鍵在於「需求不足」是否存在。根據古典主義經濟理論——《通論》以前實踐中常用的說法——需求不足只是衰退和經濟混亂的症狀而不是原因,因而在一個正常運行的市場中是不會出現的。
古典經濟學理論認為在一個經濟體系中達到充分就業的關鍵是兩點:一是供給和需求的相互作用決基絕定商品的價格,價格的不斷變動反過來導致供給和需求的平衡;二是這個系統創造的新的財富可能會被保存起來用於將來消費或者用於投資將來的生產,同樣有一個供求機制決定著這個選擇。存款的利息率遵循同價格一樣的機制,即它是貨幣的價格。
即使是在「大蕭條」最嚴重的年份,這一理論仍然把經濟的崩潰解釋為缺乏有力的刺激生產的機制。所以合適的辦法是將勞動的價格降低到維持生存的水平,導致價格下降,從而購買力(就業)就會回升。沒有作為工資付出的資金將會轉化為投資,也許是在其它的產業。關閉工廠和解僱工人也是必須採取的辦法。其它關鍵的政策措施就是平衡國家預算,或者通過增加稅率,或者通過削減財政支出。
Ⅱ 凱恩斯經濟學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凱恩斯主義(也稱「凱恩斯主義經濟學」)是建立在凱恩斯著作《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的思想基礎上的經濟理論。主張國家採用擴張性的經濟政策,通過增加需求促進經濟增長。即擴大政府開支,實行財政赤字,刺激經濟,維持繁榮。凱恩斯的經濟理論指出,宏觀的經濟趨向會制約個人的特定行為。
18世紀晚期以來的政治經濟學或者經濟學建立在不斷發展生產從而增加經濟產出觀點上。而凱恩斯則認為對商品總需求的減少是經濟衰退的主要原因。由此出發,他指出維持整體經濟活動數據平衡的措施可以在宏觀上平衡供給和需求。因此凱恩斯的和其他建立在凱恩斯理論基礎上的經濟學理論被稱為宏觀經濟學,同注重研究個人行為的微觀經濟學相區別。
凱恩斯的理論:
凱恩斯認為生產和就業的水平決定於總需求的水平。總需求是整個經濟系統里對商品和服務的需求的總量。在微觀經濟理論中,價格、工資和利息率的自動調整會自動地使總需求趨向於充分就業的水平。凱恩斯指出當時生產和就業情況迅速惡化的現實,指出理論說得再好,事實上這個自動調節機制沒有起作用。問題的關鍵在於「需求不足」是否存在。
古典經濟學理論認為在一個經濟體系中達到充分就業的關鍵是兩點:一是供給和需求的相互作用決定商品的價格,價格的不斷變動反過來導致供給和需求的平衡;二是這個系統創造的新的財富可能會被保存起來用於將來消費或者用於投資將來的生產,同樣有一個供求機制決定著這個選擇。存款的利息率遵循同價格一樣的機制,即它是貨幣的價格。
即使是在「大蕭條」最嚴重的年份,這一理論仍然把經濟的崩潰解釋為缺乏有力的刺激生產的機制。所以合適的辦法是將勞動的價格降低到維持生存的水平,導致價格下降,從而購買力(就業)就會回升。沒有作為工資付出的資金將會轉化為投資,也許是在其它的產業。關閉工廠和解僱工人也是辯橘必須採取的轎則辦法。其它關鍵的政策措施就是平衡國家預算,或者通過攜帆團增加稅率,或者通過削減財政支出。
Ⅲ 經濟學派的新凱恩斯
新凱恩斯主義是指20世紀70年代以後在凱恩斯主義基礎上吸取非凱恩斯主義某些觀點與方法形成的理論。凱恩斯的經濟理論認為,宏觀的經濟趨向會制約個人的特定行為。18世紀晚期以來的「政治經濟學」或者「經濟學」建立在不斷發展生產從而增加經濟產出,而凱恩斯則認為對商品總需求的減少是經濟衰退的主要原因。由此出發,他認為維持整體經濟活動數據平衡的措施可以在宏觀上平衡供給和需求。因此,凱恩斯的和其他建立在凱恩斯理論基礎上的經濟學理論被稱為宏觀經濟學,以與注重研究個人行為的微觀經濟學相區別。 曼奎和羅默明確表示:「新凱恩斯主義經濟學」意味著對如下兩個問題作出解答:(1)這個理論違背古典派的兩分法嗎? 它斷定名義變數(如貨幣供應)的波動影響實際變數(如產出量和就業)的波動嗎?即是,貨幣非中性論嗎?(2 )這個理論假定經濟中的實際市場不完善性是理解經濟波動的關鍵嗎?如不完全競爭、不完全信息和相對價格粘性這些思考是理論的核心嗎?對於以上兩個問題,新凱恩斯主義經濟學是作出肯定回答的。因為價格是粘性的,所以古典派的兩分法便破產了。因為不完全競爭和相對價格的粘性是理解價格為何呈粘性的主要原因,所以實際的不完善性是具有決定性的。
在宏觀經濟學的重要研究方法中,只有新凱恩斯主義經濟學才對以上兩個問題的回答是肯定的。實際經濟周期理論強調技術上的擾動和完善的市場,所以它對以上兩個問題作出否定回答。許多較早期宏觀經濟理論拋棄了古典派的兩分法,但是它們通常並不強調實際的不完善性是真相敘述的主要部分,例如,70年代大多數的凱恩斯主義經濟學(包括非均衡的凱恩斯主義模型)都把工資和價格粘性塞進另外的瓦爾拉斯式經濟或硬充作瓦爾拉斯體系。因此,名義的和實際的不完善性的相互作用是新凱恩斯主義經濟學的顯著特點。
更多的傳統凱恩斯主義模型和貨幣主義模型都未把價格粘性的解釋作為關鍵性的。他們這兩派學者都把經驗證據視為比理論上純正更加重要。例如,貨幣主義者萊德勒(D.E.W.Laidler )爭辯道:「更好和更多的明確微觀基礎並保證關於任何宏觀政策實驗後果的更准確的經驗論斷」(註:萊德勒:《當前宏觀經濟學問題》,1992年,轉引自斯諾東等:《宏觀經濟學現代指南》,1994年英文版,第290頁。)。在 80年代期間,新凱恩斯主義發展具有明顯的非經驗風格。那些更年輕一代經濟學家,為尋求加強凱恩斯主義模型,主要是通過發展和改進凱恩斯理論的微觀基礎來探究。
新古典主義模型和新凱恩斯主義模型之間的關鍵性差別在於對待價格確定行為上。與價格接受者(他是新古典模型的主角)形成對照,新凱恩斯主義模型假定製定價格的是壟斷企業,而非假定是完全競爭企業。雖然在凱恩斯的《通論》出版之前,1933年,羅賓遜夫人、張伯倫已分別獨立地發展了壟斷競手盯爭理論,可是只是最近,主流凱恩斯主義理論家們才開始了使不完全競爭體現成非市場出清模式的工作。
大多數新凱恩斯主義模型都假定有理性地形成預期。這顯然是70年代的新古典派革命對宏觀經濟學傢具有深刻影響的一個研究領域。但是,某些著名凱恩斯主義者和正統貨幣主義者卻保持對宏觀理論的微觀基礎的批評,並懷疑理性預期假設的經驗證實。
新凱恩斯主義經濟學者保持關於政策問題的各種各樣觀點,例如,財政金融政策實施中相機抉擇而非規則性方面的重要性爭論。新凱恩斯主義者把供給和需求兩方面震動都認為是經濟不穩定的潛在根源,但特別同實際經濟周期理論家們有分歧(當要對市場經濟有能力吸收這些供求震動以致維持充分就業作出評價時)。新凱恩斯主義者還與凱恩斯有同樣看法,即汪薯伏非自願失業既是可能的,又是可信的。
新凱恩斯主義經濟學的特徵表現為不完全競爭,不完善市場,異質勞動和不對稱的信息,而且經濟主體經常關心著公平。因此,在新凱恩斯主義者看來,「實際的」宏觀領域具有協調失效和宏觀經濟的外部影響的特性。新凱恩斯主義經濟學對於市場不完全性及其宏觀經困攜濟效應並未達成完全一致見解。但是,他們的許多解釋不是相互排斥的,而是互相補充的。正如萊斯利(D.Leslie)評論說:「新凱恩斯主義把滿桶砂粒投入運轉圓滑的新古典派範式中。」(註:斯諾東等:《宏觀經濟學現代指南》,第291—292頁。) 在強調粘性價格的新凱恩斯主義模型中,貨幣不再是中性的,政策效力至少在原則上是重新確認的。既然較大的價格靈活性使格林沃德—斯蒂格利茨模型中的經濟波動問題惡化,新凱恩斯主義者也就論證了即使價格是靈活的,矯正的需求管理政策的潛在作用也存在。
在市場經濟中,內生力量可能經常地增強外生沖擊的干擾影響。因為在新凱恩斯主義模型中,經濟波動是不規則的、無法預言的,所以新凱恩斯主義者不是政府試圖微調宏觀經濟的支持者。關於對總量波動,政府可以採取相機抉擇行動的程度,並沒有統一的新凱恩斯主義觀點。然而,大多數新凱恩斯主義者則認為,由於市場失靈,特別是就極度經濟衰退來說,確實需要政府行動。由於經濟將來可能面臨諸種問題的不確定性,少數新凱恩斯主義者便贊成均衡理論家們和大多數貨幣主義者所提倡的固定規則方法。
從新凱恩斯主義分析中得出的教訓是,面臨導致持久性的巨大沖擊時,政策干預是必要的,因為市場經濟的調整過程運轉得較緩慢。斯蒂格利茨指出:「新凱恩斯主義經濟學家也相信,面臨迅速變動的經濟時,設計恰如其分的規則性政策事實上是不可能的。」所以,與貨幣主義者和新古典主義者提倡的「微調」(Fine—tuning)經濟政策相對照,新凱恩斯主義者卻擁護設計出「粗調」(Coarse—tuning)政策以抵銷或避免宏觀水平波動問題。
就一直對實際工資粘性展開各種解釋的那些新凱恩斯主義者說來,已得出一些政策結論,特別是降低持續高度失業的政策。林德貝克、斯諾沃認為,為了要降低內部人的權力和使局外人對僱主更具吸引力,制度改革是必要的。從理論上說,降低權力的政策包括:
(1 )工作保障法規的軟化以便減低僱傭和解僱勞工的流轉成本;
(2 )工資關系的改良以便減少罷工的可能性。
有助於給局外人以公民權的政策將包括:
(1 )再培訓局外人以便增進他們的人力資本和邊際產量;
(2)改善勞工流動性的政策, 例如住房市場;
(3)使工資具有更大靈活性的利潤分享安排;
(4)失業補償制度的再設計以便鼓勵尋找工作。
有些新凱恩斯主義者(特別是歐洲支派)贊成某種形式的收入政策,以緩和不對等的工資議價制度的不利影響,例如,拉亞德(R.Layard)等在1991年出版的《失業、宏觀經濟運行和勞動市場》一書中爭辯說:「如果失業超過長期『無加速度通貨膨脹的失業率』(NAIRU, 或自然失業率)並存在滯後現象,那麼暫時收入政策就是有助於失業更快地回到NAIRU的一種極好方法」。但是,這樣的政策仍引起激烈爭論, 許多新凱恩斯主義者如曼奎等並不認為收入政策起著有效作用。而且,有一位經濟學者金蒂斯(H.Gintis)明確指出,盡管新凱恩斯主義者認為放棄達到充分就業的義務是較小讓步,可是,這種讓步(承認自然失業率的存在)卻是重要退卻。(註:見斯諾東等:《宏觀經濟學現代指南》,第325—328頁,以及《挑戰》1992年9—10月號,第50—51頁。)
Ⅳ 誰能介紹一下經濟學里的新凱恩斯主義
新凱恩斯主義經濟學產生於80年代,其政策主張興盛於90年代。其代表人物多為美國經濟學家,如Q.A.阿克羅夫、J.耶倫、G.曼奎、B.雀運伯納克等人。新凱恩斯主義經濟學堅持政府幹預經濟的主張,但是,卻吸收了理性預期學派的理性預期的觀點和「預期到的宏觀經濟政策無效」的觀點。他們認為,在當代市頃旁梁場經濟中信息是不對啟巧稱的,而且工資和價格的變動具有粘性,這樣,在短期仍然會出現偏離自然失業率的現象,出現有效需求不足,因此,需求管理政策仍然是必要的和起作用的。新凱恩斯主義並不僅僅是堅持傳統凱恩斯主義短期需求管理的主張,他們還特別強調供給學派從供給方面調節經濟的思路,主張從長期著手、從供給方面著手來考慮經濟政策。新凱恩斯主義還強調鞏固性的財政政策,認為財政赤字對經濟是有害的,它會引起投資的減少(基礎效應)和貿易逆差的增加。此外,新凱恩斯主義者還研究了一些新的現象和機制,如提出了在貨幣政策起作用的機制方面,不應只考慮利息率,還應該考慮普遍存在的信貸配給機制。新凱恩斯主義同傳統凱恩斯主義相比,已經發生了一些重大的變化,他們所主張的宏觀經濟政策更全面,也更深入,既考慮需求方面,也考慮供給方面;既考慮長期,又考慮短期;既注重微調政策在短期的作用,又重視結構性 政策在長期的效果。可以說,新凱恩斯主義者繼承了傳統凱恩斯主義者關於國家應該干預經濟的基本主張,既吸收了新古典經濟學的一些合理的理論和政策主張,又在吸取80年代以來一些宏觀經濟實踐中經驗教訓的基礎上,發展了國家干預經濟的理論,使得國家干預經濟的政策體系發展到了一個新的水平。
Ⅳ 凱恩斯提出哪些經濟政策
凱恩斯指出,必須放棄自由放任的傳統政策,運用財政與貨幣政策,實施國家對經濟的干預和調節,以確保足夠的有效需求,實現經濟的穩定增長。
1.財政政策。
2.貨幣政策。
3.對外經濟政策。
拓展資料
1.約翰·梅納德·凱恩斯(1883年6月5日—1946年4月21日),英國經濟學家,現代經濟學最有影響的經濟學家之一,他創立的宏觀經濟學與弗洛伊德所創的精神分析法和愛因斯坦發現的相對論一起並稱為二十世紀人類知識界的三大革命。
1936年,凱恩斯的代表作《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簡稱《通論》)出版,他的另外兩部重要的經濟理論著作是《論貨幣改革》和《貨幣論》。
凱恩斯因開創了經濟學的「凱恩斯革命」而稱著於世,被後人稱為「宏觀經濟學之父」。
2.在凱恩斯之前,主導經濟理論是以馬歇爾為代表的新古典學派自由放任經濟學說,又稱傳統經濟學。這種學說是建立在「自由市場、自由經營、自由競爭、自動調節、自動均衡」的五大原則基礎上的,其核心是「自動均衡」理論。認為在自由競爭的條件下,經濟都能通過價格機制自動達到均衡;商品的價格波動能使商品供求均衡;資本的價格——利率的變動能使儲蓄與投資趨於均衡;勞動力的價格——工資的漲跌能使勞工市場供求平衡,實現充分就業。因此,一切人為的干預,特別是政府幹預都是多餘的,什麼也不管的政府是最會管理的政府,應該信守自由競爭、自動調節、自由放任的經濟原則,政府對經濟的干預只會破壞這種自動調節機制,反而引起經濟的動盪或失衡。
3.基本理論
凱恩斯三大基本理論:
1、邊際消費傾向遞減規律
2、資本邊際效率遞減規律
3、流動偏好規律